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之拥抱》Embrace.of.the.Serpent2015,孤石影评7.7分,13限制级。
故事讲述两个“文明世界”的人去亚马逊丛林的探险经历,影片信息量之大、之深刻,就我的知识储备不敢妄谈评论,且作感想。
显然作者对现代文明持有怀疑态度。
亚马逊流域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各种动物和植物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作者偏偏选择了黑白胶片,暗喻去掉现代文明的浮华外衣,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真相。
电影的男一号是个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印第安人,作者不断用他的视角去评价所谓的文明人,他几次劝白人同伴丢掉行李,“不知道你们白人为啥把物品看得那么重”,看似要减轻船的重量,实际是要减轻生命的负担,去掉不能割舍之割舍,果然,白人同伴最后被他成功“洗脑”。
我猜想,现在原始部落的生存状态与我们千万年前是一样的,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残酷,也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就电影中的印第安人来看,人类从未放弃对宇宙、生命以及灵魂的思考:我们从哪来,几十年的生命要做什么,最后要到哪里去,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探索,人类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乃至今天的物理学、生物学及各派宗教都各执一词,人们依然在迷茫中匆匆赶路。
该片由哥伦比亚拍摄,获得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评分很高,可脑洞很大,喜欢速食快餐的朋友,这不是你的菜。
<图片1>
雖然隱晦的提及了ayahuasca,但直接提及關於人類與大自然目前已經相處已不甚和諧。
願世界和平,返璞歸真,天人合一。
人生的意義在於提升意識緯度與自由度。
从下而上,从地窥探天,是无法揣测高纬度的存在和想法的。
真正的自由不是不管不顾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而是真正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在思想的维度和高度上的徜徉无边
《蛇之拥抱》说实在的,吸引人的不过就是异域文化。
亚马逊文化,我的理解,就影片所传达的就是印第安人土著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就影片看来,那就是“自然文化”和“迷幻药文化”。
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这本来就是人类原始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因为不仅从自然界获取一切生存资源,而且原始人类的力量相比大自然的种种力量,比如片中的“蛇”来说,都显得不足,所以片中的印第安青年卡拉玛卡特一开始答应帮德国科学家提奥寻找药物就提出了:这片雨林很脆弱,如果你破坏她,她会报复,我们只能尊敬她,穿越她,我们不能吃肉和鱼,除非雨林再次落雨,我们还要向动物的主人取得了同意,我们不能从树木的根部砍伐它们。
就是这种文化的阐述。
所谓的“迷幻药文化”,片中看起来没有特意强调,但是却也是不可忽略。
片中谈到了各种印第安药物,比如卡披木、可可叶、曼碧、雅库纳。
很明显卡披木是安眠而且催梦的药物;而可可叶、曼碧不过就像“口香糖”之类的,估计也含有兴奋剂成分;还有传说中包治百病的雅库纳。
但是,片中卡拉玛卡特并不想让两位科学家找到雅库纳(我不想教化我的族人,我不想教化你,赐予他们超出索求的东西),而是想让他们感受到别的东西,一种灵魂的体验,而体验的方式,自然就是印第安传统的“迷幻药物”了。
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欧美年轻人滥用大麻,时髦迷幻蘑菇一样,其实都是这些文化的一种时代转移。
因为现实世界是“明确”的,但是我们又不满足于明确,老年的卡拉玛卡特告诉美国科学家伊万(之前问伊万河有几条岸,伊万回答两条):那你就错了,这条河有三条、五条、一千条河岸,一个孩子都能轻松理解这点,但你不行,这条河是巨蟒之子,这是我们从梦中知道的,但这是真正的事实,它比你口中的“真实”更加真切。
所以,片中有许多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灵魂、重生的表述,老年卡拉玛卡特看到伊万就说: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两个人。
暗指他身上有提奥的灵魂。
而且还对他说:我,曾经想杀死你,我也杀死过你,在过去,无时之时,在昨天,在40年前,又或许是100年前,也可能是一百万年前,但你回来了。
这些超越时空的想象力来自哪里?
还有片中谈到的重重“似曾相识”。
说白了,就是印第安巫师在尝试草药的历史过程中,既发现了一些治疗疾病的药物,也发现了一些具有迷幻性的药物。
所以片中卡拉玛卡特都给两位科学家施用了药物,让他们却感悟。
但是因为美国科学家是带着功利色彩的,所以最终没有感悟,而德国科学家似乎有所领悟,但又无法言明。
这就是所谓的亚马逊文化。
16.12.15
-为什么画面是黑白的?
黑白色调加上高对比度的画面隐去了许多在彩色低对比度画面中可见的细节,为整部电影营造出了肃穆庄严的整体氛围。
黑白的画面像一张张漫长的,沉默的遗像,默念着一切失不复得的信仰。
电影画面仅仅只是在展现着沉默的过去的客观样貌,我们要用想象去补充它的颜色、声音、气味,似乎是想让我们视觉受限,从而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感性和敏感,去体会画面组成的意义和更进一步去深思意义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
-豹子与蛇代表着什么?
在开头的画面中,大蛇在吞噬着小蛇和蛇蛋。
我认为这是代表着土著人的自我毁灭和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内部倒戈和自我反噬。
眼光锐利的豹子则是主人公karamakate一样的人,他们想要极力阻止这种趋势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发展。
在食物链中,豹子是不吃蛇的,也足以印证豹子叼走蛇不是为了杀死它,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其对蛇的下一代的庇护。
我一直认为,人本身是一种杂合体,是一种掺杂了许多功能的系统,而这一系统,是有很多漏洞的。
人对自然,宇宙理解,也是这个系统所谓的完善过程,其实,只是往其中掺杂了更多的功能或者代码而已,我们的系统必将越来越复杂,冗余越来越大,距离最原始的最纯净的系统越来越远。
人类,必将有一次洗礼,除去自私,砍掉贪婪,洗去欲望,下一个人类时代,或许会回归自然,亦或者,跨越生死,踏上大道。
2015年10月,我从Leticia的飞机上飞回波哥大的时候,透过窗口看了一眼亚马逊。
郁郁葱葱的雨林就在我眼底,茫茫亚马逊河穿过雨林的心脏,犹如一条巨大的蟒蛇,蜿蜒在南美大陆。
电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中文译作了蛇之拥抱,讲述亚马逊雨林里的故事。
有一个说法:亚马逊因为其蜿蜒的形态,被称作蟒蛇之子(son of anaconda)。
被蟒蛇盘绕着发生的故事,我们且作《蛇之拥抱》,这是我的想法。
该片获得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68届戛纳影展导演双周Art Cinema Award, 第31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2015年慕尼黑影展最佳国际电影提名,印度国际影展获得金孔雀奖最佳影片……故事由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和现代植物学之父Richard Evans Schultes的两本探险日记获得灵感。
两个本应毫无关联的故事由巫师Karamakate串联起来。
顺着亚马逊河,我们看到仍活在橡胶战争阴影下的可怜人,封闭世界里的无知蒙蔽,变异的宗教,妥协和坚守,看到整个亚马逊。
对橡胶的疯狂需求将现代人推进了亚马逊,于此同时也带去了现代语言、科技、宗教,不一而足。
那个哭着哀求别人杀死自己的橡胶奴隶,到底是经历过多大的苦痛,才能毫不犹豫地愿意舍去生命,视生命为苦难。
白人带来的信仰若还有一丝怜悯,这个失去双臂的人要如何救赎?
去波哥大国家博物馆时,看到一个短语:“白色的血液”——橡胶。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吃人肉的白人,只觉得恶心。
一个封闭的世界很容易造成人的自我膨胀,造成以个人意愿转移的封闭世界和个人崇拜。
白人来到亚马逊,奴隶他们,教化他们,统治他们,土著人将白人视作神灵,奉为至宝。
画面荒诞到无以复加,鸡脚做的王冠,人肉,空洞又鄙夷的眼神,没有规章的舞蹈。
白人到底给原住民带来了什么?
而原住民虽被奴隶,白人却显得更可悲。
遭牧师鞭打的伤痕累累的身体,禁止说土著语言的小孩,悬挂的尸体,黑白的画面更显可怖。
这里我们谈论到另一个主题——传教。
一个信仰代替了另一个信仰。
真的代替了吗?
自然教给我们的本性究竟是不是恶?
小孩在无人处还是会说回自己的语言,而即便劝阻或者被劝阻内心还是渴望,因为知道违抗是毒打的代名词。
由于恐惧,而不得不妥协。
关于Caapi,也就是市面上我们能到看到死藤水的主要成分。
我在哥伦比亚的这些日子,听各种各样的朋友讲过这种神秘之水,各种说法因人而异,不排除为哗众取宠而添加诸多不真实的成分,然于我而言,Caapi本身就太不真实了。
他们说喝下死藤水,人体先是呕吐,吐尽身体的污秽,再沉沉睡去,于梦中看到前世今生、预见未来。
巫师费尽千辛万苦找到残留的植物,却见每个人杯中都有一朵白色的Caapi之花,人人都在醉生梦死。
纯洁被抹黑,美好被糟蹋。
跋涉的辛苦化为一腔怒气,一把火烧尽巫师对白人的甚至是对自己族人的期望。
我到底是灵魂还是实体?
你到底是灵魂还是实体?
你在我的梦境里,还是我在你的梦境里?
似乎引发了一个类似庄周梦蝶的思考。
我要相信我看到的,还是相信我的梦境和我心的指引?
德国人千金不换的指南针,到底是原住民的进步还是退步?
原住民类似抢劫的行为,到底是野蛮还是自然?
确定接下来的路线,是要看地图?
还是听从自然的指引?
电影留下太多问号了。
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东西,科技,文明等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享受种种便利的时候,可曾思考过背后的杀戮和毁灭。
而至于亚马逊文化,去年10月我见到的亚马逊,是一个安逸和平的亚马逊,我经过的港口和城市,人民温和善良。
甚至我在丛林里呆的一个晚上,没有任何现代设备,一篙撑开浮萍散,惊起两岸的萤火虫,躺在船里漂在亚马逊小支流窄窄的河道上,头顶是银河,船两旁萤火飞舞,这是最好的夜晚。
——再也没有这样的夜晚。
影片的亚马逊文化,是一个我那时还没想过的文化,我居住的亚马逊人家已经被政府开化了。
在物质下妥协,在暴力下妥协。
5月份我读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在公车上痛哭因为我读到“我们无法把你们丈夫和儿子的尸体归还给你们”。
这本应该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两个故事都要传达给我同一个思路,我们无限发展不知疲倦地一头向前,却要何时才能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探险家最终饮下Caapi之水,梦里的景象我却不知如何诠释。
一觉醒来巫师已经不见踪迹,亚马逊还在远处流淌,流经无数条河岸。
一条河究竟有几条河岸?
人都对未知的世界和神秘力量有探究的欲望,这个影片通过对亚马逊原始森林各个部落以及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展开,通过两个西方人的视角和同一个祭司视角让我们展现原始森林的密码,里面不仅有原始部落对于现代事物的好奇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不毛之地的橡胶资源侵夺,西方或者所代表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对这个土地的土著,不仅是肉体的掠夺还有对于原始部落的精神奴役,为其夺取资源铺路,企图靠基督教的教义去改变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其实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都是用蛇和豹子来寓意,西方暂时能征服这个土地的土著的人,但不能磨灭土著部落所代表的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处文明原始文化,虽然现代枪炮那夺胜一时,但雨林和地球的自然力量终将是最后的胜者.通过祭司的口告诫现代人的自然观.
影片中的河流就是记忆、文明,亦是时间。
两种文明不知谁是蛇,谁是豹子。
曾经诚心治病的只能见到库亚纳的消逝,伪心欺骗的却得以饮用这神奇的植物,是多年孤独土著的领悟,是病患老人40年后的生命延续,他们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拥抱,是蟒蛇之子与梦的指引。
诡秘的图腾画呈现了土著人的智慧与哲理,库拉美卡德将两种文明融合到了一起,他将自己的灵魂还原到了这片故土,并由被治愈的白人带到了我们眼前。
Outre l’acuité de son regard critique qui dénonce l’effet dévastateur de la présence occidentale et de la colonisation sur les traditions ancestrales de l’Amazonie, tout l’intérêt de cette mise en fiction de recueils ethnologiques réside dans le parfait partage équilibré entre les expériences visuelles aux caractères anthropologiques et cinématographiques.Au détour d’un méandre fluvial où on se perd et on se retrouve, c’est toute splendeur amazonienne magnifiée par un noir-blanc contrasté qui accompagne ces explorations autant physique que psychique dans l’espace-temps. Si on s’attend déjà au bout du voyage à une évocation métaphysique de la cosmogonie indienne mêlée à une transe hallucinatoire, c’est plutôt cette réflexion sur l’image - un corps photographié n’est rien d’autre qu’un chullachaqui , corps dépourvu de souvenirs et d’émotions - qui nous intéresse davantage.
补记,16.4.23:“神奇啊,除了结尾差点,这基本上是我本次北影刷到最好的片子了,真是意外。
或许是我没经历过这类比较接近民族志的原住民片类型?
所以被震慑了?
反正总地来说比Apocalypse和荒野猎人那一类作品都强。
特别是中间那段留声机,特别让我意识到一般影片配乐背后默认的西方价值观。
关于知识传授的一些对白也很引人思索。
就是可惜结尾没能收得更好,太可惜了,可以成为超级好片的,但可能这样的片也是结尾最难吧。
结尾有点像往2001走,但是那一套处理放在这儿需要更加斟酌画面的技术细节来适应本片的语言,来传达这种风格的思想,而且还需要有所增补。
总之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像是一场悠远而迷幻的梦。有图腾,有信仰,有故乡,有远方......
无聊。
影像漂亮,看到了像是直接从现代启示录和2001里抽出来的段落,南美是比东南亚更适合这样的神秘主义主题呀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刻板化
容我照搬黃錦樹為《無傷時代》寫的評語獻給此片:「在一個凍結的時間裡反覆周折的恍惚點綴。這或許也該說是抒情技藝的限制了。因它傾向不斷地停格,阻絕時間流動,故而不利於主線因果的長篇體制,而適於短篇連作。」
特别好,像是经历了一次神秘的轮回,最喜欢修道院那场戏,一个简单而残忍的故事,就把拉美殖民史里形形色色的势力说得清楚明白。
好tm白
丛林部落实拍,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环境音制造得逼真,人类最后的失乐园。
一开始的摄影风格确实吸引人,但最终还是变得沉闷,看了两个小时没能弄清土著人的信仰,云遮雾罩的感觉,如果跟《赛德克巴莱》比,只想打两星了。
6/10。有关弥赛亚的段落中,埃拉和萨满被基督徒抓住并让他医治病人时,昏光、烟雾、树上捆的尸体和信徒狂热跪拜的场面,在黑白影像表现下突出了宗教殖民的黑暗,充当弥赛亚的白人骗子在圣餐的仪式中上演人类相食,这间宗教庇护所最早被萨满发现,则是年轻的他带德国学者及其助手沿河停筏觅食,目睹修道士利用鞭打来统治一群印第安孤儿的场所,他们坐上木舟匆匆远离,镜头漂浮在漆黑的河面上向左横摇,时空跨越数十年,年老的萨满和埃拉向镜头驶来,水蟒般蜿蜒的亚马逊河构建了时间的轮回,一个灵魂穿越了两个躯体,萨满要求一心只想获取橡胶的埃文舍弃行李(文明),拥抱雨林(而非聆听他象征工业文明的黑胶唱片机),被梦引导去完成生命的回归,最终埃文喝下了亚马逊最后一支神花之水,梦中指向了丛林、河流和绮丽的银河,自然之力战胜了暴力的殖民史。
迷梦人类学,丛林文明史。还是有点沉闷。
亚马逊梦旅人,失落文明的挽歌。赫尔佐格般的质感,时空衔接点玄妙。不丢掉身外之物,永远找不到应许之地。身心俱疲时难以消化高度神性和诗性的电影,否则和主角一起跌入深沉的梦境。
第一次见用黑白影像呈现亚马逊雨林,主题还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冲突,拉美地区很适合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最后神迹一般的升华,人类的渺小得到直白的展示,宇宙中的人类微若尘埃,不要妄自尊大。[B]
黑白/丛林2亚马逊流域的土著文明
影像上的确还有做更多文章的空间,缺一个好到拍桌子的镜头
亚马逊奥德赛,离开与归来,过去与现在。土著的野性被现代文明剥夺,成中空的chullachaqui,“故人“的回归,又重新赋予其记忆。跟着水,跟着风,跟着祖先的声音。最喜两段故事的衔接之处,流畅若和,仿佛记忆若隐若现地归来。丛林部落实拍,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环境音制造得逼真,人类最后的失乐园。
2016|01|01(?) 文明与文化?2016|01|03 18H55 前重看《当年事,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