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神秘,一线士兵残酷的死亡,决策的最高层也许是面子和冰淇淋的问题,甚至片尾希魔出场涉及了政治谎言与历史反思的问题。
影片战斗气氛烘托的好,反战意识明确,到底是经历过二战最大规模坦克战的国家,拍片子大小道具瑕疵都很少。
此片以坦克战神秘化描写德军有一辆神秘的几乎无敌的坦克出没,虽然它暂时隐秘了,但它的存在就如人性恶的存在一样,随时可能还有战争爆发。
其借喻手法和一线士兵场面又跳入战争最高决策层场面的处理,可能不太迎合喜欢直接描写场面的战争片迷的口味。
老毛子喜欢拍战争片,拍出来一般都是平淡,冗杂。
但又是如此的真实!
真实的像纪录片。
白色虎式和那季亚诺夫像是传说,是两个民族主义的碰撞,有人说最后一点不搭边,那是站在法西斯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啊,看这个电影需要了解一点德意志和苏维埃,豆瓣给的分明显低了点,名字叫白色虎式,你把他当成战争片看,那就不要去评价了。
非常喜欢从这部电影里延伸出来的那句话:战争没有消失,也没有结束,他只是藏起来了。
这样的片子总会有很多YY式的解读之作,一般这种深度YY原作的都是瞎扯,不过这种评论都很有市场,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原作者也乐于见到自己的作品被人这样炒,对自己和作品都有利。
其实这片依旧是反战主题,寓意战争乃天道,非人力所能控。
片中多处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指明人的渺小,或者说绝对不足以完全控制战争,比如多个对伤兵和战场中的阵亡者的镜头表现人肉体的脆弱,德俄双方军人谈到白虎坦克时的恐惧心理说明人的内心脆弱非铁石,还有专门创造的3个德军将领就餐的桥段,3位掌握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可谓是人中之龙了吧,结果街边餐馆,奶油冰淇淋这种平民玩意居然都不知道,可见人的见识终究有限,通过这些说明人力是有限的,对比自然是渺小的,既然人非全知全能,又怎能控制战争这种天之造物?
导演就是借用德俄恩仇来阐述战争无情,什么白虎坦克,日耳曼神话天堂,苏联坦克手,乃至各个民族的各种史诗各种战神,这些都是人们面对无法控制的战争时臆想出的精神寄托,无论你是美国人,俄国人,德国人,还是中国人,日本人,无论你打着什么旗号,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解放人类,开疆拓土,战争之后,你要么是个死人,要么是个身心重创无法癒合的凄惨之人,谁也无法改变。
甚至有人认为导演作为俄罗斯人,在影片中赞扬本民族的战斗精神,或者说鼓吹俄罗斯民族永远与德意志民族斗争,这些观点太偏执了。
如果导演要贬德意志,为什么要把希特勒升进日耳曼神话中英勇作战的阵亡战士才能进入的瓦尔基里亚?
这其实是以虚幻来破虚幻,要知道,那本身就是神话,是虚无的,一个活着无法获胜的人死后进入胜利者的天堂?
这些都是渺小人类面对战争苦果无法释怀而编造的疗伤膏。
满血复活的战士,阴魂一般的重型坦克,人们面对战争面对死亡时的巨大恐惧让他们相信有这些东西存在。
战争结束,这些东西随之灰飞烟灭,战局再起,新一代的这些神话也会出现。
豆瓣上的每部电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过度解读的影评。
但是这部“白虎”,怎么解读都不会过度。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一定要说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两个民族生存斗争“大战略”的战争片。
它是一个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飞舞,甚至赤裸裸的宣传说教直接扔在观众脸上。
虽然遗传了俄国电影传统的闷,却又搭上了现代欧洲“作者电影”的车,导演兴之所致,爱扯啥就扯啥,结构叙事什么的都滚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专注。
镜头语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二战迷宅男的闷骚,还需要懂得一点德意志和俄罗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白虎在少校(情报军官)的视角下第一次出场。
东欧春日静谧的树林,小睡醒来正在恍惚,洪荒巨兽无声出现,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犹如过度发达的龟头直指T34的菊花。
接着瓦格纳的宏大音乐响起。
这一幕噩梦的感觉营造得相当成功。
白虎是什么,到这里不言自明:德国人的武力,德国人的征服欲望,德意志民族强迫症一样的不安全感,俄国人永恒的噩梦。
瓦格纳已经够明白了,前面安排那个被俘的党卫军用大白话说“白虎是我们德国人的战斗精神”,简直是大败笔,你要玩作者电影,就不能去照顾小白的接受度。
导演这个错误后面还会一再地犯。
现在先跳到最后说说元首的镜头。
有人说那是一间“豪华的别墅”,有人说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战没死,导演听了会吐血。
那不是什么豪华的别墅,那是“瓦尔哈拉”,日耳曼神话中战士死后灵魂永恒居住的圣殿。
屏风上的裸女,是神话中在瓦尔哈拉群集侍奉战士英灵的女武神。
背后的巨幅壁画,战象云集,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战争场面,欧洲“优越文化”征服东方的终极楷模。
元首的客人是个犹太人,西服头发眼镜的造型犹太得不能在犹太,而且元首也明说了。
这一段的政治说教,直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希特勒为了拉帮结伙对付俄国,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犹太套近乎(还“其实我爱犹太人”),说俄国是最大的邪恶,已经不是欧洲人(德国向来宣传俄国受中亚蒙古影响太大,已经成了半野蛮民族)。
嘀咕了一阵民族优越,超人哲学之后,影片的结尾犹太人眼镜反光,渐隐于迷雾之中,很拙劣的表现“阴谋”的手法。
俄国人仇恨犹太人的程度,并不下于德国人仇恨犹太人,或者俄国人仇恨德国人,或者德国人仇恨俄国人。
历史上的反犹排犹,俄国的劣迹比德国深远得多,只是比不过二战德国的大爆发。
甚至二战后犹太人翻身,德国人装孙子的时候,苏联还在继续排犹。
电影结尾在导演民族主义的高潮迷梦中,两个死敌尽弃前嫌,勾结在一起,准备再给俄罗斯挖坑。
这也过于幼稚和迫害狂了一点,跟全片玩深沉的调调极不和谐。
导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来说教,就是给自己挖坑。
这样调戏元首,也对不起元首的伟大偏执狂性格。
但是片中对德国人的另一处调戏却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
三个德国军官签完投降书吃饭,一派古典普鲁士贵族风范,对葡萄酒挑三拣四,结果人家甩过来三个冰淇淋,几个土老帽都没吃过。
这也是导演对德国二战败因的总结。
草莓冰淇淋,不是什么俄国货色,倒是美国物质文化的代表。
德国人成天秀民族优越感,玩精神原子弹,物质上却干不过西方,生生被美国的制造业给压死了。
我准备先把导演那个“露骨说教”的错误手法说完---因为实在太多,再说我都烦了。
最露骨之处就是“疯圣”坦克手最后一次露面,说白虎过多少年都还会出来,老子一定要灭了他。
这是俄国人对二战后德国赤裸裸的不信任,总是害怕有一天德国复仇主义,德国的战车还会卷土重来。
这一段的话没啥意思,最后玩消失更没意思,但是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国军人行军的镜头,却是十分NB。
看过兄弟连的倒数第二集吗,美国将军看着长长的德国战俘队伍感慨说,这支军队,即使战败投降了,也是带着傲气行军。
白虎中的这个长镜头就是“带着傲气行军”的最佳诠释。
俄国人害怕德国人的尚武传统,真是害怕到骨子里去了,理解得多么深刻!
说到“疯圣”,这是俄国神秘主义的深厚传统。
俄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些民间草根,外表半疯狂状态,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质,其实是行走于人间的圣人,是来带领俄国人民干大事业的,相当于圣经中的弥赛亚。
从俄国人受到萨满教跳大神的影响开始,这种传统就流行于俄罗斯民间,小疯圣不计其数,影响巨大的大疯圣有普加乔夫,拉斯普京。
甚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也会在大战前抓一把土闻闻,然后跟手下说自己对战役的预测,手下敬若神明。
白虎中的小强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疯圣。
导演干脆就把他上升为俄罗斯的战魂了。
90%烧伤满血复活---俄国1941年被德国那样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条好汉。
他满脸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过啥混账事不记得,只记得被白虎爆过菊。
名字不重要(姓俄还是姓苏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过什么水平,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战车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说,俄国已经中亚化,不算欧洲文明了吗,于是坦克三人组中干脆弄个中亚人(一张标准蒙古脸),取个标准俄国名字,老子就这样你咋地?
泥泞小村子里的坦克战,导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后路上那坑,俄国战神掉进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让起火的白虎给跑了。
苏联在二战分赃会议中,一直建议给德国最严厉的惩罚,摧毁工业基础变成农业国。
结果西方列强吸取一战的教训,不以惩罚为宗旨,而是扶持德国重建。
这大概就是那个坑了。
其实俄国的主张,是部分实现了的,日耳曼精神的两大发源地之一东普鲁士(另一个是巴伐利亚),战后被俄波全部瓜分,东德被苏联挟持几十年,要不是冷战开始,苏联需要东德做社会主义优越性样本,说不定真给农业化了呢。
现在两德统一,德国一跃为欧洲领袖,像导演这样的大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怎能不深沉,忧郁和神秘喃?
解读到此结束,顺便说两句技术流军迷的视点(其实这是电影的细枝末节)。
片中的德国坦克,全是俄国坦克底盘改装的,白虎的底盘是JS-2。
炮是真的虎式88炮。
炮塔和车身装甲,估计就是简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带前护板,虎式绝对没有那个形状的。
白虎那个射速是来搞笑的,看到白虎连发打小强的时候,如果你是军迷你就该明白这不是一部二战片了。
片中的苏联装备,倒是货真价实,那一排Su-152,其他哪个国家也拿不出来。
装备制服上的小细节,十分用心。
情报军官拿的冲锋枪是德国MP-40,这是事实,二战后期苏联军方十分欣赏MP-40,把缴获的枪发给一些军官和精锐部队作为护身近战武器。
情报军官穿的迷彩是美国货,这也是事实,4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效仿德国大规模生产迷彩军服,并供应苏联了。
这是一辆神出鬼没的坦克,象幽灵一样发动致使的攻击。
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哪个方位出现,在它消失后,遍地搜寻却没有任何痕迹。
而一个号称能与坦克对话的神人,要捕捉住这个坦克。
他就象能从风声、草声、残破的铁皮里看到白虎,他一直静候。
两次近距离交手,他能不受损伤的存活。
也许他是能听到坦克的指引,不然,在漫天大雾里,他怎么找到了那个村庄?
居然没陷进沼泽地。
电影的象征意味很浓。
比如被俘地德国人说:这坦克,你们抓不住它。
这句话是德国民族的信仰;而神人最后说:它还是会来的,50年后。
这是苏联人对敌人永远的防范;德国被俘的军人,走过大街,却没有沮丧。
其实没人喜欢战争吧。
希特勒讲那段话时,对面的人物面孔一直在阴影里。
这通常表示“他”不想言明身份、不参与、不相信、仅旁听的观望立场,其实这是当时战胜国的态度。
电影里最有记忆的镜头是:当白虎出现时,那长长的炮管从镜头一点一点伸长,静默、诡异。
安静的杀戮,这样令人害怕;代表强势的车体,辗过一切障碍物,眼睁睁着着,无能为力。
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越来越近,描写二战的战争电影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白虎,也译为《坦克大战》是2012年俄罗斯投拍的二战电影。
然而影片并没有更多的笔墨刻画战争场景,没有多少枪林弹雨的大场面,而是围绕一辆幽灵般神出鬼没的白色虎式坦克和一个犹如坦克之神附体般的苏联士兵之间展开。
在一个无神论国家,苏联的战争英雄却多多少少带着神的光环,一个可以和坦克对话,可以听从天上坦克之神引领的,全身烧伤90%以上还能奇迹自愈的坦克兵,发誓要找到炸毁无数苏联坦克的白色虎式,并k.o它。
两次面对面的交锋,两次各有机会,双方却都没能达成最终目的。
随着二战结束,白虎更加彻底的消失了。
影片最后,在小胡子的谈话中,为了拉拢更多的欧洲国家,他甚至说出了:我一直爱着犹太人。
也再次证明,德国依然视俄国为最大敌人。
代表德国战斗精神的白虎,可能隐藏20年、50年或是100年,有如神助的坦克兵依然警惕着,时刻准备着。
世间的战争从没停止过,无论何时何地。
整部片子的考据很认真 制服武器 还原的很真实看了结尾 神似希特勒的老人面对隐藏在阴影中的人的告白 使得片子有个预言的感觉男主角 是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 能与战车交流 战争结束亦无用武之地白色虎式在开挂 也无法扭转战争的败局
这部电影的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他的父亲霍·沙赫纳扎罗夫曾经是戈尔巴乔夫的心腹,在他执导的电影里,无论是苏联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是疲惫,麻木,沉重。
这部白色虎式也一样,没有所谓卫国战争里应该“保卫祖国”的士兵的仇恨,怒火,正义,一触即爆,精力旺盛。
只有一种习惯性质的麻木,疲惫,甚至是抑郁。
而白色虎式则形成鲜明对比,白色虎式他聪明,优雅,神秘,戏谑(躲在敌人背后像玩弄老鼠的猫一样久久不开炮,迟迟不下口,后面村战时挑衅玩弄的挑动着炮管),反而有一种阴冷,神秘,黑暗,优雅的暴力美学。
有趣的地方在于,为数不多的对德军士兵的描写上,竟然也跟电影里的苏联人一样的,麻木,疲惫,抑郁,仿佛就白色虎式来说,德军士兵和苏联士兵是同一阵线的,而电影里则直白不讳的阐述了:德军自己同样恐惧白色虎式。
最后,随着双方两败俱伤,打成了平手,白色虎式消失了,而理论上从一开始就没法活着的男主也随之一同消失了。
白色虎式真的只是简单象征着所谓nz幽灵吗?
错了。
这位导演以往执导的电影就是这样,他不喜欢苏联,他甚至仇恨苏联,在零城里他极致的讽刺苏联就像坐在办公室里的果女一样,甚至拿列宁跟果女来并列类比,在消失的帝国里,他隐晦的轻蔑的表示苏联不过就是主角脑子里幻想的那个子虚乌有的“帝国”。
但是,他同样的恐惧或许更加恐惧失去苏联后俄罗斯失去了苏联的“秩序”笼罩下的“适应感”。
因此他在六号病房里又痛哭流涕,没有了苏联的秩序,得了斯德哥摩尔综合症的俄罗斯人民都急出神经病了。
在白色虎式里,男主所代表的东西非常值得玩味,奇怪的地方在于我个人看了许多影评,竟然没有一个分析男主的“坦克之神”的背后的含义的,都只是简单的把目光放在白色虎式身上,白色虎式这种阴冷,神秘,黑暗,优雅的暴力美学果然魅力大到盖过了男主的风头,男主的精神世界里的“坦克之神”,戴着坦克帽,坐在金色的坦克上,万丈光芒。
但是,坦克之神随着白色虎式的消失,也随着男主一起消失了。
没人再知道男主他说的“坦克之神”了。
苏联不是曹县,苏联没有曹县的金色的太阳万丈光芒,苏联人在这部电影里也永远不像曹县人一样见到金色的太阳就会激动万分,精力充沛,一触即爆。
但是一触即爆倒是会一触即爆,因为白色虎式一出场,苏联的坦克和坦克手都爆了。
反而只有男主自己永不疲惫,永远不死。
但是,会消失。
这部电影隐喻zz倒是毫不掩盖的,但是这位导演从不搞中学教科书上的初中生中二式的阶级zz幻想,导演在白色虎式里延续自己一如既往的执导的电影里那种在苏联秩序下人的精神状态——疲惫,麻木,抑郁,就算是本应正义正直怒火冲天的卫国战争也一改状态,始终是那种连观众都觉得节奏缓慢得有些难以忍受的疲惫。
隔壁的《T34/85》就算结尾极力的抬高敌方车组,尽力营造己方主角对德军车长的惺惺相惜的尊重的画面,但是仍然掩盖不住隔壁的自得满满,对胜利的骄傲,反倒显得最后对德军车组的惺惺相惜变味成了强者对弱者傲慢的施舍,反而显得有些阴阳怪气了。
而白色虎式里,没有任何胜利的气氛,就算白色虎式本身被解读为所谓“nz幽灵”,也是总有一种奇特的不协调,只要把这种结尾代入到咱们的抗战结束上去,就会发现不协调的所在了,正常的描写战争的电影,特别是自己卫国战争的电影,如果仅仅是对对方所谓子虚乌有的“幽灵”的担忧,根本不会对胜利的结尾气氛描写得如此不正常,不信?
再重复一下,代入到咱们的抗战来想想?
前面我写的一大通在这一段简单回收一下,导演只是同样借卫国战争这个题材,在说一个问题:我不喜欢苏联,但是我更恐惧失去苏联后没有了苏联“秩序”的不适感。
卫国战争也基本上类似。
我痛恨侵略者。
但是,我更加恐惧击退侵略者后苏联回到苏联的一般状态时,原本战争所掩盖的苏联的一系列隐患,因为卫国战争让大家团结起来,没有了卫国战争了原本团结起来的人又该面对苏联自己的问题时,又该怎么办。
白色虎式和男主的“坦克之神”,实际上就是导演在影片里的同一象征意义的一体两面,男主的坦克之神就是白色虎式,白色虎式就是男主的坦克之神,它们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只是分为了两面。
只要代入到咱们的抗战上去分析,就会发现白色虎式和男主的共同性质的不协调——正常的战争电影,无论是担忧什么也好,还是反战也好,绝对不会像这部影片一样去描写男主和反派。
男主的坦克之神,和白色虎式,都共同代表了导演心中一直存在的梦魇——秩序,以及失去秩序后的迷茫,苏联是一种秩序,但是因为卫国战争,到了一种更进一步规模的秩序,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的秩序仍然在继续,但是没有了能够掩盖住苏联自己隐患矛盾的秩序,苏联又该何去何从。
几十年后,他所不喜欢的苏联即将没了,失去苏联的秩序后的俄罗斯的迷茫,又该何去何从。
男主最后说的“白色虎式不会消失,他会再出现,或许几十年,或许一百年。
”随后男主也一起跟着消失。
实际上导演甚至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支持安德烈·古鲁廖夫的“战争时期恢复死刑打击内部敌人”的提议)
各个国家的电影有各自的味道,前苏题材的让我们觉得爷们儿,军事题材更是。
重点来了,白虎最后没个交代啊泥煤!
称之为战争电影实在勉强,其人物场面道具都不值得称道,而节奏缓慢画面灰白,倒是这个电影用有点魔幻的情节和静静的细节表达了一种对战争似悲凉又似希望的看法,有特殊的味道让我琢磨。
电影末尾,未死的希特勒发表了一段长篇大论“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所以有了酷暑 严寒 风暴 阳光。
同理,在人民 国家之间,将会有一个长期的斗争,对于那些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天堂里的民族,他们早该被淘汰了。
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都要感谢战争,战争再自然 再正常不过了!
战争无处不在,而且会一直存在,它没有开始 更没有结束!
生活本就是场战争,万物皆源于此!
”难道,战争的因子真的埋在每一个的骨子和基因里,汇聚成民族和国家的战争意志?
每秒每一分每一年生活里工作中,人类都是在进行着战争?
一百万年前一万年前百年前人类进行着战争,百年后万年后百万年后人类还将进行战争?
血腥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冲突只是战争的高潮,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低谷,但战争从未退潮?
在电影中,连战争机器都有了精神——坦克之神,那辆神出鬼没战无不胜杀人无数的白色虎式坦克就是战争机器中渴望暴力杀戮血腥的恶灵所化,当战争兴起血腥遍野这个恶灵便化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嗜人鲜血肆意破坏兴风作浪,而那些被这个恶灵所化的白色虎式杀死的坦克们的怨魂为了阻止这个恶灵,则化入了一个坦克兵的体内,一个身体90%烧伤却奇迹般生还,而身体皮肤又完好如初,却忘了自己姓名的无名氏,我相信,这个士兵早已死掉了,是那些坦克们的幽灵在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和那辆白色虎式轮番较量,并且几乎成功。
但他永远不可能成功,毁灭和止戈是一对双生兄弟!
既然战争不能从人类中消失,渴望血腥的恶灵就不会死,她只是潜藏得更深身到历史长河之中休养生息,静静等待着下一次痛饮鲜血,同样,阻止这个恶灵的魂魄们也不会消散,腥风吹起之时他们自然会重整旗鼓,继续自己追杀恶灵的任务,不管是几十年几百年后那位无名的坦克兵还会活着,不管曾经受了多么重的创伤!
习惯了英雄片,没有神般的男主角让片子失色不少,就是炸膛那段情节让我激动了一下,结尾我一直以为那辆坦克还会再次出现最后被击毁,结果没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是说战争的幽灵将始终存在?那在这电影里那坦克是什么?真的是辆幽灵?坦克的主宰?它怎么站在纳粹的一边了?虽说苏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作为反抗德意志的坚韧心理 可以了
描写二战即将结束时,德军的白色虎式坦克如幽灵般地出现在战场上,与苏军坦克手对峙的故事!
「补标」竟然漏标,这片子我看过两遍
节奏好玩,好无聊,为什么这种片都要将近2个小时。。
白虎未死,白虎终有一天还会再现。
原来以前就看过的片子 很经典的二战片子 tank是神奇的武器 或者说是男人最好的生活伴侣 路虎 越野了都是小巫见大巫 超赞 坦克就是坦克
俄羅斯“白虎記”,亞哈丟了腿,坦克手失去記憶。
开头那个奇特的灵异现象把这部电影摧毁了。
冲着魔改弹夹炮保时捷虎式和魔改不死三乘员T34-85就不能把这个片子当严谨战争片来看了。导演功力尚可,但各种过于晦涩的象征意义与表达手法严重影响了观众对片子的理解,但依旧能让人体会到其中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感情与对战争、历史、西方社会的思索
哲学寓言片
疯子有信仰,真心伤不起。看了大半才发现,尼玛科幻片啊?!实在没坚持下来,谁告诉我结局是啥?
挺喜欢这部战争片,有些意味在里面,白虎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真的是有一种震慑感,这辆坦克每次出场都有一种诡异感,战斗场面没那么炫酷,有些单一,不过也是有些戏剧化
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看完还是么看出什么个意思~~ 原来是虚幻的东西~~ 但是 电影里那个格鲁的哥们 哈哈哈 跟我一个哥们 小李子很像 恩~ 相当刁钻却又傻愣 唉~~ 电影里的片段我总在猜测怎么都不是白色的列~~ omg~~ 好吧~~ 电影就这样扯着我就这样看着~~
中世纪骑士传说的二战坦克翻拍,白虎坦克就仿佛无头骑士或幽灵铠甲般神出鬼没,战无不胜,唯一能制衡它的,只有一位奇迹般重生的苏联坦克手。可惜精彩坦克的对决后,立马跳到德国投降,接下来半小时都在讲大道理般剖析战争的本质,甚至还把希特勒给搬出来谈人生谈理想了,离题得比较严重……
他是一个俄罗斯坦克驾驶员,这就够了!
没那么差
车长脸上一抽一抽的很给力
其实挺不错的,但不喜欢片中某些场景,有点多余,而且看完了居然看不出其中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