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亲人的离世,祖峰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忘却和牢记。
对于前者,是阿斌前女友的姐姐。
当阿斌在葬礼结束后回到书店,告诉她妹妹曾经患抑郁症的痛苦经历,已经淡忘的往事浮现心头,痛苦再次袭来。
她指责阿斌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再次处于受苦者的位置。
对于后者,则是李雪。
李雪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丧命车厢,她选择不忘记,继续与主治心脏病的医生有染,以此将痛苦的记忆铭刻进日常生活。
她认为,自己一旦忘记了女儿的死,就是在行驶背叛,因此她对弟弟通过放生找到解脱的举动心有怨恨。
阿斌夹在两者之间。
前女友患抑郁症而死的事并非他的责任所为,况且他还曾悉心照料过对方。
因此,他完全不必背负自我责难。
但也许爱过太深,他始终无法从过往的记忆中走出来。
对阿斌来说,痛苦的往事并不是能够人为忘记或记住的,记忆就在那里。
《六欲天》虽然在影像设计上差强人意——可以说,更多来自业余者的简单设计,但反过来,正是这种“业余”,反而增进了影像的力量,一旦贯彻规整的视听体系,便毫无新意可言——但在文本概念上,却来得相当深刻:中国人世界观中的痛苦与轮回在电影中得到了呈现。
一个人的死亡并非简单抹去一个数字,死者对生者带去了深重的影响。
那些活下去的人,不得不背负痛苦的记忆继续活着。
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皈依佛门,有人则选择记住(像李雪那样,成为主动的受难者)。
新冠疫情造成了那么多人的离世,这绝非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连带还有幸存下的家人他们痛苦的回忆。
活着的人并不比死去的人更好,他们没有彻底解脱的办法,遗忘的记忆随时可能重来。
痛苦会传染、会蔓延,进入永恒的轮回。
这是精神上无止境的折磨,或许是比灾难更深重的灾难。
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
首先很抱歉的是我中途实在挨不住打了五分钟的盹。
回到电影,英文片名是《summer of changsha》但电影本身并没有将长沙这个特定地点的语境用好。
这是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长江沿岸的故事,口音问题依旧是中国电影通病的“全中国任何地方人都操着一口带儿化音的标准普通话”,这是非常非常不贴合城市语境的。
而对于“summer”这个概念,导演用了虫鸣声、冰棍儿、阿宝色的影调,以及开头张倩如台词里的“热”来展现——这些都是不够的,它们无法带给观众以通感,我觉得导演可能还需要一些更加细腻的镜头语言去展示“summer”。
电影本身聚焦于城市中孤独的人,并且也大量涉及到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展示,但做得比较肤浅,镜头多次展示吃药行为我觉得是不够的,是非常浮于表面的。
影片中还是有很棒的意象表达的,比如一束顶光打在床上的空旷房间;祖峰和黄璐躺在海面上的对话——导演是有作者表达的,只是层次可能还是不够深。
上面说到方言问题,其实在本片中台词的编写也是非常大的问题之一。
有很多人说看到刘天池出场的那段戏整个人都被从电影里拽出来了,感觉像在看话剧。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全片都有一样的通病,人物台词编写的非常不生活流,很像戏剧舞台上的对话,这一点在祖峰和前岳父的除初次对话以及大家都提到的刘天池出场部分都非常明显的暴露了出来。
电影本身有很多不足,但作为演员转型导演的第一次尝试就想着要去做一部作者性电影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去年入围戛纳的几部国产电影里,出尽风头的自然是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也在平行单元里不遑多让,而最“隐姓埋名”的要数这部《六欲天》了。
作为导演处女作入围戛纳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尽管只是平行单元“一种注目”,但是这部影片在首映前夕因“技术原因退出”,令人大跌眼镜,而一众主创人员也因此放弃了宣传,令影片的关注度大幅下降。
该片导演祖峰此前一直以演员的身份出演不少电视剧,初次执导的电影竟然可以入围戛纳,相信一定是在品质方面有其出众的一面。
之前看到华语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应较为冷淡,所以不抱着太大希望,最近看过后发现戛纳的眼光果然独到!
这个剧本很厉害,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离奇的谋杀案,狠心变态的凶手等等,但当凶手伏法之后的情节却又猝不及防地转向忧郁症人士的心理问题探讨,在这个国产电视剧的格局里大胆地尝试了一次跨类型的实验,其完成度相当不俗,某些镜头画面看起来甚至有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味道。
▲影片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祖峰虽是演员出身,但从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看来,他应该有系统地学习过导演知识或者接触过视听分析研究。
他对各类视听语言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一些电视剧里常见到的灯光美术和对话拍摄手法较为单调之外,他有比较突出的电影意识。
片中的悬疑感并不是建立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上,而是依赖氛围和人物情绪。
梦境与现实两个时空彼此映照,互为补充,既推动叙事暧昧地行进,也令警察与受害者家人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强大的张力。
这种叙事手法令前半部分呈现出黑色电影的轮廓,恰好跟同一届入围主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相映成趣。
这个梦境破案的情节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匪夷所思之处相信是促使祖峰将其改编成剧本拍摄的缘起。
但他不甘于仅仅讲述一个刑侦破案的故事,他的重点放置在警察与受害者亲人两者同病相怜的心理阴影,透过各种细节铺垫,逐步显露出关注抑郁症患者心理创伤,及其与人沟通相处的话题,这才是整个剧本的核心所在。
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也能够理解不少观众对节奏冗长拖沓的诟病和抱怨。
导演不惜花去最后半个多小时的篇幅,描写警察向前妻的妹妹坦白心迹,深刻地展示出他对前妻之死的负罪感。
▲警察和受害者家属两人的心理创伤才是影片的核心话题人都有七情六欲,抑郁症患者也需要找到发泄需求的出口。
剧中结尾处男女主角相约赴死一幕可谓将这种心理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黑幕完出现多年后两人各自回到生活正轨的结局,更是出其不意的“反转”。
在正常人看来,面对痛苦压抑而一死了之看似是最直接了当的结局,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能克服和跨越这些心理情绪障碍,重投积极的生活,也许才是最艰难的挑战。
凭这一点来看,这个大团圆结局给人留下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也是作品有别于常见犯罪悬疑类型的高明之处。
《六欲天》这片子主题想法很好,镜头也相对准确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但是野心太大,从片名也能看出来,都上了探讨人的欲望的问题了,铺垫太多支线最后都合不上,像到处起线的衣服,破案追凶的现实主义柔和着灵魂出窍的空灵,心理纠葛相似的男女主演互文的相似经历,并因此而寻求精神寄托的“爱情”多条线杂糅,不知所谓,个人认为并不能因为抑郁症人设就可以这样乱整人物关系,也不知道到底删了多少因为什么原因删的,至少目前的公映版本完成度是很低的。
《六欲天》。
英文名是《长沙夏天》,中文起这个名字多了很多宿命意义。
选择关注不同的抑郁人群,聚焦心理变化,这样的题材是大胆的。
导演、编剧和演员都用了心,在沉闷与对撞中寻找着一丝哪怕是决绝的平静。
所有的归结到一起,是一个主题。
凡是接触,必有孽缘。
李雪为了救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主动接触掌握这项技术的同事,但后来发现接触与联结远远不止救治孩子这么简单,即便女儿早夭,他们的关系也剪不断理还乱,也让她在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其实只想离开,可弟弟被害后的几次“托梦”,让她欲舍而不能,想弃而两难;
洒脱的磊哥有些匪警气质,不重视女友,女友无助,撞到了磊哥兄弟阿斌,于是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却仅此而已;
李雪为了寻求内心平衡,去放生,就带着弟弟去了几次,没想到弟弟被放生领路人的丈夫所害;
阿斌与李雪因为案子接触,发现内心相似,由此纠葛,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却发现并非同一路人;
阿斌放不下抑郁前女友的终言,又不得不面对她的父亲、姐姐,他们也无时不刻为这些年的纠葛缠绕于心,面临自我生活的切割两难。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都会遇到很多人,由此发生接触和联系。
那么,什么样的接触和联系才是安全的、可控的,不至于产生孽缘的?
没有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接触认知不一样,内心的可控程度也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六欲丛生的体现。
孙悟空最后打死了六耳猕猴,和那个代表六欲之恶的分身告别。
但是,谁又一定能保证,这里面是不是也包裹了正向的单纯、好斗、义无反顾?
锁闭与抛弃,或许只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每个人能够达到彼岸的心路注定是不一样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和解。
因为,孽缘是必然,其实并没有对错。
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一些吧,不用太强硬地去对抗和改天逆命,吃喝拉撒睡得好一些,未尝不是更好的命运。
如是而已。
看完《六欲天》,自己像是得了抑郁症。
整部影片充满了一股绵长的、积在心头的郁结气息,镜头里轻描淡写的庸常在不经意间裹住了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孤独难依的抑郁症群体,不折不扣的线性叙事在浓烈的“皈依”下升华,扑朔迷离的场境以迫使抑郁的人逃避、追寻、和解、救赎的方式,与观者共同思索活着的意义,共情于对信仰的寄托和对奋力攫取美好的重生。
男主和女主的复杂心绪为整部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加之颇具佛教意味的“六欲天”以及交错于现实与记忆中的梦境里的那声超验主义式的召唤,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主人公而言,是思考生命轮回这个永恒母题的必经之路,因为他们无法从过去的痛苦中走出,并时刻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隔离与割裂,而这些也愈加令他们自己沮丧。
片中,男主说:“你凭什么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不喜欢这种不一样。
”
男主与女主在车里自杀我们对于抑郁症群体的认识不亚于对历史的认识,毕竟两者都存在断层。
试图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孤独、困苦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他们沉郁到底自寻短见的选择亦是需要关切,因为这是一个关乎个体生存的命题,它无序、庞杂,却又不断追问和探讨个体命运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全片观后,可以体会出创作者的坚守与良苦,尽管电影语言的表达在意识形态下的审查后愈加乏善可陈,显得突兀逼仄,可这部出自刚转型导演之手的处女作,即使从一开始便未着手于大众视角,即使片中存在的瑕疵与冗长会让人局促不安,然而,这样一部聚焦了社会边缘人的作品,这样一种“物哀”式的沉浸,即便朴拙,却也不乏现实主义的关怀,也徒增了社会困境视角的良善。
这部影片在我看来,许多要素虽略乎表面,可内里势必是湍急的暗涌,相信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六欲天》的故事主线并不复杂:中年警察阿斌在侦破一起杀人焚尸案的时候,与死者的姐姐李雪结识。
这两人都患有抑郁症,在案件告破后相约自杀。
但自杀失败了。
之后,阿斌辞职开了家网吧,李雪与情人结婚移居他乡。
就影片中的杀人分尸案而言,其案情并不算复杂,其曲折离奇程度大概连登陆《今日说法》的资格都没有。
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也十分平淡,摸排、走访、盯梢、看监控……没有福尔摩斯式的缜密推理,也没有布鲁斯·韦恩式的炫酷打斗,若非被害人托梦寻尸这般离奇的设定,恐怕一半的观众得在影院里昏睡过去。
以罪案类型片的标准而言,这部电影大约连合格的成绩都拿不到。
它太闷、太平、太淡,还太长。
当剧情推进到侦破案件、捕获凶手之后,整部电影才放映了四分之三。
此后的半个小时,影片又交代了阿斌和李雪在自杀未遂后的一系列遭遇与结局,拖拖拉拉直到两小时才告结束。
在早前已经在平遥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上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之中,对此不乏批评之声。
我在观影之时,一开始也觉得前面的一个半小时太平太闷,后面半小时显得冗长而多余。
可在电影放映完毕,当我走出影院之际,我转念一下:如果我不把它当成是一部罪案类型片,不去过多关注影片中那可怕残忍的杀人案,而只把它当成一部抑郁症题材的文艺电影,会不会另有一番感受呢?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回家路上仔细回顾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也越发觉得祖峰作为一个新手导演,真是相当聪慧。
他借着罪案片的壳,相当准确地向观众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状态。
国人历来对心理问题、精神疾病讳莫如深,近些年虽然风气渐开,但大多数人对于抑郁症的了解相当肤浅,甚至有着很多错误认识。
不少人以为抑郁症不过是一时的想不开,刻板地将抑郁症的症状理解为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重度抑郁患者,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表面上和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就像电影中的阿斌和李雪,他们一个是警察,一个是医生,每天都很正常的上着班,其工作表现也都很不错。
看上去除了话少了一些、性格内向一些,似乎并没有什么异常。
可实际上,他们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抑郁症最初的病因,或许与遭受巨大的精神打击有关,但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种种问题。
简单的来说,他们的神经递质失调了,以至于他们哪怕身处一个本应快乐的情景之中、理智层面明知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快乐,却也快乐不起来。
影片从一开始,祖峰就为我们展示了抑郁症患者的这一状态。
阿斌和搭档出差归来,刑警队为他们吸尘庆功,在这样一个热闹而快乐的时刻,身为主角之一的阿斌虽然坐在酒桌上,但他的状态是游离于众人之外的。
他感受不到快乐,也就融入不到众人的欢乐氛围中去。
而电影画面的色调,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人物的精神状态。
整部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夏季。
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艳丽的季节,可电影的画面却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一种灰蒙蒙的冷色调,就好像这是萧瑟的冬季一样。
这正是像阿斌、李雪这样的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因为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他们的眼睛就像被戴上了一层滤镜一般,让他们无法看到世界的美好。
如果长期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人就会悲观厌世,乃至失去生存的信念,选择自我终结,就如阿斌的前女友秦蕊一样。
但人又是有求生本能的。
在抑郁症发展至最终阶段之前,抑郁症患者大多会有意或无意地挣扎,试图自我疗救,摆脱这种负面状态。
《六欲天》这部电影,至少为我们展示了四种疗救的办法。
其一,是跑步。
电影中,阿斌每晚都会出门长跑。
这是因为长跑这种体育锻炼能够放空自我、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物质,就是上文提到过的“神经递质”之一。
精神科医生给抑郁症患者开的常规处方,总有“加强体育锻炼”这一项,原因就在于此。
我无从知道阿斌的跑步究竟是医生的建议还是他自己的本能选择,但我知道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同时也是运动成瘾者。
因为他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获得内心的些许宁静,体验到些许快乐。
一旦让他们两三天不去运动,他们机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狂躁、易怒。
其二,是性爱。
电影中,有几段关于男欢女爱的描写:阿斌与李婷、阿斌与李雪、李雪与已婚心脏科医生。
乍眼一看,阿斌和李雪的私生活似乎有些混乱。
尤其是阿斌和李婷、李雪的之间的欢爱,来得十分突然。
但如果对抑郁症稍作研究,便能了解到不少抑郁症患者也是性成瘾者。
其中的道理和跑步其实一样。
男欢女爱同样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抑郁症患者暂时摆脱抑郁状态。
电影中,这些人物之间的肉体与情感纠葛当然并不是单纯的性成瘾,促成他们关系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但我想,抑郁症患者对多巴胺本能地追逐,也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当阿斌与搭档磊哥询问李雪与她的情人——那位已婚出轨的心脏科医生——案发当晚的行踪时,心脏科医生能比较清楚地记得他与李雪做爱时电视上播放的节目,而李雪却全然不记得。
我想,她应当不是在回避警察的问询,因为这毫无必要。
她当时应当是极度投入、沉溺其中,才会如此。
其三,是吃药。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跑步还是欢爱,都只能让抑郁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摆脱负面状态,其效果并不长久。
就目前的医学发展而言,治疗抑郁症最靠谱的办法还是按医嘱吃药。
关于吃药,电影中也有许多描写。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阿斌断药前后的表现。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阿斌的言行举止显得十分平静,甚至有一点点迟缓的感觉。
有过服用抗抑郁药物经验的人应当知道,这其实是绝大多数抗抑郁药物的正常反应。
和一般人印象中不太一样,抗抑郁药物并不是毒品,它不能让人变得开朗、自信、乐观,但它能让患者不至于不可自拔地陷入负面情绪。
基本上所有的抗抑郁药物会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而让人思维变得平静甚至迟缓,则是绝大多数药物共同的副作用。
祖峰在电影前半段的表演,十分真实地展现了长期服药的抑郁症患者的这种独特状态。
而在阿斌前去医院配药未果之后,他的情绪开始有了较大波动,在诊室、在审讯室,他甚至一度情绪激动,这也是很明显的药物戒断反应。
抗抑郁药物需要遵医嘱坚持服用,不能随便停药、更改剂量或变更药物品种,否则的话,药物不仅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反而会引发患者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电影中,阿斌与李雪相约自杀,便很可能是断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
其四,是寻找心灵寄托。
长期被抑郁症困扰的患者,会陷入自我否定、丧失生存意志的境地。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过度自省、过度自责,当周围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把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阿斌对前女友秦蕊的姐姐说,秦蕊的死是他的错。
可他真的错了吗?
仔细分析他与前女友最后一次通话的内容,不难发现他说的不过是平常人在安慰他人是都会说的话,算不上有什么错。
但女友的死给他造成的精神打击,以及延续多年的抑郁症,让他不断去反省这最后一次通话,自虐一般地从中发掘出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罪责。
为了活下去,抑郁症患者会下意识地寻找心灵寄托,试图重新发现自我价值。
李雪为什么会和已婚的心脏科医生出轨?
因为她忘不了已经死去的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女儿。
母性的本能或许让她在潜意识中还想再生一个孩子,来当作死去女儿的替身,但她害怕新生的孩子依旧会患有先心病,所以她需要给这个孩子上一道保险。
这也就解释了李雪为什么最后会和医生结婚远走他乡,而没有和在精神上有着更深纠葛的阿斌结为连理。
阿斌又为什么会对磊哥的前女友李婷怀着莫名其妙的情感,甚至在电影结尾处强烈暗示他将会“喜当爹”?
是因为他从李婷身上看到了前女友秦蕊的影子。
或者说是,他把李婷当成了前女友的化身。
照顾这个怀着其他人孩子的女人,就成了他后半辈子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中,患有抑郁症的并不仅仅是阿斌和李雪。
同样有着较为典型的抑郁症状的还有李婷、阿斌的搭档磊哥,以及分尸案的受害者(也就是李雪的弟弟)。
初看之下,李婷这个人物很让人莫名其妙。
但如果我们把她看作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就不难理解她的言行。
她把被人需要当成是一种生存的支柱。
影片一开始,李婷对磊哥的纠缠,是因为她恐惧于失去磊哥的需要。
而之后莫名其妙的转向阿斌,则是希望与同样是抑郁症患者的阿斌报团取暖。
她说她想照顾阿斌,可实质上她真正想要的是阿斌对她的需要。
这种心理状态一直持续到电影即将结束,当李婷解开大衣,露出她隆起的肚皮时,我们能感受到她精神状态的变化,一种出生不久的小羔羊终于自己站起来的变化。
这是因为她知道,她终于拥有了一个真正需要她的人。
至于磊哥,这人乍眼看去不是个粗鄙的糙汉子,不修边幅、举止随意。
但我们看他对待李婷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其实也是一个对爱抗拒、与人疏离的人物。
他不过是用玩世不恭的表象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罢了。
这也是一部分抑郁症患者会有的表象。
而影片中的受害者、李雪的弟弟,当然更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他在外甥女死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多年来失眠,直到信了佛才变得平静。
从宗教上寻找心灵的寄托与安慰,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去做的事情。
但信佛真的能得到自我疗救吗?
李雪的弟弟被在放生活动中结识的熟人杀害,或许暗示了我们这种自我疗救不过是镜花水月。
如果说,《六欲天》这部电影对抑郁症的刻画还有什么缺陷的话,那最大的缺陷或许是来自于影片中死者的托梦。
李婷在弟弟死后,梦到了他被埋尸的地点。
而警队还真的就在她梦中所见之处找到了尸块。
这样的设定脱离了科学常识,有悖于常理,似乎让电影的格调瞬间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但我想,电影这样设计应该是有其用意的。
就好像李婷在自杀时因再次梦到弟弟托梦而唤醒了求生意志一样,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信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信要来得好,哪怕那是镜花水月。
01一部聚焦抑郁症的电影《六欲天》即将在11月1日上映。
国内这样题材的电影非常少见,而执导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演员祖峰。
在红火热闹的电影市场上,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很多,但他们大多选择了更容易创造高票房的商业类型片作为自己的处女作。
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徐峥的《泰囧》,黄渤的《一出好戏》,连王宝强都导过一部《大闹天竺》。
祖峰在这点上倒是不走寻常路,他走了一条很可能远离聚光灯和鲜花掌声的文艺片之路。
祖峰自己说,他是看到剧本太喜欢了,最后在制片人的撺掇下,首次拿起了导筒,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
这个让他着迷的剧本,来自于90后女孩周洋之手。
周洋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兜兜转转的竟然就被拍了出来,还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只不过又是因为“技术原因”,主创们还是选择了退出竞赛环节。
后来又入围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
如今就要在11月1日上映,面对同一天上映的日本新海诚的新作《天气之子》、好莱坞大片《终结者:黑暗命运》,再加上早一周上映风头正盛的《少年的你》,晚一周上映的大鹏、柳岩主演的《受益人》,好莱坞战争史诗《决战中途岛》,前后夹击下,这部没有大牌明星又很小众的电影,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02电影片名《六欲天》,是佛教用语,佛经谓欲界有六重天。
周洋的剧本原名叫《热》,也是主创觉得有些单薄而由信佛的制片人李锐改成了《六欲天》。
这个片名哪怕结合剧情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姑且把它与人的七情六欲和人生艰难联系起来。
倒是英文名Summer of Changsha(长沙之夏)一目了然。
电影探讨了有关抑郁症的话题,却把它包裹在了一个发生在长沙的犯罪题材的故事里面。
警察阿斌(祖峰饰)和搭档磊哥(陈明昊饰)接到报案,湘江边发现了一只断手。
在侦破这起碎尸案的过程中,阿斌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人启事,并和磊哥一起找到了发布启事的骨科大夫李雪(黄璐饰)。
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李雪只看了一眼断手的照片,就确认这正是她要找的亲弟弟李毅的手。
并声称,李毅托梦给她,告诉自己被害,还有藏尸的地点。
在李雪的指引下,阿斌和磊哥还真的找到了荒郊野外一棵枯树下的埋尸。
这诡异的事情,让磊哥反而对李雪产生了怀疑。
经过调查,李雪离婚后带着一个2岁的女儿,可她与弟弟的一次争吵之后,弟弟李毅在气头上忘记了还在车里的孩子,就这样李雪的女儿活活闷死在了车内。
丧女之痛让李雪与李毅三年多没有往来,独自生活在悲痛中走不出来。
似乎李雪有杀害弟弟的动机,警察的调查甚至发现李雪跟医院内的已婚大夫(田雨饰)存在情人关系。
然而,故事并没有往悬疑方向走的太久,很快在阿斌和磊哥通过藏尸的行李箱这一线索锁定了真凶——一个因赌博欠债而铤而走险的男人,并顺利的将他缉拿归案。
电影的这条追查凶手的明线,很容易把人误导,以为案件跟李雪和其情人会有着更复杂和惊人的联系。
但显然这并不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李雪和阿斌两个人的遭遇和状态才是。
阿斌的前女友几年前因重度抑郁自杀身亡,一直心有愧疚的他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靠药物入眠,意志消沉,用疯狂工作和机械般的生活麻痹自己。
在阿斌遇见李雪之后,他知道同样处于抑郁症中的李雪跟他是同一类人。
阿斌想帮助李雪,避免她重蹈自己女友的覆辙。
在这个过程中,李雪也成了阿斌倾诉自己过去的对象,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纠缠中彼此理解,产生共鸣。
然而,本以为可以相互救赎,他们还是难以彻底忘掉过去,仍沉湎于自我的否定和愧疚之中,根本无法摆脱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和阴霾。
电影中的阿斌离群索居,整夜失眠。
他对破案的执著和对凶手的憎恨都与他内心悔恨有关。
而李雪认为自己弟弟淡忘对女儿的过错是一种背叛,而她与能治疗女儿心脏病的男医生在一起,更像是种自我惩罚。
阿斌和李雪都深陷在亲人因自己死去的深深自责之中,痛苦不但没有随时间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李雪弟弟的托梦,让电影蒙上了一层玄幻神秘的影子。
阿斌和李雪也在思考着,关于死后的世界,关于生命的轮回。
如果这些真的存在,那他们的痛苦是否还有意义?
于是,“没办法重新开始生活”的二人决定共同自杀。
却最终因李雪死前再次梦见弟弟而把自己和阿斌救了回来。
电影的结局,李雪与男医生离开长沙南下甚至,阿斌辞去警察工作开了网吧,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面对新的生活。
03抑郁症这种疾病真的很可怕。
患者表面上与常人无异,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很多人对抑郁病人缺乏理解,以为他们只是小心眼想不开。
其实他们的痛苦常人很难感同身受。
《六欲天》把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试图呈现他们的真实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更多体谅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做法。
包括抑郁症病人对身边亲友的影响,也在影片中有所表现。
电影整体氛围压抑而沉重。
在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刻画着墨较多,祖峰和黄璐的表演也拿捏的到位。
然而,故事描写和人物设定,反而不太容易让观众在角色身上找到共情。
对于抑郁症这个题材,影片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让观众对抑郁病人加深理解和认识,可本片却显然做得不够。
阿斌和李雪的经历都很悲惨值得同情,但却被侦破命案这件事本身转移并分散了情感力度。
本来两人自杀就是最好的结局,能更具冲击力的震撼到观众的内心,电影的深度和意义也会再上一个层次。
可惜后面结尾的强行续命,让电影反倒削弱了亮点和力量,变得过于平淡。
另外,能看出电影做了不少删减,这也导致有些情节的突兀和节奏的不流畅。
电影中还有个人物,磊哥的前女友婷婷,她应该与阿斌有着更多的故事,但显然有些情节被剪掉了。
婷婷可能并非抑郁,但她注定孤独。
她才更像是现实中你我这样大多数的普通人,在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下,独自被命运裹挟前行,或许离抑郁从来都不远。
本文由木棍先生原创。
公众号:木棍先生。
头条号、百家号:木棍电影。
或许是因为祖峰本身可能经历过抑郁的感觉,所以作为导演和主演,能够完全把电影沉浸在抑郁压抑的气氛中。
和很多观众不一样,我看这部影片一点也没有觉得枯燥和便秘,只是后来看别人的影评,才知道两场床戏被删了,导致影片的情绪和节奏上有些许错位,不过这不影响整部影片。
其实,抑郁者,或者遭遇过创伤的人,有时会把很多东西深深地埋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只会有一点点表露。
如果,这部影片拍出了割腕痕迹或者情绪低落到嗑药,我反倒觉得落入了刻画抑郁者的俗套。
李雪,为什么这么冷?
明显是由于亲生女儿被遗忘在车中意外死亡,而不能原谅自己和弟弟,至于自己,就是和女儿所患先心病的主治大夫一直保持情人关系,把这种丧女痛苦刻画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不和同事有任何社交,对情人的婚姻和感情不提任何要求,也不顾及做第三者被人发现,作为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生,她很明显就是走在自我毁灭的路上。
直到,影片开始的时候她的弟弟被杀,因为已经遭遇过一次至亲的意外死亡了,她也一直没从痛苦中走出来,所以对于再一次的至亲意外死亡,她从感情上有一种麻木,但是潜意识还是希望找到凶手,找到尸体,所以她才会接待警察,也才根据梦境寻找案发现场,也才会看着嫌疑人指认现场。
理解了这种麻木,才会理解女一号在影片中的冷,因为她已经不在乎一切了,所以才会从骨子里释放出冷,直到终于和男主一起在车里相约自杀时,那种潜意识的生本能被唤起,她打出了求救电话,挽救了两个相约自杀的人。
然后就说到,祖峰。
很多抑郁者其实都是因为创伤引起的,由于祖峰在劝阻前女友自杀失败后,背负了很重的道德责任感,把自己压垮了,所以也患上了抑郁。
注意为什么祖峰劝阻前女友的自杀会失败?
因为他做出了很多努力,想让重性抑郁的女友好起来,但是女友的状态和他想的完全相反,他承受不住这种情况给他自己带来的无能感,所以在女友告诉他“自己自杀会害怕让爸爸和姐姐难受。
”而祖峰劝道“他们是爱你的,会理解你这种痛苦的”。
在这里,其实祖峰表达出,对女友愧疚的安抚变相表示了对她自杀意念的赞成和支持,导致最终女友开煤气自杀,这是祖峰潜意识觉得没办法帮助女友,想放弃的想法,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了。
后来他意识到了,可是人死了,他就承受不了内心的指责,也没办法把最后一通电话的内容告诉别人,这成为了他自己的心结。
但是他抑郁之后,由于是个警察,相信和精神病患也打过交道,知道按时看医吃药,用运动和饮食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只能从浅层和表面上帮助他自己,从深层次来说没办法治愈。
在影片中他面对杀李毅的凶手情绪突然爆发了,是因为他有体验到了那种面对无辜者丧命却无法阻止的无能无力感,这引发了他的深层次创伤,所以他爆发了,其实我怀疑他可能有点躁郁倾向。
最后婷婷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生命,这可能让他对人生恢复了掌控感,并且把心结也说出来了,他的病可能自然就慢慢好了。
这部片子在刻画氛围上很好,祖峰作为一个抑郁者,就是喜欢把屋子搞得很阴暗,在昏暗的台灯下工作,而李雪强行抑制自己的痛苦,确实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机器人。
至于,为什么磊哥在江边看打捞尸体,喜欢老拿着一把黑伞,这些可能隐喻着什么?
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体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片。
我不是什么电影节的粉丝,称不上陀螺那种级别的影评人。
但是自从去了釜山之后,对电影节的认识更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而且有了华语片的身影,瞬间感觉很亲切。
人的话题近年来在电影里不断被提及,不管是《寄生虫》,《三块广告牌》或者《小偷家族》,在暴力或者悲情这些商业元素的外表下,是这些人的心理状态。
我逐渐感觉国内也有不少注重情感体验的片子。
这些片子往往都很现实,很残酷,主人公都很悲悯,值得大家同情。
在能过审反映出社会阴暗面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丝希望。
让大家关注一些话题或者群体。
最近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是我之前评价过的《少年的你》。
另一个是今天要说的《六欲天》。
对于祖峰的印象主要源于《欢乐颂》,觉得他是一个挺有哲思,而且内敛的男演员,选的角色往往跟自己很像。
这次也不意外,演一个警察,内敛,话少。
虽然工作认真,破案不错,但是他个人面临不少困扰。
朋友不多,性格孤单。
前女友因抑郁症自杀,他责怪自己,愧疚不已。
结果阴阳巧合下,他在辞职之际遇到一个分尸案。
受害者的姐姐李雪,跟他有同样的遭遇,没能及时救助自己的女儿。
其实分尸案不是重点,但是他是个引子,给两个忏悔需要救赎的人能在一块。
特别是对于李雪来说,她弟弟李毅一直是通过梦境托梦,帮她找到自己的遗体。
他生活中用佛教给她生活意义,让她活下去,死后也希望她好好的。
我蛮喜欢李雪的演员黄璐,她拍过不少娄烨的片子,所以她对于悲伤呈现的非常内敛,很少有那种很撕心裂肺的哭戏。
对她印象最深的台词,就是在床上跟阿斌对话,绝望时,说了那些“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还有就是“你在坚持什么”之类的话,让我顿时压抑了。
影片中经常穿插阿斌的个人生活,不仅是展示他的逃避性格,对于开启另一段感情的恐惧,比如面对李磊的前女友他非常胆怯,不太愿意跟她日久生情。
更多是展现他的孤独,我最喜欢的桥段就是他在前女友爸爸葬礼后,回到曾经跟前女友住的房间。
空荡荡的房子只有一面镜子和一张床,镜子象征着他经常不愿面对此事,经常失眠。
床则是他发现自己女朋友的地方(开头就有隐喻,通过阿斌梦里发现李雪的地方和后面对煤气的描述)。
阳光依稀透露着,但场景大部分被阴暗所笼罩。
其实我看这部电影主要目的是我也曾患抑郁症,不仅是因为工作的烦恼,更多是因为感情关系的空白。
我很感激祖峰老师拍这部片子,让我对之前的事情有所释怀,也让我能更好面对自己。
毕竟现在很多工作上自杀的情况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内心的郁闷憋在心里,直到成为一个心结,我们变成机器,机械式地在过着每一天。
我希望这部片子献给患抑郁症的每一个人,或者群体,毕竟我觉得我们现在很需要这样的描述大众心理的电影。
我们天天关注减肥,变得更漂亮,更美,其实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内心。
不得不讲,我心里为片子预设了N种拐弯,没想到电影一条路走得特顺,啥都讲了,也啥都没讲透,最后扣了一个抑郁症的帽子,最讨厌首映后的QA:大家只能一起聊聊抑郁症🙃
看完以后说不出来的感觉,像是经历过一段痛苦后被光照见。内心涌起很多的感受,喜欢这类现实题材的电影。结局最后,是导演手下留情的回暖,也是我们生活里都该有的希望。
#PYIFF# 抱歉,只能给这个分数了,既然要探讨抑郁症就深刻一点嘛,这种轻轻触摸的方式会不会略显诚意不足呢?镜头语言全无,枯燥无力台词会不会略显内功不够呢?导演加油!
记不住黄璐的脸,结尾看不大懂
怎么说呢?倒也不能说难看,但无论从罪案片角度还是都市情欲片来说,都很难说成功,或者苛刻点说,都是不及格。就罪案片来说,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那个凶手明明只是为了谋财,干嘛要杀人?而且还花那么大劲分尸?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祖峰和两个女人的关系也是很生硬的嵌入在影片中,陈明昊的女朋友完全是个神经病吧,怀着他的孩子却去找祖峰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而主创强行让黄璐和祖峰怀有共情同理心而产生暧昧情絮,仅仅是因为两人都曾因自己的过失而造成亲人去世,这种强拧非常让人不舒服,完全是作者意识先行。逻辑牵强、关系悬空是最大的毛病,全片看下来,倒是觉得陈明昊演得真好啊
节奏很好啊,除了一些局部突兀可能因为删减,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氛围,感觉漫长的季节略有借鉴吧。另有幽默的是,一段穿越厂房的追缉拍的像猫和老鼠…
太散了,太作了
因为风评不佳抱着极低的预期观看反倒没有想象得那么不堪,诚然影片有着诸多败笔(一些多余的夸张表演、不加节制的冗赘剧作、糟糕的音乐品味),但仍然能看到祖峰算是个有个人表达的新导演。警匪类型勾带出精神关怀又在无形中消解了类型感,在镜头调度上也有自身考量,电视感更多体现在剧作里的那些陈词滥调上。总体来说祖峰更像读了太多电影理论的优等生,片子不差但却气质笨重。
7/10。侦破的是人的内心,两个被抛弃的人才是死者。梦的运用太黑泽清了,大烟囱的浓烟是情感的外化。不同结尾连在一起,怀孕女友的出现是神来一笔,用真相模糊了谎言。缺点是话太多太直白,表演也略舞台剧。(我认为这才是风雨云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演员转型为导演的处女作能有这个追求和水准,羞煞多少导演科班生,更遑论众多混迹小品相声剧的半吊子。比较欠缺的是作为隐线的主题过早暴露,不够含蓄,而作为观众粘性的明线故事缺乏悬疑和紧凑度。
这种致郁温吞气息的片子,我个人真的太喜欢了。这不仅仅是有关抑郁症,而是每个人都会是内心苦痛的囚徒。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无处逃脱无可奈何。活下去的话,谁知道是等来夏雪还是新生呢?
浑浑噩噩的梦,纠缠不清的情,欲说还休的念,无欲无为的人。七情六欲,三心二意,平常心,普通人,身边事。
还是差了一点。精神抖擞地去看祖峰老师,却连打好几个哈欠,但作为一个处女作,格调还是有的。
结尾漫天飞雪中,有人按了车钥匙,嘀嘀,打开车门,放生了谁?调度精细,有黑泽清味道。难得地对每个人物都倾注最大的温柔。
那就再仔细想想
65/100 祖峰看起来就像个特别苦的人,这第一次出手就果然选了这么悲苦的故事。四分五裂的尸体化身主人公的感受,还有相同境遇的女主角补充说明主人公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在服务自我责备、自我原谅和自我救赎的命题。电影讨论死亡的态度甚至有点过于淡然,倒是和抑郁的情绪相得益彰,其实抓住了这一点,作品已算是成功。
故事性不差,剧本太矫情,表演灾难级别,删掉30分钟也不影响整体剧情,视听语言学生作业水平,看得出来导演很想把电影拍好,可惜才华太平庸了,全片没有留下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和一场戏,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记忆点,那么这部电影也就失败了。情欲戏不知道有何必要。【TEPES/7.93GB/124min】
题材好,选择用案情切入主题的角度也很有意思,但打了一手烂牌,片子观感太折磨人了,过于乏味过于冗长。影像质感是有的,个别镜头也不乏设计感,但整体调度都太过平庸。片子缺乏内在张力,加之祖峰对各种情绪的表现都过于克制,整体犹如一潭死水。映后有观众提到删节问题,祖峰说,片子大方向其实没受影响,但一些很要紧的地方,它就不够了(祖峰的苦笑表情请脑补)。刘天池的角色,祖峰本想请一个特别好的演员,但因为这角色只有两场戏,又怕别人不来,想了想还是让自己老婆上吧,结果,刘天池的最后一场戏的表演太使劲儿,太程式化,与片子的基调和气氛有所偏离,放在那里较为生硬和突兀。
一部真正从疾病(抑郁症)、梦境、信仰上「走投无路」的作品,少见可以通过电影语言讨论「存在的意义」的国产片(严肃到反而不被国人观众所接受),由于审查的原因,只能拿「抑郁症」做挡箭牌,而最后几乎三种结局连接放映,也算是特有环境下的活久见。
一直很喜欢祖锋,这次又导又演, 片子拍的挺深刻的, 演员都是实力派,祖锋,黄璐,刘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