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古泽良太的名字,无论是不是混“二刺螈”,但凡看过《Legal High》和《行骗天下》的观众都不陌生了。
事实上,这部动画似乎就是《行骗天下》的动画版——主角一行的“正义”欺骗团伙、闹别扭的队友、剧情上的多重反转,等等。
不过,受限于动画的表达形式和单集时长限制,《大欺诈师》据说不能像日剧那样充分地表现人物和剧情。
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大欺诈师》仅仅是《行骗天下》的“二刺螈”版本吗?
——这么挑衅地问问题,我个人的想法当然是“不是”,而且要讲点理由出来。
首先荡开一笔,讲讲和这部剧根本无关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于SNS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即时化,人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里,总是隐隐约约带有一些对于所谓“反转”的期待和恐惧,以至于一方面人们会对种种不公不义表达即刻的、本能式的反应,另一方面,当面对“反转”时,也会将同样强烈、同样本能式的反应投射到原本自己施加同情的一方。
结果,“正邪”两面随着“反转”“再反转”而走马灯式地变化,最终剩下的“正义”一方,几乎毫无例外地是从头到尾都义愤填膺或无动于衷(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恐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吃瓜群众”。
究竟这种现象在社会治理意义上和道德意义上是好是坏,这种问题要留给社会学家和媒体理论家。
不过,如果将同样的认知模式搬到对于通常所谓“文艺作品”上(啊,多么古老的一个词汇!
),有的时候的确可以遇到让受众“图一乐”的作品,但有的时候恐怕也会导致作品在品格上的败坏。
绞尽脑汁想着“你或许在第二层的时候会觉得我在第五层而故意让你以为我在第三层,其实我在第八层哒”,总想着比对方高明一层,站在“聪明脑袋”的顶层,姑且不说为何这种畸形的心态近年来愈演愈烈,就面对一部归类为“悬疑”的文艺作品而言,这种态度在根本上恐怕也会错失作品中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弄得一地鸡毛。
在这个意义上,限定于《大欺诈师》目前播出的三个故事(14集)来说,我认为这部作品比《行骗天下》更出色——哪怕仅仅是因为,《行骗天下》基本上都是围绕“是人(包括女人和男人)就下三百层”(三百层地狱吗?
)的“你在第几层我在第几层”模式展开的;也就是说,作为一部纯粹的娱乐性作品,《行骗天下》的目的就是和观众“斗智斗勇”,看谁当骗子的水平更高。
仿佛是《古畑任三郎》那样的侦探剧一样,凶手和作案手法一开始就呈现给观众了(欺骗的目的和对象呈现给观众了),主要的看点不是找到谁是凶手(谁是被骗的一方),而是如何建立起破案(行骗)的链条。
与此相对,动画的单集长度和每周一集的传统播出方式(像这次Netflix这样,一次性将前14集放出的做法,当然并不常见),决定了《大欺诈师》的制作方无法设计非常复杂的诡计嵌套形式,也就无法做到像单集时长40分钟至一小时的日剧那样,埋足够多的伏笔来实行剧情“反转”。
正是因此,《大欺诈师》的三个故事的走向,呈现出了与《行骗天下》那样case by case不同的线索。
具体来说,在第一个故事“连线洛杉矶”中,主角枝村遇到了比自己厉害得多的大骗子罗兰,并逐渐交代了罗兰“团伙”的核心成员。
在此过程中,《行骗天下》所熟用的“反转”或“嵌套”结构得到了再现,无论行骗过程中细节的“真实性”如何,制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和《行骗天下》别无二致。
但这种专注于和观众“斗智斗勇”的重心,在第二个故事“新加坡之空”里却被部分地转移了。
制作者显然是希望通过几个case来分别交代几名团伙成员的来历;不过,如果说枝村的经历在第一个故事中更多地是点缀性的存在,那么在空难中失去双亲的阿比和曾经参与空袭自己家乡的驾驶员之间的恩怨,就不仅仅是一个点缀。
在第二个故事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比赛中,阿比让自己的仇人重新坐上飞机代替自己参与比赛,这个决定就在罗兰的计划安排之外——不过,“主谋”罗兰早已将这种“意外”考虑在内,于是提前准备好了备选的应对方案,成功化解了可能出现的不测。
而到了第三个故事、即关于另一名成员辛西娅的经历的“伦敦之雪”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整个诈骗计划之外的“意外情况”。
“伦敦之雪”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非常俗套。
辛西娅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咖啡店打工时,偶遇了一名贫穷的画家托马斯·梅耶。
他邀请辛西娅做自己的作画模特,两人因此情投意合,过上了清贫但不乏希望的共同生活。
一日,两人在摆摊卖画时偶然碰到了著名画商兼拍卖师詹姆斯·科尔曼,后者看中了托马斯模仿明画的能力,让他替自己画赝品。
托马斯答应下来,并开始变得有钱;但辛西娅却对他甘于画赝品感到很失望,两人因此不欢而散。
在最后一次吵架时,托马斯对辛西娅说:詹姆斯认可了我!
吃豆罐头要等多少年才是个头啊!
(ep. 13)多年后,枝村阴差阳错将价值连城的《伦敦之雪》当作普通的画作廉价兜售给詹姆斯,于是找到罗兰请求帮忙“骗”回原画。
为此,罗兰团伙设计了一场“地下拍卖场”的戏码,一方面离间詹姆斯和为他出钱拍下满屋名画的情人法拉,另一方面让枝村找到早已欠债累累的托马斯,拜托他画一幅仿作。
当年看到小朋友在美术馆里对着自己画的赝品认真临摹而心生愧疚,终于一口气举债买回所有伪作的托马斯,也因为这次重操旧业而还清债款。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地下拍卖场”中罗兰拿出《伦敦之雪》的时刻。
(当然,制作者在这里也插入了一个常见的小诡计:枝村有意把真品拿去了拍卖现场,而赝品正因为倾注着托马斯的汗水而更为“珍贵”。
)在此之前,众人在商量要从詹姆斯手里骗得多少钱的时候,罗兰等人预计是五千万英镑;而早就对詹姆斯怀恨在心的辛西娅说,要从那个情人那里拿到七千万才罢休。
在拍卖现场,阿比支开了情人法拉后,对詹姆斯耳语道:可以拿出七千万,请务必拍下。
果不其然,詹姆斯对《伦敦之雪》报出了七千万的价格。
可是,正当罗兰要落槌成交时,坐在台下的辛西娅却报出了更高的价格:七千一百万。
这个举动令包括罗兰和枝村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了,罗兰甚至说:莫非要出大事啊。
(ep. 14)于是,辛西娅和詹姆斯两人一路竞价,直到詹姆斯最终报出一亿英镑的价格。
为什么辛西娅要这么做?
一方面,当然可以说,她有把握,对《伦敦之雪》情有独钟的詹姆斯会头脑发昏一直竞价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这个举动超出了罗兰团队的计划安排。
辛西娅的从容来自她对詹姆斯的了解,但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在两人竞价过程中,画面闪回到了当年辛西娅和托马斯两人过着清贫生活时的对话:托马斯:蒙托亚的画非常贵。
辛西娅:多贵?
托马斯:我们两人一直吃豆罐头吃到死那么贵?
辛西娅:稍微吃得好点吧。
不过,总有一天你的画也许也能值那么多。
托马斯:那样的话,就把外面所有的豆罐头都买下来吧。
(ep. 14)对于如今身为欺诈师的辛西娅和每日干着苦力的托马斯,曾经各自以“演员”和“画家”为目标努力奋斗、彼此相爱的往昔人生,早已不可能重来了。
于是,站在辛西娅的立场上,用这个机会向詹姆斯“复仇”似乎就是再好不过的机会——而她一开始就是对罗兰等人这么说的。
不过,既然如此,为什么她没有满足于约定好的七千万英镑?
在此,值得玩味的有两点:一、辛西娅不知道枝村掉包了真品和赝品,那么在她看来,面前这副托马斯仿作的《伦敦之雪》,就是值得曾经“认可”他的詹姆斯以“把外面所有的豆罐头豆买下来”的高昂价格来拍下的佳作。
也就是说,辛西娅以与“欺诈师”身份相符的方式,在另一个意义上实现了曾经和托马斯的畅想,或者说,完成了她自己曾经对于托马斯的画作抱有的期待。
二、另一方面,更有意味的是,“一亿”在这里或许超出了确切的数字(超出了“定个小目标”意义上的“一个亿”),因为在往昔的对话场景中,托马斯和辛西娅都没有明确地说,“把所有豆罐头都买下来”意味着多少钱。
就此而言,如果说辛西娅对于托马斯成名后画作的价值所抱有的期待,在这场欺诈的拍卖会上呈现为惊人的数字(从五千万、七千万到一个亿),那么最后这“一亿”的数字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具体数字本身,超出了可衡量的价值——就像她始终带在身边的那枚素描的戒指,从一开始就是“真的”东西:两人纯粹的感情和纯粹的理想、两人的“纯粹”。
因此,“一亿”意味着无可衡量,意味着比高更高、比大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辛西娅的竞价超出了罗兰的算计和预期,超出了整个计划的控制范围;同时,通过这种象征着无限夸大的仪式,辛西娅和托马斯也才能将两人往昔的“纯粹”如其所是地、恰如其分地埋葬和接受,既不否定它,也不回避它。
更不必克服它。
没有妥协、没有反转、没有诡计,而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跌宕起伏,而是在日常生活里相濡以沫。
——这种单纯朴素的生活方式,在机关算尽的“反转”构造中,不是在“第一层”,而是在“第一亿层”。
它是绝对的、无限的,它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被压抑者的复归”。
纯属觉得这集真的很有艺术感,特别穿插了两个恋人之间情感与成长的往事,所以我就想,画画其实也挺浪漫的哈,找个妹子说我缺模特,然后就约上了,单身狗必备技能喔。
自己模仿着画了一幅,主要纯小白,和原图差异有点大,改了好多次也就勉强有点那个意思吧,弄个画框挂上墙,感受一下剧集里面的氛围也不错,有看上的可以拿去哈,我不介意分享给大家,只要你不觉得画功差就行ᥬᥬ😂ᩤᩤ
因为该动漫的编剧和行骗天下JP是一个人,而且两个剧又是一个类型,所以看的时候不免会放在一起比较。
大欺诈师和行骗天下比较更加注重人物的刻画,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过去,人物的性格也比较鲜明。
因为是动漫,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在格局上也可以更大。
但反过来骗术的系列上就不去行骗天下了。
总得来说情节爽快,剧情反转的部分也都恰到好处,每个主角的轮廓也格外分明。
只不过男主和东出昌大演的小朋友比不那么讨喜,小朋友是真的想金盆洗手,只不过每次都被达子骗或者想要帮助别人才继续行骗。
到真人的是非观有些混乱,明明自己之前骗老人和小孩,还总对罗朗的侠盗行为口诛笔伐。
最后的结局强行大结局,把之前三个受害者都集合起来,就是为了强行把故事穿在一起,这是编剧的习惯。
但是有为男主的父亲抛弃他们母子的行为洗白的嫌疑,而且罗朗最后没有杀刘,也不知道是为了完成女主的心愿,还是只是单纯想骗钱。
最后说下画风,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明明色彩对比那么强烈,却看起来十分舒服。
配音也很有诚意,特意找了中国人陪音,英语的部分也全部用日语代替。
这沙发颜色第一眼给我看愣了,谁家好人亮红色沙发啊哪位大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风格的,好喜欢这种,感觉漂流少年,还有要上的当嗒当的色彩风格有点像喔(甚至这两个完全比不上大欺诈师的夸张的色彩运用)这爆炸的撞色一点都不违和啊,有种iphone开了色彩反转的效果,同色系的运用简直美得不行没啥要写的了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
一星给画风 一星给配乐 一星给前三case就男主全程工具人,最后被迫“宽恕”呗?
嗯嗯嗯我知道宽恕很伟大,人总要放下过去向前走,谁都可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枝豆有什么好宽恕自己的😁,感谢所有人不遗余力毁掉他的人生?
(怕不是有人要说“没有人能毁掉别人的人生除了他自己😁”)至于如果说枝豆是宽恕了其他人,那其他人不都觉得自己是为了他好么,“叛逆期”孩子不懂事嘛,需要什么宽恕?
枝豆的原罪就是他爹吧😁毕竟做父母不用考试嘛😁“违x犯x也有光明的未来”这剧情莫得问题,它要是一开始不塑造维护正义的黑吃黑绅士欺诈师形象,也不至于最后被喂x利益至上就利益至上没必要标榜正义,为了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也不必美化最后搞得和“这孩(guan)子(zhong)怎么经不起开玩笑”一样是在恶心谁?
前两天刚和室友讨论了无法接受的剧情类型,就被精准踩雷,血气上涌小油条被调教成功和一群老油条搞大事情不香么?
香(但是和大欺诈师没有半毛钱关系😁)大欺诈师狗么?
狗
前面几篇连起来可以达到四星水准,瑕不掩瑜。
但是,最后一篇完全是垃圾。
败笔在于这根本就不是欺诈。
黑社会老大发现老一代骗子团,不杀掉老爸和他全家,还让他在身边当律师?
他可是人贩子!
而且他在老大眼里是个出卖同伙的骗子,黑社会最忌两面三刀,没有义气的垃圾。
只会像日本老大一样把他丢海里喂鲨鱼好嘛……两边都是黑社会老大,同时都被迷晕,你怕不是开玩笑。
都迷晕了直接拿钱走啊,还演啥?
为了报仇的大型沉浸式体验?
excuse me?
最后大团圆游艇party,只有前面被骗的那几个人渣也是老爸雇的演员,为了给男主练手搞彩排呢,我才能心平气和不吐槽……被你骗完不推你下海就不错了,他们应该直接把主角团所有钱拿光,最后预示主角团要制定新一轮计划还差不多…桃乐丝这个角色根本就不该加恋爱戏,应该是互相羁绊加一点暧昧,主要是彼此之间的革命情谊,掺杂爱情就变质了。
不得不说,a站虽然番剧很少,但是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高质量的番,从一月的映像研(神作)到四月的隐瞒之事(暖),于是七月的大欺诈师让我满怀期待。
从前三case的作画,表现力,配乐,大欺诈师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剧情上很多的反转,节奏比较快。
个人对前三case打分的话,洛杉矶连线8分,新加坡之空7分(经费真的很足,飞机那段戏看着还是很爽的),伦敦之雪8~9分(辛西娅太好看了)。
重点是第四case,伦敦之雪过后动画停更了一个多月,9月21号重新上线,一次性更了九集,直接完结,想着可以爽一下,用了一下午加半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然而这个第四case看完是如鲠在喉。
剧情设计上,第四case的骗术只能算一个加强版的连线新加坡,男主铁工具人,想改邪归正又被骗,加入朱雀联合会后步步高升,还变成了女老大身边的小红人,再联合欺诈团队诈骗成功(中间穿插了罗兰的过往,一些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比如‘‘父慈子孝’’环节)。
最大的反转是最后当我们以为男主要黑化,但是他没有,他只是给自己加戏罢了。
然后就是一个大团圆,没错真真正正的大团圆,前三case被骗的人帮助团队去骗黑帮(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们为了什么),辛西娅收养被拐孩子,男主与欺诈团队和好,与父亲和好,彩蛋里面桃乐茜没死还捡到了罗兰丢到海里的戒指(就离谱),拜托,二次元也不是什么童话故事吧。
还有就是情感上,伦敦之雪里面辛西娅情感描写可以说十分出色,与落魄画家的感情美好,真挚,然而第四case的情感让我无法理解。
一是男主他爸,为了桃乐茜凭什么做到那种地步,放弃老婆和孩子,难道是因为计划是自己制定的,良心过不去?
出狱后不告诉孩子真相又是为了什么?
相信孩子能够健康长大原谅自己?
第二是男主的情感,我很怀疑男主是不是一直被骗导致最后三观不正了,自始至终男主都是一个受害者,被父亲欺骗信仰,母亲病逝后一人长大,被同伴三番五次的欺骗,当成工具人,结果也只是小闹一下,然后就冰释前嫌,原谅了,理解了……大欺诈师,最后骗的是自己吧。
总体来说,这是部制作很不错的番,但是结局人物情感的崩坏,刻意制造he给这部番带了了很多负面情绪,现在豆瓣评分还有8.8分,这个评分对于前三case来说是合理的,但是等大家看完最后一case,我估计评分会降很多。
二刷追评,重审这部两年前我不复习等级考也要追完的番剧。
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作的case1、2、3在我脑海中的留存度非常高,随着剧情推进很快能回想起各种情节和伏笔;而case4我却几乎完全不记得任何信息,这就是选择性遗忘?
美术风格非常独特,对色块式的、印象流的绘画大量运用(特别是对自然景物和街景),使得本作场景色彩极为丰富。
配音和配乐都十分精彩。
故事主线走的是日漫经典一个短篇解开一位主人公心结,一路打破众人心之壁的路线。
因为制作团队的齐心协力,本作的情感渲染力极强,伦敦之雪中辛西娅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堪称一绝(主要是配乐的功劳)。
然而观众在前三篇中沉浸得多么深,就会被第四篇多么粗暴地拽出。
反派大团圆的“he”结局更是直接将观众之前付出的剧烈的感情波动当成了笑话,同时也违反了本作的主题之一,也即主角团队的“正义性”:说是劫富济贫,到头来,你们不也与恶棍人渣们其乐融融?
核心的问题在于case4弄错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些人物,是注定要,也必须要“死亡”的,既包括人物本身的死亡(如桃乐丝),也包括人物故事性的死亡(如前三篇的大反派)。
强行挽留势必会使故事原有的架构崩塌。
一个人物都不舍得放走,牵强地营造大团圆,搞什么?
又不是子供向的少儿动画。
2021.6.10 LTSZ第18届LTSZ夏季最佳动漫:《大欺诈师》反转、反战、反讽、反类型,日漫新全球化下的里程碑。
鏑木ひろ在《邻座的怪同学》和《好想告诉你》后完全转变了作画风格,色块叙事,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主角团的个人背景,在《CLANNAD》(2013年LTSZ年度动漫)过去这么多年后,少数愿意来探讨父子关系的良心番。
虽然和《潘多拉之心》、《GOSICK》等24集纯叙事番一样存在结局收尾时的逻辑问题,但这仍是一座汤浅政明看了都不明觉厉的高峰。
——《大欺诈师》点评
【个人意见,不喜可以聊,但别骂】整部番抛开逻辑、道德等等,从配乐、画面、配音来说,是一部质量非常高的很爽的番,比如伦敦的雪里画家作画的时候的画面和配乐,以及片尾每个人各自生活的时候的画面和配乐,配合起来让人觉得“喜欢二次元”真好。
这些优秀的细节都为这部番的爽奠定了基础。
基于好的硬件条件,爽的软件条件在于片中对“侠”的设定(很多人说故事很老套,但我没看过行骗天下,觉得看着已经很爽了)。
随着精英阶级的逐渐形成和财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动画里的“欺诈师”就像是法制社会的“侠”,钻着法律的漏洞劫富济贫,是现代版的罗宾汉。
这种靠智慧的劫富济贫很符合现在社会中“侠”的定义,对知识的崇拜使得这个设定很符合如今的时代,用智慧去行使正义,这个设定很现代也很爽,就像之前大家崇拜中国红客联盟一样。
侠的设定下人们是不讲究规则的,甚至也不怎么讲逻辑。
看到很多影评里说反派没脑子的,但实际上生活中没脑子的很多,比如诺曼底登陆前的希特勒,在以“侠”为主题的故事中逻辑只要看似合理,一眼望上去没有漏洞就好,正是因为这些看着很荒谬的事情竟然还能成,反而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和不现实,导演想要观者沉溺的也是这个幻象。
所以如果只是出于在家无聊需要找一部番就着泡面边吃边看,这部番很合适。
但这并不是一个适合深思的番。
仔细想的话,会发现这个“侠”的世界牺牲了太多,世界总是公平的,看似行侠仗义但实际上反而是一种不公平。
枝村真人“演得黑化时候”被卖的孩子怎么样了,之前看似深刻地问了一句“即便救出来了孩子们还能去哪”之后,再之后就黑化,卖了,一笔带过了,作为男主黑化的侧面描写素材;枝村真人最开始肯定有很多净水器客户,谁靠着卖一家净水器活啊,剩下这些老年人被骗了钱怎么办了。
只是想说明程序正义是先进于侠义社会的,写过Legal High的编剧自然也明白这些,程序正义比侠义更重要,所以胜者即是正义。
大家都是综合起来的人,再罪恶的人或许都有柔软的一面,按照侠义社会如何衡量,因为上有八十岁老母杀人就不该死?
侠义社会里爱恨情仇的结尾就是大家坐在一艘游艇上喝酒吗?
显然所有人都觉得结尾烂尾了,这个设定太奇幻了,侠义社会下规则的混乱使得骗和被骗、杀和被杀只会成为一个无终止的循环,这种社会没有结局,所以导演想要一个he结局必然烂尾。
枝村真人一直被罗兰和自己爹妈骗,罗兰和真人老爹也是在骗自己,失去人生意义之后用虚假的正义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可笑的虚荣心。
他们连自己都骗,把自己骗进监狱后还能骗自己没错,大欺诈师实至名归。
【以下是个人意见】自己心中的结尾这一群人全部进监狱,结束,抑或是枝村真人被自己的基于善良的感情和现实折磨到崩溃,把所有人杀掉之后自杀,也挺好。
所以对这部片子的感情停留在泡面番就好了,细想之后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悲剧,所以我也为了自己着想,只是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爽番就好。
无聊
意外的!逻辑居然这么不通,太失望了
Case3加一星,Case4减一星
古泽良太正常发挥 项目细节很周全 比如大奖赛罗兰留的后手 还有伦敦之雪项目看似冒险 但其实对科曼的虚荣心把握非常准确 罗兰受害者联盟和罗兰和解非常古美门了
只看了第一部分,洛杉矶连线。开头诈骗团伙骗男主上贼船比较有意思。其他不过尔尔。男主性格不喜欢,不理解类似为了偿还良心债去自首的行为。弃了。ps男主长的贫弱女气,罗兰到时挺有魅力。
精彩,最喜欢画商那集,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的那种感觉太能理解了。比行骗天下来的更真诚和直接
美术我能给五星 但因为剧情只能这分 结局看得我头疼又无语 倒不如男主真的黑化了 还有 谁会不喜欢罗兰呢
真心難看 一開始就賣腐 畫風還要粗劣 然後就不斷問你英語在哪學的 你口音不像日本人 trailer也有提到你們在學校學英語麼 這麼愛問人家英語 你新東方的吧
最后一个章节强行包饺子可太怪了,但《伦敦之雪》好棒。
(9/10)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三个坏人似乎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这也太便宜他们了吧。直到倒数第2集为止,这片都值满分,但最后一集无疑得扣分。
看完觉得自己的智商收到了羞辱。制作精良音乐优秀细节到位最后发了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剧本。case4之后男二和男主爹被群众喷傻了我就不说了,虽说男主可怜的工具人吧但是他性格也不怎么招人喜欢,或者是说剧情强行塞给他一个亚撒西的善良甚至有点圣母的性格,每一次结尾前大搞事儿就没有想过把自己也搭进去么?算了他之前赚到钱第一件事都是扶贫自首蹲号子去了,真就正义好青年呗,我还跟他较啥真呢。这么个犯罪爽剧你非把一个三观比五观还正的大好青年塞进来还三翻四次的拖下水我真不知道编剧倒底是要搞个毛,找个金毛邪魅狂狷的同类大家愉快的搅基他不香吗?
也太油了吧
骗术一般,节奏不大好,相同题材里美剧有《都市侠盗》,日剧有《行骗天下》,国产剧有《毛骗》,按容量,骗术和节奏来说已经珠玉在前。整部剧有股美剧的范,果然是网飞出品。上一部给我这种有点看头但没有惊喜的是《歌舞伎町夏洛克》,已经凉了。
此动画片可以加进高开低走的名词解释里(此外还有大量女性不友好情节)
动画版毛骗?画面还不错,可是骗局的设计有点老套,没啥创新。
所以后面十集什么时候放出来啊!/20201210时隔快半年看完了最后十集 嗯 又中吉沢的计了 但是还是很有意思疯狂反转 而且OP ED也特别有意思 特别是OP 很有感觉 看最后的情况估计是要有第二季啊
喜欢画风。第一部分开头全是噱头,还以为总体高能会有多牛逼,后期人熟了就一般了。第二部分没亮点,第三部分有人情味,第四部分反转最大也最扯淡。总体的败笔就是过于结局理想化。
等了很久,看完最后一个case有些失望,情节是如此地一波三折同时又是如此地让人提不起兴趣,感觉非常奇怪。私以为最好的故事是伦敦之雪,剧情和感情几乎都被拉满。作画满分,配乐满分,故事就差了些。
感觉拍成真人版会更好看,类似《行骗天下之周游世界》。演员我已经想好了:颜巅时期的竹内凉真(枝技)×小说家装扮的竹财辉之助(罗兰)。之前的日本搭档和阵内孝则长得一模一样,当然“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小日向文世也可以上。
看过行骗天下的话就觉得剧情没啥新意了……没看过的话感觉会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