刚看完了《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超过半年了,在上映前我就很期待,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把它搁置到现在。
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网友对它的评论。
因为,近两年很多新拍的战争片都很让人失望,所以我习惯在收碟前到论坛上看看网友的评论再做决定。
关于此片的评论大多类似“战斗场面一般,全是小打小闹,而且在全片中比例极小”、“主基调阴沉”、“破坏英雄形象”等等,于是,当时仅仅注重“看打仗”的我和它保持了距离,直到...今天,我不用什么“杰作”、“伟大”一类的辞藻来称颂它,但是,我的确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是被一颗炮弹炸飞一打人震撼,不是被抱着炸药包高喊着万岁震撼,更不是被所谓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震撼,震撼人心的,是人性,在战火中闪现的人性、在官样宣传和蒙昧大众前颤抖的人性、更是美国人敢于面对自己昔日对人性的误解和湮没的勇气!
这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在思考而非玩赏甚或狂热的电影。
二战中一幅经典照片“硫磺岛上的旗帜”,被报纸登载后风靡全美,一时间成为了美军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并被政府大肆宣传,而照片中的六名士兵更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自然而然地,特许回国、接受访问、总统接见,甚至全副武装在体育馆“做秀”等“殊荣”接踵降临到照片上六人中的三个幸存者身上。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所想得那么“壮烈”:照片中的场景只是战斗间隙毫无“激情”的一次插旗而已,甚至还是把第一面旗帜换下后的第二次插旗,而第一面旗帜则被海军部长作为“陆战队非凡勇气的象征”而下令摘下收藏了。
所谓英雄,只是普普通通、正巧帮了把手的士兵。
他们目睹过战友的惨死,经历了同伴的苦撑,认为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做得太少了,觉得那些牺牲者“都是好人,死得太不应该”,但他们却忽然因为官方的宣传需要而忽然被镁光灯包围,被于自己毫不相称的荣光笼罩。
于是他们陷入了愧疚不安的折磨和深深地迷茫,但舆论却不容他们想这么多,当一名印第安士兵试图告诉范格里夫特这一切“都是狗屁”(That's holl a piece of bullshit!)时,却被后者威胁说这种对士气的破坏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他们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闹剧,人们需要的不是他们,只是“英雄故事”,他们只是凡人,真实的凡人,而真是和平凡,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这种强制的荣光在片中有一个形象的化身,即Rene的“未婚妻”,在Rene发表演讲时,他走上台挽住平生第一次见面的Rene宣称自己是他的未婚妻,观众立即激动地鼓掌欢呼,Rene一时有口莫辩,人们评论道“看她多迷人,不愧是英雄的妻子!
”多么可怕,只要给人们一个基点(插旗照片),人们就能顺理成章地无限联想下去,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媚俗癔症中,当事人只能闭嘴,否则难免身败名裂。
由此让人联想到国内曾经对航天英雄某某某和试飞英雄某某某的宣传,让他们得到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但拉着他们四处巡回“报告”、“走穴”就太过疯狂了,甚至还让其妻子上台从丈夫的生活细节中总结其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和奉献精神!
不过似乎国人很热衷于此,但我发现,其实航天英雄在这些闹剧般的节目中,神色是冷然的,这才让我对其有了一分钦佩。
......好像扯远了 插旗英雄们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被病态的哄抬,自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遗弃,战后他们生活的很平凡,那个印第安人更是凄惨,一直无法从战争带给他的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在社会底层飘荡,最终酗酒而死。
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正是插旗老兵中的一个,再隐藏了整整半个世纪后,他向昔日战友的儿子道出了这一切——“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凡人”。
这是对那些被误解的人们的告慰,只是它来得太晚,他们大多早已带着人们的误读悄然离世,所以,《父辈的旗帜》更像一支迟来的安魂曲。
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被摧毁,生命也面临毁灭,他们被战争机器推动着互相厮杀,有些人在血与火中任然迸发出生命的呐喊,于是他们成为了英雄,但却被人们以各自的偏见误解,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传诵英雄,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塑造成为战而生的机器,“殉教圣者”、“民族英雄”、“无产阶级战士”,人们记住了他们的事迹、记住(甚至是夸大的)了他们的信念,却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凡人,有情感、有痛楚的人,所以我们迷醉于征战,不知其返。
让我们默念一遍照片中六个凡人的名字 ,然后忘记他们Ira HayesFranklin SouleyJohn BradleyHarlon BlockMichael StrankRene Gagnon
(芷宁写于2007年2月12日)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影片伊始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照片上的旗手英雄之一、战时医护兵、老年的约翰·布莱德利的话外音:每个傻瓜都以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们喜爱美好而简单的事物,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很多人两者兼具……我所认识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谈过去的事,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忘掉,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英雄……的确,一群不满二十岁的、年轻单纯的美国大男孩们原本想得并不复杂,然而历史和战争让他们在硫磺岛上经历了生命中的炼狱,打了36天的血战,他们中的多数尸骨不存或已成为零部件,然而当他们在山顶竖起美国国旗的那一刹那,嗅觉灵敏的政客们便立刻知道该做些什么,“我得找到他们。
”“这年头,一张照片就能影响战局。
”那时,这个位于北美的国家面临破产,甚至连生产拉链的工厂都停产,“……没汽油,我们的朋友阿拉伯人只认黄金,而我们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冷嘲热讽,厌倦战争。
”于是,在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一个需要铭记和值得“炒作”的时刻诞生了。
几个陆战队队员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上,场景也被拍摄了,不过此照因胶卷损坏而没能洗出来。
某高级领导看到山上飘扬的旗帜,一时兴起,打算收藏此面旗帜——有了它,我敢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能存在500年。
于是,通讯兵瑞尼捧着一面替代旗帜,和另一拨人爬上去,放下了第一面,再次竖起了另一面,美联社记者及时按下了快门,于是这张有背部没面部、貌似造型过的照片便诞生了,进而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据说有近300家报纸刊竞相登了这张照片。
“每个看过照片的人都以为插旗就意味着胜利。
”几个星期后,照片上一半的人都死了,六人中的麦克、富兰克林、哈伦战死,约翰(医护兵)、瑞尼(通讯兵)、艾拉(印第安人)被接到了美国本土做宣传以便替政府募捐。
瑞尼将插旗的哈伦说成了汉克,引起了艾拉的不满,然而第一面旗的升旗手中有汉克。
汉克而非哈伦的母亲被邀请参加了“金星母亲”(死去旗手的母亲)见面活动,面对汉克母亲的泪水和疑问,“我是他妈妈,可我认不出哪个是汉克。
”好心的医护兵只能指着哈伦说这是汉克。
这出“张冠李戴”,给两个家庭平添了一些多余的不幸。
因为“成为照片中的一员颇有意义,看着它,就会相信所有的牺牲并非白费。
”配合此话外音的镜头是汉克母亲的哭泣,接下来的画面是认出儿子哈伦背影的母亲,因为报纸上的名字不符,而和哈伦父亲争执。
杜鲁门总统对幸存旗手说:“你们曾经拿下太平洋上的一座山,现在需要你们去拿下钱山。
”于是三人在全美巡回,效果很好,双倍完成了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
然而天生实在憨直的艾拉受不了做作,面对做成六个战士竖旗造型的冰淇淋被浇上鲜红的草莓汁,他受不了;看到善于做秀的通讯兵瑞尼仿佛职业偶像般的表演,他感到恶心。
不仅瑞尼·盖格南本人善于演戏,他那个无时不刻地都要表现自己的未婚妻也十分受媒体追捧,债券卖得很好。
艾拉·海因斯最先离开了“巡展”阵容,临走时,他对上司说:“……我知道我们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他们叫我英雄,我所作的不过是让自己没被打中而已……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麦克才是英雄,他是最好的海军陆战队员,你见过麦克吗?
”上司回答:“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战后,艾拉在田间劳作,有一家人开车路过,认出了他,要求合影,“他可是个英雄”,临了塞给艾拉几个零钱作小费……若干年后,艾拉步行1300多英里,找到哈伦·布劳克的父亲,告诉他升旗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哈伦,“虽然艾拉已看淡了这些,但这对哈伦的家人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媒体知道了此事,告诉汉克·汉森的母亲,她的孩子不是升旗手。
于是,在海军陆战队的雕像揭幕仪式上,汉克的父母没被邀请。
始终被英雄之名所累的艾拉最终暴死在阳光下,善于作秀的瑞尼最后看大门了此一生。
退役后的医护兵约翰·布莱德利不愿和妻儿提及自己的过去,他经营着殡仪馆,或许和活人打交道太累,更或者他所关心着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宁可和死人接触。
在影片快结束时,观众通过约翰·布莱德利的儿子,即原著作者对父亲遗物(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国会荣誉勋章)的好奇和对父亲健在战友的采访,得知了作为医护兵的父亲的人生——他给大伙儿理发,不在乎人们说他什么;他不愿拒绝他人,即便他的刀已磨了三次,在伊基提出磨刀遭大家拒绝时,他递出了自己的刀;虽然他不喜欢爱出风头的瑞尼,但在瑞尼提出要求时,依然担当了瑞尼的婚礼伴郎;在战场上,他忙碌而勇敢,只要听到或看到受伤战友的召唤,他就奋不顾身地在炮火中前往救护,甚至在自己受重伤的情况下,依然爬着去救助他人,自己却差点因流血过量而死……“不放弃任何人”对医护兵约翰而言不是口号,而是准则。
医护兵之子在寻访探究的过程中、在父亲的行为中逐渐明白了一点: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
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或许这才是通过此片人们应该获得的思考,不可否认,这也是作者、编剧、导演的共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12266_d.html)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需要如神一般的英勇书写史诗一般的事迹。
他们只是一群平常的人,在战争中一样表现出恐惧,痛苦,无助,一切都。
但是他们经历过了,也就够了,凯旋的和长眠的都是英雄。
【搬文】说说杰米出演的《父辈的旗帜》。
我看了很多影评都没有提到他。
杰米在美国也开始能够拍大导演的片子了。
牛仔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这部《旗帜》,比斯导的《拯救大兵瑞恩》好,没得奥斯卡,可能跟阵容比较嫩有关。
瑞恩•菲利普和几个大兵都是从《风语者》《大兵》那儿过来的。
名气比不上TOM HANKS。
我就说Jamie好了,他在里面的戏份相当于配角,还是跟着主角瑞恩•菲利普混的,在战场上就跟着瑞恩扮演的DOC到处救助伤员,抬担架,偶尔也能够瞄准敌人,说着脏话,射击敌人。
有点老油条似的,不再是青涩的新兵蛋子了。
Jamie只出现在DOC回忆战争片段的画面里。
影片里DOC一直问iggy你哪里儿。
Iggy跟doc在硫磺岛战役里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一直形影不离,DOC很照顾iggy,DOC出现在镜头的地方一定有IGGY。
虽然在黑白色的画面里,大家样子差不多是灰头土脸的,小Jamie的小白脸却很抢镜,可惜写应影片评论的人好像没有注意到他,真是奇怪。
Jamie扮演的iggy是DOC回忆战友回忆那段战争岁月的一个符号,所以在他的弥留之际,还一直喊着iggy的名字,(好萌哦!
杰米和瑞恩·菲利普的暧昧是咋回事?
)他也一直放不下iggy,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影片大部分所讲的是英雄,到底谁才是英雄。
那些插上旗帜的英雄在变成普通凡人以后,为生活而挣扎,他们还是否值得被歌颂,影片的主题很不错。
具有反思精神的一个片子。
同样是抗日战争的戏,西方人拍的跟我们主旋律抗日战争就不一样。
硫磺岛战役的战争戏用的是黑白色,双方的军服是差不多颜色,模糊战争的界限,看不清人脸,不像我们的抗日战争片子,杀死一个日本头头,一定会给他一个几秒的特写。
DOC所在的连队,他们插上气旗帜后不久,都死于自己人飞机的轰炸,真是够讽刺的。
大兵们死得都很快,干净利落,不会还唧唧歪歪一大段革命理想之类的。
Jamie,扮演大兵IGGY,历史事件的真人,在影片里射杀日军一人,他在DOC的回忆里,是美好的。
是战场上共患难的兄弟,常常是灿烂地笑着。
花了很多篇幅在表演插旗上,美国佬在那装穷卖苦挺毁三观的,当时都快打到日本本土了美国佬居然好意思说没钱了要打不下去了,没钱了你丫的还造得出原子弹?
还两颗,有一个伤兵在黑暗中冲向医务兵,结果反倒被医务兵插了一刀,又多了一个伤口,笑死。
一船的美国大兵集体听日本广播挺雷的,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连种族歧视都拿出来扯,前方后方互相穿插叙述,偶尔还有老家伙出来煽情,本以为是一部战争片,结果是一部大乱炖,连续看了两部关于硫磺岛的片子,一部美国拍的,一部日本拍的,表面上交战双方都对这场岛屿争夺战进行了演绎,实际上美日双方的影片都没有把它当做战争片来展开,日本方面各种回忆杀卖苦情,美国方面各种秀,英雄很憋屈,两部都是烂片。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
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
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
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
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
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
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Clint Eastwood的[flags of our fathers]和[letters form iwo jima]是连着看完的。
两部一共4个多小时,从头到尾却没有一点是让人感到乏味的。
历史题材的影片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谨慎的回顾,我只是想说,在看到有些片段的时候,也禁不住想要流泪。
[flages of our fathers]中于折钵山顶举起国旗的六名美国士兵,在他们举旗的瞬间被拍下的照片传回国内后激励全国的消息传来之前,就已经只剩下三人,而这剩下的三名士兵,却在政客们的需求下被带回国内借hero之名宣传军债。
Ira,三位英雄之一的印第安人,无法忍受狂轰滥炸般的仪式宴会,开始酗酒。
而在街上和警察动手的原因,则是因为酒吧不招待印第安人。
就像他说的,我所做的不过是努力不被打中,没什么好自豪的。
他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着Mike才是真的英雄,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
而Mike,却在之后行动中因自己方的炮火牺牲。
战后的生活,John Bradley收购了一家殡葬馆,悄无声息地生活着,在家人面前对自己曾经备受崇拜的所谓英雄事迹只字不提;Rene Gagnanon找工作四处面壁,最后以工厂看门员的身份终此一生;Ira Hays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在乡间农舍外暴晒身亡。
所谓的heros终究不过他们一直以来战战兢兢所的渴望的普通人。
正如其中的一个片段:Ira Hays退役务农,马路上开来一辆轿车停在他身边,下车的一家白人,孩子蹦蹦跳跳,父亲拿着相机问Ira,你就是那个英雄?
Ira从裤兜里拿出一面小国旗,然后他们合影,父亲拿出一摞硬币交到Ira手上,之后上车离开。
旁边的农夫叉着腰说,英雄,过来帮我搬这个筐,太重了。
英雄主义被嘲讽得体无完肤,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这名英雄是一个印第安人。
[letters form iwo jima]中,渡边谦所饰演的将军有着让人无比敬仰的人格魅力,在美国被问到如果美日开战的话会怎么做时,微笑着回答我将为祖国尽忠职守,我会遵守我的信念。
又问,是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回答: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吗?
对方说:你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Eastwood从两个对立的角度拍摄了同一历史事件,当然这所谓的对立只是针对战争本身而言。
无论日本人,美国人,或是中国人,在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之后,都会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所不同的只是立场,结论而已。
我们并不歌颂或是赞美战争,纪念阵亡者是为了使历史的苦痛不被忘却。
真正的hero并不存在。
即使是殉难的粟林忠道将军,franklin或是仍然生存的John Bradley三人,在内心深处都会对hero一词极其避讳。
他们所向往的,只不过是竹一所念的那名美国战俘的家信上描绘的那样,永远要做正确的事,因为这样做才对。
而那片刻的温情,被紧接而来的一枚炮弹轰得粉碎。
最后,一切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日本投降,盟军胜利。
两部影片在让人有无限感悟之外,能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剥离个人感情用完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系列问题。
何谓正义?
何谓信念?
何谓忠诚?
狭隘爱国主义的愤青们应该去看一看这两部电影,当然我不否认有着粉饰军国主义的意图。
但是在看过之后,会让你们对日本,对战争和罪恶有更清醒的认识。
当下一味骂猪骂狗的普遍行为何以容忍了你们扭曲的世界观。
要知道,绝望的人心中,家是能够让他们比你们现在更加平静的。
历史摆在眼前,无法抹灭,无法忘却,逝者永逝,没有对错。
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
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
“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
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
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
(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
),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
里面有什么惨象?
电影没有直接交代。
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
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父辈的旗帜》:没有英雄,只有兄弟影片采用三时空——现在(已然老去)、过去(演讲募捐)、更远的过去(打仗)交替叙事,不同的时空用不同的连接点巧妙衔接,比如一张脸、一个声音或一种颜色(由冰淇淋上的红果酱想起鲜血)。
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本片的独到之处在于不去塑造英雄,而是通过阴差阳错给普通的士兵贴上英雄的标签来消解英雄的概念。
正如片中所说,“这世界本没有英雄,只有像我父亲这样的人。
英雄是人们所塑造的、所需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父亲反感被称为英雄。
他们不是为国而战,而是为兄弟而战。
”影片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男人,将种种高尚的信念还原为兄弟情谊,反而更贴近了战争的本质。
该片只讲述了二战中一场战役里的一件事,没有过大的格局和气魄,但它有情怀。
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怀打动了我。
可惜影片在表现兄弟情谊时还是有些拘谨,使全片略显乏味。
结尾部分在主人公行进过程中叙事,平铺直叙的旁白显得很呆板。
同样的叙事技巧,《阿甘正传》就要精彩许多。
我很喜欢该片的影调,画面精美值得称道,可叙事若也如此刻意就会少了一分洒脱,而洒脱正是兄弟情谊中的重要部分。
看过很多的战争片,这是最好的一部吧.想想看过的国内战争片,心里觉得十分好笑.我在想,到底什么是战争的真面目,为什么在中国永远看不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民族喜欢活在假象里,不愿意去面对事实,他们害怕什么呢?想想大的方面,或许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差异.我们害怕真相不是我们想想的样子,于是我们伪造真相.宁愿将英雄的真面目修改的面目全非,也决不让真相出现.日本的民族性里有这样相同的东方优良传统,思考一下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会发现这是真的.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呢,呵呵.
老牛仔真是拍的绝,选角剧情场面音乐都赞。故事闪回方式叙述,着重点在战后人性缺失的客观讽刺,反思纯英雄主义,整体紧凑而深刻,结尾战后军人及家人的过活令人感慨不已。配合《家书》看非常妙,双壁。
东木和保罗·哈吉斯自《百万美元宝贝》大获成功之后再次联袂合作。层层剥茧祛魅了父辈的旗帜这张照片上虚伪的主旋律。另外并非单纯的反战,而是展示了它捉襟见肘的另一面:战争可不是一腔热血和激情宣泄,战争也是过日子般的算计,英雄归来四处路演就是为了筹款。当所有人都被掌控,情愿陶醉于幻象之中,总有人坚持不懈的戳破谎言追寻真相,这是老爷子众多作品的共同母题,想想还真是执拗的可爱。
父辈的照片儿、背后的故事!战争的噩梦有一半在它结束之后才会展现。采访手记+回忆录,对于习惯被电影伺候的人来说,这种剪辑和叙事会很让人恼火。若对战史不甚了解,那就剩不下多少沟通的空间了。。。描述日军的姊妹篇大概会更受肯定些。三星半
对战争题材还是不感冒 这个片子还是感觉有点涩 想放大思考的空间 却总在打空拳
從這些美國戰爭電影里我看到的幾乎都是 “戰士們懵懂地被派遣到戰場,最終與敵人廝殺時點燃心中仇恨的不是國家榮耀而是倒下的兄弟”、"PTSD和因想起犧牲了的同伴而無法接受被稱呼為英雄"、"沒有親身經歷過的無法瞭解真相" 以及 "f*ck the politicians" 這些主旨,喜歡這部的敘事風格、剪輯方式和配樂。
世上本没有野生的英雄,人们需要英雄,人们就创造英雄,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人造英雄。
客观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是一种自信和勇气。只有透过战争才能看到人之本性的宝贵。
【7分】三个时间的嵌套,最开始和旁白是现在,即老年时间,接着转向硫磺岛战争,交代人物关系和背景,再切到战后,在巡回募捐的过程中不断穿插闪回,补全战争过程。虽然这种闪回切合战后ptsd的心理状态,但前半部分时间来回闪确实让人有点发懵。故事上努力消解(或反思英雄叙事、宏大叙事,我喜欢。
某些场面似曾相识~
一开始的时候我很为被顶替的那位军人抱不平,他已经牺牲,为何还让别人顶替他的荣誉。可看到后面我才明白这并不重要,谁是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方的人们需要一位英雄。这位英雄姓a还是姓b还是姓c,对他们来讲根本无所谓。到底谁去插旗子,那个旗子经过谁手了,根本就不重要。这里英雄是被制造出来的,因为那代表着希望,人们需要一位英雄。“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英雄,其实只是普通人。“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时间线来回跳跃得乱了点,比利林恩可能有借鉴这一部吧,虽然立场比这个尴尬很多了。Iggy死得到底有多惨啊,心疼!感谢东木爷没折腾jamie!
好无聊。种族指涉够阴的。
前十分钟简直是灾难完全不知所云各种闪回战争场面很硬但又很无聊完全不能代入进去
蓝光重刷。看睡着了。战斗场面比《硫磺岛的家书》多了一点,虽然战役经过依然混沌,但多了些记忆点,比如在小峡谷用一杆机枪孤独阻击美军的那个日本战士。把国旗插到硫磺岛上著名照片里的三个士兵,返回国内巡回募捐,三个人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质疑,但两小时的片长,都没讲清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无论是照片上被认错的士兵,还是印第安战士遭受的歧视,或者主角日后惨淡的人生,似乎在表达战时状态的混乱与非理性,然而这些问题有多少是值得解决的或是源自主角们个人的问题?看上去未免矫揉造作吹毛求疵。而不断闪回的战场画面跟他们巡演状态都无呼应,看着像乱剪的,尤其他们重演插旗时竟然密集加入了四次无关闪回,这操作简直精神病。几个主角的部队是负责攻克折钵山,这作为战役重头戏和剧情重要支撑,电影里居然没什么展示,非常失败
想表现的东西有点多,感觉都不够深刻不断的没有时间点的闪回,以及被采访人物的穿插,使影片显得凌乱靠旁白表达主题,挺淡的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战争的残酷,当他们的容貌被岁月所侵蚀,但我相信他们仍然会梦见兄弟们的血肉横飞,依旧可以听见炮火贯穿耳膜,子弹在耳边划过,硝烟弥漫的上空,受伤的士兵在一声声呼喊着看护兵。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幸存者,折钵山的旗帜不属于受战争之创的士兵,它只属于媒体与资本运作的产物。看完有难以言喻的悲情在心中囤积,佩服导演的功力。
明天硫磺岛家书好看
结尾不错,提高了整体的意境。节奏上比另一部强一点,多了一些战争画面,加上交叉叙事,降低了拖沓感。其实还是很拖沓,但优质的结局,让人更加理解人物了。
在移动硬盘里这么多年之后,渺茫地设想了这么多年之后,终于……战争片里的人名和脸总是很难对应上……
剧本实在拉跨,还是更喜欢硫磺岛的家书。就当是个照片背后的故事看的。喜欢结尾那句话,我们创造英雄去理解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要纪念他们,应该像他们记住他们自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