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这部剧了,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盏灯,让我们的平庸显得那么的不应该,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伟大的,不能因为我们做不到,就否认,所以我的幼稚,或者用我更喜欢的一种理想者,是有意义的。
一、能文能武李延年文,李延年是指导员,做党务工作,我也做着类似的工作。
看他对每一个人的了解,看他把每一个人放在他们该在的位置上,让他们进展所能,体现价值。
作为一个党务工作者,我们总说党管干部,可是这个”管“究竟是管理的意思,还是引导的意思呢?
党员需要管理嘛?
我们手中有党章,心中国家,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在做着什么。
可是怎样去把这满天星凝聚成最亮的太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管“吧。
武,李延年是指挥员,在阵地上,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身边的战友一次又一次的倒下。
有泪水,但却没有放弃,有倒下的,就有站起的,不变的是阵地永远是我们的。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敌人会如何的疯狂,但指挥员永远知道,只要还剩下最后一人,这就是我们的阵地,寸土不让。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可能不是技战术最棒的,却是一个充满领导力的人,如果我是他的战士,我至少可以保证在我死之前,我的每一份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那本功勋录,看似是一种记录,其实只是一种提醒,提醒大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追求,至于结果,其实就像小安东心里的二妞,就像那要生一个班的愿望,其实美好就行。
二、无名英雄于敏我很喜欢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小时候一直的理想。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成不了这样的科学家。
可能是我们天赋不行,可能是我们不够努力,也可能是其他的问题,但如果让我回到学生时代,问我有什么梦想,我依旧会说,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
所以不说于敏的伟大了,那是不用去说的,说一说我看的时候想到的一些感想,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一部电影:《美丽心灵》。
所以无名英雄也不仅仅是于敏吧,毕竟这不是一场乒乓球赛,而是足球赛,太多的人都在付出,当然也不能忘记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比如于敏的妻子。
在一名成员请假回去看妻子,回来喝酒痛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世界不会有那么多像于敏妻子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她们也很伟大。
太多的人因为国家而放弃了小家,太多的人因为无法兼顾,而舍弃了爱情,那个14岁拿起刻刀,从来没有犯过错的范师傅,在对象跟人跑了的时候,出了错。
家属慰问,那个家属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想哭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伟大,只是有人在默默的付出。
三、默默无闻张富清刚知道这位老人的故事时,我以为这就是以为伟大的战士,隐藏了他在战争时候的功名。
可我看完整个事迹之后,我更被他专业后的事情所感动。
为什么共产党的军队总能赢,而国民党不行?
用张富清的话说,共产党的连长团长营长是和战士们一起冲锋的,党员干部是冲在最前头的,而国民党的长官,一晚上可以输掉士兵们所有的军饷。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毛主席的伟大,从三湾改编以来,我们的军队就是和有史以来其他所有军队不一样的,支部建在连上是显著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军队是不发军饷的,士兵和军官的待遇是一样的,凝聚我们在一起的是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共同理念下的奋斗。
回到张富清老人专业后,总是选择去最困难的地方,总是牺牲自己的小家,总是去替国家着想,干事一丝不苟,竭尽全力。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样呢?
而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想到的是哪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友,他从来不觉得这些荣誉属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是替那些死去的战友活着的。
而现在的很多人,为了一点容易,一点权力,蝇营狗苟,不顾一切,没有底线,内心没有信仰,眼中没有群众,可能在他们这些人眼中,这样的高尚的人,他们会嗤之以鼻。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管理?
我看完张富清的故事,我想对那些觉得难管理的人说一句,因为这些年轻人的领导不是张富清这样的人。
年轻人早就过了画大饼就能骗的年纪,他们真正在乎的,他们的领导比他们优秀,他们的领导付出的比他们多,他们的领导为了这个国家做的比自己好。
而不是这个事你年轻,所以你做,这个荣誉,你年轻,所以给别人。
后面的我还没有看,想起了我的工作, 也7、8年了,问心无愧,却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梦想还是要拾起,做好自己吧!
《功勋》豆瓣开分9.0真的完全是意料之中!
这种正能量的好剧就要多多搞起来呀~正赶上国庆放假,终于有时间可以好好补一补没看的几集了。
可能是十一时间点的氛围衬托吧,虽然张富清单元才刚刚开始,但我几乎是抱着一盒纸巾才看完。
因为张老但故事感动的不只是走上脱贫致富的那一代人,还有似乎里那个年代很遥远的我自己。
这个时代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越来越浮躁。
人人想借助时代的洪流实现自己的利益,却和轻易的遗忘出发时的本心和生活的意义。
我很敬佩张老,自始至终都不曾遗忘记作为党员的那颗炙热的初心,而退役转业后立即投身偏远山区,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张富清从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从山西一路转战到新疆。
战争一结束,他又马不停蹄的来到来凤县,深深的扎根在基层群众中。
可以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放下身为一个共产党员所背负的重担,更没有放弃他一开始那颗为国家奉献自己光和热的初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意义。
张富清这一辈子,一直在追寻这份活着的意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剧里有个片段,就是张富清拉着她母亲的手说得那一番话,当时看的时候我直接泪崩。
他说他是踏着先人的足迹,完成那些已经去世的老党员的遗愿。
我们的新中国就是这样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奋斗中建立起来的啊。
年轻一代人站在老一辈人的肩膀上,将坚毅与希望作为火炬,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是啊,张富清从入党那一刻就做好了要把自己永远交给组织的准备,因为他明白,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接好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火炬,为他们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这成为了他在退役后又投身边远山区的原因,也是他奋斗终身的事业。
我敬佩张富清的这份坚毅,因为他从来没向困难屈服过,没有对恶劣的环境抱怨过。
他只是以最塌实的背影用行动回应给世人最肯定的答复——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我的感动也来源于张富清的这份对于初心的清醒和对追求人生意义的坚持。
在那样一个艰苦的时代里,能有这样一个从不放弃自己理想的人是多么的难道啊。
而我们这一辈,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下,反而会沉溺在生活的漩涡中,迷失自我的本心,丢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诚然,张老的人生故事就像一记警钟,重重的敲醒了我。
我也相信,这些先勋者们,都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人生导师。
至此国庆之际,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向每一位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没想到能文能武李延年拍的比长津湖好文戏好,战争部分也好到底是国家队出手,还是厉害但是好像看的人不多啊这样的主旋律真好,尤其是各种方言,太真实了本来就是五湖四海的人,长津湖这个细节就不如李延年做得好推荐推荐长津湖三个导演还是有点拼凑的问题,各个导演风格不同,还是太硬期待后来功勋的人物
我觉得这个剧应该分单元评分。
李延年和于敏的单元都是高分,然后就越来越拉垮,大家也不好意思改分数,烂剧单元就鸠占鹊巢了。
于敏的单元,除了于家人,大概都不是真名,有些遗憾。
比如原瑾泓蛮像个真名的,却在网上查无此人。
查了一下,二机部的副部长原来是钱三强,为什么不用真名呢?
我还以为尤勇演的是位军事干部出身的领导,若是钱三强拍板就好解释了。
留学问题也容易令人疑惑,因为以前多半是到苏联东欧。
据网上说于敏给著名的科学家玻尔访华时做过翻译,所以受邀赴丹麦留学。
不管这个是否真实,复旦的前校长杨福家确实在丹麦留学过。
老郝和陆杰都非常感人,和角色融合,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演戏。
飞机失事的时候方发觉老郝原来是郭永怀,只是剧中早了三年。
生活中是邓稼先得知喜讯飞到上海请大家吃了顿螃蟹。
说实话雷佳音有些胖,倪妮又太美。
生活中的于夫人也很美,但于敏本人应该更清秀也瘦削一些,毕竟开头是饿肚子的年代。
我觉得编剧大概是太年轻了,搞混了年代,1963年之后生活状况要好很多,不至于没有鸡蛋可吃。
起码1973年在一般城市吃鸡蛋不是问题,北京的条件应该更好。
1956年之前参加工作的普通干部,工资远远高于后来参加工作的。
于敏的姐姐是位老革命老干部,工资应该不低,于敏的母亲不该由儿子一人负担,即便是儿子独自负担母亲,他家的住可能一时无法解决,吃的倒不至于太差。
对比北京的科研人员,青海新疆基地的工作人员生活更为艰苦,完全不必把科研人员的生活编排得比普通市民还苦。
当然有些苦是真实的,比如于夫人独自去医院生孩子。
我当年出生的时候,父亲毫无办法,是邻居帮忙拉板车把母亲送到医院的。
不久他就进了牛棚,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还要全职工作,忍受着旁人的白眼。
而在此之前,我姐姐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居然没有请假,这边产妇在床,那边他去上班了。
现在的知识女性能忍受这样的丈夫吗?
中国的那一代女性过得太不容易。
《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今日开播,沈严导演拍的于敏单元很真实,把当年科研人员的艰苦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到当年于敏院士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文字描绘出了于敏院士的不易,《无名英雄于敏》更是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研人员的艰辛。
开片就被雷佳音饰演的于敏震撼到了,没有一点雷佳音的影子,他就是那个朴实无华的“两弹一星”功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
跟随剧中于敏的脚步来到研究所,小小的办公室里,黑板是最老式的,书桌上堆满了演算笔记和资料,没有仪器,没有经费,只有我们敬佩的科学院士的一腔热血,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研究出了氢弹。
看到剧集中于敏胃疼得直冒汗,也不愿离开工作岗位,只拿萝卜干充饥止疼时,好心疼,也在同事们知道他胃疼需要食物充饥悄悄给他饭盒里放满食物时好感动,更在于敏回到家,倪妮饰演的孙玉芹端上一碗粥来给于敏吃,自己和孩子只能吃野菜充饥时感叹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孙玉芹晚上饿的睡不着觉,于敏给妻子讲做烤鸭的过程哄妻子入睡时不由自主的泪目了。
就是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壮举!
第二集于敏掷地有声地说出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并把结论拿到研究所讨论,讲述关于氢弹的构想的时候太燃了,心里充沛着满满的自豪感!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在剧中看到孙玉芹独自一人去生孩子,于敏赶来对于妻子满是歉疚的眼神,瞬时间感动了。
他是一个凡人,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工作上,世事两难全,还好他的妻子理解他并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
也敬佩科研家属的不易,独自一人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宜,让于敏无后顾之忧,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家属,都是伟大的。
这一点更加凸显出了《功勋》拍摄的真实,并没有美化我们的英雄,而是把于敏院士刻画的有血有肉,熠熠生辉。
把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且精准地还原了时代氛围。
这份工作,对于敏来说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
剧中的于敏被邻居指责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亲更是埋怨他一问三不知,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保密工作者们承受了何种程度的压力与误解。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并为之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像于敏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仅是开拓精神,更有大局观!
岁月流逝,山河璀璨。
于老的精神,将万古流芳。
致敬科研工作者!
对比长津湖,人物塑造更丰富了点,因为是连续剧,有更多的时间把人物形象弄得更完整,把故事讲完整,比如政治教育、锄奸等片段都很精彩。
几个漏洞吧1、不知道是不是成本原因,完全忽略了美军的制空权。
李延年回忆录明确表示有飞机轰炸。
2、趴炮弹坑躲通过封锁区,镜头非常假,那种趴法不可能一个人不死3、第一场炸堡垒爆破组表现非常业余,完全不像打过解放战争的部队,对比下《大决战》连续剧。
4、第一场阻击打完后,不知道躲避,完全放松警惕,对比《38线》连续剧的老兵怎么打阵地战,打一轮换一个地方。
没有阵地战经验?
不存在,黑山阻击战李延年就参加了5、一直到打到最后一战,苏制RP46的子弹才用完,早就应该更换阵地上残留的美式装备,同时没有任何投掷美式手雷的镜头。
6、锄奸那一仗打的太神了点,更像是连续剧的表现方式。
7、实际上最后一天下午4时师部派人送了电台,引导炮火攻击,打了美军措手不及。
实际战斗,100多人杀伤600多人,靠的更多是炮火引导杀伤以及手榴弹等杀伤,打到枪战对射和白刃战的时候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战绩的。
黄晓明实在侮辱经典国家历史,大汉天子演OK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演咂了,到底是何居心,误党误国的演员罪大恶极,丑化国家历史的人物,黄教主除了会泡妞炒作啥也不是,一辈子没啥成就,对比雷佳音王雷简直就是来搞笑的,黄晓明就是一个不会演戏的败笔黄晓明就是一个不会演戏的败笔黄晓明就是一个不会演戏的败笔黄晓明就是一个不会演戏的败笔
(一)以前对于我军(广义上说是所有红色军队)所特有的“政委”“指导员”这一类职务,以及相应的文学艺术形象,吃瓜群众们多少存在一些误解与偏见,总体印象就是脸谱化、高大全,就会耍嘴皮子说漂亮话、喊口号,尽玩儿虚的,婆婆妈妈唧唧歪歪总拖后腿…真正真刀真枪打硬仗打胜仗,还得靠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带着战士们去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就是感觉我军一支部队好比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主官是爹,是作为主心骨存在的大家长,战士们是如狼似虎的杨家将七郎八虎一样的热血儿男,而政委指导员呢,则是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老妈妈,就算是佘太君穆桂英,但终归定位还是个家庭主妇,热心肠,碎嘴子,喜欢瞎操心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一旦遇到事儿,还得是男主外女主内…总之,政委指导员这类军队政工干部的形象,在吃瓜群众的印象里,就是个类似“娘们儿”一样的阴柔担当,所谓“战争让女人走开”,打仗毕竟还是要靠男人,要是指望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那也太不靠谱了…拿我来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除了上学时期的短暂军训,基本与军旅生活没有交集,所以对于军队是陌生、隔膜、缺乏了解的,仅凭一知半解就去狭隘地理解与定位了我军政工干部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拜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作品所赐…咱们的军旅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的热门作品里边,所塑造的政委指导员的形象,大多非常干瘪与模式化,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亮剑》这部剧,如果把政委赵刚的戏份都删了,此剧魅力几乎不会怎么减色,但是,如果抽掉了团长李云龙,那这剧就没法儿看了…说实话,我个人的感觉,政委赵刚的存在感,还不如和尚、孔二愣子、李云龙前女友、老婆以及李云龙后来的那个保镖呢…总之,政委指导员的形象在我看来,就是绿叶与陪衬,从角色吸引力而言,几乎可有可无…另外,中学时学近现代史,是背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这些知识点的,但对于“支部建在连上”对于我军的深刻意义,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的…直到这几天看了新鲜出炉的主旋律献礼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即“李延年篇”(本剧应该是一个单元六集),王雷演的李延年,演得非常出彩,最重要的是这部剧制作非常精良,剧本特别扎实…我是没想到,无意中看了一眼一部主旋律红色题材电视剧,就被王雷演的李延年一段战前动员的演讲,给震撼到了,然后就被吸引着看下去了,哇塞,战争场面,服化道细节,感觉是国产近现代战争剧的巅峰水平啊!
绝对拍出了电影大片质感,几乎不逊色于“兄弟连”“钢锯岭”!
太特么考究了!
…更没想到的是,短短六集电视剧看下来,我一下子就彻底理解了我志愿军当年开挂一样的强大战斗力是怎么来的了!
也一下子就勾连起了中学历史课就学过的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知识点,并彻悟了其深远意义与独特价值了!
(二)电视剧所截取的这段故事,剧情很简单~李延年,当时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一名连指导员,在没有连长的情况下,他又当爹又当妈,率领这个连队战士去坚守一个高地…他们营的任务是在总攻发起之前,夺下这个秃山头并守住它几天几夜…之前先后派上去两个连,几乎都拼光了,他带本营最后一个连上去,收拾残兵,合并组成一个新的连队“泰山连”,在他的指挥下,打退联合国军大炮坦克开路、步兵轮番上阵的多次疯狂进攻,阵地经过双方多次反复争夺,最后守高地的我军弹尽粮绝,就剩11个人还活着的情况下,硬是守住了阵地,等来了总攻…看上去很老套很俗套的剧情对吧?
但墙裂推荐喜欢战争片的豆友去看看这六集!
对于国产战争剧来说,此剧拍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新意呢!
也怪之前此类题材作品“神剧”太多,给我们普通观众的感觉,我军打胜仗就是扔扔手榴弹、吹吹冲锋号那样如同儿戏一样简单…可是,这部剧却从整体脉络、机理、细节上,用心地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要小看当年我军打仗的技术含量、智力因素,特别是基层团队的战术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及有效性!
仅凭匹夫之勇和一腔热血地猛打猛冲,可以谱写出悲壮惨烈的绝唱,但无法确保以弱胜强的结局!
我们的志愿军,在装备落后缺乏补给等诸多不利条件下,于异国他乡能硬刚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三年而打个平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必然是具备了某些人无我有的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实现的!
这个独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短短六集电视剧,正是试图从细节入手,解析其中的原理!
就不剧透了,推荐大家亲自去电视剧中寻找答案吧!
(三)总之,我在观剧过程中,是生出许多感慨与恍然大悟的~原来,政委指导员这样的军队政工干部的存在,是构成我军核心战斗力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啊!
原来,支部建在连上,真的是高瞻远瞩的神来之笔啊!
竟然有着如此令人叹服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啊!
…剧中李延年领导的这个连队,一半战士是“解放战士”,就是从国军中俘虏或投诚过来的!
有到了朝鲜战场还想开小差当逃兵溜回家乡去的,有被对面国军派驻联合国军的特务阵前喊话点名许给高官厚禄的……我之前很不理解,同一群人,当年作国军时,解放战争中就一触即溃,但加入到我军之后,仅仅经过短暂改造,投身抗美援朝战场,怎么就能一下子变成了死战不退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看了这六集电视剧,我找到了一些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依据……还有,百十来人的轻装步兵,在敌人大炮轮番轰击、坦克开道、全副武装的步兵潮水般一层层车轮攻击之下,要怎么做,才能守住一个光秃秃的山头几天几夜?
电视剧里细致刻画了李延年是怎么分兵派将、配置资源、布置防线,真正打起来,又是怎么根据具体的战场形势变化,调整部署…其中各种随机应变、灵活机动、跟敌人斗心眼儿,简直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智慧用活了!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人的能动性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下,就硬是一步步活生生的做到了!
(四)伟大领袖说抗美援朝战争,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那么,钢少气多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战胜钢多气少?
仅仅靠人海战术、拿人去死磕人家的钢吗?
在供给源源不断的钢铁炮弹炸弹子弹覆盖之下,恐怕有多少人也不够看的吧?
反正我在以往观看国产影视剧过程中,留下的印象是,似乎仅仅靠我们的战士不怕牺牲勇于牺牲,就可以简单地抹平人家钢多我们钢少的悬殊差距了,但是稍微动脑子想想,你信吗?
…看了这部剧的前六集,我才明白,只有发挥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独特优势,特别是一个称职的连指导员的存在,才有可能给每个战士心上灌注同样一股浩然之气,真正把一个集体凝神聚气,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真正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地、发自内心地愿意超越生死、去把自己奉献给一个更远大的梦想,甘愿燃烧自己去做助力这个大家共同的梦想早日实现的燃料!
这就有了可靠的、虽九死而无悔、哪怕一时战局不利也不会衰减的士气!
然而气只是一个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在钢上做文章,在大量的气与极其有限的钢的巧妙结合而发挥最大效用上做文章!
比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比如,虽因人人浩气在心而人人皆可慨然赴死,但这也并非就是义和团式的自杀式冲锋蛮干啊!
反而是更要讲究策略与效率!
我们守阵地的就这一百来人,几天几夜没有援兵与补给,敌人却是死了一层,又攻上来一层,弹药补给几乎源源不断…这种情况下,要连续几天几夜确保阵地不丢,那必然需要有比敌人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办法、以更小的伤亡代价去更高效更大量地杀伤敌人!
具体怎么做?
去看电视剧,去看李延年!
《长津湖》我是十一当天看了电影的,是好片子,可以一看,但还不能称之为经典,我看完之后回头又看了《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两相对比,李延年这部6集的电视剧才真是拍得好。
在《长津湖》中有两个泪点,伍千里带着哥哥的骨灰回到家乡,那一跪的时候,我落泪了,然后就是冰雕连的那一幕,然而整部电影也就这两个泪点了,虽然全程紧凑,场面火爆,但本质上还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看完之后,总感觉缺点什么,少点什么,我想看到的没有拍或语焉不详,总之,是一部及格的工业化电影,看完之后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没有什么。
回家之后又马上看了《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一口气6集全部看完,对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抗美援朝剧嘛,要剧情有剧情,要场面有场面,要人物有人物,服化道样样不拉胯,可能在视觉效果上略逊于《长津湖》,但毕竟电影和电视剧两种不同的载体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如果真如有的网友说得那样,将《能文能武李延年》好好剪辑一番,在大屏幕上映,两者打擂台,到底哪部作品效果好还不尽然呢。
但是如果真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的话,我肯定会选能《能文能武李延年》。
为雷佳音而点开这部主旋律,不得不夸赞雷佳音真的是好演员,演绎于敏的动作细节很见功力。
《极限挑战》真人秀里吊儿郎当的小坏,出场自带喜剧效果,没想到演科学家却很神似!
《悬崖之上》里的叛徒也惟妙惟肖。
雷佳音是演谁像谁,而不是演谁都是雷佳音,青年一代的好戏骨,爱了爱了!
另外,王骁也是我超级喜爱的好演员。
李延年带着三个连打了两天就剩不到十个人,这才是真实的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以后,中国前线部队已经配备了苏式武器,但美军已经把朝鲜战争变成了武器试验场,中国很多士兵简单的枪伤就会造成死亡,子弹在伤口中爆炸,扩大伤口面积,使伤口难于愈合,很多中国士兵都是痛死的!
为一个9分留一个4分
你告我球体周长是什么东西
断断续续看了几集,也算是合格吧。
目前,只看了雷佳音的于敏单元,雷佳音饰演的是氢弹理论研究科学家,整单元故事很感人,特别是于敏忙于工作,对家人保密,妻子承担家庭重任支持他工作很令人感动。饰演于敏的小儿子问叔叔你是谁时候,笑着笑着就哭了,这个小演员和雷佳音形象语气好像
黄晓明部分真的差得明显…
明星的脸演这种就很出戏
前三个故事拍得太好了,以至于第四个故事拉胯得看不下去。
孙家栋 于敏那单元太好哭了😭😭佟大为和雷佳音演的真好
Peter最近喊着要看看功勋里于敏的故事。看完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拿共和国勋章么
只有蒋欣能看看
因为豆瓣评分9.1而来,可却抗美援朝的这部分都没看完,实在失望。
第一章节✅,但是一章不如一章…
假,各方各面的假强行产生冲突,又强行化解冲突,剧情不符合逻辑经不起推敲演员演得流于表面,形式化非常明显同一时代经济情况更是相互冲突,玩儿呢?
看完了第一单元《李延年》,拍得相当好,节奏快,演得好,战场装备这些都相当还原。每次看抗美援朝相关都内心震荡,武器、补给和美军比都是天壤之别,志愿军真的是拼命拼智慧拼勇气。这样的主旋律多输出。我们现在不论哪个行业都不缺优秀的人才,所以影视行业不是拍不出好剧,而是有没有拍出好剧的心。战争片新的高度。
最好的是李延年和屠呦呦,遗憾的是袁隆平这篇拍得不好,太抓马了令人疑惑。
to 枰
第一个故事李延年真是太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了,巧的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也叫李延年
把第一单元放在开篇是有道理的,第二单元共情力也强,从第三单元开始断崖式下跌,第四单元简直就是大写的unbelievable,减一星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