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80多岁了,常常很多事不能自己料理,我觉得,人老了,最痛苦的就是活得没有尊严。
”————许鞍华很多次跟别人说过,我最记得的,许鞍华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怎么也忘不了。
就拍摄技巧和风格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但仍旧会因为好几处落泪。
我觉得这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是一个个体在遭遇人生最无助的状态下,另一个同类最设身处地的结果。
文艺作品比现实更极端。
它把故事的语境推向一个更急转直下的状况:“一个语言学教授如果在最美满,事业和家庭开始收获的季节患上阿兹特海默症,眼看着自己丧失最引以为傲的语言能力,进而丢掉自理能力,丢掉尊严,会怎么办?
”选择安乐死或者自杀?
在尊严还没有丢失干净的时候,彻底做个了断?
电影啪啪打了你一记大耳光:这个时候,你连自杀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是一个很切己的故事,随时可以返照自身,因为这样得处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当你忘了你,你还是你吗?
电影留了一个温暖的尾巴,已经彻底丧失记忆和自理能力的Alice,在听完女儿读给她的故事后,还能辨认出“爱”。
这是与事实相悖的细节。
同样面对“阿兹特海默症”,哈内克在《爱》里给了一个相反的处理方式,老头子亲手终结了他妻子的生命。
这是这个故事相对俗套又特别无助的地方,当她已经不是她,这爱给了谁?
特别喜欢原著里的一句话:我想念我自己。
一生,一世,有意义的,还是个“我”字。
年过50却依然清瘦的朱丽安•摩尔又一次在《依然爱丽丝》中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
她刚刚凭借此片拿下了第72届金球奖剧情片女主角的桂冠。
她已经不再需要那种大开大合的表演,凭借细微的表情都能征服影迷。
这个被影迷昵称为摩尔阿姨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影后,这一次,饰演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她把一位曾经事业有成、家庭完满的完美女人如何被绝症击中,又如何与之搏斗的故事演绎得无比真切。
阿兹海默综合症日益成为热门题材,无论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如此。
这种疾病有着残酷的隐喻色彩,它有一种安静的暴虐气息,它不破坏人的外在却一点点蚕食人的内心,它慢慢吞咽着一个人的所有尊严,让患者忘记朋友、亲人,忘记全世界,忘记本能,忘记自己。
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爱丽丝开始忘记如何拼写单词,开始在说话时磕磕绊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惩罚吗?
医生最终确认她患有早发性阿兹海默症。
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女人的生活根基开始动摇。
朱丽安•摩尔所演绎的这个角色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那种理性和隐忍的态度,她用一种平缓的、像是询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的语调与医生探讨病情,她在手机上写下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女儿的名字叫什么,等等,每天回答一次,以此检验自己的状况。
朱丽安•摩尔所选择的演绎方式让这个绝望中的女人没有显露任何极端情绪,却只有令人心碎的眼神,她把深不见底的绝望掩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下。
如果说,对于病痛带给患者的伤害只是第一层的拷问,那么《依然爱丽丝》在此之外又探讨了疾病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
电影把阿兹海默的伤害拓展至整个家庭,它不但破坏了病人的肌体,更侵蚀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电影中,当爱丽丝确诊之后,由于疾病的遗传性,她的两个三个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一个决定不去检查,另外两个查出一个阴性一个阳性,而其中一个女儿又正巧怀孕。
这个时候,这种单纯的疾病带来的不幸就演变成了一种罪孽,爱丽丝由一个病患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无辜的施害者,对于她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深重的打击,而对于家庭关系,也开始有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况味。
美国剧情片中有一类作品对于家庭关系有着深刻的解剖能力,《依然爱丽丝》虽然不属于这一类型中的典型,但是也通过这个绝症故事检视了家庭系统中的每个人。
丈夫该奔向事业还是顾及家庭,叛逆自我的女儿此时应该变得乖巧以陪伴母亲最后的清醒时光还是继续追逐自己的内心,当然,在彷徨和纠结之后,作为一部主流电影,它还是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结尾。
《依然爱丽丝》一直探讨的其实是尊严。
这种对于尊严的追求渗透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中,爱丽丝即使患病仍然坚持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去演讲去工作,每天把自己收拾妥当,给自己泡茶,为家庭聚会烹饪,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维护,对于一个人体面形象的保持就是对于尊严最好的注释。
当我们面对绝境,到底如何安放我们的尊严。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或许,不放弃对于尊严的追求,本身就是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
电影中最残忍的一幕莫过于爱丽丝决定自杀的场景。
她刚发病时,自己录下了视频,告诉未来的自己,当不知所措时就上楼找到那瓶药,全部喝下。
但最终,她看着这段视频,却一次次不记得要在抽屉里翻找什么,而当她终于拿到了药瓶,其实也根本无意识自己在做什么。
她根本就无法有尊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彻骨的悲哀。
当然,她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家人的陪伴下一点点走向混沌。
但毕竟,她与疾病挣扎、搏斗过,那个过程已经足以证明人性的尊严。
去年奥斯卡结束,全世界都在哀叹莱昂纳多第四次与奥斯卡(3主1配)失之交臂。
其实“怨妇”摩尔阿姨早在03年就已经刷了四个提名(2主2配),加上今年《星图》,已是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奖影后得主,但她自己也在节目上表明非常想得到奥斯卡的肯定。
14-15颁奖季开始到现在,摩尔阿姨已经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影后种子选手,(除了我觉得她那无时无刻不迷离的眼神还是会让表演的张力有所下降)结束怨妇称号的可能性非常大。
————————————————————跟去年看McConaughey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同(讲述艾滋病),一开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患了Alzheimer没什么,毕竟人老了或多或少都会健忘。
真正让我感受到Alzheimer严重性的是Alice的那句“I wish I had cancer.”,她觉得癌症是个全世界都“公认”的疾病,患了癌症的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筹钱,就医;而Alzheimer让她觉得羞耻,它没有癌症的普及度高,一般人听了就会对患病者投来异样眼光,将患者与痴呆画上等号。
所以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处于Alzheimer早期的50岁大学老师不仅仅与自己的疾病,更是与自己的心理抗击的过程。
角色的设定并不是什么贫困人物,相反,她拥有成功的事业,家庭,治疗也并不缺钱。
从头到尾,她可以使用先进的设备辅助自己治疗,可以在苹果上面写笔记,给自己提问题,玩拼字游戏;可以和女儿视频,也在专门的Alzheimer医疗机构进行着自己的治疗。
仍旧,主角的绝望和痛苦很好地被摩尔阿姨发挥了出来,影片没有特别安排大的矛盾冲突,只是一系列的事件很平铺直叙地安排在整部电影中,就跟普通的患者经历一样,她会痛苦于自己的疾病,闹脾气,也会在哭过之后和丈夫一起看着大海狂笑。
她和子女聊天,也会为琐事争吵。
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在最后的speech讲到,自从患病以来,她一直都在学“失去的艺术(the art of losing)”,她慢慢地忘了自己50年来日月积累的财富,事业,人生,慢慢地将自己忘去。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当一边用马克笔给自己讲过的话标记防止忘记,一边也在想着,“是啊,也许明天,我将我现在讲的这些话也忘了,哦不是也许,是一定。
”要说影片的高潮,大概就是最后她的“自杀未遂”。
其实这是一开始她给自己录的视频,当她忘了所有的这一刻到来时,打开这个视频,获知信息“去柜子里将那瓶药整个地吞下去。
记住,别告诉其他人。
”所以,Alice本身这个人物是悲观的,在早期她就恐惧于还未发生的事情,将自己的后路想好,并且始终羞愧于换上这种疾病。
只是,她在前往拿药的路上,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所以最后真的要吞下药片时(我也说不上来她是真的忘了一切而单单按视频行事还是真的想自杀了),被来的管家干涉了。
看完打了三星,其实剧情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主角,所以整部影片让人觉得挺短小,完整性不高。
当然,当我在想“一个人彻底把自己遗忘后,是否就跟死去一样?
”时,结尾来了,小K饰演的女儿为母亲说了一段话,“Nothing’s lost forever.”是什么呢?
她问母亲。
(这是我觉得Alzheimer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复杂性的地方,它严重起来,甚至都不让患者感到绝望,因为她都忘了她患了这病。
)就像此时Alice的表情已不再有以往的睿智,真的看上去就像是患病的人,傻傻地笑着,看着眼前的小姑娘。
但她回答地出人意料的迅速,“Love.”
昨天离开家前还特意去了外公外婆原来住的房子,翻出了外公三十年前的工作日记。
曾经兢兢业业过一生的人,最后还是免不了一点一点糊涂起来。
我以为看到《依然爱丽丝》这样的片子我是一定会哭的,但其实观影的过程里我有一点焦虑,按了好多次暂停,去上厕所,去盛一碗粥,去翻看手机,我想和观影内容无关吧,已经慢慢沾染了被碾压成碎片的生活。
若干年前,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寒暑假都去外公外婆家,因为外公一点点糊涂起来,家里需要人陪伴,而放假我在家,妈妈就能轻松一些。
我学会了如何像哄小孩一样地去安抚老人,但也只有洗脸更衣喂药而已;也暗自计算没有兄弟姐妹的自己在父母年老后需要攒够多少钱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陪伴与支持。
我都记不起来外公是最初是怎样昵称我的了,最后只是望着我说“这个小家伙”。
那时候看《我脑中的橡皮擦》好像哭得很厉害过。
在我从青少年到成年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外公一点点的病变而变得懂事起来。
但这些不是我愿意的成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记忆一点一点消退,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可是人们对待老人永远不会像对待小孩那样。
外公过世后我从没梦到过他,直到现在每每到外公墓前也只会沉默着点香磕头,外公那么多的过往都来不及告诉我,也许外公是家里和我最像的人——严谨认真又爱讲道理——但是在我听得懂道理前,外公已经糊涂了。
在我想听道理的时候,外公已经过世了。
于是我只能拼凑着记忆,还有那些手记、自传,去怀念。
很小我就知道,随着年龄增长,病痛在所难免。
现在八十多岁的外婆,也在愈发糊涂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每天念叨最多的,还是我——去了哪里,回不回来,小心翼翼地询问今晚陪不陪她睡。
总是分不清我是要去上学还是去上班,总是反复叮嘱我晚上不要独自出门不要下河下塘游泳……而我,也总是在耐心,冷漠,愧疚,逃避,又再次面对的循环里,无力感倍增。
你知道,更多病痛缠绕的,是普通人和普通家庭。
有时候我觉得我有点儿杞人忧天,于是要求自己保持乐观的勇气,才能踏踏实实过好今天罢。
哪怕是只明明白白活到五十岁,现在也还有一半儿呢。
这会儿,你踏入了社会,自己赚钱,一点点学会享受生活与负责人生,该来的总会来,对不对?
老天爷,我还是有点儿悲观,言不由衷的话,就此打住吧。
Julianne Moore凭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塑造的人物非常真实、感人。
一般有着沉重话题的电影,我down下来后好久都不想去看,生活已经很疲惫,所以总是避免看这类题材的电影。
可是,好的电影,看之前不想看,但看了之后又被它感动,不得不承认是一部好电影。
Still Alice如是。
看到最后几乎失去记忆和理解能力的Alice,心里也随着她精神的逝去而悸动。
让我不由得想到已年老的父母,那些认识的有些意外离去的年长亲戚。
人的衰老带走了一切,健康、精神,生活不会再变得越来越好,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以前我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论处于何种境况,都要对人生抱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可是真当人生发生了不幸,能做到这点又是多么艰难的事啊。
我感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也减轻不了他们的病痛。
我们只能安慰,眼睁睁的瞅着他们衰老和无能为力。
Alice连执行自杀的能力都没有,如果她还清醒,她不愿意这样活下去,记忆、认知都没有了,她还认识自己吗?
Still Alice,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认知阿尔兹海默病。
为什么国内的电影题材只能在魔幻、历史剧的瞎编乱造里打转,归根结底还是缺少好的一大片的图书土壤和好的编剧。
晚上含泪看完了《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现在还不能完全细述我为什么为这部影片流了如此多的眼泪。
也许是因为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疾病、面对小我的挣扎和无力。
但是通过这部影片我更看到了:你越害怕失去的越会离你而去。
Alice是一个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的女性。
她热爱生活,渴望把生命过到极致。
她喜爱她的工作,爱她的丈夫和三个子女,似乎她太过幸福,于是上帝给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五十岁生日刚过的她被确诊了老年痴呆症。
而且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女性,病情在她身上恶化的更快。
Alice曾向丈夫诉说:她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至少那样她不会有社交障碍。
是啊,体面而光鲜的生活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她享受站在讲台和大家分享她运用精妙词句的能力,享受公众演讲给她的明星光环和成就感。
她出钱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读法律读医,这是美国最体面的几类工作之二。
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都说过,美国的普通民众和有钱人都拿着大把的钱给了律师和医生。
她的小女儿Lydia活的最真实,但是在她看来Lydia任性倔强的选择了一份不能有保障的职业:演员。
电影一开头就演到她想改变Lydia的选择,想让她上大学,哪怕是学戏剧。
当她确诊患病后,她甚至以自己的健康为理由想让小女儿就范上大学。
Alice如此强烈的想控制她及她子女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像她展现给世人的那样幸福。
小时候,她听到老师说美丽的蝴蝶生命短暂会痛哭;十八岁她珍爱的母亲和姐姐车祸去世;这些事情给了她深深的烙印:她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她热切的想把生命过到极致美好。
但是她没有来得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就绑架了她:卓越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她把自己过成了完美的Alice。
她生活唯一的遗憾似乎就是小女儿的职业问题,所以她时刻想尽办法想解决。
但是实际上,她想牢牢抓住的一切都在悄然失去。
作为一个熟练掌握文字的语言学家,她在演讲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忘记某些单词,并最终因为疾病连说出简单的句子都很困难;作为一位被爱着的妻子,当她告知丈夫自己的病情时,丈夫根本不敢相信不敢面对,当她病情恶化时,丈夫还希望她能很好的完成体面的社交,当她半夜呼求着找手机时,丈夫只是敷衍着安抚她;作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母亲,她的子女关系并不融洽,大女儿像她一样追求卓越,热切的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对弟弟妹妹冷嘲热讽…Alice热切追求的一切,也许曾经得到过,但是都非常可悲的失去了,一切都只存留在了家人的记忆里…可叹的是:那个看似最不爱她的小女儿Lydia,是唯一一个在她患病后仍用心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感受的人;是在其他家人,包括她的丈夫为了事业离开时,反而选择回到她的身边照顾她的人。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她的工作最没有价值。
如果你单纯的用经济收入去衡量Lydia,那你还太不懂生活。
在Lydia的世界里,演员是她真正热爱之所在,但是她懂得家人更重要。
她不会为了追求事业放弃对最亲的人的临终陪伴。
所以当爸爸对她说:You are a better man than me(你是一个比我好的人)时,我深以为然。
影片中的爸爸没法充满爱和关怀的面对日渐糟糕的Alice,他只爱那个卓越能干的Alice。
所以即便妻子如此的需要他日日陪伴,他仍会选择事业。
Alice害怕生命的短促,害怕自己没有极致的活着,害怕自己家庭不够美满,害怕子女不够幸福,害怕自己的工作受到质疑(所以她才会如此的在意自己的演讲是否足够完美,是否准确的使用了词句)…随着疾病的到来,她终于飞快的失去了对这一切的控制。
Alice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她生病后脑海里常常跳出的青少年时期的画面来看,从她生病后对老公休假陪她的期盼来看,以及她对子女拥有稳定保障的工作来看,她真正在乎的也许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在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她完全对自己能拥有什么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的大脑完全不懂得害怕的时候,她却真正拥有了来自小女儿深沉的亲情陪伴。
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你越害怕越会失去的例子。
越是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他们给子女规划学业工作和婚姻,却越发现子女不受控制;越想得到的爱人,尽管倾己所有,尊严、钱财都舍弃,却越得不到所爱;越是想要生活完美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却越发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越希望被周围人喜欢的人,尽管花了很多心思取悦他人,却越容易发现自己不被人真正的喜爱…曾经成功学在我们的社会非常火爆,但是当大家发现读再多关于成功的书籍,真正成功的也是少数人,而且大家更发现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快乐,不一定真正懂得生命的内涵。
成功学终于失去了市场,毕竟连李开复也需要经历癌症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按照成功的标准,为什么要热切的追求一切,打造外表光鲜的生活…因为我们很恐惧,很迷茫。
社会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我们甚至为此忙碌的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敢与众不同,不敢离经叛道,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与愧疚,执着于对未来的计划和期盼,却忘了我们真正拥有什么。
Alice在她患病后的演讲中提到: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Live the moment,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是啊!
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社会的价值观并不重要,我们热切想掌控的一切也终将失去。
我们唯有当下!
活在当下,你不用害怕失去,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活在当下,你不用想要控制,因为你知道一切等你创造;活在当下,你不用担忧,因为对未来担忧的内容是未来才能得到答案的;活在当下,你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唯有活在当下,疾病才能被真正击垮。
当遇到轻浮的时候,我鄙视轻浮;当遇到沉重的时候,我发现我很难做到不想走开,很难去认认真真的走进这种状况。
6.24日,两个青年扯了一些有的没的,最后,一个青年提出一个问题,“失忆是什么体验”,另一个青年表示“不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么”。
呵呵一下。
在别人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简直是天大的问题,“不就是”太过于轻描淡写让人无法接受了。
但对于那个失忆的人,那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这个世界的一切已经失去了意义,重要的“它是”和不重要的“不就是”已经没什么有意义的区别。
对一个智慧生命来说,这就是衰退的毁灭。
从前,另一个青年说,哲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教会人平静的面对死亡。
我也认为,如何面对死亡是哲学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不得不佩服另一个青年的敏锐性,他比我更早的把兴趣投射到了“失忆”上。
死亡是失去生命,失忆去失去自我。
哪怕我们所有人,没一个人能真正意义上绝对的了解自己,了解自我,但在大家经验中的失忆,就是失去自我,而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主体的存在。
剩下的躯壳,或许仍然保有本能,但这种可怜的本能,如果没有其他存在的照顾,很快就会和躯壳一起消失。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除此之处,自我是航行在世界大海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
失去这条小船意味着什么,甚至慢慢观察到这小船在解体,又有着什么样的恐怖?
突然间死去、保有自我着死去,比慢慢看着自我衰退,从整块慢慢分解成几大块,再由大块变小块,小块变粉末,最后连粉末都没有。
这种体验,我应该是没勇气承受。
很理解爱丽丝在意识尚完整时要求自己自杀的那种需要。
自我的大厦越是有过光彩夺目的历史,越是不能忍受这大厦在短短的时间里褪色崩溃。
这简直就是逼着人,不能闭眼不能逃避的承受自己的存在被完全的否定。
“我”用50年的时光,许多的努力成就的现在这个自己,就这样,什么都不能做的被从整体上摧毁。
这是什么悲剧?
摩尔阿姨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正在消失的恐惧感。
我记得曾经还有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让我感慨,个人存在感最简单直接的标签即记忆。
记忆里有我们为之努力吸纳的知识,用知识构架的三观,记忆里有我们人生的轨迹,有亲人和爱人,有快乐有痛苦,当这一切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alice迷迷瞪瞪遵照自己清醒时的指导准备吞药自杀时,我紧张,紧张的是心底我期望她自杀成功,甚至默默得想如果哪天我也这样了,真的安静的离开是个不错的选择,反正“我”已经不存在了。
以前在不少影视作品里看过关于老年痴呆症的诉述,这次应该是摩尔阿姨精湛的表演大大引起我的念想,电影其实很简单,第四颗星给阿姨。
她在病情中期时那种时而模糊时而清醒,做演讲时刻意的咬字节奏,后期迷迷瞪瞪的眼神和动作,摩尔阿姨你这次也吓到我了。
上帝 我有多久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 我们就会到平流层 在完美的无风带 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 到达安全气流 在臭氧外层边缘 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 像旧布一样破旧 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 因为我有看到它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 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 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 飘舞而上 像反向的跳伞员 双手叉腰 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 脚靠着脚 形成一张网 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 它们被臭氧层吸收 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 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 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译文:坐晚班机飞机去旧金山,追着月亮,划过美国。
上帝,我多年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我们就会到平流层,在完美的无风带,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到达安全气流,在臭氧外层边缘,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像旧布一样破旧,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我有看到他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飘舞而上……像反向的跳伞员,双手叉腰,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脚靠着脚,形成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它们被臭氧层吸收、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至少我这么认为。
妈妈一得病,大女儿就讨厌,新一代的cliche
对着子女一句一句的“sorry”实在让人撕心裂肺,平实是好,后半部分却沦为温吞,最应该有情感力量的独角戏居然匆匆结束,可惜了前半部分的细腻揪心
状态好时,我想象过如果她不是(或远不如)现在的她,是不是会更少些惶恐与痛苦;状态坏时,我发现答案应该是不会。人的自失没有一条平均基准线,而是一道「平等」的隔绝,而且它并不因为一场倔强的演讲或几句隽永的台词就减缓脚步,语言随它一同消逝……
我都忘记 大概讲的是什么了, 但是 我绝对在乌鲁木齐看过, 自己在小房子里看的,讲的是阿尔兹海默症 的女大学老师这个电影 不好看, 越看越压抑的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病情实录,过于冗长乏味了
朱利安还是演反派合适
演技确实好,但电影看到后来我都开始快进了。。
比起原著,电影大概只在靠摩尔阿姨撑场。并不爱丽丝,别叫依然了,谢谢。
总觉得女主演得不像 没有沧桑磨难的感觉
演的真假
女主演的好棒。阿兹海默症,应该是比癌症还惨的绝症吧,慢慢忘记身边的人,慢慢的丧失自我的能力。
拍的太平了,主要是摩尔演的好
摩尔只用了七成功力就拿到了奥斯卡影后。导演拍完该片也挂了。人的一生,在临死前,留下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回忆。爱,这是爱。也许是吧。
比起生离死别歌功颂德催泪炸弹更愿意看这种回归生活的无力抗拒的真实
摩尔阿姨大赞,一直都很看好你哦。配角hunter parrish打了个大酱油但还是看得我觉得好可口【不】。女儿来接替照顾母亲,父女俩拥抱那里最感动我,当初如何举案齐眉也抵不过病魔的纠缠。想想暮光两个人都跟摩尔阿姨演过戏是什么意思【【【
这部片子勾起了很多我对姥爷的回忆,他的最后几年是老年痴呆,一次外出走失彻底激化了病情。很难说完整的句子,夜不能寐,子女不再认识,生活不能自理。摩尔病情恶化前的表演很棒,欣赏片子对角色的设置,不是所有家人都情愿去细心照料一个已经神志不清、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贡献的老人,现实就是这样
典型的名不副实……摩尔阿姨个人演技秀之外毫无亮点。6分合适,拉低一下评分。
still alice
就在我以为今年没什么可看的电影的时候,这片突然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