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潮已逝
Kapag Wala na ang mga Alon,浪潮退去之后(台),湧浪之後(港),浪退之时,When the Waves Are Gone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约翰·洛伊·克鲁兹,罗尼·拉扎罗,沙梅恩·布埃诺卡米诺,唐·梅尔文·邦加林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丹麦,葡萄牙,法国语言:菲律宾语年份:2022
简介: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以发起「禁毒」战争而扬名天下,他引起的反毒浪潮滥杀无辜者不计其数,但他却以此「创举」受到国内上上下下的拥戴。赫尔斯·帕普兰中尉是当局首屈一指的探员,当权者如何以残酷不仁的手段剔除「眼中钉」,他都看得一清二楚。他现正站在道德分叉路进退两难,就算他避得过良心的责备,也逃不了奇怪的皮肤病。在涌浪之后..详细 >
#HIIFF
#HIIFF 这导演都这么拍长片吗?真的有点长啊喂..
玩点摄影花样,再搞点行为艺术
#威尼斯@这个狗血的国家,我控诉。黑白摄影,最后的反转沉重的一击,太有力了。
补标,#4th HIIFF#去年年底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看的,居然忘记标注了。这是迪亚兹序列里唯一一部我看进去并且表示自己基本能看懂的电影。相较他的其他作品,这部真的完全不晦涩,甚至很多表达非常直白(但因为这直白而被某些短评批评,这件事是令我意想不到的)。借用复仇和杀戮,从一个警察的角度出发去批判整个菲律宾社会。黑白影调弥漫着赤裸裸的残忍。看了两遍,两遍都睡着了。真是冗长的三小时。
#IFFR
#79th Venezia# 8.5/10 腐烂制度,留存两具尸体,消解无能。
10/3/2023 @ MMPP。知道想表達d咩,但真係唔洗咁多長鏡頭
#2022台北金馬影展
于海南,放了很大希望,只能说纯从个人观感出发,不喜欢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以漫长的舞台剧方式表达的直白裸露的政治意图,可以接受高度概念化的表达,也可以接受政治寓言,但《当浪潮已逝》我多方面看着不对味…
2022 HKAFF 港譯:湧浪之後 熱門買不到剩下極不熟悉的菲律賓電影和毫無認知的Lav Diaz黑白片英文字幕電影節標配Noir / Comedy / 文藝組合第一反應聯想到Béla Tarr第二反應則是萬瑪才旦(別問我為什麼明顯我也不知道)定位長鏡extra-judicial淒涼核心卻努力平等的實踐——當然指兩位警察內心追隨的平等,不能再陷入政治漩渦的人想擁護自由意志與基本人權及正義可實現的環境,可惜政權的失能令不幸均勻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最喜歡Primo在簡陋酒店幻想自己與其他人在跳舞的那一幕,老實說看完都不知道過了三個鐘
有菲律宾现实的政治隐喻,电影里面摄影很棒。
摄影机也像得了偏执症 一定要在这黑暗潮水中抓到怒骂和失败者的舞
#HIIFF 2022 重新看拉夫·迪亚兹
政治意味很强,在用人一种类宗教形式的异化隐喻极权政治的毒害。drug,authority,corruption… 摄影十分强大,在噪点和光线中,事实和情绪都变得模糊而残酷。
免疫失调代表曾经精神崩溃过
当浪潮已逝,留下的徒有反复冲刷却再也追不上波涛的渐渐消失的伤痕,从皮肤病到精神症候,都是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在无边黑夜的角落里相互毁灭却无人问津,实际除了自己又有多少人记得,当血的颜色变作夜晚的黑,救赎真的降临了吗,唯有罪行和仇恨变作了鬼魂继续飘荡吧,一部在历史和死亡中间悲泣的黑色电影,其实是类型的和国际的,回想起来拉夫·达兹的确具备着将浓郁的地域性以同样浓郁的艺术片风格却转译成为极通俗和“好看”的影像通用语言的能力,他正渐渐脱离或者说从未“小众”,漫长的片长与其说是在制造观看的门槛,不如说是对观众与自身叙述策略的信任,越发迫不及待的想看和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我的个人观点:黑白=装B,3小时=裹脚布
新浪潮和黑色电影的菲律宾回魂,摄影记者的文本对照现实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元叙事,前后段落从自然主义到类型叙事的转向仿佛暗示人物和作者皆被愤怒冲昏头脑。即便没人能逃离这个不公的矩阵,对复仇和发泄的叙述正当性也非铁板一块。在结局毁灭性的绝望情景被建构的同时,真正代表民众的姐姐被男性叙事裹胁消费的悲剧却被作者背过身去。
疯疯癫癫的,还蛮喜欢,有点早期日本黑白电影的感觉,师徒之间的传承和反叛的母题很面熟。东南亚的湿热感觉又有一点毕赣,摄影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