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adherent of cinematic gradualism, Vietnamese filmmaker Thien An Pham won Caméra d’Or in Cannes with his debut feature INSIDE THE YELLOW COCOON SHELL, a nearly 3-hour long trek into the rural area of Vietnam, following a young man Thien (Vu) who returns to the village where he grows up after his sister-in-law’s sudden death in a road accident (foreshadowed by an accident Thien witnesses).Thien largely embodies the listless, acephalous young generation lost in the metropolis of Saigon (whose inanition is symbolized by a stultifying hawker center and a suggestive massage saloon), their latent longing and emotion can only resurface by way of a meditative reconnection with their origin. The country’s buried history - retailed by a war veteran (Lu’u) through a transcendent long take where we are first introduced by his disembodies voice, then to a window frame where he narrates his jaded, scarred body are in view, the countrified religious influence - Thien’s sweetheart Thao (Quynh) converts to Catholicism and a flashback sequence sheds light on the dissatisfaction that drives young lovers apart,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s philosophical rumination of the country’s status quo, each takes its own sweet time to float about in front of Thien, whose impassivity corresponds to the stock characterization in “slow cinema”. Yet, unlike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s MEMORIA (2022), Pham’s delving into nature’s profound mystique never transfigures into something more stimulating, and torporific apathy may chance upon us much thanks to Vu’s monotonous impassivity. The film try to hook audience with the divine allure of its misty mountains and verdant habitat alone, entrapping us in its mystifying sacrality where nature, ritual, belief, past and a familial mystery all converge together to construct a subliminal pursuance of identity and purpose that casts a macro significance to a country on the brink of an economic boom, to remind its people not to forget their roots. Ultimately, it leaves us to wonder, what does the“yellow cocoon shell”signify? Sericulture is mentioned in passing as the profession of Thien’s missing elder brother, who deserts his wife and son, and purportedly, goes clerical then settles down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remarries in another village. He is the one whom Thien endeavor to seek out but the denouement is not set in the stone. Pham’s magic realistic approach is evidently beholden to Weerasethakul’s prestidigitations of obfuscating dream and reality. Pham, for all his facilities on show (coordinating and calibrating sophisticated long takes with commendable precision and artistic vision), sinks his teeth in his debut feature with a politic but formulaic blueprint, his own distinct originality has yet to materialize. So whether he could be hailed as a new auteur to be reckoned with, the jury is temporarily out until his next offering, which has its own shell to break. referential entries: Tran Anh Hung’s THE VERTICAL RAY OF THE SUN (2000, 7.3/10); Hong Khaou’s MONSOON (2019, 6.5/10);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s MEMORIA (2022, 7.8/10).
English Title: Inside the Yellow Cocoon ShellOriginal Title: Bên trong vo kén vàngYear: 2023Genre: DramaCountry: Vietnam, Singapore, France, SpainLanguage: Vietnamese, English Director/Screenwriter/Editor: Thien An PhamCinematography: Dinh Duy HungCast:Le Phong VuNguyen Thi Trựuc QuynhNguyen ThinhVu Ngoc ManhNguyen Van Lu’uPhil DieuChau Thien KimNgo Thủuy TienRating: 6.9/10
抒情别致的长镜头在城市和农村游刃有余巧妙穿梭,看完这部又想再看路边野餐。
故乡的记忆,故乡的魔幻,故乡的人与事在这样神乎奇技的镜头调度下有着天然的神秘与亲和力,像迷雾在笼罩后潮湿地飘进内心。
很喜欢的一个长镜是从很日常的农村小院开始,固定长镜,随后背后移动跟随主角骑着摩托载着小男孩,经过十字路口再驶进泥土窄路,途中向赶着水牛的农夫问路,到达老人家中时隔着晾晒的衣物和框景构图对着客厅上的二人,随后二人起身出画,只听到屋内对话而不见人,随着谈话的深入镜头缓慢前推至屋内对坐中近景。
老人出画,男主看电视时目光看到墙上的奖章,镜头跟随男主移动,男主凝视挂在墙上的奖章,老人翻出战争时期老物件叫男主过去看,男主出画,画面缓缓左移至屋内二人在看老物件(画面声音是老人在说着老物件的故事),男主摸着老人身上战争留下的伤疤,画面突然变暗,镜头右移至窗边,风吹起帘子和门窗的声音,配乐响起,同时有一只鸡跳到窗台上站着……
Hiroshima mon amor,Hanoi mon amor。
可以算纪录片。
战后的南北方言,隐含的冲突。
佛教地区的天主教堂,现实之后的梦境惊醒。
异乡他乡满目疮痍的土地,只有鬼神是梦魇之后的最终归宿,游荡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孩子,老人惊醒的牛。
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想上亞洲,我常常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方式比喻亞洲。
在我的公式裡,這個電影離不開洪尚秀和畢贛,但和他聊天感觉可能范天安也沒有聽說過。
可能他的長鏡頭來源於他的短片,而他的短片也可能來源於陳英雄和其他歐洲短片,影像是如此的貧乏。
亞洲,泛亞洲,亞洲是中日韓電影優先的亞洲,而東亞優先,而伊朗東南亞在亞洲就屬於第三電影。
我們用亞洲的優先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第三國家的電影,然後以受害者的視角在美國和法國取自己的東亞地位。
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在和导演沟通,我相信所有中文的影评也没有真正和导演的沟通,而是和不同的翻译在沟通。
这让我经常感觉回到了建国初期的一大批北大中文系老师翻译英文资料的时代,这也是我喜欢越南电影的感觉。
和范天安的翻译一起在凌晨1点的紐約地铁回家。
她说她自己也是住在一个天主教堂的村庄。
在一个以佛教为基础信仰的国家,天主教一种村庄和隐秘的方式存在。
可以把这部电影是想成一种在北京郊区的天主教村庄。
河内与西贡的想象实际上是城市之外郊区的想象,如果拍北京可以避开高楼大厦,那么拍越南也可以避开高楼大厦,这里的乡村不是bigan的乡村,不是贵州只有乡村的乡村,而是在metropolis,大都市环境之下有选择的乡村,以及有选择的作者家乡的天主教堂,这里的老人不是必干的老人,而是真正的越战之后子弹穿过胸膛的老人故事,这里最后的奶奶不是一个人民艺术家,是一个越南的国际巨星,所以他的单镜头时间给的特别长,而可以通过他们的北方方言里听到他们南方的遗迹,在南方听到这些战争和迁徙的声音,语言蕴含着冲突,这种冲突是方言给的,而不是前几天我听到的张律说的,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语言,每个人都能理解对方,这就是他的乌托邦。
即使每个人都能说自己的语言,但是我们怎么确定他们真的能理解对方呢?
其实我们都说同样的电影语言,我们怎么能明白的《路边野餐》以及越南不是贵州,谁又能明河内和西贡的区别呢?
我们除了乡村与乡村之外,电影语言甚至共同的语言和不共同的语言以及英文字幕都不能弥补人类之间的隔阂。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相同的只有在被禁止的河内纪录片节和被禁止的越南院线里,远在纽约给一两个异乡漂泊的人的一些慰藉。
尔人类的流忘是相通的。
我问翻译说很少见到你们越南电影,她说不是的,陈英雄之后再NYFF还有一场。
但是陈英雄要一个法语翻译,他不要越南语翻译,因为他已经入了法国籍拍法国片,演员是法国人,我跟他说我只喜欢陈英雄90年代的作品,她说是的,有些导演离开家乡久了,就不再是自己国家的人了,还好王兵感觉还是。
通过翻译看电影,一种迷失东京的感觉,好像一直在和翻译沟通,除了一两句关于河内和in act的单词,没有和导演语言相通,我问翻译在哪里上学,new school media,我说parsons离nyu很近,她停顿了半天说。
我想起来了,new school不是parsons。
导演似乎很喜欢在晦暗的框架中露出一片明亮绿景的镜头。
临近结尾的梦境里,镜头从木屋向窗外拍摄,对称构图中央是一片金色的稻谷,怀抱婴儿的Thien在那一刻拥有了神性,仿佛圣父圣子。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凌晨时他们捉着鸡在林中穿行,各自点起一根烟,树叶上的露水打湿了肩膀。
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它的视听语言和我perceive世界的方式是相近的,一种与广大世界缓慢凝滞的对视,生活的无数种声音如风雨入耳。
在夜市摊子和澡堂里扣问上帝和信仰,在生活发展的同时经历空白。
甚至连在ktv里独自买醉睡去这种用滥的场景都让我体验到偶然迸发出强烈情感中的脆弱。
又或许正是这种滥俗的场景,笨拙的倒酒和沉默,才激起我生命失落体验的共鸣。
之后寻找哥哥的旅途就仿佛是某种醉极疲倦的幻梦,又或是一种忏罪追悟的朝圣。
他把身体浸在溪流里的那一刻像是某种反映真实的洗礼,一半在清净世界,一半在困顿人间。
那一刻万物的声音都渐渐远去,
一部极致的慢电影,甚至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当代电影里最为变态的。
概括他是邦哥或者毕赣的模仿者,大概率只是因为看不下去没话硬讲了。
所谓慢电影,并不是指的单纯的叙事少或者节奏慢。
慢只是手段,通过极致的慢与无意义,让理性在审美中逐渐失效,进而一步步消磨掉观众对叙事文本的期待。
而等到理性陷入睡眠,剩下的知觉感官便会失去束缚的进入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对极致的影像美以回应,得到审美愉悦。
惭愧,我最开始接触这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直接因为太累睡死,一觉睡到亮灯了,那也就遗憾错过了。
可能用中国话讲,就是「坐忘心斋」之后方能「澄怀味象」之类的?
我没那么懂老庄,但我想慢电影起作用的心理途径是类似的。
无论是邦哥,阿巴斯,蔡明亮还是某些时候的毕赣。
可能这种效应不是电影最主要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大家都在通过种种手段,想着让观众一步步「入境入梦」。
而在如范天安这样极端的手段下,电影的本质显然已经彻底脱离叙事,纯粹的变成了审美享受。
我依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是我见过最极致的一部了。
极致的无聊,困乏,也是极致的灵与美。
通过超长的长镜头魔法与拉满的混音,在越南的乡村与城镇中漫游,起初是无聊的,但随着理性陷入安眠,感官直接被暴露在这片热带景致之中。
这时,总算能感觉到那些长镜头的灵性了。
造型,调度,表演,音效,音乐——一切视听手段都指向于同样的目的,即一步步落入编织的境界里。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只是导演要有这样的观念,而甚至类似于类型片的工业魔法一般,非常依赖于其对调动一切视听元素的能力。
那些所见所听,难以描述,也难以被阐释学所解释出什么隐喻。
但这就是慢电影的魔法,属于纯粹的大荧幕,或许也是真正接近电影影像本体的存在。
三个小时都是由长镜头构成的,长镜头短则6分钟,最长达25分钟左右。
前期在单个长镜头内部制造信息误导,让观者认知和实际结果之间形成错位,主要是通过对事件信息的控制形成镜头内部的节奏。
因此,即使是长镜头也不难看下来,但这个小花招不断地玩也容易审美疲劳。
影片的中后段就改为长镜头内部的诗意意象的铺陈,这些意象不但是视觉奇观,也刚好暗合中后段主人公开始的精神探索。
不少评论说这部片“又是邦子邦孙”,阿彼察邦访谈中多次说过在美国学电影最迷茫的时候看了侯孝贤电影,于是决定回到家乡泰国拍电影。
九十年代之后的亚洲新电影实际都无法绕开侯孝贤和台湾新电影。
这部越南的《金色茧房》比起它的前辈大师来说,缺点在于建立起旁观者视角之后,却无法通过摄影机远距离的直透人物内心,而是通过具有宗教启示意义的对话支撑起人物的心灵成长(比如主人公在对基督教信仰最怀疑的时刻遇到的导师型人物白发老太太)。
比起对于形式风格的借鉴,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越南这片土地的风情以及人文世界。
越南并不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大国、影视文化的强势地区,因而这片地区的乡土地貌、人们的心灵世界较少被外界所看到。
影片中反复出现基督教元素:不同人物居所里陈设的耶稣圣母的雕像、人物谈论信仰的话语、基督教堂、仪式等。
以及不能忽视的是主人公姐姐的葬礼上那句基督教的标语“天堂是没有痛苦的地方”。
以及更为有趣的是,主人公和反越共的老兵对话时,老兵提到自己的父母移民去美国了(约是影片40分钟处)。
在影片最后一个小时,主人公在路边和另一个无名男人对话时,男人提到自己的家人移民去美国了。
老兵的父母移民到美国,按照老人年龄估计约是越共没有统一全国前;无名男人的家人移民应该是越南改革开放之后。
前者应是为了避难,后者应是去美国打工谋生。
主人公既上不了天堂,也去不了美国。
同时作为越南改开的农村一代,他也无法在城市扎下根。
宗教对于他的困境显然也帮不上忙,他只能留在自己的土地之上,故而影片前段呈现主人公经历尘世的种种风雨(至亲离去、爱情失意、失业),影片中后段则开始呈现尘世的风雨冲击之后的主人公内心的心灵成长线。
(从对信仰的怀疑到醒悟“你不要让自己的灵魂腐烂”,我不知道主创人员有没有反基督的意思。
但“你不要让自己的灵魂烂掉”,这句话已经和基督无关了,它说的是一个古老的智慧,即认识你自己主体的价值主体的力量,醒悟这一点后主人公就重新获得了面对尘世生活的力量)除了文学之外,电影应该就是最能完整反应一个地区一种人群心灵世界的艺术样式了吧。
2024年6月15日中午首发 6月15日晚八点修订
看完之后沉思良久:导演到底在试图传达什么?
线索庞杂的影片包含了太多的悬而未决,你首当其冲地想知道他的哥哥到底去哪了,其次想知道他和他的女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最开始跟男主喝酒吹牛的人都是谁,按摩技师和他的哥哥之间又有何瓜葛。
伴随着范天安极慢的叙事节奏的,是越来越多的纠结和迷茫,愈发让你感觉到他的电影只不过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时空中截取出来的一小段。
个人认为,这个看似作为全片线索的摩托车祸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男主也并非是要应对这一事件的余波。
这场人祸从结构上看,仅仅是联系起了天安、阿涛、幸、谭和刘。
而这部影片的内容实际上并非仅此而已,除了车祸之外,开头世界杯的观赛场景和天安的女友都是很关键的两条叙事线。
此外,如果仅仅是聚焦于车祸的余波,那么天安在山上与老人的对话也显得非常难以解读。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更多的是讲越南的历史和当今的剧变——越战的伤痛还没有完全离去,颠覆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就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城市和农村、世俗与超验、名利和家庭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迷茫。
天安在各个有信仰或无信仰的人物之间游走,却不能确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面对他们、面对信仰。
如果依照老人的意思,天安最该做的就是去向自己的灵魂探求,而非为亲情、爱情、人情所困,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上山后的情节,或许是天安“灵魂出窍”的一段体验。
从水牛群的那个镜头来看,似乎是导演有意地采用了天安灵魂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把水牛群吓跑了。
此后的事情大概是他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与自己的家庭团聚,过上一个相对平稳的生活。
直到灵魂回归肉体,他才惊觉梦醒,感受到老人所说的巨大的悲怆。
虽然我不能完全看懂这个电影,但是他古典的构图方法、飘忽莫测的调度、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包裹式的造境都让我印象很深刻。
金摄影机奖实至名归。
关于电影内涵的说法,我均不确定,欢迎讨论。
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越战影像的最初记忆源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美国导演执迷拍摄着越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当然,为了诉说美国的故事。
由陈英雄到范天安,另一面的故事终于得见,越南不再作为世界史的失语者存在影像之中,更为鲜活的越南样貌在《金色茧房》中呈现出来。
《金色茧房》的故事并不复杂,天的嫂子遭遇车祸丧生,天不得不成为了5岁侄子道的临时监护人,天带着侄子返回嫂子的故乡料理后事,随后开始了寻找自己失踪许久的哥哥,也就是道的父亲的旅程,而这场归乡和寻人之旅同时也变成了天的探索之旅,他尝试重新构建自己与乡土、生命、战争、信仰、灵魂的关系……刚刚看完《金色茧房》的体验并没有很好,记得的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让人昏昏欲睡的长镜头,让人气急败坏的长镜头,刚看完的时候,我只愿意给这部电影打出6分。
但长镜头语言的魅力总是慢慢发酵的,越南的热带景象和主人公的精神之旅在观影记忆中不断串联产生意义,慢慢组成一首影像之诗。
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展示按摩女在按摩店为主角服务,按说这是一个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段落。
稳定的长镜头和恢宏且充满宗教意味的配乐统领了这一段落,按摩店的按摩被塑造的如同布道般神圣超验。
主角天的电话响了但他并不打算接,任凭铃声一直响着,你会想起《美国往事》中那个同样扰人的电话铃声。
按摩女问是谁打来的,天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片内超现实性与片外观众们困惑不接在这一时刻达到顶峰,“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嘛”天的这一句台词又让影片逻辑重返现实,随后他接了电话,得知了自己嫂子的噩耗,影片彻底返回现实领域,天开始为料理嫂子的后事而返乡奔走。
《金色茧房》的三小时旅程中,观众们一直跟随着主人公天在这样的超验段落与现实的剧情故事间不断游走,这也正好对应着天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始终在现实界和信仰界摇摆不定……一直以来,长镜头\慢电影的影像组织方式旨在呈现一种真实幻觉,通过超长的镜头时长和电影时长是观众完全代入到角色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侯孝贤、贾樟柯,在这种巴赞式的长镜头美学下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
但如今,数字影像几乎完全取代了胶片,影像早已不再是真相,ai和软件可以把影像肆意篡改、修饰、美化,后真相时代的长镜头抹去了种种赋意。
范天安偏偏选择了已经祛魅的长镜头,其并没有复刻原有的长镜头表意方式,而是通过新鲜的媒介手段将长镜头肢解,使我们在沉浸和抽离之间不断游走。
比如另一个长镜头段落中,范天安展示了一场越南的传统婚礼,但婚礼中的每一个角色并未出现在之前的故事当中,正当观众试图将婚礼场景同之前的故事建立联系时,电影突然呈现出机械式的快退,下一个镜头则是天坐在电脑前正在剪辑视频,原来婚礼场景只是戏中戏,我们了解到天正疲于一份乏味无聊的剪辑师工作之中,找寻不到意义所在……这样一组蒙太奇中,婚礼作为幻境表达了越南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世俗力量,剪片作为实境表现出天的现实困境。
范天安在这样的出梦入梦把戏之中,完成了《金色茧房》的双重叙述。
有人说范天安是越南的毕赣,这种比喻不无道理,但相较于毕赣,范天安的长镜头更具有本土语境和时代语境。
在一个25分钟的单一长镜头中,我们跟随天穿行村庄之间去探访一名做棺材的老人,老人称他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的参军过程中学会做棺材的,这是他战时的主要工作,随即老人在这个镜头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他寻遍过往,总离不开战争二字。
这名老人由非职业演员扮演,他讲述的也都是他的真实经历,结合这个镜头25分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存在于剧情长片之中的纪录短片。
也是凭借这25分钟,《金色茧房》完成了精神探索之旅与历史语境的链接,影片不仅是一场对于信仰的心理剧,也关于后越战时代创伤的弥合,历史的记取与遗忘,而对于此类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的定位,正是毕赣所缺失的东西。
范天安通过《金色茧房》展现出惊人的影像组织能力,其在一个更为远离信仰的时代讨论信仰,在一段历史已经远去的时刻追忆历史,在长镜头影像遭遇困境的时代重新建构了长镜头影像……或许你会在《金色茧房》中种种有意为之的观影困惑中感到疲劳,但稍加时间和耐心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一部佳作。
去年看阿彼察邦的《记忆》睡着的场景,似曾相识。前两个小时尽力没睡,但实在乏味,还是睡吧。#26th SIFF黄浦剧场
越南拷问
镜头在林中路向牛群缓缓接近,牛好奇地注视镜头,同时感觉到了慌乱,然后马上剪到了打雷的雨夜。不到一分钟的戏,可以证明导演是个挺不错的作者。
无新意,有佳句,无佳章,似曾相识的堆砌,贫乏简陋的技法,二手电影集成,2倍观看还嫌累。
魔术师也变不出妈妈来
7th PYIFF 又臭又长
灵魂的救赎之旅?有点看不懂;不过这影像风格太像阿彼察邦了吧!中间那个20分钟长镜头还挺有意思的!
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片子之一,记住导演的名字了!
【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厅】
金色茧房,看完了。调焦相当丝滑了。没有哪个镜头让我觉得很华彩,据说只有37个镜头,体感上会觉得比这个镜头数多很多啊,在剪辑上是不吝啬的。(sorry严重记错,是68个,这就符合体感了。)运镜有点毕赣,但氛围似乎更阿彼察邦,甚至有点拉夫达兹。剧作上就太简单了,还是上帝如果存在为什么会有悲剧这一套,思辨也太弱了…可能我最喜欢的就是鸡跳上窗台那个镜头。我最不喜欢的是互啃那段,我的妈呀一点美感没有,俩角色也很莫名其妙,被恋爱症候群甩出十万八千里。4分。阿彼察邦对东南亚导演影响太深了…
首先摄影挺有想法的很多镜头值得我学习然后再说导演和剧本我就觉得吧东南亚人民的那种温婉与隐忍真的很有特点
范天安在美学和调度上的成熟让人惊讶,能拿金相机实至名归。相较于陈英雄,他缺乏了些克制,似乎有种时不待我的猴急。又很像阿彼察邦,可是他的倾诉欲要急切且强烈得多,在他这种急切的倾诉之下却又害怕“太过”的心里,导致片子的节奏在很多趴都显得过于拖沓,我认为无意义的诗意是无法成为诗意的,再工整的呈现一但让人发觉内里是空洞的,那一切视听都会崩塌。这个片子像多个短片片段的抻长缝合,远不如他自己的先导短片让人惊喜。
泥泞中的足迹,被大雨冲刷。灵魂深处的光影,永远在追寻。
视听收拾得非常得体,舒展有度,只是文本简单了点。
和我国导演毕赣的电影一样空洞无物,唯一的看点就是长镜头炫技,而且你炫技倒也罢了,片长3个小时,拍到一半的时候在文本上已经没有任何表达的东西了,硬生生为了长镜头凑时长,这种风气很不好
镜头设计还是挺稳的,就是声音设计一般般,后期配音效果过重。对比之下这部倒更能衬托出《路边野餐》的好了。
真的努力睁大眼观看了,但还是睡着……
滥用长镜头不知取舍是不对的,只有个别很惊艳,比方说在越来越浓的雾中骑行那段。长镜头也不是为了拍而拍,这部片的很多长镜头都完全没有意义,对电影本身只是伤害btw谁懂...3小时坐在中间这个破椅子上看无数长镜头,然后还要计算时间跑到车站赶921!!
5.7/10 #NYFF61 当下新创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则是在数十年数位成熟的电影作者之后该如何寻找Slow Cinema的新方向,此片显然更类似于一种杂糅而并未呈现任何使人惊喜之处,当然能察觉到如阿彼察邦蔡明亮毕赣等人惯用的手法和设计,但导演显然也试图通过一种近似公路电影变体的手段来“偶遇”不同的元素去借由历史/战争/伤痕/信仰等元素构造一种“追寻”的惯性,可惜的是结果并不令人信服,而是沦为氛围的塑造,缺乏真正的质感和灵动,更鲜少目睹真正击中心灵的瞬间,或许也是因为语焉不详。有关动物的魔法/超自然性似乎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元素:正如他向侄子展示的扑克或手绢魔术,那些忽出现忽消失的金鱼,斗争或争宠的鸡,落满树如花朵般的白色蝴蝶。
《金色茧房》和毕赣的路边野餐一样,里面能看到很多侯孝贤的影子,远景、长镜头、摩托车、崇山......老人刘先生的娓娓道来,就像侯孝贤的戏梦人生。39分钟-1小时5分钟,一个26分钟的长镜头。开场在城市里的天安和回到乡村的天安的对比。侯孝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外电影导演。只是自己牛,是电影大神;自己牛还不断在影响之后的导演,是电影大师。大神和大师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