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
春行,A Journey in Spring
导演:彭紫惠,王品文
主演:喜翔,杨贵媚,蓝苇华,陈佳穗,张书伟,高捷,蔡明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闽南语年份:2023
简介:老夫老妻如怨偶,生活像那坏掉的水管,一下子就漏了一地水。丈夫钦福不解温柔,妻子秀缎刻苦耐劳,也会暗暗抱怨丈夫令她错过看瀑布的美好时光。人生无常,钦福始知自己对妻子恋恋不舍,在潮湿的春季,他把老伴身体悉心照顾,开展一段面对遗憾的生命旅程。超16米厘拍摄,刻意保留菲林毛边,呈现出老照片感觉,捕捉残缺的美。台词精简,触..详细 >
啥都想说又啥都没说
前半小时苦心营造出的相依为命的细腻情感在母亲去世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俗套的怀念亡妻感怀。对于同性情感的展现只有寥寥数笔,完全不足以支撑对父母抱孙期盼的解构。视听风格可圈可点,但完成度有所欠缺(HKIFF@Premiere Elements)
贫贱夫妻百事哀,白头到老多嫌隙。死后方知深爱你,养儿防老是骗局。
看着很舒服很舒缓,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类题材还要翻出来拍,好像杨德昌侯孝贤那一代渐远渐弱的尾声,只余下一丝快要消散的气息了。各方面都无甚出彩或创新,标榜菲林拍摄但在影像呈现上又以中远景和定点拍摄为主,显得客观疏离,没有发挥出胶片记录应有的效果。唯一的优点,就是把家人间的情感流动拍得很蕴藉,寥寥几句话就点出了一个家庭若隐若现的轮廓。所以才说是时代的尾声,因为感觉光描画出这个轮廓就已经耗尽导演的力气了。
时钟停住了|内里和我家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待重看
非常成熟的长片首作,由一对导演搭档共同完成了一部已形成自身视听系统,甚至具有美学哲思意味的影片。剧情简介看起来就像一部已经拍了无数遍的华人家庭故事,会有一种老套、冗长、沉闷的观影预期,但是作者依然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需要强调的是,《春行》的优越审美背后不是作者对于美感本身的技术迷恋,而是将这些外部形式手段统融地包裹进了这个看似很小的故事里,创作团队的工作风格类似于以一种工匠精神在做一件小工艺品。此外,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华语电影终于可以将性少数群体以日常化的方式置入影像的可能,不再是一种议题导向的伦理讨论,也不再是奇观式的形象呈现,更不是作为某种正确性要求的数量配额而出现,他们仅仅作为一个人自然地融入故事中,他们呼吸,他们存在,他们就像在现实中一样过生活。
尊重每一位还在用菲林的电影人
只字不提爱,但我却在浓的调和不开的面对死别时候的失落和悲伤当中,感受到了那浓浓的爱意,而且这种情绪非常浓烈的击中了我,眼泪伴着男主的悲伤不断的流,失去她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就永远的变得潮湿,失去她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却从未像现在一般的被她像瀑布一般落花流水般的围绕。
C+ 视角是好的,目光远不够有力,只是篇很优美的小品文。映后导演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我们没有去批判这个大男子主义的、死后才知道深情的老头是因为我们只想凝视,把空间留给观众”,我不是说女导演必须有义务以女性主义视角批判,但(1)拍“凝视”有难度(2)你有社会性天然的批判资格,如果二者都没能做到,那就自然沦为平庸。【2024HKIFF】
议题与情境的单向勾连,释出的信息与所能给予的反馈都是点对点的,直译且平均,依然动人,只是在如此宽泛的语境下,不免显得取巧。
SGIFF 清新动人,在一众所谓东南亚新浪潮里真是清流。
#SIFF2024#1 开头的长镜头好棒 映后才知原本剧本里并没有 神来之笔 不用太多语言 非常克制 这点很好 两位演员的表演和细节的处理令人信服 16mm胶片质感相当好 保留了胶片的边缘 相当于戏剧和现实的边界
2024 ND/NF Q&A的一些收录:定景拍摄,让观众能更好地凝视时间的流逝。保留底片的毛边感,保持了对光描绘的幻像的意识。男主人翁也与底片相似,逐渐被时代淘汰。导演在制作之前有很多的关于如何更好地体现当地地域风貌的颜色,质地,画面,还有潮湿味道的绿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和表达爱的方式是内敛和委婉的。
秀缎的每个微笑,都能让人会心一笑;令人恐惧的是,怎么能在这种苦日子里尝出甜来?批判叙事角度的众声,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相处方式,因为它们显然切实地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时至今日,人们已然不愿接受,并且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的,正是这样一种畸形的、抖M式的爱意,而这种施受虐的情感,不仅是双向的,还是以女性生命的逝去为代价的。观众可以允许导演不带价值判断,自己却没法不带情绪地去看,这或许是被诟病的缘由吗?不知道是不是我期待值太高,只留下一些「联动」印象:我的《牡丹》cp又一起开车兜风了呢,但另一方面说,被杀的怎么终究还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女方;儿子的男友发型太陶喆;对比《出走的决心》。之前还以为是个短片,竟然有90min吗? | 好漫长,等得我开小差很多次➕想睡了💤
像流水一样,淡淡的,缓缓的,带着点悲伤的。对潮湿阴雨天的感受就是对这部片的感受。
#ICA 长评-拧巴。感觉整部电影的表达很散,想说的很多,却似乎都在表面,东亚家庭,失去伴侣和男性主体性的呈现,感觉东亚的文化对于后代的影响还是大。听完导演的映后,给我的感受像是小津电影中的女儿拍了一部“小津电影”,总结下来就是拧巴。呈现了时间,却没有流动,强调了家庭关系,甚至映后提及了母亲纽带作用却没有呈现父亲变化,说更关注内心,远景和大远景更多的感受是角色与环境,最不喜欢的部分则是画面边缘炫光和左侧一直呈现的两道橙色条状光亮,映后问了下策展人,他说那是导演们故意设计的,在这里我都说不出是“故意的”和“不小心的”哪种让人更难以接受,现实主义题材利用视觉抽离现实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为幻象的操作看不懂。之前看过一部主动“打破现实”的《漩涡》,利用分屏追踪不同角色行动的虚幻感在结尾处爆发的张力极强。
HKIFF48+映后谈这几天看的几部华语新秀,觉得春行最好,但是!映后谈导演表达言之无物,其中一个总推脱问题(我真是没懂,这不是你拍的电影吗)保留胶片毛边,又是含蓄内敛的东亚家庭,父母总是拌嘴其实最依赖深爱的是彼此,儿子出柜导致父母“深柜”。
3.75/5 一部比《瀑布》更有資格叫自己《瀑布》的電影,同時也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有生之年》,喜翔與楊貴媚仍舊是夫婦,16mm膠卷攝製,影像時而冷調,時而映照出潮濕的溫度,大男人主義的老夫老妻互動,在標準刀子嘴、豆腐心中措手不及地迎來死亡的別離,死亡後無法接受現實的藏屍,到最後來到瀑布前沉浸在震耳欲聾的流水聲,喜翔的內斂表演配上兩位導演克制的鏡頭語言,在一切盡在不言中烘托出了人物的情感,是不捨也是懊悔,面對老伴的死亡情緒終究難有接受的時刻,某方面來說本片也是更聚焦於喜翔與楊貴媚這對夫婦的《有生之年》,在聒噪鬥嘴中還是能透過幾個小動作看出彼此是有愛的。
上了一周班就给我看这个而且怎么能又又是春天 潮湿 水流 亲子关系 越用越滥越无意义的空景长镜头 请停止自说自话
Hkiff 新人导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