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乡
Jauja,走出安乐乡(台),巧黑(港),丰饶之地,Land of Plenty
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
主演:维果·莫腾森,迭戈·罗曼,格茜塔·诺比,马里亚诺·阿尔塞,维比约克·莫林·阿格尔,米萨埃尔·萨维德拉,阿德里安·方达依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丹麦,法国,墨西哥,美国,德国,巴西,荷兰语言:西班牙语,丹麦语年份:2014
简介: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曾参加过普丹战争的丹麦军官Gunner Dinesen(维果·莫腾森),带着青春期女儿Ingeborg(Viilbjørk Mollie Malling)从丹麦来到阿根廷,加入阿根廷军队,参加征服沙漠之战,女儿却跟一个阿根廷士兵私奔,生死未卜,他从此踏上了荒漠里的绝望寻女之路。详细 >
剧情一般啊
开篇的巨型动物都没让我反应过来这应该是个梦,大概觉得在南美电影里奇观是一种理所当然。但比起洞穴对谈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私奔离家的女儿在另一线时空里已变成老妇,遇到四处寻找她的父亲,称他为“那个男孩”。
还记得萨金塞夫《回归》吗,影像可观,两瞥观止,而且仅止于此。
真的没看懂
Qu'est-ce qu'il faut que la vie fonctionne et continue?
6.5/10
凡有诗意,多少带有不沾纤尘,世外荒原放任身心之意,本片格调就像聂隐娘,处江湖不惊,且采用圆角景框,让僵硬的世界触感光滑,静谧而充满自然之美,军官寻找失踪或私奔的女儿,渐渐忘了初衷,因为沿途所遇覆盖了嘈杂的心灵,一犬一泉便构成了生命。
方形画框总给一种从窗口窥视的感觉,再加上不是远景就是全景的镜头,观者和这部片子的间离感简直不要太强烈。不可否认取景的精妙带来的很美的视觉体验,但诗意有时也是一种催眠,趋于零的叙事和台词很考验耐性,似梦亦或是现实的结尾给我补了最后一刀。我,看不懂
看得我有种看寺山修司的感觉……
在没看完之前惊讶于摄影之差,画面之丑,看完之后我想说:what the fuck is going on?????????我承认这个片子小众到连我都不想接受.
近景中景远景搭配的构图美不胜收
还是马特尔更断一点
看到三分之二处,拿起手机播放陈珊妮《星光下我记得》。
不到结局不会知道之前的涵义,基本是一个单身父亲对自己日渐成熟女儿的不安全感的全面展现。摄影很美,节奏的确很慢
此间与彼处。3.5
于梦中时隐时现的《安乐乡》既指向过去又指向未来。然而真正的家园既不在彼岸也不在此岸,最终它在人的身上。阿隆索这部悲观的城市寓言建立在人们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现代语境之下,因此荒漠里的寂寥和伤感全都来自人失去交流后的巨大孤独。尽管梦中人在回家的途中迷失了方向,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又在梦中梦见了那些维持生命运转的意象。唯一的(甚至是致命的)败笔在于提供解读的结尾破坏了影片整体所努力营造的神秘感。
镜头下散发出一股无法掩盖的古典美,如油画般精致的唯美画面,剔除了锋利边框的圆角画框,极度讲究的4:3画幅更加突显出影片的别样美感,艳丽的色彩如此夺目,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搭配上一份无处躲藏的宁静,不加修饰的美便油然而生。女儿随着内心的欲望逃离,只愿沉溺在爱的欢愉中,在放纵过后便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个虚无的影子,让后来者望尘莫及。父亲踏着沉闷的调子找寻,透过水面凝视自己苍老的容颜,跟随野狗来到荒芜的原野,只看见一个被抛弃的信物,却始终不曾见到她残留的痕迹,两人间不可跨越的距离。结尾的设定显得比较多余,原来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愚蠢的故事。穿过草地、海洋、河流与山丘,踏遍黄辉落日也寻不到的安宁,翻过万水千山也看不见的美丽,都只是一闪而过的光影,然而荒漠足以吞噬一切,唯有此刻的绝望和痛苦,无可替代。
前边刺客聂隐娘的画风,后面越来越像赫尔佐格。环境音做得那么出色简直一等一asmr非常好睡。放眼全是绿油油的草地实在不知道好看个啥,说了我不喜欢hiking。星空倒是不错。
古典味浓厚的画幅,简约的对白,漂亮的长镜头,巧妙的画外空间设计,令这部貌似传统西部片题材的作者电影变得趣味无穷。
固态电影。圆角画框下固定镜头所摄制的自然景观得到提炼,观看者的视线也得以收束至局部,于是局部运动的连续被始终聚合在单一场景内。几处音乐响起的镜头,是对人物当下感知的捕捉/隐秘情绪的发散,聚焦于个体情感在情境中的泛化。白昼与夜幕,时间并非呈以流动姿态,更多是填充画面的自然影像,人物行走在消匿声音的绿野上,朝向无方向的永恒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