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去横店玩,看到很多景点挂着牌子介绍是英雄的拍摄地,忽然想重温一下这部电影了。
依稀记得这是小时候为数不多的上映期间走进影院观看的国产电影。
当时甚至不太了解这些演员都是谁,只觉得武打场面拍的好美,几个帅哥美女动起来飘逸无比。
当时看过很多武侠片,这种画面却没见过。
梁朝伟说服李连杰不杀秦王的话,真的是也把我忽悠得彻彻底底啊=_=多年后重新看,才意识到这阵容的强大,也感觉所谓天下的言论非常假大空,这个刺杀放弃得有点莫名其妙。
而当时绚丽的武打在看多了大场面后也变得索然无味。
不过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对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商业大片也在探索中艰难前行着。
或许现在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所有尝试和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
《虹膜》稿件存档《英雄》这样的电影,好像只能当主旋律商业宣传片来看。
不论它在电影手段上多么用力和铺张,它的信息量都极其单薄,单薄到填不满一部影片的基本时长。
于是这些信息只能不断重复,不仅重复,而且错乱。
在错乱中重复,在重复中错乱。
它的创意很明显是从一个比纸片还薄的概念出发的。
类似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不一样的武侠片” 或者“我们要讲一个不一样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这样的抱负。
“侠以武犯禁”,不冒犯秩序不叫武侠片,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反其道而行,来讲一个追求和平的故事呢?
千百年来都在讲荆轲怎么刺秦的故事,那么我们能不能讲一个荆轲如何放弃刺秦的故事呢?
我猜他们对自己的这种所谓的立意上的突破和升华是相当得意的。
这个创意的实现方式是让刺客深入秦宫去跟秦王谈心,一边推心置腹一边警告威胁:你看凭我的本事弹指之间就能杀了你,但是我不杀你,我来只是想提醒一下你,将来一定要给我们大家做个好皇上啊啊啊!
而秦王的反应居然不是“什么人竟敢跑来教训寡人,拖出去砍了”,而是立刻感激涕零:寡人本意一直都是将来要做个好皇上的,现在总算有人理解相信寡人了呜呜呜!
请问这样的脑洞是什么水平?
在政治上,是特别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又总觉得自己比谁都高明的政治小清新水平。
在叙事上,是起点中文网烂尾大纲文的水平,连故事的基本冲突都无法建立,只剩下说教。
在电影思维上,是大饼脸对大饼脸的正反打,是影像上极其单调的面试场景。
在表演风格上,这个自我感动和语重心长的秦始皇,宛如朱军附体。
而它的语言水平呢,像“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这样,我想一个靠谱一点的中学语文老师,心里都是非常不以为然的。
《英雄》要表达的核心,就是这么个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体量其实连半个小时也撑不下来,剩下的时间是靠山寨版罗生门,把一个故事讲三遍凑成的。
罗生门里无真相,每一个不可靠叙事里都藏着叙事人的一点私心。
而这个山寨版的罗生门好像并不知道讲故事是要干什么。
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出于商业目的,用爱情故事来保证商业片的流行度,虽然爱情故事显然跟这个政治说教背景是不搭的。
这些爱情故事又非常像是山寨版的《东邪西毒》,让梁朝伟和张曼玉复制了自己在《东邪西毒》里为情所苦的微表情。
但是,王家卫的人物感情方式是內爆式的,内心戏再多,嘴上一个字也不说。
《英雄》却要让他们嘶喊出来:“我知道你看见了,我故意让你看见的,我心里根本没有你!
”“你心里只有天下!
”“还有你!
”不知道这两位演员在准备这些让人凌乱的台词时,心里都是什么感觉。
至于章子怡的角色,好像时刻都在歇斯底里,时刻都在莫名其妙地添乱。
这些拼凑的故事和凌乱的人物生硬得大概编剧们自己也不大相信,所以它的旁白一直在强行解释,通过强行解释建立表面的因果关系。
该片里几乎所有的台词,都在忙于给画面做各种解释,这是为什么《英雄》看起来特别像宣传片或广告的原因。
艺术是既不能也不需要更不应该自我解释的,解释约等于信息单一的强买强卖,电影在艺术歧视链上高于广告,就是因为它理应比广告丰富和自由。
而你有点解释能力也罢,你的解释都是“这个字的写法里含有剑法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杀,便是和平”之类的地摊糊弄装逼文学,让人情何以堪。
该片里被盛赞的功夫奇观,美而空洞,也就只能当广告来看。
而且它对动作的核心展现方式,用慢动作展现快速度的方式,又明显是山寨《黑客帝国》里躲子弹的镜头,但是《黑客帝国》里的快是无需解说的,因为人人都知道子弹的速度有多快。
《英雄》里缺乏这样的参考点,就需要不断有人来赞叹“好快的剑!
”了,这就是山寨带来的负累。
如果说《英雄》在世界电影中还有一点无出其右的地方,要属它对格式化的展示和迷恋程度。
它的时空是架空的,整个世界像被彻底格式化了一样干净和整齐,没有一点芜杂的现实感和烟火气,没有一个平民,除了几个符号般的角色外,所有人都变成了像素点。
黑压压的秦兵如同可以复制的AI,应有尽有。
这种美学选择,不知道张艺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我更倾向于他是无意的,因为他其余的作品(不只是电影)都或多或少地显示了格式化倾向,说明他有一颗被格式化的脑袋。
《英雄》里无名给秦始皇辩护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痛苦和天下比便不再是痛苦”,为了天下这个理想和目的,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请问,这是谁的理想和天下?
一个普通人和这样的天下是什么关系?
始皇帝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事无巨细都要被格式化,纳入帝国秩序。
求仁得仁,于是这个无名,就首先被格式化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求着被格式化。
秦始皇作为格式化的始作俑者,多少都要为千百年后的张艺谋的这颗脑袋负点责。
J. HOBERMAN说,《英雄》里有太多的《意志的胜利》的影子,但是《英雄》的丰富度是远远不如后者的。
作为一部格式化美学模板电影,它比多数的世界电影都贫瘠得多。
(原文少了一句,此处添上):而贫瘠,这是无产阶级主旋律艺术的本质特征。
《英雄》讲述了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的这么一个故事。
整个故事最接场景只有一个地方:秦皇宫殿。
赵国刺客无名化身秦人狼孟县亭长,携带其他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长空银枪,飞雪长剑,残剑残剑只身来到秦皇宫殿晋见嬴政。
这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使得无名能够接近嬴政十步之内,与之对饮。
随后更多的故事在谈话中被引了出来。
虽然如此,但是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画面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势必要以影片画面取胜,他确实也将画面做到了极致。
整个秦皇宫殿被黑色与灰色覆盖,呈现的是一副沉重郁厚画面,给人带来一冲无形的压力。
我们再看无名和嬴政之间的对话:第一段话无名便说道残剑与飞雪三年无话,飞雪与长空有一段情。
故事再往下发展到无名向残剑求字时,秦国向他们发动了一次本片中最大的也是历时最长的战争攻击。
所以本段故事矛盾最为突出,产生的冲击也是最大的,故被使用了大红色;第二段故事嬴政猜疑无名所讲的真实性,便根据自己推测来推翻第一段话中无名所讲。
这一段故事中无名,残剑,飞雪,如月等所有的人物在感情上几乎都没有冲突,甚至于在秦士兵中无名与飞雪一战也显得相当平静,但越是平静的故事越显得忧郁,故而被用了蓝色。
同时蓝色也将嬴政这个角色的冷静与理智体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是将他自以为是的个人性格体现出来了。
第三段故事中使用的是白色,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是凄凉的,同时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真相大白。
正如我一开始对《英雄》作的简介:残酷的真相就是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
而在这一段故事中又插播了一段残剑的回忆。
用绿色来讲述他与飞雪的相识,共处与刺秦,并且最终放弃刺秦。
显而易见残剑是希望天下和平的,只不过他将飞雪也绿化了。
片中唯一没有用色彩诠释的角色是长空,可见长空其实是一个独立的角色,无名和嬴政并没有将他的故事曲扭。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史上仅有的美术片,你在片中的任何一处抓出一副画面,它都能独立的作为一个作品摆出来,美到极致了。
这当然也得功于影片的动作指导。
影片中无名与长空一战最为出彩。
水滴青台,琴音渺渺,银枪如蛇,剑舞流光。
这绝不是《星球大战》中绝地武士能够匹敌的。
当然在这一战中我们又看到些许《黑客帝国》的影子。
甄子丹饰演的长空这一角色绝对是两千年后他饰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长空的冷漠,硬朗,似乎那只银枪天生便是他的,他人绝对不能与之相匹配。
他们生来就带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独来独往。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远远的胜过了无名,残剑与飞雪;在三个片段故事中,飞雪以红色,蓝色,白色分别与无名相战三场,除了蓝色中相斗较长外,红白均是一笔带过,简单的描述一下无名成功在秦军眼前杀死飞雪的情节。
或许担忧张曼玉本身不是打星,故意给她甚少的打戏。
关于残剑,片中也只出现过两场打斗,分别是在九寨沟与无名意见相斗的一场,与嬴政在秦皇宫的第二场。
这些戏份也远远不如无名与长空一战,毕竟梁朝伟也不是打星出生,给他编的这两场戏更似是舞蹈;而如月和飞雪一战就更加接近舞蹈了,几乎可以说就是舞蹈。
我们能够看到在一片红色的树林中,如月与飞雪二人时而嘶喊,时而挪身飞腾,夹杂着漫天黄色的落叶,不正是一台舞蹈剧么。
另纵观华语影视,《英雄》可谓是至今为止场面最大的影片。
其中不乏有千人张弓射箭,万人持盾扛戈的画面,光那城墙上插入的箭羽便数也数不过来,更有文官蜂拥奔上大殿的震撼。
谭盾的编曲确实史诗,在《卧虎藏龙》中获得多项最佳音乐奖。
在《英雄》中也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
其实两个片子的曲风基调都是一样的,以深沉幽远为主,决斗时加上快鼓的声音,而在《英雄》中又加上了“咿呀”的吆喝声,与影片历史背景相符,可以说是在史诗的基础上画龙点睛。
但是这部影片在主旨上被观众所诟病,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嬴政怎么能相影片中描述的那样为有人理解而落泪?
也不能为了一个放过自己的刺客而迟迟不下杀令。
但是根据目前对秦始皇的研究来分析的话,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记载的秦始皇与实际的嬴政存在这很大的偏差。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王室婴,而汉高祖刘邦亡秦之后,与项羽一起杀秦王子,夷灭秦王室。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
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对将军王恢,只因其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而将其下狱处死。
秦始皇从未诛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
秦始皇从未对直言的大臣加以处罚;而汉武帝因司马迁替战败的将军李陵谏言就将其处以宫刑。
试想,如果司马迁将秦始皇的这些事情,不加修饰的书写进《史记》,汉武帝读到之后,或是由忠心的臣子读到之后禀报上去,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毫无疑问,不仅司马迁会遭灭门之祸,其一生的心血《史记》也将会化为灰烬。
张艺谋的艺术手法是美术一样的手法。
那种故事情节并不拥挤,画面背景不连续转换,可以称的上是一种“单调”。
因而张艺谋的武侠电影总不到大多数人的称赞甚至赞同。
大众的武侠电影文化是依托着金庸武侠故事为剧本,情节动荡不安,不能有一小段时间让人物走在竹林,草原,沙漠中,去表达感性精神。
张艺谋的武侠满足不了大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武打动作不能“文美”。
可以“武美”,但不能“文美”。
我们可以看,即使像王家卫《东邪西毒》这种只假托武侠外壳几乎和武侠不沾边的“武侠电影”,在处理武打动作方面还是继承了传统武侠和新武侠电影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武侠电影武打是次要的,但却一定要处理得一丝不苟,用漂亮的动作和流畅的节奏去表现。
不然,只留下一副武侠电影的空壳子;这样再去表达现代情感,只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恶心想吐。
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种经典,他里面的打斗会让让你感动,他里面的骑马追逐也会让你感动。
李安的“骑马”是依托着很深的故事情节,而张艺谋的“骑马”只是骑马,用“骑马”去表现一种画面本身的美。
也许张艺谋的艺术水准更高,但《英雄》,《十面埋伏》却大多看似《卧虎藏龙》的模仿秀。
着似乎便着了致命的弱点,让人无法产生“空前”的震撼。
... ....
英雄,完美体现了电影的艺术,色彩变换,光影结合,娓娓叙事,层层抒情,书法与武术结合,流动与静止映照,夸张与平淡交织,山水画卷,大漠卷轴,肖像特写,渲染铺垫,现实与历史人性与神性交融碰撞,无懈可击。
国产电影的良心啊,多年后6刷了的过来写影评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小孩子们,小时候不要看,看不懂的,就不要乱评分啦,长大了看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我从没发过一片影评,但是这次一定的发重新看了遍张艺谋导演剪辑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误解了这部片子太多,小时候看时只是觉得画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影片确实对话不多,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悟,是多说无益,是懂。
况且有画面的支撑,很多东西不用说,就能懂。
李连杰是刺客,面见秦王,因为他杀了秦王最担心的三个刺客。
他给秦王讲他如何杀死这三个刺客的故事。
第一个是甄子丹。
对决之地,无明显颜色,有琴瑟相伴,有雨,勇士之间有礼教,这些无不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
最后李连杰赢了,赢在快,赢在技精。
【无色,技精,这是影片的第一层 】然后片子的核心开始,李连杰讲述如何杀死梁朝伟和张曼玉这段侠客。
红色的赵国字馆,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里面说书法和剑意境相通,正如前面和甄子丹对决时说的琴瑟与剑法相通一样,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在意相通,万物归一,而这份相通靠悟。
红色在这里代表着欲,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两人相残让李连杰有机可乘,最后逐一击破。
【红色,人欲(占有欲,嫉妒心,报仇),影片的第二层】秦王说你小看了我,于是他开始讲述他认为的这三个人情况。
影片开始用蓝色为主题,蓝色代表着理性(计谋),代表着情义。
所以张曼玉和梁朝伟为了知己之情,为了国家之情,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连杰刺杀的计划。
【蓝色,理性,情义,影片的第三层 】之后李连杰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在书馆之中,梁朝伟组织张曼玉和李连杰刺秦,只是阻止失败,被张曼玉所伤。
这里画面白色为主。
白色,我认为有两重,一是平静,理性和欲望的平衡点,第二重是留白,无意义,为第下一层做铺垫。
【白色,理智与欲望的最佳平衡点,中庸之道(不是中立平庸,那是理解错误了),影片的第四层】在李连杰出发去秦的路上,梁朝伟拦住他,给写了两个字,【天下】。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刺秦,自己为了天下,最后放弃了刺秦,因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这里画面绿色为主,绿色,自然的颜色。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绿色代表着顿悟与悟道。
梁朝伟悟出了“道”,对天下的义,比国家的义大,比个人的得失大。
【绿色,道,天下大义,这是影片的第五层】最后梁朝伟让了张曼玉一剑,死在她剑下,最后两个人双双自尽,【这一让就是影片的第六层】。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层次,而这部片子做到了这一点,一层进一层,也讲究境界,一层是一个新的境界。
最高是让,让国,让天下。
其次是天下大义,但终究还是以暴制暴。
然后是谋。
最后是欲和技。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传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记以让国开始,我们都熟知孔融让梨的故事。
《英雄》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层层的阐述和递进,张艺谋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野心很大,愿望也很好,这部片子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因为除了中国人没人懂。
张艺谋一定是希望这部片子可以开启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电影的风格的时代。
当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画面大片来看,而没有看出里面的意境。
书法和剑法的想通,舞剑时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书法的落笔方式。
那些如画的风景,也是在帮助观众进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还有这不是一个刺秦的故事,张艺谋只是借助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
所讲的是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天下道义的感悟。
太多的人懂技术,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评分只有6.4。
我认为至少9分。
古龙曾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写到武功的境界,一重境界是李寻欢的小李飞刀,手中有刀,心中有刀,刀即是人,人即是刀,人刀合一,兵器谱中排第三。
一重境界是上官金虹的龙凤环,手中无环,环在心中,所以处处都是他的龙凤环,摘花飞叶,皆可杀人,兵器谱中排第二。
一重境界是天机老人的天机棒,手中无棒,心中也无棒,这已是武功的化境,兵器谱中排第一。
《英雄》中秦王讲剑法的境界这一段很明显的借鉴了古龙大师的这一说法,很讽刺的是上官金虹杀了天机老人,而李寻欢又杀了上官金虹。
残剑不杀秦王,是为了天下,无名不杀秦王,也是为了残剑写的两个字:天下。
这天下到底碍了你们什么事?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秦王死,天下还是天下,秦王不死,天下亦还是天下,这个天下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改变,其实你们救不了天下,你们能救的只有自己,你们也是天下的一份子,若残剑杀秦王而与飞雪归隐田园,至少有两个天下人很幸福,在残剑的心中,到底是天下比飞雪重要。
其实我心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这些所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天下众生,可是,谁要你救?
秦王要一统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赵王也要一统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于是两个为了天下的人为了自己的天下杀了天下人,多么讽刺的事情。
记得前不久才看过一部《大明劫》,崇祯要救万民,闯王也是要救万民,可是你们想过万民的感受么?
中国人其实很顺从,他们不要你民主,他们只要你给饭吃,给房子住,就安安乐乐的不会造反,他们甚至认为当政的某某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党派,中国是最幸福的国家,中国在若干年后将远超欧美(跟朝鲜人民的思想多么相似)!
《英雄》这两个字太大,不知道说的是谁,长空?
残剑?
无名?
秦王?
这些都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蔡伦,富兰克林,林肯,马云,让天下人生活更好的人才是英雄。
除去音樂,除去畫面,可說的依然很多。
即便了看5遍,但是從影片中所能感悟到的,依然不少。
這裡只想談談片中試圖說明的“道理”,這樣的道理,隨後的大片很難匹及。
首先,我們需要回到“刺秦”這個背景界定。
天下紛爭,民不聊生,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在為戰爭或者即將發生的戰爭進行動員、準備,所有一切的努力,無外乎要保全一國。
戰爭和動亂的年代,固然可以誕生卓越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政客,但是對於所有人而言,人生如萍真正不知該往何處去。
這樣的時代,需要有人來終結,需要有人來實現統一,即便不是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國的國君,身處其位所想的無不是此。
其中或許有野心,或許有貪婪,但是民眾同樣會受益,這也可以視為“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這樣是個時代,簡單的同盟是不牢固的,因為這個博弈不是無限循環的,今日結盟之國或許明日就成為他人手中之物,因此沒有人願意維繫長久的同盟;所求的解決之道,無一例外,只有戰爭。
於是群雄混戰,當秦國的鐵騎和弓弩征服一地又一國時,戰爭會帶來傷痛,會帶來破壞,但是這一切與隨後的和平相比,都是暫時的;只是有些人無法釋懷,有些人無法忘卻自己離別親人的痛楚,於是秦王成為眾矢之的。
每日劍客練劍、磨劍,所求即為刺秦;秦王身邊至少三千鐵甲護衛,所求不僅僅為保存一個秦王,而是為了天下。
其次,我們需要分析“刺秦”能帶來什麼,這有助於我們分析這樣做的意義。
刺秦必有其緣故:第一種是國仇家恨,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目的所在;第二種是替人刺秦,他國君主雇傭刺客所求刺秦,為的是自己能夠取而代之,成就霸業;第三種是為了證明自己,身為一名劍客,倘若一擊成功,必將名聲大噪,成為眾人敬仰的“大人物”。
這三者,從古至今未曾改變。
刺秦成功,便是報仇,便是踐諾,便是成名;不過請注意,此三者所消滅的只是秦王本人,卻無力改變一項制度——封建製。
刺客所能做的,最多是延緩這一過程,直到新的天下一統之君出現;封建製所帶來的制度變遷,是無法改變的。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刺秦”的悲哀:對於秦王而言,他的死換來的是在其位之人易主,其本人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對於刺客而言,除了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之外,便是一掊黃土。
因此從歷史發展來看,刺秦是不會有任何實質收益的。
然後,我們需要分析的是“天下”的含義。
天下,已經不只是一國、一國之民,而是整個中華。
對於一國而言,被滅國無疑是痛楚的,所隨帶消亡的有文字、貨幣、曆法等等,這一切隨著城破將不復存在;但是這一切換來的,是戰爭的終結,是和平,是民族的融合、文字的規範、度量衡的統一。
當天下一家時,貿易得到促進,秩序得到穩固,至少對於民眾而言,不用為了躲避戰火而顛沛流離。
天下所帶來的,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全新秩序。
最後,還需要去理解那“不刺”的意義。
那一劍,最終的放棄,是大義。
真正的大義,超越了國家的仇恨,超越了普通的諾言,超越了揚名所帶來的聲望。
正如那劍法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殺。
最高明的劍客,當然已經無需劍和劍法,因為他已經真正明白生與死、國與家的意義。
很多年不上豆瓣了,我以前也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后来因为自己价值观的一些改变,我觉得我必须上来为这部电影说一些话,讲出我认为的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以及张艺谋导演的用心。
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业的里程碑,大家是公认的,因为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在这之后国产商业大片数量爆发式增长,大家开始只为赚钱来拍电影。
但《英雄》这部电影,我认为赚钱是次要的,这是一部专门针对外国观众的文化产品,宣扬文化才是主要的。
这部电影在国外最大电影评分网站imdb评分高达7.9,可见外国人对此片评价极高。
首先开场不久,中国秦汉时期著名打击乐器编钟登场,在悠扬的钟声中,秦王会见无名,无名开始讲述他与长空的一战。
全片的战斗几乎都设置在广阔的地方,而这一场专门设置在棋馆——现代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的地方,此时,中国国粹围棋登场,同时伴有一位老先生抚琴。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可能司空见惯了,但是对于外国人,编钟、围棋、古琴都是新奇之物,充满民族特色。
打斗正酣之时,突然停止,这时候专门加重琴的戏份,无名请老先生再抚一曲,同时体现侠客情怀,习武之人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
之后,无名给秦王讲述他与残剑飞雪的故事,此时全片存在感仅次于“武侠文化”的“汉字文化”登场。
残剑是一家书馆的书法家,他从书法中悟出剑法,将文与武联系起来。
无名便是去找他求字,也想从他的字中悟出剑法。
当今中国恐怕学书法的人已远不如学绘画或音乐的多,汉字主要是工具而不是艺术品,我个人对此稍感惋惜。
世界上使用各类字母表作为文字的文明是不存在书法的,他们的文字根本无法作为一种艺术品,所以很多欧美明星对于汉字是很惊奇和喜爱的,甚至把一些字纹在自己身上。
电影这一段向外国观众展示了汉字的艺术性以及深厚内涵,甚至能从字中悟出道理。
残剑刚登场时,无名在一旁磨墨,残剑在沙中写字,这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奇怪,而对于外国观众恐怕大多数是第一次见。
秦军来袭,赵国人即使被箭射死,也要稳如泰山地写字,正如那位老先生所说,要明白“文字的精义”。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英雄》时,我爸在旁边嘲笑:“真是搞笑,箭都长了眼睛吗?
就是不射他。
”我当时也觉得好笑,但我现在觉得这真的不是重点,这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凸显汉字的内涵,凸显汉字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书馆之后是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一战。
这里就说说电影的取景,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国家公园,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广西桂林山水,有人说无名残剑飞雪满中国到处打,不合常理。
我想说这也不是重点,独有的自然风貌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本人在欧洲生活多年,像桂林漓江那种山峦的形状,在欧洲是不存在的。
电影团队煞费苦心地长途跋涉跑这几个地方,我想目的就是在于展现中国的河山给世界看。
在无名讲述事情真相中,引出了全片争议最大的思想主旨,也就是个人与集体或者国家的重要性之争。
有人说,这片就是给独裁霸权洗地,秦王暴虐,而影片却宣扬为了停止战争,少一些战乱,也可以忍受秦王的高压统治。
我想说影片的确提出了这一点,但并没有表示这一定正确,只是残剑和无名认同了这一想法,而残剑的爱人飞雪始终坚持个人大于集体,即使死更多人也要复仇。
影片只是提出了这一个论点。
我在imdb的评论看到外国人评论,认为这部电影不同于《勇敢的心》等一众西方电影强调个人自由,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讨论。
So many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the first and most centralized state and alternative models of civilization like the west, are highlighted subtly in this film. 你可以认为这对,也可以认为这错,正如那一对爱人,残剑与飞雪的不同选择。
剑、箭、枪、棋、琴、钟、字、武,这些文化;山川、河流、沙漠、胡杨、瀑布、棋馆、书阁、宫廷,这些风景,饱含在这部电影当中。
电影在国外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15年前就在美国取得了5000多万美元的票房,而日本更是高达40多亿日元,在韩国和欧洲也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想一想,这得有多少外国人欣赏了、感受了这些文化、这些风景。
直到今天,通货膨胀加上荧幕数大增的情况下,没有第二部中国电影在海外取得如此高的票房。
《战狼2》在北美仅有可怜的20多万美元票房,并且恶评如潮。
所以《英雄》应该是中国电影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输出,当今韩国明星,美国电影,日本动漫在中国非常强势,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固然好,但是如果也能把中国的文化展现给世界看,就像这些国家把他们的文化展现给我们看一样,这不是值得鼓励的吗?
很可惜因为某些原因,我国文化现在并不强势,《英雄》做到了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我在油管上看视频,视频前经常看到各国的旅游广告,尤其是日本的,拍得很诱人让人很想去东京玩,甚至最近看到了印度的宣传片。
《英雄》再不好,作为一部高级旅游宣传片,总是合格的吧,哈哈。
叙事结构和视觉效果确实不错,但是最后的主题落点实在蛋疼,充满着救世主式的虚妄自恋,残剑飞雪的殉情并无感到任何美感,真正的美来源于对生命真实深刻的体验,两人的殉情,看似高山流水,但此种对生命的轻贱,不过是盲目的自恋,宏大的殉情场面不过是为了赚取眼泪,也许导演欲想表达一些崇高宏大的精神情感,但许多的场景看起来确实无比矫情,为了崇高而崇高,整部电影,没有看到谁是为自己而活,向内关注自己的感受,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伦理道德看似高贵,实则虚妄,唯有改变自己,方能改变世界,而改变自己的先要条件正是关注自己,认知自己,也正是《卧虎藏龙》之中的那句“真诚的对待你自己”,这也是李安和张艺谋的不同之处,张过多的渲染外在世界和道德伦理的宏大而忽略了内心,看似宏大,实则无比空洞;李则不断去探究内心,看似是很小的角度,却让人看到了更宽广,更实在,更具体的世界。
当年看的时候杂没觉得这么搞笑呢。---台词课后感
其实有些桥段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拼成的整体让人很失望 尤其是出现了章子怡这样蹩脚的演员
臣与长空面多面站着,有半个时辰,虽然谁也没动但绝对已经在彼此的意念中展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意淫战斗发 现在看来英雄拍的好文艺呢- -!!!!噗!
第一次看就覺得很刺激,看后就忘了...音樂找過,也記不得什么了..。
竟然是张艺谋拍的没有一个废镜头真是牛逼很好奇外国人看完是什么感受
若比《刺秦》,此是一坨。
中国电影史上最高装丫挺的事件
它的意义不在于质量,而在于尝试。
如果导演不是国师,这片子在豆瓣至少8分以上。
如果有外国朋友想看中国电影,那就推荐英雄。
明显是被国人低估的作品,美学和形式上的隐喻都是老谋子新世纪作品里的一个标杆,对于国产电影工业而言更是里程碑的存在。
愚蠢至极。粗浅的色彩配置和叙事,空洞乏味的人物和剧情,一以贯之的绿帽焦虑和窥私欲,反转堆着反转,大场面堆着大场面,慢镜头堆着慢镜头,依然是陈腐的男人大格局女人小情小爱那套直接升华开始歌颂大秦一统,片尾拉开长城全景就差没把新时代⭕国梦打上去(对比《刺秦》结尾悼亡荆轲),不为艺谋为权谋,国师你是真行。
呜呼,天下人苦“天下”久矣!
不否认剧情上有瑕疵,例如梁朝伟尴尬中剑的几段。瑕不掩瑜,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与古典意境的诠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偶终于看了这片!重磅的画面,废柴的简单剧情跟核心内容。各种二各种废各种洒狗血。(陈道明倒是很卖萌~始皇帝居然有心思编爱情故事……真是第N春不改)还有那经典的“大王八大王八”跟“FUCK !BIG FUCK!”
导剪版,都不用喷它的价值输出,这个罗生门结构从视角去缕就是个巨大的bug,李连杰跟张曼玉有否一战以及后者生死如何秦王能不知道?每一个叙述内部刻意注水雕琢的成分极重客观上根本没在以人物的叙述目的作为核心(比如章子怡的存在),不带这么硬坳的吧。其次,张艺谋的审美就是土,土的审美拍土的意象可以负负得正,这种宏大美学他一辈子也拍不好的,后边的一系列作品足以证明。
【跟学生看了一个小时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看完的第一部拓展课电影】以前看觉得一般,只有画面色调留下了印象。现在再看却觉得可以说是写意风武侠片的代表。在耳熟能详的荆轲刺原型上,加入了很多浪漫的元素,以剑法境界来反映中国的”侠“之精神。为国报仇苦练武艺是侠,为天下苍生放下手中之剑也是侠;心系天下是侠,忠于爱人也是侠。打戏走的是轻灵飘渺路线,意念之中的比剑更是中国武侠特有的方式,此般侠士,近乎仙人。老谋子当年的场面调度大气磅礴,色彩运用更是突破常规,实在是惊艳。
想冒充深奥,可惜没成功
隔十年再看还是不喜欢,对,罗生门也还是不喜欢。
红色是小爱 绿色是家国之爱 白色是天下之爱 以战止战 最后只剩孤独的秦王自己看天下了 含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