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这部电影的副标题是:新英格兰民间传说。
但导演显然没有把野心止于演绎一个传说这么简单。
与传统的宗教、驱魔类恐怖片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要把一切谜团的答案引向一个并非超自然力量的可能性。
本文也仅以此前提为假设进行分析。
我一直相信人的潜意识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强大到可以伪装成神或魔鬼的声音,左右着人对现实世界的判断。
人的物欲在意识里映射为魔鬼,而道德等一些精神层面的约束会幻化成神与之对抗。
真正能从神那里获得幸福的人,一定是斩断了物欲,六根清净的忠实信徒。
而我相信多数信仰者其实处于一个两极之间的尴尬境地,时时饱受现实与精神世界争斗之痛苦。
影片中的这一家人就是一个典型,父亲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离开教会带着家人独立生存,并要以此证明神的眷顾。
但他错了,人不可能从个人独立实践中来试验神,因为宗教的核心需要信徒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有着共同信仰的一群人,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法则下,彼此之间的肯定决定了个体和神的距离。
所以选择了直面现实,放弃教条的一家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已远离了神的眷顾。
而一家人内部也是同床异梦,不同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们各自阐述着不同的上帝。
在精神上脱离了教会支持,物质上选择了更严酷生存坏境的这样一家人,外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难免走向内心的分崩离析。
推测一下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就不难想见他们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
以最明显的Caleb为例,十几岁的年纪,正是思维成型的时候,一方面受到清教徒家庭根深蒂固的原罪观念洗脑,一方面对自己萌动的春心已无法抑制。
不难猜测他偷瞄姐姐胸部之后用宗教理念无数次地谴责过自己,性的诱惑和对罪的恐惧由此深深植入他的脑海。
我们不知道他端着猎枪进入深林的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可以想象的是,极端的恐惧让他陷入了精神错乱。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丰满的女巫作为他脑海中性的化身出现在了他的幻觉中。
而之后就是传统恐怖片中常有的恶灵附体场景,只不过这部电影里表现得也更现实一些。
他昏迷不醒时反复念叨着的罪,并不是什么神谕,而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在极不稳定的思维状态下,他忽然又转向了神并因此狂喜,只是这已是他意识的回光返照。
自负的父亲、迷信的母亲、遭遇不公对待的Thomasin无一不是在内心经受着这样的斗争。
当这两股力量充斥着人的脑海时,现实世界的一点动静都会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兔子、黑羊这些本就极富宗教内涵的意向这个时候更成了黑暗的使者,也助长了魔鬼的势力在Thomasin心中成长起来。
最后一幕的飞升,暗喻她终于可以抛下来自清教徒家庭的压抑宗教气氛,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回顾全片,如果说魔鬼一开始就选中了Thomasin才让她经受了这一切,实在站不住脚,导演没有花一个镜头在前半部分验证这种暗示。
而更可能的情况是,每个人心中原本就有的天性,被宗教概念处理为“罪”,反而把天性中阴暗面变得更为强大了。
我想“女巫”这个形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内心用来对“神”负隅顽抗,保护自己私欲的最后一股力量的化身。
所以对神,要么尽信,要么不信。
宗教的存在,一方面是把一些人变成了更虔诚的信徒,一方面把人彻底推向神的另一面。
对无神论者说神,也许听上去太远。
但同理的,道德也是:咄咄逼人的卫道士们随时有可能把人推向道德的反面。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女巫》,下面请看前线清教徒家庭男女们看似和谐实则杂音不断的评价了!
RIVER:人如何被环境异化。
赵小毯:技术很好,但是其他就很一般。
Polaris.J:艾格斯的恐怖风格很喜欢!
很新锐,影像也好。
Prometheus:宗教恐怖片,视听营造的还可以,不过不恐怖啊。
曲有误:氛围营造的很棒,父权下的家庭阴影,结尾更多的是释放。
莫扎特仑苏:用宗教制造神秘感罢了。
最后女巫挑了比较正直的人,是在和上帝抢人吗?
Xavier-耐观影:靓丽的黑白场景弥补了无聊的舞台剧剧情,沉浸式的自然镜头营造出了不安的氛围,模棱两可的结局沮丧了观众的期待。
法罗岛帝国皇后:现代版《复仇之日》,追求渎神权力以获得自由,实在比沉溺神性罔顾人性高明的多。
电影的宗教元素和艺术手法值得深入分析。
给艾德林的诗:本身故事所指其实回归不到那份新英格兰民间故事拓荒精神的初衷,不过倒是有清教强烈自主的初心,挖掘贫瘠不过还有些可圈可点历史的态度也不错。
盆满钵满赵+:女巫竟是我自己。
氛围营造真不错,肃杀之地无人生还,每场仪式都毛骨悚然,乌鸦那里也是很可怕了。
如果最后不扣在巫术上,仅仅是一家人之间的相互仇视也可怕得多。
女主颜真能打呀!
RyanRyqn:传统民间故事加上大量宗教符号、隐喻,尽管剧情普通,但扎实的好莱坞剧本使之叙事流畅。
可是过量的符号并没有和剧情很好地融会,让人物发展较扁平,心理恐惧效果也就一般。
不过在音乐和画面上有所探索创新,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最后高潮甚至有伯格曼式的调度。
我略知她一二:极致的冰冷和决绝的压抑,漫长的等待带来的是一场炼狱般的折磨,最恐怖的咒语不是黑暗中的巫术,而是血肉至亲的猜忌陷害,父权的堕落和母系的扭曲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四分五裂,罪恶的勾当充满着周围虚伪的空气。
当谎言变成了真相,当诅咒变成了祝愿,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女巫的诞生呢?
苍山古井空对月:这算是反宗教反父权的片子吗?
天父缺席,主角一家的父亲的权威因其谎言而崩塌,对恶魔、女巫的恐惧使亲人间失去信任,活下来的是声称自己与恶魔签订契约的大女儿。
以类型片来说本片不是商业化的、意在吓人的恐怖片,以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表达的东西又很表面,没能看出有更深层的隐喻。
加勒布偷看姐姐胸口、在森林中被妖艳女人诱惑似乎暗示着性萌动,托马辛挤羊奶挤出血我在想是否暗示着初潮,但整体看下来感觉影片并没有对性的明显指涉。
最值得肯定的唯有精致的影像。
Hethang:这世上有女巫吗?
或许有吧,是那个拖着衰老肥胖的身躯把所有人拉进地狱的那个老妪?
还是那个年轻貌美的接近你却用枯残的手指刺穿皮肤的少女?
不,她们都不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女巫。
有的只是借着女巫的幌子铺设阴影的人,有的只是被歇斯底里的疯子带上女巫帽子的人。
于是有人被“女巫”赶尽杀绝,有人干脆成为“女巫”本人,可是他们眼里的“女巫”真的就是他们认为的“女巫”吗?
那昏沉沉的经文,不是神音,而是枷锁;那坐满桌子的人们,不是家庭,而是陌生人;那迷雾丛生的森林,不是地狱,而是重生之处。
如果有人让你成为女巫,那你便就是女巫,即使上帝扯着嗓子喊叫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虽然嘴上说着上帝,心里却空无一物。
哦对了,他们呢喃着上帝也没用,因为祂根本就不存在。
成为了女巫的你在火焰中永生循环,你才是上帝。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3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女巫》的评分实在偏低了。
全片无尿点,惊悚气氛渲染的很好,情节紧凑,最厉害的是导演在恐怖片中又表达了一些家庭伦理和宗教方面的观点,非常自然。
在观赏一部精彩恐怖片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些对生活的感悟,难得一见的佳片。
导演在家庭矛盾上着实下了不少笔墨,片中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父亲的自负,女孩儿的善良懂事,都像极了很多家庭。
尤其是母亲和女儿的矛盾,看似母亲因为两个儿子的死责怪女儿,矛盾激化后才看出来不止于此,母亲其实嫉妒女儿,嫉妒女儿分走了父亲和儿子的爱,嫉妒女儿的年轻活力,从母亲比片中年纪老迈许多的褶皱皮肤也能看出导演想要表达这一点,而女儿一直到最后都还在哭着对母亲说我爱你。
这就很厉害了,西方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感悟确实比中国要深刻,在中国被孝道束缚下,人们总是看不到父母的错处,更可怕的是,许多对孩子来说很残忍的做法都被视作习以为常的正确,完全意识不到错处。
孩子从一开始对父母就都是纯然的热爱,不掺杂任何其他,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却不孝顺了呢。
如果总是以儒家的孝道去强行约束子女的行为,而不从根源上考虑原因,一定是事倍功半。
而在片中,导演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英国到新英格兰种植园,再到荒地,母亲利用自己对不断变差的生活环境的抱怨,成功让自己成为家庭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父亲总是受她驱使,照顾她的情绪,对女儿更是严厉,而在面临生活不如意时,毫不顾及孩子可能会听到的大声抱怨,甚至于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片尾崩溃后要杀死女儿导致被女儿反杀,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家庭关系恰似如此。
还有人性的表现也很出色,父亲温柔但自负固执,对母亲的刻画没有任何优点,活活一个怨妇,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事态变得糟糕时其他人都在努力补救,而母亲则是努力的展现自己的受害者地位,除了谴责抱怨什么都不做,俩小的双胞胎也展现了作为熊孩子的邪恶。
而所有人共通的特点就是需要给悲剧的发生找一个罪人,一个可以谴责惩罚的人,来给自己一个宣泄口,无疑遭罪的就是大女儿。
原本善良懂事的大女儿在面对全家人的指责敌视后,终于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宣泄口,指责家里的黑山羊,以及常常与黑山羊耳语的双胞胎。
然而大女儿的指责却是对的,黑山羊确实是魔鬼,双胞胎被蛊惑。
但却没人相信大女儿的话,最后全家惨死,大女儿也真的成为了全家人所指责的女巫。
感觉这个剧情其实也是导演在影射现实生活,许多家庭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打压式批评式教育,但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到最后都往往会成为父母口中所描述的样子,越是批评贬低,最后结果越是不如人意。
再说宗教,父亲是虔诚的教徒,全家人都跟着信教。
有信仰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一开始就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祷告词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sin(罪孽),这是典型的恐吓式信仰。
小心翼翼的遵守戒律就能上天堂,一旦犯戒就下地狱。
这种恐吓式信教的方式,到今天依然存在。
田地里玉米收成不好,儿子被女巫偷走,这一切的灾难在把责任推给大女儿之前,母亲都认为是因为他们来到了蛮荒之地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所受的惩罚,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归为上帝的旨意,其实一种逃避自己人生责任的方式,这样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了。
那些宗教的狂信徒何尝不是如此。
还有儿子被女巫下咒,死前露出了自己即将投入主的怀抱的狂喜,大女儿片尾终于被魔鬼诱惑,在火堆前漂浮时脸上也露出了狂喜,无论是信仰的正教还是邪教,这种狂喜都很吓人,那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人生的完全放弃,转而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一个不可确知的信仰上,忒吓人。
所以觉得,女巫在豆瓣的评分实在低了。
看了这部电影的很多豆瓣评论,挺失望,太低于我印象中豆瓣的水准。
在我看来这电影没什么好恐怖的,很清楚,导演只是在做一个心理分析题目,解构‘女巫是怎样炼成的’。
我相当认同导演的表述:女巫就是强烈的宗教压抑下少女的性本能的异常表达。
导演没把这意思用大白话告诉大家,如果用大白话那就成论文了。
至于大家把它当恐怖片看,我要是导演也乐观其成:该说的咱都说了,明不明白是您的事,本来俺也是用心理紧张地方式去讲这个故事,你看得入迷那就得。
然而最吸引我看下去的元素是女主角的胸。
我是在网易的一篇介绍这电影文章知道的这部电影,网易评论区很多有情怀的网友是这样说:没啥好恐怖的,倒是那个大女儿很值得撸一发。
看完片子后我觉得网易网友才是真正抓住了影片的精髓。
影片里只有两场戏里点到了大女儿的胸:第一次是大儿子起床不能自已地瞄进姐姐的胸前,而姐姐正沉浸在春情泛滥的梦里;第二次是在小溪边,大儿子再一次情不自禁地瞄向姐姐丰满的胸前,姐姐感觉到了弟弟的回避,她把亲爱的弟弟叫到身边贴身嬉戏。
这是全剧的精华,也是整个故事的起点,整个悲剧的发源。
《红楼梦》里警幻仙子说贾宝玉是天下第一淫人,因为他懂‘意淫’,也就是爱情。
同样的,这两个镜头是天下第一毛片,因为它们描绘出了天下最纯粹最原始的情欲。
广大‘啥都没看明白就看明白了大女儿太值得撸了’的易友看到了这一点。
女主角并不很漂亮,穿着早期移民朴素的衣装,但是当一个发育中的少女处在与世隔绝的蛮荒农场里,当她对人的情欲所知极少,而她的性本能在不可抑止地生长,这种下意识地最纯粹最本能情欲流露比所有尘世中混杂了的欲望有力量得多、更打动人。
地球上一切民族的的创世传说里他们的始祖都是一对兄妹或是父女结合。
亚当和夏娃、女娲和伏羲,宙斯和赫拉,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瑶族盘王生下十二姊妹配成6六对夫妻,埃及法老的皇后总是姊妹或女儿,圣经中罗德和自己的女儿诞下两个种族。
荣格认为婚姻的原型是兄__妹、父__女关系组成的十字架。
所以人类埋藏在心底的最原始最强烈情欲是指向至亲的。
而电影中的托马辛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蛮荒的原野弥漫着原始的气息,她面对的男人只有父亲和弟弟。
她的情欲下意识地引向了他们,在小溪边她把弟弟抱在怀里,她以为自己在只是在重复以往姐弟间的亲密,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是在调情;而她给她父亲脱衣服的五秒钟的镜头在我看来胜过了苍老师的一张大碟。
但他们并不是原始人。
弗洛伊德提出,文明诞生于对性欲的压抑。
文明改变了性本能能量的流向,使人类致力于建设道德、文化、文艺、科学。
基督教这种成熟的宗教是文明之集大成者,对情欲有着严厉的规范。
那个时代宗教裁判所疯狂地把异端送上火刑柱,男人上火刑柱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而那些被烧死的女巫究竟触犯了什么呢?
影片中托马辛威吓小妹妹说:我就是女巫,睡梦中我与恶魔赤身共舞。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少女的春梦罢了,赤身的恶魔只不过是一个野蛮强力的男性形象,是荣格所说的阿尼姆斯原型的一个幻相。
但在当时恐怖的宗教氛围中,他自然被解读为恶魔,而少女的情欲自然被解读为女巫。
影片中宗教的代理人是那个疯狂的母亲。
和弗洛伊德提出的经典成长模型一样,青春期的女孩子处在母亲严厉的监视之下。
母亲冰冷地不停指责她懒惰、信仰不虔、偷窃,还有她一直看在眼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最大的罪恶:淫欲。
和任何时代一样,母亲对儿子、婴孩疼爱有加,而对女儿像最冷酷的敌人,总是在本能地怀疑女儿被各种堕落罪恶所勾引。
在那么沉重的宗教环境下,她自然而然地怀疑女儿被撒旦俘虏成为了女巫。
‘你像荡妇一样勾引你的弟弟和父亲’。
母亲最后疯狂地指责女儿。
她冤枉了女儿吗?
没有,女儿在下意识下早已经这样做了。
女儿举刀砍死了疯狂的母亲。
她完全是无意地自卫吗?
不是,就像俄狄浦斯杀死了那个路人。
母亲在青春期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和耶稣在一起,她感受到了无比的愉悦。
女儿在睡梦中与魔鬼在一起赤身共舞。
母亲把她的春梦当成了圣启,女儿则因为春梦而早已暗中怀疑自己受魔鬼的引诱。
尽管她明白自己从来没有杀死弟弟们,但是最后母亲的指责击垮了她,她明白了自己对父亲和弟弟的情欲,这是她被魔鬼勾引的铁证。
于是她在杀死母亲后平静地休息,平静地找到魔鬼的代言人黑山羊,最后平静地走进森林里,走进梦幻中赤裸飞翔的女巫世界。
我有情欲,我除了是女巫还能是什么呢?
由于之前在那篇里简单的简述了一下剧情,现在来让我们看一下电影中几个重要的带有隐喻的动物,按出场顺序来讲一.隐喻1.野兔
野兔在西方代表“七大罪”中的罪恶邪淫。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弟弟是见到兔子最多的人,并且在本片中也是它引领弟弟找到的“少妇”。
也预了弟弟心中刚刚萌生又被压抑许久的性意识2.黑山羊
山羊与绵阳的含义是不同的区分就在于有没有角的绵羊往往是纯洁的象征....所以中以色列人向上帝耶和华献祭表示虔诚、感恩、认罪等仪式时,往往用石块垒起祭坛,把“羊”作为祭牲宰杀。
但是山羊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神话中的恶魔往往有与山羊同样的角和胡须.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而名字的原意是一切。
掌管树林、田地和羊群的神,有人的躯干和头,山羊的腿、角和耳朵。
他的外表后来成了中世纪欧洲恶魔的原形。
基督徒将山羊与撒但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大多数人都认为在圣人的耳朵中山羊在说下流话。
这种迷信可能源于公山羊在交配季节时变得非常粗暴好斗。
当时,人们认为恶魔的头很像山羊的头:有角和山羊胡。
黑弥撒,一只黑山羊,是撒但的崇拜者。
直到现在,有不少基督徒仍然认为山羊和恶魔主义有一定的关系。
恶魔主义及巫术的标志就是一个山羊头。
有时被叫做门迪斯山羊。
所以片中的山羊也成了魔鬼的化身3.苹果🍎苹果在西方文化里被赋予了多重涵义,代表智慧,美丽,心爱之物,但同时也有evil,纷争之意。
由于在《圣经》中,苹果被蛇用来引诱夏娃触犯戒律,也有原罪之意Adam's apple 喉结 传说亚当偷吃禁果的时候,在惊慌失措中将一个苹果核卡在喉咙里,留下一个疙瘩。
作为惩罚,上帝就让这个苹果核永远留在他的喉咙里,成为男性的喉结。
而片中的弟弟也被苹果卡住了,是否预示着他已经成为男人了呢?
4.乌鸦
除却不祥之意,乌鸦还有几种说法,按照《圣经》的记载,天主圣神是凭着鸽子的形象降临,赐予你灵魂的平安和精神的安宁。
如果你恒心遵守天主的诫命和效法义人的榜样,那么,那只放出去不再飞回来的乌鸦,便是你的罪的象征了。
” 这就意味着,乌鸦也被看作一个黑暗的比兴——乌鸦象征罪恶。
古希腊神话影响了南欧洲早期文明的大部,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格露丝相恋,派圣鸟去监视格露丝的操守,一天圣鸟看到格露丝与其他男子往来,以为她与其他男子有染,就回来向阿波罗报告,阿波罗一怒射杀了格露丝。
而后证实格露丝并未和其他男子私通,阿波罗又怒贬圣鸟,令其洁白的羽毛变成黑色,这便是乌鸦的由来,乌鸦由此背上了欺骗的恶名。
在英语中eat crow意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这片中母亲为乌鸦喂食是否代表着她其实明白小儿子的丢失与自己也有着看管不善的过错,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解脱便把这些罪过过多的埋怨到自己女儿身上,而乌鸦代表谎言的含义也是在嘲讽自己,所信仰的也不过是虚无?(一些动物的含义来源于网上,但电影分析实属原创)二.再来看看本片中的人物1.父亲
我私认为,宗教很重要,是信仰的主要体现,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他。
这很好,宗教既约束了人们的罪恶,又能指引鼓励人们,也充满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但,凡事都要有个度。
影片中的这对父母对于宗教几乎到达狂热的地步。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做祷告,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神的身上,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做,至少我从来没看过他们如何种植玉米或任何粮食。
而这种不努力就想靠神力来获得某种东西的行为,叫做贪婪。
这种情感在这对夫妻身上都有体现,父亲尤甚。
2.母亲
不得不说,导演这个演员选的很好。
曾在“权力游戏”中饰演那为爱疯癫的鹰巢城的莱莎夫人的凯特·迪基,将这个角色演绎的恰到好处。
面对丈夫的任何决定,她一开始都全力支持,而这也是她脆弱的表现,由于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些都是难免的。
不过她对女儿的过度埋怨乃至残害也都体现了她的人格缺陷——逃避自己的责任。
生活的压力、爱子的丢失和早逝,这些都是击倒她的外部条件,而内在则是她的自卑与对神和丈夫的过度依赖。
当看到丈夫死后,她彻底崩溃了,疯癫的要把女儿掐死,这也是那个时代下可怜的产物。
3.弟弟
我说过,这是这个家为数不多的还存有理智的一位。
虽然年龄小,但却比父母有担当的多了,面对姐姐会被卖掉的事实,他选择去狩猎来防止姐姐惨遭厄运。
我并不认为他“喜欢”自己的姐姐,他只是对于性过早的萌芽,我想与他家庭对此事的束缚有关。
在电影里也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4.双胞胎
片中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692年发生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案(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其中判定是否是女巫的重要证词是来源自三个小女孩,这也和片中的这对双胞胎作用完全一致,正是他们将自己的亲姐姐步步紧逼,直至送到魔鬼手中。
而塞勒姆事件中,正是三个女孩的证词,导致许多无辜的人被活活的吊死。
这也符合宗教里人生来是邪恶的观点,虽然他们都还那么小,但面对能拥有控制别人生死的权利的时候所展现对于权利的欲望。
也正是这样的设定,才让我们对于“人”感到刺骨的恐惧4.大女儿
一个美丽的女孩,本应在英国享受那带有美丽玻璃窗房屋的女孩,也是本片中最大的受害者。
不能说她从始至终没做过一件错事,但家人对她的苛责,辱骂,乃至污蔑都太过了头。
似乎一家人想把生活中的一些不满都发泄到她的头上。
没有任何权利,也是当时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代表,甚至当受到污蔑时,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而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姐妹,几乎失去了所有。
乃至我甚至觉得最后她与魔鬼签订契约后腾于空中是那般快乐,她那紧绷的衣服也是束缚她的隐喻,而后来赤裸走入森林也让人有一种轻松的释怀感。
三.女巫是否存在我个人认为,片中的女巫魔鬼是电影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看做有也可无也可,这都不是重点。
记得刚开始看到本片的海报时我差异的发现witch的w有些宽,仔细一看是两个v,是否代表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眼见不为实的想法呢?
再回想女巫抱走小宝宝并做成肉馅这一幕,导演是没有连续拍摄的,而这些想法也不过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合成的。
我想,魔鬼在影片中的恐怖感远远不及那家人对女儿的迫害。
人比魔鬼恐怖,我想这才是导演要说的
女巫,不仅特指住在森林里的恶魔化身,更重要想表达的是大女儿托马辛的女巫化,整部电影就在讲这一件事。
托马辛是被恶魔选中的人,西方文化讲究尊重,若托马辛不想成为女巫,恶魔也不能强迫,恶魔想达成目标,只能引诱。
婴儿失踪是恶魔的第一个手段,企图分化托马辛一家,人性总有弱点,母亲开始厌恶托马辛。
双胞胎年幼不懂事,恶魔附身黑山羊,整日耳语教唆双胞胎,让他们指责托马辛是女巫。
庄稼颗粒无收,生计困难,贫穷能逼疯这家人。
大儿子凯勒布情窦初开,恶魔便化身兔子诱其入林深处,继而化身妖艳女巫实施性诱,最终毁了凯勒布。
还有乌鸦,恶魔的幻象,母亲看到失踪的婴孩,想要哺乳,却被乌鸦啄烂胸脯。
邪恶之事一桩接一桩,矛头都指向托马辛,她对这个家已无眷恋,最后的冲突,家人都死了,这是成为女巫的必要条件---孤独,无亲无故,无家无爱,此时,恶魔又许诺托马辛好吃好喝,精神已崩溃的托马辛别无选择,恶魔阴谋得逞,托马辛成为女巫。
难得看到部让人惊艳的恐怖片,〈女巫〉算得上是部西方志怪片,故事来源民间传说,有着宗教体验般的真实。
从惊悚的视角窥见女巫,寥寥数笔,却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
此前的那部女巫布莱尔惊吓四座,仿纪录片,卖的是女巫噱头,终是未见到女巫真面目。
本片女巫亦着墨不多,但真真的露了脸,从捣婴孩人肉泥那诡谲气氛开始,这女巫就带着不详,之后的女巫背影,黑夜,枯瘦形体对着天,邪恶恐怖之感难以形容,真的是画面太美不敢直视,这一幕的构图绝对经典。
除了吓人,导演也给了女巫一幕美到不可方物的画面,艳红斗篷,性感的胸,妖冶的唇,这撩人美色,整部电影都亮了,跟我们的聊斋异曲同工,邪魅总会幻化成迷人诱惑的美人儿,而故事也总是会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那里偏偏有户倒霉人家。
女巫最后的现身,极具创意,此前没看过这种方式,她从山羊屁股里钻出来,相当咸湿,令人作呕,又使人惊惧万分,此处应点赞,太牛b。
节奏,情绪,导演拿捏太准,这真的是处女作?
据说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此前只参与过电影服装及美术设计。
节奏缓慢,冷静,该暴躁暴躁该沉寂沉寂,而情绪,始终焦躁,一家人的家庭矛盾火上浇油,彼此内讧,这是不对劲的,是魔鬼的挑唆,也是孤立环境中,人的恐惧所致,这种氛围最能孕育恐怖之种,看似无趣,却很好地塞满女巫现身以外的空白,这片是部慢调,慢慢磨出瘆人之感。
导演对恐怖片领悟颇深,配乐复古,音乐能探入人心灵深处,能挖掘人最原始的恐惧。
音效如一绺钢丝儿,紧紧拉扯,尖锐急促,刺激人心跳加速,恐惧的洪流破闸倾泻,源源不断。
清冷画面一团死气,天冷心也冷。
圣丹斯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电影故事格调并不高,功夫全在导演身上,细节设计,气氛掌控,画面构图,小成本没有限制其创作,反而使其将能力发挥到极至,导演奖实至名归。
深想这个问题其实很意思,或许能探到本片意蕴的核心:因为Thomasin注定成为她们的一员。
Thomasin在家庭秩序中的边缘地位从影片开头便有所隐射,而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林的契机,是掌权者对其所犯下“错误”的指责及其伴随的怀疑与定罪。
然而,那真的是她的过错吗?
两个弟弟的丢失与疯魔,说到底该归罪于父母的失职:如果刚愎自用的父亲没有举家出走野外、绝望的母亲没有提议将自己尚且年幼的女儿嫁了讨生活,这两次失踪皆可规避。
当惨剧发生,权力上位者对自身的懦弱、愚蠢、无力的愤怒,便都指向了无权抗争的Thomasin,指向了后者莫须有的“诅咒”与“邪力”。
从边缘化到污名化,“女巫审判”由此生效。
讽刺的是,这个为抵制基督教会而出走的清教徒家庭,言行举止看似处处谨遵教喻,在旷野的静谧凝视下,七宗罪的踪影却无处不蛰伏其中,而最终投靠邪恶组织的那个,却是相对而言最为正直纯洁的Thomasin。
想来,在深林中集会狂舞的巫女们,也都曾是Thomasin。
(文/杨时旸)很少有恐怖片能够被纳入严肃的评价系统,近年来就更是如此。
更多的人都认为恐怖片处于电影鄙视链的底端,它更像是一种用后即抛的感官刺激介质,无需深入地探讨。
它廉价,劣质,充满瑕疵,在很多时候,原本要让人们产生恐惧的桥段,在这个见多识广的解构时代里,人们乐于把它们阐释得笑料百出。
尴尬的是,也少有严肃的电影人愿意花费时间和心思在这种类型片上,从出品方到受众,都让恐怖片变得愈发没有尊严。
但是这部《女巫》从开场就散发着笃定甚至庄严的气质。
当缓慢移动的镜头一次次横向扫过萧瑟的树林,当景色的深处被一片雾气笼罩,真正的恐怖片迷就会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部罕见的佳作。
它沉稳、自信得不像是一部恐怖片会拥有的镜头语言。
就如同那些本格推理中的不可能犯罪桥段已经被用到穷尽一样,人类心中恐怖的原型也基本上都被涉猎过了。
现在,对于一部恐怖片更高的要求则是在一系列恐怖意象之外深入到精神困境。
评论界普遍认为,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都是因为人类现实焦虑的投射。
某种程度上说,恐怖片中的展露的东西,映射了我们潜意识中压抑的内容。
能否反映出这些,是决定一部电影只是单纯流于感官,还是成为“作品”的门槛。
《女巫》所讲述的故事是最经典的西方恐怖片中的桥段,女巫出没,一切事端都由恶魔附体造成。
但导演没有故意营造任何一惊一乍的氛围,而是把一切恐慌最终导向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荒原。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的新英格兰,因为作为清教徒的男主人与当地教会意见不合,这一家人被教会驱逐。
他们去往一片旷野,开荒定居。
他们很虔诚,用典籍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原本就压抑的氛围,加上如今日益困窘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走向崩溃。
而此时,家中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突然失踪。
恐惧,疑惑,焦虑凝结起来,但他们觉得这一切是女巫作祟,而家中的大女儿则被当做了恶魔。
《女巫》的优秀在于,从现实层面来说,一切都可以讲得通:严重的饥饿,与世隔绝的环境,深林密布的氛围,以及对于宗教的狂热,丢失孩子的悲痛,这一切才是造成失控的根源,但是这个线索,从他们笃信的宗教角度也可以解释,那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信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根本不是一部让人们相信神怪的电影,而是向人们袒露精神控制的可怕。
当人们放弃独立思考,丧失理性,不再拥有自由意志,一切注定走向毁灭。
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了一次人性实验的容器,在画面里出现的阴郁的恶魔轮廓,你可以理解为真实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象征意象——其实不过是心魔。
这个家庭中几个成员的性格特别值得玩味:作为主导者的父亲自大、固执而虚伪,母亲软弱、依附,一对双胞胎儿女,人云亦云又造谣生事,其实,只有大女儿承担着所有家庭重担,看尽这个家庭内的荒诞,却仍然努力维系着一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善良的人,却被当做了恶魔。
一群虚妄的人,企图灭杀一个真实的人。
这就是影片前一半反复叙述的内核。
除了每一个角色对于善恶的映射,《女巫》当中一直有各种或明或暗的符号,那只圈养的黑羊,乃至一直提及的想吃一颗苹果,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黑羊应对的恶魔,苹果应对的引诱,都在与故事本身发生着奇妙的关联。
最终,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大女儿幸存下来。
别以为这是个黑暗的结局,其实,这里面透露的都是最向善的希冀。
唯一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人得以幸存,那些伪善者都被处死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极具魅惑,女孩走向远方,看到黑暗中一群围着篝火起舞的身影,动作舒展,放肆,妖魅丛生,最终,她自己也随着她人飘向空中,那欣快的表情以及飞升的动作,犹如高潮降临,她从禁欲中解放出来——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你可以把那群起舞的人看做真实存在的女巫,也可以看做是女孩头脑中的臆想。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就在于阐释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已经逼近一部艺术片。
毫不夸张地讲,至少有十年没有见到如此让人眼前一亮的恐怖片了。
大多数恐怖片要么血浆遍地,要么一惊一乍,即便被热捧的一两部也都只在感官上打转。
但这部电影,足以赢得人们的敬意。
它的某些镜头会让你想起《闪灵》。
《女巫》其实已经超过了恐怖片的狭窄定义,成为了一部意涵丰沛的电影。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 —— H.P.Lovercraft
人类在催生出语言、有别于万物前,就有了情绪。
在这颗星球上,由害怕闪电,到钻木取火,由害怕黑暗,到电灯的发明,人类试图千方百计地驱逐眼前的黑暗。
正如在《星际穿越》中被反复吟诵的“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由于对外太空无垠的黑暗的恐惧,人类坚信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但并非所有的结尾都能因如此的无畏而温情脉脉,抒写一段光明的赞歌。
《女巫》和去年《它在身后》的观影体验非常相似,都早有口碑充满期待,有一个恐怖题材的核心符号,镜头语言出色,配乐更是和《闪灵》一般,带出原始洪荒的恐惧感。
只是这一次,人类的恐惧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还未褪尽的时区。
父亲恐惧自己一时的莽撞与盲信,无力支撑种植园之外的生活。
偷卖银器,生疏地狩猎技巧,蛮荒之地的颗粒无收。
他害怕熬不过这个冬天,所以他死于冬天。
至此父亲的恐惧,具象为一头公羊,最终被公羊刺死。
母亲恐惧脱离已有的社群体系,却更害怕丢失能够依附的男权社会。
儿子失踪时对于丈夫被驱逐地抱怨,在相继失去两个儿子之后,又阻止丈夫雨夜出行。
她担心失去家中的男丁,所以在夜半十分看到故子的亡灵,奢望再次哺乳,找到之前在男权体系中的位置。
母亲被幻像蒙蔽,不知身下有血,她的恐惧具象为一直乌鸦,最终被轻视的女儿砍死。
大儿子恐惧被原罪引诱,被欲念侵占,遭受神谕的刑罚,堕入地狱。
他情不自禁地将目光停留在姐姐的胸脯上,又因这不齿的举止感到深深的自责。
他对于原罪的不解没有得到父亲合理的解读,他害怕和弟弟一样无故遭受神灵的惩责。
他担心家庭的和睦,理解父亲的懦弱,用善意的谎言掩饰另一个谎言,他敢于解救心爱的姐姐,想只身步入禁林,却又迷失其中。
他的恐惧源于被性欲引诱,源于撒下的第一个谎,担心犯下的过错已打破一种禁戒,而自己将不再被神圣沐泽。
所以他的恐惧具象为山林的妖艳女巫以及不存在的苹果,最终因自责懊悔,失去心智而死。
大女儿恐惧被父母的抛弃,以自我的牺牲换取一个安稳的冬天。
她害怕失去父亲的信任,所以坚信父亲之所言,虔诚地请求宽恕。
她害怕失去母亲的喜爱,所以百依百顺,任劳任怨。
而意外的差池使她恐惧的一幕提早到来,她会被卖给任何能够缓解家庭困窘的“好人家”,用一生的不幸来换取家人一个冬天的幸福。
她害怕被父母抛弃,被家人误解,最终却落得被贱卖,被兄妹诬陷、被父母质疑,她砍死母亲的同时,也砍死被压抑的自己。
所以她的恐惧被具象为女巫。
而最让我恐惧的是父亲在故作镇定和祥和中劝慰自己的女儿,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让一家人苟活。
让人联想到前几日看到的“出柜实验”。
从呱呱坠地到现如今的二十几年,这些父母的爱究竟是何种面貌,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所图。
于我而言,最恐惧的莫过于爸爸不再爱我。
这二十几年心甘情愿的付出,是否仅仅是为中年的父母攀比的嘴脸,还是年迈的父母购买的一份保险?
人类几十年如一日的情感,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信任、爱护和往日的和睦,都将这位父亲的懦弱无能、虚伪自私无限放大,他竟用亲生女儿去弥补自己因狂妄犯下的罪,道貌岸然地用爱的名义去弥补自己的无能。
而双胞胎兄妹间的间隙,更是让人类情感和血缘关系显得可笑至极。
朝夕相处、血脉相承的手足,因突然的意外,挑拨离间、从中作梗,恶语相向,互相蚕食。
而这种骇人的场面,我能记得也只不过距今五十年。
在我看来,《女巫》终极探讨的和《它在身后》如出一辙,只是后者的恐惧放置在二十一世纪,终究也只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另一个时区。
前者恐惧盲信,后者恐惧疾病。
而两者都涉及到了人类的弱点——自进化出语言之前,就根植于基因中的伟大悲剧——群居生活带来的集体的依赖性又由此生出的自私多疑。
不论是在《闪灵》里雪封的酒店、《身后》中难以名状的可怖之人,还是《女巫》中种植园之外的蛮荒之地, 都是封闭和单一扯断这一社会性的联系。
人类即使存在了几百万年,依旧担心被孤立,被误解,被异化,胆小如同婴孩,无法走出集体的襁褓,又在集体中不断压迫个体,去孤立,去误解,去异化同类。
婴儿的丢失,正如人类文明中任何一个必然的偶然为之,突发的差池,考验着人类几十万年来的心智。
如果没有政变、流血牺牲,没有革命和改朝换代,没有黑暗和恐惧的驱使,人类大概无法走到今夜。
如果没有教义愚昧众生,没有瘟疫黑死病和自私愚昧的基因,人类大概会安稳的进化为“真善美”的美好生物,缔造共产神话,但“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体,过于单一化只能走向灭亡”。
人类大抵是不会飞翔的。
A24培育了一大批作者型导演,在好莱坞大厂制作体制外,获得有主导权的制作资助,真功德无量。
特别是在恐怖惊悚类型领域,其发行作品的创作力和质量一直独领风骚。
Robert Eggers 是其中一位干将。
最近看了三部Eggers作品,印象非常深刻。
最惊艳的还是2015年的处女作《女巫》,由楚楚可人的少女Anya Taylor-joy担纲。
在一流的影像质感上,用简单而深邃的故事,探讨了清教伦理下的恐惧与救赎。
本片的文本,形式与立意这三位一体完美地自洽,哲学隐喻又极高明得圆融于故事中,还呈现了极具个人气质的美学风格。
作为处女座,简直可打满分。
这是美国的心理惊悚代表作,是美国的《X圣治》(虽然两片非常不同)。
在处女作一炮打响后,Eggers是很能拿到好资源的。
19年的《灯塔》集结了帕丁森和威廉达福,以高难度黑白摄影,密集莎翁式台词,封闭空间叙事,希腊异教传说的诡异,打入了戛纳和奥斯卡竞赛圈。
而我的观感是,反而没有处女座好,因为太刻意了。
当想做的异教邪典,克苏鲁意像和哲学思考只能像一块翻糖字母牌插在蛋糕上做装饰,而不是有机得融入蛋糕里(故事和人物),那么这种虚浮的符号化表达只能看出创作者的偷懒或无能。
而24年的哥特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是翻拍自一部德语老片。
这部片子就无论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都无甚新意了,即便在投资和卡斯上都已经来到B级片顶级规模。
独立的作者型导演,无法驾驭顶级制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正过了这关的,大概只有维伦纽瓦和诺兰。
静静地做恐怖片界的塔可夫斯基也蛮好的呀,离开大制作吧,我想对Eggers说。
海报 摄影 配乐 black philip 裸体女巫 新英格兰
嗯觉得拍的有点意犹未尽。缺了点什么的感觉。对故事中的母亲也是醉了!遇见不幸居然会认为是自己的孩子
导演后面能拍出《灯塔》,也不奇怪了。
不是特别有感
形式上太作了欲盖弥彰啊,像刚学了一堆理论的研究生跃跃欲试。作品本身对信仰没什么思考,光学主流摄影技巧加几个无意义的装逼长镜头,who cares
回想起来倒真是有留下点印象
一部沉稳高冷的恐怖片,一部不一惊一乍的恐怖片,一部精致考究的恐怖片,一部拍出了诗意的恐怖片,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片,给五星又何妨。
蛋疼
观影过程≈调低声音……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不是把音效弄得吵死人就叫恐怖片的。
A24的恐怖片里真的好热衷放大被伤害的动物尸体,刻意营造出扭曲畸形、引人反胃的不适。阴翳的镜头下黑山羊如撒旦般施恶,全片在缓缓推进的状态下渗透着如幽暗森林般未知气息。
1.即使恶魔真实存在并蛊惑女巫的世界里,上帝仍然是不作为的。2.不是,清教徒为什么会养黑山羊啊?
要招募新鲜可人的女巫,老女巫怪招频出,捣碎婴儿抹遍全身,派出兔子勾引男童,指使黑羊唬住双胞胎,诅咒加深,让托马辛渐成替罪,弟妹相继失踪惨毙,父亲也殁于羊角,终于,失去理智的母亲成了托马辛刀下亡魂,令人头皮发麻之际,女巫既成,同如飞升。
一堆别人玩儿剩下的“复古”构图和符号加上几处误导性的剪辑和漫长的黑屏就是新一代的吓人怪了哦……问题是还那么小的孩子就被用来演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真的人道吗(啊看,有裸的女巫在天上飞…
不知所云
?????
女巫迫害史就是资本主义形成时让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人,让女手工艺者/知识传播者失去劳动资格成为无偿劳动者的历史。这片里说明女人真的成为女巫并找到组织才能活下来,真让人高兴。
黑山羊,吃了不就行了
多年难得一见的掌镜上乘表演上乘虽然想要中古英语装逼失败但是依然把气氛营造起来的邪气四溢不靠常规爆款恐怖片手段吓人的片子。
越是毛骨悚然越是不寒而栗//很自然地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地关系 尤其是父母子女这类所谓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 信任比生命还脆弱//宗教引人向善 但最终使人向善的一般不是宗教//啊 我喜欢上这位导演了
隐喻表达那些都没有问题,口音太难foll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