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04我把那个电影看完了我感觉看完一部电影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说也说不好但我还是想说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吗对我觉得表现形式很先锋啊厦“美还是挺牛的我喜欢看这种题材的因为荡妇羞辱的情节容易波动我的产生微风海面的一漾一漾的痛苦沉浸在这个痛苦中我觉得有种舒服的感觉凌晨3:10驴得水也是震撼我的电影我感觉“震撼”这个词写出来好无力啊只有诗性的语言才合适然后看舆论审判的情节时我想如果我在场厦我不擅长滔滔不绝也不擅长吵架,我会在他们辩论的时候在底下写一篇稿子然后站到女主旁边对着底下的人读,只是几条老生常谈的反驳,真正的现代人都知道的逻辑,我感觉在这里,我行为的意义在形式而不是在内容上,所以我也不会继续听他们的反驳,我做完我应该做的支持,就闭麦,我在幻想我读稿子的时候眼眶有点湿,我想到罗翔对勇气的论述凌晨3:16最后那个审判不过我还继续往后想我想到我出名了罗翔发视频点名夸我我觉得用很戏谑的感觉拍的很重确实是高明的手法我想到南方公园有一集结尾是类似的手法我当时看的哭了南方公园是一个恶搞动漫那集在众人的嘲讽和喜剧的bgm中牧师依旧坚定的讲述着圣经厦土木土木:我觉得用很戏谑的感觉拍的很重以轻写重厦凌晨3:21感觉这电影不需要读懂还是解读什么前面的那些无意义的碎片信息带来的碎片的思考和碎片的感受本身就会影响你这部电影对我说的话是这个the cear RengoTr 顺“厦我在理性之后崇尚心也许她说的是对的也许她误读了“心”,也许我们的文化定义的心是更好的厦然后因为我原本是浅薄的理性健我感觉到辩论会的情节里那个学术 “厦 J男的言行所展现出来的讽刺太狠了不留情面凌晨3:26浅薄的理性就是这个满口哲学家言论的男的“厦导演是个有复杂的思考反复的反思w 重的人有理论的高度和对多样的人确切的认识。
中国能有这种思想的导演,就不多吧。
我感觉这样的人来用“电影”这个题材来着手“性别”这个复杂的议题,是合适的凌晨3:39在那个辩论会里内容真的不重要也没有任何意义逻辑好像只是个工具在空中的丝线谁都可以把它揽到自己跟前扭动它,辩论的双方干的事青,就是扭动这缕空中的丝线,但它和真正的东西无关厦
好久没看到这种批判社会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用喜剧,性欲,教育,历史等诸方面因素进行反思当下疫情社会的暴躁与病态。
三个部分,仿佛第二部分是割裂的,但第二部分又往往是不能删除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三部分讨论的教育,哲学,历史等等的补充,也是对于讨论的话题所做的社会词典调查。
家长与老师的对话是另一种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一些家长对于一些哲学,诗人等长篇大论的言论,他们并不能有效的聆听,讲述者一直受到干扰,而那些简短的,粗鄙的语言却异口同声地附和。
在联想到第二部分的词典拼接,可见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文化,那些高素质,温文尔雅的表象已经消失不见。
那个送花的绅士家长,仍然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唏嘘。
此外,在影片结局分了三个结论,而第三个结论变身真的是最大的亮点!
这也充分展现了电影本体的魅力。
最后,第二部分讲珀尔修斯用盾牌上的镜子反射击杀美杜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能通过观察重现他们所在而这个也与电影本体所相契合。
此外,这也是电影能够批判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面吧。
标题狭隘了,此片绝对不是颜射父权那么简单,也不是对“教育”这种结构式权力的阉割,导演大概就是果断放弃类型化手法,假装自己在假装纪实,真正做的是调度文本,其实这感觉非常反电影,却又有较强的文学表现力,有点迷人。
略过大量细节。
但对Part II 词条篇,觉得其实可以类似3倍速剪辑回来,如此对文本做叠化处理而不是弥散失焦,会少一些醒世,多一些情绪和娱乐感吧——虽然知道导演要的便是这种反叙事、还原文本的机械性。
不重要了,因为大家都爱看的是Part iii。
最精彩的家长委员会辩论场面,披着现代文明外衣走个合法程序让老师下台。
能把分分钟文戏变武打的撕逼场面拍得如此文明克制,同时议题还能逻辑不乱有节奏感的层层推进,最最难得是保持长时间双方阵营高对抗性高潮不退,这实在前无古人,沉浸式吃瓜,十分精彩相当好看!
家长阵营最好看了,简直什么八荒四海上天入地的妖魔鬼怪都来了——种族主义、纳粹、反犹、军人特权者、知识分子、神父、厌女、男权妈妈、、、厌女、还是厌女、很多位厌女——带头的那位妈妈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冒充者与体质蛀虫”的结合体,哦另外还有个特别的异类——异装癖的厌女症男性,差点就以为导演真是发自内心热爱罗马尼亚人民,而且是个大鬼小鬼全给我下油锅炸的平权者主义者(笑)。
吵架布阵是这样的,家长委员们扇形围坐台下,女主老师独坐中央讲台,且背靠伟大民族诗人塑像,台下成炮轰阵地,台上一个硬碉堡。
台下经过荷枪实弹的多轮猛攻,尽管是难啃的碉堡,我们也都知道结局会如何——老师下台,罗马尼亚家长团胜——等等,这样的结局不会太现实主义了吗?
导演在最后一分钟花了5毛钱做了个亚马逊女战士特效,是那种“老娘是被你们逼变身”的效果,算是良心浪漫主义对于悲情英雄塑造出来的崇高,交代观众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尾——亚马逊女战士·老师面带钛合金防疫口罩、一手网住在场家长团、一手持巨型阳具,逮着家长们挨个儿服务一遍blowjob,最后是那位神父。
惠存,因为惊人的信息量,作为囤积癖必须妥妥存着;因为狂人做派,作为收割癖对稀有物种必须珍藏。
lsp大概是冲着片名去看的,但是看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剧情倒是很简单,中间的那段用一堆事物的堆凑,像是讽刺了很多事情。
xing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两个人的事情。
你们蒙在被子里做出什么事情也无人知道,但是一但被子被掀开,被窥探,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
不是很关心政治,所以对这个片子没有太大感觉。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不愧是金熊奖最佳影片!!
………………………………………………………………………………………………………………………………………………………………………………………………………………………………………………………………………………………………………………………………………………………………………………………………………
友情提醒:如果你只喜欢本片的前三分钟,并反复钻研,那么你可能并不适合阅读本文。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PartⅠ 单行向前or向后导演拉杜·裘德的第7部长片作品,这部柏林金熊奖得主很大胆地撕掉了现代文明社会的遮羞布,单用罗马尼亚几处街景和一场道德审判,将这个时代的伪善揭露,可能大家觉得罗马尼亚甚至不能代表今日欧洲,但我却觉得,这几处特写浓缩了疫情下全球范围的焦躁与不安,甚至发掘出人性暗面。
这部直白且贴近当下的电影,足以引起反思。
本片多采用固定机位拍摄,镜头除了跟随女主角行走而摇动之外,还有从人物出发摇到四周环境的空镜(G),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疫情生活和街道细节,这也给观众一种低平位置的电子眼视角的感觉,正大光明无时无刻地监视、凝视,而片子的起因也正是因为私人视频被公之于众,第一段的表达也许有这种对应。
G:我最喜欢的是part 1,人与城市景观的融入与跳脱很有意思,这片子也有一定的挑衅意味,表现对现实的讽刺。
电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街景与第二部分的字典以独特形式为第三部分审判铺垫情绪。
第一部分的点比较散,会留下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元素:贴满大街小巷却无人关心的选举广告;不断被机动车霸占,支离破碎的人行道;因精心计算商品价格,而被嘲讽的穷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正义人士对满大街软色情广告牌视而不见; 对贩卖儿童器官不觉残忍,反而觉得合理的老年人和医护(两种不同需求);从谈论纳粹转到理科生歧视文科生的青年(女主角就是文科老师);在精致都市中时不时出现的残垣断壁;大街小巷的典当行和店铺出租广告,以及第一部分最后一幕的一家待租电影院。
2020年是全世界都在倒退的一年,全球化突然瓦解,经济衰退,正常生活被打破,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但以上罗列的现象有多少是疫情后才突然冒出的?
其实它们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疫情前全球性的向右急转让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只是在全球停摆之后,因更加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导致之前的伪装难以为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却不是我们反思现实生活的契机,资源不足,行动受限,某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这个世界并没有表面上看得那么坚不可破,而是像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旁那些破败的无人修缮的建筑,千疮百孔。
而第二部分Q:辞典的那一部分,就是碎片化的信息社会的缩影,认识论的“再现”方式会过滤掉很多知觉信息,裁减了许多丰富的知觉之后,将剩余信息锁在一个简单的知识、概念或者词语上,这就形成信息爆炸。
相比之下,第一部分的“闲逛” 恰恰是女性知觉经验丰富的一种游牧 。
如果说第一部分还有女主行走这条线串起导演的表达,那第二部分就完全变成一地散沙,第一遍顺着看完肯定一头雾水,只有把电影全部看完再回味,才能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些关于大屠杀、性、政治等等的词汇在第三部分的审判中都有对应,导演对它们或严肃或嘲讽的注释,十分有趣。
然后我们会在第三部分看到这个时代最文明、最民主的对话方式是如何被一些野蛮思想践踏的。
我们真的可以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吗?
我们真的能自主营造出民主氛围吗?
“投死那个无辜之人!
”其实在第三部分开始校长便提醒“要进行一场冷静、理性的对话”,但之后无任何一人为女主辩护,注定这是一场悲剧的开始。
第一部分自由行走的女性,在第三部分被牢牢钉在了耻辱座上,整个场景与女巫审判别无二致。
作为审判者的家长们,身份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有军人、白领、神父、知识分子、移民等,代表各自阶级的立场对当代知识女性展开批斗,包括同性间的批斗。
有趣的是除了审判“黄片教师”事件之外,各位审判者还抨击女主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观点,不断发出反犹、反同、反女等极端言论。
这些偏见对于孩子来说要比黄片凶猛,黄片也只是引子,无法根除的社会偏见正逐渐让人们失去底线。
C:我喜欢part 3,尤其喜欢这个结尾。
这三个结局,没有一个对女主有利,因为这种近似公开处刑式的审判本身就无意义:第一个结局,女主获胜,仍免不了被辱骂,甚至暴力相加,最后仍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二个结局,女主挫败,仍会被骂,在社会上还是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三个结局,唯独女性获得神力(或巫术),才能镇住那些“审判者”,真言套索捆住秉持偏见的大众,并用他们所不齿的假阳具堵住他们的嘴,不靠暴力好像很难获得话语权。
神奇女侠的形象如今是全球女性独立的标志,为女性平权提供精神力量,但普通女性没有神力,只靠颅内小剧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女性地位仍无法与男性平起平坐,这也是本片最后三个结局表现的无奈,无法激起更大范围的反思,那本片也只能是个笑话。
G:第三部分充分展示人们的道貌岸然,结尾的宣泄也很无力。
Part Ⅱ 偏见字典(不一定对)埃米内斯库:占据最大面值罗马尼亚货币正面的名人。
柏林电影节:最热衷于给政治向电影颁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荡妇羞辱:因嫉妒或愤怒而不允许女性有性欲或必须掩藏性欲的语言攻击。
广告牌:就连怪兽打架都会绕开的价格昂贵的装饰物。
黄片:人人都爱看但又装作并不在乎的视频。
阶级差异:因默许让一部分人赚另一部分人的钱并一直富下去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街头文化:肆意生长的后现代艺术的总称。
交通系统:可以让人瞬间拉满愤怒值的公共系统。
看不懂:一般后接“大受震撼”表达最高赞扬。
拉杜·裘德:一个很会拍黄片的导演(!??
)。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地区的欧洲三姓家奴。
民族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最高阶形态。
女性主义:不是非要把男人踩在脚下,仅想获得起码尊重和应有权利。
女巫:因威胁到男性绝对权力而被妖魔化的一类女性。
齐奥塞斯库:典型社派领袖的标准形象?!
社会性别:延续自生理性别,影响个人权利。
审判:之前是政体对个人进行评价的行为,现在也可个人对个人。
唐娜·哈拉维:通过对科学表达上的钻研,关心女性未来权力的学者。
性爱:人人都需要但又被禁止在公众场合谈论的行为。
性别红利:常被某些性别群体忽视的自身优势。
字幕:一种 人翻译错会被骂,机器翻译对也会被骂的网络产品。
(第二部分要是能看英语字幕版的话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Y))
Part Ⅲ 审判1.身份审判——女性从《圣经》(甚至更早)开始,女性就承受本不属于自己的非议,无论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里的狐仙女鬼,还是美国塞勒姆的女巫,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相对的,女性抗争者的形象也一直存在。
Q:电影里提到的汉娜·阿伦特,她说过一句话被认作是第二波女权运动的重要口号:“私人的就是政治的”。
这句话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纳粹大屠杀,因为她也是犹太人,所以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身份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女性出来工作,从私人领域走入公共领域,在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要不要生育,要不要做家庭主妇等等。
其实生育是女性的私人问题,但它已然成为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
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第二波女权运动产生了。
时至今日,女性个人权利仍以不同形态被作为政治问题对待,受到足够重视是好事,可尽管近些年metoo运动如火如荼,但个别地区女性权益还无法得到保全,由于女性身份造成的审判也不是每次都以公正结束。
W:这个片让我想到了艳照门。
当然事件性质不能相提并论,但事件起因是类似的,也就是审判过程中最大的争论点,视频不是当事人公开的,当事人要不要负一定责任?
家长们认为,谁上传的不重要,女主角一定要负这个责任。
这是预先定罪,无论是不是当事人自愿上传黄片,人们抱着的态度都是,一定是女方问题,就算女方一点责任没有那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有家长怀疑与女主角拍摄性爱视频的不是她丈夫。
在第一个结局中,投票让老师留下的大多是男性,但前面对女主指手画脚的男性也不在少数,相比于女性对女性的抨击,男性则显出又当又立的虚伪?
像极了那些求种后又站上道德制高点的人们。
Z:针对这个问题,国外的讨论比较全面,不过无论在什么国家,私密的性行为都不应该被公开,容易被人扣帽子。
片中有家长指责女主是荡妇,仿佛有道德污点的是女主,而不是上传视频的人。
G:这是共通的。
现实中是有自愿公开性爱视频谋取利益的网站,如果本片上传视频的是女主或她丈夫,那讨论余地就小得多,但显然本片女主不是这个情况,女主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但片子里没有一个人谴责上传视频的人,甚至一句都没提起,提到的只是“口交就是妓女行为”这样对女性的污蔑,道德正义在审判女性时偶尔会失效。
C:国外和国内对于“艳照”这件事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国外不关心视频被谁上传这件事,而是关心上传视频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国内对性比较敏感,成人也不能看成人电影,其次就是涉及女主角敏感的职业身份——小学教师。
2.身份审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一个假设,假如未来有了孩子,孩子的老师在道德上有不检点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没有公之于众,且只有你知道,你们会让孩子转班吗?
因为团友们都没当过父母,所以讨论相对浮空。
最终大家觉得还是看教师的业务水平再去判断教师私生活的影响。
但真正有了孩子之后是否还会如此判断?
我不敢假设,但很可能不会像大家现在回答得这样迅速。
到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的身心是否受到影响,还需要考虑行为上有污点的老师在孩子中失去信任这个问题,孩子们忙着取笑,也就不会认真对待老师了。
H:这就得看现在的学生对于性方面的了解程度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羞于提起还是感觉无所谓?
L:这个因人而异吧。
因为面向的是三观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所以这个问题又棘手很多。
电影中有个家长提出,黄片在全班传开,自己女儿被吓到,并表示自己对婚姻的抗拒。
确实这次意外已经造成实际影响了,尽管女主角所说不错,家长应该限制孩子可访问的网站,但碍于女主角敏感的身份,社会则会再强加一道道德审判——师德。
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说说而已,因为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会如何,任何一点歪门的影响都可能影响政体利益,教育是政治手段,而非理性思考或其他,以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变得越来越固化,越来越形式主义,而父母作为教育监管一方,如果发现教育者给孩子教授的是违背政治大方向的知识,那他们绝对会想方设法“挽救”自己的孩子。
3.审判隐私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可真当这个欲望被满足,他人隐私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往往会报以苛责而非同情。
或许有人会认为女主活该,因为对自己隐私不重视酿成恶果,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谁能保证自己隐私绝对安全?
盗走隐私简直易如反掌。
电脑维修工轻易窃走私人视频并公之于众,隐私像病毒一样传开,屡禁不止,同事对博眼球的小报人肉爆料,甚至家长存下视频作“罪证”,公德审判俨然变成隐私审判。
社会针对女性的指责大都是私德上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隐私泄露,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再传播。
本篇讨论的观点过多过杂,每一点都有话想说,可能读起来也比较混乱,尽管如此,最后还是要加一个Q老师小课堂。
加课时间Q:有一个女性主义哲学家叫唐娜·哈拉维,她也是一名科学家,她专注的是通讯工程技术的研究,她有很多理论是非常当代的和女性主义思想挂钩的,就是女性主义思想如何与新技术、信息社会的环境相关联之类的理论。
电影中有个男性知识分子为大家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被指责带着明显的大男子主义姿态。
当时还以为是大家比较浮躁,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但也许是因为这个知识分子的知识观太咄咄逼人?
因为他冒犯的是精英女性,所以导演这个点一定有什么寓意。
再看看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她指出的是现代科技中女性的缺失和"边缘化"地位,或许是个解读方向,也是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钥匙。
(其实是Q给我的一个写作方向,但实在不太好融入文章,也是我读不太懂,这里单独以资料形式出现,供大家阅读)【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9211743?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618220559&unique_k=9keZr0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观解析http://www.cssn.cn/zhx/zx_kxjszx/201310/t20131026_621418.shtml
2020年突然让世界变得异常疯狂,而裘德却携着摄影机,在布加勒斯特找到了充满个人风格的独特视角,记录并演绎着疫情放大镜下罗马尼亚社会的弊病和疯狂举动。
我本来想把标题拟为《一场当代视角下对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审视与审判》,但好像与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基调太不相称。
而似乎“疯狂”和“荒唐”两个词也可以同时用来描绘事件本身和导演叙事风格的变化。
如果让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我可能会立刻想到“噢,那部和戈达尔中后期作品很相似的电影论文”(当然也加了很多《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味道)。
不过,从柏林主竞赛图标消失就开始,直到定格到最后一秒的戏谑,却让影像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无缝切换。
裘德俨然将严肃的论文写成了一篇爽文。
在角色与情节都没有丝毫认识的情况下,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影迷,都会被一开场的4分钟纯p*rn震惊到。
虽然如此露骨地将性爱展现在银幕上很多人都不会立刻接纳,甚至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
但性爱不是电影的目的,导演倾向在电影中以严肃的风格对待它(如后面的百科,审判),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配上滑稽的音乐,而观众始终以第三视角围观不知会通向何处的闹剧。
这种视角间的错位让人在尴尬中忍俊不禁,导演的革命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黄片只是一个疯狂的导火索。
第一部分:单行道 影片的前两部分能看出很多戈达尔的影子。
摄影机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观察者形象,就像《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姑娘》中对巴黎建筑工地、楼宇与杂乱的街景的拍摄与剪辑,镜头总是在追踪艾米的过程中转向对于城市某一角落的观察,目的就是“去主角化”,与破碎的生活片段一起,尝试打破记录与叙事的边界,描绘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
好似无休止的摇与推镜头下记录着出兑的店铺,带着口罩的人们,已变成废墟的古建筑,随意停放的豪车,无人注意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牌以及破旧的选举信息,已是2020年却依然悬挂着的1928年一战胜利的大旗帜……都以讽刺的方式提醒人们曾经的人类欲望。
同时,摄影机也在扮演一个窃听者的角色。
它窃听到:一位女士因为受不了穷人在前面计算优惠券价格耽误时间而争吵;艾米与在人行道上乱停车的司机互用粗鄙之语争吵;药店中对于贩卖器官的争吵;路口行人与车辆互不相让的争吵;咖啡馆中有的人讨论健康问题,神风特攻队,特雷布林卡……充满暴怒,贫富分化,经济萧条的社会,以及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视听元素,都为第二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了2020年城市生活的时间胶囊,以及人们之间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单行道不仅指艾米从家到学校的这条通往审判的路,也是罗马尼亚社会日渐消沉的单向滑坡。
就像书店收银员所说的那样,《斯彭河文集》——一本叙述虚构的斯彭河小镇人们的生活、遭受的损失和死亡的诗集——“对于这场疫情来说真的太应景了”。
第二部分:短词典 拼接式的影像论文很难不让人想到《影像之书》《电影SHZY》的风格,但明显比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好懂得多。
裘德用极度反讽将词条、影像和文字注释间的反差拉到最大。
简单罗列一些我感觉很有趣的词条: 绝对理性:“数学”即为一切存在事物的解释;“历史”带给人们的沉思会激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阴暗构想;“罗马尼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以弑君为结局。
电影与艺术:“美杜莎”的隐喻——银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裘德认为电影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可能看到的真正的恐怖;“蒙太奇”连接了欢庆着充满荣耀的军人与战场上浴血战死的军人;“艺术”的辩证——一样东西是否为艺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工厂的烟囱在被遗弃的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品。
女性权利的觉醒:“金钱”——在第一部分里的同一家超市,男人用女性羞辱的方式将钱甩给了女收银员并叫她b*tch;“厨房”里,脏盘子和孩子的哭声都代表着女性的工作;“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蠢阶段的见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传说是家庭主妇能使家庭兴旺;男“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里让旁边的女人闭嘴,认为她没有知识,是个b*tch。
两性关系:“爱”的注释中有人将女人比作霍乱病毒,渺小却使男人受苦;“pulă”世界存在于男性秩序之下;“脚注”中的一种观点,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男人;在“尊重”的词条中,文本注释是关于家暴笑话,镜头里是一个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
有趣的个人想法:“图书馆”里走出屠夫;借“圣诞节”揭露一些人信仰宗教与伪善的矛盾;“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无意识”——一句“Heil Hitler”治好了德国老人不能动的右臂,病不在身而在于意识。
科技与当下:“机器人战争”中人类的同情心还会存在吗;“亲密关系”——一种读取别人想法的机器会帮助我们实现;“社交距离之舞”是新冠危机下的残存的个人狂欢。
一本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贯穿古今内外的罗马尼亚词典,词条的罗列就像给观众的随机翻阅,囊括了前面的街景,也为后面的审判备足了话题。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 学生的家长们在学校的花园里举行对艾米老师的公开审判。
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来讲,审判的是艾米和那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的黄色影片;而对于观众来讲,审判的是如今罗马尼亚社会中有关种族主义,反智主义,公开的隐私审判,父权凝视与性别歧视,网络暴力者的道德审判,阶级矛盾,男女性爱,屠犹,教育体制,甚至是埃米内斯库的情色诗歌和科学与思维范式,尽管客观上讲艾米并没有做错什么。
具体的内容不做过多探讨,因为影像非常直白,比前两部分好懂得多,而且辩论的过程也是将前面的词条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
导演为了不让我们沉迷激烈的辩论之中,还穿插了疯癫男人的画外音以及一走一过的保洁与保安们。
不过裘德在理性讨论内依然延续了搞笑的戏谑:神父带着“I can’t breathe”的口罩;在当众播放影片公开处刑艾米的时候所有男性家长在批评过后又看得津津有味;大家都临时在手机上查自己辩论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等等。
看看吧,当人们讨论当今现实的东西的时候场面会变得如此混乱不堪。
而在这种疯狂的不堪之后呢?
“我们认为自己很重要,但是世界却忘记了我们”。
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病态的笑话,这种矛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被耍得团团转。
这一切只来源于一部四分钟的毛片。
电影的三个结局:1.艾米没有被开除,虚伪的男性立场继续暴力羞辱,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玩笑,不是因为戏剧性的辱骂和打架,而是因为艾米不可能不被开除;2.艾米被开除,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所以导演用远景固定机位快速结束了这种可能;3.哈哈!
一个对西方世界的纯粹无知竖起了合理中指的结局,在积累了一整部电影的愤怒情绪终于迎来了漫画式的爆发。
艾米化身神奇女侠,代表女性,代表被时代无端审判的人,对所谓的精英阶级,网络施暴者与父权社会完成了破坏式闹剧般的荒唐复仇。
当她提到国家最令人尊敬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的淫秽文章时。
她认为如果国家可以有选择地忽视这些诗句,那么它肯定可以原谅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员的孤立的轻率行为。
但可惜,在现实中,这笔公平的交易可不会达成,只有第三种结局才能完成正义的反抗。
如果我们生活在爽文中,世界会变得更好。
电影的主题好像也不仅适用于罗马尼亚。
(9.0/10.0)
《Babardealǎ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圣母仅存在于画里,现实只有荡妇终于又看到一部以疫情作为背景的作品。
所有人都带着口罩,隔绝病毒却是呼吸不畅,井然有序实则矛盾横生,看似不近人情的社交距离间隔开的除了单行道上的陌生路人,还有家长会上的理解同情,这一刻素质与意识不翼而飞,指责和谩骂一拥而上。
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一台黑色幽默的情景剧,互联网作为社会分区的荒谬也有目共睹,她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历史老师,可素不相识的贱货一边对他人的隐私趋之若鹜,不惜花钱购买只求一探究竟,一边又对他人施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妓女荡妇的标签贴都贴不及,不用等到出庭,绞刑的绳就已经挂到当事人脖颈。
究竟是老师的做爱太过疯狂,还是家长的偏见太过强势?
我看都不是,是大丁不够大,叫声不够浪,精液没射他们身上。
让偷窥者不满的不是不够劲爆,而是不够看,以师德之名行龌龊之事,蛮横的种族主义、利己主义、阶级主义、性别主义等等各种主义,他们畏的不是老师淫荡,是怕自己迟早也被道德审判。
尺度爆棚的性爱视频被别有用心之人一键上载,正义爆表的指摘谴责被所谓上流精英拙劣演绎。
臃肿狭隘的眼界视线望到尽是自我蒙蔽,胡搅蛮缠的污言秽语骂到累是笑话无趣。
可惜了,老师不是老母,不需要考虑下班后无关紧要之人的介意与否,性生活是自己的,喜欢什么姿势、选用什么玩法由不得旁人插手,不是和你做,你就收声;不是让你干,你就滚蛋。
隐私不是我泄露的,批判是你要坚持的,各退一步,你去死,我快活。
道德至高点站了太多人,稍微站低一点都被认为在给上面口交,别太荒谬。
part1刚开始的色情视频为整部影片奠定了道德基础。
porn的基本设定是女主有头有脸,男主的作用好像就是展示他的dick。
这个视频也是如此,所以大众和社交媒体才会揪住女主不放,因为对于观看者来说,她是视频中唯一在场的人,有脸=我可以骂你。
神逻辑!
这部分女主一直在大马路上走来走去,镜头带着我们领略了罗马尼亚的市井生活、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其中司机停车停在大马路沿子和斑马线上的画面出现了两次,足以体现这帮男人对社会norms的无视。
part2完全是各种历史社会和当下社会的剪影,用拼凑小视频加字幕的方式拼凑出了一段默片,有好几段我还专门暂停思考了一阵,内容按理说都很常见了,但是不仔细思考,一般人还真注意不到这些社会细节。
part3是对女主的道德审判,并让各位家长和老师投票,看这位色情老师能否继续执教。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女性拿着平板站在女主旁播放女主的色情视频,底下的观众用粗俗的语言肆意谩骂女主,但是他们一个个看的比谁都认真,他们面部表现出来的的那种饥渴难耐根本无法掩盖,仔细看的话,能发现一个男人捂着自己的dick的片段一闪而过。
还有一个老年女性在批判女主的时候,说她年轻的时候比女主的性行为更为开放狂野,但是此时此刻的她却在这里道德审判女主,这不就等同于年老的自己审判年轻的自己吗?
这部分还讨论到了性和教育、学校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和学会思考等俗气但意义重大话题。
电影给出了这位女主老师的三种可能结果,最后一种真的没想到啊!
把男权社会中有男权思想的男男女女狠狠把玩了一番!
这部电影不算是很出色的那种,甚至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它恶俗,但是我认为,它属于对人的影响持续深远的影片,它需要观众自动把各个片段联系起来思考,结合罗马尼亚的社会现状(全人类的社会现状)去思考影片外的现实社会。
影片里讽刺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性、疫情、口罩、社会不平等、男权社会、教育、社交媒体、porn、职业道德、宗教等话题。
最后一幕拍的实在是妙!
低俗但解气!
不太建议跟朋友一起观看,不过熬过开头一段尴尬的画面,后面倒也颇值得找个人一块儿聊聊。
剧情其实很简单的,一部意外上传的夫妻小电影只不过为了引出关于社会倾向的一个很宏观的讨论。
拉杜裘德一如既往地喜欢用这种结构来讲述一部电影,不过每次看都有新的惊喜。
整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借用女主的视线滑视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全貌,应该说来不过是从布加勒斯特的街景以小见大。
感觉很多场景在我们周边也不算多难见到。
街景看着旧旧的,又显得很宏大,曾经阔过既视感。
罗马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啊第二个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看似没有剧情,却用一些提炼出来的词语概括了整个历史,很妙。
而且想不到的是,最喜欢的竟然是暴君卡里古拉的那句,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昧的见证。
看到这句话甚至有对卡里古拉稍微改观一些的感觉,打算回头再找他相关的书来看看。
第三部分总算开始对女主进行审判,整个讨论会其实就像一个道德小法庭,每个人其实在陈述的,不单单是对女主行为的看法,更是在说明自己的社会,政治立场。
显得有为荒诞的,还是一群人一边对着女主的小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的,一边又立马对此大加鞭挞。
像谁像啥,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对照。
结局也是很有意思,现实里的结局女主怎么也讨不到好处了的,可电影会有第三种结局嘛。
开头吓一跳,第二部分幻灯片形式,努力搜刮头脑里对罗马尼亚的残存记忆,更喜欢最后的家长讨论会。
好他妈牛的一部电影,是哲学性的,是戏剧性的,是解构又重组的,是意识流的。把黑色的,荒谬的,可笑的,可悲的种种现象一一列举,然后又将这些全部表达在一个人身上,又以此来影射整个罗马尼亚社会,极致的讽刺和极致的隐喻。这不是电影,是艺术品。探讨的根本不是黄片本身,而是是疫情时代下对于种种疯魔的现象和疫情之前时代下的总结和讽刺。感觉导演把一切能想到的思考全部用上了,真的好爽。这部电影我下载放在电脑里存了一年,知道是黑色幽默,但是完全没想到可以如此又厉害地表达,整个被震住了。消化一段时间,然后还要看一遍,一定要再看一遍,一遍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看的挺懵逼。罗马尼亚人民宫(世界第二大行政大楼,极权标志,女建筑师安卡·佩特雷斯库设计,满足了齐奥塞斯库的自恋标准)
澳门恋爱电影馆打卡第一部(港译《春宮野史大批鬥》),前三分钟的录像带片段被贴以巨大的彩色马赛克真的吓一跳(没视频光音频其实更尴尬😅)第一章纪录片形式拍摄19年之后罗马尼亚的市民生活,第二章真的差点睡着,像是导演把自己在短视频网站热点攒成了一部合集,由于文化差异好多也没能达成共鸣(我看不懂,也没受震感)。第三章的话题引得很大很深,极具讽刺性,第三种结局真的要笑死。
“一位老先生的右臂动不了,但体检却找不出原因,治疗毫无进展。百思不得其解时,医生大喊“【希特勒】万岁!”这个男人马上抬起右臂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终究还是吃了和当年【陈冠希】一样,不会计算机维修技术的大亏 ~ 同时也证明了,人类文明的高度已然发展到了一定的尽头,短时间内大概率就这样“躺平”了,不如卸下虚伪摊牌吧 … 一场关于“文明”的“内卷”斗争,它已经开始了!——▶1◀▶∞∞◀—— 🔴 2021 🔵 罗马尼亚21 🟣 ➊ 🟣 🟢 4月【2021 ▲ 268】【≈ 106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确实看的时候观感很焦虑 整体晦涩枯燥
更喜欢前两段,第三段真的很好笑,内容放在任何语言里都很经典hhh
中间怎么那么多ppt
3.5 第一部分:走在罗马尼亚的大街小巷,进入语境;第二部分:词汇量补充;第三部分:看似针锋相对的对谈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结尾令人意想不到,哈哈爆笑。
Schanelec的城市全景中,时常需要调动眼球来寻找人物入场,Jude则刚好相反,摄影机运动即是眼球运动,会在人物身上短暂停留然后走神到街景之上,也并非对街景内容多感兴趣,只是将目光移到了他处继续失神,如同云台没有拧被动发生了摇动。进入到词典,活动影像为词条释义,随意翻阅了半个小时后,调用了一些词语进入到审判。以此,既可以经由入选的词语讨论后生成几种结局,同样也可以更改而生成多场审判。自发的,扩张的电影。
欧式荒诞和批判主义,要不是有性器官暴露镜头,估计没多少人能坚持看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简单的对话镜头是有效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空镜头;第二部分,全都是各种看似乱七八糟的镜头素材,其实是编导的收藏品;第三部分是核心,用室内剧的方式进行了家长批斗讨论大会,各种风格的口罩代表各类观念,人性和理念的激撞全因一段家庭性录像的流出,很大胆而现实的话题。这是我看到第一部带有新冠疫情烙印的故事片,甚至还有中国游客的镜头。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名词解释段落不如老乡的《警察,形容词》,辩论会段落差距《合法副本》这种更是不可以道里计......不拿post-2018最热议题抖机灵做文章,而是认认真真探讨、整一个论文电影的话,估计可以是另一部优秀的《野名留史又如何》
2022-03-26标记想看,2024-7-16看完。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许是被这标题「性爱」吸引过来,影片中的确有,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呈现,但是,不好看,很多镜头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一路快进翻完。以及这字幕,说不上来,没有台词的风景镜头居然也有一堆字幕,完全看不懂。
第一段“游移的观察者”有点意思,后面差点意思。片尾的五彩审判,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里玩过一次。Miguel相信Folklore,Radu却说Folklore是无能的,所以他的声音总有些单调吧。
第一段镜头语言有意思,从空镜移主人公或者从主人公移空镜,算某种creativity, 现在电影里看到creativity越来越难,电影界被审查和政治正确搞得死气沉沉。第三段推拉洪常秀玩剩下的。这几年柏林首奖有多好未必,但比《寄》《无》之流有意思。加这些日常吐槽政治嘴炮哲学浪语快手短视频3种结局……加就加吧,艺术家有表达(啥都插一嘴的)自由,Lars von Trier和Krzysztof Kieślowski玩剩下的。要说像还是有点像Lucian Pintilie,但远没有Pintilie简洁。不能让哲学家搞实业,耍半天嘴皮子啥都没推进。才知道二战罗马尼亚迫害罗姆人,我们都管罗姆人叫罗马尼亚人来着,合着罗姆人里外不是人。中间穿插这法语歌eh toto挺骚。柏林放的时候外国人知道那老哥提毛泽东了么?
我现在对这种电影完全没有好感。搞拼盘不厉害,老老实实讲故事才是困难的。
一部伪装成电影的黄片 一部伪装成黄片的电影
个个都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做电影可惜了。
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