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导演一定不是阿尔巴尼亚人,整部电影有点儿虎头蛇尾:从阿什金说开枪打他的是一个塞尔维亚人开始剧情急转直下。以小见大的同类型电影,诸如《暴雨将至》《金橘》《醉马时刻》《乌龟也会飞》等要出色很多。当然,小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出彩的。
看到最后居然看哭了,好好一个孩子,就算到大城市以后他面临的是未知的藐视和苦难,路还这么长,相较之下在小镇发生的这些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再见仍是朋友,愿你们都成长成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男人!
误会的仇恨
穿斯坦科维奇球衣的科索沃塞族小孩,和阿族穆斯林小孩之间的爱恨情仇。然而即便到了贝尔格莱德,仍旧找不到归属感。冲着几天前待过的熟悉街道给好评,再冲着比较刻意的结尾中和一下。科索沃战争是内战之后前南各族人民的又一心殇。
牛逼大了 以小见大 透物见人 讲生死的自然过程是如何成为政治事件的
反战电影总是让人深思,最后那段倒叙以及凄美的背景音乐真的让人感到心酸,男孩们在战争中似乎已经不会微笑了……
来之不易的友谊,也是刻骨铭心的友谊。孩子们没有谁对谁错,过错全在大人,什么种族、什么战争,让孩子一不小心就模仿了,幸好孩子们终究还是孩子,没有真正的仇恨。
没有大的起伏,整部电影都给我一种淡淡的哀愁感,也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情景,战争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战争是如何让人们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平和的心。首尾呼应,我们可以做到再见仍是朋友吗?
让我联想到某疆省 ,假设“自由”地话,黑泰 和 豆奶的 处境,所以呢,铁托永远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PS : 阿尔巴尼亚儿童巴什金的死鬼老爸,应该是元科索沃解放军( 阿尔巴尼亚人武装)的成员,从小孩屋子里墙上的照片推论...
想起了《追风筝的人》。
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往往会落于《乌合之众》的陷阱:群体的低智商、易冲动、随大流的人云亦云。所以,之间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一旦结下梁子,就狠难解。
从孩子视角审视科索沃民族冲突,难以消融的隔阂不仅深植于成人之间,也给孩童的心灵带来难以治愈的伤害,影片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思民族对立与仇恨。看看民族冲突都带来了什么,破败的村庄,心怀仇恨的孤儿,漂泊异乡的父子,无处安葬的老人,两个民族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铁甲。孩子的情感较为复杂些,既纯真又心怀仇恨,然而善良本性使然,两方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为民族和解带来了一丝希望。
好久没见过这么真挚朴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今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B]
太……素了。。。毫无艺术感,看得出想拍好,但是感觉愣愣的。在我心里比起蜂窝还是差了很多
真挚朴素的故事,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
战争带来两个民族的恨,这里通过几个孩子的视角来表现。小男孩孤独的心灵,就像是塞尔维亚人急于想让世界接受一般,国家政治我不太清楚,或者再说政治问题有些过于装叉。前40min其实想给五星,但中间有一些邋遢,结尾和预料的大体一样,戳中,再见仍然是朋友!一项不太喜欢沉闷,但这部值得四星!
终于,他交到了来自敌对民族的最好朋友,却被同族的孩子们叫做阿尔巴尼亚人。民族和战争本来都是成人为了利益和矛盾刻意创造出来的,而后果却要让孩子们去承受。
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2018-7-5纪王巷前腾讯视频
Enklava——飞地,放在科索沃这样的语境下要讲什么不言而喻了,但是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尤为让人沉痛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