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减少被强暴的次数,不得以寻求庇护,向权力最高的苏联少校提供性服务,从而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苏联少校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级军官,他的妻子被德国人杀害了,虽然他对苏联士兵的强奸行为漠视,但当发现房间里藏有德国士兵后,并没有按条例将全楼的人们杀害,而女主在与少校的交往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他们之间的人性之善触碰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德国女人们为了食物闲言话语之间互相问候多少次被强奸,调侃床笫之欢,野蛮的战争过后,男人被打光了,剩下的女人就是胜者的财产,她们要活下去还是为了所谓的国家民族精神继续战斗?
她们忍辱负重的苟活,就是对战争叫嚣者倡导的大义最有力的回击!
而少校对待敌人善良的一面自然被契卡定义为叛徒而剥夺军衔。
法西斯主义和GC主义都是对人性无情的摧残,都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为独裁者的权力和野心进行背书,而他们所谓要保护人民,男人沦为炮灰,女人沦为工具,但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有点像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此片感觉更加现实,老谋子的显得戏剧感有点强。
主要视角是战争里面女性的遭遇和情绪。
个人觉得在一个极男性化的活动里面去表现女性的命运轨迹,这种冲突感很棒。
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片尾字幕说这篇日记是没有得到大众认同的,是被大众批判的,而作者本人也永不再出版这本日记。
只能说被民族仇恨包裹的大众依然没有明白这些女性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的士兵一样,不论她们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为敌人服务,她们也是受害者,不应该再过多的去审判她们。
最后我想说: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不论以后是否会面临审判。
好烂的字幕,烂到我都没感觉了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很震撼我,后半部分突然一下开始谈恋爱我有点懵,我估计是因为字幕,看得我云里雾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一点割裂,也可能也是因为字幕吧最终她没有和上校在一起,我想我能我理解一个法西斯,一个苏维埃她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想离开讲真,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最后会用身体换资源我想因为战争我又想,因为生存在战争中该如何对待老弱妇孺呢?
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讲道理我一直很不齿这种行为,跟你打仗的是军人,是有武器的人,是穿着军服的人你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他们干去,你来找没有武器、没有制服的女人做什么很恶心可是,我又突然想到纳粹军人曾经怕是也那样做过所以,突然间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战争扭曲了太多太多了但我个人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很反对有本事你找跟你处在相同地位的军人,对妇女动手,最不齿看一半实在受不了字幕了,又找了一个字幕版本但是一样恶心,以后再看一遍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在被苏军占领的柏林,一群女子,面对打红了眼的苏军,能做些什么?
随时都可能被拉走侵犯,为了避免被更多人冒犯,只能去恳求苏军军官。
一个妻子被德军杀死的少校,展示了一丝人性,他对女主做了一些友好的事情,可是依然占有了她。
趁人之危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出现吗?
我不好做出准确判断。
只能说,战争,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普通人杀死普通人,普通人与普通人斗争,两败俱伤。
战争真是人类的不幸。
本片根据一位女性的日记改编,也许因为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所以至今该女性的名字也没有被透露。
故事发生在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前夕的某个街道,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平民都只能躲进地下室。
这里所说的平民实际上都是些老幼妇孺,大部分都是妇女,即使有男人不是小就是老,因为适合打仗年纪的男人都去当兵了。
苏联士兵最终占领了这个街道,面对手无寸铁又惊吓过度的女人们,苏联士兵被战争压抑了许久的动物本能被激发了。
只要是女人无论老少,苏联士兵们恣意的淫乐。
在这里强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苏军的军官们不说是纵兵劫掠,至少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
倒不是说这群战胜者的军纪有多败坏,因为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有过而无不及,现在的一切只不过就是报复。
其实令人寒心的不是苏联人的行为,而是本国人的冷漠。
德国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被强奸的时候表现的大多是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安全把女人推出隐蔽地点暴露给如狼似虎的士兵以换取自己片刻的安宁和苟延残喘,其中不乏男人们。
女主角-Anonyma在经历了被强奸的痛苦之后,决定找个靠山帮自己度过难关。
最后苏军在该地区的最高长官少校安德烈走进了她的生活,女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过上安全的日子了。
并且少校还带来了食物,让这些或老或少女人们在谈论自己身边、床上的苏联士兵的时候可以满足胃口的需要。
不久Anonyma所住的房子就成了苏军军官们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喝酒、唱歌、跳舞,享受攻克柏林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这所房子里发现了藏匿的德国士兵,少校并没有按照当时的命令杀光房子里所有的人而被宪兵带走了。
Anonyma的靠山没有了,不得不回归原来的生活,提着水桶在列队的苏军官兵中穿行。
故事是真实的,由于暴露了过多人性的丑恶使得本片争议颇多,很多人不喜欢,因为本片情节既不浪漫,主角也不漂亮,只有对现实的描述。
而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的真实。
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
不单单是血腥、杀戮,而是对人性缺点的展现与放大。
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我想这才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东西。
影片的场景务求真实,基本上是在瓦砾堆中拍摄的,到处尘土飞扬;声音还原的也不错;语言上是德语、俄语交互使用。
在英语片满天飞的今天,做到这点非常难得。
演员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台词,但是表情、动作足以表现痛苦的内心世界。
非常推荐这部片子,当然如果对于历史、人性的话题没有兴趣还是不要看了!
一部很好的新电影莫名其妙地下架了,于是就翻出了一部很好的老电影:《柏林的女人》。
一部小众的电影,但是我看了很多遍。
女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记者,先后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生活过,精通俄语。
丈夫是一名纳粹军官,在德军在欧洲大陆节节胜利的时候,她和其他柏林的女人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在做一件非正义的事情。
优渥华贵的生活在1945年轰然崩塌,漫天的炮火与硝烟中,攻克柏林的苏军开始大肆奸淫掳掠。
是不是和普遍印象中的苏军形象正好相反?
苏军还有一个称号:盟军中的法西斯。
俄罗斯人素来有剽悍好斗的基因,更何况在伤亡惨重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斯大林把大批刑事犯释放出来押上了前线。
一位柏林的市民愤怒地质问苏军军纪怎能如此之差,一名军官回答道:“我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死在斯大林格勒了。
” 很多柏林的女人不堪凌辱选择了自杀。
当自己娇柔高贵的身躯一遍遍地被粗鄙的苏军士兵肆意蹂躏之时,女记者也曾痛苦到绝望。
她也一定想到过死,但她最后没有这样做。
一方面是求生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想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日记公之于众。
在这种环境中,她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吸引苏军中的高级军官,这样可以免受一群人的糟践。
有的时候,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出这种抉择的人,也并非人格卑劣,只是他们有着活下去的使命,就像司马迁写《史记》。
她也的确找到了依靠:一位会说德语,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军吊死的少校。
一开始,她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交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有了真正的感情。
至少对于她来说,生活开始平静下来。
只是,世界上快乐的时光,都是用秒来计算的,女记者窝藏德国士兵的行为被苏军发现,政委要将女记者处以死刑。
在柏林的苏军里,政委和少校一样,都是难得的正直的人,当士兵炫耀自己强奸了多少个女人时,政委愤怒地说道:“够了!
”但是这种情况下,身为政委,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少校问女记者:“你知道他藏有武器吗?
”女记者摇了摇头。
少校命令道:“回你的屋里去。
”政委抢上前:“你究竟在干什么,兄弟?
”但是少校不为所动,望着少校坚毅的神情,政委知道已经没有劝说的可能:“我不得不报告这件事情。
” 契卡带走少校之前,女记者骑着自行车赶来见了少校最后一面。
握住少校的手,女记者说道:“我要感谢你。
”少校问:“为什么?
”女记者答道:“因为你让我有一个机会了解你。
” 等待少校的,很可能就是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就像《血色残阳》的片尾曲唱的那样:“或是爱让人盲目/热情得奋身不顾/爱将谁俘虏/爱对谁屈服/闯入烈火围困的孤独……”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如果苏军的军法没有那么严苛,两个人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女记者可能跟着少校一起去莫斯科。
但是也无法苛求苏军能够藏有武器的德国士兵心慈手软,哪怕他只是一个少年。
毕竟每一个活着打到柏林的苏军士兵都明白,过去四年里,自己经历了怎样的炼狱。
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向人控诉,而是启发人的思考,思考在残酷的环境中该如何地活下去。
因此,虽然它的知名度不高,但是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直面人性的杰作。
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人性的披露,三人觉得真实。
只是,只是,我只是觉得,我可以喜欢日漫,喜欢羽生结旋,我永远不可能对日本人产生爱情,因为南京大屠杀,因为侵略,因为国仇和家根!
尤其我们还未亲历战争!
如果只是一时的温情,非常的理解,但是发现残留的携带武器的德军…你还庇护,那是对国家对鲜血的不尊重
德国人用棍子和皮带拷打卓娅三个小时,用火柴烧她的脸,让她赤脚在寒冷的外面,仅仅是为了拷问这个无防备的囚犯。
埃夫多基娅-沃罗尼娜,这些事情发生地的房子主人,回忆起这个女孩拒绝识别克鲁布科夫并且称自己的名字叫“丹娘”。
她从来没有在拷问面前乞求宽恕。
卓娅的尸体一个多月悬挂在村庄的广场,法西斯不允许村民取下卓娅的尸体。
在新年的圣诞夜,喝醉了的德国士兵们用刺刀戳这个游击队员的死尸。
在德国人从莫斯科撤退之前,吕德雷尔上校命令清除所有杀害卓娅的现场迹象。
在1月1日的晚上,德国人锯掉了绞刑架。
1942年1月12日,苏联红军108师的一个步兵团进入了彼得里舍沃村。
苏联在二战期间一共有约2700万人伤亡。
苏联在二战期间,也是与德国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对战,曾经更是一度陷入亡国的危机中。
不过比起军人的死亡人数,苏联死去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平民。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没有灭族已经是对纳粹最好的结果了!
牺牲这些女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和苏联死了那么多女人孩子老人又有谁同情过呢!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终于又和大多数人取得一致,评了三星。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故事本身就很值得人反思,给大家呈现了战争多面体的又一个面,让人去思考去体味。其实在中国的长春等东北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俄军暴行,现在还从未揭秘。如果说俄军在柏林是报复的话,他们在我国东北的暴行就完全是兽行,不可理喻~
绝对的好片。但字幕真是翻得太烂了,严重影响观感。建议会德语的同学买原声碟来看。
战争的牺牲者永远是女人和孩子
柏林大街上来了一群狼。听结尾的俄语歌,想跳探戈。
字幕害人
寓意很深,人物很平,情节很涩。
没有必回和掩饰,真是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只是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尘埃,虽然卑微到泥土里,却也激不起一点浪花……
最近流行看剧情介绍,看完这片子就不看了,基本要表达啥就明白了。这部就是说,战争与平民无关,无论是发起的,还是被攻击的,平民都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
德国能要点脸吗,还好意思拍这种电影
四星起开,虽然字幕略糟。演员好稳。视角还是比较独特的,也尽量做到平衡了吧,俄国兵口中德国兵对乌克兰村庄孩子的暴行真令人揪心。战争总是把人兽性的一面激发出来……
不是只有好人坏人一种区分。
冗长乏味
后面二倍速看完 真心不喜欢 剧本不太行
希望能听懂德语的那部分 翻译太烂了
实在看不懂啊,那个上校最后要去哪里,女主的老公怎么出现的?只对两个人物印象深刻,一个是寡言的蒙古随从,很可爱,一个是女医疗兵,很有俄罗斯女人味。但是不知道这些角色的含义。果然德系电影又有老面孔,有《帝国的毁灭》里的元首夫人和克莱勃斯,还有《无耻混蛋》里的盖世太保。
历史的真相远比影片真实。在二战中,德国妇女所受到苏军惨无人道的蹂躏的人数高达200万,其中24万被凌辱致死,死相极其悲惨(见《柏林:1945年沦陷》)。而文艺电影,能将一切战争的罪恶都变成美好爱情的背景!且让女猪脚都患上斯特哥尔摩症,这是令我深无语之处!
1、字幕组真的是水平有高下的,这个字幕组完全就不配出来做啊?!2、近期连看好几个讨论苏联军队的电影、小说,中国人民真的很可悲啊,目前都是那种震惊的感觉——我们就没有历史学家没有历史教育吗?3、德国电影的色彩都是谁定的调子呢——除了罗拉还有纵欲是红色的(包括这些红)全部都是冷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