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时至今日,把这个故事推上银幕似乎仍是那样的不合时宜。
两个身份特殊,心理扭曲的少年,残忍杀害无辜后脱离了法律的制裁。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江洋大盗作案后逍遥法外的黑色传奇,这只是一出肮脏的、暧昧的悲剧。
并不那样的了解韩国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但很明显,梨泰院事件无疑是卡在韩国人喉头的骨鲠,除却遗忘,无法消弭。
所以如今当这个故事以一种似是而非的面目小心翼翼的被搬上银幕的时候,曾经的怒潮已渐渐淡去,而席卷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无奈。
I'll show you something cool.Come with me .当你迈步跟进的时候,会发现这一切一点都不酷。
导演的叙事视角很奇怪,从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案件的嫌疑人。
重点描述着两个少年在案发后相互推诿否认罪行的过程。
整个过程在检察官的求索中以近乎天枰式的平衡盐一勺醋一勺地推进着。
法医报告让检察官认定凶手只有一个,然而血迹斑斑的两个少年都否认自己是行凶者,“是对方杀了那韩国人,我只是看着”,检察官看似努力的追索着、寻找出一个又一个禁不住推敲的、疑点重重的证据,执着地将嫌疑从一方推向另一方。
全片似乎都在努力地揭露着什么,但最后,事实却无力地告诉你,我们永远无法揭露出真正的真相。
那么,我们追索的到底是什么?
真相?
正义?
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
第一次法庭宣判的那场戏意味颇深,法官以普通人的身份询问两名被告:凶手是否是你们两位中的一人?
凶手是谁?
两名被告同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认定对方就是凶手。
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故事,罪恶如此昭然若揭,不过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从一开始,两名少年罪犯就做着似乎既无力,又无谓的推诿,整部电影的重心都在为之左右摇摆,然而看似非左即右的答案却在最后一刻轰然翻转,明明存在的罪恶,就这样在法律上,消失了。
故事就那样结束了,依旧带着如天平一般对称的悬念,不了了之。
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结局,蹩脚的让人骂娘也不足为奇。
但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是现实,是在那100多分钟里最接近现实的部分。
导演在这100多分钟里摒弃了一切的态度、隐藏了推动事件走向这种荒谬的力量、忽略了那些脆弱的证据、淡化了受害者的悲哀执,近乎没有目的的执着于追索,追索一个没有可能追索出的结局,追索着现实的荒诞。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我只知道,看过之后,我很不舒服。
影片的最后,两个摆脱了法律刑责的少年轻松而平和,笑容像每个同龄孩子那样灿烂无邪,仿佛他们仅仅是结束了一场just for fun的游戏,而那些残忍的罪恶,确如案发的厕所一般,被深深地砌进水泥墙里。
十几年过后的今天,那些被尘封的罪恶依旧无以伸张,这样一部电影艰难而又尴尬地重现了那样一个事件,可以看出导演是如何小心翼翼地规避那些至今难以攻破的障碍与禁忌。
但至少,尽管无力,它依然以一个比较清晰的声音告诉我们:即便无力扭转,我们也不应遗忘。
因为尽管摆脱了法律,罪恶也不会因此就不存在。
穿过厚厚的水泥墙,赵宗弼身上的血迹,至今未干……是不免俗的夸赞一下张根锡同学,毕竟我也是很俗套的因为这个人才发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尽管是这样不讨喜的一个题材,张的表演仍旧很精彩,对于这样一个连表演者都不清楚立场的模糊角色,他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作为主犯、共犯或目击者,这样的表演都十分妥贴。
麻木表情下偶尔闪现的神经质的眼神,飘忽而残忍,可谓惊艳到了极点。
而那阴晴不定的笑容更是让他褪尽阳光少年的本色,脱胎出一个演员的成熟。
一晚上的时间呈煎熬般的看完了,不属于我喜欢的任何一类风格的电影,纯粹因为张根硕本人才想看的。
小帅的名字写在最前面,本以为是绝对的主角,其实真正展现实力的应该是检察官大叔和律师大叔吧。
连海报的封面都是小帅,但实际上一直在刻画和着重强调的是检察官大叔的内心吧。
看过了很多影评,大家都在猜测究竟谁才是凶手,但是实际上谁是已经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了。
导演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整个事件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展开,然后落幕,或许连导演本人都没有想好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吧。
不想说谁才是凶手,小帅的发挥让FANS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他,或许是想要尽快的摆脱童星的状态,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演技的发展。
但是这个本子确实是让人很难燃起爱,沉重的话题,开放式的结局,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猜测中度过的。
导演想要表达的含义我也无法把握,如果是为了让观者引起深思,我觉得基本没有可能,或许我们会觉得AJ和Pearson没有人性,或许最后的结局会让人义愤填膺,但是这种纪实性的手法必定是要人们再发现些什么的吧。
完全无头绪啊。
最后总结:演技有突破,但是还是更喜欢大君这个角色夜深了,顾乃
从真实案例入手,首先来讲是个不错的题材。
最后,开放式结局,其实本就是导演作为韩国人法政方无奈的象征。
原本两人都可合谋定罪的,却一直争论不休。
电影中最后,AJ电梯口的夸耀讲述,是想说明什么?
电影最后P的流利韩语,又想说明什么?
据说电影上映后,有重审此案,但是结果呢?
没有在有效期内,给出有效的判决,亡羊补牢,还有何用!
看来法律也大不过,国家和政治。
有人说:请到《LIE TO ME》里的莱特曼,来测一下就OK了!
我看LIE TO ME春季档应该把这案子重新编入其中,多了个题材,看看纽约的编剧们怎么将他们胡诌八扯
这部电影虽然是"花美男"张根硕主演 但看完之后在我的意识里它仍然是一部非商业片 但如果不是他 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去看吧 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喜爱看不清楚结局的电影的人虽然我也很想知道在当年真实发生的案件当中 究竟是AJ还是P 但既然知道了从1999年开始两人就都与案子脱离了关系 作为一个导演也不可能会妄自下非常偏向一方的结论 所以不用纠结"到底谁干的"这种问题 电影体现出来氛围还是很连贯的 两个嫌疑犯的可能性也都维持的很平衡 我自己的胡思乱想大致是两人都有点喝高了 共同干了这件很"cool"的事情 然后先串通了在场的几个朋友 AJ的父亲又努了努力 我猜第一时间清洗洗手间有可能就是AJ的父亲找人毁灭证据的结果 因为一般来讲发生凶案 不涉案的人都会保护现场找警察来的 另一方P把刀子和衣物藏起来 然后两人互相咬定对方杀了人 没证据 证人都搞定 这案子根本不可能破 除非Lightman或者是法证先锋穿越去了1997年的梨花院本身是非常不会写影评的 看了看之前人们的评论 觉得有一篇里面说的这部电影所揭示的其实是社会嘴脸问题 不想刨根问底的其他检察官 屈服于whatever压力而修改证词的朋友 不管真相如何只为求有一个人受到惩戒的家人对于韩国法律一点都不了解 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的话是一定会找出一个人狠狠判的 而几乎毫无悬念会是P 因为没有关系 再无辜的人也会被挑出毛病扔进监狱 在上Law课的时候 听着教授说些贬损内地法律的话 我一点都没有反驳的欲望 就是这样 找内地顶尖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打官司是要靠关系才能踏进大门的 你的关系要足够硬 硬到能把上一级法院全部打通盘活 才能去想起诉 因为否则"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 绝大多数当爹的会在外人面前给自己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么" 上一级法院推翻下级法院的案例真的不多 没有关系 你冤? Who the hell cares? 说跑题了 评价给了推荐的四星 咳咳张同学英语还是不错的...
我只想随便的写点什么这一个星期以来无止尽的论文已经让我头疼脑热只想吐了用放弃了好久的“自由式断句日志体”随便写一点意识流周末晚是照例的电影时间我不知道这个传统等小怀回去以后还能不能坚持今天的电影有点沉重以至于从外面刚回来的小直发现寝室的气氛很沉闷看悬疑影片的时候总是期待一个结果以结果和自己的想象一致来给自已找一个满足感虽说“罗生门”式的叙述会更增添神秘感但无果而终总会让人倍加纠结片头打出的“本片完全根据现实事件改编”让人很扫兴故事可以更惊险更刺激更疯狂但现实却不能也不该我不想叙述冗长且扑朔迷离的剧情或说是案件经过涉及政治或国际关系的问题更是让我头痛凶手就是两人中的一个但两人都最终因为缺乏证据被无罪释放不知道一直以“真相只有一个”为口头禅的柯南碰到这样的案件会作何感想哦,我忘了,柯南也不过是故事中的神勇侦探而已只有死者是真的真的无辜just for fun这个理由实在是让人惊悚突然想起了那无止尽让人头疼的论文公平正义人权法治哦,好吧。
不说这些了也没什么好说的无奈或是心寒又能怎样现实才是最大的真相我们不过都只是一部分的目击者或许还是个被眼睛蒙蔽了的偏执的目击证人MOVIE TIME IS OVER生活依然继续
梨泰院杀人事件曾被称为韩国四大悬案,一名家境贫寒辛苦工作读大学的男大学生,在上厕所的短短几个时间意外身亡,而当时的作案人pear son称自己不懂韩语,造成沟通不便,而aj父亲又有较大背景能撼动整个审判的走向,最后的结果这名努力的大学生含冤身亡,而两名被告没有为这宗案件负上任何法律责任!
在得知最终结果时,已故人母亲嘶声力竭的问"这两人都是无罪的吗,那我的儿子是谁杀的!
"然而在当时,这个案件就那么不了了之。
这部电影在演绎的过程中是有很多疑点的,在同类电影里不算好,但它带来的后续影响是可观的,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大于这部电影的本身。
在时隔16年后的2015年9月,pear son被押解回韩国,接受韩国司法机构的审判。
一审和二审裁判部认为,帕特森仍不知反省,把责任推卸给共犯,因此对他判处20年有期徒刑。
但由于aj已经得到无罪判决,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检方却决定不予起诉,这点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公。
人们常说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那么迟来的正义还算正义吗,从司法、立法、价值层面来说,迟来的正义都不是正义!
只不过是对过往错误的纠正或者补救!
但迟来总比不来好,正义或许不如人意,但比起未到来说还是强些,对受害者的名字以及受害者亲属多少是有慰藉。
谁知道呢,迟来的正义是不是正义我不知道,但总有一天正义能不迟到,对吧!
接下来会是一系列韩国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了,今天看的这部杀人事件特坑爹的就是,打官司感觉都会被坏的有钱的那一方收买,改变各种跟以前不一样的证词。
而且现实中这两个人居然因为证据不足都无罪释放了,这尼玛的就很坑爹了,而且中间还用测谎仪测过了两个人都没有撒谎,那我感觉肯定是两个人都去捅了几刀子,但是都认为自己捅的不足一致命,所以都撒谎都说人不是自己杀的。
都说是对方,这样就不会改变心率。
不管怎样,突然感觉法律还真是一个有利有弊的东西。
其实故事很简单,犯罪过程也很简单,只是那个简短的片段在两个人的谎言下充满疑惑,无法治罪给任何一人从常规的推理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简短的犯罪事件,虽然简短但事件解析起来并不简单,这是本片最为玩味的地方第一次审问,Pearson和Alex两位嫌疑犯就都指认对方是凶手,以一开始就抛出的矛盾迅速产生了电影的兴趣点说法不一致,真相只有一个,两人都是案发在场,又是好友,必定有人说谎福尔摩斯说过,一旦一个案件有奇怪的地方(比如密室杀人),那不是最难的,因为往往奇怪的地方就是破案的关键线索最难破的案件是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反而没有线索可寻由于导演过于注重电影的手法,总是一旦形成结论马上就推翻,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但是未免太多了,以至于1小时39分的电影我都觉得长片中的检察官/警察/CID等等都是头脑简单,凭感情用事的笨蛋,他们知道有证据,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证据,只会在薄薄的地基上高屋建瓴,形成的判断全是空想,没有不可动摇的事实依据尤其是检察官先生,看上去一身正气,是片中最为公正的角色,总是责怪手下“看你们做的好事”,貌似自己是完美的但是他在推理上毫无建树,太多猜测在第一次勘察现场时,早已被打扫干净的厕所,几乎没有留下痕迹,当他模拟受害者倒在墙角时,发现了洗手池下面的血迹这一重要证据自己第一次就发现的证据,居然会忘掉,并且在审理案件的后期,还被对方律师提出把他反驳了。。。
在审问Pearson时需要翻译,但是后面却总是检察官用韩语与Pearson的英语直接对话这点虽然是为了电影表现所需,还是有点雷人至于最后还是没有揭晓谜底,而是继续留下悬疑最后说点我的判断,有一点证据,但是我也无法构成证据链,只是说证据偏向于哪一边根据在酒吧跟他们同桌的美国人的证词,去厕所之前,刀是放在Pearson的口袋,并且“Let me show you something cool.Come with me.”这句话也是Pearson说的。
最后一次现场勘查时,Pearson也很精确完整的模拟出了刺杀受害者的动作,所以把刀拿在手里直接行凶的应该是Pearson。
但是Alex并非完全只是个目击者,至少也参与了这件事。
Pearson在模拟完刺杀动作后,推开受害者的方向是错的,也许这个动作是Alex做的。
Alex在影片结尾,跟女朋友走进电梯时说起了这件事,但是当女朋友问到关键部分时,他却推说“不知道,想不起来了”。
如果说Alex与这个案件完全无关联,只是单纯的目击者而非帮凶,那他就没必要说得这么含糊,直接说自己是无辜的就行了。
所以Alex也有参与。
测谎仪是很扯淡的一个道具,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
因为一旦曲线波动,是有很多原因的,并不一定是因为回答的人杀了人。
看过CSI的都知道,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现代,就很好查了,哪怕你把厕所打扫过,还是可以还原出脚印和当时的动作从血衣可以鉴定出血迹的来源,是沾上的,蹭上的,还是从某个方向喷射来的Pearson的血衣上到底是亲自刺杀喷出的血,还是被推过来的受害者身上蹭到的,直接就可以判断了无论如何,重弼死得太冤了
“梨泰院杀人事件”的真凶帕特森被确定判处有期徒刑20年。
20年是给案发当时还是未成年人的帕特森能够下达的最高刑罚。
韩国大法院3部对被起诉涉嫌杀人的帕特森的上诉审判中,维持了原审有期徒刑20年的判决。
1997年4月3日晚10点,在首尔梨泰院某快餐店洗手间内,帕特森对当时22岁的韩国人赵重弼连捅数刀杀害,2011年12月帕特森被起诉。
虽然当时检察院将也在案发现场的帕特森朋友爱德华李定为犯人起诉,但爱德华李被大法院宣判无罪。
帕特森因扔掉了案发时使用的凶器(涉嫌毁灭证据)等被判有罪并服刑,1998年被赦免后,帕特森趁检察院未延长其禁止出国令的空档,于1998年8月逃回美国。
2011年再次调查结束后,检察院认为帕特森是梨泰院杀人事件的真凶并将其送上法庭。
同年帕特森在美国被逮捕,并于2015年9月被遣送回韩国接受审判。
一审和二审中认为“其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素未谋面的被害人,到19年后的今天其仍然将责任推卸给共犯并不知反省”,法庭宣判判处帕特森有期徒刑20年。
电影《梨泰院杀人事件》,故事为真实事件韩国导演很喜欢将自己国内发生的真实案件搬上大荧幕。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等片都是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经问世之后引起社会热议。
类似《熔炉》这样的电影,更是增进了民众对于刑法的认知,堪称为社会的良心。
《梨泰院杀人事件》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就是取材于韩国曾经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
而跟上述电影原型不同的是,《梨泰院杀人事件》拍摄之时,这部电影的原案件并没有过法定追诉期,而电影的导演洪基善在拍摄影片时,甚至曾经受到过原案件罪犯的威胁。
《梨泰院杀人事件》曾是韩国四大未解奇案之一。
跟其他的案件相比,这起案件显得尤为特殊。
其他三起案件都没有找到罪犯的蛛丝马迹,但是在梨泰院杀人案中,罪魁祸首已经锁定在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之中,但是到底二人谁才是那个真正的凶手,始终难以查明。
最后二人甚至都被无罪释放。
因为身份特殊,均为美籍,所以二人回到美国之后逍遥自在,韩国警方一度鞭长莫及。
导演洪基善在筹备影片的时候,走访了40多位之前亲身经历过庭审的记者,详细了解了案发经过。
在获得受害家属同意之后,影片终于开拍。
影片中扮演罪犯之一的是韩国著名演员张根硕。
他在看到剧本之后,大为触动,最后同意0片酬出演,并且在影片中贡献了出色的演技,全程英语台词,很好的抓住了凶手的神韵。
电影《梨泰院杀人事件》的剧情也很简单,完整的还原了案发经过。
韩国大学生赵重弼在梨泰院的一个汉堡店厕所内被连刺9刀,残忍杀害。
当时在厕所内的只有由张根硕扮演的皮尔森和由申圣焕扮演的亚历克斯两人,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凶手。
美国CID最初锁定犯罪嫌疑人为皮尔森,将皮尔森移交给韩国警方处理,亚历克斯作为证人出席作证。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韩国警方发现身材瘦小的皮尔森可能不是凶手,凶手应当是人高马大的亚历克斯,于是皮尔森又反咬亚历克斯一口,说他才是真凶。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虽然两人都有作案的嫌疑也都有相应的证据,但是因为“疑罪从无”的原则,两人最终均被释放,案件就此搁置。
因为主要讲的是案子,很多观众认为影片的剧情过于单调,前情铺垫太多,没有故事性。
当然,这的确是这部影片的短处。
可是电影原型的这起谋杀案,重点就在于两个罪犯被捕之后狡猾的脱罪,这是导演想着重表达的部分。
影片在上映之前,经过了4次剪辑,剪掉了大量的血腥镜头,最终才得以过审。
导演的本意,是想用冲击性强的血腥场面让观众对这起惨案的印象加深。
可惜的是最终这些画面被剪掉了太多,的确有损电影的完整性。
韩美之间矛盾的关系也是影片想要反映的一个重点。
这起案件之所以迟迟没有尘埃落定,跟两个疑凶的美籍身份有关。
张根硕在片中饰演的皮尔森,明明会说韩语,但是全程使用英语,严重阻碍了韩国警方的办案效率,但是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美籍韩裔,是韩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享受着美籍身份带来的种种便利,韩国民众一边看不起他们,一边又忍不住羡慕他们。
因为原案件并没有找出真凶,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对于两个凶手的人物形象刻画是十分公正的,每个观众看完心中都有一个真凶的倾向。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的电影,因为真凶明明就在眼前,最后竟然还能无罪释放。
而受害者家属在电影中的那一声声哭喊,更是直直的刺入每个观众心底。
从电影的艺术角度来说,导演洪基善拍摄这部影片并没有用到过多的画面修饰和拍摄手法。
而从剧本来说,剧本只是照搬了梨泰院杀人事件的故事,推理的部分也比较弱,更像是平铺直叙的把案件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跟《杀人回忆》这种前辈相比,《梨泰院杀人事件》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推陈出新,可能是因为原型案件受限,所以充其量只能算老调重弹,没有任何新意。
但是《梨泰院杀人事件》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远远超过《杀人回忆》这些同类型影片。
电影上映时,距离案发才过去了12年。
韩国法律规定,案件追诉有效期是20年。
而12年后的今天,韩美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
电影一放映,韩国民众对案件重新审视,引起了热议。
甚至推动韩国警方重启调查卷宗,最终将两个嫌疑人引渡到韩国,再次开始调查。
不久之后,警方锁定了其中一个嫌疑人,把他确定为主犯,最终判处他20年有期徒刑,在韩国服刑。
12年前无辜惨死的大学生赵重弼终于沉冤得雪。
电影是造梦的工具,这一点很多观众都认同。
但是电影也应当像《梨泰院杀人事件》这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故事性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出彩。
但是它带来的社会影响却是深远的,至少对于受害人赵重弼来说,这是一把让他昭雪的利刃。
韩国电影一直敢于从真实中取材,这一点中国电影远远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梨泰院杀人事件》中还有一个隐藏彩蛋,那就是受害人赵重弼的扮演者是当时还没有彻底大红大紫的国民老公宋仲基。
他也是在看了剧本之后,决定友情客串影片,希望能为这部电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梨泰院杀人事件》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作为一部制作成本只有同类影片一半的小成本电影,它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不是很清楚当年的案件,但导演把电影拍的犹如当年事件的纪录片。
在法律面前很多时候被害者是无奈的,法律并不代表正义。
它只是人们用来管理社会的工具和程序。
既然是程序就必定有bug。
两个都有嫌疑的年轻人,肯定有一个杀了人,但是谁呢?
当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前提下,张三有理,李四也有理。
于是张三因为持刀罪服了一年的刑期。
而李四因为证据不足,当庭释放!!!
那么谁杀了被害人??
外星人吗?
好吧,我个人觉得是这两人联手干的。
这两个都不是什么善良的家伙。
一个亦正亦邪,是西班牙某流氓组织的成员。
一个是外表痴傻,但实质心狠手辣。
这两个人,觉得最无所谓的就是把罪责推到另外一个人的头上。
所以一审再审,另案情越来越复杂。
对于导演用什么手法去呈现事实,作为观众也只有被动的接受。
嘛,这片子毫无娱乐性,所以在豆瓣的评分并不高吧。
虽然我也只给了3颗星。
若是改片是作为纪录片推出的话,可以达到四星。
关于张根锡的演出,的确是个亮点。
玩味的表情,充分引起人们对于他诠释的嫌疑人的猜测。
他因此片而提名大钟奖最佳男配。
虽然最后没有获奖。
想到那个全是血的厕所就很难过 挺压抑的
不明白两个点:1.为什么警方没有考虑过协同作案?2.Alex被判无期的时候为什么还是没有说出真相,供出Pearson?他就这么有自信能被释放吗?
有时正义在法律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這是一場博弈犯罪
演的不错啊,希区柯克的感觉
那孩子死的好冤啊!请问帮他们脱罪的那个律师最后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翻译非常重要。感谢小帅中文网的童鞋们。
国内为何没有针对悬案改变的电影呢?比如轰动全国的南京碎尸案,韩国导演倒是拍了不少,提出自己的挑战。
拜托里面那个棒子死胖子先把英文发音学标准了再骂人吧,谢谢。我在看的时候一直被DISTRACTED,超级简单的杀人案被拖沓到了100分钟,剧组应该感到很SHAMEFUL才对。我真TM是瞎了眼下载了它还看了它。我被张根锡骗了。
除了过于模仿杀人回忆,其余的还不错
个人觉得,导演的目的很成功地转达给了观众,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导演诡异的叙事手法 和 小帅并不怎么多的戏份。。。。
韩版的现代罗生门 ! 两个人一起杀的!
所以,最后等于一整部下来都没个真正的结论。。。这个不算隐含手法!!!
不知所谓!
原来韩国的犯罪片几乎都无解
反衬出司法机关的无能,律师在审判中究竟处在什么地位,是正义的化身吗?可怜那个枉死的学生。拍得实在是无趣。导演你以为你在拍罗生门么?
《梨泰院杀人事件》,一部堪比《杀人回忆》《追击者》的罪案佳作。
反应一定社会现实。。
太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