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之人

Irrational Man,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非理性的人

主演:艾玛·斯通,华金·菲尼克斯,杰米·布莱克利,帕克·波西,伊桑·菲利普斯,大卫·阿隆·贝克,梅瑞迪斯·海格纳,本·罗森菲尔德,索菲·冯·海索博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理之人》剧照

无理之人 剧照 NO.1无理之人 剧照 NO.2无理之人 剧照 NO.3无理之人 剧照 NO.4无理之人 剧照 NO.5无理之人 剧照 NO.6无理之人 剧照 NO.13无理之人 剧照 NO.14无理之人 剧照 NO.15无理之人 剧照 NO.16无理之人 剧照 NO.17无理之人 剧照 NO.18无理之人 剧照 NO.19无理之人 剧照 NO.20

《无理之人》剧情介绍

无理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贝(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哲学教授,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每天和自己的本我超我打交道,使得阿贝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某日,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名叫吉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女学生,吉尔热情而又开朗,她的诸多哲思和阿贝不谋而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浓浓的情意。 某日,阿贝和吉尔正在餐厅吃饭,无意之中听闻邻座抱怨某位法官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让吉尔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便看到了这位法官的死讯。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境当花季遇见梦想欢迎你到阿尔村信访局长人体实验爆丸:战斗行星入铁笼我的鲛人弟弟我们毕业的夏天变相怪杰2:面具之子新封神之二郎神王牌二哈记忆奇旅女王制造者心灵猎人第一季男追女第一季阿班与裘迪四个母亲银行匪帮江城谜案金色手杖战士闺女特烦恼刺客道送报女孩麻辣白玉堂之血黄金(上)荒诞外星迷天启四骑士:世界末日轮廓中的真相正义网吧惊魂

《无理之人》长篇影评

 1 ) 局外人

局外人—— 《赛末点》和《无理之人》中的两场谋杀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片:城市系列《爱在罗马》《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赛末点》《业余小偷》《非强力春药》《奇招尽出》《解构爱情狂》等,其中《赛末点》是比较喜欢的,虽然有时被他在其它电影中叨叨得简直头疼。

《午夜巴黎》中出现过一些作家,比如海明威等。

好奇Woody Allen拍这部电影时会否联想起普希金的“奥涅金”、加缪的《局外人》或者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高中时订阅了《中学生阅读》,每一期都会推荐一部外国小说,比如《我是猫》啦等等,最喜欢这个板块。

有一期介绍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特别喜欢,里面几段关于主角毕巧林的话抄在本子上,时常在脑海中盘旋那几句铿锵有力的对比长句,特有气势。

后来《我是猫》和《当代英雄》都买了,《当代英雄》薄薄的一本书,很喜欢。

《我是猫》除了记得那句著名的首句:“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外,其它的也没留下什么。

今天看《无理之人》,这部书却在脑海中跳出来,包括文学中著名悲剧意味的“局外人”也叫“多余人”形象,不过现在也不怎么流行这个了。

那段仿佛刻在脑子里的话是:毕巧林何许人也?

是一个貌似高尚实则卑鄙的利已主义者,还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还是一个智慧超群、最刚毅最聪明但无用武之地因而玩世不恭的愤世嫉俗者?

还是一个“不因为善而期待报答,不因为恶而期待报应”,一个“永远地惋惜着却没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觉一切、看见一切、憎恶一切、蔑视一切”的“恶魔”?

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批判激情,有忧患意识,但惰于实践,止于行动的“多余人”?

还是一个高扬个性、崇尚意志和绝对权力的“超人”?

毕巧林出生于贵族之家,天资聪颖,受过典型的贵族教育,过着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快乐。

他曾有过宏图大志,曾不懈地追求人生的崇高目的,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化作泡影。

于是,他感到痛苦失望,思想纷乱不安,内心充满矛盾,人格发生分裂,既而以追求女人为乐,造成一桩桩悲剧。

男主和毕巧林一样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跟奥涅金一样冷漠寡情。

去到一个新的大学,人未到名声先到,T恤+衬衣+啤酒肚,酒不离手,还要不分场合地问一下身边人:你喝吗?

吊儿郎当放荡不羁的外表,忧郁颓废的眼神,正如描写毕巧林那句“他笑的时候,眼睛是不笑的。

” Joaquin Phoenix 一如他在《角斗士》中的杀父F姐的阴郁自我毁灭疯狂气质,和《Her》中的脆弱孤独,就是走在人群中的“lost soul". 散发着罂粟般魅惑罪恶美丽,带着致命毁灭的吸引,强大的落拓气场和意志吸引着一些不那么强大坚强的人自投罗网。

独来独往、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颓废、复杂、神秘迷人,有趣,与众不同,善于言辞,且每每能用言语蒙蔽真相。

/He was so damn interesting. And different and a good talker. And he 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

仿佛人在此处,思维却到了九霄云外,只留下一副躯壳,“生活在别处”,一副在人海中晃晃悠悠梦游的姿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he's in a world all his own),可以随时随地把外界屏蔽,外界就成了无声无影,《黑镜》圣诞特别篇中屏蔽别人还要按一下手机键呢。

你看着他,看不透他眼睛后面的雾霾,看不透他躲在面罩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女人有时会容易被外表颓废脆弱的人吸引,可能会勾起保护欲?

以为你能拯救他,让他重新焕发生活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你能得到满足?

仿佛跟这样的人相比,别的正常的都成了平庸,无甚挑战。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的痛苦和敏感正好应了我内心对浪漫的幻想。

他真的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问题是,他说自己对生活却毫无热忱,毫无快乐,毫无活下去的理由。

我特别想帮他。

/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his pain and sensitivity that tapped into my romantic fantasies. He was truly an original thinker. The problem was ha had no zest for life, no joy, no clear reason for living. I wanted so much to help him.在课堂上讲着Kant Heidegger Kierkegaard ,却跟学生讲:现实世界和哲学扯淡下的理论世界是不同的。

记住,就算你们从我这学不到什么,也该记住,许多哲学就是种言语自慰罢了。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theoretical world of philosophy bullshit and real life. Remember, if you learn nothing else from me, you should learn that much of philosophy is verbal masturbation. 这是聪明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极尽鄙视吗,巴尔扎克那句话怎么说的我忘记了。

在他看来,都是扯淡,我放弃了。

关于黑格尔那本破书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丝毫改变。

我志在成为一个主动改变世界的人,结果成了一个被动百无一用的书生,还连硬都硬不起来。

/It's all bullshit. I've given up. my bullshit book on Martin Heidegger is not gonna make a scintilla of difference to the world. I set out to be an active world changer and wound up a passive intellectual who can't fuck. 无食欲无性欲,作为曾经厌过食的人懂得那丧失食欲的绝望,更何况还加上丧失性欲,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情食和性都出了问题,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致命的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 Roulette)玩起来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觉得了无生趣,生无可恋,俨然是个“局外人"。

直到餐厅吃饭偶然听到邻桌那个法官,忽然有了行动力,有了追求的目标。

食欲性欲都回来了,果然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生活仿佛又充满了动力。

跟《赛末点》一样,冷静精密计划筹备,神不知鬼不觉杀了律师。

被女学生发现后,又计划杀爱他的女学生,真是跟《赛末点》中为攀高枝杀害曾经激情爱过的怀孕女友的利己主义男主一样绝情。

《赛末点》中关键处是一只球?

这里关键处是一只电梯口的口红,推搡之间,却是自己跌堕电梯井,自食其果,留下女主在电梯口拿着那只他在游乐场为她赢来的手电筒目瞪口呆。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去波斯,却无目的无意义地死在路上,这才是真正置生死于度外的“多余人”。

而敢玩俄罗斯轮盘赌的男主只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最终是惜命贪恋尘世的,不惜让无辜者为自己背黑锅,不惜杀人灭口也要求生。

这样说来,他并非是如林夕那首《告别的时代》中所说的“置身事外”。

他只是一种做作的假姿态,半吊子的“多余人”。

P.S. 大学时,最好的朋友,踏实务实的金牛座,曾跟我讲,不要在公共场合提及别人的名字。

果然。

狮子座貌似和金牛座在某些价值观方面有些不搭。

 2 ) 伍迪·艾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情感或异性缘1992年1月的一天,美国影星米娅·法罗来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家中,和往常一样替他收拾房间。

下午两点,她在打扫客厅时发现了一个盒子。

假设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那么在此之前,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还是一对交往了近11年的亲密情侣,两人虽然没有夫妻名分,却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另外还领养了两个小孩。

工作上,两人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与妻子》正在拍摄当中,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传统中产阶级中年男女婚变的故事,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在片中饰演一对表面关系稳定却最终莫名分手的夫妻。

而当客厅中的那个盒子被打开之后,一切就全都变了,因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米娅·法罗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韩裔养女宋宜的裸体照片。

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这也使得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急转直下,两人因此对簿公堂,最终形同陌路,伍迪·艾伦还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监视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养子女各一名)。

这一年,宋宜刚刚年满20,伍迪·艾伦则已经五十有七。

五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相伴至今。

这段老少配到底激发了老导演怎样的创作热情,此后年均一部且几乎从不失手的作品或许就是明证,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歌颂爱情,因为就道德而言,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为止伍迪艾伦八十年人生经历里的最大污点,它不涉及乱伦,但确实关乎背叛。

可以肯定的是,米娅·法罗被这段情变伤得不轻,据传《丈夫与妻子》差点都没法杀青,两年后艾伦在《子弹横飞百老汇》的结尾借助片中出轨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爱你,我不想当艺术家”的心声并祈求复合,好事者难免会从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遗憾的是当事人这时显然已不吃他这套,穷追猛打的后续动作闹到2014年仍未见罢休,如此阴魂不散着实让人细想极恐,但从被伤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与这段狗血剧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的相处之道。

1970年,黛安·基顿出演了艾伦的百老汇剧《呆头鹅》,排练中两人相互吸引成为情侣,此后黛安·基顿正式成为伍迪电影的御用女主角,两人连续合作了五部影片,从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到1979年的《曼哈顿》,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尔》(1977年)。

1979年后,两人情侣关系宣告结束,朋友关系却继续保持。

1987年,在米娅·法罗接班她成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时代,黛安·基顿还在《无线电时代》里打过一回酱油,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

1993年,当米亚·法罗和伍迪闹翻,黛安·基顿充当了救场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

2014年,金球奖决定将塞西尔·B·德米尔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伍迪·艾伦,因为后者绝少参加颁奖礼,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顿出场为其代领。

同样的例子还有艾伦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尔,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69年离婚后,拉塞尔依然接连参演了艾伦的三部电影——《傻瓜入狱记》(1969年)、《傻瓜大闹香蕉城》(1971年)和《性爱宝典》(1972年),此后1980年的《星尘往事》也还有过客串。

综上所述,这到底说明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顺便提一句,米娅·法罗是水瓶座,黛安·基顿是摩羯座。

风格并综述一般而言,人们惯于用“典型的伍迪·艾伦”或“不那么伍迪·艾伦”的评价来谈论其作品,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一种普遍认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应。

个人理解,所谓“典型的伍迪·艾伦”,宽泛所指大概就是话唠的那种,其主角(们)多是些中产阶级,说起话来语速飞快,絮絮叨叨又带点结结巴巴,行为畏畏缩缩而又神经兮兮(要么主演就是导演本人,要么换成他人基本上也还是如被导演附身),谈笑吐槽间,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内容多半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高大上话题(有时也有隐晦的黄段子),人物的故事发展则不外乎恋爱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运突然就无常,这类作品最多,《安妮霍尔》《曼哈顿》《怎样都行》《奇招尽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属于标准的一路。

而在同样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类则多半涉及技术上的稍稍变种,比如《汉娜姐妹》和《双生美莲达》,范儿还是这范儿,但它在结构上一分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剧被揉合在了一起互为交织。

《罪与错》也是因为结构上区分度明显,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泾渭分明。

又比如《丈夫与妻子》,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摄影,访谈镜头的变焦推拉也偏向了伪纪录片风格。

还比如《人人都说我爱你》《非强力春药》,多了个歌舞片、歌剧的形式包装。

在《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贯穿全片的《巴塞罗那小调》取代了惯常的爵士乐。

“不那么伍迪·艾伦”,宏观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么话唠或者故事取代话唠的这类。

这里面自然又可细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时伍迪·艾伦的创作大概尚处于摸索阶段,风格还不明显,基本上以滑稽闹剧为主,动作多于语言,其最早期几部(《傻瓜入狱记》《香蕉》《傻瓜大闹科学城》《性爱宝典》)都应划归此列,多年以后的《业余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归,当然这时他的手艺既多且巧,随意加点小动作也使回归变得没有十分纯粹。

此外需要重点提及的则是《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基本上都可以视作在《罪与错》基础之上的衍生变异,但它们都是尽可能地剔除喜剧的一面,而将悲剧的一面拓展延伸。

又比如两部伪传记片《西力传》和《甜蜜与卑微》(用传记片的手法讲述虚构的人物),两片的话语都较为克制,《甜蜜与卑微》的女主甚至是个哑巴,这种角色设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伦和自己的一次较劲。

除此之外,还有《我心深处》《情怀九月天》《另一个女人》《无线电时代》等如果不注明伍迪·艾伦出品,则完全让人对不上号的这类,它们甚至不能称之为“不那么伍迪·艾伦”,而更像是“反伍迪·艾伦”,虽然风格更加突出,但因为都另有出处,所以放在下一部分单说。

影响和被影响伍迪·艾伦曾公开宣称伯格曼是自己永远的偶像,而在其个人影史Top10里,费里尼的作品更是独占两席(《阿玛柯德》和《八部半》)。

所以整体而言,对伍迪·艾伦影响最大的导演非此二人莫属:《爱与死》里两张正侧脸重合的构图简直和《假面》如出一辙,深情的《无线电时代》显然也有着《阿玛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态》可能脱胎于《甜蜜的生活》,《星尘往事》则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剧》是改编自《夏夜的微笑》,《汉娜姐妹》的结构和背景上也借鉴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而《情怀九月天》则类似于《秋日奏鸣曲》。

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尘往事》,后来还有《罪与错》、《奇招尽出》的场景手法和《解构爱情狂》的叙事要素,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致敬简直称得上不厌其烦。

此外,在其成熟后的整体风格上,因为絮叨的对白、知识分子情怀及用简单的场景(运动和剪接方式)拍复杂的情事,伍迪·艾伦也经常被拿来和侯麦作比较,但较真点说,后者虽然年长15岁,但走上导演的道路属于中途转行,基本上得划入大器晚成这一拨,如此折抵换算,两人差不多也还算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类似大概用惺惺相惜来解释才更为合适。

2005年,《赛末点》横空出世,伍迪·艾伦挑战犯罪惊悚题材虽然早有《罪与错》铺垫,但纯正的黑色意味慢得惊心动魄,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说风格突变倒也有理有据,此后艾伦又连续拍摄了《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其渊源除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应该还有来自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方面的灵感,《独家新闻》里怀疑加推理的演进模式,显然就和《后窗》脱不了干系。

另外还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剧的《影与雾》,看得人如堕影雾,据说也有来头,是致敬的德国表现主义。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伦自然也影响后人,比如周星驰继承了其滑稽闹腾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则拓展了黑色荒诞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虚情假意、《上海滩赌圣》里的掉头伪装、《审死官》的庭审辩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杀人广告、《九品芝麻官》的拳击比赛等桥段,在《傻瓜大闹香蕉城》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而《老妇杀手》的部分故事情节对《业余小偷》前半段的借鉴,《逃狱三王》里犯人同戴脚镣桥段、《抚养亚利桑纳》的杀手角色则可能是对《傻瓜入狱记》的致敬,《谋杀绿脚趾》的歌舞形式包括类似上帝角色的设置,其灵感很可能也是来自于《非强力春药》。

地位及排名就执导成就而言,伍迪·艾伦在电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

按他自己的说法:“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

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这话当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谦,当世尚还健在的电影导演里面,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出几个比他更配称大师的人物。

那有朝一日,伍迪·艾伦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那般伟大呢?

个人看来,其作品数量也可观质量也稳定,就二者的平衡结合来整体考量,能拍到如他这般多且还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来评估,大概也真是凤毛鳞角了。

要说欠缺处,最令人遗憾的大概还在于他一直无意宏大叙事,而更钟情剑走轻盈,以文学体裁来作比,就是他总醉心于小品而无意于长篇小说,如此一来就好像总差那么点份量,即很难找出一部所谓史诗级别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

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安妮霍尔》无疑首屈一指,但纵向来看,那仅是导演的第六部电影,更是其个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倘或它就代表着伍迪艾伦的最高成就,那此后近四十年,他难道都是躺在功劳薄上吃闲饭不成?

这让到八十岁仍坚持工作的导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这样来看,当我们谈及侯麦的代表作,似乎也更愿意以《人间四季》《六个道德故事》来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么,伍迪艾伦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称“城市名片系列”)来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因为如此,也就有幸将其作品集中通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编年的顺序逐年逐部看过来,45年间共计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计八部,分别是《曼哈顿》《西力传》《汉娜姐妹》《丈夫与妻子》《解构爱情狂》《双生美莲达》《赛末点》《午夜巴黎》。

当然,观感其实只能代表当时,换个时间换种心境再看,或许就是另外几部了。

据说艾伦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开罗紫玫瑰》、《星尘往事》和《赛末点》(这里的“最好”并非指质量,而是因为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设想),最不喜欢的一部则是《曼哈顿》,原因是不满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总结伍迪·艾伦:男,犹太人,美国国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于纽约并一辈子定居于此,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被挑剔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酷爱爵士乐,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乐手,每周一晚都会与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曼哈顿的卡莱尔酒店演出。

平生几乎从不参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颁奖典礼,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现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电影人们请愿不要因为911事件而放弃纽约。

至今为止共结婚三次,公开承认的情人也有三个。

是一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为此看了超过37年的精神分析师,直到和宋宜结婚为止。

在养女状告他性侵的诉讼中,法官最终以“证据不足”判他胜诉,但同时法官也指出,被告确实是一个“固执自恋、不可信赖、麻木不仁”的家伙。

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时,他还称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战的弗洛伊德式无神论者)。

据黛安·基顿称,参演过伍迪作品的女演员达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诸如凯特·布兰切特,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娜奥米·沃茨,斯嘉丽·约翰逊等,他是巨星推手,却几乎没捧红过什么新人。

他的亲生儿子不认他并戏称他为“姐夫”,他的教子却力赞他是个好人并在其电影里参演。

中国影迷亲切称呼他为无敌小老头,他回报以在片中植入中国(东方神秘)元素(详见《爱丽丝》《俄狄浦斯的烦恼》《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结局》《独家新闻》《午夜巴塞罗那》《魔力月光》)。

他的口头禅是“YOU KNOW”(参见他的电影和出席公开场合的讲话,《名人百态》可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尔》里,他就在影片开头用两个带有悖论的笑话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2003年《奇招尽出》的开头,这个疑问几乎被另外两个类似的笑话复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

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样的问题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样的答案则是第二次回复:我们需要幻觉才能活得下去。

类似的难题被再三强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经验就等同于真理吗?

而且,用虚妄的答案来解决实际的困难,不是另一重悖论吗?

谁知道呢。

 3 ) 人性总是那样让人无所适从

这是一套刻画人性的电影。

,教授是哲学系。

这是一个重点。

因为这方面的学者形男性都为女学生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生发现了教授的秘密后,教授想杀死她,结果不幸掉在自己的陷阱里。

一直在幻想结局是女主掉进电梯死掉,教授带情妇去欧洲,完。

这样才更冷冰冰嘛。

教授有种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从而感觉生活疲乏无趣在他看来很藐视所以厌恶自己的状态,正是这种觉得一切都是meaningless的表现跟大多数有理之人不同,所以有趣。

女主被教授吸引其实更多地是被一种浪漫主义化的形式所吸引,那种与大学教授恋爱的刺激感。

然而在形式上贴近法式存在主义样态的各种都非常危险,虚伪,飘渺,不负责任。

 4 ) 谷阿莫的建议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5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上一部魔力月光不是特别喜欢,本对这部不算期待,然而却意外发现蛮有趣,特别是后半部分设计小小惊喜,对吉尔的整个经历感同身受。

从少女对成熟男人的思慕和爱恋,到发现其真实本质,到对同龄且深爱自己的前男友的愧疚和反省,再到经历劫后幸存时的震惊和感慨(这里的心理感受很奇妙,是侥幸逃生的震惊和狂喜?

),之后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释然。

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关于爱情和人生才真会有新认识。

爱情和人生都不如想象般的理想,以为自己能吃苦耐劳、以为自己能为爱献出一切、以为那个你爱的人完美无缺,即使是缺点也是优点,突显他的独特。

然而这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那句话真是经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普通最平淡的爱情和人生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像影片中阿贝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在他没露出真面目前谁会知道他精神混乱、禽兽不如呢?

而天真如吉尔这样的女孩在幡然醒悟之前往往都是飞蛾扑火、迷恋深陷,不管亲人朋友怎样劝说,也全然不顾。

当隐约感觉不对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自欺欺人,选择视而不见,宁愿活在梦中。

但是梦终归会醒,一旦清醒过来,必然懊悔自己的愚钝无知,继而受伤,再后来感悟人生,云淡风轻。

故事脉络清晰完整,节奏轻快、色调亮丽。

艾玛和杰昆表现得都很到位,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喜欢伍迪艾伦的影片,基本都是简单易懂,轻松幽默,欢快愉悦的音乐和气氛,却讲诉着关于生活和爱情的小小哲理。

 6 )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

“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

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

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

“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

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

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

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

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

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

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

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

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

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

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

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

(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

(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

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

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7 ) 浪漫於人的意義

亚伯作为一位优秀的哲学教授,教授学生如何领悟和感受世界但他自己却终日困顿于虚无主义惶惶终日。

吉尔作为哲学系一名优秀的学生,思绪浪漫感性,一个好似阳光一样的女孩妄图照亮和点燃黑暗世界中的亚伯,吉尔放弃未婚夫,转而被敏感脆弱颓败感深重的亚伯吸引。

而亚伯偶然之中得知一位女人的不公待遇,代替女子杀害法官,这使亚伯得以从自弃中解救出自己,却也与吉尔之间出现巨大分歧,甚至起了杀心。

影片的最后还是伍迪艾伦一贯保持的黑色幽默的风格。

或许人生本就极具戏剧与荒诞主义色彩,而找寻人生的意义似乎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答案。

比起追寻结果,我似乎更愿意享受过程。

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浪漫与爱意不可荒芜。

电影中的人物身上都充斥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神秘。

亚伯的身上有着巨大的颓败感和失落感,博览群书,经历复杂,而行为又是那样的放纵与偏执。

这些,成就了他独特的魅力,是即使混入人群,即使相貌平平,仍然掩盖不了充斥光芒的心。

吉尔,一个不受世俗道德观念约束的女性角色,她会背叛自己的爱人,会对师长热切殷勤,但在得知亚伯的行径之后又毅然决然划清界限,或许爱与恶本就是一念之差罢了。

人生而浪漫与善意,我们似乎总是寻找爱情带跟我们的激情与欢愉,总是寻求一个最终美好的结局,所以那些求不得成了我们的意难平。

我们似乎总是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小的感动,温情的陪伴,善意的话语,总是以为真正的爱情是血液涌动,心脏雀跃不休,在时间细碎的流动之中,能够真心对待身边每一个真诚善意的人,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意义吗?

 8 ) 并不存在的有理之人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

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

道德?

选择?

生活的随机性?

美学?

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

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

还是愤怒?

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

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

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

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

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

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

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9 ) 惊喜!

昨天学习被连轴转 今天晚上纠结了没多久(……想翻老片子出来看 后来保险起见看了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 反正他的片子好可以特好 坏也就在平均值差不到哪去意料之外 可能也是我很久没看他的片子了 就觉得很惊喜 难得有了明确节奏 也有了大起大伏 同时又不乏平缓手电筒的暗指充满寓意和讽刺 正如他一如既往而教授坠梯耶同时呼应了其观念 一个坏人的离开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 啊又是讽刺!

还有全程用轻松的态度音乐和场景来表示沉重以及反伦理等紧张波动情况 很符合他风格了 用钢琴课带音乐节奏也很妙我想对于伍迪艾伦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我看来我是站喜欢了很久没有窝起来看电影了 也相对随机的选到了可以舒服的往下看感到惊喜的东西时不时放个假思考一下挺好 怀念暑假整天整天的播可以品的片子太舒服啦好的晚上!

nite

 10 ) 一场游戏一场梦

伍迪·艾伦带着他的第四十八部电影来到戛纳,第十二次逍遥地游荡在主竞赛单元之外,不接受任何人随机的论资排辈。

新片《无理之人》在气质上和《罪与错》、《赛末点》都很类似,但无疑是无敌大叔近几年来最为轻盈的一部——谈谈人生,抖抖机灵,小小悬疑当大菜,结尾反转似甜点。

电影在校园师生恋的甜腻与意外凶杀的可怖中,调和出一种适中且怡人的情调,让不论爱情还是犯罪看起来都像是虚无主义者的酒后酣梦,一点即醉,醒来即散,来去匆忙,不着痕迹。

《无理之人》的确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理”的气息。

擅长将哲学当笑话讲的伍迪·艾伦请来了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杰昆·菲尼克斯,让他在一所虚构的高校中当起了邋遢额哲学老师。

和早年电影中满嘴跑火车却自恃甚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伯充满着自我否定的情绪,电影的开始部分即被这种厌恶感十足的负能量充斥。

甫一登场的杰昆·菲尼克斯仿佛刚从《性本恶》片场跑出来,还能闻得到浑身的大麻味。

而他的吊儿郎当却又偏偏引起了身边两位女性的兴趣,伍迪·艾伦擅长的男女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无理之人的爱情果实在上一部电影《魔力月光》中,一身复古装扮的艾玛·斯通和科林·菲尔斯并未在风景娇艳的南法擦出任何火花。

好在,这回和自己的美国老乡同台对戏,石头姐总算找回了学院女生既青春又冲动的气质。

伍迪·艾伦适时地将他的新晋缪斯打造成一位聪明的哲学系学生吉尔,她出身于学者家庭,又尽享生活的优渥。

而位表面精致优雅、内心特立独行的女性,成就了一段柏拉图式的师生恋。

《无理之人》通过男女主角之口,大肆引经据典,把康德、克尔凯郭尔、萨特的哲学思辨变成轻巧的人生金句,将有关存在、道德、必然性的深奥话题一一抛出。

和伍迪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这些只言片语旨在激发一种幽默的氛围,却并没有让这段师生恋摆脱庸俗的窠臼。

画外音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深情,但也仅仅止步于推动叙事的功用。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另一场风花雪月则有意思得多,亚伯寂寞的女同事瑞塔主动投怀送抱,以期借此逃离寡淡的婚姻生活。

帕西·波西的表演充满神经质的张力,绝望之势喷薄而出。

如要评选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心服口服的“无理之人”,帕西·波西恐怕不输杰昆·菲尼克斯。

·一桩(并未)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两段情感戏的双线叙事漩涡中徘徊了半部戏,《无理之人》的故事却突然因为一桩谋杀案的发生而变得有趣起来。

偶然在快餐厅听闻邻桌女士在一桩离婚案中受到法官的不公待遇,亚伯迅速地萌发了替天行道、铲除法官的念头。

即便手法老套,毫无作案动机的亚伯还是因此逍遥了一段时间。

高举正义大旗,虚无主义者亚伯找到生活目标,而吉尔的生活却被彻底打乱。

缺乏动机的剧情急转直下,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电影标题中“无理”二字的内涵,虽然给全身心沉浸于爱情叙事中的观众带来了片刻的震惊,但急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欲望,却帮助导演推动电影向结局进发。

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仿佛伍迪实现安排好的上帝,冷眼观看事件一步步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一个看似惩恶扬善的江湖好汉之举,却因为夺人性命的荒谬,被消解了全部的合法性。

这个充满着黑色幽默的桥段,直接继承了伍迪·艾伦对于“正义”的一贯轻蔑。

不过在《无理之人》中,凶杀案的悬疑不再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源泉,亚伯凿凿有理的姿态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喜剧色彩。

他的无理之举,并非伍迪·艾伦带给观众唯一震惊,电影最后希区柯克式的剧情反转,更为成功引起了观众的莞尔的尖叫,这尖叫里,大概包含着如下复杂的情绪:对前述剧情伏线的赞叹、对故事戛然而止的遗憾,以及对伍迪·艾伦终于显示出某种批判的色彩而感到惊异。

对于伍迪·艾伦爱好者来说,《无理之人》是一部极度适合观赏的电影,它拥有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风格,能够调动观影过程中一切妙曼的遐思,同时,它又稍稍超出了其原有的创作边界,更为技巧、狡猾地在道德的成规中穿行游走。

虽然和早期经典相比,《无理之人》质地颇轻,但诚如电影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生种种,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博君一笑,何必当真。

TIPS 伍迪·艾伦连连看近年来几乎保持一年一部速度拍戏的伍迪·艾伦,拥有同辈导演难以匹敌的旺盛创作经历。

虽然年近八旬的他承认,早已无法记清曾经拍过的每一部电影,但这丝毫不妨碍观众在观赏《无理之人》的时候,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伍迪式”瞬间。

艾玛·斯通继续《魔力月光》中“危险关系爱好者”的身份,继续和中年大叔谈情说爱;悬疑谋杀的情节,又仿佛重回《赛末点》“激情杀人”犯罪现场;“存在主义”式命题的复现,秉承《爱与罪》中模糊的二元对立。

电影中不绝于耳的爵士名曲《The ‘In’ Crowd》,早在1965年就在《非强力春药》中大肆登场,此番重装上阵,摇摆节奏让人心旌荡漾。

老派又不羁的伍迪·艾伦,讽刺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却丝毫不感疲倦。

他层出不穷的小品,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语言游戏中挑动观众笑的神经。

2015年7月《环球银幕》

《无理之人》短评

荒诞又无厘头。

5分钟前
  • 蜷在贝壳里的猫
  • 较差

真的愛不起來。0723KOFA與鐘

7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手电筒+1;

10分钟前
  • CuRry_常喜舍;
  • 推荐

上一部伍迪艾伦老头让石头姐穿水手服就很美,这次还是美美美。伍迪艾伦的电影,每次都会来个讽刺意味的反转,这次也不例外

15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把《赛末点》搬出来再拍一次,跟《辣手摧花》的结局一模一样……同样的情节在《赛末点》里(主角是底层出生)是有说服力的,放在哲学教授身上,就有些刻意了。“平庸之恶”“存在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标签用在一个中产阶级身上还算有趣,放在一个哲学教授身上就显得很浅薄。

19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这么多年伍迪艾伦也就《赛末点》能看⋯⋯

23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较差

3.5 @ 东航。Emma Stone接演的角色我都很讨厌倒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巧合。

24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全程看腿。

27分钟前
  • 流弊
  • 很差

心学的流弊。理性或不理性,正义或非正义,标准在于和个体欲求的吻合度。cyanide. Poetic justice. Arsenic. 2019 一开始以为是《局外人》的存在主义,中段忽然操起《罪与罚》的理想主义,却原来不过是知识分子的享乐主义。平等是德啊,送给知识分子。

31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现在看老头的片子就是看一个小品,一段发生在中产阶级中平常中带着点反讽荒诞的轶事。当我已经被这无病呻吟的哲学教授搞得无聊时,他摇身一变成了想要实施完美犯罪的上进人士,这是看Woody Allen的乐趣,也会略显无趣。音乐太棒,有时声音大到盖过影片~

33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就像里面Jill对Abe说的,it's murder. You can't justify it with French postwar rationalizing. 似乎伍迪艾伦和自己用哲学用中产美学理论了一辈子,突然意识到,现实还是现实,除了过下去说什么都用。所以这大概也是他的电影里突然开始由Emma Stone这个非传统伍迪艾伦型演员领衔的原因吧

36分钟前
  • Iberian
  • 还行

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情虽然很好,但是对话是真多,听的有点儿头疼。

38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好行,属于伍迪艾伦的风格,我觉得不错

4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Cannes2015#无敌老爷子这次重回《赛末点》的精彩程度,不过情节剧打底,哲学与人物的融合依然玩儿得很溜,还多了他其它轻松爱情喜剧的风格融合。结尾真是给那些满嘴跑火车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知识分子一个痛击。

4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烂片……谷阿莫电影院

47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三个字 神经病

51分钟前
  • 格林。Green
  • 较差

男的性锁力拉满 那个啤酒大肚腩 臣退了

52分钟前
  • 卡卡西窗剪烛
  • 较差

让天真烂漫、年轻貌美的女学生爱上满腹经纶、消极颓废的哲学教授,用实践希区柯克式的完美谋杀命题来解决奇特的个人存在主义危机,使观众陷入一种明知男主作恶却又盼其侥幸逃脱的道德两难:熟悉而荒谬的伍迪艾伦套路。影片完成度好,选角出色,冲突和反转像极了《赛末点》,颇有趣味,只是这次命运不同

5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我为毛要看这种女文青和老男人的故事?男主夸张的下垂肚子频繁出现。我就一个想法,浪费时间。给伍迪艾伦老人家一个面子看完了。总觉得他的电影里,各位老师一本正经拽哲学名词、理论,其实是在黑,所以默默地还是会觉得有点好笑。

58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较差

老爷子究竟有多讨厌知识分子

1小时前
  • lx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