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涂鸦少年秘密档案(港/台),Uppercase Print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Bogdan Zamfir,Şerban Lazarovici,伊万娜·雅各布,谢尔班·帕夫卢,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cu Silvian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0
简介: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普赛》自多元历史文本取材的手法,导演哈都・裘德进一步将贾尼娜・卡布纳流的剧作改编成一齣破格的“文献..详细 >
#70th Berlin#论坛 秘密警察反动标语案交错国家电视台宣传影像 被监控的生活与死亡
《黄片》那部用的也是这套方法,一边是讲故事一边是素材拼贴拼贴,只不过一个分段一个平行剪辑,拉杜裘德在做的一直都是借古讽今
咒语般的电影。集体记忆的毒素挂满糖浆,嵌入个人档案,站在舞台中央,用大声疾呼的口号抗辩,终被血红的印章钉入死牢。
裘德在《野名留史又如何》之后的再一次影像实验,这次的冲击力显然不如前一部。80年代反动标语案件的舞台剧重演与当年罗马尼亚政府宣传片的并置,他似乎没能确切建立起两类影像之间的联系或对比意义,导致观众产生疑惑:这是在质疑影像的真实性吗?为什么不直接用纪录片形式还原当年的案件呢?
9.0/10
舞台剧的形式真的特别适合这个荒诞的故事。最近正好在看《统治与教育》,极权占有一切权力无比强大,同时又是脆弱的,连一个学生的信笔涂鸦都怕……
看不出历史影像与舞台剧之间有多少关系,可能正是为了表现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呼声是被媒体故意掩盖的,取代的是一些生活幸福美好的内容。演员念台词的时候一定要面无表情吗?
2020.12.27
装置舞台剧和历史记录片的合成。
- 观感很难形容,虽然深知此片是通过用许多形式上的手段去刺破()的“无聊”来变得有趣的,可在欣赏其组织力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无聊/煎熬啊!仿似一股被妆点过的尸体散发出的难以掩盖的尸臭味。(显然,这不是作者的问题,问题在于**本身)另外记一下人物的表演状态,正如它在开篇所展示的那样,所有的段落都布满了僵硬感,人物“播报”/“交代”/“报告”着自己的经历,表演是与档案语言相匹配的档案表演,人是“文件”;此外,剪辑特意保留了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特有的僵滞,台词结束后,人物会继续僵立一段时间,仿佛在等待摄影机关机,等待镜头后的人发号施令,而这种时刻意识到摄像机的余白状态,不正等同于时刻意识到“领导人”/“监察”的状态吗?“被拍摄就是被控制”,相机前的人质,恰恰也是大哥大的人质啊。
戏剧感与喜剧感包裹的民族历史。德国人要么热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现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这段历史于我来说陌生遥远,但是谢幕前最后一个标语,不懂语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
不一定可以改变,但要留下声音。
3.5
非常好看。为了一个高中生动用了成百上千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真的是相当荒唐。拉杜·裘德拍纪录片的办法真的太多了,如果说《火车的出口》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沉重的效果,《大写印刷体》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达到体现最深刻的含义:舞台分区把几个空间和势力有效组合,角色扮演让死去的档案活了过来;剪切成为导演体现态度的关键,对于政治宣传立马切掉毫不留情,对受害者给足所有时间令人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看似毫无章法,实则侧面完整展现了齐奥塞斯库时间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且极大增加了趣味性。结尾非常悲伤。
6.0 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看完,对素材的使用能力很出色,但对这些事真的没啥兴趣
又极低成本拍片,影像之间的联系及契合度没之后一部深,略无聊。
受够了罗马尼亚新浪潮
舞台 僵硬 一开始有趣 逐渐审美疲劳 不如光剪一个纪录片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场鼠辈最后的晚餐 突显光芒(大概只怪时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个个愚蠢保守的逻辑闭环 消灭政治话术
很不好看
世事难料,8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