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狄金森第一季,拍的太好了。
演员和剧本都没得说,好多个小瞬间,嘟嘴、苦笑、白眼,都自然极了,苏的美貌和忧郁就像云后撒下的阳光一样穿透心扉,狄金森完全呈现了一个天才少女的天真与执拗。
趁还有印象,说说第一季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首先是乔治这个角色,以狄金森的爱慕者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上都呈现了热烈的包容和支持,尤其是在寻找梭罗败兴而归的火车上,乔治嘴角露出的可爱小微笑,啊那瞬间我简直姨母脑上身,甚至开始希望狄金森和乔治可以在一起——啊,一个帅气、富有、包容、理解的男性,能够欣赏和理解她的才华,而她同时又面临来自家庭催婚的压力——我心里真的忍不住呐喊,在一起吧在一起吧!
然后反转就来了。
父亲简单的几句话(甚至是故意挑拨),就让乔治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油腻男子,曾经表达过的对狄金森的支持与理解立刻变成狗屎,也让我看剧时的cp脑变成了狗屎。
是啊,当性别不平等,并且当男性默认和享受性别不平等时,再多看起来的尊重理解包容都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看到后面就是一个狠狠自我反思的大动作:我怎么会莫名开始期待一个女性坠入爱河、期待她成为某个人的妻子、期待她被爱被保护,而她明明已经说过,她不想要。
也是因为这个狠狠反思,对我来说的全剧高光是当本牛顿对狄金森说:我请求你不要嫁给我。
而狄金森毫无疑虑,绽开微笑,说,这应该由我来请求——我爱你,但我请求你不要嫁给我,我爱你,我和你在一起时仿佛我独自一人。
对于苏,狄金森说,我希望娶你的人是我;对于本牛顿,她说,我请求你不要嫁给我。
她从未渴盼婚姻。
这个剧牛的地方是,每个人都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出两面性。
似乎作为菟丝花的母亲,在父亲聘请女佣后对父亲狠狠说,厨房是我的地盘,语气绝望又坚定,她是这样卑微而坚定地捍卫自我存在与价值得到认可的地方。
一直控制女儿到病态的父亲,在面对有人求娶时,也会耍心计,每次伤害女儿后又加倍补偿,给狄金森买书又不准她看,其实一直纵容狄金森的人是他。
(看百科说狄金森父亲小时候可能对她施加过侵害,那么在惩罚和补偿之间的微妙张力的就完全说的通了)苏,唉,要说的可太多了。
当狄金森最后对苏说,希望你嫁给奥斯丁时,不知道苏内心是不是已经破碎;也许那时狄金森已经开始动摇,对婚姻或者是对爱,她想选择相信;她想选择假装相信。
苏仿佛狄金森的影子存在,很高兴编剧没有以lgbt角度来描写爱情,她们的感情更像是自恋,但对女性来说,脱离自恋并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尽管我们以为有)。
当男性占据社会地位的高位,他们从不反思那天然的自恋;当女性没有任何地位,自恋是我们所拥有的抵御外界的武器,这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个人。
而当两个人分开,两个人都将变得虚弱。
还有很多细节想说,但难以穷尽。
例如妹妹组织的姐妹聚会,大家一边绣花一边讨论政治,其实是对观众的戏耍:你以为她们就是一群肤浅虚荣的恋爱脑,但当大家绣花时,大家会交流对奴隶制的看法;而到妇女选举权,狄金森和妹妹则关心马戏团甚于选举。
值得细品的细节太多,很难完全穷尽。
最后,真的好喜欢编剧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手法,搭配十分现代的配乐和制作方式。
其实剧里涉及到很多沉重的话题,死亡,政治,女性,婚姻,家庭,但这些话题都以一种戏耍的方式,牵引着观看者左右摇摆,正如剧中配乐的鼓点,突然地响起,在心上若有似无地敲击。
《尼古拉斯·奥古斯汀:第二次革命战争》(1)我们奔赴战场_哔哩哔哩_bilibili最近终于又发现一个几乎值得五星的很接近美利坚大革命叙事的电视剧了,十分出乎意料——竟然是这部剧。
我太喜欢其中对废奴主义者的支持和对奴隶制的批判了,着墨不多,但句句到位。
第一季第一集老早就听说这位女诗人要被拍成电视剧了,但是因为她不是时代的主角(主角是华盛顿,加里森、老布朗、林肯、格兰特等人,是男人,现在有所改变了吗?
但同时,也永远是战斗在一线的人),对她不太了解,没太关注剧的进展,没想到再一看,不光是第一季都出了,第三季都预定上了。
历史和历史传记电视剧好的太少了,只有《亚当斯》一个可以算数,因此我对本剧没报什么期待,没想到第一集就被惊艳到了。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觉得加入现代元素的历史剧是好的。
人们对“严肃的历史剧”总是有误解,严肃并非在于表演风格或剧本,而是指对待历史真相的态度。
因此本剧和《被解放的姜戈》是相对严肃的,看似异常严肃的《众神与将军》却是纯粹的下流闹剧。
有些历史就不该开玩笑,有些则很适合。
不该开玩笑的开玩笑,该开玩笑的却一本正经,都是灾难。
本剧的导演、编剧们很明智。
其实,本剧已经引发了观众(也就是本人)对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严肃的,相比起来《上帝之鸟》就显得十分苍白和尴尬了。
第一集对同性情谊的表现,对死亡的思考,都很棒。
主人公的思考借死神之口说得很好:“循规蹈矩就不会永生。
百年之后,我将是家族中唯一被世人谈论的那个。
”第二集女扮男装去听教授关于火山的演讲。
第三集在派对服用鸦片。
第四集拜访梭罗(对他的虚构有点过分了)。
第五集莎士比亚戏剧社。
第六集为了写作而装病。
第七集堪萨斯,共和党兴起。
第八集奥尔科特小姐(又是虚构梭罗那般过分……)第九集第一次看到有影视剧表现日食,而且如此美轮美奂,震撼人心。
照顾生病的男友。
与女仆谈论宗教信仰。
男友之死。
本来每天都忍不住看两集,片中最善良最讨喜的本死去之后,好几天不再看这个剧了。
我的意思是,我曾经嘲笑过读者因为奥尔科特小姐在《小妇人》中把贝斯写死而不买账的行为,但是这次我有点理解这种感觉了(再看还有什么意义啊……)不过区别是,本大概是历史人物吧,本集非死不可。
再看在道德上毫无原则(支持奴隶制)的乔治献媚的模样,对比之下,更加显出本的可贵。
第二季第一集可能陆陆续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这一集,想起了写这段评论。
为了B站频道(特利安),最近太忙了。
一开头人们看报纸的情形,就揭示出国家正在朝美利坚大革命的第二场革命战争步步迈进,而人们都明白这一点。
(那个此后频频出现的蓝衣鬼影也说明了这一点)主人公眼花去看病,父亲问会不会好转,医生回答说“不会”,这个情节很搞笑,但也借医生之口,暗示了主人公为了写作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第二集主人公大展厨艺,赢得比赛,但是一个报纸编辑告诉她,她的写作才能不该浪费在厨房。
这个编辑,很可能是死去的本的代替者,但是长相确实不如本高大英俊,所以我没记住他的名字。
第三集降灵会之后,主人公得到启发,决心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之前热情鼓励他的编辑,只是例行公事一样的接待了她。
第四集主人公在提交给编辑自己的作品之后,就陷入了写作困境,这一集解围的人是中央公园的设计师:设计公园是一种艺术,也会遭遇困境,那时候要停下来,这个艺术品要为之后几个世纪的人服务,甚至会拯救民主,因此不能操之过急。
忘记一切沉浸在创作中,如果失去了这种感觉,就让自己再次“迷失”,找回那种感觉。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时隔几个月回来看,我才发现这一集的主角奥姆斯特德是位废奴主义者。
在堪萨斯自由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詹姆斯·阿伯特的榴弹炮,就是奥姆斯特德捐赠的。
人们经常忽视那些真正的废奴主义者的废奴主义者身份,就像忽视那些真正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邪恶势力的身份一样。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wiki的奥姆斯特德条目,至今没有写明奥姆斯特德是废奴主义者,就像许多奴隶主被没被提及他们是奴隶主一样。
相反,为了污蔑击败奴役军的英雄格兰特,格兰特那根本不能被称之为奴隶主身份的身份被反复夸大、炒作,甚至被捏造新的“事实”。
没错,一切都太不公平,太不合理,而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去纠正。
奥姆斯特德将首次出现在我的SRPG《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中。
哦对了,顺便一提,奥姆斯特德那段时间在忙着给堪萨斯自由斗士凑集武器,大概没工夫像本剧里一样游山玩水。
第五集哈德森河画派的桑福德也在第二次革命战争爆发后加入纽约第七民兵团了哦!
纽约第七民兵团第六集观众心里想什么,看作品就看出什么。
有人说歌剧就是垃圾,其实吧,什么艺术形式都分作品,不妨看看第二次革命战争的歌剧《特鲁斯》。
在渴望成名的鬼话下面,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是美,是爱……《特鲁斯》第一场:全能的上帝,我叫贝尔第七集传说中的水疗真的是那样的吗?
第八集她的作品终于发表了,但第一集的蓝衣鬼影向她揭示了名声的真相。
黑人评论她这段时间的诗没有政治立场,让人昏昏欲睡,我赞同,一切伟大的艺术必然是为政治的,为自由和平等而呐喊的,她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尽管精神的力量是隐形的,但世界正是靠这些隐形的东西运作的,它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可以摧毁邪恶的奴隶制,带来光明和希望。
蓝衣鬼影最后吹的口哨是老约翰布朗之歌,果然证明我一开始的猜测,他是来自未来的自由斗士中的一员,一个为人类自由和平等而战的无名烈士。
之后是黑人聚会给老约翰·布朗筹钱买武器,为革命而奋斗的场景。
革命,是革命!
电影里说到了革命这个词!
第二次革命战争!
为什么如此简单而有意义的真相,那么难得才能在电影里看到一次呢?
我要再加一星,给这个剧满分。
老天,这是伟大的第二次革命结束一百多年来第一次通过电影如此生动呈现这个场面!
不知道后面是不是该把老布朗给弄跳梁小丑了,千万别,我不想看到像《上帝之鸟》那样的道德沦丧(十分痛心的长篇评论和差评),但如果不幸言中,我会毫不犹豫坚持原则,让我们往后看看吧。
真的太好这个剧,瞧瞧这个表情,好像历史活过来了一样,由衷的让我为当时的情况感到喜悦。
我也得反思一下,目前开发的《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游戏里到目前的进度还没出现过一个黑人角色,可是毕竟黑人在整个故事里就像隐形的,白人废奴主义者仍然是主角,这是历史事实,没办法。
箱中人布朗,地下铁路的一个著名真人真事。
与之相比,还在关注写“田园诗”的名声的狄金森简直没有资格出现,也确实不会出现在我自己的《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里。
这段辩论太精彩了,这也是我的感想,很早我就说过。
只不过我的频道,我的媒体现在还在挣扎求生。
看来不太可能对老布朗的良知不敬了,目前这部剧对伟大的为人类普遍的自由和平等而奋战的废奴主义者以及被压迫的人们从来都是恭敬和仁慈的。
黑人们热情地跳舞,而保守腐朽的工商业利益集团在呆板的拉小提琴,一个是革命的,一个是行将就木的,看这个剧你不要看表象,你看它想要传达的感情。
第九集狄金森家的儿子真好样的,崇高和卑劣的区别在一百多年后这样呈现出来,让人看得分外清楚,那些为良知而说话的人的在天之灵也会宽慰。
老约翰·布朗根本没露脸,一句话带过了他的起义。
虽然台词在侮辱这位烈士,但是由于出自小人角色之口,实在是对烈士另一种赞美。
而《上帝之鸟》是直接让老布朗像小丑一样在镜头前跳梁,这是本质的区别。
那个鬼魂的真相终于有了,是儿子的一个在西点的同学。
第十集另一个女儿的男朋友要去新奥尔良,在第二次革命战争前夕!
幸亏没跟着去,不然就身处邪恶的阵营中了!
我的朋友朝圣者给这个剧打一星差评我不是不能理解,不过我觉得还得看剧的立意和风格。
如果一个剧本来就是恶搞的立意,比如《被解放的姜戈》,那恶搞的情节就不在话下。
相反,如果是弄一个高大上的立意,比如《众神与将军》的所谓史诗,再配那种胡说八道的情节,就不只是垃圾,而且是居心叵测的历史修正主义了。
考虑到《狄金森》里对好人基本上充满了仁慈和称赞,一星确实有些苛刻了。
一星我个人一般留给《众神与将军》那种颠倒黑白,为奴隶主唱赞歌的烂货。
话又说回来,另一部剧《上帝之鸟》的立意,就很模棱两可,你说它恶搞,人家看了以为是历史。
说是历史,又绝称不上,倒是充满了对好人的污化,这种拧巴的东西,当时我是恨不得打一星的。
影片
我只想说,我只能说,这部剧简直太牛逼了。
用十九世纪的故事背景与二十一世纪的一切进行碰撞,不仅毫无违和感,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的说它离经叛道也不为过的讽刺效果。
看的时候除了大呼过瘾,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脑中逐渐出现了部分留白,这留白就像Emily手中用来写诗的小纸片,等着我去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关于爱情。
《狄金森》在豆瓣的标签里没有出现“同性”,看完第一季我认为这很合理。
因为本剧的主题并不只是爱情,即使涉及到爱情部分,也并非坚定的同性之爱。
剧中所有年轻人都处于对自己情感的探索阶段,即使说出“我爱你”,那也只能被当做是表达情感浓度的副词,还不足以到爱情。
这一季,Emily和Sue之间更多的是心心相惜的友情。
否则,Sue不会坦然的告诉Emily要嫁给她的哥哥,Emily也不会生气了几秒就默认了Sue的选择并强调Sue不能爱哥哥超过爱自己。
否则,Sue和Emily之间应该会有一段完整的床戏,而非是Sue言传身教般向Emily分享火山喷发的感受。
否则,Emily不会对爸爸的助手牛顿刚刚产生惺惺相惜的感受( 和Sue之间很相似的感觉)就“绝情”的将Sue推向自己的哥哥。
这个时候,她们都对自己的善变和摇摆不定感到困惑,但同时又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有着无比真实清晰的感受。
爱情之深刻,爱情之复杂,爱情之晦涩难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虽然很难定义,虽然无从定义,但至少此时Emily和Sue之间是处于青涩和懵懂的暧昧期。
关于欲望。
Emily对诗歌的欲望,让她敢于向父权说“不”;Sue对独立自尊的欲望,让她即使要承受家庭教师之苦也要赚到足够的钱;Lavinia对性的欲望,让她勇敢的画出自己的裸体画并送给激发她欲望的人;母亲对做好家庭主妇的欲望,让她坚决抵制聘请女佣并询问父亲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这部剧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我前面提到的,它用十九世纪的背景与二十一世纪的一切进行碰撞,很疯狂,很讽刺,但效果出奇的好。
喜欢写诗没什么奇怪的,但是没日没夜的写,不惜装病装到被医生下了病危的诊断来躲避母亲逼迫的劳动,父亲强势的打压,就表现了写诗对Emily的意义重大。
独立自尊自强也没什么奇怪的,但在已经有了爱自己的有钱未婚夫之时,仍选择以付出肉体的方式赚取足够的金钱来实现作为一个孤儿的自尊心这一行为,让人觉得Sue的内心已然超越了那个时代。
对性有强烈的欲望没什么奇怪,但不管对方是不是一个可靠的人就大胆的传送自己的裸体画给对方,在得知对方将画散布的人尽皆知后不仅没有心生羞愧,反而将自己其他裸体画作一幅幅夹在了同学们的画板上,这种精神境界可谓又领先了今天的我们几个世纪。
喜欢做家务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是喜欢到即使丈夫解释了请女佣只是因为家里经济富足,社会地位足以且应该请一个女佣,依然不依不饶的哭诉,既认为是丈夫宠坏了女儿又认为是丈夫对自己的家政工作不够满意。
你能说母亲是父权制的牺牲品吗?
但她似乎在维护父权制方面到了另一个极端--坚决反对“反父权制”的一切行为,讽刺效果简直拉满。
关于成长。
其实,不论是十九世纪还是今天,终身成长这个概念依然没有得到普及。
人们捍卫自己固有认知的决心像信仰一样坚定,行动力像保卫国家的战士一样勇猛无比,然而这一切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为了捍卫而捍卫,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闹剧。
看看观念的碰撞,议员们关心的是否废除奴隶制并不比女人们关心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更能代表崇高理想;进步者们关心的铁路是否可以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并不比保守派想要保护大树不被砍伐的理由更理直气壮;住在瓦尔登湖以“隐士”自居的作家并不比整天将写作就是为了赚钱挂在嘴边的作家来的更高尚。
成长的烦恼并不只在青春期,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成长,因为成长就是要面对那些不确定感,成长的意义就是要梳理出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
第一季,我给六星,无与伦比的好看,第一次连姬线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Sue真的好美啊
细腻,真挚。
恰到好处的勾勒,浓墨重彩的添色,把古典与现代结合,Emily的细节描绘,Sue的爱而不得,生活的打压,世俗的眼光。
在当时的年代,在一个奴隶还存在的时代,在一个男女仍不平等的时代,在一个女性甚至没有自主权的时代。
Sue,一个饱受苦难长大的孩子遇到了今生唯一的挚爱,Emily,一个被困在温室里的孩子。
她们懂彼此,Emily的爱热烈而短暂,Sue的爱深沉而持久。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碰撞出强烈的火花,她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也是彼此的心灵旅人。
Ben,一个爱着爱着Sue的人,他们终究不是一类人,Emily遇到了另一个可以共渡灵魂的人,但她也早就意识到Ben爱的不是自己,被吸引的也不是彼此的灵魂,而是Ben身体的本能,在当时不被理解的肮脏的永远埋入土里的爱。
Ben被埋葬了,Sue知道Emily爱着那个跟她灵魂契合的人,而她也要嫁为人妻,可能为的只是跟爱的人一起,共度余生,一墙之隔,却恍若世界的尽头。
是她们的心,还是她们的身?
Emily希望不控制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才能高度的思考,理解,体会。
这世上无法理解的事太多,就像Emily对Sue,是爱情还是亲情,是心之所向还是灵魂契合。
是啊,Emily是诗人,是她在有生之年无法发布的诗歌,是她内心的独白,是她的爱和自私。
诗人,有着自己的法则,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理想主义永远落入现实的圈套就像Sue永远无法对Emily表达爱意。
因为经历让她小心翼翼,事实永远是冰冷谁又能像Emily有着炽热的心,不屈的精神和丰盈的生活。
Emily是幸福的,她不会经历绝大部分人的痛楚,Emily也是可悲的,一生如白玫瑰在温室里度过,无法感受寒冷,没有喜怒哀乐,没体会过人生苦短。
她在自己的囧笼里创造了成百上千的诗集却无人知晓,这份痛苦她承受了整整一生 整整一生。
Sue是红玫瑰,Emily是白玫瑰。
总是针锋相对,却总是甘之若饴,始终如一.最后用一首诗结尾That first Day,when you praised Me,SweetAnd said that I was strong-And could be mighty,if I liked-That Day-the Days among-Glows Central- like a JewelBetween Diverging Golds-The Minor One- that gleamed behind-And Vaster- of the World‘s这是我们究其一生都到达不了的精神高度,她用一生去思考和创作
我承认是被les标签吸引来的,看完第一季我才发现我上当了。
这一家子真就是“奇葩”,女主角Emily开始与Sue是秘密的“恋人”关系,随着Sue家里最后一个亲人去世,因为继承了债务和无处安身等问题接受了Emily哥哥Austin的求婚。
那时的Emily那股忧郁就像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对着约翰华生说“我永远不会结婚,以免影响我的判断力”。
那时候的Emily面对死神也不畏惧死亡。
在一次派对上Austin因为目睹了Emily和Sue亲密行为而和Emily起了冲突,Sue因为忍受不了他们俩就逃离去了另外一个城市。
期间Emily写了几首诗,信中还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然后寄给了Sue,但是没过多久Emily就喜欢上了一名叫Ban的男子。
就在Emily和Ban腻歪的要死要活的时候,Sue回来了。
当她看到那个“将不久于人世”的“恋人”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人我觉得她内心是悲痛的,就像是她对Emily说的那样“我从没想到我会因为一个男人对你心动而吃醋”。
很不凑巧Ban染病去世。
Emily再次面对死神时什么不结婚不畏惧死亡都不作数了,甚至怀疑死神是嫉妒她爱上了别的男人而做了手脚???此时的Sue因为怀了孩子最终决定嫁给Austin。
结婚当天Emily和Sue的对话更是有意思。
穿着婚纱的Sue对着一身黑衣的Emily说“你真的很爱他”,Emily接着话说“和我爱你的程度不相上下”。
我当时满脸的???????这要是性别一换Emily妥妥的渣男好吧。
现在回头想一想Emily根本不是喜欢Sue而跟她在一起的,因为自己喜欢“独处”的性格导致自己接触的人太少了,小镇上的人都认为她是“怪胎”只有Sue懂得她写的诗。
说难听点,就像古代宫中的宫女和太监,只是为了相互排解寂寞作了对食。
Sue逃走之后Emily又碰到一个懂她的男子Ban出现,转身就投入Ban的怀抱了。
所以Emily根本不缺爱她的人,只缺一个能读她诗能懂得欣赏她诗的人,不管ta是男是女。
希望第二季Emily对Sue能做到奋不顾身或者说一往情深,也算是打我脸了,那也值得我为之高兴。
还有Austin,他娶Sue最大的目的也不是爱,是Sue身上那股所谓的“新鲜感”“神秘感”吸引着他。
就像Emily装病那天Austin对她坦白说“我爱那种不了解她的感觉,我宁愿一辈子不了解Sue,也不愿意娶一个能轻易看透的女人”。
说完这话Austin还问Emily这有道理吗?一直都在寻求别人能了解自己的Emily却认同了这个观点........Emily是那种生下来不愁吃穿住行,每天就是睡睡觉写写诗,心情不好给父亲撒个娇欺负欺负妹妹怼怼哥哥的千金小姐。
在那个时代一个身无分文无依无靠又负债累累没有任何地位的人,就算是男生也很难苟活下来,何况是Sue这种柔弱的女生。
她做不到Emily说的靠着才华成为作家。
因为没身份地位,在Emily和Austin争吵的时候逃离去了另一个城市当了保姆挣钱糊口,却被男雇主给强上怀了孩子。
因为穷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嫁给一个男人才能有口饭吃才能活的下去。
结婚以后我觉得Sue就像是Emily的母亲说的那样“只有厨房才是我的地盘”。
最后一集Ban死后,Emily哭着对Sue说“我从来不了解你背负的有多沉重”。
诶,当时真的想替Sue抱不平,你只是死了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男生,Sue失去的是全部的亲人诶,活在童话世界的公主怎么会明白底层人的心酸呢。
就我目前看第一季的感受就是她们俩不存在什么爱情。
Sue只是Emily写诗时间外排遣寂寞的“对食”而已,Sue喜欢Emily写给她的诗,而我完全看不出Emily喜欢Sue哪一点....感觉她们俩在一起蹭不出啥火花。
在我看来可不是俩女生抱一抱搂一搂亲一亲就算的上是lesbian。
Austin好歹能给Sue一个身份一个不愁吃穿住行的地方,能满足Sue一切的物质需求。
Emily呢?
只有14岁她们俩约定的一起成为作家而已,用Sue的话来说“我当时就知道那是谎言了”。
最后吐槽下Emily的姐妹Lavinia,这妹子真的很饥渴了......整天幻想自己能嫁出去也就罢了,派对上拼了命的勾搭上一个男生,没想到第二天碰到这男生和另外一个女生在一起,我想着这对算是吹了,没想到这妹子居然原谅他了。
后来Lavinia把自己的果体自画像当做礼物送给这男生,然后第二天全镇人都知道了。
在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在公共厕所门口随便和一个陌生男搞上了 .......我的妈撒哈拉沙漠里也没见过你这么饥渴的,这剧情我真的很想套在国产剧上看看演出来是什么效果。
1⃣️ 开头几秒就能吸引住你。
现代感的流行音乐用于这个年代非常可爱,看过《花魁》后一直试着理解苹果为何如此配乐的想法,果然有不一样的火花。
没有想到艾米莉和苏会接吻啊哈哈。
画面精致美丽,喜欢马车前的马。
初中时听海莉的歌,现在看她的剧,滤镜厚起来,厚起来!
2⃣️ 苏给艾手着,一点一点堆砌,最后,高潮来了,火山爆发了。
3⃣️开派对的场面像油画一样,打光真美。
女孩子们的仪态真好。
一开始还是优雅缓慢的舞蹈,接着就变成了狂放现代的舞蹈,好看又好笑。
4⃣️ 你为什么痛恨科技。
有时候慢下来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她哭了,她靠在了他的肩上,他笑了,他把头靠在了她的头上。
感觉艾的想法都很勇敢,但一到实践时却又总是退缩,是太封闭所以才小心翼翼吗。
她爸爸的种种举动总是不太理解,是有点宠的,固执封建也是真的。
结尾的梭罗有点傻。
孤独是最好的朋友。
关于树,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棵树吗,我喜欢它的树根,它在地下,和树一样大,像是树的倒影,我们现在就坐在两棵树之间,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一棵树,地下的,我们看不到。
5⃣️ 我宁愿做个老处女也不愿当别人的妻子。
你的人生不该如此。
乔治大傻子。
照片非常好看。
6⃣️ 快要失去某个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她所有的好。
这集和上集的奥斯汀都有点可爱。
我宁愿一辈子都不理解她,也不想娶一个我能看透的人。
艾为什么要把苏推开,是因为有了本吗,本真好,苏也好,奥斯汀也好。
7⃣️ 我不能去看大象,但我见过像大象的云。
她爸爸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以为自己没选上就打了女儿,这不是迁怒吗。
马戏团的蒙太奇好妙,最后落下的那滴眼泪既开心又心疼。
和本牵手的地方非常喜欢,所以本是gay对吗。
8⃣️奥斯汀又可爱又美好。
苏,可以为我献曲一首吗。
好,为了艾米丽。
雪景好美。
散步的感觉真好,我好像是一个人一样。
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情话。
9⃣️ 你愿意不嫁给我吗。
我愿意。
本真美好。
日食好美,月牙形状的光影映在书上真好看。
苏看着裁缝一家露出了微笑,我也跟着笑了,希望和奥斯汀还有baby一直幸福。
妹妹把自己的裸像夹在了每个人的画板前,干的漂亮!!
1⃣️0⃣️本英年早逝了。
奥斯汀非常幼稚,他不可爱了。
虽然你是个男人,但你可以选择不做个烂人。
艾米莉葬礼的那一段,本就是gay没错了。
你不是个诗人,因为你的诗没有出现在书籍里。
所以我就用针线,把它们小心订起来,爸爸,我是个诗人,我是个诗人,我要在这个房间里写成千上百首诗。
眼界不是最重要的,想象力更加可贵。
待续。
差点忘了葬礼上梭罗也来了,可爱。
看过不少传记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
但是大多都是很无趣。
Emily Dickinson的父亲虽然古板,但对Emily真的很宠!
Sue Gilbert父母双亡又没有钱,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只能嫁人,最好的选择当然是Emily的哥哥Austin,妹妹Lavinia是个中二少女。
看剧之余每集还能听到一首Emily Dickinson的诗第五集我害怕拥有肉身我害怕拥有灵魂深奥的危险的财产拥有—没有选择的成分双倍资产—愉快限定继承的财产给一个未想到的继承人一个永恒瞬间的君主一个统辖新疆土的神第六集道出所有真相 但要委婉的说成功之道在于迂回弯绕对于我们孱弱的愉悦来说太耀眼真相的极致惊喜如同缓解孩子对闪电的恐惧不安需要仁慈的对他们解释真相闪耀的过程一定要慢否则致人盲视第七集我们输了因为我们赢了第八集有一种斜落下来的幽光(余光中译)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斜落下来的幽光,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大教堂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它是绝望的烙印,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田野都倾听,阴影全屏住呼吸;当去时,远得像我们遥望死亡的距离。
第十集我觉得脑子里有一场葬礼,往来的悼念者脚步杂沓,踩啊——踩啊——直到所有感觉仿佛慢慢坍塌——等到所有客人都已就坐,仪式开始了,像有一面鼓——敲啊——敲啊——然后我的心仿佛已渐渐麻木——接着我听到他们扛起棺材,在我的灵魂里缓缓穿行,那些铅做的靴子吱嘎作响,然后,空间里灌满了钟声——仿佛一切星球都变成了丧钟,存在本身沦为了一只耳朵,而我,还有某种诡谲的寂静却在这里面,痛苦,落寞——然后,意识里的木板突然断裂,我不由自主地往下掉,往下掉——掉一层就撞上一个新的世界,接着,我就不再知晓。
《狄金森》这部剧实在太让人惊喜了。
现代音乐的质感和美国田园风景的画面搭配产生的化学反应实在太过奇妙,像在雪莉酒里撒了一包跳跳糖。
说唱和电子乐本来是我以为我很难欣赏的风格,但是在这个剧里太合适了,Apple TV真是有点东西!
当然,将自己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类比实在太不要脸了,但我还是要说我在狄金森身上找到了太多共性。
神经兮兮,前言不搭后语,想起一出是一出,犟的像头驴,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她的诗里全是没有实现的梦。
在诗里她去了从没有去过的马戏团,和死神喝着交杯酒,恶狠狠地跟阻挠她写诗的父亲说:Well,try to stop me. 和罗南演的《小妇人》比起来狄金森稍微少了一丝英气,多了些古灵精怪。
和她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都是新鲜刺激的,她和她不知疲倦的鬼点子像星辰一样发着光,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放弃社交闭门不出又美艳动人的少女时代里,她把蓬勃的爱都献给了创作。
所有没有公布于众的表达欲,都被写在零星纸片上的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其他任何方式的认同和赞美都显得多余。
她是火山,诗是她沸腾的岩浆,咕咚,咕咚,冒着泡。
我真是无比渴望这种漫无目的地的生命力。
Puberty 28.6Mitski / 2016
《狄金森》第一季的季终集收尾很美好。
艾米莉写下表达爱意的诗送给苏,两个人私自跑出房间,在郊外的林间起舞。
哥哥看到苏弄脏的婚纱,气愤地认为艾米莉在破坏他和苏的婚礼,故意戳艾米莉的痛处:父亲禁止她投稿出书。
受到打击的艾米莉又一次进入自己创造的想象世界,死神为她举办葬礼仪式。
用笔记下诗歌灵感的念头压过了祈求死神带走她的冲动。
艾米莉回到自己的房间,用缝制苏婚纱和母亲礼裙剩下的针线,将自己一页页散落的诗歌手稿连缀成册。
(艾米莉的母亲穿着女裁缝修补好的礼裙说了一句台词:“只要有针线,就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问题。
”艾米莉也用针线解决了她自己的问题。
全剧最爱这段女诗人的“针线活”)
回顾一整季艾米莉的成长,事先瞒着父亲投稿校园期刊,女扮男装去学校听讲座,借用哥哥的名字参加诗歌比赛,装病待在房间偷偷写诗,就像她写下的“成功之道在于迂回弯绕”。
“真相闪耀的过程一定缓慢。
”最后一次站在房间门口面对父亲,艾米莉坚定地说出了自己是诗人的真相:不论你做什么,都阻止不了我写诗。
从小不喜欢读传记,最近年纪大了越来越觉得传记电影很好看,提供着现实世界运作当中齿轮压出来的某个形状。
现代pop的配乐选歌和节奏都很好,搭配演员们的演技风格绝了,而且时而有一些音乐剧/戏剧的感觉(前六集),把终点的Drama放大化,非重点的就简化,从而避免繁冗而且增强了力量。
第一集就是死神那首诗,Emily脑洞里面死神一次次接她去兜风。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 And Immortality.第二集把火山这个意象拍得特别好,火山的危险性、未知性、不确定性时刻吸引着Em,它的危险性是Em和Sue的les情感、对她重重禁忌的男权社会,它的未知性是她看到的充满知识和神奇的世界,它的不确定性=不知何时会喷涌而出的可能性,从本质上吸引着她。
它吞噬的庞贝又像Em对自己处境的感受一样永恒凝固。
我还记得我看庞贝古城展的时候,被烧成黑色的人体蜷缩成一片,时间凝固在美丽的马赛克砖瓦上。
这一集有一段母亲给她“讲道理”,很扎心,我也是Em一样只在意自己想要的东西、长大后疯狂表达自我的小公主,而我妈也不擅长表达情感;明明已知妈妈不喜欢被抢夺管理者的地位,父亲作为Provider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们自我中心又有点幼稚的“反叛”却只推动我们表达情感,不允许我们体恤他们的控制欲望和情绪。
第三集没有特别的感觉,wild nights这首很好。
我蛮喜欢乔治这个小男孩的哈哈哈。
Futile - the winds -To a Heart in port -Done with the Compass -Done with the Chart!第四集的梭罗大揭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越来越觉得Em的故事在现在这个时代拍很恰当(至少对我来说):我们有爱(甚至溺爱)但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人各矫情各的,各自以为孤独,又各自无法面对孤独;既有的东西越多只不过有越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我始终相信脑子很丰富始终不是坏事,也希望能给自己足够面对孤独的能力。
第五集about 肤色 男权。
Orthello Act 3 Scene 3 很喜欢。
"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To say my wife is fair, feeds well, loves company,Is free of speech, sings, plays, and dances.Where virtue is, these are more virtuous.Nor from mine own weak merits will I drawThe smallest fear or doubt of her revolt,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 No, Iago,I’ll see before I doubt, when I doubt, prove,And on the proof there is no more but this:Away at once with love or jealousy!第六集 教会我Slant这个词除了斜眼看人以外还有其他意思 就是第一次读这首诗。
当时心里想的是 这女人真的好强烈一股阳刚之气。
没想到她提到的“Te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在这部里面通过和爱情相关的真相来传递:直接地表达和间接地表达真实的感情。
父母在他们以为Em将死的时候,直接地向她诉说了真实但难以启齿的秘密,从而释怀自己并间接地表达了对Em的爱和眷恋;Austin的真是情感是他爱着Em这个姐姐,爱着Sue这个恋人,但相比于直接表达一个爱字,他说“你能不能不要死” 和 “我宁愿这辈子永远看着一个我不懂的Sue 也不想娶一个一眼看到底的人”,反而把爱细节化地真诚展现;Em的敏感让她能够从这些slant的语句当中体会到那些真实的情感。
我记性真的很差但这首我记得很多句。
哈哈哈哈我当时想的是md为什么要slant??
啥话不能直接说??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With explanation kind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Or every man be blind —第七集 Freak这个词太棒了。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只有拿起来过的人才有资格说放下。
第八集 “我只是很感激你被生出来了” 最近孤独的我本人最想听到的情话??
Em描述Freak先生:和他在一起我在学习。
我可以向他说一切事情,而他也能理解我。
第九集 freak 先生的死是相当必要的。
非常喜欢苍蝇布满他脸那个脑洞的恐怖感——死亡的质感。
第十集 婚礼和力量。
2集弃
像个MV,这杂乱的音乐和叙事,不要自作聪明
好和坏都挺明显的 但是还是很喜欢
7/10
额。。谁推荐,拉黑谁。
超喜欢看拉拉剧
不喜欢这种改编 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人物身上都会成立而不是Dickinson
其实最出戏的是狄金森对她爸说:我要成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梦想谁都会有,豪言壮句能不能说出来,就很考验人了。apple tv
青春校园偶像剧,写诗就跟嗑药一样简单是吧。我要受不了了。十三分钟弃。
好討厭ep4對梭羅的誤讀 其人並不以苦行的隱士為人生理想 相反一直懷有英雄的進取心和使命感 期待能在歷史舞臺上大有作爲 只是因爲他的人生觀和與主流社會相抵牾 另外性格過於高傲 坦率 嚴肅 所以自然更爲健康 活力 成爲他的精神家園
融入现代风真的是完全不搭好吗。真的像是校园剧。
风格非常混搭,以青春美剧形式去勾勒狄金森的少女时代。喜欢吐槽梭罗的一集,乔治也很可爱,虽然未能脱离时代的局限性。苏真的好美!让人感到压抑的依旧是女性无论在其亲人还是爱慕者以及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附庸于男性。最后几集剧情不太喜欢,很不喜欢本这个角色。
文学挚友之死揭露了死亡的本质,和苍蝇一样恶心。看到后边有点审美疲劳。
一集弃。风格很新颖,但又是流行歌曲,又是女性意识,又是同性恋,好像只是想把每个流行的标签都用一下。用喜剧的方式轻描淡写地来呈现当时的环境让我感觉不到她写诗的土壤。
young, flaming, blasting quiet volcano
很好奇剧集会怎么展示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不容忽视的诗人。古典剧情加现代配乐的反差感让这部传记题材的剧显得诙谐幽默很多,也更贴合当下。最喜欢ep9 Ben和Emily欣赏日食时的“不求婚”环节。看着每一集电子屏幕上闪现那些金色的诗句,真诚的文字似乎真的能够穿越时空。狄金森系列确实像编剧所说是一个女权主义空间,19世纪女性面临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无数call back与之对应。
终于看上了😀书影同步剧只是选诗灵光一闪的炮灰…E2&E9 Un-propose好玩 和引诗互文 诡异浪漫 磕到😍总体浮夸跳脱美式百老汇?
逼自己看了两集太无聊了。。
如果当传记历史片看的话差点意思,但是完全抵抗不住海莉演的叛逆青春少女,简直太戳我心了。还有艾米丽和苏的剧情,我要磕死了。
已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