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L'avenir,从前·现在·将来(港),爱情未来(台),将来,Things to Come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安德烈·马尔孔,罗曼·科兰卡,爱迪丝·斯考博,伊莉斯·洛蒙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16

《将来的事》剧照

将来的事 剧照 NO.1将来的事 剧照 NO.2将来的事 剧照 NO.3将来的事 剧照 NO.4将来的事 剧照 NO.5将来的事 剧照 NO.6将来的事 剧照 NO.13将来的事 剧照 NO.14将来的事 剧照 NO.15将来的事 剧照 NO.16将来的事 剧照 NO.17将来的事 剧照 NO.18将来的事 剧照 NO.19将来的事 剧照 NO.20

《将来的事》剧情介绍

将来的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哲学教师,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与此同时,娜塔莉听从她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的建议前往法比安与他朋友们在山上所建立的公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王者之剑要爸还是妈2雪域迷城山野青春永驻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我前任男友的婚礼“吃吃”的爱马布里街头小霸王超能使者我的小姨神探阿蒙第四季疯狂愚蠢的爱卡比尔辛格新铁血战士反转人生监狱剧院宛如天堂过街英雄纳妾记第一季海蜇末路爱神侦探小队KZ事件簿杜迦玛蒂:神话还钱西尔玛爸爸去哪儿德里女孩第三季斜线扣杀爱情天文学

《将来的事》长篇影评

 1 ) 《将来的事》:哲学、女性与生活

哲学常被视为一种高级而晦涩的文字游戏,深刻的思想和抽象的经验,在精妙的语言和文字间显现真理,曲高和寡,不明觉厉,电影《将来的事》主要围绕一个平凡的哲学老师展开,法国八零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凭借这片拿了银熊,今年接连送上佳作的于佩尔也获得了纽约影评人的肯定,成为各种颁奖典礼的有力竞争者,这部走文艺路线的电影并没有高谈阔论的探讨哲学问题,抑或踏入高深莫测的学术境界,聚焦的反倒是最为寻常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留下了一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老师娜塔丽是一个年过四十循规蹈矩的人,专心专意的教书,算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她最偏爱的学生法比安却不安于现状倾注于“革命”,很容易和历史上那些激情四溢想要努力干点什么激进事来改变社会的热血青年归于一类,同受到哲学的影响,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以绝对的自由和激情选择了主动,一个以绝对理性和保守的立场归于了被动,而娜塔丽接下来的生活变化却在她内心泛起了感性的涟漪,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出版麻烦,一件接着一件,历经变故和伤痛后,她反倒活得更加的自如和坦然。

叔本华、齐泽克、布贝尔…这些大腕级哲学家的名字相继出现在片中,其中还引用了几段引发关联和思考的哲学经典,哲学不仅体现着思想的高度,能受到启发和慰藉,同时也展现着语言的奥秘和魅力,透过娜塔丽说出来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却难以将她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屋内的陈设和室外的自然风光,包括一些独到而自然的情节构思,加上台词上的讲究和对哲学的传统热衷,营造出高端、雅致而文艺的文学气氛,一切都很法国,而这种似曾相似、不失深度和思想的日常拍摄手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影像风格,感觉格外的亲切和舒服。

配乐的选用以及在恰当的桥段出现的考虑上花了心思,两段重要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配乐用得很聪明,一段是舒伯特的《水上吟》,是娜塔丽在出轨丈夫的陪同下离开曾经留有美好回忆的度假之家时响起,喻示着她在向过往的那段她为了家庭付出过心血的岁月告别(后面娜塔丽有指丈夫的音乐偏好,听来听去都是舒曼和勃拉姆斯),另一段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偶像伍迪·格思里的名作《ship in the sky》,是法比安开车接娜塔丽一起开往度假小屋的路上,就像那只受本能驱使可以重新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黑猫“潘多拉”一样,从古典到民谣,还有同样需要辞旧迎新的娜塔丽。

女性可以说是这片的一个侧重点,影史上同样有很多女性导演都会将其视为重要的刻画对象,其中的代表就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米娅同样也做了不少着色,片中可怜又可悲的母亲去世后,娜塔丽讲述了母亲的身世和观念,无疑片中娜塔丽的母亲是一个带点悲剧性色彩且相对底层的女性角色,母亲将自己的遗憾化为对娜塔丽的高要求和期望,甚至是任性的依赖,而到了娜塔丽这她的确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即便被背叛被伤害,她依然能爱得起放得下的好好生活,和今年同样以女性为主导的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她》有许多相近之处,但这部要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显得更精巧。

近年来很多电影不再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是将更多的篇幅和精力放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男性反倒成了绿叶,女性在受到渣男的伤害时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再是传统印象中脆弱和卑微的形象,抑或总以男性附属品的地位出现,而是以相当独立、自主、坚强(势)的姿态示人,娜塔丽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即便她嘴里说得有点现实而沮丧,有些寂寥和惆怅,也会在夜里对于逝去的曾经和无法倒退的岁月流泪,但后来意外见到丈夫和情人时的破涕为笑,快速了断和丈夫曾建立起的种种关联,而新生命的来临,最后在温柔的歌声和关爱中,自由随性的她表现出的释然特别打动人心。

哲学再明智,女性再伟大,都难以凌驾于无常的生活之上,这片主要是以将来的时间段为分界点来讲述娜塔丽的生活,世事难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同的阅历和年龄,认知、应对的态度与选择的方式都会很不一样,再理智还是难以摆脱情感的牵绊和影响,可能很多人会像片中的学生前后对娜塔丽一成不变的生活提出的质疑一样,不解她的执拗和坚持,但看到最后我对娜塔丽倒是挺能理解,时过境迁,曾经有过的经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褪色,到头来会很无奈也会很坦然的发觉和接受,平淡,才是生活这道难解的哲学题最终的谜底。

写于2016年12月,不太满意,有待加强,仍需努力。

 2 ) 法式风情——永远的于佩尔

最近宅在家把于佩尔女神的电影看了个遍,从1976年的《编织的女孩》到2018年的《Eva》。

哪怕是后者连个英文字幕也没有,生吞活剥硬着头皮,连蒙带猜的观影。

然而,最最喜爱的并不是著名的《钢琴教师》,而是这部《将来的事》,前前后后看了起码5遍。

提起前者,我在17年前就买了VCD收藏,曾经太过年轻并没有看懂,也不懂得欣赏于佩尔的美。

这次将《钢琴教师》的小说也纳入囊中,阅读结束会附加读后感。

今天写这个帖子并不是谈《将来的事》的女性中年危机或者女主是如何处理离婚、丧母、事业受挫等等问题,而是很庸俗的分析一下电影里关于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穿着。

豆瓣关于“法式风情”、“法式搭配”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为什么法国女性总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美、潇洒、时尚,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女性,我也企图模仿她们的一招一式。

如果能够学到电影里于佩尔的服装师搭配的一星半点也是很有收益的吧。

我把一些高频的搭配编上字母,便于计算重复率,电影中的单品并不多,很符合 Nathalia作为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一幕不包含)全部服饰上衣和开衫:17件连衣裙:6件裤子:3件半身裙:1件包包:5只挎包,1只旅行袋鞋子:4双高频搭配:a麂皮绒外套x4b棕色高跟鞋 x2c棕色帆布手提包x2d棕色皮质手提包x3e灰色西装x2f蓝色牛仔长裤x4g棕色坡跟凉鞋x6h白色长裤x3i折叠小包包x3j编织细腰带x3k旅行袋x3l绿色针织开衫x2m灰色条纹背心x2n蓝色黑色斑点背心x2p黑色半身西装裙x2

儿女还未成年时,女主一家人来到海边

某作家之墓第一幕搭配黑色大衣、灰色半身裙、墨绿色围巾、皮挎包、长筒皮靴

Nathlia上班的路上,在地铁里阅读。

最得意的学生Fabian来学校看望她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和丈夫闲聊第一幕搭配 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类丝绒上衣;黑色长裤;棕色高跟鞋(b)+棕色帆布文件包(c)

Natalia去过了Caratet出版社后,坐在地铁上继续阅读。

前往独居的母亲处第二幕的衣着搭配灰色针织开衫;条纹背心(n);黑色西装半裙(p);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在公园里给高中学生上课到一半,接到了火警,作妈企图自杀让女儿探望

安慰好母亲的她得立刻赶回家给孩子做饭第三幕搭配灰色西装(e);深蓝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皮质手提包(d)

做完监考老师的Natalia回到家,等到的是丈夫摊牌要求离婚第四幕搭配蓝色针织中袖上衣;亮蓝色打底背心;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

第二天上班的早晨,不愿意和丈夫同桌吃饭,但仍旧给他做了早餐

下班后的Natalia来到了家附近的公园散心第五幕搭配麂皮绒夹克外套(a);花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包(c)

和儿子一起送老母亲住进养老院

车内和儿子讨论老母亲不吵不闹的住进养老院

法国知识分子的小车车,看不清车标,应该是类似polo的紧凑型A级车

这张图终于看清女主的鞋子和包包

将母亲送进养老院后回到家,看到提出离婚的丈夫送的花, Natalia气得扔进了垃圾桶第六幕搭配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驼色针织开衫;黑白色连衣裙;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编织细腰带(j)

第七幕搭配麂皮绒外套(a);绛紫色条纹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旅行袋(k)

Fabian第二次出场,告诉老师他决定和几个朋友隐居农场,写书和兼职教书

Nathalia也道出了丈夫出轨准备离婚的事,两人各怀心事第八幕搭配灰色上衣;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袋(d)

暑假,Natalia的学生们到家中看望她,并送上了鲜花

第九幕搭配浅蓝牛仔色衬衫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黑色坡跟凉鞋;棕色手提袋(b)

独自一人去看电影,遇到了搭讪,赶走了强吻她的猥琐男,收到了母亲在疗养院里摔倒去世的消息第十幕搭配绿色针织开衫(l);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

和女儿一起去谈母亲下葬的事务第十一幕搭配绿色开衫(l);灰色条纹背心(n);牛仔裤(f);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母亲的葬礼

念着悼念词的Nathalia第十二幕搭配藏青色西装;黑色衬衫;黑色西装半身裙(p);黑色翻盖包

再次前往出版社讨论教科书出版的事宜

最后得知她的书由于销量差被取消印刷第十三幕搭配黑色西装外套;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

Fabian邀请老师去了农场

和爱徒讨论恐怖分子出版的书,两人的哲学和人生观念起了正面冲突第十四幕搭配红色大花纹连衣裙;黑色针织半袖开衫;帆布鞋;旅行袋(k)

一年后,探望生子的女儿第十五幕搭配暗红色印花连衣裙;编织细腰带(i);皮包;交叉款坡跟凉鞋

离婚后的一年,Nathalia依旧从容地生活着第十六幕搭配浅灰色西装(e);蓝色高领毛衣;牛仔裤(f)

离婚的丈夫不打招呼来到家里, Nathalia把叔本华的书还给他之后,让他回家独自过圣诞最终幕搭配精致系带连衣裙,黑色丝袜,黑色高跟鞋,Nathalia和儿子、女儿一家三口温馨地度过离婚后的第一个圣诞节。

关于Nathalia的家非常羡慕这一排排的开放式书架,门外的绿植,以及阳台上的书桌。

 3 ) 将来的事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学校里教授哲学课程,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

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

与此同时,娜塔莉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出现在了娜塔莉的面前,他和好友们打算制作一个哲学网站,想邀请娜塔莉做他们的顾问。

 4 ) 一个知性女性面对生活的逝去

娜 塔 莉

——源自《将来的事》的她娜塔莉,巴黎一所高中的哲学老师,她沉浸在平静丰富的生活里,充实知足。

当人生来到某个年纪,当生活约好似的一一崩塌,她所依赖的哲学对生活的辩护并没有让她对逝去的一切不去悲伤,但哲学给予她无形的信念与丰富,让她对生活的失去足以坦然从容。

她拒绝生活给予她的被动性,她对生活的应对自由超越,而不是舍弃。

她没有不断回头观看,去衡量走过的路,日子继续向前,什么都从未中断她。

娜塔莉家庭美满,过着相对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丈夫和自己都从事哲学教学工作,有一双儿女。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引导学生走入哲学,教会他们习得独立思考,在赋予世界以意义的同时,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

娜塔莉作为有丰富经验的哲学老师与出版社有着长期合作,负责撰写哲学教材及一些哲学随笔。

生活近似完满地行进着……

多年后娜塔莉年近50,她习惯的生活毫无预兆地开始偏离轨道,生命里笃信的联结逐一逝去,站在不被世界理解的对面被定义否定。

婚姻的结束一起生活25年的丈夫汉斯隐瞒自己出轨多年,最终选择离开了她。

丈夫在她眼里是一个思想透彻的人,从18岁起就没变过,秉持着康德的“天上有星辰灿烂,心中有良心照耀”,并将其视为唯一的信念。

女儿克洛伊知晓父亲出轨后希望他无论作何选择能尽早作出决定。

某天下班回家,汉斯告诉娜塔莉自己遇到某个女人,她告诉汉斯“只有他自己知道不好吗?

但当汉斯提出要搬去和情人同住时,她才意识到丈夫要离开自己,婚姻在此刻瓦解,被欺骗的她感到愤怒,认为自己很愚蠢,仍相信丈夫依然爱着自己。

遭遇婚姻突变的她会沮丧、愤懑,不愿意和汉斯共进午餐共处一室,躲到公园里批改作业,甚至会和汉斯买的花置气,将它们丢进垃圾桶。

婚姻里两个人关系结束,要放弃与那个人的联结,告别某些有那个人参与的习惯,割舍某些曾经共有的东西,放下与那个人相关的记忆。

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来度假屋,这是丈夫父母在海边的房子,她在那里度过婚后所有的假期,倾注了很多心血修葺那里的花草。

丈夫说她以后仍旧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只是他不在场,她坚持将度假屋里自己的东西都收走。

坐在离开度假屋的车上,望着窗外,娜塔莉眼中噙着眼泪,生活的现实不得不推搡着她与这些人事物告别。

面对25年的婚姻在无声无息中突然分崩离析,她会沮丧,她所依赖的哲学对生活的辩护并没有让她对逝去的一切不去悲伤,但哲学给予她无形的信念与丰富,年岁及阅历的沉淀在她身上的知性让她认为这并不严重,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完全失败。

她对生活的突变并无太多抱怨,坚信自己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这足够让她觉得幸福知足。

母亲的离世娜塔莉生活中的困扰多半来自母亲,母亲既是她的困扰,又是她的责任。

母亲曾经做过模特,结过三次婚。

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早逝,被她的祖母带大,一辈子都在受苦,种种经历致使母亲一直患有被遗弃的焦虑。

她最大的遗憾是没上过什么学,所以强迫娜塔莉去上大学完成学业,母亲对女儿是哲学老师这件事非常骄傲。

患有焦虑症的母亲会在凌晨5点、甚至在娜塔莉工作时连续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要自杀或是自己生命垂危。

一星期惊动三次消防,每次都虚惊一场,无法独处的母亲又拒绝去安养院,作为独女的娜塔莉曾经把母亲带回家,但母亲会睡她的床,甚至忘记自己的女儿有丈夫。

随着母亲的焦虑症一直加重,她不惜花费了一大笔钱送母亲去顶级的安养院,满是老人的安养院弥漫着死气沉沉的气息,面对生活的无奈,她自责难过。

母亲在安养院几乎不离开房间,经常绝食,来要挟她来安养院看她。

某天在她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接到母亲摔倒后突然离世的消息。

人生不知哪个年龄接受父母的死亡会更容易些,只是生活推搡着我们步履不停,似乎年龄的增长让人更容易将这份悲伤在眉眼间卸下,放在心里。

娜塔莉遵循母亲的意愿料理着母亲的后事。

生活向她提出拷问,孩子们离开家,婚姻的结束,母亲的离世,她要开始面对一个人独自生活。

当社会定义的“不再合适”否定她娜塔莉作为资深教学经验的哲学老师与出版社有着长期合作,负责撰写哲学教材及一些哲学随笔。

当生活的困扰未散,工作上对她的否定像是约好似通通向她袭来。

出版社以销量不佳为由,为了回应市场期待,她出版的随笔系列将被优化,为了增加吸引力和现代感,娜塔莉甚至需要妥协接受严肃的哲学随笔配上像小熊软糖广告的封面。

出版社重新评估后,即便娜塔莉妥协,她的哲学随笔系列也被评估即便重新包装也不理想而暂停出版。

甚至出版社决定不再出版她撰写的旧版课程教材,除了在签合同外的书籍将停止与她的合作。

随后出版社又对她在写的法兰克福学派内容表示质疑,她很淡定的接收了这一切,并无抱怨。

当经典需要让位于潮流,当人生到了某个年龄,似乎总要坦然接受社会定义的“不再合适”甚至是否定,需要对青春才享有的特权放手。

被置于年轻的对立面她最得意的学生法必安大学毕业后一直帮她撰写哲学教材,在法必安父亲病重去世的那段时间,是娜塔莉的课让他接触到哲学并走入哲学。

当娜塔莉的生活出现裂缝时,法必安决定搬离巴黎,搬去和朋友在韦科尔山区买的一座农场定居。

丈夫按照公平分配原则将家里的书带走一半,带走了她记着满满笔记的列维纳斯,留下了叔本华,但她并没有去和汉斯要回来,而是选择买了一本新的列维纳斯。

暑假,她决定去看法必安,在法必安的车上她听到了民谣,25年的共同生活,和丈夫听同样音乐的她接触到新的音乐,置身新的空间,她暂时将生活给予她的一切悲伤转移,脸上露出久违的喜悦。

母亲死后她领养了母亲的猫潘多拉,她带着潘多拉来到山区,当家猫潘多拉离开屋子跑向山野时,她担心从未外出的潘多拉在外面活不过5分钟,法必安安慰她无需质疑猫的生存本能,一夜未归的潘多拉在第二天早上带了一只老鼠作为战利品回来。

她来到山区,走进森林,爬上山坡,在旷野里,躺在一望无垠的山坡上,享受着不被任何人打扰的阅读,享受着孤独与自由。

她向来坚持生活需要和思想合一,而她的学生法必安并不这么认为,认为她在知行合一上从来不会超出内心层面,她只在意她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自己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生活的巨大改变。

法必安认为老师娜塔莉年轻时去示威游行只是随大流,足够让她觉得自己是知识份子,这样会让她内心舒适,但不会危及到她的生活方式。

无法自制捍卫偏激思想的法必安对不热衷革命的娜塔莉不太友善的质疑让她倍感受伤,突破了她最后的心理防线。

人生突然在某个时刻摊开苦的真相,孩子们长大离开家;得知丈夫背叛,25年的婚姻在无声无息中结束;患有焦虑症的母亲突然离世;与出版社的合作被停止,来自社会的定义与否定;她的思想、哲学信念、生活方式受到自己最钟爱的学生的质疑让她倍感受伤。

面对生活的崩塌,她会在晨起时哭泣,她甚至撒谎要回巴黎,摆脱使她感到被一堆年轻人思想埋没和不被理解世界。

回到巴黎,她继续工作、生活。

按照她的方式,一如既往。

圣诞节在造访法必安后,她回到巴黎,回到家里发现前夫坐在客厅,她和前夫索要了钥匙,把他留下的叔本华拿给他,并示意前夫尽快离开,以方便她为孩子们准备圣诞晚餐。

前夫暗示想留下来和他们共进晚餐的意愿,在她毫不犹豫的拒绝里也有关上门的那刻思忖。

日子继续向前,她接受生活里的那些逝去,践行着自己的知行合一。

生活一一崩塌,但她并没有让生活一地鸡毛,她拒绝生活给予她的被动性。

丈夫汉斯留下的叔本华,或许是生活留给她的指南——生命的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我们像潘多拉那只家猫一样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足够在生活里,让日子继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我曾这样寂寞生活】作者:兆木寿三一个知性女性面对生活的逝去

 5 ) 将来的事

这部片子,再现法国人的气质。

于佩尔生出皱纹,显出憔悴、暮色,但还是迷人。

她的疼痛,“是一种强烈的、看不见的疼痛,一种黑屋子里抽泣之声的忧伤。

”摘几段影片的台词,以及台词中引用过的哲学段落。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

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和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的指示,他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他一定会抹去,神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跟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当我想到,小孩都离开了,我的丈夫抛弃我,我的母亲死了,我重新找到自由,完全的自由,我不曾有这种经验,真是太棒了。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不是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

假使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

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让人满足。

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以纯粹想象的快乐回馈那个不在的爱人。

即便非真实,也是强而有力的。

冥想下的满足构建真实的慰藉,它填补且取代了肉体的欲望。

结尾处给孩子唱的歌:在明亮的清泉旁我独自去散步我发现水如此清澈于是跳进去游水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在橡树叶下我擦干身体在高高的树干上夜莺在歌唱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唱吧,夜莺,唱吧你有一颗开怀的心你的心会笑而我的却想哭

 6 ) 關於愛情未來

前陣子看了獲得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被譽為有侯麥神采的《愛情未來》,它大概是我今年到目前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

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說,她是思想跟生活合一的人,應該說,她是這麼告訴她那位有才華的帥氣學生。

整部片可以看出她不斷去實踐、企圖貼合這兩者,從失婚、喪母、對待黑貓的轉折到迎接女兒的新生命。

當愛情進入婚姻狀態,不僅是情感的締結,也是兩人所有物的疊合,所以跟外遇的丈夫分居,兩人要均攤財產(其實大多是書)的時候,對方一聲不響地拿走她作過筆記的書(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她彷彿也連帶被奪走了部分的記憶、時間或意志。

對她來說那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吧,可能也是整部電影的思想核心。

因此去學生的農莊散心之前,她又買了一本新的,我猜想她日後也會重讀或再次寫下筆記(而且會不同以往)。

人生之路只能走過一遍,但藉由這個動作,她依稀也有了第二次的機會,再去檢視跟經歷自己的人生。

她丈夫的海邊小屋也是。

看似兩人分裂的狀態,其實只有她被分裂出來。

而觀眾最想看到的,也就是「貴為」哲學教授,遭遇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會有更深刻或更細膩的處理方式嗎?

她母親作為她的對照組,顯得更利己放縱。

年輕的帥氣學生,則是她更激進也從容許多的另一個版本。

討論道德的存在、面臨比自己不幸(或低階)的人,她又應該把自己放在哪一個位置呢?

「對激進派來說我太老了。

」「為什麼?

」「因為我曾在那裡、也經歷過。

」電影原名「L'avenir」即未來之意,英文片名是Things to Come,她經歷一些挫折、吞下過往,面對未來時才能一點一滴地吐出來。

叔本華那句名言: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一如那隻黑貓,以為從此走失了的當下,牠卻啣著什麼回來。

黑貓仿若她意志的現身,是盲目的欲求、原始的本能,之不可抗拒。

 7 ) 人终究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没有哪一部法国电影会忽略对自由的探讨。

《蓝》中,被悲伤控制的女主通过自杀等一系列措施企图摆脱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

她告诉我们,悲痛可以让人对一切视而不见。

去世丈夫的外遇情节浮出水面之后,女主情绪的负累得以解构。

萦绕在耳旁的丈夫的交响乐遗作也成了接头表演的主旋律,变得不那么了不起。

反差如此巨大,却又如此真实可信。

社会关系、商业关系、亲情纽带、爱情、友谊让每个人并不能成为孑然一身的独立个体。

这些是生命的重量,有时压得人无法呼吸,但是没有这些,就会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就像渡边博子通过与藤井树(女)的通信逐渐解开已故男友面纱之后,悲痛的重担得以化解,可女树却逐渐陷入被逐渐打开的初恋追忆中,最后被《追忆似水流年》书后的小像做实的无法挽回让女树堕入情绪的深谷,沉重变得难以言表。

这类情绪作为探讨的客体时,承载者往往被设定为女性。

好吧,《未来的事》的主角是更有讨论空间的人设——哲学女教师。

兼具理性力量和感性爆发力的人物设定让主角的戏码看上去冲突又合情合理。

作为哲学政治学的大学教师,女主在面对母亲的无理取闹、丈夫的出轨坦白、合作出版商的拒绝,甚至母亲的死讯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沉着。

按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她内心有着满满的理性力量。

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生命体在面对这些坏运气或者失望时她仍会有情感的宣泄和爆发。

坐在公共汽车上哭泣,扔掉丈夫送来的鲜花,在神父面前泪流满面地追忆逝去的母亲,在被深爱的学生戳中自己的要害和弱点后躺在床上哭泣,这一切都是情绪的突破口,哪怕是由理性包裹的强大的人也无法摆脱这些本能。

关爱、牵挂本身就是一种本能,就像女主面对令她过敏的妈妈留下的名叫潘多拉的猫,面对自己的小外孙,那是对至亲不可抗拒的关爱本能。

这种关爱在刚刚生完宝宝的女儿身上也有体现,难怕是片刻的分离也会让产妇痛哭崩溃。

人是情感的奴隶,有些人在生活中建立多个支点,分散相对集中的压力;有些人穷极一生去寻找解脱的方法,追求理性、笃信宗教,结果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影片中,女主问自己的学生,真理是不是可以讨论的,艺术也是否存在正确性,为什么时间能够检验很多事。。。

思考、讨论和哲学似乎只能启发你的思维,并不能给你确定的答案。

曾经非常激进的女主曾经沧海般地看待学生们的抗争。

面对很多无法摆脱的负累,人会屈从和妥协。

面对背叛她的丈夫她冷漠不留情面,面对出版商花哨的封面设计她嗤之以鼻,面对喜爱的学生她选择有所保留。

人就是复杂的动物,走得再远也是情感的奴隶,哪怕被理性救赎,也终究无法获得自由。

 8 ) 隨感

看完電影,有一種難言的哀愁,因為“只能這樣”;也有一種力量,是“好好活著”。

《將來的事》在我看來其實是“活在當下”,是“斷捨離”。

電影的主角娜塔莉是學哲學的,哲學是辯證,沒有絕對的真理(電影中有一場娜塔莉與學生關於“真理”的討論),一如生活本身。

就像電影中說她經歷過激進的青春,也加入過gong產dang,但時移勢易,年紀漸長的她不再相信偏激的理論,而變成了年輕人口中妥協的“中產”,她嚮往生活本身,栽花種草,面朝大海——因為“就是這樣”,她不再是過去的她,不再相信過去相信的真理。

電影中她愛慕的學生法比安是她年輕時的“原樣複製”:青春,熱愛哲學,參與和熱衷討論社會運動。

她愛慕他,不無對於自己“青春”的留戀和投射,雖然她知道自己已不一樣。

法比安暗示她“妳或可和年輕的男子再一起”——“怎麼可能?

”,這是她脫口而出的態度,也是心裏的想法。

因為她縱然欣賞,但她知道自己是另外一種人,要過另外一種人生。

電影中她和法比安及法比安的一幫朋友一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她獨自去看山、看風景,安逸自在;但在和法比安的朋友們一起時,卻時常是孤獨的,她兀自躲在床裡哭,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局外人,格格不入。

最悲傷的是她也已經看到了法比安的未來。

法比安和她說,現在先這麼過日子,但是有了孩子以後就不知道怎麼樣了。

娜塔莉其實已經預見了法比安會面對來自生活的重壓,也許未來的他會變成“她”,但無論如何,生活會給法比安答案。

她能選擇的只有告別。

電影中另外一條線,是娜塔莉的母親,她深愛著娜塔莉的父親,但卻以離婚收場,終生鬱鬱寡歡。

在母親身上,娜塔莉看到的是自己”未來“的”原樣複製“。

她的老公出軌了,但嘴裡卻依然說著“永遠愛她”,如果和他繼續這樣曖昧下去,她就將和母親一樣,和這個男人永遠糾纏不清。

母親給娜塔莉留了一隻貓叫“潘朵拉”,潘朵拉是“慾望”,也是“危險”,雖然外表可愛。

她最後能選擇的,也只有告別。

她把老公手裡的鑰匙要回來,又把潘朵拉送給了法比安。

“斷捨離”,不但和過去告別,也和可能的”未來“說再見,好好活在當下。

電影中有一場戲很有意思,她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放的電影就是阿巴斯的《原樣複製》,戲院裡的男子希望和《原樣複製》的劇情一般,和她來一場邂逅之戀,但無論電影內還是電影外,娜塔莉都選擇了拒絕,她無法做那件複製品,生活無法、也不該拷貝。

電影結尾的一場戲也很有味道,她在法比安家的最後一晚吸了大麻,躺在床上睡覺。

半夜卻想起了潘朵拉,她來到樓下,潘朵拉躲在爐火邊,而法比安正在電腦前工作。

她好像要在那場戲裡和法比安與潘朵拉做一個告別式,和放不下的(對於過去的)眷戀、撇不開的(對於未來的)慾望好好說聲再見——說起來是如此的憂愁,但生活不就是要這樣繼續走下去嗎?

看完這部電影後,有一股莫名的愁緒縈繞,於是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的駿發花園發了會兒呆,抽了根煙,又在經常去的廟街吃了碗渣咋,覺得活著已經足夠美好,就像最後娜塔莉抱著孩子,生活還是要繼續,誰說不是呢?

 9 ) Extrait des Pensées de Blaise Pascal

http://www.penseesdepascal.fr/III/III2-moderne.phpVoilà ce que je vois et ce qui me trouble. Je regarde de toutes parts, et je ne vois partout qu’obscurité. La nature ne m’offre rien qui ne soit matière de doute et d’inquiétude. Si je n’y voyais rien qui marquât une divinité, je me déterminerais à la négative ; si je voyais partout les marques d’un créateur, je reposerais en paix dans la foi. Mais, voyant trop pour nier et trop peu pour m’assurer, je suis en un état à plaindre, et où j’ai souhaité cent fois que, si un Dieu la soutient, elle le marquât sans équivoque ; et que, si les marques qu’elle en donne sont trompeuses, qu’elle les supprimât tout à fait ; qu’elle dît tout ou rien, afin que je visse quel parti je dois suivre. Au lieu qu’en l’état où je suis, ignorant ce que je suis et ce que je dois faire, je ne connais ni ma condition, ni mon devoir. Mon cœur tend tout entier à connaître où est le vrai bien, pour le suivre ; rien ne me serait trop cher pour l’éternité.

 10 ) 借题发春

之前男朋友让我来北京看北影节,以及陪他过生日。

因为我有两只豚鼠,其中一只还生了病,我有点不放心,他说,我开车去接你和耗子。

但他妈妈不放心让他跑长途,最后变成我妈开车送我到天津,他去天津接我。

本来我很不爽,他一拍脑门的决定,最后还是由我来承担。

但是他来接我的时候,我高兴得像个少女。

看电影的第一天,那是一个星期一,我在蓝港等他,站在太阳下吃了一份朱古力吉事果,那天还有买一赠一,吃着冰激凌的我看见他穿着帽衫逆光走过来,觉得那一刻十分美好。

在北京呆的这些天我非常难受,因为空气很干,还有漫天的柳絮,我的鼻子痛苦得不行,吃东西还过了三次敏。

周五的时候我们在蓝港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他一直揪着我研究它想表达什么,非说它的哲学意义太过隐晦,这让我感到心烦。

我说其实它就是展现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一段,只不过碰巧主角是个哲学教授而已,如果她是个美术老师,这个故事也可以讲下去。

他问我:可是如果没有隐喻的话,里边的人为什么突然就哭了呢?

我问他:难道你在生活中就不会突然哭出来吗?

他答:不会。

我说:那如果一切都要有涵义的话,女主自己去看电影为什么会被人强吻呢?

他说:对啊,为什么呢?

我说:因为她遇到变态了啊!

第二周周四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抱着他的胳膊问他:你记得我在电影院里亲了你的手吗?

他说:记得,当时我们在看《将来的事》。

我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写到了我的心里,但是你不懂人为什么突然会哭出来。

他说:是的,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看到你的样子我懂了。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

年轻的时候我也叛逆激进,年纪大了就激进不动了,但看到激进的年轻人还是会喜欢,但又有些嫌弃他们的幼稚。

我很想变回年轻时那个酷酷的自己,但是我又想过得安安定定。

正当日子过得平淡的时候,发现爱人背叛了自己,我想发怒但又平静得出奇,也开始考虑分家的琐碎与麻烦(虽然我们没有成家,不过是一些物品与账号)。

虽然并没有特别喜欢他家那里,但也遗憾以后不能再去度假,甚至开始留恋这个地方。

一边说再见了,谁又能预见将来的事,一边默默地哭了出来。

《将来的事》短评

2.5 拍了一堆哲学书皮儿的法国电影,一般。

6分钟前
  • Emanuelle
  • 还行

抛弃的越多,越自由

11分钟前
  • Travis Lee
  • 较差

Alain de Botton说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娜塔莉在母亲过世、丈夫出轨、编辑退稿的三重打击下,离开巴黎。在树林瀑布山谷田野的环绕中继续读她的哲学。哭泣的片段很短,虽然现实中的悲伤不能像电影镜头突然切换,但终将在自我修复的神秘力量中渐渐淡出。

14分钟前
  • 虹口一条龙
  • 还行

沉闷没看下去,高知白左纠结的精神世界

15分钟前
  • 璀璨
  • 较差

一种片刻不停连绵不断的混沌感,人生的不同侧面在同一时空中互不交汇,又最终组合成一个难以归纳的整体。如同坐在公车上偶一转头扫过的风景,是那一秒,是当下,也是过去。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无聊的要死亏我看完了,一看评分竟然这么高??只想说一句,装逼犯太多

20分钟前
  • 啊累
  • 较差

不理解這個標題。私以為用“講”的方式來講哲學是反電影的,幾處來不及讀字幕更錯過表演。但對一個注孤生的女知識份子的塑造是戳我心的。

24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平淡

25分钟前
  • 夏季风还有你
  • 较差

生活小品

27分钟前
  • momofls
  • 还行

34分钟弃,除了一位集中遇到一堆破事的强硬女性的一些生活片段以外什么也没有。

30分钟前
  • 自绝于
  • 很差

音乐特别好~收藏了

34分钟前
  • 平平淡淡安安
  • 还行

全部是说哲学的影片,看不懂也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就是一部烂片。

38分钟前
  • 丰乳木瓜
  • 很差

觉得豆瓣应该出10分制打分。。这种片,挺舒服,挺自然,很生活,但是反映的生活味同嚼蜡(太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了!),没有给低分(6-)的理由,但也没什么兴奋点(8+)。想看生活的颓丧和味同嚼蜡,自视自己的生活就行,干嘛看电影呢

43分钟前
  • 白川
  • 还行

真心看不进去了

48分钟前
  • 梅阿查Raul.东
  • 较差

以于佩尔为中心,从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母多个方面塑造,同时把老中青三代的生活及其交集刻画的入木三分;哲学话题贯穿全片,既是片中人物每天的生活,更是本片主旨寓意所在。法国人的浪漫和优雅在“即使离婚首先想到的不是分财产而是分书”这一点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间几首插曲都很好听啊

5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不是大学老师是高中老师啦。类似的故事她不是在villa amalia里演过了吗。什么包给她一拎就蛮好看的。手臂显然是练过的啊!

56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年轻人都是蠢,但世界都是他们哒~但未来是人人都有,谁也动不了这个朝向 结尾用Unchained melody真是跪

59分钟前
  • Clarke
  • 还行

娜塔莉精神丰盈,依旧需要亲密关系的支撑。在遭到丈夫背叛后,她主动提出抽学生的香烟,这是试探性地亲吻,然而学生是拒绝的。后来,学生主动问他要不要抽烟,她拒绝了。男女情爱已经不再是她想要的亲密关系了,做一个慈爱的外婆才是。

1小时前
  • 尘飞扬
  • 推荐

掉哲學書袋可以掉得比伍迪艾倫還彆扭也是不容易,不過也許這就是劇本念茲在茲的知行分離之感吧......

1小时前
  • 焚紙樓
  • 较差

哲学看起来好高深;伊莎贝尔·于佩尔那小身板总像个倔强的小战士;能在书中获得精神满足的人还多吗?无论如何,都不能胖。

1小时前
  • 娓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