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年纪不足,或许是文化差异。
看完电影懵懵的,看到了表象的压抑,中年向老年的转换矛盾是电影的明线,一心只想“洗澡”的八十老母、相处数十年的聒噪妻子、在北京只知啃老拿钱的儿子、有点钱就牛逼哄哄的洗浴场老板、不近人情赶老员工的八零、稍有情愫的女人…最为震撼的一幕是片尾牛头、猪头、羊头,屠宰车三次身后经过将电影划分为三个部份,暗示着主人公分别如同牛一样办事、像猪一样无还手之力、像羊一样有角而反击,可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宰割。
鱼被封冻许久,见着阳光奋力跳出冰面体会温暖,就如主人公的梦境一般是不现实的,最终还得回到水里,且终逃脱不了被捕捞的结局。
冰下的鱼,冰上的人,冰封之下,牢笼之中,唯有洗净现实之气,才能走向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抽着削去烟嘴的烟,不顺受他人所谓的帮助,一丝不够的打扮,颇有范的一副墨镜,洗干净身子,坦坦荡荡的走去。
鱼从冰下来,也要回到冰里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职工浴池洗澡,却因为年龄大了,不被允许,这是正常的,澡堂外包出去了,却找不到两个女的陪同洗澡,却能找到单独一个女的,单独自己老婆,有些怪,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的洗澡,最后打了郑总,出了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猪,牛,羊,献祭的三牲,代表了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要买房,旧房子卖出去了,却还需要装修费,其他儿女不在身边,另一家更是如此,我们慢慢被时代抛弃,但有些男女之情我不是很理解,或许一些底层人,会被这种“老实人”吸引,渴望救赎,在让座的时候,所有人都道德绑架那个年轻人,却紧守自己座位,母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心酸,人老了就真的没用了吗,洗干净了,去见你,也像献祭仪式,终于可以去见你了,没有你的每一天,世界都是灰暗的,三代人的思想造成了埋藏的矛盾冲突,加上了民族特色,让人觉得新奇,中年的儿子失去了父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对他母亲一样,去帮助他,实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一.影片概述:本部影片讲述了: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为怀念过去,想要在职工浴池最后洗一次澡,却因年龄过大,没有两个健康女性陪同而多次被置之门外并遭到羞辱;儿子朱红兵为了帮助母亲完成心愿,费尽了心思,承受着各种压力,最后却也未能如愿。
二.影片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有幸听到了影片导演张力对于影片的一些看法与解答。
影片原名《不孝之子》,不禁让人陷入沉思,这个不孝之子指的是谁呢?是朱红兵么,显然不是。
作为儿子,他一直照顾母亲,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拼尽全力,忍受万般磨难,属实不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压力重重的负在了朱红兵的身上,他没有办法实现母亲的愿望,但他并没有以贫穷,无权,忙碌等作为借口去放弃,而是尽力去完成,相对于他儿子,以之后的美好生活为借口,光明正大的啃老,朱红兵已经算是一个大孝子了。
这个名字算是一种反义吧。
但影片最后的名字给到了《冰下的鱼》,在影片开头,冰面上挣扎的鱼奋力回到冰面之下的水中。
鱼离开水就会死去,但在水中,却要忍受水的寒冷,苟延残喘。
这不正如朱红兵的遭遇一样么,遭遇中年危机,各种困境,但为了生存,只能在困境之中坚强的活下去。
不只是他,我们也正是如此,在社会残酷的重压下,我们也在艰难的活着。
整部影片的镜头并不复杂,大多都是对人物的跟拍特写,并且配色也都偏暗,让人的感觉更为真实,就想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比如朱红兵为了给儿子买房,将自己的大房子卖掉,和母亲挤在一起的心酸;为了让母亲在职工澡堂洗个澡,和醉酒的郑总发生口角,最后又不得不去求他的卑微无奈。
这些都易于带动我们的情绪,产生更好的观影体验。
细致来讲,朱红兵为了能让母亲去职工浴池洗澡,和主席以及郑总一起吃饭,因为对于浴室归属权的问题发生争执,主席为了缓和,让他不断的喝酒,最后镜头给到了他在路边呕吐,反映出了他对母亲心愿的重视以及对于郑总这般人物不愿交却又不得不交,不得不求的无奈。
再如影片最后,朱红兵看到母亲留下的信条之后,在铁路上飞奔四处寻找无果,给到了朱红兵的脸部特写,他拼上一切帮助母亲实现愿望,虽未完全实现,不过也算是满足了母亲,但尽管如此,还是未能留下母亲的那种疲惫,遗憾令人难以忘记。
除了镜头,影片还穿插了民谣作为背景音乐,也选择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捕鱼节作为故事背景,富有生活气息。
三.感受:影片反应了人到中年,会遭到社会,家庭的危机和困境;中年一代压力与责任并存,无人理解,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今社会,人们都或多或少的背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无论是年轻人的高考,爱情亦或是中年人的家庭,工作,再或是老年人的疾病,孤独。
其实我们都可算作是冰面下的鱼,在困境中艰难生存,但我们不能自甘堕落,放弃生命,我们应该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更坚强,为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5.14 武汉场点映很棒的观影体验,主办方给每个人发了两张海报,然后导演给每个人的海报签名,并且贴心的将两张海报背面相对,这样刚签的字就不会弄花。
看电影过程中没有人大声喧哗讲话,大家都很安静。
文艺剧情片,故事设定在东北,齐齐哈尔,冬捕前一周。
镜头,场景,光影,音乐,都是非常考究和成熟的。
导演如果拍悬疑片,氛围绝对到位。
音乐,用导演的话说,叫凛冽。
故事展示了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困境。
故事主线,男主的母亲赵丽华,80多了,想去厂里浴池洗澡。
但是别人嫌她年龄大不让进,男主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想让她母亲进去搓澡。
他先是找到浴池的老板,浴池原来是公有,后来卖给这个老板,老板在饭桌上刁难他但还是答应了,要求是他母亲要先做体检并且必须两名成年女性陪同。
他原本是打算让自己老婆和另一个厂里的女同事陪同,但前一天婆媳吵架,老婆不去了,又被女同事老公误会他们俩有一腿,女同事也去不成。
中间穿插一个当年暗恋过他现在事业成功的女性,算是一个喜剧效果。
最后终于找了一个按摩女,但刚进去就被浴池老板发现了,没洗成。
最后到了一个酒店,母亲坐在浴缸里,他给母亲搓澡。
这是老年人的困境,他们被社会歧视,被抛弃,被霸凌。
男主作为中年男人的困境,则通过一系列压抑的关系来表达: 不和谐的夫妻性生活,充满猜疑的夫妻关系,糟糕的婆媳关系,工作中和其他部门同事的矛盾,儿子想要大城市买房的压力... 漫长的季节里,彪子作为中年男人,同样也有困境,但是彪子的困境就处理的更好另外电影的节奏也可以更好,适当的台词留白会更好。
比如中间穿插的当年暗恋过男主现在事业成功的女性,问男主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开口男主: 你能陪我妈去洗澡吗事业女: 什么这里是戏谑的,有喜剧效果的,但我还没来得及笑完,就转到下一个严肃的镜头,于是我的笑容尬在那里。
我觉得这里事业女没必要再说“什么”这句台词,把这一秒空下来会更好。
写到这里觉得周星驰简直厉害,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让观众笑。
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真诚的成熟的有很多亮点的作品,祝福导演越来越好。
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轻微抑郁症。
她打算去职工浴池洗澡,浴室管理员却因其年老怕出意外担责任而多次拒之门外甚至羞辱她,儿子朱红兵也为了找到两个陪护母亲洗澡的女人而费尽周折,可是母亲最后也没有实现在职工浴池洗澡的愿望,结局以一封遗书离开。
《冰下的鱼》镜头一开始聚焦于一条跃上冰面的鱼,经过一番挣扎,重新跳回水里,或许这就暗示了人物的结局最终也如同回到了冰封的世界。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配乐的设计,其中包括水壶烧水水沸腾尖锐的声音,朱红兵为母亲浴室洗澡找人帮忙无果蹲在路边时机车轰隆隆驶过的声音,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紧张而尖锐,给人以窒息感。
同时,电影使用了多处暗喻,电影中朱红兵三次站在街道上,身后载有猪、牛、羊的货车三次经过主人公,而这三只动物在最后也被宰杀,这也象征着朱红兵被生活肆意“宰杀”。
电影的名字叫做《冰下的鱼》,生活中的琐事如儿子的装修费、厂里人的质疑以及婆媳关系的不和谐等,都是阻挡朱红兵这条“鱼”冲出水面的“冰”。
这部电影是张力导演对于日益迫近的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而我更为人物无法解脱而惋惜。
影片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冬天从冰面下的寒流中跃上冰面的鱼,你不知道它在挣扎什么,在我观看完整部影片后我觉得这条鱼由两层含义,冰下的鱼寓意着男主朱红兵这类大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冰下的水流也暗藏着很多困住他们生活的牢笼,这牢笼由各种琐碎的生活烦恼组成,你只要游进去,你就会拼命的想挣脱开它,但到最后只会发现组成这牢笼的铁条会越来越多。
等牢笼松散、你挣脱开来一跃上岸,就会成为像她母亲一样成为跃上冰面的鱼,那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冰下的鱼到冰面上的鱼只是时间过渡的问题,到最后大家都会变成这样,像极了一部分人的一生。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中国东北的齐齐哈尔,由于齐齐哈尔是我国以前的老型工业化城市,所以在影片中你还能看到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老型工厂。
在时间线上,推动着影片走的是靠着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朱红兵年迈的母亲想要在工厂职工宿舍洗一次澡,这件看似很平凡普通的事,实现的过程却又反映出了过程中遇到的每个人生活的不易。
剧中的配乐选取我觉得很好,印象特别深的是朱红兵在车上与刘朝红发生的一时冲动导致了一场误会发生,刘朝红的丈夫在与朱红兵殴打时,背景音乐是一段节奏很快的当地少数民族曲子,而整首曲子一直伴随着殴打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而不断起伏,让人很能感受到当时气氛的紧张感。
镜头的转换与铺垫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像背景男主独处时出现猪、牛、羊来寓意男主的方法,很容易就能体会到。
临时发现了博宇哥《冰下的鱼》观影在招募!
立刻报名!
[害羞R]一到电影院,就已经有观众在排队啦!
张力导演好有亲和力,特别真诚,为观众们都准备了两张不一样的海报,在电影院门口一张一张海报为大家签名✍️电影目前还没有能够排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呀!
其实对于影片,有共情,但因为年纪没到,更多的感受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非常接地气的中国式家庭问题:1⃣️婆媳矛盾2⃣️儿子结婚北京买房啃老3⃣️中年男人卡在中间的压力+工作不顺心4⃣️对独居老人的照顾5⃣️婚内“出轨”……每一个都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真实得让人压抑导演在映后说:|人总是向往更大的自由,但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枷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冰面下的一条🐟,挣扎着、痛苦着奋力跃上岸,但突然发现,岸上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般。
我总认为,困难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战胜困难的,是更大的困难。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盲目的努力,最终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故事主线以男主人公为解决80岁的母亲要去职工浴室洗澡的难题而展开,进而表现了长期内心孤独的老人与被生活现实围困的中年男人各自面临的生活与心理困境。
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由齐齐哈尔本地的普通素人出演,自然质朴的表演风格,与东北老工业城市交织勾勒出一道真实而丰满的东北人文景观。
影片故事整体画面有一种冷峻的氛围:一是生活环境的冷峻(东北特有的气候自然环境及凋零的老工业城市环境);二是老年母亲内心孤独无力的冷峻;三是中年儿子被周遭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的冷峻。
影片运用最多的是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背拍,将人物与所生活的城市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刻画了人物、推动了剧情,更记录了时代。
三次运用了达斡尔族呼号的曲调,使用大提琴和萨满鼓,悲凉中带有独特的穿透力。
影片中超现实色彩的三次出现的被困在牢笼中的牛、猪、羊,最后都出现在开湖的献祭中。
开篇的长镜头:冰面下的鱼,跃出水面,向死,返回湖中,苟活,最后也逃不脱或被冰封或被冬捕的宿命。
导演兼编剧张力说:创作《冰下的鱼》不是为了表现伦理意义上的母子关系,而是想给周而复始的生活楔进刺痛的力量。
映后有一个多小时的主创交流时间,当最后一位观众问完导演“为什么剧中母亲的女儿就不能从广州回来一下呢?
”我转头看了看这位去年刚毕业,还在忙着考公上岸的女孩,看着她稚嫩而充满活力的面孔。
她一定还未结婚生子、尚未经历生离死别,中年人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想当然,都是身不由己……
冰下的鱼分两种。
一种定格在冰层里,隔着凝结的气泡影影绰绰能瞧见它瞪着鱼眼,你也说不好这神色到底算凄惶还是疑惑。
另一种呢,又断然相反,方圆数十米里偏恰好有一尺宽的冰窟窿,偏恰好让它蹦上岸,偏又恰好让它在万里逢一的盲目挣扎里蹦回水里,生命之强悍,足可用歇斯底里来形容。
其实观影动机完全来自海报:耄耋阿婆端坐静室,抽着没有滤嘴的烟,银发整齐,凝眉抿嘴。
我实在太好奇了,这太阳下到底还有什么新鲜事须让一位形容整洁的老人这样严肃以对?
显然导演也并不虚张声势,情节平铺直叙,冲突单刀直入。
东北,冬,天寒地冻,无非是裹挟在家长里短中的一张张倦怠脸孔,无甚花招,直白得带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寒意。
这大概也是此片最妙的一点,正因其叙事角度的凛冽直给,与手持摄影的运镜形成一种奇异的互文:叙事逻辑与人物性格中决绝酷戾的成分相辅相成,但摇晃的长镜头随即又袒露出恓惶苦涩的一面,二者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之刻画言简意赅且洗练老辣。
毫无疑问,此片必属艺术电影之列,自2004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以来,多多少少,或早或晚,我们仿似终于忘记(或说抛弃?
)了对国际电影的追逐与效仿,我们终于能放松地、信马由缰地用自己的节奏与语言来描绘这片大地上独有的符号与意象。
片子有三处符号印象极为深刻:老朱手里把玩的桔子、从后排视角切入画面中心的车载挂件,以及达斡尔族萨满鼓的引入。
达斡尔族,传说中的契丹后裔,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尚巫,拜萨满教。
达斡尔一词本意为“原来的地方”,即故土,奈何自辽起,却屡屡因边疆战事而被迫于北地辗转迁徙。
水本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圣物,此时却被抽象为另一种严酷隐喻,仿佛是为了再次验证贝托鲁奇那句“个人是历史的人质,个人不过被历史所羁押”,遑论你是西楚霸王还是人间老妪,寒潮侵袭,人的境遇跟鱼的境遇又有什么两样呢?
当评价一部电影时,请务必记住它所记录的年代、拍摄的年代与观影的年代,但凡这三者的排列组合能在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它必栖身优秀之列。
毋须丧气,导演诚然留下了尖锐问题,但回答这些问题也是观影乐趣之一:如何选择生活远非真正困难的核心问题,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才是生而为人的首要难题。
未过此关者,齐齐哈尔不是故土,梦里丰茂的芦苇地不是故土,重庆不是,上海不是,遥远的川北小城也不会是。
善吾死者,亦善吾生也。
一牛,一猪,一羊,三畜献湖,一杯敬己。
冰面下的鱼,跃出水面,向死,返回湖中,苟活。
一次次的不体面,只为一次体面。
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贴切现实,尤其是对于东北(黑龙江)的影迷们,我认为这也是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
拍摄手法和配乐也经得起推敲。
最主要的剧情,给人一种“又深又浅”的感觉,“深”是它的表达的含义,“浅”是它太贴近生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本“电影狗”看过的剧情片中的前几名,如果您喜欢“C语言拉满”有东北气息的贴近生活的电影那么一定不要错过。
喜欢、不喜欢《漫长的季节》的,都推荐看看这部,同样的问题,拍的更冷,也更有现实感。开片15分钟就把东北工厂转制后的尴尬与东北和北上广的关系带出来了,“发达一线”向下端“吸血”、经济代价由最下层平民承受的真相与年轻一代只能离开东北的真相并存。冰下的鱼,不能算活着,也不能算死了,将死未死的状态,那股憋屈劲儿编导用男主的中年危机给找到了,但真正的“东北”不仅仅是那条鱼,更是一个个老人,东北就像失去尊严的、洗不干净的,也再难融入当下的老人,拍出这些老人是这部东北困境电影不同以往的优点。影片用一次洗不了的澡来拍东北,拍工人阶级的失语,拍“共和国之子”成为曾祖母后的今天,不过编导为了让这场澡洗不成,不少情节处理的还是不够自然。中年男主的憋屈需要继续向下分担给东北中年女性的境况,一整套逻辑其实都是同构的。
冻僵的鱼,搁浅的船,文化混杂的土地上驶过压抑荒芜的灵魂,可能会是如今短视频里“魔幻东北”崛起前对国企改制以来掉队的一代人的最后记录,可怕的是,一切可能会让你感到油腻或不适的设计,可能都是东北人每日面临的生活日常,在北上广能用钱解决问题,而在东北能用钱解决的都不叫问题,钱只是人情的添头,这里就是片中那艘冻船,安稳肃穆且毫无用武之地,你指望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而共和国的“母亲”只想有尊严的离开。
固执却失落,处处碰壁的世界。
能看出很多困境,老工业城市,中年男人,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啃老的下一代,朱红兵为了让老母亲去职工澡堂洗个澡,困难重重,求这个告那个,婚姻不靠谱,儿子不靠谱,工厂那些耍官威的更不靠谱,老母亲执着于洗澡这件事,反映了老一辈的某些坚守。
执念 拧巴
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点多,加上设置了不少符号,最最重要的母亲主线被中年男的阳痿喧宾夺主,所以映后蛮多人说是冲着老年女性主题来,却看到了重重刻画的中年困境——以至于红兵被家暴男追得抱头鼠窜之后的梦境变得无比爆笑(笑出声了),反而脱离了导演本身的超越现实的设置,明明困境有那么多,却在出轨被抓包后才抱着父亲哭泣。但抽丝剥茧之后,依然会被母亲的角色打动,导演说冬捕节的倒计时是他创作的时间轴,这一刻显得无比凝重,如果这时重看本片,当知道一个老人想要体面尊严的赴死,是否还能冷静地听完那一声又一声的报时。
被市场经济大潮落下的人们,如冰下之鱼被捞出水面,无所适从。
故事太矫情了,就是过于离谱的设定,不会显得更魔幻只会大幅削减现实故事的表达力度,从而降低整个故事真的内核。
还不错,老年人的生活令人绝望……
剧情一般,演员演的不错。男主角很像杨念群。
为了帮助母亲完成心愿,朱红兵费尽周折却没能达成所愿,还是挺令人心疼的
待屠宰的猪牛羊,冰上和冰下濒死的鱼儿。明线老太太想要洗个澡,暗线买房的压力,老年人老无所养的困境,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本来应该是一直压抑最后有一个爆发的结构,节奏和表现上还欠缺一点儿,二个是戏眼老太太不太压戏,但是男主人公表现很棒,值得鼓励。
把洗澡扩充成长片的体量。借着老年人洗澡的困境,实则在写中年人生活的窘境。难以消弭的声音,将过去与当下一同扑入水里。
#🍋观影#那些熟悉的生活,仿佛看到了身边的人的脸。中国人啊,被困在时代里了,就像冰下鱼,倍感窒息
表达的刻意,是创作者对当下现实体验的梳理
糙到不行
电影还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所以最后要讲陪伴。可本片大部分不是讲陪伴,往大了讲是对中老年群体的描述,往小了讲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些文艺味道的镜头是能回味的,但也就这样了,毕竟大多数时候很难挑出一个这样的典型,一位男士总得罪男人,却容易获得女人的欢心;一位倔强的女性,在命运的残酷面前,对死去的丈夫痴心不改。现实,又不合理,就使得整个片子有太多的“精心设计”的痕迹。虽然如此,让我感动的,却还是那些剧情设计里所传递出来的人与人的情感。冷和暖,失望和希望,都是咎由自取,只要心中有爱,做什么选择无所谓了,生活的苦楚也无所畏了。
讲个笑话:养儿防老,电影的题材挺好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家庭问题,就是男主角的感情设定有点过于厉害,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无条件喜欢男主,难道男主角深得汪峰真传?
说是讲老太太,说是献给父母,结果拍出来还是中年养胃男是主角,然后出现的每个女性都围绕着他转,脑子有病一样的破片子。
导演还是饱含深情的,另外真实,很多东北素人演员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