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因为豆瓣给了高评分,所以观片,但结局真是令人崩溃。
我看到本片一半的时候已经被编剧的脑残气哭,看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已经基本弃片,好不容易等到本片放完,我满脑只有一行字,写着:神码玩意儿!
我同时忍不住想要质问那些给好评的患者们,你们真的看过好的犯罪片么?
首先,我认为本片里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每个人都挺傻比的,男主装得一脸逼格高深莫测,其实一路都在犯傻和各种关键时刻掉链子中。
警察们就彻底不指望了,唯一比较正面的算是那可怜的单身妈咪爱珍,对了,她也是本片当中智商最高的一个了,要不是后来被猪一样的队友(皮条客和小卖铺大妈)各种出卖的话,她估计是该幸福快乐的和闺女生活在一起的。
本片开头没多久,男主就理智聪明的意识到那个客人是个犯罪分子,丫不但没有让自家妓女马上逃跑,居然还鼓励丫进狼窝,说你没心没肺你还不同意。
好吧,等发现时间过了很久爱珍也没联系他,于是才开始寻找,当然最终没有找到,却在路上撞见了犯人。
这么有缘分的人可不得好好聊聊,结果没搞明白情况呢,犯人就被警察带走了。
说到这个警察不断释放这个犯人这事儿吧,我简直无力吐槽。
您能告诉我到底为什么把犯人放了么?
对,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丫杀人了,尽管丫自己录了口供,这样还不算证据。
好吧,高丽er们的法律之奇葩果然不是我朝人民能够理解的。
就算这条律例可行,话说丫的车呢?
当时他已经自己承认不认识车的主人了,所以明摆着他至少犯了盗窃罪吧?
所以就算不能把丫以杀人罪抓起来,好歹盗窃罪还能关个几天的吧?
就算盗窃罪也管用,总可以从那辆车发现车主信息,继而发现他们失踪这件事吧?
当然,这都不足以说明警察和队友的弱智了。
后面总有更弱智得设置来吓你一跳。
第一位失踪妓女的车和爱珍的车是在同一个地方被找到的,甚至男主偶遇罪犯时也是在同一个区块,所以到底是丫们哪根筋断了才会大海捞针的浪费一夜时间上山挖坟啊?
男主又是哪根筋不对非要等到第二天罪犯说了假地方,警察还又满世界挖了半天后,才想起来说:这个区域不对。
这件事啊?
对了,更让人蠢哭的莫过于那个小卖铺阿姨了,自己死了不算还坑了孩儿她娘,什么人会对一个陌生人这样求助啊?
更何况已经叫了警察了。
直接关门锁窗的等,何至于此啊?
那个盯梢的警察姑娘也是蠢到爆了,所以罪犯进屋这么半天也不出来,您都没想过要去偷看一眼么?
对了,那个检察官更是莫名其妙,人家查的好好的,虽然一直风马牛不相及,您也不用这么胳膊往外拐吧?
噢,再吐槽一个蠢点,一直没有交代小姑娘被谁揍了,仿佛只是为了让她没有戏份的躺着而设置的。
嗯,槽点多得我都要哭了。
仿佛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根据柳永哲得真实事件改编,我想说,尽管我看出来你们想嘲笑警察了,可我并没用因此觉得犯人的智商就被抬得很高。
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群傻子抬着一个傻子,大家都在傻笑得状态。
真的,谁能告诉我这片8分的理由真的充分么?
1.请别拿观众当白痴。
情节过于做作了,为了推进故事的发展,故意设计各种“巧合”,举几个例子。
a.那对老夫妇上门拜访杀手,杀手把他们杀了,失踪了多久了,没人报案?
b.最后的镜头大家都有印象,主角想杀了凶手,这时候警察来了,那请问为啥这个房子之前永远找不到,一到这个时候警察立刻到场?
c.女主的头,最后被放在水箱里,光天化日下,杀人分尸还能运回家?
我记得有个跟踪杀手的女警察吧?
她哪里去了?
d.最后男主角如何发现凶手地址的?
居然是偶然一撇?
我的天,前面找了多久,找不到,现在剧情需要了,随便一撇,就看到了。
e.小卖店老板娘这个事情,更是太明显了,首先,必须凶手释放的时间刚刚好,其次,必须是同一个小卖店,再次,必须有一个事b的老板娘,还有必须警察在偷懒睡觉。
跟踪的女警察必须变成盲人。
太假了。
2.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为了故事的推进,各种编造的巧合都东编西凑出来。
没有一个合理的剧情,只能给个低分了。
3.别拿血腥,暴力当噱头。
血腥暴力确实会刺激人的神经,但是故事才是关键。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电影其实只有两种评价:好电影和坏电影。
好电影其实只有三种归属:一种是属于技巧的,一种是属于艺术的,另一种则是属于心灵的。
毫无疑问,《追击者》是属于心灵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忠浩是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他被警队开除,也许只是为了生存,他变成了卖淫者的吸血鬼,他逼迫重病在身的女孩继续接客,当一个又一个女孩失踪之后,他却只关心自己收不回来的好处费,他是TM的龌龊世界的又一个恶棍!
当我们都认为这浑蛋就要照此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的时候,一个更加可怕的恶棍闯进了他的生活,那家伙是个实打实的恶魔,他杀害并肢解了忠浩手下所有失踪的妓女,忠浩的恶跟他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
忠浩以自己的恶来猜度真正恶魔的内心,结果他完全失算了,他错误的低估了恶魔的丑恶摸样。
当真正的恶魔出现时,我们才发觉了天使的存在,忠浩就是这样,尤其当美珍那孩子的眼睛透过破碎的玻璃窗是如此忧伤地望过来,就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他的灵魂。
忠浩的恶在这种注视下开始一点点消融,他终于发现,在内心深处,他离恶棍的距离还太远太远。
作为这种发现的证明,他开始驱使自己更加拼命地进行战斗。
可是他却不知道,这场战斗面对的不是变态杀手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
池英民在硬性的司法程序和弹性的执法政策双重庇护之下被放虎归山,忠浩像一条可怜虫一样跟着他,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的母亲能够活着回来,可是所有的人都在阻止着这个可怜虫实现这个简单愿望。
他像头困兽一样被激怒了,殴打自己曾经的同事,对追击对象以牙还牙,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就像那些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过的一样残酷,孩子的母亲被敲开了头颅,并且大卸八块之后被丢进了鱼缸。
你看见忠浩的绝望了吗?
他的腿被扎进了利刃却忘记了疼痛,因为他的灵魂所承受的痛楚早已令其无法忍受。
忠浩豁出了老命想要亲手砸死这畜牲,当他举起榔头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又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特拉维斯,可是若干秒之后他还是被无情的阻止了······真TM的浑蛋啊,美珍死去的脸孔上流下了泪水!
那可绝对不是幻觉!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冰冷而黑暗吗?
忠浩累了,当市长和喽啰们钻进车仓惶逃去之后,他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孩子的病床边,可是熟睡的孩子却不能给他以慰藉。
忠浩没有死,但却拼掉了半条性命,他合上眼,我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一切有没有改变世界的一根毫毛。
看完就觉得,下次不能先看影评了。
人家说棒子警察无能,我觉得还好。
说政府制度低效,我也觉得还好。
我总有个习惯,评价电影习惯从技术上入手,好像这样显得自己够专业,但被说烂了之后,又显得很low,所以决定随便说点儿。
一、万能公式看隐喻。
看过诸多韩国警匪电影的人,不管是严肃题材还是搞笑题材,警察的形象通常都被树立为不干活光吆喝,与此片无异。
反而警匪韩剧展现的警察都是比较高效帅气的,这说明制作人还是意识到了这之间的差距从而力图通过受众面较广的韩剧来扭转些什么。
但是,电影的浓缩本质反倒倒逼着导演去装饰只属于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其他的部分,不管是为了故事需要,还是为了市场盈利,民众反响,他都无需想太多。
似乎电影导演们达成了默契,于是描写警察通通使用一种方式,省时,省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电影导演想要刻画的部分不就是警察和匪徒么,那就要倒推了。
变态是主角,但却是一个非合理存在,他活的短,恰巧证明韩国警察高效。
而他活的长,要么是因为他太高明,要么是警察无能。
导演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个嫌犯确实没什么城府,甚至第一次被抓就招了,用心观察会发现,影片根本没有一处地方是用来体现罪犯的高明之处:心甘情愿被打,本以为装疯卖傻的招供其实是有理有据有细节,和钟浩撞车后呵斥后面车主倒车的根本不想掩饰的野蛮粗暴,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多么高明的变态杀人。
如果有人觉得他把女人们埋在前院也算高明那我只能说你看的太少了,这所有的细节不是导演在侮辱观众智商,毕竟没有人看电影会希望一个变态杀人犯有多么的牛逼和高明,而是导演通过手段的残忍代替了高明,从而留出空间来展示警察的无能。
这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导演选择建设什么细节便自然而然的建设成功了,因为社会太复杂,演出什么观众就信什么,报道什么读者就想什么。
这就是原因,为什么观众觉得看起来十分自然却又恨的牙痒的原因。
二、个体的特殊导致结局的特殊。
钟浩骨子其实还是个警察,影片演到最后,似乎有点像我们国内新警察故事的套路,警察豁出性命捉拿歹徒,最后一个人走在烟雾弥漫警车四散,担架乱闯的马路中间,他成了英雄。
可此片中,似乎也是履行了一个警察的所有职能,也是在最后一刻被发现,也是满身血痕,坏人也被制服,但他并没有被救助,被担架抬走。
这里就有一个隐喻,在韩国,在正常体制下生活的警察永远抓不住凶手,反而是拥有特殊动机或者在一种非警察的特殊环境下的“警察”才能最终缉得真凶,同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试想下,导演把钟浩的角色安排成一个已经不是警察的人有什么理由,试想下如果他就是个皮条客,纯的,他还能不能一个劲的往上冲,不怕死的往上冲。
也许最开始,钟浩寻找美珍是为了自己的生意,但他发现只是一次寻找却让他狼狈不堪甚至被抓捕,才给了他奋起反击的勇气,最初的动力已经转化为直观的缉拿真凶。
当然美珍的女儿也算催化剂之一,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妙笔,一个成功的反证,对于社会体制扭曲的反证。
导演要刻画的后期钟浩,一种介于社会性与自然性之间的社会本性,也是这种本性,驱使他无视体制的弊端不怕失去的一直寻找。
三、最大限度还原现实,最大可能扩充细节。
接点地气来说,钟浩是万千反抗者中的一个,但却拼尽大于自己几倍的力量在寻找一个结果,电影个中的很多细节细想都略带心酸。
包括所有人以为最有可能活下来的美珍也被眼看着敲死。
钟浩那么大的胜算也差点被变态拿榔头打死,一次次希望的破灭,致使观众不得不开始平心静气等待结局,最后的结果,很多人都说让人难受,真凶被抓了,可一点高兴不起来。
我觉得,这一刻,便是这部电影所做到的和现实差距最小的给观众现场版真实感受最强烈的一个时刻。
观众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这些事一下成了发生在身边的事,荧幕上的电影已经不再存在。
那些平时身边发生的事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细节进而歇斯底里抑或一言不发的情景,如今将荧幕下每个人变成了掌握一切细节的知情者,生活里对于旁人发生任何事都会不走心导致的冷漠漠然被导演在最后的部分自然的换掉,观众知道了这样的事原来是这样发生的,原来经历了这些,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这样的结局。
导演的用心良苦其实是想提醒每个人,能掌握好自己的人想忠于自己赢得完整,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算晚。
所以,看成励志片也可以。
对于《追击者》的褒贬不一的观点,恰好凸显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暧昧关系,既艺术作品依靠现实生活提供素材从而进行创作,而艺术作品却又总是高于现实生活之上,这种高于则充分表现在现实生活的理性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矛盾上。
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这种互相依靠却又彼此矛盾的模糊性,反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
大众对《追击者》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合乎逻辑上,大部分观众认为《追击者》不能算是佳片的理由,则主要是剧情前后逻辑错误多,人物的刻画以及其行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逻辑等。
《追击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了韩国本土大钟奖的肯定,当然还有美国人大笔美金买走的翻拍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追击者》成功了,而且对于最近的低迷的韩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成功了。
但是,如果抛下这些,《追击者》能不能算得上一部纯粹的佳片呢?
有的人说它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的人说它很垃圾很脑残。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那么大众理所当然是评判一部电影好与不好的裁判,当然套用某位网友的话来说“农民都能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裁判的大众所处的位置不同,欣赏水平的高低,观影角度的不同,所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关系到民族爱国情绪(比如有的网友的愤怒则主要集中在韩国人最近对我国历史的某些歪曲上,由此就把火发到了韩国电影上),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自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作为观众,当您在埋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脑残的时候,您真的理智了吗? 《追击者》只是一个例子,有无数的电影处在与《追击者》相同的评论口水中,它们被淹没在大众的口水中,处在一种佳品与烂片的尴尬缝隙中,从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于是,像《追击者》这样的影片,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坏,那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影评的年代,谁都想去评判评判,但是,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完全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
我们评判的不是一场球赛,我们评判的也不是一张已经有正确答案的试卷。
关于《追击者》的论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评论家的理性的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者,他是一个艺术家,影片中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故事,通通是为了传递导演的艺术创作理念,为的只是用影像语言更好地传递出影片要表达的核心,至于是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领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接受,这是导演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就是众口难调的问题。
《追击者》作为一部纯粹的犯罪惊悚电影,从最基本的悬念设置到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它成功地揭示了韩国社会的众多黑暗面,从而使其不失娱乐性也不失深刻性。
当然,以故事来说,《追击者》却又是很俗套的。
而剧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和逻辑和常理的情节设置,则成为大大的把柄被各色观众评论家抓了个正着,这就只能表 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别说花钱去电影院看,就算在家免费地下载着来看的大批观众,也在不停地抱怨着抨击着一部不对自己胃口的电影。
我一直很纳闷的是,《追击者》的剧组成员中,是否需要配备一位专业的检察官,一位专业的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一名专业的法医,一名专业的警探,或者还需要一名非常变态的杀手来设计作案手段,以此才能达到故事非常专业真实并且剧情不会有任何漏洞,从专业角度来说又非常不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貌似对韩国的司法系统和刑侦破案逮捕审判流程貌似非常熟悉的观众通通闭嘴呢?
那么,《追击者》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的魅力也失去了娱乐性,那么,建议那些还在对影片细节和漏洞推敲不止的各位“侦探”们,不要看电影了,不妨可以去看看类似于《犯罪心理》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就算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也必须在真实上杜撰从而具备故事性和娱乐性,达到让人去观看的目的。
那么我宁愿导演的感性是高于现实的理性之上的,看一部电影,观赏一件艺术作品,唯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艺术家所创作的情境中去,才能充分地得到艺术享受,而一味地浮游在作品之外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理性高度上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享受艺术的。
像这样吹毛求疵的总是要把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现实生活的理性强硬地拉扯到一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得当。
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在抨击那些刻薄刁钻地理想主义者们对《追击者》BUG的不懈寻找和对影片导演是否是脑残的论证,而是想说明,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那么较真,都纯粹点吧,工作了一天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就暂且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条条框框地各种理性丢朝一边吧。
这就是追击者啊,怎么条目重复了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6309/
这个片的剧情有扯淡呢?
我复述一下结尾部分的剧情你就知道了:警方放走凶手后,安排警察盯梢,警察盯梢的人就在10米后,犯人完全没有发觉。
随后凶手进入小卖部,花了大约10分钟,杀了两个人还分尸,闹出很大动静,此时警察就在20米外等着。
满身是血的犯人,拿着死者的手和头离开,返回几百米外的住处,整个过程中盯梢的警察没有任何行动,然后丢失了犯人的踪迹。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市区发生分尸案,路上没有任何目击者,警察也没有在附近查访寻找。
我始终在等剧情反转,揭露盯梢的警察是犯人同伙,然而并没有。
我的天,导演,你要不要脸啊?
表现警察愚蠢是靠这样完全不顾物理规律来表现的吗?
你直接不安排警察盯梢不就得了么?
现在这样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牵强了,角色想出现就出现,想消失就消失,想看见就看见,想看不见就看不见,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
我估计有人会说这片子是有现实原型的,犯人也确实逃脱过,麻烦您搜一下实际的案件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个过程,有没有象这片一样扯淡。
要照这么说,抗战也是真实存在的啊,那我写一段情节,800里外一枪打死鬼子,行不行?
片子里的人蠢没问题,犯错没问题,但是这个蠢一定要有所指,故事一定要有整体性,而不是“啊这个情节连不上了,让角色智商暂时下线好了”。
编剧完全不动脑子,只图省事,出场人物和警方的智商上窜下跳。
前一分钟警察还拥有正常人类的智力,按常理办案,下一秒突然就因为不会脱裤子被尿憋死。
看片的时候我大脑飞速运转,脑海中不断闪过看过的抗日神剧的剧情,然而始终找不出哪个片子的剧情比这片更蠢。
豆瓣的影评也是一样,所有人光说影射,就没一个人愿意提剧本的逻辑问题。
说实话这种牵强的剧情手法用一次两次都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抹不掉的污点,用几十次那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啊,西巴啦,真是差点给这片气死。
惊悚犯罪重口片,根据轰动韩国历代最残忍的杀人魔柳永哲真实个案改编,主人公英民和为了拯救一个女人追击他的唯一一名追击者忠浩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
希望比绝望更令人感到寒冷!
看完后非常令人难忘!
又一部片子讽刺警察,杀人回忆也是这么讽刺的。
之前看小姐里河正宇演公爵,这部应该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了。
一部让人痛心疾首的影片,痛恨无能腐朽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反而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
本以为美珍会得救,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变态杀手。
影片看到最后还是很揪心的,就差一点啊,尤其是小卖部老板娘,看着真着急。
血腥暴力场面很多,气氛渲染好。
女人大白天浑身是血,从凶手家里跑出来,偏偏到处没有人;走到一家小卖部打电话报警,偏偏警察叔叔在休息;凶手回家路上偏偏手里的烟刚好就抽完啦;去买烟就偏偏走到女人报警的那个小卖部啦;到了小卖部,偏偏那个女老板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了;女老板不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不给自己的朋友们,偏偏就相信眼前这个陌生人;……我好汗啊,本来蛮好的一部片子,在受害者最终无法逃离厄运的这段情节处理上,实在是好TM牵强啊。
真是“导演要我死,我不得不死”啊!
故事老调,主题做作,节奏不行,太做作。
这片除了拉低整个韩国人民的智商还有别的意义么?这罪犯碰到的都是纯傻逼,这得有多难得的概率?尼玛让邪恶战胜傻逼这就叫写实了?2分。
很难看下去,节奏有问题,以及非常讨厌这种刻意煽动观者情绪的方式。
太过浮夸,太多巧合,这样的电影怎么能和杀人回忆相提并论。
关键是人家的处女作啊
半。11.17日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 就过去了 晚上坐在RER上 尽管把耳机开到最大震天价响 当邻座的老太太突然哭起来的时候 我终于也控制不住了。资料馆新番手册已出。封面自然是斯皮宝。
有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看得人真生气。
细枝末节太多,像电视剧了;这个剧情够无聊。金允石开始的皮条客表演传神。
大叔+杀人回忆
又是消极怠工的韩国警察协助造成的悲剧!绝望到无力!对于以往《杀人回忆》《奥罗拉公主》《母亲》《孩子们》等韩影中曾经塑造的警察形象,除了对韩国的司法制度不敢恭维外,韩国的警察消极怠工,根本就抓不着真正的凶手,只会找智障来当替罪羊,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还行
让人绝望的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女主角跑出来的时候姐紧张到发抖。。。摔啊,看个电影本来想放松一下,结果看完比之前更紧张!差评!
人家的处女作啊!韩国的犯罪片都偏向于现实主义,虽为处女作,但罗宏镇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由皮条客到“英雄”的转变合理且动人,尤其是最后的英雄,以一己之力捍卫正义来得更加悲凉。
凶手是bt,有点nc可以理解,主角和警察都是nc,不能忍;剧情进展也缓慢冗长
为了塑造孤单英雄的形象,而犯下犯罪片大忌——猪队友使用过度。这招真应该明文禁用的,对观众是一种伤害。
其实拍的很差劲,只是靠急着观众走而设了好多提前的小圈套給我们而已,有那么多的巧合,那么多的过失在同一阶段发生,只能说,导演愚弄不了我,虽然我看的时候也为正方急,給高分的同学好好想想,其实是导演愚弄你。 应了这句话,表面很精彩,其实是給无知的人看,让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
总是很真实的 又有点感动
追击的很苦,也很酷
看完。。我被导演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