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海岛,同样是渔民,同样是表现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偏见、歧视和暴力,看完本片,我想起了《雪落香杉树》的故事。
相比较两个故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或许可以理清本片的一些思考。
一、台湾人对印尼劳工的暴力本片最核心、最突出表达的一组矛盾,就是台湾人和印尼劳工的矛盾。
又因为台湾捕鱼业发达,海上作业艰苦,雇佣的印尼渔民人数最多,因此渔船暴力显得格外突出。
渔船就是个小政治团体,台湾老板打压台湾渔民,台湾渔民再联手排外压榨印尼劳工。
印尼劳工就是那条引诱鲨鱼的鲭鱼,被人为放置在了整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命甚至不如打捞上来的海货值钱。
没有人听得懂他们说的话,也没人愿意听他们说话。
他们长期忍受着从信仰、外貌到语言、国籍等各方面的歧视,甚至到了法庭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居民在催他们去死,因为他们在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谋生,因为他们在当地人都不愿意从事的苦差里讨生活,因此他们就该无法享有和台湾居民同等的人权,就该心怀感恩,承受一切。
二、新台民对原住民的暴力本片的另外一组对照组,是男主的爸爸和印尼劳工阿布都拉。
因为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相似到我们都要差点忘记了,男主的爸爸可不是印尼劳工,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不过也正因太过于土生土长,最名正言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住民,竟然也遭受到了来自后来者的歧视。
偶然看过一个台湾少数民族诗人莫那能的诗歌,才了解到原来台湾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就在几十年前都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
在他们的心中,政权,国别,都是很虚无的东西,他们只认定一样,那就是脚下生长着作物、供给他们能量的土地。
“政权,请你退去土地才是我的母亲。
政权,请你闭口母亲不是压迫的理由。
”——莫那能长诗《燃烧》然而现如今,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被新台民以歧视的口吻称呼为“乡胞”。
甚至于和新台民交流的时候,还要去请翻译。
他们缩在美丽岛的一角,像一群海蟑螂一样靠着渔船操持艰苦的生计,最靠近大海,也最靠近在渔船上被折磨致死的命运。
他们和印尼人的命运,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只在于,男主的爸爸在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最终失去了十多年的自由。
而阿布都拉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废死投票,死刑投票,政治选举等等,运作的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少数服从多数。
若8.5成的人赞成死刑,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死刑。
若5成以上的人赞同此选民当选,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职位。
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也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社会开始,就喜欢报团取暖,喜欢党同伐异。
对于新台民来说,原住民是少数;对于本地人来说,印尼劳工是少数。
少数的生存空间,就这样逐渐被压榨紧缩,直到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用刀杀人,和用民意杀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海上杀人,和在死刑场上杀人,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相比之下,雪落香杉树讨论的面则要窄一些。
可能也是因为台湾的问题真的更错综复杂一些。
而创作组把这些内容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很清晰很有层次。
很喜欢最后一集男主得知印尼劳工死讯后愤怒的嘶吼。
困兽之斗。
匹夫之怒。
淋漓尽致。
勉强看完,看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一直要反对死刑,法务部长令秋是一直很坚定的,大概是因为她害怕有冤假错案,并且法律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有点儿忘了),晋平和佟宝驹反对死刑的原因总感觉是因为阿布这个人,因为他杀人是有冤情,他杀小女孩也是无意的,但如果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杀人犯,他俩还会这样么?
虽然内核有点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要探明杀人者的内心和原因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对死者家属还是这个社会,但这个电视剧却一直在强调无原因的废除死刑,并且围绕这一个案件,案件分析也很拖沓,里面又掺杂了晋平的爱情、家庭和自我的挣扎,佟宝驹和原生家庭,外籍劳工的境遇,大企业的非法捕鱼,要素过多,导致了废除死刑没有讲得很深刻,让我没觉得有什么触动。
并不像《白痴》中梅诗金讲死刑的残忍性那样让我醍醐灌顶。
反而最喜欢令秋这个配角,果敢坚韧,没有耽于爱情,用法律和政治为自己的信仰开路。
当她决定让阿布被执行死刑时我还有点儿不理解,但她说“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她是这部剧里最冷静理性的人,最后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虽然还是大部分民众支持死刑,但废死和弃票人数历史最高。
主题很好,内容节奏失败。
看完这部剧,对于罗翔老师说的:刑法的尽头是哲学,这句话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想说的很多,内心感受也无比复杂,每每这种时刻都恨自己逻辑有欠缺,无法将混乱的思绪组成适当的言语。
分享几句剧里很喜欢的台词,以窥一斑我内心的波澜壮阔。
1.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2. 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3.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4.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八集故事,讲了凶案,全球经济,外籍劳工,法律,政治和法律和人,法律和穷人,和法律人,和政治人之间的关系。
紧凑也完整。
我知道台湾的电视剧这几年立意越来越高,探讨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行凶故事,深刻表达了死刑废除,带出了政治本质体会到了人心种种。
惊讶的同时又嫉妒到扭曲!
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剧市场,还停留在师尊和爱情上永远驻足不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看似最悲悯的人,却有着最恶毒的心。
为了不杀而杀,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生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政治筹码而已。。。
法律,体现的是当政阶级的意志。
最后能守住的也只有自己的那颗良心。
台劇已經走出早年青春偶像劇的窠臼,逐漸凸顯搞怪(如《不良執念清除師》)和裝逼(如《浪漫輸給你》)的格調;或是開發暗黑題材。
《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暗黑題材的出彩作品。
李銘順范逸臣潘儀君主演,本劇涉及中國台灣的原住民歸屬,外籍勞工權益和廢除死刑等社會議題。
和以前光鮮亮麗的偶像劇不同,畫質朦朧晦暗色調。
劇中的細節處理十分與主旨契合。
李銘順飾演公設辯護人佟寶駒
王傳一飾演檢察官
法務部長謁見層峰前,在會客室,注意身後的骨董陳設。
八尺門位於基隆港,也是本劇的背景。
“生在八尺门,做一个阿美族的人,用船板当门,要跟几百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我爸是杀人犯,我妈,为了养活我,过劳死了,有人说,我可以念大学,在法院工作,真的是太幸运了,那不是运气,只有弱者寄望运气,而我不是,我靠的是努力,生存需要钱,我什么都肯做,就是不跑船,因为我那个混蛋老爸常说,在渔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鱼,这句话,是他送我唯一的礼物,所以我逃过了,坐在被告席的命运,我逃过了,在海上超时工作,饮食不足,被暴力虐待,被恶意惩罚的命运,我也逃过了,被另一种语言,质问、审判,而且找不到证人为我说话,就算找到了,他却跟我一样,为了活下去,必须逃亡的命运,最后,我逃过了,没有人愿意花一点时间,来理解我的缺陷,懦弱,还有恐惧的命运,就差那么一点,他们都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不认为,我真的不认为杀人者无罪,但是在这个法庭上,在台湾的司法里,我们的死刑,却是运气问题,一个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决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男主赞美小鲜肉的爸爸,好帅啊,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男主是天然衰老,无医美,小鲜肉爸爸的脸很明显做了面部提升。
男主搞笑,小鲜肉演技好,翻译丽娜美的惊人,纯天然的美,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清水出芙蓉的美了!
神鹰—Garuda是印尼的国徽,在印尼,随处可以看到神鹰的画像与雕像。
印尼的航空公司也以“Garuda”命名,即印尼鹰记航空公司。
男主模仿神鹰那段也超级好笑!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机下自己标注了想看,昨天鬼使神差在人人视频上搜索发现居然真的有,于是花了昨天下午晚上和今天早上看完了这部八集迷你剧,分享几个可以讨论的话题1)理想VS现实大概这是所有剧中都会提到的一种冲突与对抗,以此衬托主角的伟大达到刻画人物弧光的目的,同时也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赞歌,在国产剧中通常表现为主角有着一条路走到黑的性格,还存在完全现实的对照组作为衬托,但是在这部剧中,更多的在刻画男主的纠结,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进行天人交战,一方面他受到爸爸那句“难道我们不是人吗”的影响,从此之后他的每一次辩护,都仿佛在为爸爸,为部落,为那些还在受苦的底层人民而战。
但另一方面他见过这个体系内太多的阴暗面,被坑被骗过无数次,他知道这种以不同化作为抵抗方式的选择同样会毁掉一个人,所以他一直不想让作为官二代的男二参与进去,不想影响他的仕途,而他自己甘愿犯险,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2)谁是底层这也是这部剧着重讨论的,男主是阿美族,被告人是印尼人,一个是上一任被压迫的,一个是这一代被欺辱的,前者作为辩论方借着为被告辩论也在发泄着自己这么多年的怨恨,“没有坐在被告席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做错事,只是因为你们很幸运,你们不用被欺辱,你们可以一直相信世界是温柔的,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全剧最大的boss看起来是董事长,实则不是,是那些并不需要露面就能享受到一切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幕是莉娜要回国的时候,他俩互相以对方的语言告别,这一刻多么希望压迫到此终结,没有下一代被压迫的人。
3)关于废死最开始我以为落脚会在人权论,因为我们要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但在男主心中并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他更认为每个人的环境、背景都不同,所受的压迫程度不同,而他作为公辩人他就是因为被告而存在,他必须完全的了解这个人的过往。
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凭借着简单的案情了解就在内心对被告有了决断,这何尝不是一种偷懒。
喜欢剧中的很多台词,摘抄一部分:“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在这个位置上面吗?
废掉你也是取悦群众的一种方式”“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所有的杀戮都一样”
当陈令秋佟说出那句: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这真的是对政治/政客最大的讽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了用死刑废除死刑…Holy妈祖,正如佟宝驹说的,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政党以废死为博弈筹码调动民意,这真的只有湾湾敢拍了。。。
.《八尺门的辩护人》聚焦多个尖锐的社会议题:废死(台湾近几年很火的公民议题)、少数族裔、外籍劳工、司法独立、非法捕捞等等~通过一起谋杀撬开丑陋的政治游戏真相,引导观众进入思考。
.故事叙事紧凑不晦涩,人物性格个性鲜明,阿美族人佟宝驹作为公辨认,从没有放弃过追逐事实真相,哪怕被同族人排斥,也绝不放弃心中对司法正义的坚持;替代役连晋平,青年才俊大有可为,却也不得不臣服于体制下享受既得利益,对父亲的默默抵抗,大概就是“拒绝同化”的开始;通译莉娜,眼看着同胞生命被终结,新的思想在萌生,学习与成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敬。
.佟宝驹说:你想改变的事情,在体制里,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送给所有正身陷囹圄却仍然坚持自我价值永不妥协的人们。
才了四集,但是忍不住想要推荐一下!
具体推荐的点,也是我认为此剧让我观剧“难”的点在短评中大概扯了一些。
“这部电视真是一部很难看的剧。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难!它看似有关司法律政案件的故事,但事实却是在讲文化身份认同,原住民、新移民、新旧体制转换的冲突,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的惨案。
然而在我对台湾的知识储备里要捋清这其中的背景和台湾“国族”(岛内自诩)身份构建那可能比理解美国白人、黑人与亚裔及20世纪新移民之间关系还难。
我们一般人对对岸的认识和理解还在大陆台湾、还在对岸的蓝绿正营,对其原住民的族群认知都还在懵懂更妄论理解后来的南亚东南亚为主的新移民构成的更为复杂的岛内族群作为落地生根“台湾人”的共同体的构建与割裂。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去面对及了解的部分,台湾大陆今天是如何走到此,其岛民个人身份认知是怎样建立随之引导台湾将走向怎样的制度,这部剧我认为可见一斑(且妄猜后续走向,剧终再来评)。
”坐等对此有相关研究的观众出评去学习学习。
除此多说几句,从做工的人开始我在短评中就指出,明显感受到台剧有意识的在完成自己的语言、文化的建构,包括大量使用方言、着重对角色标注文化身份等。
而这部戏以此为基础与创作核心,更是突出。
当然大概可以理解主创的意图,所以看得时候虽然理解,但也不免感觉到内容太过于满,原本这个故事从案件或者从外来务工者或者台湾原住民归属或台湾司政变迁任何一个切片,都可以把故事写得精彩且翔实。
现在这样全面抓,反而每个点都欠口气,对于对台湾不了解的观众如我来说显得过于艰涩与难以触及核心。
但是,同时也能理解主创的野心,原本案件只是所有问题爆发的结果呈现,而根源正是在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冲突以及历史变化中不断流变的界定(前四集比较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后续看剧情走向会立足到个人而非继续群体视角下,咱按自己揣测谈一下),所以主创把个体放置在群体及宏大立意之下来展开故事,这样的拍法不知将如何收尾或者是我担心可能高高举起却没有讲清楚任何观点甚至是事件本身就草草落下帷幕。
但不论如何这部剧都是值得期待和一看的。
终于把全剧看完了。
后半段的侧重和我原先期待的走向不太一样,并且如我一开始所担心的:感觉整体来说,作者想要讨论的话题太多且互相纠缠,导致后半段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能更深入展开(也许是篇幅也许是这个故事能承载的容量限制)。
很可惜的部分是我以为会回归个体(族群)视角单最终绕来绕去还是把一个个独立个体(角色)放置到了宏大的叙事主题中,把几方角色都脸谱化,让具体的人和事都消解了。
最后的博弈非常精彩,利用(操控)“民意”这个切入点和《zlz-人xz人》可以对比着看仿佛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
这个处理让整个故事收尾和故事都立住了,但不免有讨巧与回避更深讨论之嫌。
虽然这和现状的焦灼与困境一样,但还是让人很难过和遗憾。
真正让我感觉点睛之笔是第7集的这段台词:被抓的是阿美族,死刑的是外劳……大局,谁的大局,有大就有小,为什么总是你的(司法)比较大呢”“难道你一点也不在乎真相?
“在我们部落有比真相更为重要的东西!
”
开头必须用“holy妈祖”问候。
这短短八集的篇幅,前边让我惊讶--这是能说的嘛,中段让我主动捂嘴--你这是在“危险”边缘自杀式试探呢。
可我转念一想,嗯,也不是不行。
他们就是可以!!!
(老羡慕了)到了最后,看到剧情重现阿布在船上被折磨的经历,举着发黑的指头,哭着念着古兰经经文。
他在郑船长家里犯病,从失手致两岁女孩溺水死亡,到把刀扎向让自己痛苦源头的人。
杀上头的阿布,已经失去理智,就连无辜的人也没放过。
这里给我种因果论的感觉,因为阿布在船上恐慌哭闹,所以船长掐着秒表计时,两分钟的时长不会致死,却能让人吃够苦头。
偏偏在船长家的时候,小女孩因为妈妈忙着去厨房炒菜而忽视了,她在房间哭泣的样子被阿布看到,这个诱因让他发病导致恍惚回到船上的日子,才会有这出惨剧发生。
镜头再一转,莉娜劝阿布把自己真实的出生日期说出来,以寻求最后一丝生机,“2022年7月26日”他边哭泣边说出来,可在场的人就算听见了,也丝毫不在意。
这一场以死亡为代价的闹剧,无论是站废死,还是坚持死刑的人,皆是帮凶。
至于阿布和莉娜是谁?
他们是外地劳工,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台湾寻找机会的印尼人。
这群没有护照,没有本地户籍和身份的人,更没有获得相对的薪资与权益。
编剧很巧妙地将“阿美族”和“外地劳工”用佟宝驹(简称阿宝)这一人物串联起来,他不仅是前者的当事人之一,更是后者的公*辨**人。
故事采用穿插剧情的方式,把同样是少数者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境况描绘出来,“为什么打工那么久就是挣不到钱”和“难道我们不是人吗”来自佟家父子的诘问,道出了这班“边缘人”的生存处境,人权、公平与尊严皆失的遭遇,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条条被逼急了,走上的绝路。
当年的老佟持刀上门杀人与此刻发生的一家三口灭门,“大同小异”的案件,这接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故事依旧在上演,只不过主角从“山胞”换成了“外劳”,偏见一直在。
夹杂其间,剧情引出民众对“死刑”的看法,借由阿宝的口说出,尽管他们认为穷人比富人判死刑的可能性高,但叫嚣死刑的人还是一路高涨到八成五。
这民意,它的确让人沉默。
民众是怎么想的,重要吗?
不重要,起码在执政高官的眼里,这些人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己私欲,统统可以拿去利用。
就算是人命,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这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令秋,这人物的设定,比起好人主角团们,更复杂与立体。
讲真,剧中比她还坏的人多的是,他们都自私自利得明明白白的,但让人最反感的是顶着信仰的帽子,双手沾满鲜血的伪善者。
她身披的这层慈悲之下的自恋,不过是站在高位对权力的上瘾,对操纵人心的得意,对身为“拯救者”的自我感动。
“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这话一出,我竟没法坚定地给出肯定的答复。
我希望的是一回事,但现实给我的一巴掌又是另一回事!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民众们被蒙蔽住的双眼,需要她来揭开,即便拿他人的性命为引子,那也是通往成功路上难以避免的牺牲。
用阿布的死去动摇那些投“废死”票民众的决心,这招的确狠。
就阿布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又回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掰扯中去了。
(不是此剧的重点。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你瞧,民众自以为通过抗议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亲手给他们递上刀子的工具人。
这不就是主任所说的,“给了他们想要的,就会忘记他们应得的”的现实演绎版嘛。
如果法律的逐步完善是需要用鲜血与生命的沉重才能推进,还真是让人心生复杂啊!
不可否认,我对所谓的政客有着“高要求”,我认为的发声者就应该像《造=-浪--者》里面的女候选人那样,虽然竞争路上是肮脏的,但我希望她是相对干净的。
是的,我理想化了。
在政治高层圈里的,怎么可能片叶不沾身呢。
至于,她加速阿布死刑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向废除死刑这路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把阿布推出来稳住民心,以便后面好反击的政治手段。
我,是琢磨不清的。
真相是怎么样,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影片结束后,我拉进度条准备截图,刚刚好停在这一秒这一帧,画面中间的“司法为民”四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此刻竟然显得有些可笑和可憎。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氛围里,阿布劳工案暂时画上句号。
我就在想啊,故事还会以哪个身份哪些处境重蹈覆辙地出现在角落里,然后鲜血淋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再一次次煽动与算计,最终不了了之......
法庭见人性,死刑博政治
难评的作品,题材敏感、节奏温吞、质感上乘,没有孤胆英雄,没有绝地反击,处处透出冰冷现实,却又不忘理想初心,外来者与原著者身份的互换与冲突,死刑废存、政治博弈、“小国”困境,投射其中,个体的生死与民众的抉择不过是政治的筹码、上位的手段,所有杀戮都是一样。PS: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
听说很好看。
看有进步性的华语电视剧只能看台湾了吧
创作者的三观决定了作品要表达的三观,湾湾的创作者在人文关怀这块走得太前面了,远远甩开内娱
评分这么高,真好看吗?看了一集,没看进去。
本来第一集还不错 打算接着看 结果第二集一上来就开始自称我们是中华民国 这能忍?
节奏有些慢,剧情中规中矩,没太大亮点也没太多问题
剧外意义大于剧作本身,《赛德克巴莱》言犹在耳,十年之后从原住民群体关心到外劳群体,这就是看得到的真实进步。与本剧横向对比的还是近几年的台湾现实题材剧,从随机伤人、职场性骚扰到废死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涉及对立面也越来越切中根本要害,实在很厉害。编导的职业身份大大加强了全剧的职业剧专业属性,但在影视叙事方面还是详略有所失调,这个故事撑不起八集体量,全剧直到最后一集才爆发了足够好的冲突与人物,大半篇幅还是过于拖沓,人物塑造停滞不前,特别是男主,按照庭审-回办公室乱发火-闪回悲惨父母-找回理想这种写法来回写了数次,而男主与女部长的戏反而过略,令全剧有头轻脚重之感。最后一集确实很拉回好感,不过就像佟宝驹不是李狗嗨或风骚律师,关于司法剧,整个华语地区可能还是刚刚起步。
看得我一整个大震惊!台剧进步了我知道,但已然进化到这个深度了吗???以一个印尼外劳杀人案件为杠杆,撬开司法系统乃至整个政坛和社会民生现状,编剧真是相当敢为且十分用心,将推理过程巧妙自然地与废死热点议题结合+公辩人阿美族的身份(夹绕带出原住民的生存境况)+通译印尼女孩所受遭遇(折射外劳身处的恶劣环境)+党派内以废死为政治博弈筹码而调动、操控司法进程和民意走向,每个议点皆可做足文章,能面面兼顾实在不易,佩服主创能深挖至此,真是让此地望尘莫及啊!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宏大主题之下小人物的情感幽深之处也描摹得很动人,非二元对立的人性刻画真实残酷,各种算计充斥之余,仍有人性的高光,仍有坚持追求真相的理想者。
好题材,好故事,好台词,好摄影。配乐不纯,表演不精。
“司法为民”真是讽刺,这些上位者只在乎自己的权利、政治筹码//没想到印尼人在台湾就像菲佣一样,也没想到 8 集都在讲这一件事,没查到莲雾和莉娜才见那么几次就互相爱上了
没熬过第一集怎么办(最后好事倍速看完,虽然后面稍微节奏好一些,但感觉也不抓人)
唔…
废除死刑真的不好,罪大恶极的人应该要得到应有的惩罚。呆湾做海鲜都这么赚钱啊。。。。
结尾我是没想到的,故意制造一个反例来促进废死。这样的确很有话题,制造了很大的冲突话题。但是,大卫戈尔是用自己的死来废死,而陈令秋部长却借用别人的死来废死,更何况,事情还有其它转机,兵行险招,还会给自己引火烧身,恰得其反。总体来说是个好片子,很喜欢李铭顺的表演,holy妈祖😂
holy妈祖,一个凶案辩护,从头到尾完全就没有人在乎真相啊。
除了晋平这个角色的设计过于脑残,其余的部分没有任何短板,议题之丰富,角色之立体,情节之曲折都是同类型剧里的佼佼者。看到有人说很像《罪夜之奔》,本剧真的好于它太多了,质量超越大部分美剧。
啥啊?折腾半天,本来就有罪,性质这么恶劣,主角在辩护什么啊
Abdul Adler,Go to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