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印象中接触过的俄罗斯影视大概有三部电影,一部剧,剧是《月之暗面》,电影分别是《他是龙》《危楼愚夫》及这部得以在大屏幕上看到的《绝杀慕尼黑》,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题材全不相同,穿越悬疑、奇幻爱情、社会现实、运动励志,水准都不算差,我这种纯文学挂的人,当然,最爱的是《危楼愚夫》,排在第二的就是这部《绝杀慕尼黑》,但是总体上来说,接触到的俄罗斯电影还是太少,没想到在制作水准上,作为一部商业片,一点都不输美国。
电影改编自1972年苏联与美国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的决赛故事,影片全面的还原了那一时期苏联的国家面貌,但是,电影拍的一点不守旧,并没有让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
或许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理解故事的大背景,知道苏联体制下的国家队在那样的年代所扮演的角色。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来自当年苏联各个地区的球员,有对篮球的纯粹热爱,也有身份的无奈,身体的无助。
而核心人物的主教练,更是从开篇就丝毫不掩饰他为了给儿子治病想办法成为国家队主教练,攒钱、找关系的事实。
但是不能因为这样一种看似自私的个体需求行为就轻易地对一个人下定义。
在这背后,还有因为热爱所持有的坚定的信念,他可能因为生活的磨难带上了一些私心,可是当这点私心面对信念的抉择时,可以毫不犹豫的被舍弃。
比如用给儿子看病的钱垫付队员的医药费,比如为了保护队员的安全揽下所有重责,为了最后一战不惜自毁前程,信念的背后是热爱与责任,热爱是篮球,责任是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除了教练外,其他人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有人违反纪律谈恋爱,有人隐瞒自己近视眼的缺陷,有人不相信队友的能力,有人想要离开球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这些不完美的人有着共同的热爱。
所以,最后一刻,有人放弃了骄傲,有人放弃了身份,有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选择了信任和共同战斗,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人之于时代,或者时代之于人,有很多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是唯有信念可以改变一切,而信念可能永远是被怀疑又被渴望的所在。
我对信念产生的奇迹最真切的感受来自于那个带领北京首钢队四年三冠的马布里。
当电影里主教练说到我们要打赢美国队去慕尼黑拿冠军时,在高层引进一片哗然。
但是于我来说,有一份熟悉席卷而来,那是在北京空荡荡的训练场馆里,初来乍到的马布里叫嚷着要赢下广东拿总冠军时换来的也不过是大家不以为然的目光。
多年以来,我始终回味着那份不可思议。
数十年以后,我在大屏幕上了解到俄美的这场经典之战,再次体会到了实力之外,信念的加持是多么的可怕,这份信念换来的信任,造就了无兄弟不篮球的真谛。
这样一部电影,无疑将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求,这可能也是某些人热爱篮球的所在。
其实无所谓篮球,真正重要的是,对每个人来说,让你因为热爱而拥有信念的事情。
热爱难得,坚持难守,有时候,有些事情并不复杂,但是想要拥有却无比的艰难,那些能够为自己内心而战的人都是无比幸福的,比如《绝杀慕尼黑》,也比如前不久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如果你没有在大银幕上感受过,你就无法体会,一场演唱会,一场篮球赛会有怎样的震撼。
在《绝杀慕尼黑》中,近半个小时的慕尼黑决赛场景被高度还原,对于一个篮球迷来说,简直不能更好,对于一个非篮球迷来说,也许你有可能通过这场比赛,对篮球产生兴趣。
而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希望这样的后期制作团队能够重现北京首钢马布里王朝的高光时刻(痴人说梦脸)。
抛开篮球水平的距离,单纯从竞技角度而言,1972年俄罗斯打败美国队和2012年的北京队打败广东队,缔造了同样的传奇,所以,看《绝杀慕尼黑》除了热血外,还有一份感同身受。
慕尼黑赛场上的两次反转,三秒决胜,对于喜欢篮球赛事的人,都不会觉得戏剧,甚至可能有自己记忆中的现实奇迹作为对照。
如果恰巧有自己喜爱的球队,在决出胜负前心脏骤停般的紧张,成败一刻时的激动或者沮丧,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
《绝杀慕尼黑》对一场篮球赛事的重现,水准之高超,是难得一见的。
细节、节奏、情绪、技术,在最大可能的还原下,不留痕迹地进行了加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篮球运动的魅力。
这样的一种尝试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是因为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非常张弛有度,那些俄罗斯式的调侃与自黑消解了赛事的紧张感,真实的人物设定拉近了距离感。
没有刻意而为的戏剧冲突,却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感,今日俄罗斯电影的水准委实令人惊喜,真情实感地期待以后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俄罗斯电影。
最近上海电影节《八佰》因为“技术问题”取消放映,而且这已经不是2019年第一例了。
今年2月份张艺谋的《一秒钟》还有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都因为“技术原因”退出柏林电影节。
刚刚过去的戛纳电影节上,祖峰的新片《六欲天》也因为“技术问题”放弃参加。
好像“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国内电影人,最需要破解的难题。
同样是遭遇“技术问题”,《绝杀慕尼黑》这部国内近期上映的,在俄罗斯成为历史票房冠军的电影中,苏联奥运篮球队却利用它创造了“奇迹”。
△《绝杀慕尼黑》电影海报电影是根据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篮球队利用最后3秒时间绝杀美国队,最后获得奥运会金牌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这场胜利的传奇性,不但是因为当时的美国队保持了36年奥运会全胜纪录,更是因为在当时冷战背景下,加强了苏联阵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篮球队再次夺冠我作为NBA球迷最早知道这场比赛,还是通过美国篮球梦之队的纪录片。
早期的奥林匹克赛事是不允许职业球员参加的,所以当时美国篮球队36年的不败战绩都是大学生和业余球员保持的。
而且这次慕尼黑奥运会失利之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美国队再次以76:82不敌苏联队。
△美国梦之队合影当奥运会对职业运动员开放之后,憋了多年劲儿的美国便组成了篮球梦之队。
让NBA顶尖球星如此积极的参与,除了为国争光以外,当年的这两次失利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甚至可以说是这两场失利,最终促成了梦之队的组建。
后来梦一队一路摧枯拉朽碾压夺冠,当年被打破的“神话”,又再一次被续写。
对比赛事件不了解的观众,电影的大结局也已经不是秘密了,甚至被当作看点在宣传的时候反复强调,所以下面咱就直接涉及剧透的聊聊这部电影。
剧情介绍故事以加兰任教练的视角展开,他原本是个不知名的地方篮球队教练。
在领队的赏识之下,把他推荐到了体育协会。
加兰任的家中独子因为疾病无法走路,他从地方来到“中央”,很大原因也是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
此时正值苏联篮球队成绩不佳,打算更换教练,在领队的举荐之下,最终确定由加兰任执掌教鞭。
随着加兰任执教的开始,国家队的几名重要球员,同时也是电影中的几位重要角色,也悉数登场亮相。
△技术出众的10号王牌谢尔盖首先就是国家队的绝对王牌10号球员,留着小胡子的谢尔盖。
起初他对新教练的团队篮球理念是排斥的,用他的话说遇事不决传给盖爷。
他不但能力超群,训练也非常刻苦,队员解散休息之后还负重加练。
不过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似乎也为后来的膝伤爆发埋下了伏笔。
另一位球队核心5号球员,来自立陶宛的肌肉男莫德斯塔斯。
也是球队里脾气最火爆的一位,刚出场就跟队友挑起争端。
了解苏联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立陶宛是苏联里面最富裕的国家,二战时期立陶宛就曾借助德国的入侵,想从苏联独立出去。
失败之后一直被苏联政府利用政策进行报复,立陶宛也是第一个独立出苏联的国家,可以说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在电影中国家队参加慕尼黑奥运会的时候,他也在亲戚的帮助下,企图更换身份出逃,让球队险些陷入“叛逃”风波。
最后一个要重点介绍的就是14号球员,眼神忧郁的萨沙。
他在电影中不但是有爱情戏,与苏联女子篮球国家队的队员相恋,还相约瞒着体委的规定去登记结婚。
而且他还身患罕见的心脏疾病,一直瞒着球队,后来和教练的家庭线产生了交集。
在教练确定好国家队大名单之后,影片迎来了第一个冲突点。
加兰任教练在记者发布会上,“大放厥词”将此次奥运会的目标定位打败美国队。
这样的豪情壮志,却让球队的领队和全体球员,还有背后的体育委员会领导都压力山大。
用领导的话说,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苏联是不允许失败的,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想要战胜美国队,简直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带着舆论压力甚至是政治风险,球队踏上了友谊赛之旅,分别前往欧洲、巴西、美国进行热身赛。
△谢尔盖在热身赛中膝盖受伤随着三场热身赛的进行,球队的隐患也随之爆发。
球队核心谢尔盖膝伤反复发作,球队的主力中锋高度近视,没办法打出教练要求的配合。
△萨沙比赛中心脏病发作而在美国跟当地大学校队比赛过程中,而且比赛中萨沙的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医院。
在医生的确诊下,萨沙患有的是罕见的心脏病。
不但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且医生告诉教练,他只剩下也许不到一年的生命了。
△萨沙女友请求复合惨遭拒绝得知病情的萨沙在回国之后,也取消了跟女友的婚约,带病坚持为国家队出战。
而他还不知道的是,教练当时为了让他在美国住院治疗,花掉了为儿子出国手术攒的积蓄。
△气氛和谐的亚运村而随后国家队到达了慕尼黑的奥运村,1972年的奥运会是参加的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之下,更凸显奥运村积极和谐的气氛。
苏联队也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而就在和美国队的决赛之前,奥运会接近尾声的时候,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发生了。
△真实事件中的恐怖分子8名“黑色九月”的恐怖组织成员,伪装成运动选手,越过了奥运村松懈的安保,劫持了11名以色列奥运选手和教练。
最终西德的营救行动彻底失败,所有人质都惨遭杀害。
△《慕尼黑》电影海报斯皮尔伯格导演也根据这一事件,拍摄了电影《慕尼黑》,片中除了简单描述了劫持事件以外,着重叙述了以色列政府后来的一系列复仇行动。
这部也是我认为斯皮尔伯格导演,严重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对劫持人质事件及其后续影响感兴趣的朋友,非常推荐这部电影。
说回电影本身,结尾高潮部分导演复原了整个决赛全过程。
甚至屏幕下方还表示出了两队的比分,比赛过程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尤其是最后3秒绝杀的部分,如果对比真实比赛录像的话,影片的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
关于这3秒钟的绝杀时刻,这也被称为奥运篮球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判罚。
电影中对这一系列判罚其实已经做了详细描述,以我对事件的了解来看。
电影对这段情节的描写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不认为存在故意向着自己说话的嫌疑。
当美国队完成发球,并实现比分反超之后,时间只剩下3秒钟,这时候苏联教练组已经向技术台请求了暂停。
这一点当时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否认,不过可能由于比赛的焦灼,临场沟通没有做好,这次暂停没有被裁判吹哨执行。
这也就是第一次美国队的“胜利”被取消,判定重赛这3秒钟时间。
而第二次的重赛,则是因为现场的电子计时器,回表倒计时出现错误,仅给苏联队留了1秒钟的剩余时间。
这一次在国际篮联主席的建议下,裁判宣布再次重赛,这是第二次美国队的“胜利”被取消。
而这一次就诞生了贯穿全场的绝杀时刻,苏联队获得最终胜利。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颁奖仪式真实照片而在后来的颁奖仪式上,美国队因为对判罚的不满,也缺席了仪式并且拒绝接受银牌。
其实类似重赛的争议在NBA赛场上也多次出现,更别提一些没办法改变的误判了。
虽然重赛了两次,看似给了苏联队机会,但同时也给了美国队在场上防守的机会。
无论判罚的争议如何,都不能抹掉绝杀时刻的精彩,还有双方的努力表现,锅最终还是要裁判背的。
这部《绝杀慕尼黑》不但在俄罗斯取得了票房冠军,在内地口碑也是非常好的,豆瓣8.3分猫眼上目前也是院线电影评分第一。
△国家队球员在美国酒吧跳舞首先电影的节奏确实不错,前半段短暂的室内训练以后,利用几场热身赛推进故事线。
旅行的部分因为海关“代购”的讽刺桥段出现,很好的调节了观影情绪。
△格鲁吉亚山间风景尤其是在后半段奥运会之前,还穿插了一段集体参加队员亲戚婚礼的片段。
展现了一段格鲁吉亚的山间风情,这在体育励志电影中确实不多见。
而电影对篮球比赛的表现,算不功不过吧。
快速剪辑和频繁的慢镜头,其实很容易让人倦怠。
比赛中无止境的花式扣篮,也算是商业类型片常用的处理方式了,作为篮球迷也可以理解。
好在最终决战故事本身已经很传奇了,有真实故事托着掩盖了不少技法上的单调。
教练角色的塑造上,也过于圣人化了。
影片开头他的个人目标很明确,为了给儿子攒钱手术。
但是教练后来的种种决定,并没有围绕这一点展开。
他在发布会上宣布要击败美国队,似乎是出于祖国的荣誉感和自信。
顶着压力坚持要出国进行热身赛,也有点变得目的不明,也许又是为了赢得热身赛后的奖金?
在过海关的片段里,也没有表现教练有“代购”行为,也可以看出来导演在塑造教练角色动机时的摇摆。
△最终由萨沙完成绝杀说到电影高潮部分的燃,确实首尾做的非常好。
教练的家庭线,谢尔盖的伤病线,萨沙的爱情线,包括立陶宛队员放弃出逃重新归队。
每条故事线都交代的比较完整,也都扣到了最后的决战。
△球员角色塑造真实尤其是赛后队员们把比赛奖金都捐给教练的时候,谢尔盖说了句“我们打比赛是为了祖国”。
不但是对苏联当时宣扬的集体主义的嘲讽,也赋予了这场比赛更多的意义。
除了纯粹的体育精神,他们还在为了教练的信任而战,为了队员的友谊而战,为了爱情和即将逝去的生命而战。
电影的高口碑我认为也能反映出,国内体育题材类型片的稀缺。
上一次出现豆瓣6分以上的国产体育题材的电影,好像还是2017年的《我是马布里》,嗯...主角还是美国人。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陈可辛的两部新片《李娜》、《中国女排》预计在2020年上映。
李娜和中国女排也都有非常传奇的精彩故事可以挖掘,不知道会不会像《摔跤吧!
爸爸》一样成为爆款,让我们一起期待吧~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微信公号 @胡扯蛋扯电影,喜欢看视频的朋友,也欢迎来b站搜索我们,一起发弹幕扯电影!
刚刚看完电影《绝杀慕尼黑》,片末,前苏联篮球队三秒夺冠反败为胜的真实历史,不仅令当年的苏联人兴奋跳跃,也令无数观影人内心汹涌澎湃,为之动容。
电影无国界,体育也无国界,多年后影片幕布前的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热烈,来自前苏联篮球队,来自他们每个人拼命夺冠的瞬间。
苏联人打败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可以说是个奇迹。
那么,撑起苏联队员乃至全国人民胜利梦想的关键是什么呢?
我想,是实力与信念,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体现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训练,负重奔跑、跳跃打球等等,流过的每一滴泪与汗都不会说谎。
而信念,首先是加兰任教练给的,他对队员们的每一分付出,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拿出儿子的医疗费救治身患重病的队员、解决球员近视问题等,力排众议相信他的所有球员。
真心换真心,有的队员以回乡参加婚礼之名想要退出国家队,但教练对篮球的执着和梦想感染了他,使他留了下来;被医院判处“死刑”的队员忍下病痛最终上场投进了决定性的一球,为队争荣为国争光;时值立陶宛从俄罗斯分裂独立,又身处国外遭遇恐袭的球员本想趁机申请政治避难叛离苏联,但在最后一刻回了头选择继续战斗…… 其次,这一信念来自于苏联队员们身上勇敢不灭的体育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
回归现实,我们大多数人并非专业运动员,只是某项体育运动的业余爱好者,体育精神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超越自我,在于激发潜能…… 剧中有一句话“篮球是一项绅士运动。
”深得我心。
什么是绅士?
绅士不是像美国队一样为了赢而不择手段,蛮力冲撞。
而是骨子里的纯洁,纯洁的正当的对手才是绅士。
再者来说,任何运动都不是单纯的蛮力对抗,胜利其实更倾向于智慧与体力的平衡。
篮球如此,跆拳道如此,马拉松长跑等等亦都是如此。
另外,苏联队队医的监视行为我没太看懂,后得知他可能是“克格勃”,负责监视队员、教练、领队、甚至官员,出于政治需要,也难怪各方似乎都产生了一种在他监视和高压下的不安和躁动。
从这方面看来,不仅出于队员个人的体育精神追求,更出于政治与生命安全的需要,苏联人比美国人,更需要赢下这场比赛!
甚而还有一幕细节非常动容,引人深思。
苏联队在对抗美国大学生队时,主力干将的膝盖受伤只能简单拿冰块冰敷,面对同样情况的对手队员却有更为先进的药物能更快的治疗恢复迅速上场,可见两国队员基础条件差别之大。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苏联队奥运会篮球赛最后的胜利更显得可贵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潮比赛的片段,高超的运镜技巧完美地呈现了球员的技术动作,用镜头真实还原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现场每一秒。
运镜顺畅,节奏快慢有致,把握细节,行云流水,实为惊叹。
说是该影片的“绝杀技”不为过。
绝杀慕尼黑,这是我看过最感动,最难忘的一部电影,其实说实话,我也并不希望美国队赢,即使在最后那三秒,苏联没有争取到机会,甚至是没有将那个球投进去,但在我心里,苏联即使最后输了着这场比赛,他也虽败犹荣,在我心里,他也依然是最后的冠军。
当然,苏联最终也把握住了最后至关重要的三秒,苏联,他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冠军不是永远的,神话也是可以打破的,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输,也不要丧失信心。
在篮球锦标赛的比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记录的美国队。
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
美国队已经在提前庆祝比赛的顺利,因为他们相信比赛已成定局。
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的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在最后三秒,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美国 决赛 苏联 50 : 51
绝杀慕尼黑 (2017)8.12017 / 俄罗斯 / 剧情 运动 /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约翰·萨维奇
有幸参加了《绝杀慕尼黑》看片会,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影片标题一目了然也名副其实。
就影片本身而言比较终于史实,尤其给了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对美国那场篮球决赛较多的篇幅去描述,扣细节,每个球员的性格特点把握的恰到好处,主教练部分主角光环稍显弱了一点,但是这秉持了俄国电影一贯的集体主义作风。
彰显了信念,友谊,有情有义的感情。
让观影者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三秒,一球反败为胜;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
好的影片,好的演员。
如果你喜欢《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那么这部《绝杀慕尼黑》就一定不容错过!
这是一部足以让不论是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还是平时安安静静的小仙女们都会热血沸腾的电影。
整部电影叙述起来不拖沓,全程无尿点。
剧中几个人物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让观众完整的体会到了从队员到教练到领队到上层领导,从场内到场外的各种压力。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压力越大,比赛就越扣人心弦,赛后就越是容易成为经典。
这场比赛,应该就是篮球历史上的经典一战吧。
电影的剧情方面,悬念迭起。
不论是剧中的小剧情,还是最后与美国队的决赛,真心很难猜到结局。
而比赛中对于篮球比赛细节的描写,让我很容易就回想起大学时代和队友踢球的画面。
虽然我踢的是足球,电影看的是篮球,但竞技体育精神层面的共通性让这部电影突破了篮球这一项运动的限制,把所有观众都拉进了电影的情节当中,让人看完以后大呼过瘾,还有些意犹未尽。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属于每年当中不容错过的10部好片之一。
以时光网的评分标准,这部电影最终评分将落在8.08.6之间。
比较精彩的体育电影。
主教练横空出世,接手潦倒的球队,依靠敏锐的职业素养、凭借对每个球员的观察和了解选出心仪的阵容。
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赢,因为赢了可以领奖金,可能比开出租车赚得多。
但是当时球队问题不断,首先是自信心的缺乏,导致领导层不够支持,可爱的领队暗地里努力做着公关工作,才使球队勉强可以按照正常计划训练和比赛,熬白了领队很多“头发”;其次,球员面临疾病、伤痛的困扰和经济利益的诱惑,这给比赛埋下了不可预料的隐患。
战斗民族把这种潦倒、困难拍的没那么苦大仇深,穿插了很多热血的体能训练、温情的家庭亲情和年轻灵魂炙热的爱情,画风耿直而搞笑。
剧情节奏和戏剧性都是够的,看得爽的同时又觉得哪里有一点点不爽。
我想了半天,终于发现,我感觉高潮的呈现有点不太够。
慕尼黑男篮决赛,全片都在为这个事情铺垫,那么它在镜头的细腻处理上要不同于其他的比赛,然而还是一样的蜻蜓点水,犯规、身体对抗、较劲的情绪全部都一带而过,镜头衔接也缺乏整体性,让观众难以形成对比赛的全局认知,感觉就是撕了几片比赛的碎片给观众看一样,有点零散。
提到某个球员的时候没有聚焦,看着很懵逼,本来战斗名族的人名字就很长很难记,所以不知道场上谁干了什么。
本来以为是一个体育竞技的热血电影,但是感人的点还是蛮多的,第一个点是队员用身体摆出比分叫萨沙到窗口看;第二个点是领队宣布苏联坚持比赛不弃权,他说“体育是比战争更美好圣洁的事情”(大意,记不得台词了),第三个点就是大家把决赛夺冠赢的奖金都拿给教练给儿子治病。
萨沙和女朋友在民政局门口分手的桥段本来也很伤感,但是BGM太振奋了,觉得很刚、很悲壮,但是不悲伤!
总之,真实故事改编这一点就足够噱头,再加上拍的不错,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运动片一直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区别于爱情片、悬疑片、科幻片等所有,运动片的高潮和结局基本是观众可以预想到的——赢。
所以,如果一部运动片全程就是为了引出这个结局,那它一定是失败的。
对于我来说,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不只一次怀疑,导演是一个刚学到一大堆拍摄技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想施展刚学到的技巧,并怀着满满的爱国热情,然后,et voila,《绝杀慕尼黑》。
正如片名一样,整部电影的重点,就在于“绝杀”,而所谓绝杀,就是快、精、准。
这部电影只做到了第一个。
在向朋友描述这部电影的直接观感时,我忍不住重复着,“我有一种被推着走向高潮的感觉”。
先说构图,整部电影用到最多的构图,就是近景、中特写。
让我全程有一种快与角色亲上、呼不出气、似乎那唾沫星子都要喷到脸上的感觉。
而什么时候不用近景呢?
两种情况。
想表现人物的悲剧性或喜极而泣或孤独一人,特写,拍红了的眼眶和眼泪;想表现现实与梦境的反差,突出角色的宿命感,再从特写直接快速拉到全景。
也因为重点都是拍人物说台词,更不要说构图了。
总之,全片的镜头语言是单调的。
说剧情。
全片120分钟,前60分钟像是按了2倍加快键。
一个人物出场,还未交代性格、背景,直接进入情节,然后迅速切到下一个角色。
这种来回切来切去的做法让我看得很晕,相信剪辑师也够头疼,更重要的是,脸谱化、甚至都没有脸谱的角色,让他们之后的所有行为、所有选择,都得不到justification。
本身一个篮球队人就够多了,没有交代,让我觉得随便拿走一个角色我都不会注意。
更可悲的是,那些交代了背景身世的角色,到头来那些交代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其外没有任何延申或剖析。
而那些交代了性格特征的角色,到头来只是为了用言语刺激的方式来直截了当地给男主角教练施压,不断重复着“这怎么行”、“我真搞不懂你”,似乎这样就能给主角足够的刺激。
而教练的儿子,本以为其要动手术的情节将成为教练在将来的关键时刻时做出选择的一大考虑因素和障碍,但最后什么也没有。
他非常果断地把积攒的钱拿来给队员治病——这本身没什么问题——然后孩子呢?
老婆呢?
自己的纠结和进退两难呢?
外界的质疑呢?
卧床队员在知晓真相后的顿悟呢?
没有,什么都没有,除了教练那一句,“我会想办法的”,然后就没有了。
影片的后60分钟,那极具历史性的一场比赛上,在快结束的那3秒之前,是按了3倍速度播放的。
进球,切!
失败,切!
犯规,切!
不服,切!
全程眼花缭乱,只知道,哦,苏联队还是挺牛逼的。
但他们为什么状态那么好呢?
前段时间不是刚输给街头混混吗?
为什么一上场就巨无敌淡定呢?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中,我只得将其理解为教练的沉着冷静、美国队太骄傲自满和队员的超水平发挥。
而在那最后的3秒里,则是硬生生把3秒拍成60秒,我看见球慢慢地被投出,慢慢地从所有人的脑袋上飞过,蒙太奇!
切到观众的反映,所有人张大了嘴,滑落的盘子悬浮在空中,政府官员抛弃雪白的文件档案,切回!
球落到网里了!
突然,时间恢复正常(我指的是快进两倍的那个速度),突然,全场欢呼雀跃,叫啊吼啊拥抱啊亲吻啊,结束。
这是一部我已经知道结局的电影,豆瓣上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第一句话就点明,这是一个“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再看地区,俄罗斯。
哦,我知道了,俄罗斯赢了,或者说,险胜了。
那么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呢?
为什么不在家里两倍速度播放原比赛视频呢?
因为我想知道,why。
为什么,为什么苏联能打破美国连胜36年的历史?
不会仅仅因为换了个教练,也不会仅仅因为队员受到兄弟住院消息的刺激,也不会仅仅因为美国队太骄傲。
作为一个篮球零了解的人,我不用了解篮球都能知道,要赢,不简单。
但看完电影,我觉得他们赢得很平坦,很顺乎自然。
没有致命的坑,没有足够的挫折,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讲真真的不构成阻碍,至少,它没有让我觉得这是个阻碍。
一个已经知晓结局的故事,观影过程中我始终没有产生担心——苏联这副样子能赢吗?
或者,就凭这样的实力,到底是怎么赢的?
如果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那也许我会更能与高潮产生共鸣,但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我没有体会到除去运动、电影本身所带给我的肾上腺素飙升。
可以感觉的到,这是一部非常“纯粹”的运动片。
我之所以称之为纯粹,在于它只谈运动,只谈输赢,只在乎结果和那一次“绝杀”。
相比于以往的运动片,如《摔跤吧!
爸爸》、《我,花样女王》、《百万美元宝贝》、《麦克法兰》、《黑色闪电》等,《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将重点放在身处于运动赛事中小角色的心境,他们背负的、他们信仰的、他们受过的伤、他们许下的诺、他们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改变。
如果说大部分运动片是从角色本身出发,展现出运动的魅力,那这部影片则是一心一意刻画一个光辉、一个骄傲。
我不会说运动片就应该拍成前者那样,但至少,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并不足够让人信服、让人满意。
运动片,作为一个非常容易激发观众兴致、容易起到煽情效果的电影类型,最应该避免的,就是“翻拍比赛录像”。
运动片应当给予观众区别于看运动会时的那种快感,一种直播摄像机所带来不了的、唯独只有电影语言才能带来的激动,不然,我宁愿坐在沙发上、吃着薯片、在亮一点的地方,为那些运动员们高呼万岁。
以上。
我犹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姚明因伤已经打不了球当解说了,中国男篮面对俄罗斯队时,姚明是这么说的。
大意就是俄罗斯这个队队员们打球节奏比较怪,在场上总是用一种很奇怪的节奏传球运球进球。
他这么说的时候比赛还是第一节开始没多久,他说完这话没多久,已经是生涯暮年的基里连科在场上不高兴了,心想姚明能当中国篮协主席,过几年我退役了照样当俄罗斯篮协主席,傻大姚这么说那就是不给我ak47面子。
遂联合小弟舍维德弟兄几个一起把王治郅和易建联双塔领军,北京奥运八强班底俱存的中国男篮一阵叮咣乱揍,基本上半场定调,三节打卡,末节垃圾时间这么个流程,为中国男篮落实了姚明离开国家队之后奥运会全败这一耻辱。
其实姚主席想破头也搞不明白,巅峰末期的王治郅,加上当打之年的易建联,带上一帮北京奥运会大战西班牙,险胜德国老司机的功勋球员,前一场还和老对手西班牙打的有来有回,怎么遇到基里连科和舍维德哥俩就成了走流程了。
俄罗斯人心想,中国最近这些年吧,非常强盛,形势一片大好,搞什么都很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种高科技大国利器层出不穷。
俄罗斯呢,被普京折腾了20年了,2013-2014年算个巅峰,代表事件就是收留了美国人斯诺登,然后就被美国打压一蹶不振,gdp也就比广东强点,基本上相当于中国一个最有钱的省。
这就奇了怪了,照说中国男篮历史战绩其实不差,中国人也喜欢打篮球,篮球场到处都有,群众基础也不错,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怎么自从姚明之后男篮急转直下刷新了下限。
如今姚主席上任了奥运资格都基本上丢了。
俄罗斯人想不明白啊,又不好和中国朋友明说,免得这位朋友心理敏感,好心办坏事,于是就拍了这部电影。
手把手教你赢美国NCAA全明星队,梦之队来了最强班子谁也打不过,NCAA全明星这么多年也就苏联老大哥干过两次,这点经验也没别人有了。
这里就要先说一句了,姚主席是不是一位取得了好成绩的篮协主席这个还没有定论,毕竟还在位,这个有待时间检验,就目前来说肯定是成绩历史最差了,但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姚明作为篮球运动员,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把交椅,稳。
他不光是球技和身体素质,在篮球场上的智商,包括与人交流的情商都高出历史上所有中国篮球运动员一大截。
他的眼睛是对于球场上的局势包括某队的球员厉不厉害那肯定是看的准的,至少超过其他所有中国人。
他觉得俄罗斯2012年奥运会场上节奏怪,那就是真的有些问题。
殊不知无论篮球还是足球这两大球,当年苏联队厉害,却不是靠俄罗斯。
篮球靠立陶宛吃,足球靠乌克兰,反正就是靠加盟共和国。
说起立陶宛,姚明肯定没话说了,他的偶像萨博尼斯带队逼出了梦一队,北京奥运会立陶宛一帮小年轻把他本人打的找不着北,抵抗都使不上劲,直接被投篮射个透心凉。
1972年那只奥运冠军队速度快的后卫是格鲁吉亚的,队长是立陶宛的,几位很有技术特点的球员都不是俄罗斯的。
主教练能把他们这些人选入球队,有些还算是新提拔入队,这就是慧眼识英雄。
这是俄罗斯人教的第一点,选个好教练,再选个好教练团队,让这个好教练决定选哪些人组队,包括球员和辅助工作人员。
这也引申出了第二点,得有好球员,否则波波维奇当教练也白搭。
什么是好球员?谢尔盖别洛夫10号,有困难把球给他,让他解决问题就行了,这种传奇球星可遇不可求,毕竟这种等级的球员几乎就是苏联篮球第一人,一场NBA没打可以入选名人堂,这是什么咖位?那就是红色超人,遇到困难把球给他,超级得分手。
一般球队比如中国男篮,历史上从未有过这种球员,能靠不停得分拿奥运冠军。
保罗斯卡斯,5号,立陶宛人,全能队长,攻防俱佳,别洛夫有这样的全能战士辅佐,明眼人都看出来,冠军队的雏形基本上就支起来了。
再加上7号近视眼高中锋,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快速后卫,以及20岁的新人,最后绝杀的那个萨沙。
整支队伍要什么有什么,主力顶得住,替补全匪徒啊。
按东北人的话说,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人孩子舅舅就来啦。
按李云龙的话来说,那就是老子要是没有这些家底敢和坂田那老鬼子硬碰硬的去干?做梦吧!
至于领队,队医,教练及后勤团队这帮人也很重要,纵观全片,俄罗斯人敞亮的告诉了姚主席这些人是怎么为了金牌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的。
好了,俄罗斯人拍这个电影很敞亮的教了。
现在看看姚主席是怎么操作的。
现在的篮球联赛和1972年的苏联相比那可健全多了,中国男篮能选的人全在CBA。
不用像加兰任教练那么辛苦全国到处跑去看比赛选人。
中国的好球员说实话也就那么几个,没有很会得分的,灵魂人物就一个易建联,选个能和他打好配合的控卫,再弄三个围绕他各有特点的主力,随便加几个合格的替补凑齐12个人就完了。
教练其实选谁也就那么回事,反正选哪些球员进队姚主席说了算,怎么训练姚主席说了算,关键场次姚主席肯定在场边站着。
然后姚主席开始了神操作,把本就只有那么几个合格的球员加上一些不合格的球员分成两个队分别参赛美其名曰红蓝队。
真当咱中国男篮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余的仗啊,年轻才俊多的是12人名单竞争激烈。
结果就是哪些人行哪些人不行容易看走眼,还耽误了队伍的磨合。
你看1972年的冠军队,稳定的阵容保持了至少一年,期间参加欧锦赛,世锦赛,转战世界各地参赛磨合阵容,几种打法有张有驰,既能快节奏又能落位了传倒球,实在不行传给10号让他单干。
反观如今的中国男篮,以周琦郭艾伦为代表的新生代球员自以为厉害了。
想抢易建联的核心位置,还有王哲林这样的中生代球员,打CBA躲在外援后面还行,上国际赛场面对欧美球队就成了软脚蟹。
其实中国男篮距离东京奥运会就差一个边线球,1972年苏联队靠底线球绝杀,2019年中国队因为边线球主场受辱,真是好的不学。
坏就坏在重用了周琦郭艾伦等人,应该坚决围绕易建联作为进攻核心,全队围绕他为支点来打。
其余球员既不能贪功,还得发挥出自己的一份攻击力和防守强度,才是正道。
至于易建联老了以后怎么换代?反正周琦郭艾伦这帮人不行,易建联打不动了再说呗,没有接班的那就提前放出风声示弱锻炼新人就完事了。
1972年谢尔盖别洛夫之后,1980和1984年奥运会美苏无法较量。
到了1988年,萨博尼斯领衔,立陶宛又出了马修利奥尼斯和库尔提奈提斯这样的厉害角色,二合一当别洛夫用吧,对上美国队得分又是砍瓜切菜,有这样的阵容,何愁大事不成?总之,俄罗斯人拍电影把姚主席教了,能吃透几分,能学会几分就看奥运落选赛和下届奥运会预选赛的表现了。
篮球燃不燃?赢了才能燃啊。
永远记得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说的,不是强者胜,而是胜者强
在收到免费观影的邀请豆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战争片?
杀手片?
直到走进电影院之前,我都还以为即将上演的是一场足球比赛。
是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影院看一部俄罗斯电影——好在大家的脸庞都很陌生,语言也是陌生,很快就入戏了。
关于俄罗斯的体育我只在很多很多年前膜拜过一对冰上CP。
男主已经在二十多年前意外去世,他的名字也叫谢尔盖。
这里也有一位队员叫谢尔盖。
名字虽然记得不全,但直到此刻脑子里想起每位队员都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特点,我想这也是电影刻画得非常细腻的表现。
一个篮球赛几乎不看的人,中间数次热泪盈眶,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
有一说一,苏联虽然不是啥圣人,你们俄罗斯嫌弃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讲道理黑也不要扭曲历史去黑啊。
专业上当仁不让、生活上给队员信任空间、下了赛场默默坐在角落,从教练的身上仿佛看到神所的老蒲。才知道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么混乱……当年我国是不是还在学习老大哥?老大哥在奋力追赶美国。
现实比编剧还戏剧,很燃,也很有时代特色感的有趣电影
本篮球🐶戴上滤镜最多三星半,可能是因为删减?节奏太差,铺垫不够。
真的很爽啊!我一个完全不看篮球的都觉得决战拍的很爽!但是说教讽刺的地方太强行了。另外前半截训练的剧情拍得不明不白。
说实话要我是美国队,得气死……
看完才知道删了13分钟,唉。虽然最后还是被稍稍打动,但比预期的感动程度还是差了不少,这样手法精纯目的明确但也没任何新意的类型片,如今我最多也只能给三星了。体育电影,还是拳击题材是最燃最爆的。
最后那场比赛拍得很好看,更主要的体育盲没有被剧透,啦啦啦啦啦~~~~~~除了最后这场,前面的一切符合这些年看过的俄罗斯“著名”商业片特点,粗像,战斗的民族这个电影节奏基本是轰隆隆轰隆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大条的飞过,跟急着赶场子换场景似的,整个硬邦邦得砸下来。
拍这个电影,我觉得有点理解不了,整个电影有点黑苏联的制度,但同时篮球上好像也黑了美国,但是关键是这场球其实苏联挺不光彩的,你说88年那场,确实苏联就是很厉害,把美篮给锤了,导致美国开始组nba梦之队,但是72年这场,首先美篮都是些学生来参赛,苏联的球员都是打职业的老油子,再其次,主席直接干预裁判,而且裁判之前判的其实也没什么毛病,所以这有什么骄傲的?跟02年世界杯韩国不一样嘛?实在觉得这个电影选的题材,有点莫名其妙。最后,补充一下,篮球打球一直都很粗野,属于强者游戏
感觉片中过多的描写了政治方面的压力和掣肘,而新老队员之间的磨合,队员与教练之间的磨合并没有描写的很好,感觉整个就是全靠教练的功劳,顶住了上面的压力,在队员并不是很抱团很有斗志,还各种伤病的情况下创造奇迹.......最后赢了,队员们把钱都送给教练那段本来挺催泪的,但因为前面铺垫的不够和一些不合理导致最后我有点感动不起来.......另外球赛中黑美国手脚不干净有点比较刻意了....真实的比赛中往往哪帮人手脚多少都有点不干不净的........
打篮球的各位就别去看了。槽点太多了。
感动自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一场篮球胜利可能对于苏联球员背负太多,有政治、收入、性命、亲情……对于美国是一场篮球失利。挫败者才会自己被自己感动,升华自己胜利的喜悦。另外,俄罗斯还在用对立的思想看待美国;专制可怕
早就知道结局的电影 没想到是在三秒钟之内进球 真的是绝杀昂 想到了去年NBA 也是最后几秒钟 裁判吹了又吹 猛龙已经赢了还要罚球hhh 然后当天多伦多的几个高速堵得一片红线 与此同时的三藩市则一片平静 还有几场交通意外... 泪点是观众席上依然还在爱着的女孩 和做完手术自己站起来把奖杯放到架子上的教练儿子TAT
4.5 俄罗斯是还有多少绝佳的题材没有拍出来啊
非常热血,尤其最后三秒的长镜头。影片没有那种狂热民族主义,而是说苏联在篮球场打败美国,是用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治疗药物和隐形眼镜。完整版也还原了苏联运动员参与叛逃、走私,以及慕尼黑惨案等历史细节。
3.5 球员们都好帅。感觉影片全体角色情感转变都太生硬了,有点莫名其妙,说些没来由的励志话。而且作为普通观众,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突然就这么厉害了。
导演不懂篮球,比赛拍的太单调乏味了,重复冲撞动作,教练只会去技术台喊这算什么,最后需要三次机会才搞定美国的业余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过誉的电影,另外这篮球架是不是矮了点
确实挺燃的。七十年代,世界就是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游乐场。苏联啊苏联,多少神奇发生在这里,苏联啊苏联多么吊诡的事情出现在这里。我们也许想过成为苏联,万幸我们没有成为苏联。
体育片几乎天生隶属于国族意志电影,这部同样如此,主旋律到不行。尽管在剪辑和节奏把控上有数个高光时刻,也高度还原了历史上的球赛细节,但同样不能忽视前期铺垫的不足(教练跑神情况下赢得半决赛,心脏病队员全程开挂犹如铁人,前一秒打不过街头篮球,后一秒痛扁国家队)、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对美国队塑造上的暧昧逻辑(讲真把美国队拍不是像克格勃就是像野兽真的不太高级)。评分里有多少是真的被燃了有多少是资本运作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另有多少只是想看美国队在历史上被痛扁,讨论这个没有意义,只是在这个六月的院线里,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体育电影轻松就在周四下午满场,真的也是让人蛮难过的。2019年夏,国产电影阒寂无声。
大龙出来的时候就觉得得差点啥,一看果然是120分钟的;最后总决赛部分真是精彩,但仍旧抵挡不住商业电影的性质,前半段表述,把球员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得特别快。总评7.5。目前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