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妆化和最后的照片很像,这眼睛两边撇不知道怎么弄的,鼻子也很像,最像的是男主的眼神,直愣愣的,特别真实; 第二,演员表演的毫无表演痕迹,真实的就像真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看完容易后背起寒气; 第三,电影描绘了人间炼狱的景象,人间和地狱只有一线之隔,那些女人默认的和他回了家,面对暴力,没有一个人脸上有那种第一次知道暴力的恐慌,要么麻木,要么默默忍受,要么抗争,怎么描绘呢,就是感觉行尸走肉,又还留有一口气的感觉。
这种真实才是恐怖片的最高境界吧。
不知道男主的童年怎样。
欧美片非常注重童年的经历,犯罪心理等片中都一再重申这是导致变态行为的初衷,男主的性障碍也导致了暴力的另一诱因。
生活在太阳底下的我们,不太能明白他和他们和她们,纯然的恶与暴力,但是,纯恶的世界并不是不存在。
这部电影真实的把它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
没有闻到房间的味道,却好像可以闻到那种窒息的恶臭; 没有看到男主的童年,却好像可以猜到那种千篇一律的“不幸福”; 我们看到了滚动的肉团、僵硬的肉块、恶臭的生活、像续命药般的伏特加、蛆、血、屎尿还有垂死挣扎的不知怎么称呼的东西。
人间炼狱。
最后与开场呼应的美好般的女孩,幸好,躲过一劫,像平常的人儿一般,不知人间险恶。
是无知,是冷漠,是讽刺,还是想保留美好?
金手套是一部感官上令人作呕,心理上令人反感的反类型电影,你把它当犯罪、悬疑片,却用不着猜谁是凶手;你把它作为社会、人性片,它还缺乏对罪犯的剖析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如果看成是恐怖片、剥削片倒是沾边儿,但导演好像志不在此。
我姑且把它归位到cult电影中吧。
片中的男主角邋遢猥琐,心理扭曲变态,他一开篇就杀人、肢解、抛尸,粗暴定下了整部电影鲜血淋漓的基调。
可惜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可耻罪行轻易地得逞,他杀了一个又一个老太太,将残肢藏在自己家中腐烂恶臭,直到突发的火灾让消防员偶然发现这个超级恶心的尸窟为止,这个变态一直逍遥法外。
这个变态叫洪卡,他是底层蓝领,独居残破阁楼,被他杀掉的几个老太太更是老无所依的失足女。
导演无意于过多对男主进行心理描写,他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怪物,而导致他错乱的就是酒精。
影片中段洪卡正常了一段时间,因为戒酒,但总有人怂恿他重拾酒杯,导致他前功尽弃,精神反而更加错乱了。
《金手套》这部电影的主旨其实不是犯罪,而是德国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
金手套这个酒吧聚集了一堆老酒鬼、老失足女和男主这样的下层工人,他们因为历史原因、自身原因而被社会抛弃,只能天天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等于慢性自杀。
影片中的受害者中,就属那个胖老太给的篇幅最多。
她年轻时曾经被送到集中营,沦为纳粹慰安妇,而男主的父母也曾经在集中营呆过。
罪恶的源头是如此黑暗,所以他们的精神如此扭曲。
这个胖老太也向往幸福的生活,男主的屋子那么脏乱差,她也要拾掇一番,当男主辱骂殴打她的时候,她大多数选择隐忍,为了留在这“家”她还撒谎说自己有个漂亮女儿要介绍给男主。
也许被侮辱被损害早就成了家常便饭,老太只想有个栖身之地,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甘愿。
老太也曾被“好心人”救助,让她暂逃厄运,但她后来又重操旧业,回到了那个污秽不堪的酒吧,看来“慈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老太又被男主领回家,终于被男主残忍的打死、分尸。
可以说是她最后一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她走向了死亡。
影片的主要支线是个叛逆青春美少女,她也是男主的意淫对象,当男主尾随她想要伺机侵犯的时候,他家着火了、罪行败露了。
这个少女好似一个化身,一个假象,她就象征着happiness,看似近在咫尺,其实遥不可及,是所有“金手指”阶层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的,只能望梅止渴的幻象。
影片的结尾,英文老歌《season in the sun》的德文版响起,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看完这部电影好几天,这首老歌还在耳边萦绕,久久不息。
电影中讲述的是真实的案件,片尾处还有罪犯、受害者、阁楼、金手套酒吧的真实照片。
在悠扬的、伤感的音乐声中,有人快乐,有人悲伤,有人疯狂,有人却被切成一块块的腐烂变臭。
阳光曾照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的身上,却挽救不了他们可悲的命运,多遗憾啊!
还有谁能如此大胆的揭露现状?
这部电影就是如此的暴力,赤裸裸的揭露了当今现状!
只是没人愿意承认罢了!
或者说广大女性不愿意承认罢了!
主要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肮脏,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社会的底层!
此片一开始就说了一个青春美少女孤傲的样子,不爱学习,男人都是她的哈巴狗,有本校的小男生,也有男主殷勤的给递上火,也有酒吧里的土豪说带她去兜风,可是她都视而不见,孤傲的不可一世。
相对比的就是酒吧的落魄女人们,有没地方住的大妈,有青春时候还很甜的后面得了肠胃病的妇女,有集中营里被强奸的老妇,想一下这些女子年轻的时候可能跟影片最开头的女学生一样孤傲,是什么改变了她们?
如今一杯酒就能让她们趋之若鹜…不过是现实!
因为假说有美貌女儿的大妈无论男主怎么揍她,她还是希望能跟他好好过日子,这里证明她还是很想过一个安分生活的,后来也证明她确实跟修道院女人走了。
被集中营强奸的女人大家很明显知道她为何落魄到如此?
青春是美好的,可是衰老是现实的!
衰老就要挨打,被男主狠狠的打,狠狠的勒,狠狠的割,狠狠的卸掉躯干……男主那么差劲的一个底层男人却瞧不起这些落魄的大妈!
男主又是什么角色?
男主是一个整天以酒麻痹自己不求上进的一种人,男主有房子,虽然很小但是至少有地方住,比起那些落魄大妈,男主很明显有很大优势,况且男主是可以做一个中产阶级的!
因为他中途试图去做,也差不多成功了!
他穿着得体,人模狗样,惺惺作态,这也能揭露如今多少中产是这样每天装逼的模样!
实际上却有着一颗男主的肮脏内心!
况且打扫厕所的大妈已经晋级成新中产,却说男人不去赚钱而让她掏钱,刚好符合前面所说的那些落魄的女人是怎么落魄到如此了!
男人之所以没暴揍她的原因是因为她在供房…无论怎么样男人都是在压榨她们!
无论是底层还是中产!
底层就是压榨的肉体,包括一言不合就暴揍,一丝不爽就剁你!
而中产则是压榨的金钱!
侧面来讲中产女人能不被男人暴力的原因就是用金钱换来的!
因为底层的女性正在暴力挨打!
而中层女性则在出卖苦力争取不被挨打,而青春少女则是懵逼里的被诱惑的对象!
上层女性则在喝肉汤!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真实?
林电影节观影】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当年曾叱咤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勇往直前》擒获金熊奖,在戛纳凭借《在人生的另一边》勇夺评审团大奖,在威尼斯斩获最佳剧本的《心灵厨房》。
他近年来拍摄的题材呈现多样化,青春成长、新纳粹主义等等,但有大不如前的疲态趋势。
今年这部入围柏林竞赛单元的新作重口味得一塌糊涂,有强奸、虐杀、分尸等等色情暴力血腥画面充斥其中。
通常这种题材是戛纳的最爱,之所以落到柏林来,我觉得不像是电影节为了照顾自家导演的颜面,反而更直接的原因是影片质量堪忧(戛纳经常拒绝知名导演不是先例)。
影片实际上并不“恐怖”。
而且自始始终,就像德勒兹提到过的,影片有种魔力,能使所有不堪入目的东西都变得容易接受。
那么我想,如果影像技巧是纯粹为了唤起感官刺激而恐怖,这就像去完成某种不可能的任务,注定会失败。
导演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种“不可能性”。
比如本片里,法提赫·阿金的做法值得引入经验。
联觉式转嫁(抽离)首先是通过技巧,导演使不堪入目的影像“变质”了,转嫁给了“美妙的东西”,比如音乐和酒精。
影片开始的第一场截肢场景中,杀手为了让自己舒缓情绪,喝了酒,同时可能是为了让观众舒缓情绪,打开了唱片机,舒缓优美的音乐随之而出,导演通过技巧强调了歌词:
“一滴眼泪即将远行/不远千里来寻我/在一个多云的日子/风把它吹来我身边...”刺激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异质并置,导致了影像道德界限(暴力感/恶心感)的取消。
刺激画面便容易被接受了,这是布朗肖(《死刑判决》)的伟大提示——“陌异感”能够取消界限。
随即,在杀手拿“酒”做诱饵引诱第一个活人到家里时,拿出酒杯的同时又打开了唱片机,同一首歌再次出现。
这时,优美的旋律开始“变质”了,音乐携带了截肢的画面经验在观众记忆中唤醒,这首歌连带影片整体情境都变得“恐怖”了。
优美与恐怖形成反差,相互勾芡。
也就是恐怖感受是通过转嫁为听觉来体现的,而非纯粹的画面刺激。
这类对“联觉”的嫁接运用在电影里很多,比如上文提到的老太太最后虽然受到的身体性的虐待,但是至少是活着离开了,于是“听觉”的危机感被滞缓了,可一种新的感官嫁接模式也随即生成:嗅觉(炖-肉味);再比如杀手戒酒阶段对“红色”(女同事)的运用等。
质地转移其次导演安排了角色视线“出画”。
角色视线出画在影片中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如介绍酒吧常客的戏剧式“亮相”,这是呈现给观众的,观众被设置成与影像对立的客体。
这虽然是源自德国的戏剧传统,但这并非是纯粹的“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戏剧间离效果”是要让演员在角色和演员之间游离,演员有回归演员本身并面对观众的可能性。
而在影片里,虽然酒吧里角色面对观众自我介绍了,介绍的却是“角色本身”。
也就是说,也许是由于酒精导致的迷乱氛围的加持(非理性因素主导情境),这种“反身”反而是让角色更加可信了。
视线出画的第二种用法:将观众置入镜头A和B之间另一种是把观众强行置入角色行为与角色(变态)期待的中介位置——角色的幻想因观众的传递而成立,罪恶感因观众的传递而形成。
观众因此被拖入“道德罪”之帮凶的行列。
比如上图所示场景,在镜头A中杀手因为老妇人的话语和酒精作用,起了龌蹉的想法,便抬头面向观众邪笑,这时候杀手的视线“出画”了,与观众的视线交接了。
紧接着蒙太奇镜头切入杀手的幻像:一个衣着性感的丰满女生在切肉(契合老妇人的话语的同时,也契合杀手的嗜好——切人,转喻用法;后来楼下“剪舌头”也是同样用法),随着镜头B的上摇,幻像中女生挑逗式神情回馈给杀手的同时,也强迫给了观众。
而在杀手和性感少女的双重视觉胁迫下,观众被迫被夹在(正反打)中间,义务性的承担了视觉传递工作。
于是,观众参与到了杀手的邪念之中,成了同谋。
至此,观众不仅陷入了影片幻觉,同时也变成了影片内质的一部分——导演的险恶用心。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在影片的整体架构中,观众首先是被影像技巧从暴力画面道德感中抽身,然后又被强行置入另一个道德质问之中,观众因此开始面对真正的东西:审视自身的处境。
男主演得特别好。
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帅小伙能把变态演得如此淋漓尽致。
原著中提到了一些背景,男主战后从东德逃到西德,在农场工作时受到虐待,逃亡过程中被农场主开车撞伤、殴打导致毁容;此外,他刚逃到西德时,在收容所受过虐待和性侵。
一系列不幸遭遇导致他身心受创,进而沉迷酗酒、性情大变,恶性循环。
故事虽然发生在70年代的西德,很多状况现在并没有改变。
不仅在汉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法兰、慕尼黑、杜塞、科隆都是一样的。
红灯区藏污纳垢、收容所附近瘾君子群集、夜间火车站内外群魔狂舞。
只不过当年的妓女、东德难民换成了中东欧、北非人,在底层摩擦的变成了另一批人。
电影画面令人不适,不想看第二遍,一遍就足够印象深刻。
有次坐到Reeperbahn这站突然想起这部电影,顺便去酒馆门口看了一眼,白天并不起眼,大概夜晚热闹非凡。
(酒吧门口,网图,以前拍的照片找不到了)
阿金不用多介绍了,93年的男主、一群大妈们的演技也是好的一B,绝对入戏。
翻了翻影评,大多是恶心、负面、反其道而行之、有失水准之类的... ...我能说我看了以后直呼过瘾吗?
画面真实,代入感极强,服装、道具、场景更是高度还原,仿佛置身70年代颓废的西德,也感受到了当时人们谈洪卡色变的震慑力。
总之,可以断定阿金拼了,不顾一切想超越这部小说所能带给读者和观众的一切!
男主人公面目是丑陋的、身体是扭曲的,但至少他表里如一,酒吧里,年老色衰的老女人都看不上他,他的目标基本上只剩下那些底层走投无路的老妓女,这些老妓女们在挥霍完她们的青春后剩下干瘪瘪的灵魂在酒吧里游荡,等待有人会给她们点生意,施舍点吃的,当然还有酒是不可或缺的。
男主依靠酒把这些女人吸引到家,喝了几杯酒后就开始粗暴干事,但看到这些衰老的面孔和圆滚的肉体完全无法硬起,只有借助着自己房里墙壁裸女贴画的刺激让肉体有那么点反应然后完成尝试交配任务。
当然任务失败了后就是暴风雨般的拳头发泄在这些年老色衰的肉体上,最后用各种残酷的方式杀死受害者。
死亡后的肉体处理也是野蛮、残酷和恶心的,被剁成尸块用报纸裹起来放在一个类似橱柜的地方,蛆虫遍地,简陋的密封让每个到他家里的人闻到了阵阵恶臭。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堆腐烂的肉在慢慢变臭的过程,如果现实是这样,那无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都至少是个结果。
演员牺牲很大,这个工作完成了不得出戏几个月啊。
战争如果过了打鸡血的过程,很容易让牵连者沉入烂泥里。
最棒的安排就是那场大火阻止了洪卡染指那位天使,导演你还是给世俗留下一丝光亮的。
刚刚品完,和松露酒一样,够劲!!!
至少7分以上8分以下!!!
不论国度,不论社会体制,片中主角式的人物,底层社会比比皆是,只是没有越过雷池那一步,心中的罪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打开闸笼,得闲功夫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瘾自满,阳光投射不到的地方,多少憨直老实的面孔,一脸狰狞,握刀杀戮,刃口已卷,不知疲倦!!!
三星
降低预期相当管用。剧作是不穿插什么学术包袱的普通的从事发到结束的标准流程,基本没啥野心,比上一部纯编的复仇故事好点,毕竟有个原型在,讲的是梦想骨感到现实更枯槁的对比,暗合结尾和阿金身份可以说暗怼不断,导演的怨气或者愤怒可见一斑,另外《沉默的教室》里那位帅气小男配演的很拼,未来可期。
6.6分就很离谱
没啥毛病的犯罪片 就是因为感觉太熟了 在电影界反而感觉少了一股劲
影像风格很美,凶残冷峻的变态杀手被擒始末,浪漫化的表现手法,以变态狂的角度讲述其疯狂的杀戮及心路历程,甚至能让观众与其共情,体味主角这卑微又扭曲的人生,这种屌丝对女性的粗暴发泄可能让很多人不适,片中极力对丑进行展示,肥硕丑陋的躯体让人想起了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部分段落描述。酗酒腐蚀身心,片尾曲经典!
3.5。有十年没看阿金的电影了,印象里的独特风格不存在了,真的脏真的实,这种故事可能更适合拉斯冯特里尔拍?
恶心死我了 🤮
【5.0】第一次看阿金,选了这么一片子感觉有点伤兴趣,制作实属不错,演员演得也是上乘,影像上也感觉很丰富成熟,但是总觉得看完少了点什么,就这?
2.5
不够写实又不够写意,二极管任务没能完成
2020023 三星午夜爽片。现在电影很少有这样一本正经的拍一个杀人狂的 看得很爽。Midnight Madness.
🤮
艺术可以也需要展示变态与丑恶,但单一而不加思考的展示是无意义的。杀人和跟踪的场面也都拍得沉闷乏味,也就是关于屠夫的性幻想和天花板上掉蛆有点意思。
35/100 拍的什么玩意,难以想象这是「凭空而来」导演拍出来的,所有呈现的内容全部浮于表面,如果对重口味有特殊癖好的可以看看
贯穿始终的肮脏丑陋油腻,是多少高楼大厦里的真实面目。屋子里阴暗潮湿,屋子外阳光灿烂。罪恶时刻在发生,只是北阳光遮挡。却无法过滤。
[3.5/5.0] 甚至可以聞到房間和酒吧的臭味。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_Honka
额,这个有点玩压抑,玩恶心了。
嘘,你隔壁那个又脏又乱又臭的房间,可能就住着这样一个性压抑兼性变态的男人。而那个又老又丑又肥女人眼角的泪水不知哪天就滑落到你起皱的嘴角。
德國版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想讓他賦予更多議題的觀眾太貪心,作為一個商業電影,故事說好,搏得話題,演員吸睛,驚世駭俗,本身就達成目的。這不也是循著人肉叉燒包的成功核心,男主簡直德國黃秋生!當然,跟拉斯馮提爾差了十部傑克蓋的房子,對阿金而言,他只不過是德國邱禮濤。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