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看泰坦尼克号一样,真的很震撼,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关于信仰的诠释。
我记得影片里有有一个片段,上校问飞行员:你有信仰吗?
飞行员回答说: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了。
紧接着,他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
学校放假了(其实只有一天),窝在家中看了整晚的电视。
一直到了10点多还不愿睡,于是锁定了CCTV-6的“佳片有约”的《珍珠港》。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
甚而电视做广告时也不舍离去,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画面。
看完后已是两点多了,但仍然激动的不得了,在日记本上胡乱写着一些纯感性化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狂乱的情感。
后来,就考大学了。
在那长长的假期中,某台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动。
在这期间,我也向几个最好的朋友强烈推荐过,但他们有没有机会就不得而知。
再后来,大学轻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
直到有一天,自己无比悠闲的坐在机房里,想要看一部电影,首页即为《珍珠港》,于是又打开了。
当飞机在一片金黄的晚霞中伴着那舒缓的音乐缓缓飞来,感动之情充满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浑身颤抖……宿舍也有一个爱好电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时《珍珠港》的名字没少挂在嘴边,谈的多了,自己也会好好想想。
其实《珍珠港》的爱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战争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悬空的爱情也让人难以确信,影片还是那种“灾难+真情”的典型好莱坞式,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
我决定积极一点,要让他们和我互动,便向写作老师建议放此影片,没想到老师真的买来并要放了。
我当然是要去了,他们拖家带口的也去了好多人。
晚上的电影,我下午去占时居然就没位了。
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乐乎。
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仅屋里连个站的地都没了,而且前后门都挤了好多人,真有种我大一时看免费电影的感觉。
这种状况,我很满意。
可以说是圆满谢幕。
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为此亢奋了一个多星期。
纯音乐、中英文主体曲,通通下来听。
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吗,那些旋律、那些画面就是让我激动,可真让我说出具体原因,我却无法表达。
喜欢《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别人推荐它时反而留有余地了(这种自卑感是谈起自己时常有的)。
我想,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把它和自己融为一体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痴迷的最极限。
反正它至少让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是一个随着自己而来的至亲,它让你沉醉不知归路,而不会让你有不舒服的尴尬拘谨等和人交往时常有的感觉。
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现出的是最本真的状态。
而曲终人散后的惘然,也许是它更深层次的完美。
当再有机会,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去看的。
与我同在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不仅仅那么简单。
高中的时候看的电影,应该算是启蒙美国电影了,那时候没把这片子当战争片,纯当爱情片看的。
后来重看过几次,我想说的是不管它的情节有多商业多俗套我还是喜欢丹尼带着伊芙琳在夕阳的天空中的飞翔,金灿灿的云朵排山倒海,飞机掠过的轰鸣,煽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那绚丽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
就是喜欢贝金赛尔这样的美女,古典大气,眉目分明。
有些爱情经过以后当初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丢的一干二净,记忆那么短,要让美好定格,我们需要一些够震撼的人生片段。
别说我俗的一塌糊涂,我还真觉得这样的爱情其实够刻骨铭心了。
最近国内空天猎的上映,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感动,相反,让我反而回忆起了2001年曾经最爱的电影珍珠港,《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今天重温了一下,太经典了。
感情经过生死的升华,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战争反应了感情的不容易。
结局的处理是完美的,让人感动又能接受的结局,比神剧强多了。
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先说雷夫吧,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
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他不想对伊芙琳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虽然他也很想得到,只是在努力控制而已。
无疑,雷夫对伊芙琳的爱是真爱,是大爱,同时,也是因为这种爱的信念,支撑着雷夫让他活着回来了……然而,当他回来时,他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和伊芙琳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伊芙琳来说,她也是个受害者,她被命运所捉弄,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
当她收到雷夫的死讯时,她整个人彻底崩溃了,她终日以泪洗面,彻夜难眠,备受煎熬,这个时候丹尼出现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几乎全都是雷夫,他们一起怀念雷夫的点点滴滴,伊芙琳在丹尼那里找到了安慰,找回了自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她心里最爱的是雷夫,但当时“雷夫已经死了”,她不可能守着一个“死人”过一辈子,她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重新开始,所以伊芙琳没有错,她的决定是对的……对于丹尼来说,雷夫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人,从小到大,雷夫一直保护他,连这次雷夫的“牺牲”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所以当他知道雷夫死讯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但更多的是内疚,所以他想要弥补,那就是——照顾伊芙琳!!
一开始有些个镜头,导演向我们表露了其实丹尼也是喜欢伊芙琳的,只是因为被雷夫捷足先登,再加之丹尼本身性格腼腆,缺乏自信,所以也就放弃了……但如今,雷夫“死了”,所以丹尼他有权利追求他的幸福,再加之本身对伊芙琳就有感情,so…but…就算不是伊芙琳,换着其他的女人,我相信丹尼也同样会去照顾她保护她一辈子。
在后来轰炸东京的行动中,丹尼主动要求参战,如果丹尼真的自私,那么他完全不必去送死,只要雷夫真的死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伊芙琳在一起,而且也不必担心伊芙琳对雷夫的爱比自己多……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毅然选择和雷夫一起共赴沙场。
三角恋固然恶俗,国内很多人觉得男主喜当爹,或者绿帽之类的话,有些人接受不了雷夫帮丹尼养孩子,但,这正是我最受感动的情节,失去丹尼,雷夫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孩子是丹尼生命的延续,当雷夫带着孩子飞行,当他温柔的问孩子“小丹尼,你想飞么”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雷夫将自己对丹尼的爱延续到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寄托,更是他爱丹尼的一种方式。
最后,雷夫带着小丹尼飞行,我的感觉是无尽的悲哀,于雷夫也是如此,壮美广阔的天空,再也没有丹尼与自己同行,这种惋惜,使丹尼的死显得更遗憾,使战争中失去的那些年轻生命显得更有价值……这时的雷夫,也不再那个是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而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父亲!
经过了战争与死亡、失去与获得,雷夫更能体会如何在痛苦和挫败中坚强。
在千千万万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军人中,雷夫只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懂得了奉献与牺牲的意义、生命和信仰的价值!
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小丹尼就是这个希望,他也会承继父辈的志向、成为勇敢坚毅的战士……,所以,一切都有了希望……出现的穿帮以及细节吐槽:1.幽灵山峰 当成年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上时,他们是在长岛,背景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高的山峰,至少在海拔千米左右。
而每一位长岛居民都知道,长岛地区最高的山丘也只有海拔100多米。
2.午夜快车 雷夫到旅馆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的房间,告诉她自己要去英国,当时是夜里,旅馆窗外,一个现代的公共汽车站清晰可见。
3.魔术围巾 同一场戏中,伊雯琳给他围了条围巾。
其中一个镜头从本.阿弗莱克的身后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没带围巾。
跟着一个镜头是从他面前拍摄的,那条围巾又出现了。
4.海底隧道 本.阿弗莱克在纽约跟朋友告别,去伦敦参战时,地点不是海港,而是火车站。
5.化悲痛为饭量 丹尼(乔什.哈奈特)和伊雯琳在餐厅吃饭时惊闻雷夫的死讯,这时镜头显示,伊雯琳手里的奶昔是满的,下一个镜头,奶昔只剩一半了。
6.左右为难 丹尼和伊雯琳做爱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一起谈话,她把头靠在他右肩上哭了起来,下一个镜头,她的头却靠在他的左肩上。
7.高难动作 丹尼和伊雯琳一起乘飞机去看日出时,途中他们居然在狭小的机舱里换过座位。
8.真假纸鸽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英国人把他的私人物品送到机场,其中有他的折纸鸽子。
可是,刚刚他下飞机时,驾驶舱里挂着的那只,是哪里来的?
9.天罗地网 英国空战中,本.阿弗莱克被击落,他想跳伞,但打不开机舱,他拔枪把机舱打出了两个洞,下一个镜头——那洞不见了,机舱仍然天衣无缝。
10.好深的水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被击落,他的飞机入水时,是白天,等到他从飞机中游出来,浮到水面时,天已经黑了。
11.假车牌 本.阿弗莱克在夏威夷开的车子上,挂的车牌是1943年的。
12.时差问题 在一个镜头中,一张日本日历被撕下来,在上面标出攻击日由6日改为7日。
可是,攻击发起是在夏威夷时间的12月7号上午7点55分,按照东京时间,那是12月8号3点55分,撕日历的人忘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13.太阳从西边升起 12月7日,珍珠港之战以一个大广角镜头开场,前景是整个港口,远方山峰后朝阳冉冉升起,这镜头非常漂亮,可是,按照珍珠港的地理位置推断,银幕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14.科技先驱 日军飞机起飞时,航母上满是蒸汽,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帮助舰载飞机起飞的蒸汽弹射器要等到五十年代才被发明。
15.镇定的夏威夷土著 日军轰炸珍珠港时,影片拍摄了大量惊慌逃窜的平民,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夏威夷土著。
16.玩忽职守 小古巴.戈丁操纵高射炮向日军开炮时,在画面右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的弹链,上面都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怪不得他什么也没打中。
17.无绳电话 船长打电话时,电话机周围居然看不到电话线。
18.杀人不见血 亚利桑那号沉没的段落中,一次爆炸把一个人抛到空中,被螺旋桨搅碎,神奇的是,那螺旋桨居然仍是干干净净。
19.孪生机场 发现自己的机场被轰炸,本.阿弗莱克和几个飞行员开车去另一个机场,结果他们再次来到同一个机场,布景师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20.听话的日本人 这些飞行员看着飞过的日军飞机说,这些飞机已经没有弹药了,必须返航。
虽然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飞机明明挂着鱼雷,但它们还是听话地返航了。
21.飞来的星星 片中出现过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上面有五十颗星,可在40年代,美国国旗只有48颗星星,代表美国的48个州。
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在1959年建州的。
22.殉职成瘾 轰炸开始时,盯住人群中那个拿手提摄影机的记者,他被炸死了两次。
23.空欢喜 在珍珠港之战后,当两位男主角向杜利德报道时,后者提升他们为上尉,一个月后,他们在航空母舰上出现时,还带着中尉军衔。
24.不该出现的绶带 罗斯福开会时,在座的一位陆军将军身上佩带了一条越南战争的绶带。
25.候补队员 飞机出发轰炸东京前,军官们反复提到参战飞机是16架,在起飞的镜头中,如果你认真数数,会发现美国人带了一个候补队员——天上一共有17架飞机。
26.阳奉阴违 轰炸飞机的轰炸机起飞后,航空母舰的舰长下令“全速前进”,下一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航母纹丝不动,而且下了三枝锚。
27.自杀飞行 轰炸东京后,美国飞机们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着陆,可在这个镜头中,飞机们背向夕阳飞行,照这么飞下去,他们只能在太平洋里沉没。
28.很像飞行员 影片结尾,本.阿弗莱克带着小丹尼飞行,在远镜头中,我们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带着飞行帽和风镜,下一个特写显示,本.阿弗莱克的头上什么也没有,小丹尼带着飞行员和风镜,可是,小丹尼不可能是飞行员。
还有一处严重穿帮:杜利特的轰炸东京行动中,由于所带汽油量不足,当B-25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后,根本就不是像电影里演的编队飞行,而是各自单独飞向东京的。
更不用谈后面花大篇幅渲染的“架机扫射日军救另一飞机上的战友”这一段凭空臆造的情节了。
29仁慈的日军,日军飞行员竟然挥手让白人小孩躲避空袭。
30现代化的军舰,多次出现日军飞机在诺克斯级护卫舰边飞过及三艘斯普恩斯级爆炸的军舰空袭前居然还有宙斯盾级巡洋舰
十几年前的老片了今天电影频道在重播,就又看了一遍,主要是喜欢后半段战争场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震撼和残酷,是内心被震撼到。
让我第一次觉得一直被标签化的日本鬼子,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家有父母也有情感的人类,而并不是一部机器,或者一个怪物一样的存在。
所以难怪在那之前无论是国产的战争抗战片或教科书什么,完全让我对战争提不起任何感觉,对历史也产生不了任何兴趣。
总觉得是离我很远的事,教科书上的一面倒的流水帐,无数背颂的意义、精神,都只是让我有了机械化的爱国情感,知其然而并不知所以然。
因为当敌人被标签化成一个怪物或战争标签的时候你是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这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性,就像动画片一般的虚无,也就根本无法去深刻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只留下像是打怪物一般的抽象感。
珍珠港里对日本士兵的表现,或者说有些人认为的“美化”,相信正常点的中国人都并不会因此而对日本人在中国的屠杀行为就洗白了,不过我只想说,当时我看到这部电影在这里对日本人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当时美国国力强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包容度,思想上的自由性,只有足够强大和文明有足够高度的郭嘉才能容忍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因此在当时,我觉得美国真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战胜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你在对一个智慧长者发脾气的时候他并不会说去跟你泼妇骂街一样的对吵,而是明白你只是智商不够实力不够而已,你自己也明白,他也明白,而他只是有不揭穿你的包容度,也不觉得有必要去争,而你就有像是对着高山无法逾越的那种压迫感,尽管恼羞成怒,能做的也就是在山脚下踢几脚挣扎一下罢了。
十二年过去了,世界有所改变,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更好。
当然,也觉得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真是幸运,在今天这个日子,感谢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致敬所有保卫过祖国的老兵们。
上次看《珍珠港》的时候,还是在大学寝室里,上铺被子乱作一团,傍晚夕阳的余晖从窗户照进来,我坐在木椅子上,塞着耳机,情绪跟着屏幕里的战机高高飞起。
那时候刚值自己飞行员体检没通过,却觉得肾上的小石头迟早会落下,心中依然热血。
几天前云音乐突然推送了《珍珠港》的主题乐,Hans Zimmer配出一副田纳西温暖的夏天,钢琴音响起的时候,仿佛看到农场广阔的麦穗在金光中飘荡,两个熊孩子在老爹撒农药的小飞机上手舞足蹈。
于是把片子翻出来,这次窗外雷声低沉,雨水稀稀落落滴在窗户上,我坐在床沿又跟着片子度过了三个小时。
2001年的电影,视效做得出色,放在今天看,十几年过去了,一样是大片,“卖拷贝”的爆炸,一直都那么带感。
成就视效的,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鱼类击中舰体的瞬间、被炸飞的海军撞向船桨,每一帧都做得那么细致,仿佛真实。
说到细节,偷袭前有一个镜头是在日本飞行员的机舱里,冰冷的仪表盘旁贴着爱人的黑白照片。
轰炸过后,美国大兵举枪对着飞机残骸,白色围巾染着血搭在破碎的玻璃罩上,敌人已死,他捏着一张照片。
爆炸再耀眼,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可恶的疼痛。
卖拷贝在这之后,似乎再无这样的情怀,《变形金刚》系列炸得越来越凶猛,看IMAX整屏幕的烟火乱蹿,总少了一种心一紧的感觉。
Evelyn实在太美,准确的说,是Kate太美,红唇金发,却又很温婉,水蒸气散过月台,车厢里她笑起来,皓齿洁白,看得心醉。
红唇金发的美女很多,可是大多太热烈,Kate这样细致的,甚至还带着丝丝东方的含蓄,太少。
她穿着比基尼,轻轻把海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夏威夷好沙好水。
她穿着红艳的旗袍,身材修长,旗袍褪去,露出吊带袜满是诱惑,Evelyn和Danny在降落伞的白绸布上云雨欢乐,汗珠在她的肌肤上晶莹剔透。
2001年的小Ben还没有当导演,还没有拿奥斯卡,亦没有跟马达一起坐在导演椅上一本正经地宣读“绿灯计划”。
可是十三年前的小Ben,戏里的Rafe,脸就已经那么方了,为了打飞机不要妹子不要命,好像被多打的那一针给打傻了。
Rafe和Danny,从熊孩子,变成小青年,Rafe变得沉稳,Danny还是有点小害羞,两人喜欢上同一个女人,两人合力击落7架敌机,最后Danny舍身救了Rafe,一辈子被大哥保护的小弟终于救了一回大哥,这么拧巴的感情,如果没有Evelyn的存在,想必Danny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Rafe会向他告白吧,我们一起打飞机这么久,就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电影里真要扯到演技的话,虽然那不是重点,还是可以说说Jon Voight的。
我不知道真的罗斯福当年被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的时候是怎么讲的,但是当Jon从轮椅上放下残废的腿,挣扎地站起来,镜头切给他脸部一个特写,说,so don’t tell me , it can’t be done的时候,还是很带劲儿的。
动作和台词都不多,却有着很内敛的能量。
最后镜头从海底的沉睡的亚利桑那号回到了温暖色调的田纳西,片头的配乐再次响起,Rafe牵着小Danny,在余晖下,飞过片片田野。
我看了看窗外,雨已经停了,深圳的天蓝得出奇,远处白云前一架客机缓缓飞出去,我合上电脑,尝试把被电影勾出的所有关于飞行的情绪再次抚平。
日军轰炸珍珠港那一段绝了,炸弹落在战舰上燃起火焰,火势延伸到海面上,沉没的亚利桑那号,连发瞄准轰炸机的高射炮,睡梦初醒就死于炸弹下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片的壮阔和对于战争的沉思。
这部电影对日本人的刻画还挺细致的,他们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希望用生命换去国家胜利和家庭荣誉的决心,既勇敢又天真。
让我想起来《三体·黑暗森林》里面引用的一句神风特工队队员留给他妈妈的一句话,“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
” Rafe和Danny在空中侧身晃倒日机对撞,太燃了!
每每看到炮击那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家伙的时候,真的不要太爽,谁让它是一部抗日片呢。
Evelyn真的太太太太太正了,我个人宣布她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国女人。
她在机场身着红色连衣裙走来的画面真的让我心动了。
虽然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剧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这部真的让我非常胃疼。
开头渲染那么久Rafe和Evelyn的甜,纯粹是为了后面的刀。
自己舍不得睡的女人,出去打个仗回来给兄弟睡了,还tmd怀孕了,这谁受得了哇,这要不是个战争片,Danny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我不明白为啥剧情要显得Evelyn对于Danny的追求很困扰的样子,结果一起坐个飞机就跟他睡了,为什么要这么又当又……算了,不影响我喜欢她。
当Rafe和Danny并肩走进医院的时候,Evelyn是不是在想,"Oh,my boyfriends are coming." Danny最后会被写死我已经是意料之内了。
要当爸爸了是吧?
还不让他知道?
那不是出任务必死的flag就立下了吗?
我就知道这剧的感情线存心就是来恶心观众的。
不得不说美利坚的意识形态输出功率太强大了,这电影要是放在战争时代上映,肯定能吸引一大波热血青年参军。
强势果敢的Rafe,沉没内敛的Danny,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还有Evelyn,导演很会挑人啊,这三个角色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似的,要是换成别人,我可能也不会买这个将近三小时的账了。
看的时候想起了去年看的《决战中途岛》,相较之下,《决战中途岛》相形见拙了。
要不是因为这段让人难以消化的感情线,《珍珠港》绝对不止8分。
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开头两个小男孩那段拍的很好 小时候的友谊总是单纯 勇敢 长久的,所以切换到他们长大 以致后来发生的所有事都可以理解 :)男主liao女主开瓶盖弹回那段笑死 看着都疼 木纳又可爱 :)男主要去英国参战之前见女主 他本可以像其他战士一样和自己的女友发生点什么 深情的告别 可是他没有 把最美好的时刻留在他能回来给她安全和幸福的那一刻 这在美国人身上很少见 大概因为他是真的爱女主的 我总是会被克制的爱打动:) 男主飞机被击落 所有人以为他死了 男二和女主也是,男二小时候就自卑所以之前可能一直在男一的光环下 现在男主死了 之前对女主可能就暗自心动现在一点一点表露了 他是带着忐忑和矛盾的 我觉得女主反倒接受的比较快 他问:你见过珍珠港的落日吗 当然 是从天空中看到的吗。
这段简直迷死人!
回来的晚上在机场的白色的帷幔里拍得巨美 虽然当时为雷夫感到可怜但还是觉得很美好。
:) 雷夫千辛万苦终于回来了 可是他看不到女友的惊喜和快乐 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想他一定很难受 最后的兄弟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了 他很多余 心酸💔看前面有开弹幕 所有人都在骂女主给男主戴绿帽子 男二心机 可是真的只能狭隘到只能看到这点吗 虽然很心疼男主 我也觉得女主太轻易的忘记男主 但是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人总得往前看 感情不是人能控制的 而且他们以为男主死了 也不必为此有负罪感 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可能是进展太快 并没有感受到女主有多爱男主……:( 雷夫叮嘱丹尼尔小心那段泪目 兄弟终究是兄弟,如果让我选择 兄弟 友谊是比爱情更值得珍惜的:) 记得初中看二战史 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成功战略上的失误 还有美国知道日本会偷袭 只是借机参战 前面一句很认同 后面一句我从那时候看书就一直在疑惑 是假的倒还好 美国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可是美国的情报系统那么发达真的不知道吗 如果是真的 政治真的很可怕 为了国家 利益 白白牺牲的是普通的战士 说好听是为国捐躯 可是这样当炮灰的牺牲是必须的吗?
心疼那些军人:) 日本人的严谨 不怕死真的服 一个国家 民族还是得有信仰和精神的 我们总是自诩多牛掰 鄙视小日本 可是他们这个弹丸小国却是发达国家 教育 工匠精神 学术态度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每次音乐一响起都很有画面感 :)。
希望世界和平 人间安宁Ps:这个片评分为什么这么低 看弹幕不得不感叹中国即使拍出好电影一群无知浅薄狭隘的观众也无法理解 明明可以启迪我们对战争 民族 兄弟情 爱情的思考 而有些人只看到了 绿帽子 呵呵
今天重温了一遍珍珠港。
这部20世纪中期的战争和爱情完美结合的影片后,我觉得爱情在战争中又显得是那麽的微不足道,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他们都有同一句台词:“国家都还为安定,何以谈儿女私情。
” 一场阴差阳错,缠绵悱恻的爱情,一场残酷的战争,一位绝代佳人与一对兄弟的爱情。
那场爱情贯穿了始末,将那段历史由小及大告诉我们,那般难忘。
夕阳下的佳人,战争中的兄弟情。
从不忘记爱自己的人。
这是一部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该片把男女主人公刻骨的爱情放到日本和美国战争的宏大背景中去,将爱情展示尤其珍贵尤其美好,抚慰了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们相信爱情的有力精神支柱,可以支撑恋人们手牵手度过一切困难。
而且我明白了:在战争面前,爱情是及其渺小脆弱的;在数万人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退居次席;在国家面前,无论再伟大的情感也只能放在一边。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了,那我们又何来的爱情可谈了,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以大局为重。
作为一部以二战珍珠港事件为背景的史诗电影,《珍珠港》以三个小时的宏大篇幅,交织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纠葛,更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成为影史中难以忽视的战争题材佳作。
一、配乐:历史回响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震撼 影片开篇的经典配乐《Tennessee》由汉斯·季默操刀,恢弘的弦乐与空灵的钢琴声交织,瞬间将观众带入田纳西州的金色麦田与少年翱翔的梦境。
这段旋律不仅是两位主角雷夫与丹尼友谊的象征,更成为贯穿全片的“命运主题”——它见证了兄弟情谊的纯粹,也暗喻了战争对理想与青春的撕裂。
而主题曲《There You'll Be》则以悲壮的人声吟唱,为伊芙琳与两位飞行员的三角恋情注入超越生死的力量,成为“乱世佳人”式爱情的最佳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的配乐《Attack》,以密集的鼓点和压迫感的电子音效,将战争的突发性与破坏力推向极致,与《决战中途岛》等战争片的音乐设计异曲同工。
二、历史叙事:人性切片与家国情怀的平衡 导演迈克尔·贝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复刻,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切片,构建起战争史诗的微观视角。
罗斯福总统从轮椅上艰难站起的场景,堪称全片最富象征意义的瞬间——身体残疾的领袖以意志之力挺立,不仅点燃了美国反击的决心,更以“Do not tell me it can't be done”的宣言,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处理,既避免了说教感,又以人性化的细节让观众与时代共情。
战争场面的刻画同样充满矛盾张力:日军飞行员在轰炸前示意孩童躲避的镜头,与美军士兵在沉船中绝望敲击舱门的特写,共同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无差别伤害。
而杜立特将军率领敢死队轰炸东京的段落,则通过卸除战机防护板、飞行员集体向前一步的细节,将个人牺牲与家国大义熔铸成悲壮的诗篇。
三、情感叙事:三角恋背后的时代隐喻 雷夫、丹尼与伊芙琳的三角关系,常被诟病为“狗血”,实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时代隐喻。
雷夫为保护丹尼远赴欧洲战场的抉择,丹尼在挚友“阵亡”后与伊芙琳的相互疗愈,以及雷夫“复活”后三人尴尬对峙的三角构图,均折射出战争对人际关系的异化与重构。
伊芙琳的怀孕成为最富戏剧性的设计——新生命的到来既是对丹尼牺牲的传承,也象征着战后一代对创伤的超越。
当雷夫最终带着小丹尼驾驶飞机掠过麦田时,镜头与片头少年时光重叠,完成了从个体伤痛到历史循环的史诗闭环。
四、争议与超越:商业外壳下的历史沉思 尽管被贴上“商业大片”标签,《珍珠港》仍以独特的叙事野心引发思考。
有评论批评其对日军“武士道精神”的客观呈现,但恰恰是这种去脸谱化的刻画,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日本士兵出征前凝视家人照片的温情,与执行任务时的冷酷形成微妙对照。
而影片对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国社会心态转变(从自负到觉醒)的描绘,亦超越了简单的爱国主义表达,触及战争如何重塑民族性格的深层命题。
结语 《珍珠港》或许不是最严谨的历史教科书,但它以澎湃的配乐、壮丽的视觉和充满争议的情感叙事,在战争史诗的类型框架下,完成了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回望。
正如伊芙琳的独白所言:“我们经历痛苦,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当战火硝烟散尽,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沉船与爆炸的残影,更是乱世中那些“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希望。
战火中的爱情,高颜值,记得特效不错。
小本&贝金赛尔 多么浪漫的电影 多么残酷的战争
其实这是部爱情片,我还是狗血的洒了点泪。
水性杨花女人在两个男人中摇摆不定来回叛变,朋友背叛朋友的故事
[MSc] 没完整看过,估计也很难再专门完整看了。
前40分钟让人痛不欲生,后面70分钟战争开始才渐入佳境,话说这战争片里掺的爱情真是一坨屎啊!!
看了本片,我不由得要赞叹影片的特效技术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使得空袭和空战的镜头相当精彩。对于其他的评论谈及的爱情与战争有条明显分界线,鄙人表示赞同,这确实是本片的一道硬伤,很强烈。不过对于故事的完整性,严谨性,合理性,真实性,我都要ORZ。却是一部上乘之作。收藏。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老式的桥段,让电影显得有点儿俗
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爱情片😹如果高中时候看,还会被震撼吧,现在对美国这种价值观的输出只觉无聊。对各种洗脑都觉得非常无聊🥱20201206
听说是当年的大片,结果因为911给延迟了,而我也是直到五年之后才在车载电影上把它看完的。
劇情扯過頭,以至於觀眾無法體會到任何大時代的感動,看完只想把編劇導演抓起來搖一搖。
01年的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居然远超21年的大部分中国电影,这就不难想象这对当时改革开放没多久的中国人民是多大的震撼。当然,故事很狗血,但是二战片段做得是我很喜欢的那种(与使命召唤的设计几乎一样)。“你要当爸爸了。”“不,是你要当爸爸了。”
迈克尔·贝一玩情感,上帝就发笑,观众就不买账。
一直以为是战争片,其实是有点狗血的爱情片
哎,好看,感觉花了四个小时才看完。前半段恋爱戏份甜到脸红>////<Danny跟她的亲密戏超甜超酥!禁忌又尴尬又微妙就很有趣。但还是Rafe更有魅力,完全就是张扬的爱,像太阳一样狂热!本老师的外形也更适合战争戏。中段珍珠港遇袭惨不忍睹,真的是爆哭,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是非常标准化的老美商业片,每一个细节都拿捏得精美,急救伤员时,护士们把口红和袜子拿出来做记号包扎,老黑的个人英雄时刻,总统的发言以及Danny牺牲都像卡着节奏在进行,当然是我看太晚了。有印象儿时看过遇袭片段,包括后面反击,飞机路过上空都有给一片祥和的对比镜头,这种互相毁灭前的对比触目惊心,引人沉思,我永远厌恶战争,因为结果必然是靠人力的牺牲堆起一个残缺的结局。祝世界和平。
kate's forehand makes uncomfortable
爱情的情节放中间有点扯。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第N次重看了。BD-Rip国配 11/02/02 BD 16/12/03 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