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警中警2

警中警2

主演:刘长纯,王玉璋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警中警2》剧照

警中警2 剧照 NO.1警中警2 剧照 NO.2警中警2 剧照 NO.3警中警2 剧照 NO.4警中警2 剧照 NO.5警中警2 剧照 NO.6警中警2 剧照 NO.13警中警2 剧照 NO.14警中警2 剧照 NO.15警中警2 剧照 NO.16警中警2 剧照 NO.17警中警2 剧照 NO.18警中警2 剧照 NO.19警中警2 剧照 NO.20

《警中警2》剧情介绍

警中警2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某省公安厅督察处副处长路建春带领督察警到鸣春市蝉访贯彻落实“全国第二十次工作会议“情况,时逢带有黑社会色彩的张秋波犯罪团伙在市法院公开审理时当庭集体翻供,张秋波亮出手臂上的累累伤疤指控刑警对其刑讯逼供。鸣春警方承受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刑侦支队大案队队长孙平伟---探长常录不明不白的死在发廊女的出租屋里;证实刑警清白的审讯录像带刘秘丢摇摇欲坠;赍婚妻提出分手后离奇死亡...... 正当案件初露端倪之时,鸣春市公安局长林博文曹遇车祸身受重伤,使鸣春警方雪上加霜。为充实鸣春局领导班子,路建春临危受命为鸣春市局督察长。路建春力排众议,指出这一连串的疑案后面有一只黑手在试图掩盖什么。他带领督察与孙平伟等刑警联手把”张秋波翻供“、常录之死”和“孙平伟涉嫌谋杀未婚妻”并案调查。于是,三十二名矿工失踪之迷浮出水面,披着著名企业家外衣的莫望雄的狰狞面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子夜归遗留搜查6企业动物国务卿女士第一季天下正道父亲和他爱的男人欢乐饭米粒儿第二季吾王长存正是青春璀璨时桑格莉之夏杨光的快乐生活之恋爱先生点金之人夜半歌声胜利之拳鬼庙我的一级兄弟少女妈妈第二季最高通缉犯家族荣誉3:家门的复活超能兔战队小站风云心跳薄樱鬼黎明录纯粹的激情乡村圣诞故事爸爸的自行车鬼入侵大漠情怨生于某地给鲍比·朗的情歌

《警中警2》长篇影评

 1 ) 致我未来的小孩:你管自己叫蛋小姐都没问题

在变成不可理喻的更年期妇女之前,我想趁自己还有点中二病的时候写一封给未来女儿的信——如果生小孩且生出个女孩的话。

我自己的青春期非常孤独,父母不功不过,但我经常会想,如果十几岁的我,能有更朋克、更洒脱、更加懂得如何表达爱的父母的话,也许会过得更开心一点。

所以想写个备忘录,提醒以后的自己要怎么对待小孩。

1.自己的房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乱也不会帮你理的。

在床头的墙面上写下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把头发染成红色,等等,都不是问题。

我现在也经常幻想自己把头发染成粉红色。

虽然你要是把房间墙上贴满韩团的海报我会难过,但也不会生气地去撕掉。

如果贴Kurt Cobain我会比较开心,帮你贴满。

2. 贫穷不是一种原罪,势利和傲慢才是。

我不会像伯德小姐的妈一样天天强调自己多辛苦多努力才供她上了天主教学校。

都是应该的,我既然替你做了这种选择我就会pay for it。

但是无论如何贫穷都不该是自卑的理由,你可能和别人不一样,but that's cool。

和别人都一样才比较丢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带来的幸福感都会大于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快感,that being said,你妈这样娇气的人,也是不会容忍自己物质生活差到哪里去的。

3. 继续做个与众不同的人,然后操这个世界。

不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虽然青春期难免会过度介意别人的看法。

伯德小姐这样在学校搞音乐剧什么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开心,是不是主角,不要看得太重。

你开心了就是主角。

然而要注意的是,保持愤怒,拒绝跟世界和解,有个前提是你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你周围会有很多人,把思考的人物交给别人,自己只负责复述答案。

不行的,做个独一无二的愤怒的你,不要跟那帮傻叉人云亦云。

被欺负了就咬回去,怕什么。

4. 勇敢地做梦,敢想,敢做。

你比你妈强,想要干什么都是可以成功的,不管是要造火箭,治疗艾滋,还是要搞乐队,拍电影。

Go for it.我会全力以赴支持。

想去哪就去哪,你妈从上海到波士顿到东京,都一个人活得好好的,没事。

5. 尽管去谈恋爱,要上床记得做好防护措施,其他没啥。

如果发现对方是个人渣,记得果断全身而退。

不想说太多丧气话,但是男孩子们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好。

当然你要喜欢女孩子我也支持的。

6. 青春期的痛苦会持续很长吗?

会的。

中二病也会持续很久,我都快30岁了,中二病还是很严重。

怪谁呢。

我还有轻微抑郁和多动症呢。

But that's life。

关键是不要屈服呀,人生有很多快乐的体验,可能是要到了20岁之后才能感受得到。

我也是到最近两年才觉得,活着还挺好的。

7.多看书看电影听音乐,上豆瓣。

找到自己精神家园。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借用伯德小姐的话,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of me? 是的,只要你能这么想就可以了。

每天都做一个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2 ) 节奏不对

第一感觉是之前看好的年轻演员在这部片子里演技掉了一大截儿。

所有人都演不好那就得问导演了吧。

甜茶在CMBYN里演技好大约是因为人物背景资料充足(有原著以及James Ivory改的剧本)+准备充分(提前一个月适应环境学技能和锤子培养感情)+导演调教有方。

这个力度打造出来的Elio当然真实饱满。

转头一看Lady Bird里的Kyle就觉得浮皮潦草想问甜茶你知道你演了什么知道自己怎么演得么,在国土安全里的演技都比演Kyle好啊。

但是想想导演自己写的故事就很凌乱,主演罗南妹子都有点儿"用力过猛",所有人卡不到一个节奏上,导演又不会调教,那甜茶演得搞不清状况也说得过去了。

导演写的这个本子虽然是她一贯的"吊着一口气儿地丧"的风格,可是许多段落都像是想起开头忘写结尾似的,让该drama的部分不够有张力该讲故事的部分不好看。

她之前同类型的《美国情人》每个段落的完成度很高啊,别墅里几段群戏写得特别紧凑有看头,一对比Lady Bird太弱了。

 3 ) 我们都曾经是Lady bird.

这部可爱的青春喜剧片是我2017年最后一个月遇到的惊喜。

烂番茄榜167鲜,成为刚刚上映好评最多的电影,女主角罗南妹子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女主提名;电影本身也已经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奥斯卡上这部电影也不会缺席了。

看电影之前我很不能理解,一部青春题材电影要多与众不同多出彩才能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

但实际上它的选材就是寻常青春片的套路,跟父母的叛逆,懵懂的爱情,坚持心里的执念。

听起来有些凌乱,但新人导演Greta Gerwig将这部半自传性的电影拍得无比真实又无比特别,每一个段都似成相识,但每一个段又都是惊喜。

尽管你没有跟女主角一样的经历,但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情绪,会让你回忆起高中时的自己。

女主角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加州的首府,却是一个没什么名气,有些无趣的城市。

她成绩平平,爸爸失业,家里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但她的梦想是去纽约,去东部的城市上大学,像她说的那样 "I want to go to where culture is." 她与妈妈最大的分歧在于妈妈不支持她这个梦想,一方面源自对Chrisitine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让她跑那么远。

当妈妈挖苦她说,你就应该去镇子上的社区大学,可能没有读完就进了监狱,出来以后你才能明白身边的人对你的付出。

Chrisitine听完直接开车门跳车,然后摔断了胳膊。

Chrisitine跟妈妈的母女关系一直很紧张,她觉得妈妈无法理解她也不喜欢她,她们见面就会互不相让的争吵。

相反的电影中,Christine的爸爸扮演了那个调和母女关系的角色,他跟Christine说,你只是跟你妈妈的个性太像了。

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里,都有我们父母的影子。

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春期里,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琐碎的原因跟父母声嘶力竭的争吵过。

我曾经跟很多朋友聊到过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很难有人觉得父母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我们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来大多数父母不愿意放下他们的权威感来试着理解我们,每当我们想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候,总会被不现实不成熟如此之类的理由阻止。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Christine的妈妈跟她说,“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i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Christine穿着她自己挑的毕业舞会的晚礼服,从试衣间走出来,对她妈妈说,“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ision."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也许让我活成我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不错呢。

Christine自己取了个名字 “lady bird", 并要求所有人这样称呼她,她染着粉红色的头发,肆无忌惮的张扬个性。

她参加学校的音乐剧,认识了怦然心动的初恋。

跟初恋在一起以后,回家偷偷把初恋的名字写在墙上,脸上是藏不住的小鹿乱撞的笑容。

青春里的爱情啊,无关结果,无关对错,轰轰烈烈的喜欢过你,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lady bird本来有一个好朋友Jules, 她普普通通,微胖,是班级里最不起眼的女孩子。

Christine跟她躺在一起说,我最近又吃胖了,对方回答,我也是啊。

后来Christine跟所有青春期的我们一样,虚荣心占领高地,想跟班级里最酷的女孩子成为朋友,从而撒谎说自己家是镇上最fancy的那座房子。

为了融入最酷的女孩子的朋友圈,Christine努力变成她自以为很酷的样子。

可是成为最酷的女孩子并没有那么有趣,要当最有个性的那一个才行啊,你就是你,不用成为任何人。

这部电影有勾起你哪些回忆和共鸣?

我觉得太多了,我想到我高中的时候,穿着学校硕大的校服,晚自习结束走出学校的路上,心里最期盼的就是有一天离开这个小城市,去更远的地方,去“where culture is";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但是真的来到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地方,真的跟想象中的一样吗。

像如愿以偿来到纽约的lady brid, 宿醉之后,望向天空的眼睛里,少了些兴奋,多了些失望和落寞。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独特是一种幻觉,是少年人的一种纯粹的产物,是自命不凡的一种形式。

成长就是接受失望和接受自我的过程,可能一切不如你所愿,可能一切你力所不能及。

但要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缺点。

可是那个觉得自己是最独特的,一腔热血又自命不凡的我,就是电影里的lady bird呀。

回头看看青春里这一切,我跟电影院里后座上五十多岁的老阿姨,一起笑一起哭,这些生活中记忆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被导演用一部青春喜剧片结合到一起,总能让你找到自己的角色,从而触及你内心最温暖的地方。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Lady bird, 用最鲜活最热情的青春跟这个世界碰撞过。

2017年的最后了,我们都在离那个青春疯狂又执着的自己越来越远,就像Lady Bird擦掉她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郑重的告诉新朋友,I'm Christine.

我们的青春小鸟都一去不复返啦,愿你勇敢的一路向前,永远记得家乡小镇上,最闪耀的阳光。

公众号内回复“伯德小姐” 获取电影资源

关注公众号,获取电影资源

 4 ) 就着这部电影写写我妈

这又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篇写我妈的文章——因为电影里的母女关系,实在是太眼熟了。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妈就是一个普通的妈。

一份正常体制内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按时做饭。

晚饭后有水果,接着把我关起来写作业,督促我拉琴。

因为要给我做早饭,印象里她从来都早早起,大概只有一次睡过头。

因为周末我要去上各种课外班,周末她也会照样爬起来,做饭,然后由我爸送我上课去。

而与很多温柔浅笑涵养深厚的妈相比,她读书不算多,也有点暴脾气和沉不住气:电视演到精彩段落她一定会叫我去看,哪怕打断我写作业;初中的时候因为我拒绝做她买的练习册她撕过卷子;我挨的几次耳光都是拜她所赐;因为拉琴的事跟我吵过不知道多少次,只是因为琴毕竟是有点贵的,所以没摔,只是打过我。

大概是因为这样,在外面的事都是我爸去做。

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去修,接送我上课。

记忆里我妈总是在家的那一个,除了上班,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厨房和打扫卫生。

其实因为高鼻梁,她的长相很有异域风情,而我妈其实也非常爱美——她很年轻就去割了双眼皮,变成了真正的“高鼻梁大眼睛”。

她一直非常注意身材,注意饮食——只是我当时不觉得这是美,我当时只是觉得她就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而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又有什么意思。

她当时买了一件白底黑色圆点的衣服,现在想起来是很知性的,我当时只觉得不好看。

当然,像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她并不爱夸我。

我知道大多数时候我是省心的,考好了她笑着会跟我说个“不错”,但也不过如此。

小学的时候老师夸我夸多了,她还会去跟老师说,要多批评我,要指出我的问题。

不过曾经的我对她也并不客气。

就像电影里一样,她尖锐的话过来,我就回送过去,针锋相对,毫不相让。

初中的时候数次把她气得摔门而去,然后换我急得不行打电话找她,才知道人家去逛商场了。

后来我不会吵了,而是开启了吐槽模式——她午觉睡过了要被我吐槽,偶尔出去吃晚饭要被我吐槽,没经允许动了我的东西,一样要被我说唠唠叨叨说上好久。

现在想起来,真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口。

第一次体会到她对我的感情,是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

当时我爸我妈我姨夫送我,结果因为毫无经验跑错航站楼,匆匆忙忙赶到正确航站楼的地方已经很晚了。

我是最后一个办乘机手续的,办好之后回来找他们正式告别,看我爸和我姨夫还正常,而我妈的眼睛居然红了。

本来我一直沉浸在害怕误机的恐慌中,并没有时间离愁别绪,直到看到我妈眼睛和眼睛周围红了一大片——她明显是要哭了。

我当时好像体内被开了一个开关,立刻也有泪水涌上来——而从此之后,每次想到这件事,我的眼眶都会湿。

哪怕是现在。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妈因为我而哭。

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是如此在意她的喜怒哀乐。

当我自己离家生活之后,作为女性,开始渐渐感受到她看似平淡的日复一日中是隐含着怎样的辛苦。

独立生活的日子里,我的起床时间总不固定,闹钟响了之后摁掉还可以再睡。

吃饭的时间同样不固定,大的时间范围能正负两小时——为此还闹出了胃病。

我现在实在想象不出,其实很爱睡觉、一缺觉就头疼的她是怎么做到雷打不动每天6点准时起床的。

而哪怕现在,当她偶尔来跟我一起住的时候,如果她知道我哪天要早起,她一定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去准备早饭。

我大概是做不到的,即便一两天可以,也无法做到每日如此。

而我后来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甚至到了甘愿异地的地步,此时设身处地地想,突然发现她做到99%的日子里都回来给我做晚饭也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我曾经听她说过,因为我上高中她放弃了更好但也会更加繁忙的工作机会——其实朝九晚五不是必须,是自己的选择。

而她那时偶尔出去跟朋友们聚餐居然还会被我吐槽……后来有一次跟她聊天,我好奇她作为一个工人家庭、自己高考时也并没有考上大学的妈妈,为什么这么重视我的教育。

“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科学院啊”——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neighborhood effect,她从小的朋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于是她虽然自己读书不算多也读得慢,却深知教育的重要。

我也直到此时才知道,她为了我能上重点小学,早早就迁了我的户口;而我当初在幼儿园被选上学琴,在小学被挑中学奥数之后,她和我爸也义无反顾地支持,从来没有放弃过——哪怕我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其实颇有些困难——直到初中之后以为可以自己做主的我厌烦了,主动放弃不想学了。

大概直到明白了这些事,我方觉得我妈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电影里特别打动我的一点是,这个妈跟我妈一样,都是特别刀子嘴豆腐心的。

我们俩闹矛盾不会过夜,不管吵得多么乒乒乓乓,不管她多么生气,过一会儿我去认个错就哄好了。

更别提经常发生她一边生气一边在厨房叮叮当当,过一会儿给我端来一大盘水果这种事——多么像电影里啊,前一秒在吵架,后一秒就在说“哇你选的这条裙子太好看了!

”。

固然我们吵架服软的都是我,但很明显,我妈也没有真正生我的气。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到现在也不会跟别人长久生气。

然而真的仔细回想起来,在我成长的绝大多数时候,其实她都是温柔而鼓励的,特别对我一些脱离实际的想法。

她支持我在路上听到乞讨者拉琴而去放上两块钱,也支持我兴致所至买几十块钱的彩票——即使她自己省吃俭用买一件衣服都要纠结好久,甚至被我小姨开玩笑说只会买睡衣。

她对我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没有任何干预,对我谈恋爱和出国读书更是只默默做好后勤工作。

说起来,我现在主意大得很,老早就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谁也怪不着,也正是因为这样吧。

前两年她退休了。

我本来担心她退休之后不习惯——毕竟退休之前她的生活看起来是如此循规蹈矩,而她的朋友圈看起来是如此的典型中老年。

没想到她先是感慨终于可以一觉睡到8点之后(我上大学之后她终于可以7点之后起了),然后竟然就开始了精彩的第二春:她以55岁的高龄(在我爸的冷漠脸中)学会了开车,从此开着车奶奶家姥姥家到处跑;本来嗓音就好的她参加了街道的朗诵小组,又因为小有成绩被拉进更大的朗诵群,还被选中主持过。

话说,踏出comfort zone就胆战心惊、在美国开了三年车回国还不敢开车的我,未必能做到这些吧。

说起来,我妈这辈子一直喜欢读书人,也正是因此会嫁给我爸,支持我读博士。

而我念书了学了音乐之后又怎么样了呢?

只会在眼角眉梢说她读书少,只会说她唱歌不准。

也难怪我读博之后有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劲儿,对她的一些决策不肯定时,她就会特别生气,最后发展成大战。

她总说:“你读出国博士就学到这个了吗?

” 她悉心培养的女儿居然也会“嫌弃她”,这真是太扎心了。

我和我妈大概确实没法完全理解彼此。

她不理解为什么我对时事有如此多的负面看法,“还不满足”,我也总不理解为什么她说话这么锋利,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

太过熟悉有时候是一层滤镜,会遮住那些美好的习以为常,透过来的只有那些龃龉与隔阂。

好在,这么多年的独立生活之后,我终于可以穿透习以为常的影响。

我已经明白,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我希望她开心,看着她车开得越来越好,然后像个小姑娘一样跟我絮絮地分享朗诵班的各种成绩;也会偶尔回家的时候不提前告诉她,而看到她看门的一刹那从惊讶到浑身上下的喜悦,说”臭丫头都不告诉我“。

我也确实慢慢发现,哪怕多读了这么多书,哪怕我并不高鼻梁大眼睛,也改变不了我是她女儿的事实。

我对亲近的人说话同样不注意,而如果什么衣服她觉得不好看,我大概也很难真的穿出去。

我对一点小任务都会无比认真也同样是来自于家里——为了朗诵班的主持,她可以提前很久去查资料,哪怕彻夜准备。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可惜天底下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尽管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很幸运我能拥有她。

因为扪心自问,如果成为一个母亲,我大概很难比她更合格吧。

 5 )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看完电影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就是《青春舞曲》的这句歌词,但Lady Bird可能是出自于一首叫Ladybird Ladybird的童谣,里面有一句歌词是"Ladybird, ladybird, fly away home."

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一个典型的加州大农村,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 Lady Bird,并要求所有人都称呼自己为Lady Bird。

她有点叛逆有点酷,粉色的头发,蓝色的袜子,因为和妈妈吵架跳车摔断了手,连石膏都涂成了桃红色。

她厌倦了加州的阳光和矮矮的平房,一心想逃家乡小镇,去纽约、去东部,再不济,至少也得去旧金山啊!

她想申请纽约的大学,但她成绩平平,不是最好却也不至于太烂。

她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可是自信、张扬、有着这个年纪最美好的年少轻狂。

走进放映厅之前,我根本没想到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大部分观众居然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我跟着爷爷奶奶们捧腹大笑,可笑着笑着我就哭了。

好一个Greta Gerwig,将属于这个年龄的,关于爱情、友情、家庭的忧愁和哀伤,全部藏在了这一出荒诞幽默的青春喜剧中。

爱情——恋爱就是在墙壁角落写下你的名字,分手也不过就是划掉你的名字,写下一个新的名字罢了。

Lady Bird在学校的音乐剧试镜中对Danny一见钟情,她将Danny的名字写在自己房间墙壁的角落。

她与Danny迅速陷入热恋,他们开始整天黏在一起。

可是Danny好像没有那方面的想法。

Lady Bird有些羞涩地对Danny说:“你知道你其实可以摸我的咪咪吗?

”Danny回答:“我知道,我只是很尊重你。

”然而,当Lady Bird在男厕所的隔间发现Danny和另一个男生接吻时,一切才真相大白,Danny是个Gay啊!

Danny也并不是刻意要欺骗Lady Bird的,只是他对于自己的性向感到迷茫和害怕。

他来到Lady Bird打工的咖啡馆,一边诉说着自己的慌乱,一边哭得泣不成声。

面对这样一个小可怜,能做的当然只有抱住他啊!

Lady Bird并没有在失恋的情绪中沉溺太久,因为另一个小可爱Kyle出现了!

Timothee小天使让你一秒找到恋爱的感觉。

Lady Bird把墙上Danny的名字划掉,写上了Kyle。

Kyle就是那种典型的忧郁型坏男孩,抽烟、弹吉他、组乐队,喜欢远离人群,整天抱着一本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游戏人间,对待感情随便(还秒射)。

Lady Bird把第一次献给Kyle后,才知道他原来早就有过好几次经验了,Lady Bird感到十分愤怒,Kyle冷漠地回应:“You are gonna have so much unspecial sex in your life”,尖酸刻薄又一针见血。

但这张脸在那里,随便你做什么都原谅你!

年轻的爱情可能看起来幼稚又可笑,但快乐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只不过那些刻在墙头的名字,随着离开时粉刷墙壁也一并抹去了。

友情——她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跟你抱怨“我最近越来越胖了”,你用塞满三明治的嘴回答“我也是”。

Lady Bird有一个好朋友Jules,像所有的好朋友一样她们一起玩耍,一起发胖。

她们决定把皮肤晒黑,可是连沙滩也懒得去,就躺在家里窗前的地毯上,一边吃零食,一边晒太阳。

她会在你疑惑“为什么我爸爸数学很好,可我数学很烂”的时候告诉你“可能是你妈妈的错”。

然而,为了泡Kyle,Lady Bird和Jules疏远了,开始和漂亮、有钱、又受欢迎的女生做朋友。

为了融入这个不适合她的圈子,她开始变得不像自己,但这个圈子到头来也没有真正地接纳她。

所以为了追求某些看似耀眼的东西而失去自我,真的是正确的吗?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个全心全意真心待你的朋友一定是幸福的。

家庭——最想逃离却最思念的地方把家庭的矛盾和羁绊描绘得真实又新颖是非常难的,但本片最戳中我地方在于每次气氛变得严肃时,总会有幽默来化解这种沉重。

妈妈对想买东西的Lady Bird说“这是有钱人干的事,我们不是有钱人”。

她们两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星期天装作有钱人去看豪宅。

和妈妈逛街时不知不觉就开始吵架,但看到一条漂亮裙子就立马和解。

所以说,女人的战争总是会在购物中停止。

Lady Bird听到有人敲她房门,马上就叫爸爸进来。

爸爸疑惑你怎么知道不是妈妈呢。

因为妈妈不会敲门。

爸爸失去了工作,还有抑郁症,但他没有把得病的事情告诉孩子。

Lady Bird想要去东部上学也是爸爸陪着她一起瞒着妈妈,好像天底下的爸爸都会尽力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

当妈妈发现她申请东部学校的事,她有些担忧地问爸爸:“你们会离婚吗?

”爸爸说:“不会的。

我们离不起婚。

”Lady Bird终于如愿以偿上了纽约的大学,但在高楼耸立的纽约,冷漠的行人行色匆匆,她才发现Sacramento的阳光是多么温暖。

父母送她去机场的那一天,爸爸安慰妈妈说,她会回来的。

在医院醒来,妆花了脸,她想家吗?

非常非常想。

可是她会回去吗?

我想是不会的。

人生不过是擦干眼泪,继续向前罢了。

你叫什么名字?

Christine。

 6 ) 《伯德小姐》压抑沉闷下五彩斑斓的少女心

《伯德小姐》压抑沉闷下五彩斑斓的少女心食影兽影评人:刘正一《伯德小姐》以典型北湾区社区文化为底板,讲述了即将高中毕业的叛逆少女Christine McPherson(自命名“Lady Bird ”)在对于家乡萨克拉门托的厌倦和想要前往东海岸求学的驱使下,与家庭、社区、学校圈子之间相处的和谐与冲突,并在中成长的故事。

Lady Bird这个名字说白了,是从身份符号上有意识地挣脱自己与父母家乡的关联,是一种很典型的叛逆行为。

Christine在竞选学校干部时给自己做的宣传画报都是鸟和女孩的元素,在与旧身份划清关系的同时,LadyBird也是向往新角色的宣言,或者就像海报上说的,像鸟一样飞离家乡。

本片可以作为一部关于社会阶级差异的故事来论证一位女孩眼中的贫穷阶层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但是,与其说lady bird讨厌贫穷,不如说是厌恶贫穷带来的文化。

而且,影片所表达的不是阶级差异对人物的压迫,也不是在批判社会现象,对于上层富有阶级的描述(男友Danny的家庭)只是粗略带过Lady Bird对蓝房子(Danny家的别墅)的向往,对宗教的反抗,和她对学校一些流行圈子的强行融入一样,不源自于某一阶级,而来自于整体社会中存在着的抑制情绪。

这样说,真实支撑影片的基础不是阶级差异,而是文化压抑。

萨克拉门托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缺陷特征是金钱上的贫穷,更是文化上的贫穷。

所以事实上影片只是简单生动的勾画了,在与这种压抑对抗下,一名女孩主观世界下的叛逆和成长欲望,从阶级角度来看待本片是不够全面的。

导演Greta Gerwig的叙事话语一点不拖泥带水,片子开头母女开车考察校园这段,通过母女对于考学现状的争吵,Lady Bird成绩不佳却想着离开加州到东部学艺术,最后以Lady Bird忍受不了老妈的唠叨直接跳车收尾的情节,在故事正式开始前就交代清楚了:母女的冲突关系,Lady Bird的离家动机,有限的学习能力,目标障碍以及叛逆元素。

角色的交待可以说是洒脱而迅速。

在另一场教堂内Kyle(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揪女生辫子的戏里,学生一一排列整齐,镜头从背面捕捉Kyle揪Jenna辫子的动作后,切到前一排的lady bird因听到嬉笑声而好奇回头。

这个矢量动作配合错误对象的反应,玩弄了观众的思维惯性,原以为是Kyle和Lady Bird之间的打闹,却变成了Lady Bird作为第三者旁观Kyle和Jenna调情。

两个镜头无需对白,直接巧妙地表现出了Lady Bird对于Kyle的爱慕渴望和作为第三者的失落。

极端化是导演话语的一大组成部分。

片头以Lady Bird跳车为表达出口极端化了她的叛逆情绪,把要逃离家庭管教和本土文化驯养的欲望推向绝顶。

体育老师代课去教戏剧的战术式教学方式亦是如此,将体育老师的人物思维特点极端化。

再者,父亲发现与儿子面试同一份工作也是将父亲的无业尴尬境地最大化。

还有不能不提Lady Bird满18岁后到便利店买香烟、成人杂志和加州彩票scratcher,三类成年才能购买的物品也是Lady Bird努力想要摆脱幼年束缚的极端具象。

一个个日常生活中透明的人物心理活动被导演放大 。

影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其代表性,对于萨克拉门托地域文化的准确呈现,或者说对乃至整个加州湾区普遍现象的归纳呈现。

首先,导演Greta来自于萨克拉门托,之后去了纽约求学,和片中的Christine一样,可以说大部分的角色构建和故事灵感都来自于导演有无意识的自我反射。

抑郁症,墨西哥裔,天主教,富家同性恋,虚无主义,阴谋论等都是典型的北加州式社区和人物的特点。

再加上故事设定在911事件左右,(导演也是2002年从萨克拉门托St. Francis天主教高中毕业)更凸显出来这些特点及它们在时间线上的存在意义。

在外,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Kyle是个典型的虚无浪荡反大众的娇惯王子。

他的行为可笑却不失真实。

像Kyle鄙夷经济和政府体系,拒绝使用手机科技和购买市场香烟等一系列反叛行为完全不是凭空捏造。

由于911背景造成民心疑乱,这些行为本身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作为加州历史的一部分有证可寻的。

关于时代背景对其产物的影响,可以看看70年代美国在水门事件和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文化不振下,催化出了《电视台风云》《窃听大阴谋》《纳什维尔》《出租车司机》《午夜牛郎》等经典反政府影片。

总之,Kyle的角色塑造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真实的当地人物特征临摹出来的,很多片中角色都是如此。

在内,父亲是个UC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生毕业的无业抑郁症患者,温柔成熟达理却又极度弱势敏感,每天因为不能送女儿到学校门口而自认为让女儿在同学面前失望。

除了作为母女冲突的调和剂,父亲对于家庭支撑的作用几乎丧失,在母女又一次争吵时,父亲在背景里玩扑克牌电脑游戏,这父权无力的设定已经是无语到让人同情了。

父亲这种过度空闲,受长时间室内影响所造成的自卑空虚的性格让他变得抑郁敏感。

而父亲抑郁症的来源解释起来很简单贫穷和闲置。

片中人物的性格元素都强势地展现出了对于文化的抓力。

剧中Lady Bird的各个圈子里,家里家外的角色们,都存在着些许抑郁情绪和地域文化带来的性格特征。

这样,故事就不单单容纳了阶级和成长话题,还呈现出了一幅真实的萨克拉门托风情画。

至于对加州文化的思考,可以看看昆汀的《低俗小说》和《四个房间》对于加州不同室内空间的表达。

在加州这种自由独立又地广人稀的地方,俗话说就是“不进人家门里,你不知道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

最后再回看本片,Lady Bird身边的各个知识社区都很典型,很加州,却又如此截然有异,简直是五彩斑斓地不同,五彩斑斓地叛逆。

—FIN—再看烂片就把你吃掉!

 7 ) Greta Gerwig is a minimalist

Greta Gerwig is the biggest winner of "Lady Bird", proving herself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young directors. What I like her most is that she is a minimalist, in the sense that she uses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to express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Take one scene in the film for example. When Christine (Saoirse Ronan) receives the notification letters from the universities, only key information "regret", "unable" and "wait list" is shown to the audience. Also, when the audience see the "...mbia University", they know it's Columbia University.Lucas Hedges proves again that he is the best actor of his generation, following his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s in "Manchester by the Sea". Laurie Metcalf also shines through the movie by showing a clear transition in the mother character she plays. The music score and soundtrack are pleasant and enjoyable.

 8 ) 伯德小姐的成人杂志和香烟

伯德小姐被送到医院,早晨起来,她看到病床对面坐着一对母子。

画面中的母子,母亲歪着头,小男孩缠着绷带,她看了一眼。

然后走在大街上,问路人“今天是星期几?

”这时候她是克里斯汀了,不再是伯德小姐。

回到电影最开始,伯德小姐和母亲坐在车里,听《愤怒的葡萄》,两人边听边哭。

听完后,母亲说让我们消化一下这个故事,伯德小姐说你是认真的吗?

母亲说:我们不能总靠娱乐麻醉自己,不是吗?

冲突因伯德小姐去哪儿上大学的事情加剧,最后伯德小姐跳车,母亲一声尖叫。

电影开始三分钟左右,观众已经了解母亲和女儿的冲突了,不管这是关于母子关系的电影,还是关于青春期的电影,克里斯汀给自己起名为伯德小姐,任何关于青春的日子,你记得的还剩多少,哪些影响你决定,反对你这样那样的亲人,他们都已经老去。

伯德小姐为了赢得朋友,撒谎自己住在大房子里;固执地认为自己与男朋友“灵肉结合”了,其实她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穿着红色的裙子去舞会,但最后她选择和最初的朋友一起度过这个时刻。

经历过尴尬和虚荣,而在这之前,在换衣间,女儿说:希望你能喜欢我。

母亲无奈地说:我当然很爱你。

儿女:但是你喜欢我吗?

母亲:我希望你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女儿:如果现在这样就是最好的呢。

伯德小姐18岁的时候,买了成人杂志和香烟,一个人站在街头,这时候她的天空就像那一缕缕飘起的香烟,你明明感觉世界很大,很想闯进去,但自己又像烟,随时会被吹散。

接着她拿到录取通知。

她把自己房间的墙刷白,这是全新的一面,以后就是重新开始。

然后她收拾起行囊。

父亲、母亲、女儿,一路无话,到了机场,母亲借口要去停车,这里停车费很贵,丝毫没有犹豫就开走了。

在转了一圈之后,她又开始着急,开始流泪,急急忙忙又追去。

感情总是这样,心里早已原谅,嘴上就是不说,勉强忍着,最后互相伤害。

在大学里,她给同学介绍时,说自己叫克里斯汀,她承认了自己的姓名。

她带着哭花的脸,在大街上给母亲打电话,然后不知所措。

而在送她去大学前夕,母亲一遍遍地给女儿写信,写了又揉碎,揉碎了又写,心也被揉碎。

我知道你爱我,但是你喜欢我吗?

也许,所有的父母和子女都有过这样的冲突,随着儿女的成长,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要求都在变化,而父母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问你吃饱了没,穿暖和了没。

以前和爸妈打电话,电话开头就问:“饭吃了没,吃的啥”,这几乎是每次打电话首先要问的句式。

年轻时我们认为这是生硬的句式,直到后来,你才会理解,这些话的背后有多少担心和忧虑。

你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其实这不仅仅是关于青春,而应该说这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生活不像电影,真实的和解来的远没有这么快。

直到有一天,年轻的一代感受到这些并理解之后,我们才明白,其实并没有冲突和矛盾,都是因为爱,爱没有错。

电影最后,克里斯汀打电话给母亲说,当你第一次驾车在沙加缅都的公路上时,你是否感觉心情激动?

我是挺激动的,我本想和你分享这感受,可是那时候我们几乎不怎么说话,哪些我从小就知道的马路拐角,商店,还有其他所有我熟悉的地方,我想告诉你,我爱你……告别了成人杂志和香烟,我们还告别了什么,一段时光,一段你以后回想起来无比怀念而又自责、后悔的日子,在哪些日子里你执拗,用冲动伤害亲人,很少跟他们交流,直到这些我们叫青春的日子过去后,我们在某一个时刻和路口,才发现你一直爱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你们曾经不那么互相喜欢,直到你开始理解,你才打心底里感受到,原来他们都还在,你只要好好的。

 9 ) 小鸟远游久了,总会想归巢

17岁的我是在小城安分守己的乖乖女。

爸妈安排好一切。

好好读书,送兴趣班,送重点班,甚至周围的同桌都会特意被班主任安排成女生。

没有初恋,没有霸凌,没有和高大英俊潇洒的社会混混的校园言情。

一切都平淡如水我极度渴望变成另一个人极度讨厌父母给我的极度文艺矫情的名字,从小学开始,就讨厌上课一读古诗同学就望着我的尴尬,讨厌隔壁班同名的男生总是拿走我90分的试卷,给我他60分的试卷。

给自己想了无数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准备在高三前改好开始我完全崭新的人生。

想要去美国,想要逃离生活太久的故乡。

想要快点逃离三点一线的生活,想要刺激,想要看更广阔的世界,想要去纽约,想要飞终于,18岁的我,一个人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19岁的末尾,第一次来到纽约,体会着世界大都会24小时的繁华和便利。

第一次被同学带到不需要身份证的夜店喝酒,看着夜晚的人第一次烂醉如泥,和朋友一边高唱着红尘作伴,一边搭乘凌晨5点的地铁回哈林区的朋友家23岁,第一次体味被深爱的人甩的滋味。

周日的清晨,烂醉如泥,走到32街的浸会教堂,听唱诗班缓缓唱着hymm,纽约人根本就不信教,座位上稀稀拉拉坐着几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家庭。

眼睛慢慢打开,嗯,阳光从天顶缓缓泄下来。

我脸上的妆容已经糊成一团。

祭台上,女牧师看着我微笑:上帝爱你。

我的眼泪止不住,那时候好想回到母校。

好想远在中国的爸爸妈妈。

24岁,曾经说过一辈子都不能和对方闹翻因为互相知道对方太多黑历史黑秘密的bff,突然拉黑我。

再也不会有人在纽约暗夜里的灯火琉璃照不亮我黑暗的心的时候给我看科罗拉多高地初生的双彩虹了。

再也不会有人在我各种乱花痴乱犯傻的时候给我安慰了。

没多久我就去了台湾,想看看她口中的家乡。

可是再也人和我互动吐槽了。

24岁,回到祖国。

一切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

也曾经和christen一样,拿着手机让爸妈给我按一个数字,等我挣了钱还他们。

也曾和好朋友误解,也曾被可恶的爱情伤害。

也曾极度想要摆脱一切奋不顾身去纽约。

可是走在纽约的路上,才发现自己永远是爸爸妈妈的那个小女孩儿。

永远飞不出他们的爱。

 10 ) 青春之痒?

又一部政治正确的主流电影,导演对人物最开始的塑造是很有主见和思想的,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转变太模版化了,以至于没有猜出来,居然会这么old fashion。

虽然有的剧情没有太讲清楚,但是我也不想知道了。

在行走过程中跳接不同的背景已经出现过无数次了,不敢相信这部电影是去年上映的,说是十年前都没有违和。

这部电影在制作手法上都回想不到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故事内容也是。

《警中警2》短评

非常一般

6分钟前
  • 天笑我傻的可以
  • 还行

最喜欢的一幕是Christine离开萨克拉门托前把自己房间的墙壁涂白,好像这是一场告别童年和少女时期的仪式,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抹掉了18岁前的所有荒唐事和回忆;然而,等到我们长大一点,才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弥足珍贵。

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这种最多拿拿青少年选择奖。

10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还行

爱死这片!一天看了两遍!小幽默、小感动、小兴奋、小哀伤…所有的情绪都点到为止。手机是爱和关注的共同体,能沟通、能追踪。受洗的小小鸟飞向纽约,回头,远在萨克拉门托的鸟妈妈望着她;抬头,远在天边的布鲁斯忽闪忽暗~~~原来,萨克拉门托…哦…不对,旧金山的周遭是那么那么地美!

12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这样的电影就不要再拍了

15分钟前
  • 格列柯南
  • 较差

我觉得好难看啊,看到导演是谁我惊呆了,你怎么会是这个水平?看了看评论,呃……好像大家不觉得难看。大概别人看我喜欢的那些家庭创伤片觉得难看也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16分钟前
  • 実験動物倫理学
  • 较差

“妈,我希望你喜欢我?”“我当然爱你。”“但是你喜欢我吗?”“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1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该是今年最喜欢的青春片了吧!十分弗朗西斯哈,十分美国情人,罗南气质也极其相称,估计要拿一堆表演奖。加上海曼的Lucas还有甜茶坐镇,不好看都不行。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of me? 或许大家都曾感觉到环境/家庭是束缚自己羽翼的桎梏,然而成长不都是在年轻气盛的左冲右撞后习得的吗?

1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现在开始流行普通美了吗?西尔莎罗南简直化身美国赵丽颖。

20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较差

更喜欢上一部弗兰西丝哈,当然这一部也是在描述文艺怪癖女主某一阶段的状态了——从高中升大学,三任男票,两个闺蜜,跟母亲间的矛盾与和解...但可能跟我的学生时代共鸣不多吧,总体感觉比较寡淡无味。很羡慕美国孩子跟家长和朋友间那种无话不谈、坦诚沟通的关系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标准美国小镇少女成长电影,这么多年也没点进步~西尔莎罗南感觉有点用力过猛,就是对长大后的她有点偏见

27分钟前
  • picnic
  • 还行

心比天高,好在命不比纸薄。拼命地想要离开闭塞的小地方,离开没见识的人群。近则伤,远则念。

3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3.7星。1.青春期的叛逆少女实在是太讨厌。2.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如何沟通是全世界要面对的难题。3.主题往小了说是青春期少女长成记,往大了说是梦想和乡恋之间如何抉择。4.好怀念青春期的某个夜晚,两个小恋人间想吻又害羞的小暧昧。5.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很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父母朋友帮你默默扛了很多。

33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女主的表演生把一部六分电影拉到了八分,这应该是本年度看的最后一部了,像电影里所说,与其一个happy ending ,不如一个real ending.

36分钟前
  • 张大水
  • 推荐

蛮喜欢这种情绪化的跳跃性剪辑,但剧本写的还是相当鸡贼的:反抗的部分相当有感触,和解的过程就显得特别轻浮、缺乏说服力,透着一种全知视角下的自鸣得意。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大失所望。惊艳的开头后面是无比媚俗的内容。跟《成长边缘》一样的玩意。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怜自伤的“青春”,美帝就是盛产这种伪装丧青春片。鸟妹跟《成》里面的娜丁一样,就是欠爹妈一顿狠揍。

45分钟前
  • 阿冉
  • 较差

还是比绝大部分中国高三学生过的好多了。每次看美国青春片就觉得自己的青春晚了十年。人家十几岁干的事情咱们上大学才开始。甜茶演这个角色不错。

47分钟前
  • 冬惊
  • 推荐

完全没有办法打动我,就是说这个片子最大的价值在我这就是0,看到女主的青春,内心可以说是毫无波动了,什么感情细腻从我这来看都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然最爱女主从行驶的车里冲出来和贯穿始终的名字事件,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48分钟前
  • 馒头饺子学英语
  • 较差

跨年电影,真的有点困。

52分钟前
  • 可露丽
  • 还行

情感很细腻,对于青春期的叛逆刻画得很写实,与父母爱恨纠葛的状态、渴望结交更酷的朋友、为了成为众人焦点不惜违心说出一些伤人的话。但电影也没深入探讨什么,展示了一圈,浅尝辄止,所以看完了缺乏情感上深度共鸣。不过比《成长教育》好多了。妈妈最后开车赶去机场那段,演技完全碾压女主。

5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