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美妙轻盈的、安东尼奥尼邂逅《伊莎贝拉》中的彭浩翔之旅,寻母、叛父、杀人等沉重母题,竟在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uerra的悠扬弦乐和女歌手Gabriella Ferri的轻佻Fado中,变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趣味。
音乐中、镜头下,武汉变成了彭浩翔的澳门,宁波变成了陈英雄的河内。
而达达寻母的无疾而终以及她与赵野情爱关系的暧昧难辨,则像极了安东尼奥尼那些悬在空中没着落的人物和剧情。
醉后 你恍惚看到他一闪而过追寻而去又无踪迹一如他当年追寻着你你看到的是他还是他的海市蜃楼?
你一个人乘坐和他一起坐过的那列火车你看着对面的那对情侣女孩头枕在桌上睡着一如当年的你你走出车厢不忍再看到这画面你来到曾经和他一起住过的小旅馆老板更老了一些那间房更新了一些空气里满满都是回忆的味道却再闻不到他的味道张野我在空旷的山洞一遍一遍呼喊你的名字你听得到吗你还会回来吗
片子很好,看得懂,又有味道。
这样的女孩很可怜,同时也有点可怕。
这样的女孩挺多的,每次遇到她们,我就会想疏离。
要不是买了电影票,专门赶去,换做电脑前对着播放器,我是一定不会坚持看完的。
面对观众没有共鸣的反应,主创人员反复强调,这是“他们的青春,是青春的一种”,是“经过反复排练的”,是他们“回忆里”的片段。
言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观众的不解和没有共鸣,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是他们无能为力,或者不那么在意的。
独立电影可以没钱请大牌演员;艺术电影可以自说自话讲自己的故事;演员和编剧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故事的情节能够唤起观影者的个体感受,私人记忆,或者带来一些震颤,哪怕是最默契、最平淡的认同感,不值得么?
不值得主创们小小的“屈尊”妥协一下么?
可以有断章,可以无厘头;电影的表达可以多种形式、任意诠释... ...但是,不能说矫揉造作和不合逻辑是“真实自然”能够唤起观影者的一些情感,忆起某些过往,哪怕是小小的、平淡的默契和认同感,不值得电影人做出点“屈尊”的妥协么?
更何况,你在拿“青春”说事,它是群体共有的、每个人独有的、都倍加珍视的。
又或者,不过是次资金缺乏的勉强创作,不必这么当真。
首先要击掌恭喜国产片9月份在广电总局的政策下得以重新占领国内银幕,尽管质量、票房种种情况还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数量繁多、百花齐放的整体态势还是让人欣喜,尤其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国产影片能够进入影院和观众见面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国内的电影产业的确处在快速上升状态。
产业的蓬勃给很多导演创造了机会,第六代导演们也纷纷亮出新作,有趣的是9月11号一天就有两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同时亮相,管虎的《斗牛》和张元的《达达》,相信这只是发行市场运作的巧合,并非两个导演想同台PK,可既然一起来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管虎早年在《头发乱了》这样明显第六代标签的电影后走了条和其他第六代死磕地下电影不尽相同的道路,他迅速转向了电视剧创作,用极具电影创作的手法拍摄了《冬至》、《黑洞》、《生存之民工》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期间也执导了一些电视电影,02年的《西施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但在国内影响不大。
从几部电视剧和电影的质量和口碑都看得出管虎是把市场要求和艺术追求平衡地比较出色的导演,《斗牛》果然也借用了黄渤和闫妮打出了喜剧这张目前中国电影的市场通行证。
可这是一部很拧吧的喜剧,影片一开始就是全村百姓都被日本人杀光后死寂灰暗的华北农村,幸存者牛二和一头荷兰奶牛负责把整部戏撑下去,这能是喜剧吗?
这样沉重的开局带有很强的荒诞感,让观众怀疑场景的真实性,而牛二和奶牛的登场和不断的闪回叙事证实了故事的真实性,一度很怀疑这种不断的插叙会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可现场不断的笑声证明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更聚焦在黄渤彻底放开的独角表演中了。
黄渤的表演堪称出色但绝非很多人溢美的完美深刻,他承担的让观众笑和继续看下去两大任务都成功完成,但所谓的精彩表现也只是非常本色的面部表情或讥诮的方言,对人物内心缺少关照,而闫妮的表演因为戏份少而浅几乎没什么亮色可言。
看得出管虎还是想通过影片中说很多东西,在战争、喜剧等类型片的包裹之下依然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拷问,在那样一个人命如蝼蚁般残酷而荒诞的环境下,牛二能生存下去表面的意义是遵守承诺保护奶牛还给八路军这样一个宏大的道德命题,实际上导演想要说的是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动力。
导演张元被公众所知晓并不是因为的他的电影而是前段时间他的“吸毒丑闻”,其实这原本并不能对他的电影产生什么优或劣的影响,可传媒的可怕力量却可以用他的负面新闻来为影片宣传造势,张元或许无可奈何或许暗自窃喜。
《达达》的影片宣传语是“岩井俊二”式的影片,是90后女孩的情欲心灵史,其实这只是部70、80后青春臆想片,这样说绝无讽刺之意,相反我还挺喜欢这部影片的感觉,只是感觉。
影片开始于男孩赵野对达达身着内衣舞蹈的窥视,这种窥视很难推脱性的暗示,好在赵野和达达随后的相识、相知、相伴都相当的干净,否则公映无望也。
青春必须残酷才有故事,于是达达的母亲据说不是亲生的,于是有个猥琐中年男始终盘踞在家里对他们母女两都虎视眈眈,于是有了一段达达和赵野寻母的旅程。
寻找的结果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像达达所说:干吗这么严肃,我们出来就好好玩玩,和我一起出来一定会很开心。
可开心的时光短暂,苦闷和纠结确是长久,自我身份的迷失让达达始终无法停止寻找,而赵野只是迷恋着达达,所以当达达问他喜欢她什么时,他只能大而化之的说:我觉得你挺有味道的。
靠情绪推进影片非常困难,一般需要剧情的转折来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于是达达将猥琐中年男推下了楼去,责任的承担成为青春走向成熟、迷失回归本位的标志,达达再次找到赵野时内心已经平静而坚定,再次跳起的舞蹈虽无声却仍旧美丽。
近几年第六代导演相继告别地下,浮出水面,可浮出水面的他们却正遇到比审查制度更为残酷的市场考验,再次上路,希望他们一路走好。
张元凶猛王传言对于电影来说属于导演的艺术,但没有幕后知识的积淀,往往尽观之后仍旧无动于衷。
这便是对于导演张元的初步意识。
从《东宫西宫》开始,将他的片子渐渐熟悉温故一遍。
将之前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都细细列举出来。
而张元这个名字也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被打上了时代的标签,那就是“禁片”。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影片被纷纷解禁,登上荧幕与观众见面。
但是,在“禁片”解禁的漫长年代里,那些在中国电影界内充斥着的荒诞和离奇便可以娓娓道来。
张元的毕业时间很巧合,是1989年。
而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妈妈》作为独立电影的代表甫一出现便成为“禁片”。
随后导演的很多作品,如《北京杂种》《看上去很美》《过年回家》《绿茶》《达达》等渐渐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影片中已经看过的《达达》感触颇深,在影片中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激情和冲撞放置在一段一段的故事中,而这个故事看似是支离破碎的,从结尾的部分看又是有机结合的。
达达和赵野,名字中便透露着那样的信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达观而野性。
达达对于母亲和爱情的不断寻找过程其实就是在诉说着一些无奈的情节,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成了永恒的记忆,一旦伤口发炎便想重新踏上远去的步伐,找寻,寻找,对于远方一个没有目的和终点的地方。
可以说,张元的电影关注更多的是城市中的那些“边缘人”,这一点如香港导演郭子建一样。
郭子建的《青苔》中深刻刻画出这个繁华都市中那些所谓的边缘人群的悲惨境地,他们也如贾樟柯的《站台》里展现的那群人一样,每次发起向生命的出口冲击都会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了对于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尽管不断出发不断回来。
在《东宫西宫》中,张元将视角投向了同性恋群体,这部由王小波的剧本改编的电影同样遭遇了被禁的命运。
在影片中胡军和司汉饰演的角色原本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但由于双方的同性恋情结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可以说,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一样,本来属于势不两立的,后来却成了如胶似漆的。
而这正好诉说的是生活的逻辑,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就真切发生在生活之中,犹如同性恋一样,人们可以不接受,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客观的真实。
当然,对于同性影片的关注也形成了一股潮流,《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蓝宇》《刺青》《男男女女》都纷纷拍摄出来。
在《过年回家》中,有评论称,这是第一部允许公映的电影。
在这部片子中,在短短的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应该说仅仅是故事的最后。
当陶兰一家三口因为5块钱的缘故而其遭受了17年牢狱之灾对于整个家庭的破坏可能比什么都惨重。
影片屡次出现拆迁之后的残破景象也在映衬人物内心那些童颜沉重的心情。
最终的一声叹息,正如托尔斯泰的小说那般将人性的回归书写的如此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
这就是张元,有着耿直的个性,文如其人,其实电影也如人。
谁能说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被禁呢?
其实,在这个一个国度内,恰恰是因为被禁却正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娄烨的《颐和园》和《苏州河》被禁,而这个导演从此被提起。
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被禁,这个导演由此成名。
但是,张元似乎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等待着具有慧眼的人去发掘。
作为国人原本不应该将导演或者演员的个人情感掺杂进其电影中影响甚至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切道德因素的判断不能成为电影的标准。
张元的新女友李昕芸出演电影《达达》的女主角,而与前妻宁岱的婚变也成为人们猎奇的事件。
这些都属于不切实际的臆想。
而更加客观的评价乃是看其电影仅仅看其电影,不能涉及到个人道德上的评价,因为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对于张元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同样应该如此。
这样,才能在电影评价的问题上走得更加客观公正有价值。
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是讲重庆的,这部《达达》发生在武汉,可电影的氛围给我感觉都差不多。
我对武汉和重庆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天色灰蒙蒙的,半阴不阴的夏天,我骑着半旧地,咯吱咯吱的自行车,身上的汗把衣服都汗的粘粘的,但又没有湿,像是穿着阴雨天没完全晒干的衣服,但又不似那样清凉,于是我感到燥起来了,猛地蹬几下自行车,穿进一个石板小巷子,又穿出来,巷口幽幽的风把我身上的躁热带走,身上的汗冷却下来,我整个人更潮了,像一根浸了水的秋葵一样,又凉快又压抑又难堪。
成都也是这样,一南一北,可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样。
弄妈逼我真的被张元雷翻了.从电影海报开始雷,不知道你们那里影院门口的海报上是不是这么写的"90后情欲实录""最大胆的青春,最迷人的折磨",我们这里是这样写的,所以我再一看导演是张元,就买票进场了.然后从女猪脚出现开始雷,真他妈丑啊,而且还在家跳舞跳的很嗨.然后女猪脚莫名其妙的被告知她妈不是她亲妈.然后女猪脚就拉着杯具男一号坐上了开往住着风骚房客的小旅馆了,中间演了一场10块钱的泡面的戏,操.对话太牛逼了"是牛肉的吗?""辣吗?"然后女猪脚开始眼巴巴的看着男猪脚吃面,这段真他妈天雷.然后女猪脚莫名其妙吃醋,叫了一间房,这时候大伙们都以为"90后情欲实录"开始了,结果他妈的竟然还分床睡,妈逼,现在小学生都知道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是不可能会分床睡的好不好!然后女主角带着傻逼男一号去了一个寺庙与孤儿所合体的地方找她的收养记录,然后好像是没找到又跑去公安局,这是女主角说话了:找一个"88年的"女孩,电影院的群众们开始群情激昂了"操你大爷的,不是90后吗?你找个70后来演90后就算了,他妈的竟然连电影里还非要标榜自己是80后.之后女猪脚笑奔,公安局阿姨大骂傻逼这种雷人镜头我就不多说了.然后女猪脚莫名其妙的又找了个有钱老妈,而且叫喊妈就喊妈,说认就认了,群众们都以为两边暗号都对过了呢,结果到最后才上演狗血电视剧遇到这种情况的傻逼剧情,你丫那个痣让我看看,而且两个人拉拉扯扯的时候女猪脚一直在喊:我没有,我没有...."我还以为她想说"我没有胸呢",这倒是个实话"后面雷点更多了,我不一一说了,点评下电影里三个男性角色.悲剧男一号:被傻逼女猪脚带着去找她妈,莫名其妙的被当奴才使,女猪脚出门还背着一个大包,后来就再也没看见这个大包了,估计所有东西都塞男人包里了,男人真可怜,他的包真多啦A梦.悲剧男猪脚本来挺纯洁的,女猪脚勾引他上了她的床他竟然可以安然睡着了(简直是男人的耻辱),完了女猪脚脱了他的上衣,快要办事前问了那个享誉全球的傻逼问题"你喜欢我什么"这时候傻逼男猪说了"我喜欢你有味道"立马被拍飞,丫欲望刚被挑动起来,就被傻逼女主断喝一声"你别碰我!"操,我要是这个男的,我绝对酒瓶鞋底全上去了.后面男猪脚更雷了,不多说了.有车中年男人:第一次递烟被拒绝,熊猫香烟,是个有钱人.结果有钱中年男竟然喜欢上傻逼女猪,第二次见面,傻逼女猪喝醉了,中年男给她扶上车,然后傻逼女猪就开始搁车上发骚,这时候大伙以为"90后情欲实录"真的要开始了,女猪说,"你送我回家啊"结果...结果...结果!!!结果这个傻逼男人竟然真的开车送她回家了!!!不是宾馆!不是这个男人的家!!是傻逼女猪那个刚死了人还有一个寂寞的老妈在的那个家,操真他妈男人.至于后面雷到死的女猪看见悲剧男一后大吼着发神经的片段,还是你们自己看吧.觉得女猪有味道的悲剧男二:这斯挺杯具的,勾搭女猪的寂寞老妈,竟然还想勾搭女猪,而且在女猪集齐抵制他的关头竟然赤果果的表白了,结果因为他那一句表白,害的男一号的房事未果,自己最后还丢了小命.剧透部分结束了,再后面我不说了,这片子我还是推荐你们看一下,享受下被雷的感觉,体会下买了两张30的电影票进影院找累的手贱程度.我觉得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部电影,这他妈绝对是个戒毒宣传的好材料.原来吸毒能让人变脑残真他妈不是吹的.
《达达》是南都“先锋光芒”主办的“青春万岁”影展的开场电影,有一个大学生观众如此发问:影片的最后,达达好不容易找到赵野,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呢?
我很不明白。
导演张元的回答是:如果你多谈几次恋爱,你应该就懂了。
很多时候电影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没有合适的剧本(甚至没有剧本)却被迫要拍一部并不算太差的电影(即便亏本也不能没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类型片都会在单纯的感官刺激上做文章--炫目的打斗、四溅的血浆等等,而文艺片则办法不多。
一个令人惊艳的女主角、富有特色的画面都是加分手段,余下来就只能靠导演的名气了。
本片就是如此。
很多导演拍的影片有太多设计、制造的意味在里面———窗明几净的场景,男女主人公不仅相貌不凡,而且有着电台DJ般优美的嗓音,用CCTV主播一般标准的国语对话,就连每一个出现的群众演员都穿着得体———这种画面让你一看便觉得“这就是电影”。
诚然,电影就是制造和设计的艺术,没有任何加工的直白画面那就叫生活,可是加工水平的高下是很有讲究滴。
怎样既能保持生活的原有风味,又能赋予其恰到好处的美感,这就看导演的品位和功力了。
张元是此中高手。
在本片开头,你能听到夏天的蝉鸣、看到树叶摇曳的影子、人们趿拉着拖鞋在巷子里随意走动,女孩在自己逼仄的小阁楼上睁开惺忪的睡眼,耳朵里还插着睡前听的耳机,窗外有对过房檐上的男孩偷偷投来的目光。
他的画面总是保留了生活最原汁原味的一面,却又在其平凡普通中发掘出浪漫的东西,这不是一种突然而至、毫无来由的东西,不是飘然若仙、风华绝代的美,更不绮丽多姿、华美雍容,它还是源自你生活的这个场景、源于你每日所看所接触所感知到的,但却触碰到你心里最柔软的某个所在。
这样风格的画面、配一个漂亮又不失个性的女主角、再说个不错的青春故事,想不成为佳作也难。
可惜,本片的气质和味道在那个令人惊艳的开头后便戛然而止了,优美的序曲过后,便进入枯燥的叙事部分。
青春这个词总和一些莫名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无论是怎样的颓废和茫然,其实都源自一颗浮躁的心。
在循规蹈矩地充实生活了多年后,突然看到了人生残酷的结果,有一种猛醒的错觉,久而久之便对结果前的过程失去了兴趣,觉得无论怎么色彩斑斓的过程,最后均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的虚无感倏忽而至。
青春就是这样的梦醒时刻。
达达便处于这样的时刻,她开始怀疑自己现有的生活、怀疑自己已经得到的爱、怀疑自己将来还能否继续得到爱,在怀疑中开始了某段很无病呻吟的旅程——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明天在等着自己———而实际上明天早就像一个已被掘就的坟墓就等着你跳进去。
可不管怎样,她还是带着幻想上路了。
影片将青春特有的迷离、茫然、激情、颓废标签化地堆砌在一起,由于故事本身的薄弱,故而有强烈的碎片感。
导演或许是想通过达达离家出走寻找生母、杀死其母的情人这些情节来表现“弑父”这样的成人符号,可惜没有深入刻画其中的矛盾,人物不丰满,戏剧冲突也不够,在有一个不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又错过了这个故事,或者没将故事最精彩的一面叙述出来,此为本片最大的败笔。
可能因为此片拍的是青春,所以导演能理所当然地忽视情节。
只因如此敏感伤怀的时期是文艺作品大量诞生和吸收的不二时段,所以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处于这一时段的人群是一个黄金市场。
小说市场有大量靠此生存的青春写手,每日制造文字幻梦;电视剧市场有大量靠此生存的俊男美女,每天说着同样无聊的台词;电影市场则有不少靠此获奖的导演,每日带着鄙视(实则羡慕)的目光看着商业片的同行大赚特赚。
所以,每个导演在无题材可拍时,便能轻易跳进这个世界,随意编出完全不着边际的故事而又不会被人指斥,即便有人质疑,他们也能说:青春就是这样无序的!
生活比虚构更加荒诞,更加残酷,更加肆无忌惮地被欲望、被理想、被窘迫、被寂寞、被愤怒、被愤怒而又无为的无奈、被寂寞而又不得的无助、被欲望而又失望的无聊、被理想而又怀疑的空无、被窘迫而又不得不生存的讽刺,所裹挟着,要挟着,威胁着,每个人都是个人质,关于此,李霄峰懂得比赵野多,懂得也比
小记:张元作客中传放映的样片,期间我向导演进行了提问。
真的好无趣啊,我居然看完了,披着文艺外衣的各种莫名其妙……哄小孩睡觉的故事吧。。
无疾而终 看完有点怀念大武汉 李霄霏原来是从这起步的 讲道理这片拍得还不如李玉
这个达达。。。。。。
还有、一次青春...
平淡吧,只能说没有期待中的好。暗恋,偷窥,离家奔走,特立独行,郁执愠怒。这些青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张元表达得略显苍白模糊。不过那首西班牙歌和结尾达达的翩翩起舞倒是给我写些小惊喜。。
一点点小风情
张元也是嗑药的主,就是拍出来的片子一般。可能是国内的药太次了。
说实话,没怎么看明白。
姑娘不错
有那么十多分钟的推进,于我那理想叙事中的期待留下了些须遗憾。
达你奶奶个腿儿,嗑药嗑傻了吗?张元,这么烂的东西。看上去很美的那股劲头哪去了
好喜欢李昕芸。好羡慕张元。一个关于逃避的故事。大陆文艺片总有这样一个好看的、特别的女主和一个生涩的故事。然后多年后男主导了一部同样关于特别的女主的生涩故事。
读到《失败者之歌-秋天与达达》后特意回来看这片,比较拖沓,但体谅到文艺片,拍成这样不错了。李霄峰的文比电影好看多。
大陆的这些青春文艺片儿什么都有,就是没逻辑,其实文艺片没逻辑也无所谓,问题是还非得讲一个需要有逻辑的故事,这就囧了。还有,如果这是1999年左右的片子我绝对会打上五星(比如2000年的《苏州河》),但很可惜这是2009年的电影,过了近10年也没任何进步,那就是退步了。
“你喜欢我什么呀?”“你挺有味道的!”
华纳 17:20
果断快进了我。。。但我一直没看出来是在武汉哪条巷子里拍的
在电影频道看到的 张元的境头变得很安静了 男女主看久了蛮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