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预告的时候就知道野孩子很好,但是没想到它这么这么这么好。
其实看完以后最让我感动以及意难平的,是尽管马亮影响了轩轩这么这么多,甚至改变了轩轩以后的人生,可是在轩轩的人生里,他只占了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他挽救了轩轩的人生,拯救了一个差一点就要像他一样如野草般生活的人。
但这么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影片里却有好几个镜头都那么那么充满生命力,他们笑的那么开心,跑的那么自由,生活得那么用力。
就像王俊凯说的那样,我们都已经在各自的生活里那么辛苦了,没办法用一句话就让大家的烦恼一扫而空。
那么马亮,祝你以后的生活平安健康。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才能准确地说出我在电影院里的感觉,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如坐针毡”,我能做什么?
我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看不见的角落里她们是怎样的?
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那些画面勾起我久远的记忆,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把鞋架上已经破烂不堪无法再穿的鞋子放在塑料袋里扔到垃圾堆里离开了,没过几分钟折返的时候,我看到此生无法释怀的画面。
垃圾堆旁边环绕着三个年纪不一样大的女孩子,她们浑身脏兮兮的,身上的衣服辨认不出原本的颜色,头发脏得都能竖起来,背着比她们个子都高的布袋子,一人拿着一双我才扔掉的鞋子,如获至宝一般挑选着,雀跃着,眼睛亮亮的,像是在试穿漂亮橱窗后的美丽鞋子,而在我眼里破破烂烂的鞋子穿在她们脚上,在灰与脏的衬托下,那双粉色的运动鞋看起来好像崭新的一样。
那一刻我被击中了,一种无比复杂的感觉攥紧了我的良知,羞愧、羞耻、无地自容,直到工作多年后的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无法忘怀。
她们找不到来处,却望得见归途。
电影中马亮的一声声否定,根本是在质问自己,每一位野孩子都在质问,在否定,在挣扎,他们是被抛弃了的,是没有家的,是漂泊无依的,像滚滚江水一样,生与死,都翻不起一点浪花。
他们走的路从来没有选择,没有人指引,也没有人援手。
对马亮来说,轩轩不只是弟弟,他还是把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他本可以”。
我本身是中度近视,今天忘记戴眼镜下班后直接进的电影院,看不清表情,看不清字幕,看不清细节和一些镜头,但我依旧感受到了这部电影想传达的,想叩问的。
或许在别人眼里这部电影只能算是瑕不掩瑜,但在我心里,这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
王俊凯真的非常、非常有眼光。
让“流量”去到该去的地方。
青年,未来可期。
提个小故事,观影的时候我后面的观众和我一样,哭的此起彼伏,原本只是默默地哭,但影片结束影院灯光亮起的瞬间,大家瞬间哭的稀里哗啦的,抽泣和喘息的声音,至少屏幕全黑才结束。
—————————————二刷分界线二刷野孩子,我还是想说。
《野孩子》五星满分满分满分!
第一次没有戴眼镜看不清演员的表情细节和一些比较黑暗的镜头,这次约了朋友去二刷了。
全片几乎没有故意煽情的部分,甚至没有刻意强调什么浓墨重彩的东西,镜头很平实甚至略显温暖的讲述整个故事,就像夏天坐在小院的竹椅上看着夜空,小酌之后有人在旁边将故事絮絮道来,语调平又缓。
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镜头是塑料袋里的金鱼、玻璃钢里沉底的鱼、和缺氧上浮张嘴呼吸的鱼。
开头轩轩跟踪马亮时注视的透明塑料袋里的鱼,就像我们隔着屏幕看他们,又像在隐喻“野孩子”这个群体本身。
他们像袋子里的鱼,被困在一个小小的、狭窄又极易缺氧死亡的空间,生存成为问题的同时,袋子是透明的,他们看得见“外面”,鱼说不出话,于是他们只能沉默着注视有家的孩子,鱼说不出话,他们也无法为自己发声,既无人能听,也无人来听,他们的困境就像轩轩一次次告诉马亮的、仿佛是一种自身优点的推销语——“他们看不见我”。
后来在缸里沉底的鱼,出现在马亮和轩轩的生活平稳的时期,仿佛鱼被“养定了”,暗示此刻生活的安稳。
最后因为缺氧上浮张口呼吸的鱼,那是他们破碎和分别的开始。
而鱼连求生都是没有声音的。
有的人说三字的演技呆板无力,我反而在这样的地方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他的演技。
马亮的眼神是麻木的是疲惫的是漆黑的巷道本身,整个人带着一些颓丧感和奇异的倔强,流浪的孩子,他的所见所闻呈现出的感觉就该是这样的。
我见过因为弄丢十张水票害怕被打而暴走67公里花了两天时间从一座城逃到另一座城的青少年,他们步行抵达目的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他们开着玩笑和我妈妈说,“在高速公路边上睡一觉起来就分不清自己是从哪边来的,要走很久很久才能看到路牌,才知道自己走反了路。
”关子恊这位小演员很棒,演技很灵,让人看了非常心疼,我从始至终没有觉得轩轩这个角色烦过。
在爷爷那里,轩轩畏缩、惧怕、克制、懂事,直到他和马亮一起生活。
小孩的任性是从感受到被爱开始的,那是马亮种下的种子快速发芽生长后破土而出的隐痛,轩轩这个时候才开始有正常孩子的样子,他最大的“招人烦”也只是因为难以忍受的饥饿,不是因为想要漂亮的衣服、崭新的玩具、美丽的画笔,他只是想吃饱一点。
长期在这种条件生活下的孩子,对饥饿和疼痛的忍耐力原本就是常人的数倍,而我这种人饿一顿都觉得马上低血糖快死了,更不要说轩轩是个不足十指年纪的孩子。
但这片子有个共通的出戏点,马亮和轩轩一起生活后在一些镜头里总会意外地呈现出一种被养的很好的感觉,一但去掉脏污洗干净之后,皮肤和头发的质感骗不了人。
流浪儿的皮肤不是那样的,不是洗完澡就会光滑干净的,他们大多都会在逃跑躲藏甚至无意的睡眠中不断地被留下各式各样的疤痕。
他们的人生底色从被抛弃的瞬间起,就注定是不停狂奔无法停歇的,漂泊无依,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意味着复杂残酷的底层生存环境,意味着他们很难有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更加意味着长大后的他们很难有好的出路。
一个连身份证都没有的孩子,一个在观念上从小就被锁在狭窄袋子里、狗笼里的孩子,一个靠偷东西生存长大的孩子,没有人引导,没有人援手,你指望他突然有一天洗心革面冒着被发现送去坐牢的风险从阴沟里爬出来站在阳光底下去找份什么样的正经工作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吧,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生活在城市裂缝里的孩子,有被看见、被关注的机会,我们是一个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意味着消息的传递和实事的落地有着相当的时间阻力、现实阻力甚至是观念阻力,一线城市也许十年二十年前就做到的事情,在或边远或落后的县城、乡镇、村寨,依旧遥不可及。
真实事件打底,《野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质感完全能说服观众,这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常规生活之外,还有无数艰辛生活的横截面。
导演在剧作和试听语言上足够用心,剧作不走强情节冲突推进,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马亮和轩轩的日常生活,吃饭、就医、入学,这些普通人的平凡事,对他们来说,桩桩件件都是大麻烦。
让观众在日复一日的底层图景中去感受这种羁绊和情感的流转。
镜头上切入孩童视角,在欢快的背景音乐里偷东西,在破败的游乐场里搭建新家,那是属于孩子的有趣经历,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看到的是高高的废品堆,是孩子脸上的疏离和冷淡,是无数场景里作为对照的寻常家庭和孩子,他们无意炫耀,却深深刺痛着屏幕外的观众轩轩的视角闯入这个接道,看见了沉默寡言深入简出的马亮,目光冷清警惕的马亮看见了隐藏在小旅馆里的黑暗深渊,他犹豫、逃避、左突右撞,希望能冲破既定的命运和分离,然而,困兽犹斗。
如果说对白展现了50%,那另外50%就隐藏在画面和音乐里,需要静下心来去品读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殷若昕想要带领我们走进的世界。
看着正式上映第一场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导演拍的不如前作《我的姐姐》,三字演技还不如《刺猬》里的周正,和前几年《断桥》比起来进步也就那么一点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刻画不深刻,做的行为很难产生共情,台词生硬,很难代入角色,每一句台词就跟读课文一样毫无感情,那些说哭了一个小时的我真不知道泪点是什么,转折点也很突兀,谁会莫名其妙大半夜不看马路闯大街,快死了也不会说出来,我不是没感情,是拍的真的很难共情,可能是我泪点太高了,个人认为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泪点,高潮部分也表现得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没有高潮,我不是野孩子我也没办法共情他们两个电影里的角色,马亮中间突然说的‘你妈妈不要你了’很突兀强行煽情但你们要说我不能共情也不是,我挺能共情那些被偷东西,砸车,偷玉佩那些人的心情😅😅😅他们就因为有钱就活该吗 我不能共情马亮 完全不能共情 最后结局也是强行靠一百天的约定来煽情 马亮被抓在我看来也是活该,难道我没钱我被抛弃了就能通过去偷东西这些来引起大家共鸣我吗最后饭圈fans喷我之前晒晒票根
9.14更新:
别再说我是小号了 我只是第一次用豆瓣评论没想到就被那么多饭圈fans无脑喷😨😨😨这样只会败坏你家哥哥的路人缘😱😱😱
“快点滚”这三个字里,既是大毛在提醒马亮重新生活,洗心革面,不要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是大毛希望马亮“滚出”眼下生活的不堪和困境,重新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真挚祝福。
文 / 龙伟平01:一首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代表作,他用清雅的文风,拟人的角度,歌颂了“苔藓”这种微小、不起眼的植物,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命意向。
这首诗是《野孩子》这部电影的一个文眼,诗里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都跟《野孩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极其相似。
电影里,那群流浪无依,寄生在社会最底层的孩子,恰如袁枚笔下的“苔藓”,微小、不起眼、无人欣赏,没有华丽外表,也没有高贵出身,他们的生与死都无人注意。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如“苔藓”一样,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的勇气,在无人在意的角落,他们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青春,那是专属于他们的热烈与骄傲。
这首诗出现在电影的中后段,那时“弟弟轩轩”已经在“哥哥马亮”的安排下,进入了干净明亮的校园。
开学的第一课,老师教授的就是袁枚的《苔》。
这既是“轩轩”生活新阶段的开始,也是轩轩人生绽放的暗示。
02:一个人——马亮马亮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上流浪长大的孩子。
他的出生和流浪的儿童时期,是很多复杂悲剧造成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展示了儿童时马亮追着父母远去的车子,一边奔跑一边痛哭流涕的画面。
孩子总是无力的,可大人的错误却常常要孩子来承受。
电影的视角,是从成年后的马亮开始的。
作为一个底层的流浪儿,他能顺利的长大,吃了数不尽的苦,也学会了很多旁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手段——偷窃。
电影一开始,马亮正拿着偷来的烟准备销赃,却看到了巷口的警车,常年混迹在社会底层的他,对警车十分敏感。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还有过被警察抓住的经历。
也正是因为这种警觉,他才能次次都顺利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也正因为警察的出现,才让马亮和轩轩的相遇有了一个契机。
为了不引人注意,马亮需要有一个更加不起眼的人来帮自己销赃,常年拾荒又年幼机灵的轩轩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于是马亮决定跟轩轩合作,让轩轩帮自己销赃,同时他也会给轩轩一些好处费,给他买吃的,帮轩轩教训那些经常欺负他的小孩。
03:一对兄弟——马亮与轩轩跟马亮不同,轩轩不算是真正的流浪儿童,因为他还有爷爷奶奶。
但轩轩其实又跟流浪儿童无异,因为他妈妈跟马亮妈妈一样弃子远走,奶奶常年卧病在床,爷爷靠收废品的微薄收入养活整个家庭。
对于轩轩的管教,爷爷奶奶有心无力。
因此,早已到了上学年龄的轩轩依然每天浪迹街头,靠拾荒生活,常常连饭都吃不饱。
在马亮出现之前,轩轩每天都在捡废品,在外面被其他孩子欺负,在家里还经常挨爷爷的打骂,因为对轩轩父母的不满,轩轩爷爷把怒气全部撒在年幼的轩轩身上。
电影里有个情节,轩轩跟马亮合作后,有了一点小小的存款,他把那些钱藏在文具盒里,最后却被爷爷发现了。
爷爷以为轩轩偷自己的钱,于是不由分说的将轩轩打了一顿,还将他关在外面的狗笼子里。
这个情节,也是轩轩最终决定跟马亮一起逃离这个破烂不堪的家庭的根本原因。
离开原生家庭后,轩轩便一直和“哥哥马亮”一起生活着,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玩耍,互相照顾。
在轩轩的身上,马亮仿佛看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在马亮的身上,轩轩也得到了久违的“亲情的温暖”。
对于轩轩,马亮的感情很复杂,一开始他在利用轩轩销赃,但随着两人的相处,马亮开始把轩轩当做亲弟弟在照顾。
马亮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偷窃,但他绝对不允许轩轩去偷东西。
他会因为满足轩轩的心愿去餐厅吃霸王餐;他会为了轩轩在大雪的夜晚背着他满街求医;他会为了轩轩的身体健康,去找自己最讨厌的文叔借钱给轩轩买营养品;最后,他也为了轩轩有一个干净明亮的未来,选择暴露自己送轩轩去学校上学......
马亮和轩轩没有血缘关系,在警方和轩轩爷爷眼里,马亮甚至是诱拐未成年人的罪犯,但马亮对轩轩的照顾和对轩轩未来的考虑,却超过了那些所谓的亲人。
他让轩轩活得更加有尊严,他为轩轩的前途计之深远,他给了轩轩自己能给的一切。
正因如此,轩轩对马亮非常信赖,打心眼里喜欢马亮,和马亮在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也是轩轩生命中最幸福、最明亮的一段时光。
04:一群流浪儿童——大毛、耗子和其他孩子除了马亮和轩轩,电影还讲述了在“文叔”手下干活,以大毛和耗子为首的一群流浪孩子的故事。
电影里有个情节,文叔诱惑饥饿的轩轩来自己家里吃火锅,当时跟他们一起吃火锅的还有一群小孩。
这些小孩都是浪迹社会底层的流浪儿童,在文叔的驱使下,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为生。
一开始,马亮和文叔手下“大毛和耗子”这两个年龄相仿的流浪孩子关系是敌对、互相竞争的,彼此看对方不顺眼。
大毛和耗子甚至还在文叔的指使下,放火烧了马亮藏在废弃楼房里的“家”。
但后面随着马亮为了轩轩加入文叔团伙,他们三人一起出去干活,三个大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敏感又聪明的马亮,看到了大毛和耗子两人藏冷硬伪装下那脆弱而炙热的心。
一次事后回家途中,耗子说他想以后赚了钱,就去回老家买个大房子,不再过这种偷鸡摸狗的生活。
然而现实无比残酷,正沉浸在美梦里的耗子,脸上的笑意还未褪去,就被迎面而来的货车撞倒了,为了不被警察发现,他们三人都不敢报警,最后耗子口吐鲜血,死在大毛的摩托车上。
耗子死后,文叔开车带着马亮和大毛准备去埋葬耗子的尸体。
因为不满文叔长期的压榨,大毛趁着文叔不注意拿铁铲打晕了文叔,还把文叔的赃款全部拿了出来,分给马亮和其他流浪的孩子。
这时,电影里出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
在分完赃款后,马亮和大毛在楼梯口擦肩而过。
这时,大毛对马亮说,快点滚。
马亮回过头看了大毛一眼,他分明从大毛那声看似随意鄙夷的“快点滚”里,看到了大毛内心对自己的不舍和对自己以后未来的期盼和警醒,他也明白,大毛长期以来冷硬的伪装让他说不出那些柔软的话。
因为大毛知道,眼下这种偷鸡摸狗的生活是不会长久的,再干下去不会有一个好结果,耗子的死就是最好的警示。
正因如此,大毛不希望马亮跟耗子一样,所以他才叫马亮拿了钱就快点滚。
“快点滚”这三个字里,既是大毛在提醒马亮重新生活,洗心革面,不要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是大毛希望马亮“滚出”眼下生活的不堪和困境,重新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真挚祝福。
05:一个社会现象——流浪儿童当社会人口基数庞大到一定数量后,就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流浪儿童就是其中之一。
《野孩子》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其实关于流浪儿童的事情,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对流浪儿童的关心和照顾,也能看出一个社会的良心和底线。
近些年,我国对流浪儿童的照顾,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让所有流浪儿童平安长大,能够接受教育,既是对社会的托底,也是对我们自己良心的照顾。
随着《野孩子》的热映,大家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度也会提高,相信在国家和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未来此类的流浪儿事件会越来越少。
不管是苔花还是牡丹,每朵花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每片叶子都有沐浴春雨的自由。
愿所有孩子都能幸福长大,愿所有花儿都能尽情绽放,在那个阳光明媚,如缱绻午后的春天里。
(本文首发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转载请连载作者。
)
这种催泪题材在看之前都预想到后半段会起很高了,但是居然没有。
片子的调性和打光一直是柔柔的很温暖,闪闪亮的阳光下就像是马亮心中最向往的那样,女性导演在情感表达上的确会更加细腻,无论是从光影表现上还是台词的推敲和演员的演绎上都有一种恰如其分的感觉,这种给的刚刚好的感觉更能直击心灵深处,不愧是一直领跑中秋档的片子。
👍🏻
很感人,其实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我知道原型的结局,哥哥入狱了,弟弟可以读书了,导演用温馨的视角尽量温和的展示哥哥弟弟的处境,前半段充满救赎的希望,后半段更现实,一个16岁的孩子怎么养活另外一个8岁的孩子,现实问题接种而来,养不是圈养,是养育,哥哥弟弟产生矛盾,互相迁就,相依为伴,后半段有些苦涩王俊凯的演技真的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眼睛那几段哭戏真的好,眼睛好大,这个戏他的戏份一直很隐忍,没有大的爆发的场景,几次作为马亮粉情感真实流漏都是在哭的时候,是个苦命的娃,飞蛾扑火一般王俊凯真的很美还有营销号对王俊凯的恶意太大,某些人对他的偏见也太露骨,王俊凯他值得更好的,他的马亮值得掌声与肯定!!!
才看完出来,两个字,好看。
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题材都偏向苦难,这部讲得更多的是救赎。
淋过雨的孩子最终成为了为别人撑伞的大人。
影片中马亮和轩轩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依靠。
马亮拯救了轩轩,把他带离了“事实孤儿”的家庭,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爱。
同样的,轩轩也是另一种程度上对马亮的拯救,让他走出童年的阴霾,体会到了亲情的陪伴,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
两个小孩彼此搀扶,好好长大,愿世间再无事实孤儿。
怎么会拍得这么差这么糟糕!
导演是预设所有来看电影的人都提前知道了故事梗概吗?
我甚至以为自己看的什么删减版。
整部电影就出现了一次插叙,就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马亮追车的镜头。
然后这俩孩子的人设背景前期那是一点儿都没有啊。
非常生硬地就给搅和在一起了。
在非常欢快的BGM里,完成了关系促进。
说起BGM,整部电影出现了三次BGM,每一次都超级欢快,配合那明亮得像加了八百倍滤镜的画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看青春梦幻片。
我特么在重庆生活了四年,都没看过几次重庆这么蓝这么好看的天,都在电影里一次性看了。
BGM过于欢快,故事叙述得也太过表面,苦痛是一点没表现出来,演员的情绪表达也是麻木的。
太麻木了,一点波动都看不见。
完全是阴郁沉默,结果中间突然暴起踹人,我那时候疯狂摇朋友的胳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的人设是凶狠沉默的狼崽子!
”但演员前面情绪没跟上,导致他突然踹人给了观众很大的冲击感,人设上前后冲突了。
小王同学的表演是有很大问题的。
我能看出来他很想努力把这个角色演好,很想努力地自然。
但是这个角色跟他的适配度很低,他似乎也把握不到这个人物的情感走向,导致他前后期都用的一张麻木阴郁的脸。
在其他演员的衬托下,他显得非常没有表演天赋,非常,不适合做演员。
演员是很吃天赋的一个工种,如果没有演技,演出来的东西就没办法打动人。
他在唱歌的时候,我和朋友都笑了,剧情来看不好笑,但真的笑了。
声台行表,他的声音台词都非常有问题,他没有任何起伏,他说话的时候从不上扬,那台词就一直下沉。
其他演员说话都是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
但他永远就只有往下低沉。
我在他的眼睛里也看不到更多内容。
比如说有一段,他前天晚上看见同行的几个混混暴力打砸抢,第二天就看见小孩儿也拿着根棍子在那里乱敲乱打,他看到了,但他的眼睛里既没有震惊痛苦也没有后悔自责,他只有暴躁和不耐烦:你怎么又跑出来了!
不是让你待在家里吗?
这不是当下正确的情感表达。
好的导演可以调教好演员,像《苍兰诀》导演多牛,王鹤棣都给教成东方员外。
但很可惜,这个导演自己的水平都麻麻跌,更别提教演员演戏了。
我建议小王同学从校园剧开始入手,以这种阴郁的表达方式,可以去演一些比较孤僻寡言的孩子。
马亮这个角色需要的厚重感,演员没给上。
导演和编剧的问题也不小。
编剧不知道之前都有些什么作品,人物的行为动机和逻辑链呢?
甚至有评论说,为什么不去做服务员?
你哪怕在前面铺垫一下,来个有效镜头,表达一下主角的困境。
他没有身份证,他是个黑户,他做不了工作,所以被迫捡垃圾被迫偷东西。
而不是直接出场就皮肤白净,连帽外套,屋子里摆满东西还有帐篷。
这是流浪汉的生活?
你写完东西不回头看一看的吗?
这个剧本的切入点是有很大问题的。
你哪怕在故事的开篇,一个少年被捕,一个小学生被问话,然后进入倒叙开始讲故事。
在一个潮湿闷热的夏天,一个偷窃的少年和一个被欺凌的小孩儿相遇了,他们都是无人看管,无人知晓,一点点地试探,一点点地接近,沉默的少年为小孩儿出头,小孩儿给他自己捡到的小玩意儿。
他们开始交谈,开始分享过去,小孩儿想见妈妈,少年则愤恨地说,妈妈也不好。
两人争吵,不欢而散。
少年再次见到小孩儿,发现他也开始偷东西,还被逮到了。
于是拉着他一起逃跑。
少年想教育小孩儿,不要偷东西。
小孩说,那你呢?
你在干什么?
少年撒谎说自己没有偷东西,他都是捡废品赚钱的。
于是小孩儿跟着少年一起捡废品。
小孩儿晕倒了,医生说他营养不良。
少年只好又开始偷东西,有时候会被抓到被打。
他都说是自己摔的。
两个人相依为命磕磕绊绊地生活在一起。
少年不认字,小孩儿也不认字。
少年不想让小孩儿跟自己一样,将来也捡垃圾偷东西,他去偷去卖,打黑工,攒钱让小孩儿去上学。
被抓到后,警察问小孩儿,他和你是什么关系?
小孩儿说,他是我哥哥。
(我记得真实案件有问小孩儿话的,这里稍加改编就能用)。
然后最后还要再加点其他人的角度,丰富层次。
多么现实真挚包含力量的故事啊,你就直接根据现实改编就好了啊。
非要加一堆有的没的。
导演也真的是很会偷懒,md直接平铺直叙下来,跟流水账似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儿变化。
该有的细节和铺垫啥都没有,就跟着主角视角一溜下来。
BGM乱加,滤镜乱加,一堆花里胡哨的无效镜头。
尤其是镜头,切得稀碎,我看出来了,你是多机位拍摄的,一会儿这个角度一会儿那个角度。
频繁切换镜头到底为那般?
演员表演这么差的吗?
是一条一条拍,然后剪出能用的凑在一起吗?
一条连贯的情绪镜头都没有。
导演你拍片子盯剪辑的时候,你完全没有意识到你在拍什么题材吗?
那些明媚阳光,青葱树荫,彩色玻璃,你以为你在拍什么温馨家庭片吗?
还有好几个情节点设置成喜剧风格,我特爹的,导演你可太棒太有创意了!
演员方面我一开始蛮喜欢小孩儿的,他的表演很有趣,哭得也好看。
但后面我发现,他哭得太多了,当然,这不是小演员的问题,这是导演的问题,多就滥,滥就不好看。
观众就会缺少惊喜感。
太晚了,我可能有点语无伦次。
总结:难看,浪费钱。
如果上天给我再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走进电影院。
一个这么好的故事拍得这么烂,这么难看,这么稀碎,这么糟糕!!
真的是很治愈很暖心的一部电影,现实主义题材自内向外的那种感染力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关于马亮,从他一开始出现,就能从他身上感觉到了一种孤独,那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马亮从小就被抛弃,自那之后往后十余年里都是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孤独源自于对外界的防备。
按理来说,这样自我封闭的人,他应当是一个冷漠的人,但却并不是,看他对轩轩的样子,你能察觉到他身上的那种善意,那种外表冷淡、内心柔软的情绪真的让人感觉到一些反差。
虽然嘴上不留情,但会把汉堡里的肉分给轩轩,担心营养不良会给轩轩买补品,马亮是个好哥哥,虽然这段“兄弟情”没有血缘的关系,但真正的羁绊从不需要外加佐证,轩轩一开始的灰头土脸,再到和哥哥呆在一起时的干净,专属于孩子的纯真自然被马亮保护的很好。
最后,马亮把弟弟托付给了小学,他亲手保护着一颗被抛弃的种子,为他挡风遮雨,为他灌溉爱,等到萌芽,他又亲手将他送还了出去,轩轩从此以后的人生不会再被抛弃了,曾经马亮身上的悲剧也不会再重演。
爱与善意交织,给影片镀上了一层温柔的人文底色,爱敌过了一切,爱也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
平庸、浅白的故事浪费了这个题材,演轩轩的小朋友演技太好!
孩子戏是电影届公认难拍的三大元素之一,而殷若昕用两部作品证明她目前是中国最会拍孩子戏的导演,兄弟之间互动的细腻捕捉让小孩成为全片的题眼,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没有刻意煽动情绪。情感的克制本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可叙事的拖沓进一步削弱了片子的情绪,让整个片子的节奏软软塌塌,特别是最后三十分钟,盗窃线着墨太多,警察线毫无铺垫,使得原本应该是高光的兄弟线边缘化,虎头蛇尾十分可惜。
剧情很寡淡,片长太长。会可怜里面的角色,但是却喜欢不起来。
被撤档的待遇造成了我对其质量的误判……
镜头很美,故事温情也残酷。后劲很大。哥爱如山和母爱如水在同一个人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近一个月连续两次去电影院看了王俊凯的作品,真的好惊喜。马亮和周正,两种不同的人生在不同时空的同一个身体里流淌,很好奇这几年王俊凯的心路历程了,总觉得是神秘又内核强大的人,期待他的更多作品。
两个主演和一溜配角演技和台词功底都太稀碎了……………不知道编剧怎么改编真实故事的,这小孩的人设太让人无语了看得人烦死了……感觉很好的设定完全被糟蹋了,本来预想中这个题材会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的
关子勰小朋友演得太好了,招人疼。陈永胜剧抛脸。王俊凯得练练台词。可惜,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马亮和轩轩仍然被世界放逐…
儿童与少年流浪、犯罪的故事值得关注与讲述。但要在内地拍这种题材,框架就被看不见的“智子”给焊死了。还是只能用温情的滤镜去化解苦难,用警察的介入去引导光明的结局。这种呈现和表演不要说和拥有神级表演的《无人知晓》《何以为家》相比了,也不如《麦路人》和《10+10》里朱延平的5分钟短片《无国籍公民》。从《我的姐姐》一脉相承而来的还是作闹的熊孩子。潘斌龙难得演了一个反派。王俊凯的演技已经可以去呈现这种角色,还需继续磨炼与提升,但这条接戏和角色的路子是对的。两星半
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挺感人感谢主演上下幅度巨大的演技(不是小孩子)(上一秒:他演技还行,下一秒:还是差了点)和零碎的剧情让我哭不起来
点外卖让我吃合成肉,进影院让我看缝合怪。对餐饮和影视永远抱有希望,于是永远热泪盈眶。
感人
王俊凯毫无天赋,小弟弟演得不错。一个新导演前三部作品基本能够说明问题,从《再见,少年》《我的姐姐》《野孩子》这三部来看,殷若昕水平有限。
今日说法上那句“忘不了”记了很久。取材于真实事件,很喜欢导演殷若昕的温柔而平视、尊重且关怀的这个视角选择。踏踏实实做人物,踏踏实实做人物关系,踏踏实实做表达。《野孩子》给国产现实题材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正面示范。
你们是认真的吗 好尼玛难看 好肤浅的剧本和好肤浅的表演 怪不得在家抠脚了这么多年 太难看了
极好的题材,极尖锐的现实故事,稍微深一点点,都可以看得见煌煌如日光的人性美丽。可惜剧作本身就弱,人物的困境怎么来的,人物如何脱困的,人物的高光是在什么地方,这些简单的东西都没有交代清楚,甚至还不如原先新闻的寥寥几句讲得更多。兄弟俩的困境是那么地极端,却被处理成一直都有温暖的光照笼罩,这样就让角色之间的互动少了很多的难得。导演自己可能是有不少的社会生活观察的,所以细节可见很真实的景别,如果不是这些场景具有说服力,这个故事就很糟糕了。两位主演的表演难度都是很大的,可是完成度不足的时候,确实就不能打动人,这个不怪演员,只能说选角不够仔细。镜头语言和音乐声音设计有些过满,技巧多了,被注意到就是对主题的偏离。
片尾字幕的时候,女警察说她抓过一个男孩三回,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任何不良的影响都可能毁掉他们的人生,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看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拼尽全力去保护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让他远离接触到暴力的机会,远离犯罪,不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不要像他一样。在真实事件是改编上,导演的这个故事切入点选得不错。在哥哥的这条线,导演展示了那些被毁掉的男孩子,而这个群体里的女孩子的遭遇也一样可怕。看电影的时候,想到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刷屏的那篇《从家中偷走一个11岁女孩》,很多孩子都是在还不懂什么是暴力和伤害的年纪,就已经深陷其中,又有谁能保护他们?
《刺猬》《野孩子》连着两部,让我对王俊凯彻底改观。导演赌对了,这个片能不能成,就是看这两个演员够不够真诚、情感张力够不够强。王俊凯和弟弟的对手戏,贡献了尖锐又柔软、令人痛彻心扉的表演,尤其眼神戏、情绪戏很动人。从小被抛弃的孩子,内心都是废墟,只能靠互相抱团取暖来一点点重建。经受的是痛苦,流露的是善良。为了弟弟长大后不要变成第二个他,所以用尽全力、付出一切去托举弟弟,马亮主动陷入困境,却更是在救赎自己。
影片有关生育、教育等社会议题的探讨还挺深入人心的,看完感概满满
看之前以为能让我大哭一场,没想到看完后一张纸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