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体不适,不想带孩子看书,于是带孩子看了爱奇艺评分8.4的《留夏》,但观感不好。
老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水平的电影,中途关了电视。
1.演技生硬。
感觉很像非艺术学校大学生拍的那种业余电影,人物表情、动作毫无演技,像摆拍。
2.情节生硬。
其实电影里有好几个小故事,但每一个表现都不够流畅,过度不自然,有生硬的设计痕迹。
3.配音突兀。
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可能是一个小男孩对父母爱的渴望、对奶奶的理解、内心的纠结等。
但配音一会儿《菊次郎的夏天》一会儿《舌尖上的中国》,跟情节和情感完全不搭,拼凑痕迹明显,感觉还不如全程无音乐,走朴实派的。
4.制作粗略。
电影没看完,但看到两个点。
小胖被拍板砖拍的是头后面,包扎的血痕迹在前面;张翰翔奶奶拉开抽屉没有几个鸡蛋,装起来却有一篮子。
5.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有依依这个情节,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我觉得导演有很多想要表现的东西。
留守儿童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但很遗憾,东拼西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没表现好。
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
张翰翔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捕蜻蜓、玩弹珠,这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仿佛让观众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许多长镜头,将绿意盎然的乡间景色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也让人怀念起那些逝去的时光。
结尾,张翰翔的父亲来接他回城,奶奶默默地走进屋内,这一幕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感伤。
奶奶缓慢蹲下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重和无常。
这个瞬间,张翰翔似乎也瞬间成长,明白了离别的意味和亲情的珍贵。
《留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亲情和离别的影片。
它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人群,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视。
影片虽然在一些技术层面上存在不足,如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剧情的连贯性,但它所传达的情感真实而深刻,足以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留夏》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怀旧的电影,它用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它如同一股清泉,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首先从一部电影来看,电影用的是非专业演员演技很尬,影中台词毫无入戏感,特别是几个小演员。
但小演员在镜头前那种背课文式的读台词,太能勾起小时候在学校时回忆,那种在老师面前的拘谨。
电影中拍摄了许多乡村的风景,那些都是我一个曾经农村孩子记忆深处的回忆。
金黄的油菜花,成片的稻穗,门前的柴火,那都是满满的感动。
但这一切,让我给这部电影评分依旧只会有2分,而且还有情怀一分。
正正让我给到5分的是这部片子的主题,“留夏”,“留夏”不是留在夏天的童年,而是“留下”,留下的老人,留下的农村。
片中整个村里只有一户人家还有年轻人在家,其他人家中都只有老人,并且年龄也都不小了。
导演没有刻意的展现这些镜头,只有在奶奶晚上串门时和奶孙俩去看病时有几次镜头,导演对这些镜头十分克制,没有任何老人的特写镜头。
相反导演把大片时间留给了很多农村优美的景色。
导演是在记录这些景色,它们正在失去它们原本的味道,那新旧相交的村庄渐渐失去活力。
这部片子不是对我们童年回忆,而是记录了当下的农村现状。
它反应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农村带来这几十年的冲击和变化。
从最早的留守儿童到如今的留守老人。
城市的高楼盖的越高,村庄的面积就越来越小,如今乡村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随着一个村里最后一代老人的逝去,这个村子也就咽下它几千年来的最后一口气。
这是中国现在农村最好的写照,没有城镇化转型成功的农村在渐渐消失。
“留夏”,留下,奶奶的留下,农村的留下。
社会依旧前进,前进的路上有些回忆留下了,有些人留下了,有些农村留下了。
电影《留夏》虽然讲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故事,但电影里的画面都很温暖细腻,细节真实,很让人有代入感,看完了之后满满都是回忆~小伙伴一起玩的弹珠,皮筋做的弹弓,还有打陀螺,小伙伴一起放水牛,还有对着风扇大喊“哇哇哇.…."的叫,每一件都是满满的回忆,让人想到儿时的欢乐。
还有奶奶,辛苦的劳作,在集市上卖鸡蛋,都让我想到我的外婆,每次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自己舍不得用,可是会给我买好吃的。
留夏,留下,也让我把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留在了夏天。
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
叙事技巧几乎没有,整个片子就像以最简单的素材顺序拼接而成,是十分质朴的。
果然电影的灵魂在于真实的情感,不在乎所谓的炫技啊!
整个片子能看出来是一个表达者最初期的表达,只是把孩子们的童年叙述出来,老人与孩子的朴质情感叙述出来而已。
留夏。
带着夏天的炎热和清爽,构成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声音方面用菊次郎稍显有些许突兀,也有可能是因为菊次郎的夏天这曲子太经典,所以在影片包装没有做的特别特别精致的情况下,显得有一些落俗,但观毕全片还是并不违和的。
我一开始以为留夏,是留守孩子们对于在城里工作的父母的期待,但是中间又理解为留守孩子们的夏天,最后看到结尾,奶奶出门,门锁上了,没有孩子留在家里等,奶奶成了被留下的人,又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偏移。
我一直不知这种让人感到主题偏移的情况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是符合电影创作正确规则的,但一想,电影本身的理解也并无所为正确错误之分。
是我很喜欢的片子,也靠近我的家乡,于是感到更加亲切。
电影留夏留守儿童的夏天一部在肥东拍摄的电影,可以不用字幕就能听懂的方言,满屏都是童年的回忆!
一关于母亲:小时候母亲就是如影片中奶奶一样,经常我起来母亲就已经去田地里了,会把鸡蛋放在稀饭里,说这样鸡蛋更有营养,会把好吃都留给我吃,小时侯也会懂事劝母亲吃,母亲会笑着应和,但更多还是落入我的肚子里。
母亲也如张翰祥的奶奶一样,种玉米,种花生,还种水稻,蔬菜,所以更忙碌,基本上不是下雨天,都在田地里埋头苦干,是地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母亲也会把家里的鸡蛋拿到街上卖钱,然后买肉回来给我补充营养,永远把我放在第一位。
在学习上也对我很严厉,如果考的不好,她会很生气,一直很努力,就是怕如此辛苦劳累的母亲失望。
一晃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今天看完电影,仿佛又回到当年。
二关于童年的伙伴:小时候也会玩弹珠,还有跳皮筋,记得我同年的小伙伴有好几个,上学的路上会成群结伴,当年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正火爆,大家会轮流唱里面的影视歌曲,玩成语接龙,还有猜谜,春天田野都是油菜花,水塘里到处游着小蝌蚪,会抓一两只玩,无趣了再放回去,童年真是天真又烂漫啊,如今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却没有哪里能超过故乡的风景!
三关于近二十年农村的变迁:电影简介说这部电影是90后的童年回忆,我们那时基本上不算留守儿童,那时农村的标配是,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带娃,有娘的地方就有家,所以不能算留守,再后来变成父母双方都出去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带,大一点再接到父母身边上学,这个电影更像农村00后的回忆,农村已经不像我们小时侯那样热闹了,基本上被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一再被关注!
虽然现在在小时侯向往的城市安家了,但是童年生长的村庄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何时想起,都是安心的存在!
“留夏”多么珍贵的词我愿放弃整个春秋,只为留你一夏。
花开最美的是那夏季盛开的荷花,还有你那斑驳夜色的荧光笔。
每在我下课为作业烦恼时,你用你那知微的神智,唤醒昏睡的我,一起辅导陪伴我整个夏天。
今年春天,你我分开,脑海中还有你身上的余影,多希望夏天能再快速到来,一起度过没有你而漫长的夏季,一起去看看你我去年亲手种下的百合花。
夜晚当空,繁星历目,只是却不是曾经的那颗最亮的星星。
剧情平淡却有味,很有夏天的味道,留住的是那一代人的故事、剧中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也没有什么起伏,就是锁住其中朴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玩法才最勾住人心,引发泪点!
那种感动似乎已经过去很久很久,后来才发现原来曾经拥有过简单快乐的生活,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很容易满足吧!
一把弹珠就能换家人从庙里求回来的玉石!
那时候的价值观只是取决于自己的爱好…友谊也很单纯也很细心,只希望你开心,我们还可以一起玩耍!
和小伙伴闹矛盾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大人一说,便觉得委屈!
亲近大自然的童年是美好的,因为那时候才最接近世界,那时候最纯粹…呼吸大自然的味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力量、可能这也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要寻找的东西吧,亲近大自然放在大城市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确实不容易…
这部影片是张海峰导演的作品,剧中的主人公是农村的几名儿童。
从这部影片中,表达出了90后的情怀和留守儿童的现状。
剧中的儿童天真、善良,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利益、没有污染,纯洁的像一张白纸。
这部影片描绘了很多农村90后童年的身影,像玩弹珠、斗陀螺、打弹弓、偷西瓜、吃莲子、守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等等都是那一个时代的表现。
那个时候天是蓝的、草是绿的、生活是无压力的。
我们孩子的最喜欢的就是放假,每当放暑假的时候,不玩个昏天黑地的就不回家。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可我们毕竟都已经成年,就算是新出生的孩子,也再没有机会体会那最淳朴的童真。
他们这些新世纪的孩子,从小在电子设备的陪伴下,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游戏”。
记得那时的我们,一个平板车(架车子)的轮子就能让我们玩上一整天,推得再远都不嫌累。
童年时的我们,虽然年纪小,但对待友谊,却无比看中。
自己家有好吃的,即使很少,也会叫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享用,等到他们有好吃的时,也会叫上自己。
那时的我们童真无邪,遇到漂亮的女孩子时也会心动,但这种心动是纯洁的。
在剧中,主人公张翰祥是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另一个男孩的“讽刺”。
因为那个男孩有个有钱的舅舅,每星期都会给他带很多好东西,他就拿着这些东西到张翰祥面前炫耀,因为张翰祥什么也没有。
直到他遇到了从城里到乡下过暑假的那个女孩,张翰祥为这个女孩做了很多事情,有些行为在成年人看来会很傻,可就是因为这些行为,才能更加确定那才是童年。
儿时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总感觉还没有尽兴,就已经结束了。
小的时候,我们竟然还在盼望着能够长大,哈哈,多么傻的要求。
那个时候的我们,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快乐的,但也是可怜的,因为很多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农村人,如果单单靠着土地养家糊口,真的很难。
于是那些大人就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有的时候,出去了,就不愿回来。
外出打工的人都知道,城市中的生活是美好的,谁都不愿再回到那个一眼望到头的农村。
他们渴望在城市定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拼命的挣钱,至于孩子,也就必然留在了农村老人的身边。
留守儿童,成了当时社会最大的问题。
一边是家庭经济的收入,一边是孩子的教育成长,两个问题发生着激烈的矛盾,也逼迫着在苦苦挣扎的农村人。
心语这部电影能够唤醒我们90后的记忆,也能够让00后的人感受到从前的身影。
那个时代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快乐当中,打碎碗被妈妈打,恐怕是我们最害怕的事情。
可和现在的自己相比,打碎碗,却觉得是件幸福的事情。
虽然我们的童年时光已经过去,再也无法返回,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知道:我们的童年很幸福,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没有被电子设备所污染。
留夏 (2017)7.4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张海峰 / 张翰祥 张子乐
1.从片名上看,“留夏”谐音“留下”,那么导演想告诉我们影片想要留下什么呢?
可能是留守儿童在乡下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的经历;童年的某个夏天记忆很深刻,因为这个夏天有好朋友;也可能是老一辈人对孩子们回家的期望,电影中的父亲每次打电话都是三言两语,母亲的失望溢于言表。
这部电影,是关于童年、友情、亲情、成长的。
但主题表达得不够深刻,情怀还是有的。
2.镜头方面。
整部电影的镜头还是蛮稳的,洞察一切的第三视角。
有风景的画面很美,让我有种风光片的错觉,应该是有些镜头过于拖沓,使得叙事节奏比较缓慢。
3.题材方面。
留守儿童的题材拍纪录片一拍一个准,相同的主题下,我认为纪录片更加适合拍摄影片。
留守儿童在我国偏远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纪录片的真实性往往更能打动人。
4.影片使用了很多纯音乐,具体的名字不太清楚。
其中有一首日系的音乐展现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场面,我觉得有些突兀,按照题材来说,电影的总体感情基调应该是淡淡的愁绪与无奈感,这首日系曲子的应用反而会打破构建好的基调的平衡。
5.成长的点——男主做错事被奶奶追着打,当他看到奶奶因为匆忙地追赶而佝偻的背影时,他就长大了,开始懂得体谅关怀奶奶:把身上的玉坠找回来、奶奶下地返回拿水,他笑着主动递给奶奶。
后劲很大 太残忍太扭曲了 哥哥明明什么都没做 可能唯一的仁慈就是让他到死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造就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以及矢岛到最后都以为男友是爱上了别人吧
好窒息啊,这样的爱。但是NANA演技有进步了。
从一只狗子的视角讲一家人的不太健全的关系,狗子的戏份有点过少,变态的爱倒是挺多。
はじめ、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煽情的旁白没咋理会 故事真是让我狠狠哭了几次 哦亮演得有点僵硬 或者说前半故事整个就很悬浮 中后半小松菜奈的美丽和表演都非常亮眼
想看吉泽亮跟小松菜奈演一次情侣!!!(看完时隔一个多月才想着来评价也是服了
将近两年的等待 值得 BD收藏
向政治正确献礼的谄媚片,但水平不高。
北村匠海的表演和他的旁白一样僵硬而木讷,电影里所有表演都是碎片化的,一个个片段黏在一起用旁白硬窜起来,每个人都像是旁白吊起来的提线木偶,情绪没有延续,表演也是像上班打卡一样自己演自己的,演到及格就行,互相不接戏也不给戏,不知道在干什么……表现最好的应该是小樱了,但吉泽亮和小松真的太好看了,干什么都好看,两星给他们的美貌
三口之家和五口之家感觉是在两个世界中生长,如果持续大面积的三口之家那么空间的生态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为了小林pon看的
这个不幸的家庭让人唏嘘,爱要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学会表达,正确表达
死得真容易啊羡慕了
从妈妈在饭桌上讲述性爱的过程和意义,到大哥二哥在洗澡时关于童贞的讨论,到妹妹最后的自慰场景,感觉是想讲述少男少女性意识的启蒙。即便有lesbian闺蜜勇敢告白的场景,但在大哥的突然自杀后,影片最后却得出一个“要勇敢表达爱”的结论,实在觉得过分莫名其妙。那你拍那些有的没的干嘛呢?大哥到自杀都不知道自己初恋每天寄来的信是被妹妹偷偷藏的,太伤心了。みき、それは愛ではない。
其实看还挺好看的,入影度颇高,一家人父女两哥哥以妹妹的故事。可能有一个高潮点或者着重点更好。sakura这个词真是日语中极高频词汇
nana 自我安慰了!
一边露出天真的表情,一边做出残忍的事情,内心那不可告人的感情,又可以向谁去说明?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一点都不恶心的,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即使以为自己骗过了自己。nana特别适合内心扭曲/缺爱/阴暗的角色,感觉那样才能激发她的“役者魂”(感谢中岛哲也……
核桃脸,核桃play,play完还有信封play;看着不断投直球的老哥背影,老弟想模仿,老妹想摧毁;所以说一个导演一辈子在拍一部片子,感觉像是《三月的狮子》中各种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出来的东西,也不坏;就是结尾点题废话多过头,每个人都要总结性发言,只有狗比较实诚,拉人一手bullshit
好割裂的一部電影,用了大量篇幅講『家庭』,事實上所有的愛恨和悲劇都和家族沒太大關係,家庭是裡面最和諧wholesome的部分(親子愛,兄妹情,貧時的堅強,正確的性教育)大家的身份是『社會』的邊緣人,殘疾的哥哥,戀兄的妹妹,同性戀閨蜜,逃跑的父親,trans好友,只是拋出了一個個問題,沒有張力沒有對抗也沒有解決方案,最後回歸了毫不相干的家族愛,就像成長線最完整的是狗子一樣。大概作者野心和筆力有限吧,但是導演也沒有對文本進行取捨和進一步詮釋。當然典禮告白一段還是很酷的。另外若手男實在是不爭氣,nana出道多年依舊靈氣少女演技也大進步,吉沢亮完全不kirakira一出場恍若失意中年人導致哥哥的毀滅完全不打動人,和女友的吻戲都好像txl被強迫一樣,殘疾後倒演得還行,北村不想說了,毫無魅力演技的喪氣⋯
虽然小松菜奈很美、吉沢亮很帅,但这个是什么剧情…………
来看小林由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