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陈逸飞,也因为年初去过宁海前童,在五一的最后一天去看了这部影片。
我去过那个院子,那里的老乡自豪的告诉我这里曾经拍过电影。
可惜院子的一侧房子发生了火灾,但是整体上还是很完整,其中一户老乡在做豆腐,前童的豆制品很不错的,我宁海的朋友给我买了一大袋,一定要我带一些到杭州。
因为他小时候就住在前童。
说实话,故事编得真是经不起推敲,不符合逻辑。
理发师离开上海的理由很莫名其妙,更荒诞的是这位理发师在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竟然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师长。
想想“亮剑”的楚云飞,那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也不过是一个师长。
更难想象的是那位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的姨太太,居然逃过三反五反,千里迢迢赶到大西北的荒漠,从时间上判断,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物是很难逃过时代的噩运。
而传达信息的居然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解放军!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也许是因为陈逸飞,也许是因为陈坤。
喜欢电影留给我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唯美的小提琴、深深的雨巷、男女主人公的眼神和心灵的交流所堆积起来的。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变迁的环境下,两个相爱人是如何发展和处理他们炙热的感情的。
实在是很无奈。
很多人在面对爱情何尝不是这样无奈,就是告诉你这样的无奈。
遇到相爱的人就去爱,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
可惜多数人在面临这样的情形下往往被环境和自己的畏惧所错过,等到真正有勇气或者有了感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大好的时光。
更无奈的是,人们不可能再年轻,不可能重新开始,这也许是陈逸飞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理发师》是一部淡淡的片子。
淡到在抗日的大时代背景下,没有硝烟,没有激战;淡到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没有霓虹,没有火花。
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执著,这份执著,交织着一出哀怨凄美的爱情。
影片开始的布置甚为精当,紧凑的小屋,狭长的巷子,残破的壁垣,昏黄的小镇。
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提着他的工具箱,离开他意外杀死日本军官的上海,逃难于此,投靠他的师伯宋丰年。
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正是陆平与宋嘉仪命运交错的开端,也是陆平颠沛流离的开始。
然而,一见钟情的陆和宋,却难以各自倾诉心中那份情爱,只能以“表”相称,暧昧的背后,是对现实的妥协与屈服,是对命运无言地抗争。
然而,这样的抗争,未免甚是无力,胸中的执著,需要等待命运的安排。
做头,捉鸟,骑车,嬉戏,陆和宋温馨快乐的场景终究短暂,他们单纯而精心营造的柏拉图“围墙”,不但肯定会被推倒(宋丰年推倒那个墙壁),还会被炸个粉碎(陆平宋嘉仪摔倒在草丛里)。
不过,这一切陆平都不会在乎,他惟一在乎的,是他的工具箱。
他宁愿相信,自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帆小船,没法自己掌握航行的方向。
与其去争取,不如守住他手中的理发刀。
影片要描写的陆平是腼腆自卑的,甚至是怯弱的。
无论是在小镇里,还是后来的军旅生涯,他淡淡的笑脸,避让的眼神和惊恐的神态,都无疑折射了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荒唐悲惨的境遇。
大时代中没有大场景,只有这位弱者的各种片断。
这些片断虽然时断时续,甚至有些地方颇为牵强(比如宋丰年的出场、劳改场的巧遇、那封在的信函、大漠中宋嘉仪忽然出现),但构成了一幅幅精巧的画面,细腻而真实,展现出一位近乎偏执的理发师屈从于时代安排却执著于理想的无奈与凄凉。
据我看来,这份执著分两条线走,主线是理发刀与工具箱,其中穿插着一条爱情副线:理发刀是能够操控的,即使小人物也能掌握在手中的——即使它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给人做个头而已;而爱情却是自己把握不了的,只能由时代去安排。
最终,导演给了陆平圆梦的机会,让这两份执著,划了一个交叉——在解放战争之后,陆平在西北劳改场遇见了曾经让他剃过头的同志,然后又在荒漠的一颗枯树下等来了他的宋嘉仪。
中国解放了,陆平也解放了,他和宋嘉仪在经受了二十多年的精神折磨和情感摧残后,还是携起了手,沿着枯黄的沙走回属于他们的自由世界。
陆平的工具箱被遗留在树下,那部留声机一直在转,仿佛记录着一路的颠簸和心酸,记录着这个已逝的无情岁月。
此外,影片在主副线交织的背后,还有一幅大构图,那就是宋嘉仪、张寡妇与俞棉三个女人的一台戏。
宋嘉仪,代表的是爱情的执著,是一种有节制的叛逆,她不能主宰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她始终不放弃那一丝丝仅存的希望,在饱经命运的洗礼过后,终于在西北的荒漠中找回自己的自由;张寡妇,毫不避讳、坦荡无拘地追求自身的欲望,犹如叫春的猫,她有她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的执著。
在民族大义面前,她会忠诚于给过自己快乐的男人、会勇敢面对鬼子的枪。
人是虚伪的,像张寡妇那样,或许才是生与死本来的面目;俞棉,这位上海女人,令得陆平辗转奔波,最终他们得以相遇在际遇交叉的饭桌。
虽善良使她宁愿安心成家,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任凭给了她好处的叶江天的摆布与强暴。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浓妆淡抹正相宜。
影片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轰动的背景烘托,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过分的情节渲染,只有一系列貌似平淡的镜头组合,但这已经足够,我们不要大场面,不要复杂的情节。
因为我们读懂了她们——在作为小人物和时代的弱者的身上,那份始终坚守着的执著。
即便,这种操守在很多人看来不值一提,认为她们不过是随时代洪流而漂泊的牺牲品罢了。
很多人认为陈逸飞这部遗作故事简单、情节突兀、构造松散,而我认为,这恰似片头出现的油画,讲究的是一种画面的延伸,这些画面纵使像拼图,也能给人无限想像,因为它们讲述的便是与之搭配的小人物们的故事。
画面以昏黄、灰暗为主,以小场面为主,伸拉有度,弥补了宏观场面铺排的不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平的戏份足,然而台词少,所以演好这个人,靠的是出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陈坤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处于时代洪流底层的弱势理发师的命运。
这部片子看完了,有一种去博物馆看过画展的感觉。
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一种意境。
相信你和我,暂时也是个小人物。
我们能掌握的,也只是手中这把“理发刀”。
《理发师》属于旧片了,在此也想推荐一下。
尤其喜欢艺术的朋友,不要错过。
爱情的最高境界即,使彼此相通。
——源于社会学家。
来到影院,恰好碰见几位朋友。
她们正从《雏菊》的映厅中走出。
当听说我准备去看《理发师》,她们惊诧:“不都是爱情片。
中国拍的有韩国一半好才怪。
”我苦笑。
难道自己会为了所谓的中韩之争之类而去看《理发师》。
只是为了陈逸飞,为了那份欣赏。
仅此。
观察到,从《雏菊》映厅中走出的观众们个个意犹未尽,直抹眼泪。
不禁在想,《理发师》能否使人流泪。
结果,直至影片落下大幕,那根催泪的神经只是轻轻被触动,而那根心灵的神经早已被震撼得几欲崩溃。
后来想想,所有对泪腺的刺激都只是表象,而唯有心灵是人身最脆弱的部位……作为一名普遍所讲的“视觉艺术大师”,陈氏的片子画面从一入戏起就开始呈现出特有的唯美。
尽管所描述的一样是老上海,尽管所表达的同样是那份熙熙攘攘,但陈氏运用其出众的魔杖,将人文环境与人物的特性及心理状态有机地统一在对于影片主题的升华之上,画面的表达因此充满了韵味,而引人入胜。
当片子进行到小镇的一段,我顿觉会心。
这类的镇子,永恒体现着别样的风景及灵异的神韵,无不让逸飞之类销魂!
路板的阙口中,装盛着未蒸发的雨露,曲折得让人晕乎的巷道里,流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光华。
影片中许多截取的画面都完全可以成为画师写意的素材,其视觉效果无法用“美丽”一词简单概括,视觉的冲击力同样无法用“震撼”来笼统形容。
环境场面写意的极致在于影片的结尾。
漠漠无垠的黄沙中,点缀着唯一的一棵大树。
强烈的反衬效果引人心寒。
尽管大树不算郁葱,但却确洋洋洒洒!
大树的引申义,早已超过了避阳遮荫的范畴。
而仿佛是在心灵的荒野里,出现了一片绿洲,那是一份等待中的会意,更是一份难得的幸福。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月黑风高代表着杀机,日光明媚体现着欢愉。
这类浅显的引申,早已不容陈氏之辈所器重。
片子中,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体现着浩大的道义。
而一些标志性时间的发生,更是在为下边的故事埋伏笔。
日军的侵占使得欢娱的灯红酒绿沾染的血的傲气和杀机。
当两个日本鬼子步入陆平的hair salon,从他面部不自然的抽搐中可以看出,他心中很清楚:他将面对的顾客,开始更为了侵略者,以及与侵略者有着勾结的汉奸与贵族们。
他心酸,他犹豫,他甚至攥紧了拳头。
但他唯命。
当看到日本鬼子在歌女俞棉身上发泄淫威时,他首先用眼神简略地带过,再就是心中痛苦的煎熬。
最终,一点点看似天真却已成熟的感性取代了看似成熟却极脆弱的理性。
那一刀,是有意,也是无意,是偶然,也是必然。
再到后来,面对日军对祖国同胞惨痛无情的杀戮,陆平的报国热情逐渐得到显现和提升。
于是,类似的细节在下一次为日军的“服务”中重新上演。
尽管那回割破的不再是日军官的脖子血管,而是自己的手指。
但那份炽烈的爱国情感和火热的心,就这样,往复着被弘扬着。
这是后话了。
日军少尉被剃头匠干掉的消息传遍了遍地租界和老外的上海滩,上海不再是宜于久留之地。
走,他没有选择。
扔下一座城市,以及一个女人。
这里的伏笔就格外明显——而后他的命运与这座光鲜的城,以及那个实则悲惨的女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陆平的船在海上漂泊不定,没有明确的指向标。
这也正恰如陆平,以及一切彷徨无措的中国人的处境。
当日军飞机空袭到来,船上近乎所有乘客都搬起笨重的箱子挡在头顶。
我苦笑。
兴许他们不清楚扔下来的是火药和钢铁制的炸弹而不是乒乓球。
然而,陆平不。
他形如稳坐钓鱼台,神态镇定自若。
不仅这时,直至延后,在生活的大风大浪和险滩暗礁中挣扎,他永远拥有一份坚韧与顽强。
初到小镇,在巷道中,陆平邂逅的那个欢快的背影,实则成为了他今后生活里除去那台记载老上海风情的留声机外唯一的依靠。
之后,当他们共同骑上那辆自行车,在梗道中自由穿梭时,不禁感到,他们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是这样的啊!
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居然还能拥有一份情趣去两小无猜地用单纯的眼光看昏黑的世间,体现出一种无比的灿烂和阳光。
影片主次分明,对于战争的场面描写甚少。
抗战一晃就过去了。
尽管失却了战争的阴影,命运却依旧弄人。
叶军长的出现和俞棉的插手,使得这对名义上的“表兄妹”更无法走到一起。
这种插手,与其美其名曰是真情义助,不如说是嫉恨过后最恶毒的复仇。
随后的一切——陆平:升官、带兵、打仗、败仗、战犯、劳改;嘉仪:随夫、打仗、败仗、留国、还乡、等待。
一个江南,一个漠北。
一份孤独的思念,一份无尽的等待。
历史发生了多次的变迁,陆平的身份也随之戏剧性地发生变化。
“我是一个理发师”,无华的话语正是这条汉子价值取向的体现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和认识。
在他的世界中,军官和上校的官衔似乎均可置之度外,唯有理发工具箱和心爱的姑娘,能够留驻心间。
影片进行到最后,就在漠漠无垠的黄沙里点缀着的唯一的一点绿洲中,有情人终能相见。
余十年后,陆平成了残疾,而嘉仪当年的风华也不再复返。
不禁想起李清照的词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而永恒的,是那份爱、那份情……旁边座位的朋友嘟哝道:“两人拥抱一下,就快完了吧。
”没有,没有拥抱,更没有浪漫的吻。
有的,只是两只饱尝沧桑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
还是那样自然,还是那样淡雅。
两人一同走过那布满黄沙的塞外土路,陈氏不可避免地用路的意象代表了爱的艰途。
没有尽头的荒漠让人无从得知土路有多长,然而他们就这样一直走着。
影片借助人物回忆的形式插如了过去或幸福或艰辛的画面。
来时爱的路途上所有坚信和苦楚,似乎早应被淡化。
回首过去的路,他们走了太久;展望将来的路,他们仍是迷茫。
“又是大团圆。
”身边的朋友又嘟哝道。
我苦笑。
说的不错。
然而就在这别样的“大团圆”背后,留驻了太多的泪滴、力量和勇气。
在这“大团圆”的将来,有情人能否将感情延续,抑或继续更为悲情的分道扬镳,谁都无从得知。
余华说:人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我说:人只是为了爱着而不是为了爱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爱着。
……http://bokai.yculblog.com/http://www.douban.com/subject/9006328/
画面很美,演员不错,但剧情一般。
我想像中的结尾应当是,陆平被释放了,回到小镇去那家理发馆,找到表妹,而不是沙漠中的相遇。
总体来说,算得上一部不浪费时间的可看片子。
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四个人要一起建立一个企业,一人是生产能手,当车间主任;一人是理财能手,当会计;一人是销售能手,当推销员;最后一个人呢?
什么都不会,只好当老总。
现在都叫CEO。
这个故事也可以换个讲法。
说是有四个人要拍一部电影,一人擅长讲故事,就做编剧;一人精通光影,就做摄影;一个是音乐天才,就作配乐。
最后一个人呢?
什么都不会,只能当导演。
现在都叫X导。
外形特点很鲜明:不是胡子就是秃子,或者二者齐备。
当然,这个故事是粗俗的,不能上台面的,因为导演真的就象老总一样,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几乎无上的权力,没人敢惹的。
投资人是体制外的,不算。
况且成山的真金白银砸下去,就算是那钱是你的,能不能赚回来也全看导演是否愿意卖命。
时代变了,杨白劳还真就敢和黄世仁叫板了。
所以,大凡是名人,如果恰好在艺术这块天地成名,再恰好手头又很有些活泛零钱,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触电。
但电影各专业行当不是说玩就能玩得转的,这时上面那个故事便生动地再现了。
于是,各路豪杰纷纷自说自话地成了导演。
比如陈逸飞。
早些年间听说他要拍电影,觉得到也顺理,以他油画的风格和选材,再加上上海人永远摆脱不掉的对早些年间被租让时期糜烂生活的怀恋,注定他会选择电影这个魔棒成全自己的回归之梦。
他起初聪明地宣称只是拍着玩,是给自己最多是给亲近的朋友看的东西。
人约黄昏,亦人亦鬼,尽管生涩,但在纯艺术的外衣下,却也不让人十分讨厌,至少,十里洋场的氛围是浓烈地堆砌出来了。
后来便有了吵吵嚷嚷的《理发师》。
就象有些女人会克夫一样,这部电影打刚一开头,就给大小艺术家们造成数不清的麻烦。
打闹不断,纷争不止,直到最后陈导撒手西归,留下的仍然是一堆纠缠不清的胶片。
还好,含着眼泪演也罢,完成友人的重托也好,总算是一干人等把这个活对付完了。
可惜,最后出来的这个理发师,完全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大上海的小弄堂里,一个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
在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装扮成的日本鬼子莫名其妙地呐喊声过后,一个当兵的鬼子在他的上司面前莫名其妙地光着屁股要强暴一个歌女,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将日本军官杀了。
然后,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小镇上,一个姑娘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这个与其说会理发不如说更会给女人按摩的表哥。
在身为国军高官的表妹夫的提携下,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由少校而上校进而为少将,然后在两军对恃的战场上莫名其妙地成了我军的俘虏。
借助莫名其妙的一包头发,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又找回了小镇上的爱情。
在与莫名其妙出现的表妹相拥后,影片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真的,就算是艺术片,就算是最纯粹的艺术片,也有太多的东西太莫名其妙了。
剧情基本上是混乱不清,表演也几乎没有亮点,而画面除了片头导演自己的画作看上去还算清爽外,也再无曾为身价最高的国际知名中国油画家的丝丝印痕。
难怪姜文吵得鸡飞狗跳,难怪陈导劳累致命。
以现在这个成品看,要把这个东西全都归置好了,真的能要了人命。
我到是真有点替陈导惋惜,他不该涉足电影这个深潭,光、影、声、像真不如他的画笔那般听话。
况且,他也真不象个导演,既没留胡子,也不刮秃子。
自我感觉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被真实的、真诚的、高尚的东西(我看《活着》书,是一遍一遍的擦眼泪),但是看完《理发师》,我没法被其中想被刻画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感动,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果要找原因,是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或者更准确,是剧情的可信度。
刚开始是觉得好像是命运跟小人物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把一个只会理发的理发师提到了国民党的师长,后来看了看诸位仁兄的点拨,才明白,是编造的故事本来就是荒唐的。
是故事的不可信,让我不相信其中的爱情的真实性。
陆平被提拔为参谋、团长、师长,就是凭表妹夫的一句话吗,别人看不到他没能力吗?
刚开始他不是在火车站等着俞棉和他一起走,好像两人间还有点什么,后来怎么一到小镇马上就和表妹?
他和宋嘉仪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于礼(借用楼上的一句),刚开始是陆平在压抑,后来感觉不到这感情的滋生、发育、发酵,只是暧昧的表哥表妹间暧昧的感情,怎么后来就发展到刻骨铭心的程度了?
相反,我看《幸福象花儿一样》,其实只是最后两集,前面看得断断续续,但是白杨最后酒醉后在车旁对杜鹃得表白,真的看的人心里发颤,那种没有理由、无法摆脱、折磨人的爱,我信了,被感动了。
但是《理发师》,我非常遗憾地地无法被感动。
不过,这是编剧地责任,陈坤地表现尚可。
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和宋嘉仪地重逢,宋似乎是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平静,但是陈坤的表演很有层次,有压抑情感的释放,有百感交集的沧桑,有对千思百念的爱人的期盼,不错!
另外,影片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表演,真的不错。
风情的寡妇、做头发时无所顾忌的调情、骑白马的胜哥,真的活脱脱的,让人信服。
说实话,唯一影片中让我掉泪的就是要枪毙胜哥时,寡妇满目绝望和凄情的一声喊,真情所至。
还有,画面不错,色彩、构图、油画般的质感,很多都可以做桌面了。
音乐对情感的烘托也还恰当,特别是陆平和宋嘉仪突破性的拥抱时,音乐对人物内心波澜潮涌的表现,很适时。
总之,片子还行,再过若干年,还能想起来看过,但估计说不上记忆犹新。
很早就有了《理发师》的DVD,但是一直没看,等到评论已经风起云涌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一张《理发师》的碟。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乎感觉每一分钟都在提醒你,这是陈逸飞的作品,是一出流动的画展。
情节略有平淡,表演也只能说是一般,但让人记住的是素雅的色调、婉约的江南、郊野的风光、上海公馆的夜景、西北的风沙,大量的长镜头将他们一一定格为流淌的油墨。
也读了陈逸飞与姜文的不和,不禁失笑,这两个人一同拍电影,怎么会没有矛盾?
姜文是中国电影的鬼才,他骨子里黑色幽默的灵感,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令人叫绝!
陆平荒诞的一生,在姜文手中,将肯定成为对那段悲惨混乱历史的最大嘲讽。
可遗憾的是,这不是陈逸飞要的,从他镜头中出来的必须是那种沉静、悲伤、甚至略带哀怨的美觉。
主人公陆平是30年代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他是个清瘦矮小的美男子,略带羞涩不大讲话,有一些胆小,手艺不错,喜欢他的事业——理发,且很小资,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他大留声机。
抗战中,他在给一个日本军官剃须的时候失手杀了他,而后去一个江南小镇的师叔家避祸,在当地继续给人理发。
在那段时间内,他认识并与师叔的女儿嘉仪相爱,但嘉仪已与国军的师长定婚,并很快成婚。
婚后小镇沦陷,陆平虽也曾因不愿意给日本人理发而自残,但终究还是和师叔一起暂时地为日军进行了“服务”,抗战胜利后,险些和师叔一起被作为汉奸枪毙,关键时刻,师叔的师长女婿出面,免除了他们的罪名,并以陆平曾杀过日本军官的理由安排这个理发师出任上尉参谋,而后晋升为少校,最终在解放战争结束前被“提升”为国军少将以“拼死抗敌”,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西北改造五年后,重新与嘉仪相逢。
陆平只是一个理发师,他的希望只是太太平平地过日子,从前女客的青睐,常使他能沾沾自喜,一句“上海来的师傅就是做得服贴”,也能让他得到最大的尊重,他的手只能拿剪子、剃刀、电吹风,握不了手枪,指挥不了千军万马。
混乱的年代对他进行了愚弄,他因为害怕失手杀人,不为日本人做事,却被当作汉奸,提升为军官却完全不懂军务,深爱嘉仪却被迫娶一个舞女,最后“少将”的名头使他以高级战犯的身份成为阶下囚。
自始至终,他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连说些什么的机会也没有。
最后的长镜头,是渲染力极强的油画。
远处隐有山脉,遍地黄沙中,一条小道,道旁一株枯树,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远处。
刹那间想到了陈逸飞。
他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家产、耗尽了心血,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我读到一篇报道,说他曾为了给女主角买一双四十年代的袜子,寻找许久,并花费了上千元,他之所以如此投入,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想,他在陆平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陈逸飞声名大噪不过十五、六年吧,一个喜欢女人但不大懂艺术的克林顿将陈逸飞的油画搬进了白宫,自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但据专家说,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陈逸飞还不能称作大师,或者说比他强的人还有许多,只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已。
成名后的事实是,陈逸飞开始投资拍摄电影,进军时装界,创设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频繁地接受采访、参加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作为名人参加各类的时尚活动等等。
与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及私生活的遭人垢病。
我相信他早已意识到了很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挣脱出来,就好象在陆平握剪刀的手里塞上了一把手枪,他还没法放下,因为“少将”必须端着。
陆平只想做个理发师,也许陈逸飞也只想做回一个普通的画匠,在他岁月渐老时。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但是为了让爱情变得更像我们理解中的爱情那样,导演安排了曲折。
当表哥和嘉仪在小镇上安静地生活着,彼此默默心动的时候,那些画面哪怕在单调也是美的。
一股安静的美。
是我想象中电影应该有的美。
如果没有后来日本,国民党这些段落,电影本身只是重复着这些心动的片断,那该有多美!
破坏了美感,为了剧情,不得不牺牲小镇的宁静。
战争介入进来,让一切变得离我们很遥远,从而似乎产生一种很有意味的参照感。
如果是这样,那么它根本不可能超越哥哥演的《霸王别姬》,因为它的曲折还不够。
原本可以很美的电影,被忽略了。
晚上一点钟开始,连夜把《理发师》看完了。
只是因为一直有个名字在萦绕:陈逸飞。
关于《理发师》,听说了它的遭遇,团队的分离、导演中途离世,剧本几易其稿。
如此多灾多难的它而今还是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如果这可以成为一个理由的话,也未尝不可。
发现整部电影一直浸润在陈逸飞的艺术境界内,浓郁的油画气息,彷佛每帧影像都是一幅逸飞的画,记起来陈逸飞那幅成名的周庄油画,而整部电影的场景仍然是这么一个周庄似的江南场景――一个逸飞艺术生命维系的空间。
喜欢他这种颜色的处理,浓郁而淡雅,不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有一种清洁而绵长的意味。
那种感觉很怀旧很悠远。
很是赞赏陈坤的表演。
是一个活生生的上海男人,简直演活了。
一个把剪刀玩活了的精巧的技艺,貌似柔弱的外表下怀着的是一颗非常坚强的心,包括一刀了结日本军官,一刀自残手指。
但给人感觉总是儒雅的,虽然他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剃头的,但,最终还是勇敢的把他和嘉怡的感情揽在了怀里。
很多人看《理发师》时,都不自觉的把它和《活着》作了比较,我也是。
因为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地方。
都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大变动的时代里艰难的人生历程和丰富的心路体验。
相比之下,《活着》让人震撼的是那么多巧合的生活累积以及生活命运的无法改变还有悲剧性的结局.而《理发师》则是另外一种抒写,明线上,它也是一种命运注定的无奈,以及一个小人物的随波逐流,但一条更大的线,却是小人物慢慢改变着一切原本注定的命运。
也许永远是悲剧的命运让人更加深入骨髓。
《理发师》最需探讨的也许就是这点。
总之,这部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那就是陈逸飞。
它更多是属于陈逸飞的艺术,而不是影视。
也许从一个艺术家的眼里,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
电影何尝不可以是这样呢。
耐人寻味的是,在电影结束后有一段拍摄花絮,镜头集中在了陈逸飞一人的身上,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现在看来总是被一种悲情笼罩,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
也许,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就是一个陈逸飞。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历尽波折的爱情[大上海的小弄堂里,陆平,一个懦弱但却有着深深的民族尊严的理发师,总是怀抱着他的宝贝箱子,满怀欣喜的为别人理发。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当两个日本鬼子步入陆平的理发店,他将面对的顾客,开始更为了侵略者,以及与侵略者有着勾结的汉奸与贵族们。
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因意外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日军少尉被剃头匠干掉的消息传遍了遍地租界和老外的上海滩,上海不再是宜于久留之地。
匆匆的跳上了火车,从此改变了人生原本的轨迹。
陆平逃往江南古镇之后,投靠他的师伯宋丰年,与宋丰年的女儿宋嘉仪,俩人一见钟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纯洁的爱情在战争的阴影下,却开放出了最为灿烂的浓情与爱意。
陆平想要逃避与嘉仪的感情,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共产党员偷袭日本军队事件带着手伤再次回到了小镇。
然而宋丰年为了女儿日后能有所依靠,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做了他的姨太太。
无情的世事和难以抗拒的命运,生生将二人分开,面对日军对祖国同胞惨痛无情的杀戮,陆平的报国热情逐渐得到显现和提升。
日军的“服务”中重新上演。
尽管那回割破的不再是日军官的脖子血管,而是自己的手指。
1945年,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命运弄人,陆平又因在抗战期间曾随着宋丰年进过日本军队的军营而被误为汉奸处死,在炫目的阳光下,他背后的枪口冰冷而静默,千钧一发之际,嘉仪救了他,在叶江天的安排下,陆平戏剧性地被任命为国民党军官。
然而,陆平志不在此,他一心迷恋的仍是理发,这引起了叶江天的极大不满和鄙视。
然而对于嘉仪而言,能够经常见到陆平则是最幸福的事。
随着二人感情的日渐加深,嘉仪铤而走险,以去上海见姑妈为借口,要陆平单独陪她前往。
在上海,他们久久积蕴在心中的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但叶江天的到来,却再一次将他们推回到冰冷的现实中,叶江天派陆平去运送一批粮食,其实是一车鸦片,死的是他的司机,而不是他。
他由少校而上校进而为少将,他成功又一步一步从一个理发师提拔为参谋、团长、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五年解放战争后,陆平被解放军俘虏,关押在西北的一个劳动农场进行改造。
劳动农场的场长就是当年陆平为他理过发的新四军战士郑文斌。
他告诉陆平,一直深爱着他的宋嘉仪并没有跟随丈夫叶江天逃往台湾,而是毅然返回家乡,并一直在那里苦苦地等待着他。
在一片荒漠的惟一一棵大树下,陆平终于等来了他深深相爱的宋嘉仪。
历经近二十年磨难后,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做作
广东惠州TCL出品,浪费电…影。我真的替导演觉得痛心,为了这样一部片子积劳成疾,劳命都不要……哎,真不值得啊。
挺精彩的陈逸飞~~~~
20131208
看过最烂的片子之一,属于烂得毫无创意的烂,看过十分钟基本上能猜到后边每一个镜头那种
冲着陈逸飞老先生为了这片子鞠躬尽瘁才去看的~~~结果也不怎样...至少我这么觉得...
得不到的总是如此让人牵挂
那淡淡的黄色调...
真的挺一般的……可能是我不懂艺术吧……
在此才对曾黎有所改观
不是一般的烂.编剧脑子进水的那种.演员也无从发挥,但怎么说都太假了,陈坤稍好些.前半部分陈逸飞的画面感倒还好,后半部分更可笑了,包括配乐和军长的独白.比茉莉花开还差,茉莉花开的差劲是变态又扭曲的差,理发师则是压根不知道编剧在说什么。可以得最滥剧本奖
11 12 09
陈逸飞
看完之后很难评价,曾黎和陈坤美的不像话,可故事单薄的如同当时溃败的主线战场,攘外必先安内,这部胡闹呢…
好烂的剧本
没什么印象了。
剧情超烂,因为是在电脑上看的夜感觉不到别人所说的画面美。陈坤演技很棒
190516 皮特森rule7之后的感想: 时代车轮的碾压下 个人的有限性。
有些电影就是用来看画面的
陈逸飞讲故事还是不行,磕磕巴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