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
“疯狂”系列的走红,让这部《疯狂的导演》还未上映,就已经很乖巧地“先声夺人”。
成功的总是极少数人。
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可以像是老谋子、陈凯歌、姜文、冯小刚那样不缺投资,一说要拍电影,投资人估计都是争先恐后希望可以排上号;更多的新入行或者还没什么名气的导演,为了拍一部电影,恐怕还都得像是孙子那样去求爷爷告奶奶。
电影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大意是“献给所有还有梦想、还在努力奋斗的小强们”。
这句话很提神,老实说,最开始就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老老实实地在舒服的靠背椅子上,把影片看完。
电影圈儿内也有小强,比如说《疯狂的导演》里的高天。
高天原本也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材生毕业,有理想,有抱负,想做中国的斯皮尔伯格。
可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当他为了拍电影拉投资的时候,“神马”艺术追求其实都是可以放弃的。
这个投资人说剧本要这样改一下,那个说要那样改一下,这个投资人要在影片里安排自己“干女儿”,那个投资人也想露脸儿弄个“英雄”当当。
各种奇葩投资人,各种奇葩想法,中间是个很苦逼的“小强”一样的导演。
戏中戏、影中影的拍摄结构,可以说是这部片子的一个亮点。
一个框是导演高天和制片人张殿伦与各色投资人的“激情搞基”戏,另一个框是他们根据奇葩投资人的奇葩想法拍摄出的奇葩电影情节提前再现。
这就像是放了两面大大的镜子,互相映衬之间,让你的思想在黑黑的电影院里飞一把或者是睡一把。
王宝强在里边有不小的戏份。
不同于他以前的憨厚形象,在《疯狂的导演》里,王宝强和金铭饰演的“雌雄大盗”,倒是改走精干路线,有几句类似于“这就是盗和贼的区别”、“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大盗”台词,让人捧腹不少。
就像是在各种奇葩投资人的要求下,高天最后把电影拍成了“混搭”风格一样,《疯狂的导演》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混搭轻喜搞笑剧”。
战争、笑点、爱情、动作、场面似乎一个都不少,而且还是那种在东北边境乡村里开酒吧的风格。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竟然也玩起了对现实的讽刺,赣妹妹大概是影射郭美美无疑,还有那头很有名气的“草泥马”,至于性感秘书“元芳”一出来,我们就知道在后边肯定还等着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不过这些段子都是流行过的老段子,要是能把最近流行的段子加进去,估计效果会更好。
“四处找投资四处碰壁”的张殿伦和自己妈妈打电话那几场桥段,可以看做是电影的催泪点。
张殿伦好不容易借来的高利贷还没捂热,就被“黑社会”抢走,这个时候张殿伦无助地瘫软在白色轿车旁边,这个时候,过来一群笨母鸡,悠闲的母鸡和苦逼的张殿伦镜头高度相同,互相映衬之间,似乎在告诉观众“人比鸡瘦”是个什么样子。
好歹高天和张殿伦最后取得了成功。
当高天也开始能从容和投资人讲条件的时候,我只想说:“这小强还真有变藏獒的一天!
”
《疯狂的导演》之不疯狂烂片,这是无疑的,但是烂得这么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呢?
本片集中的著名演员有:徐帆、刘桦、王宝强、焦恩俊、金铭......等等、等等!
能拉来这些人凑合一个本子,不容易啊,不容易啊!
描述了一个98级电影学院导演系不开面新生代导演兼洗浴中心经理,逐渐开面,圆滑世故,拿影片为赚钱工具的成熟导演之路!
讽刺了XXXXXXXX、抨击了XXXXXXXXXXX、教育了XXXXXXXX!
打住,好像最后那副沙画玩了一出精神病院的戏,一心成为著名导演的高天在喝药以前一定要护士叫他大导演啊!
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冯氏《大腕》片尾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710074_1226034372/s.swf电影说到这,回想片中高天之导!
年轻的时候,没有全心全意,死心塌地,一心为成,去做那么件事情,还真不算年轻过!
至少不算蹦跶过,至于后来的结局,不用说,100%都是黄了、吹了、风了!
这还用说嘛!
要是都成了,那拿破仑还值钱嘛!
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总是蹦跶,想成事,最后万事不成,落得小保安一个,倒是安稳,好好值更,还可以古今中外,什么电影都下载看看!
唉,这就是人生!
文/梦里诗书 本想着有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一票知名演员的喜剧,效果至少不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抱有去年《泰囧》黑马的心态,但当我看我这部电影,2013年度最佳烂片的宝座如不出意外非此片莫属,《疯狂的导演》一部疯掉的电影。
这部电影究竟怎么了?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3岁小孩写的剧本都比这部电影的剧情强,整部电影看下来,喜剧效果如何都且不谈,这部电影看下来可能很多观众连电影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观众几乎无法把握这部如疯子般的电影想要表达些什么,唯一可以解读这部电影的方式就是回家在网上看看电影的剧情简介,因为当你看完整部电影可能还不如简介介绍的直接明了,我真的很难以理解为什么王宝强、徐帆、刘桦等演员要去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因为作为一个有名的演员其每拍摄的一部电影都应都喜欢自已的观众负责,对自已的粉丝负责,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电影不论是海报还是宣传都是以王宝强、徐帆、刘桦作为宣传,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抱着王宝强的喜剧电影的心态去影院看的这部电影,但当我们真的看到电影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那个事的时候,提前离场的离场,骂娘的骂娘,王宝强也在也不是当年《天下无贼》中那个“傻根”的时候,其实毁掉的不光是这些演员不断积累起来的人气和名望,更加抹黑的是好不容易兴起的国产喜剧的发展的希望。
这样一部电影较之去年个人认为的年度最烂电影《稍安勿躁》,《疯狂的导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中不知所云的充斥着大量毫无关联的剧情,完全无法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些什么,拿打酱油的明星作为主演的无良宣传策略与剧中所讽刺的现象没本质不同,而作为一部喜剧这部电影在语言和表演上又没有哪怕丝毫的喜剧色彩,我看的那一场整场电影就根本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就只有不断离场的脚步声和电影看完后的烂片之声,这对于一部喜剧电影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让人欢乐的喜剧,《疯狂的导演》也算是开创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先河。
《疯狂的导演》一场离奇的发疯电影继续续写了一个国产电影的烂片神话,但只有我们没有发疯,那么,其实一切都还好。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想起某部台湾电影,故事讲一群为了电影梦而奋斗的小人物,挣扎在片场与生活间,高潮的段落,小女演员终于得到了上镜机会,演一个贞子式的女鬼,衣服穿好了妆也画好了,却在那一场戏开拍前,因为高烧真的离世了,组里当然没人知道真相。
本能驱使下,死后的小演员还是带着“完美的妆容”来到了片场,于是,镜头里拍摄的是一只真正的女鬼。
每个剧组都有很多的好故事,《疯狂的导演》以原著《大导演》为基础,将演艺圈的生态杂糅于荒诞的故事情节中间,嬉笑怒骂,有些讽刺意味。
不知道多年后的影青们看到这部电影,是否还会寻找到当年那群“要做著名导演”的年轻人身上的热血。
这种电影很原生态,很赤裸裸,很扯很没规矩,谁说中国没有B级片,如果你喜欢,这部就可以算是一部B级片。
狂想曲式的电影,剧情跑线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虐心事儿一个炮仗接着一个炮仗,当牛做马,漏胸漏肉,打架见血,真枪实弹,鸵鸟拉屎,各种生理享受,该有的全有。
《疯狂的导演》开始于一场拍摄不下去的小成本战争片,为了让片子顺利完成,导演和制片人竭尽所能,去寻找救命的投资,期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路龙蛇前来拦路,折腾不在话下。
影片的镜头语言十分大胆,各种动物乱入,拉伸了人物所处生态的荒诞性。
从北极村穿越到城市,从城乡酒吧穿越到澡堂,背后的逻辑在于人物内心的轨迹。
徐帆、焦恩俊、金铭、王宝强等明星大腕领衔主演,使得影片类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枪林弹雨、家庭氛围、都市男女、黑帮警匪、春贼喜剧被杂糅在一起。
艺术与商业能否两全其美?
这是影片自始至终在探讨的问题。
冲突来自于各路影人的生存压力,同白领一样,导演也是要靠干活儿吃饭的。
没有了项目,脱离了剧组,众人就如同酒馆里的醉汉,街头的乞丐。
艺术和梦想在此时完全使不上劲儿,现实中的生门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找钱,把戏拍完。
抱着这样的目的,想出钱的老板们对于影片的要求不管再扯淡离奇,都是“有道理的”。
导演在生存面前开始走上疯狂之路,战争片剧情在东北雪原上产生了离奇的变化。
期间有挣扎,有绝望,都没办法阻止“把片子拍完”这个不可磨灭的使命。
片子终于拍完了。
导演幻想着自己终于熬出苦海,走上国际一线导演的行列。
到了那时候,闪光灯背后的恶心事儿,还算个屁啊。
苦逼的是,电影行业是个万人坑,纵有千人沦落,后人还是会踩着前人的尸体往上冲。
每年艺考期间,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都杀得一片血淋淋,要是当时校园子里支开幕布,放一下《疯狂的导演》,估计一轮考试,半数以上的人会自动弃权。
这部电影是给什么人看的呢?
艺考生,从业者,所有为梦想而疯狂的人。
踏踏实实做事儿,早晚有混出来的一天。
电影自诞生起就是世俗性的,由于其信息传播量大且速度迅捷,几乎一出世就深受大众喜爱。
时至今日,它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并且与其它现代信息传媒手段一起构成当下的娱乐世界。
然而,电影制作本身却并不是大众化的行为,就如汽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但制造汽车却不是人人都能接近的活。
然而,当我们开始进入山寨时代后发现,所有神秘或高深性质的对象都在被修改,世界进入平面化状态,一切皆有可能是娱乐时代最好的宣传标语。
即使在电影领域,我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于产品无比熟悉却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随着微电影的崛起,似乎电影制作也已经成为普通吊丝大众的娱乐之一。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一般公众来说,电影制作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拍摄几十分钟的微电影跟拍摄一部真正的电影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汽车玩具跟真正的汽车还是有差距的。
由宋阳执导,徐帆、焦恩俊、王宝强等人联合演出的电影《疯狂的导演》则将电影制作的流程展现给公众,影片通过诙谐、荒诞的手法,将电影制作中的各种艰辛与离奇的遭遇表现出来,让人在忍俊不住的同时也不免一声叹息。
对于电影产品而言,或许最闪光的是演员,毕竟其他人都隐藏在幕后,但对于电影制作来说演员只不过是整个产品的一部分,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而就中国的电影创作现实来看,导演、制片人与投资方之间的合纵连横才是核心内容。
《疯狂的导演》通过导演(高天)与制片人(张殿伦)与各类投资商的谈判,将电影制作中的种种离奇故事从幕后推向前台,让我们一睹隐藏在银幕光环后面的各种不堪。
本着有钱的是大爷,没钱的是孙子的原则,在这场角逐中,投资人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而,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在投资人面前都不免自矮一头。
当然,在见到投资方之前,还需要与各类中介打交道,当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流程时,各个环节的衔接就成为关键。
然而,在当前的影视界,投资人与制作人之间的严重不搭调则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
通过中介,制作与投资人才能联系到一起,双方的信息也通过中介沟通。
然而,恰恰是由各路圈内中介大腕搭起的这个平台本身缺乏基本的影视常识,于是就形成鸡同鸭讲的搞笑场面。
于是一面是投资方的骄横跋扈,另一面则是导演与制片人的小心谨慎,唯唯诺诺。
电影既不是体现其自身的逻辑,也不是体现导演的艺术观念,而是投资方意志的体现,作为年轻导演高天于是按照不同的投资方的要求不断修改自己的剧本,直到最后改的面目全非。
或许这就是当下电影界的现实,专业性的人才要么改行做酒吧的老板,要么成为大腕们的小秘。
而当电影成为一种工艺流程时,幸存的从业者要么打包回家,要么屈从投资人的意志。
《疯狂的导演》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影视圈的种种混乱不堪,尽管高天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但在各种强力的挤压之下却完全脱离了自己的初衷。
透过《疯狂的导演》,我们看到在喜剧外衣下的混乱现实。
(文:孟庆雷)
如果说,影视圈是名利场,那么在这个名利场的背后,则是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看来,表面光鲜的职业总是有金钱、性和色的包围,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像想像中的那么高端。
至少在影视圈,对于很多的新导演与制作人来说,拉赞助之旅,就像是一场又一场奇遇,会遭到不同的待遇,同样也会看到世间的冷暖。
《疯狂的导演》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怀揣大梦想的无名小导演,因为自己的电影梦拍摄了一部电影,但是拍摄途中出现了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停一切工作。
为了让梦想能够顺利实现,于是导演与制片人开始了拉赞助。
而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奇葩投资商后,发生了一系列无厘头的搞笑囧事。
虽然故事非常的搞笑,但背后是无尽的伤痛,电影本身就是想通过这样荒诞的表现手法,来批判和揭露这种黑暗,也许讽刺了我们现如今的影视圈,为什么出品了那么多的作品,却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佳作,而是出来会总会遭到吐糟和观众的不接受。
也许这是影视圈最需要思考的,而在拍片的过程中,有各方势利的干涉,自然而然的,最后出来的结果也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
该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实与虚的相结合,导演和制片人与投资商的聊天中,不经意间插入影片的画面,而徐帆、刘桦、王宝强等人主演的角色也开始了他们被安排下的表演。
氛围很轻松,语言很诙谐,只是一面是冰一面是火,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而这种轻松的结合,虚与实的相互切换,也让剧情跌宕起伏,笑点不断。
而地域又限制了东北,所以很多的正宗东北话,也是笑点之一。
雪地场景拍的相当漂亮,而老外们的玩CS,则让这部戏有了更多的笑点,而他们之间的撞碰,则令人捧腹。
故事有针对性的对选角和故事的设置有了更多的表现,也是在批判那些投资商们,只为自己的利益去改戏,而不是为了艺术愿意投资。
个人觉得,也可以多一点潜规则的东西,只是演员的选择上,更多的讲究大牌,点到为止,而投资商指定演员,也没有过多的有潜规则的戏,也许是故事的一个回避。
现实主义的体裁并不少见,但大多数都显得有些生硬,《疯狂的导演》则让这样的现实体裁更加的幽默化,戏剧化,将无厘头与认真拍戏巧妙的结实起来,也将导演与制作人之间的矛盾,还有投资商与剧本角色之间的细腻关系风趣的揉和在一起,既让人觉得有意思,又没有太张扬,既让人看到了演员的认真努力,又让人见识了投资商的奇葩和无语,既让人看到了导演和制片人的艰辛,也让人读懂了影视圈的残酷现实。
这是我年内第三次看到边缘导演自我吐槽的电影,前两次分别是《北漂鱼》和《大片》,而且还是演员阵容最大的一次。
《北漂鱼》最大碗不过是林子聪,《大片》中的熟脸也不过吴孟达和于谦,《疯狂的导演》则一举网罗了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多位明星。
不过几位腕儿仅只在戏中戏里为新人站台,片中被饱受摧残的还是高天和张殿伦两张新鲜面孔。
《疯狂的导演》影片的创意与《大片》相似,高天饰演的导演和张殿伦饰演的制片人是对奇葩兄弟,一心想在电影这条荆棘丛中趟出一条道来。
与《大片》中怀揣大片梦的向飞导演比起来,哥俩的野心要朴实得多,只不过是想学有所用,拍出一部电影来。
他们与各色投资人的际遇,与《大片》中向飞忽悠投资的遭遇异曲同工,手法又不尽相同。
《大片》的喜剧效果在于导演忽悠投资每每仅在咫尺,又每每因为废柴手下等自作聪明地搅黄,而《疯狂的导演》中的喜剧落差,则来源于每一个投资人的介入,以及对导演创作意图的各种强奸和肢解。
《疯狂的导演》中导演的各种脑残遭遇,想必影视圈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经历。
比如有的投资人非某些大腕不投,于是徐帆和刘桦这对戏中戏的农村夫妇出现了;有的投资人对王宝强情有独钟,于是王宝强饰演的江洋大盗被加了进来;有的投资人附带女演员加塞,于是金铭饰演的大盗搭档横插一杠;有的投资人偏好动作戏,于是王宝强和金铭的雪地追逐戏拉升出来;有的投资人喜好国际制作,于是一队俄罗斯士兵莫名名闯入东北农村……原本一个农村题材的剧本,活生生被嫁接成了四不像。
《疯狂的导演》可谓以身作则,给广大观众示范了一回烂片是如何一步步被炼成的。
早前的《北漂鱼》主诉电影圈边缘人物的甘苦,影片诚意满满但能力不足;《大片》拿业界生态开涮,情怀有余但格局不够;《疯狂的导演》野心比二者大,但同样存在《北漂鱼》和《大片》的类似不足。
然此三片虽有不同程度地稚嫩,但同类题材的集体吐槽,殊途同归地展现了新一代边缘电影人的羁绊与迷茫,其中吐露的电影业态不容忽视——一个病态的电影圈,是难以给年轻人健康的给养的,故不折手段的投资人层出不穷,无底线妥协的导演也大有人在,结果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又及:由我担任执行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第六期九月将推出“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主题,将与电影爱好者分享100位华语导演处女作的诞生,相信这些采访对有志于投身电影的年轻导演会有所启发。
其中我亲自采访的有20来位导演,在这里先睹为快,分享部分导演对年轻导演的建言:问题:您对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有何建议?
吴宇森:第一部电影能拍摄自己的剧本是最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及风格表现出来,让别人对你能有一个认识。
尽量把自己拍短片时实验过的技巧或技术,以及剪接方面的理论融入到第一部作品里面,而不要去管是商业片或是艺术片。
因为这些新的手法和技巧会带出不一样的新鲜感,会让懂得电影的制片人或观众另眼相看。
第一部戏也最好不要是大制作,因为一部大制作失败,会很难再获得机会。
最后,现在高科技很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电脑后期去加,但我希望年轻人拍第一部戏,不要过于依赖科技,从什么都没有开始,这样会更能刺激你的创作欲,才会创作出新东西。
徐克:第一次导演最重要的是,以你现在可能拿得到的条件,尽量去拍出一部你想拍的电影。
有些导演会要求比较多的条件,但有限的条件里,你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所有人知道你的电影是怎么样,而不要等。
当然有人会说第一部电影我要求什么什么,但环境条件也许不允许。
我认识不少朋友,有些是以前我的副导,有些是我认识的下一代,到现在都没拍到第一部电影,可是他已经不年轻了,到现在都没有机会拍第一部电影。
所以作为新导演,最重要的是拿到和利用你手头上存在的条件,不要去要求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然后永远拍不到第一部电影。
夏钢: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看重一个电影功利的东西,一定要忠实于自己最初的冲动,忠实于自己最初的想法,不要太轻易改变自己,不要太轻易放弃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最宝贵的东西表现出来。
如果你在第一部片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冲动的话,那你就会养成一种惯性,随时可以放弃,随时就可以改变,那你的作品就会缺少个性。
高群书:拍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朋友的生活。
别打开始就奔着装逼去,这忒恶俗。
第一次拍片形式,技术什么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感含量和热度。
别无病呻吟假大空华丽无比扯淡无限。
蔡尚君:我觉得第一次都是最难的,最青涩的。
没有第一次的突破,没有后面。
我们那代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梦想,或者理想,你可以那么样活着。
但是在今天来说很难了,你没有这个土壤,没有这个温床,这个温床现在只有利益,现实层面上来考虑,今天来说,而且更残酷了。
那你必须对这条路你得想清楚,因为如果是电影,或者艺术选择了你,是一个天性的事。
如果是你选择了电影,是很艰难的,你得想清楚,没有人逼着你做这个事情。
今天来说,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自我选择,是最初的内心的那点梦想,或者是你的理想,一定要坚持,这是最珍贵的。
千万别为了现实所妥协,你妥协,你就失去,你永远找不回你失去的这些。
我觉得这是最重要。
其实你做到最后,你会发现还是你年轻的时候,你的内心东西在支撑你,就是那点东西了。
我们说的是心田,确实是一块田,你怎么让它真正的保持一个丰饶的状态。
张猛:因为作为处女作来讲,我觉得不一定你要先有一个大的格局,我觉得首先你得是油然而生的那种作品,有感而发的那种作品。
然后呢,尽可能在处女作当中,还是充分去表达自己,这样才会有机会。
另外一个,也别着急,现在我看我身边着急的人太多了。
就是说,别慌,我觉得还是要把一个作品准备得成熟,然后再去做。
最好是能找到比较靠谱的钱,然后别中间断了,那对一个导演的创作是有伤害的。
张扬:不要简单向商业概念妥协,不要简单地并入到商业的轨道里,当然我觉得导演也有分类,有的一开始就奔着这个方向去,有很多导演一定要用自己真正的实力证明自己电影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这个东西是往往你边成熟了,反而没机会表达了,在你第一部第二部时候,你的年轻人的冲劲和他的这个无拘无束,恰恰是能做出不一样的电影的时候。
后来的商业绑架,变得失去自我,反而是年轻的时候,内心最强大的时候。
看到了《疯狂的导演》的评价并不好,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电影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还算水准之作。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没有提供惊喜,完成了一部喜剧片应有的功课,但电影令人侧目的就是,那些娱乐圈,尤其对是华语电影界的冷嘲热讽,让俺这个半娱乐圈人士感受到其中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可能有点主观。
国内小成本喜剧的天空异常广袤,种类斑驳,质量参差,实则大有潜力可挖,从宁浩《疯狂的石头》开启小成本喜剧新纪元以来,多数以疯为本的作品就跟商场血本打折一样,挤破头皮的往里冲。
而这里面实则有料的不多,东施效颦、依样画葫芦的占据绝大一部分,久而久之让观众也产生了腻烦心理。
从这方面来看,本片的名字《疯狂的导演》实则不讨好,正赶上了风浪尖,其实本片很那些疯狂系列片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也不知道本片的策划处于什么目的选择了这样一个片名。
另外一点,《疯狂的导演》的题材也不占优势,华语电影市场流行什么片?
看票房榜就知道,青春、爱情、古装等题材是各大片商的最爱,当然也少不了人气明星压阵的行为。
因此现在内地电影的特点就是要么题材上一飞冲天,搞一些玄幻的大片题材,要么拥抱地气拍摄一些青春怀旧的亲民题材。
从《疯狂的导演》剧情来看,这种讲述娱乐行业内情的题材实则属于上下不靠的类型,喜欢大片的观众会觉得电影不够刺激,喜欢青春片的观众会觉得不够接地气。
因此该片题材上也不讨好,至于明星脸,别看本片演员表上有王宝强、徐帆、刘桦的名字,但他们都属于客串性质,电影从导演到主演都是一水的新人,真正的草根电影。
前面提到过,让俺真正感兴趣的就是里面关于一个导演拍片的艰难之路,其实本片并不是揭露行业黑幕或者潜规则的电影,而是根据电影圈这个行业的市场化动机,用尽致的夸张方式,对华语电影一味追求市场化的行为作出了一次疯狂阐述。
电影采用戏中戏的方式,有意思的是,《疯狂的导演》的实际情况与片中所阐述的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名所谓的怀梦之士,为了圆自己的电影梦,要完成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拍摄,但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这个题材是完全不受待见的,没人肯投资是二位面临的最大窘境。
这与现实是非常相似的,不受市场欢迎的电影很少有人问津,中国的独立电影也之所以没有生存空间,而一味的追求市场化,就是造成相近题材泛滥的现状,同一题材的潜力被挖掘的所剩无几就会黔驴技穷出现很多烂片,比如国产恐怖片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都是题外话。
片中两人因此踏上了茫茫的融资之路,也让二位不得不因为赞助商的原因而加入广告,修改剧本,也就有了不成疯魔不成活的状态,在深山雪林,在偏僻山村里四处狂奔,又出现了飞天大盗,流氓无赖,神经夫妻这些超现实的人物和剧情,乱成了一锅粥。
这是典型的苦中作乐类型,笑料中透露着现实。
这种“戏中戏偏离路线”的方式很多电影里都有涉及,比如去年的《低俗喜剧》就是这样的类型,但在国内的制度下,并不能像香港人那样肆无忌惮的抨击电影圈的现象流,只能做到表质的疯狂,农村题材被融入了乱七八糟的元素让人疲于奔命,最后让片中两位人物不得不放下身段,无奈的融入其中。
其实本片更像几年前的河南方言喜剧《就是闹着玩》的,后者也是为了办一台晚会到处拉赞助,导致节目混乱不堪,只不过《疯狂的导演》加大了这部分的比重,导演和制片人,强颜欢笑的烩制这一锅乱炖,处处透露着无奈的态度。
这倒让人想起了日本一部同类作品,三谷幸喜导演的《爆肚风云》,夸张的点出了这个行业潜规则,是同类题材中最好的一部。
正如《爆肚风云》的主题一样,所有人都希望一部作品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各种外界因素、赞助商的要求、明星要求加戏改戏、资金短缺的情况屡见不鲜。
正如《爆肚风云》那位无所事事的导演一样,面对乱成一锅粥的现场,面对爱情片中出现的宇宙飞船,已经完全不放在心上,他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够按时播出。
想必在《疯狂的导演》中,最后那位导演也会抱着这样的心理。
这就是《疯狂的导演》的内容,名字很贴切,却不太高明。
导演宋阳名不见经传,片中能看出他是有心要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但实力不够,很多笑料也不太高明。
但不能忽视电影的现实口吻,该题材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一部真正关注苦逼导演和剧组的电影,其实是苦情戏,道出了所有的苦闷之事。
当你真正涉足到这个行业中时,你会发现梦想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
现实所要做的就是让早已面目前非的“梦想”变成一幅可出手的牌。
这样的结果就是,哪怕手里有俩王四个二,也会变成四带二甩出去。
这个圈子的疯狂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那些名利之争的攻讦与谗枉,那些规则之下的荒谬与残酷,逼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但影片更多时候不是疯狂似的揭秘,而是……一本正经又歇斯底里的记录。
这种感觉是怪异的,就像影片本身,野心勃勃却在关键时刻草草了事,各种大咖入戏却又走过场糙不可言,取材质朴真实但又想玩出点花样,故事荒诞不经的不够极致缺乏想象,总之,圈子里的这点事儿,得变着法儿的讲出来,但这方法从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和影片中的导演一样,最终是以补救的方式去完成创作,这就让很多情节失去了力量,也让原本该有的深刻浮于表面。
但努力的痕迹也随处可见,这种努力不光在于解决剧组的日常事务,还有与经纪人的较量,与投资人的角力,与高利贷公司的对峙,甚至道具和演员也需要兼顾到,最终,以“戏中戏”的手法让影片得以完成的同时,也因为这眼花缭乱的各种参与,让影片多少增加了观看过程中的一些乐趣。
如果只是这些,或许还不能体现出导演的“疯狂”,他首先做的就是对导演生活的经历进行“拆解”,以一种“放弃治疗”后的状态把这些属于影片的元素组织起来,让一部分人跟着导演四处筹措资金修改剧本应付四面八方涌来的阻力,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在深山雪林,在东北农村里四处狂奔,或飞天大盗,或流氓无赖,或神经夫妻,让影片内外混合出入。
然而,导演想给予电影的,电影想给予观众的,最终却乱成了粥。
导演也没想解开这个乱局,反而连自己也深陷其中,以致连莫名其妙的鸵鸟和女秘书的大胸也来给故事添乱,到后来干脆就放弃了挣扎,或者说,一开始就是奔着“疯狂”去的,但把持不住的疯狂乱了阵脚也乱了套路,不就是记录吗?
故事里的人物,遇到的事儿确实是圈子里的糟烂事儿,说来至少一半的人都听说过另一半的人甚至都见过,但怎么看怎么不艺术气息,不娱乐精神,不……够充满想象力——这是“记录”的缺陷显露,虽真实,但缺少张力。
好在还有歇斯底里,这是影片除了一本正经之外另一种气质存在,这种气质使得导演对投资或者说商业上的需求更加投入——来自现实题材的再加工;对故事的发展却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戏中戏的展现,即使一本正经的还不够严肃,歇斯底里的还不够彻底,但两种气场混合,还是让人看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最终,以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收尾的影片,字幕——“若干年后,高天成为世界著名导演”安慰了导演的失落,也成全了无数导演奢望却始终无法圆满的幻想。
这才是这个圈子里,最一本正经的歇斯底里。
去年时,由彭浩翔导演、杜汶泽、郑中基、陈静主演的港味喜剧片《低俗喜剧》不仅是在香港取得了约3000万港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的最大黑马之一,也备受本土观众的热议,影片主要是通过杜汶泽扮演的制片人的经历,带出了当下香港影坛的制片人的酸甜苦辣。
而今天上映的最新国产片《疯狂的导演》,也是一部以制片人、导演的经历为主线的故事片,也都充满着酸甜苦辣,不过《疯狂的导演》尽管“疯狂”但并不“低俗”,是一部疯狂式喜剧。
影片《疯狂的导演》讲述一对好友导演、制片人,在拍摄一部带有游戏玩家色彩的动作片时遭遇了资金困境,于是制片人带着导演东奔西跑,寻找各种可能的资金加入,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比如有的制片人因为看过不少刘烨、徐帆的作品而希望邀请他们加入,于是他们俩在影片里扮演一对生活在大东北的夫妻,有的投资者则想要让影片里出现他当年念念不忘的异域初恋情人,于是一位俄罗斯姑娘“迷路”来到了刘烨徐帆的家,又有人觉得当下王宝强很火所以加入了不少王宝强的戏,甚至有人想要通过明星来植入广告,于是不仅是邀请了焦恩俊等明星,也从头到脚“定做”广告产品……一部原本是导演想要表现自己的艺术手法、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作品,随着不同的投资人的加入而变成了一场大杂烩……影片有些类似于彭浩翔的《低俗喜剧》的是,将制片人/导演创作电影与寻找投资的过程以“片中片”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上,剧情的推进也即是不同元素被融入作品后的结果,所以,开始时虽然是游戏玩家的“森林战场”的迷失游戏,先是因为刘烨、徐帆的加入而拉出了一段大东北的家庭戏,后来又是王宝强、焦恩俊等。
在这过程中制片人也一再的经历着种种的困扰,甚至是制片人与情同兄弟的导演之间,也因为投资人的想法、导演的创作理念而冒出了不少的冲突。
在《低俗喜剧》里是通过制片人有意在学生们的面前透露这种制片人的困境,形成网络热点话题,而迫使投资人最后也同意了其想法、理念,而《疯狂的导演》里则淡化了这种矛盾,强化的则是制片人与导演之间的矛盾。
但毕竟内地电影市场存在着审查制度(所以《低俗喜剧》也只能是作为本土化港片在香港地区上映,未能进入内地市场),《疯狂的导演》并不走《低俗喜剧》式的“低俗”路线,而是通过制片人、导演与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来制造娱乐效果,如那场制片人去借高利贷的戏便很幽默,或者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形成了一种错位式的幽默,比如王宝强、焦恩俊这两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粉丝群体的偶像被穿插在一起,这些大杂糅的拼贴,带来了不少的笑点,还有对于当下电影人所面临的困境的娱乐性。
毕竟,尽管当下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很火热,但是绝大部分影片都未能进入市场,也未能取得回报,自然的一些制片人、导演寻找创作资金也就会面临着种种的困境。
另外,《疯狂的导演》里也存在着一些的温情,不仅是“片中片”的刘烨与徐帆之间的那种相知相守的爱情,也有制片人与导演的兄弟情、制片人与母亲的亲情等,为影片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看了2分钟开头,往后倒了1分钟快进,这个电影我3分钟看完了,我觉得和那些看了130的人看到的一样嘿嘿。。。
看过打卡,
你麻痹
导演确实疯了,贵圈的烂事还需多少关注度?请了一堆大牌欲提高关注度,结果得不偿失。
凸(゜皿゜メ) 靠!
很奇怪这片子那么低的评分 真是严重低估了 挺好玩的黑色幽默剧 现实意味很浓
看了20分钟,是在看不下去了。
看了五分钟 不知道在干吗
这。。是。。啥
四处找投资拍电影的年轻导演(给一颗心都嫌给多了)(20131016)
已有资源,已经收盘
········
虽然还没看,但它敢起"疯狂的。。。。"名字,就必须一星
我只想说:我错了-_-#
无话可说
哈哈,刘桦在里面太搞笑了,他总是疯狂系列里面画龙点睛的一笔,徐帆演的也不错,去屑实力派,只认徐帆姐,啊哈哈哈哈~~~
有点看不下去了,渣就一个字
没看出什么来啊?这是神马啊???
烂片一日游
除了疯狂的石头以外,有刘桦的电影几乎都是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