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部电影相当恶心一个在船上被禁锢了10年的少女,无法得到她原本应有的生活,没有父母,没有学校,没有同伴,只有什么?一个恶心的老头和一群歪念头的钓鱼客。
老头并不是养她并不是把她当女儿或是孙女而已为了和她结婚,多么恶心!
遇上少年,装可怜,动粗,自杀最后一刻又后悔,博取同情,最后还要来一个 灵魂交合 从精神和肉体上侵犯少女,恶心!
毕竟十年相处,少女被骗同情老头我觉得情有可原,总是一脸风骚看着所有人我就不理解了,最后一段还一脸享受的样子,恶心!
我可能欣赏不来这样的艺术片,但是看到这些讴歌这段“爱情”,替老头辩护的评论,实在忍不住了,你们都是斯德哥摩综合征吗?
恶心!
金基德的影片始終飽受爭議。
不僅是因為大尺度的場景,還因其極少的對白,試圖完全用鏡頭語言來敘事從而留下諸多讀解空間,以致對其所設符號的爭論不休。
《弓》在他的作品中,是一個典型利用符號隱喻進行導演表達的作品。
韓業雲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女演員,她的眼睛足以吸引人。
金基德給了她大量的臉部特寫,甚至是對眼睛的大特寫。
對於金來說,她的眼神不僅可以用來推動敘事,而且早已與湖中美景融為一體。
現代文明的到來打破了略顯怪異的田園生活。
影片的前段,老人與少女過著一種古代田園式的生活,老人期盼著在少女成人這一天舉辦婚禮。
遊客的對白揭示出少女身份—老人領回船上的走失兒童。
顯然,這種選擇既不符合道德也不符合法律。
兩人就在這種帶有斯德哥爾摩的關係中生活。
影片中段,故事發生突轉。
少女愛上了陸地來的男大學生,情慾在她身體內蔓延。
大學生的隨身聽,手機和天上的飛機引起了她極大的好奇心。
金基德用這些符號來象徵著少女內心的轉變。
少女的反叛—現代文明對古代田園宣判死刑。
她引誘外來的男人,與男大學生愈發親密,一切被老人看在眼裡。
當他們接吻時,老人用他的弓箭射向兩人,試圖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堅挺的陽具。
現代文明的到來勢不可擋,少女選擇離開。
這時,金基德標誌性的自殺/虐方式再次出現,遠去的船勒緊老人的脖子,在其要窒息時,少女出於感情,救下了他。
處女之血暈染文明的黃昏。
婚禮舉辦了,完成一系列複雜儀式後,老人持弓瞄准了躺在甲板上的少女,隨後將箭射向天空。
而後,少女在大學生的注視下與老人完成神交,從天際飛來的箭射向少女的腿間,libido噴湧而出。
少女在年輕人的懷間達到了高潮。
與其說婚禮,整場儀式看起來更像是古老而又魔幻的祭祀,這場祭祀是以老人和船為祭品的,箭頭下的處女止血暈染了其象徵的古代傳統文明的黃昏。
《弓》最常见的海报上,那个奇怪的汉字“弓”,看起来又像是汉字“琴”,难道是刻意设计的效果?
因为电影中,那个标志性的弓,确实还有另外一种功能:琴。
这显然是在象征:爱可以是琴引起愉悦,也可以是弓带来伤害。
在看过《海岸线》、《时间》后,我对金基德的崇拜逐渐回到正常的水平。
《弓》和《海岸线》、《时间》的关系如何?
在我看来,这都是金基德少有的小品类的电影,和金基德之为金基德的独特性关系不大,却毫不影响作为一部小品型电影的闪光之处。
电影中,老人在养护幼女的过程中爱上了她,并千方百计的想娶她为妻,他和她的关系在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水上世界里是自然的。
他们一起工作,相互看顾,有时候,老人将弓变成琴,拉出美丽的曲子。
当来自社会的人出现在船上,他们或者邪恶,或者以爱的名义,却同样破坏着这里的宁静。
这个没有背景的老人,在船上的时候看起来像极了大胡子的海明威,他对他的世界的把握和捍卫,又仿佛是《老人与海》中那个倔强而孤独的老头。
他建造起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并努力去实现,他成功了,即便是以失败的方式。
在破碎的乌托邦面前,他悲情的纵身一跃,天空和大海在一瞬间变得混沌而又透明,最终他以不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妥协和不妥协。
电影中,年轻男子作为社会上来的人,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拯救者,还是一个谴责者,他代表社会(包括我们)对老人和女孩的生活进行干预。
他做时候情理直气壮,并且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认同。
在他(我们)的眼里,即便是因为爱,这老人的爱不仅显得自私,甚至邪恶。
他们之间不仅横亘着岁月,还对自由和爱的看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并不能以岁月为代价自然取得。
老人和年轻人的差异自然在于乌托邦信仰者和现实派的差异,但谁又能否认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非简单表达对一个神性世界终将过去的叹惋(电影中射箭卜卦和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金基德是否以此来表达一个衰老而孤独的灵魂(或躯体)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衰老(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代际鸿沟)和爱的禁忌在文学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用老人对休眠中少女的身体的亲近,用私语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和岁月乃至世界的绝望,如正在腐败的肉体接近少女的方式一样隐秘而悲伤。
《洛丽塔》说的是对少女的禁忌之爱,纳博科夫想说的除了对自我的不可规约的宿命感,那个年长的以父亲的角色出现的老人在爱情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有岁月的惶惑?
《弓》中的老人那未曾以肉身实现的性爱,显然同时有《睡美人》和《洛丽塔》的成分在内:老年肉体对青春肉体的亲近的禁忌类似《睡美人》,而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父女关系,老人以监禁的方式占有的爱及解脱的不可得,和《洛丽塔》则如出一辙。
老人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以放手的方式(没有将代表男性性器官的箭直接射向女孩,而是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出现)实现了这种亲近,仿佛是金基德《春去秋来》中的神性光辉,又仿佛是源自东方神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传统。
这大概是作为导演的金基德所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那时候,世界将会怎样?
即便我们年轻,我们就一定能亲近我们想亲近之物吗?
金基德这个明显假想出来的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其过分神性和纯粹,变得虚妄,并迫使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或有的深意。
老人作为虚构的人物,仿佛除了年龄之外,更容易靠近的方式是把他想像成命运中的我们的无力感的拟人化。
这样看来,《弓》甚至不是一部有关爱和禁忌的作品,而是一段有关孤独的琴声。
在琴声里,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并最终不得不以弓的方式决绝或者妥协。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小说中成功了,创造它的主人海明威在挣扎了一辈子后选择的方式是决绝还是妥协?
我们甚至不能以《睡美人》或《洛丽塔》的方式表达自身,我们除了叹息,在任何行动之前,就已经由内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向我们提出警告。
《弓》中,老人同意放走女孩的同时,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小船越走越远,绳子勒得老人眼花闪烁,最后的一刹那,他忍不住想用刀子将绳子割断。
女孩回来后他将割开的绳子藏起来,偷偷将刀子藏在席子下面。
他抱着女孩的时候,有些欣喜,有些庆幸,更多的怕是惭愧。
就像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也面临软弱的窥视,我们的渺小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理想之绳用刀子割断。
和《海岸线》的个人性(作为军人的金基德)相比,《弓》里体现了更多作为导演的金基德的东西。
作为一部小品性质的作品,其含义繁复(而不是深刻,因为他的思想和表现手法早就在文学上有更精致的表现),却以一种纯粹、透明的方式带出。
其画面的色调、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加工(剔除无关的一切,使小船、大海、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高度纯粹)仿佛一杯精致的水,任阳光给它不同的角度和颜色。
甚至,即便作为一个一杯不会反射出彩虹的水,它也已经足够美丽。
开始没怎么看懂,按惯常的思维来看,就觉得是爷爷和孙女。
看到日历上的“结婚”两个字,开始也以为是爷爷给孙女订的好日子要让她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至于那些红色喜庆的东西,也以为是他为孙女准备的嫁妆。
中年的人的调戏,甚至极富攻击性的行为和老年人对少女的保护;老年人为少女洗澡,每晚睡觉都习惯的牵她的手,这些都没有让我改变最初对这部电影的定位。
直到那个年轻人的出现,少女展现和以往不同的笑脸,老人的表情和行为也变得和以前不一样。
我终于开始明白“结婚”那两个字的含义,开始看懂这部电影。
是束缚还是爱?
十年的时间,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的一只船,两个人,一老一小,一男一女。
还有一只弓,是他们的娱乐方式也是防御工具还是算命的工具。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老人靠一条船和外界交流,女孩,则从未离开船半步,是束缚了她还是爱她?
日历上那个红色的桃心形状和红色字,充满敌意的射出每一支磨尖的箭,充满爱意的为少女洗后背,当她要和年轻人离开的时候,含着泪并且浑浊的眼神,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还是男女之爱?
是男女间正常的爱还是有乱伦倾向的爱?
女孩终究没舍得离开,看到企图自杀的老人,她留下和老人结婚,年轻人解开了母鸡脚上的蓝色绸带,最终也解开了束缚着那只公鸡的红色绸带。
老人最终选择了死亡……女孩白色裙摆上那抹鲜红宣告了女孩时代的结束,那艘船沉了,老人永远的离开了,他和她离开了……
第二次看了,上一次没看到结局。
第一次看完我只记得少女手上彩色的布条,和眼角红绿白的点还有勾人的小腿。
弓是金基德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画面安静,配乐也美,女主角没有台词的演技更是惊艳,在撒玛利亚女孩中,她也是一个嘴角上扬,看起来一直在笑的少女。
即使死了依然笑的天真可爱。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算命的时候,船上的佛。
摇晃的秋千,少女的腿。
与世隔绝的船上,她总是笑,笑的不谙世事,笑的神秘暧昧。
老头一天天的期待,牵着少女的手,他觉得少女是自己养大的,可以陪他到死。
少女理所当然的该嫁给他,哪怕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软禁少女满足自己占有欲的变态老头而已。
只要是正常人。
总是会被年轻的异形所吸引,何况少女从未遇见过年轻男子。
他温柔的亲切的对待她。
对少女来说,那种感觉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每次看到算命的时候,都有一直虔诚美好又让人春心荡漾的感觉,少女总是浅浅的笑,笑的人不寒而栗。
少女已经陷入了爱情世界了,当她朝别人射箭的时候,就证明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羊。
她内心也许是一头豹子。
好吧。
我承认,十年的养育之恩对少女来说是一定重要的,所以她虽然恨老头但也会难过吧。
最后一次算命的时候,老头眼里似乎有杀意啊,离开了少女他这十年的愿望都不会实现了。
绳子一头拉着她离开的船一头拉着老头的命。
最后老头隔断绳子,少女砍断绳子,都是他们这十年是牵扯。
我幻想的画面是,船开走,绳子扯断老头的脖子,然后他的头在海面上滑翔,血拉的长长的,然后电影结束。。
可是,牵绊似乎断不了。
老头最后朝天空射出一箭,随着天空朝拜,飞翔在海里。
老头最后果真得到了少女,老头化成了弓化成了箭。
穿透了她的身体。
白裙子上留下鲜红的处女血。
情欲在空气中包裹着少女的身体,天空中的那一箭那么准确的让她高潮。
金基德果真不会让人舒舒服服的看完他的电影,最后的结局让我不禁恶寒了一下。
我终于知道老头和少女为什么也帮人算命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超过了养育和被养育。。
少女用她的血祭奠了老头,用她的身体救赎了老头,用她的最后的笑偿还了十年的纠葛。
看金基德的电影每次我都忍不住矫情的写些什么,可是我永远都看不懂他的电影。
她站在船头,戴着耳麦,蔚蓝的天,平静的海,微微的风,一副陶醉的样子……镜头往下,发现,那个没有连接播放器的耳麦插头……心痛!!
人的欲望不管是卑鄙,还是高贵、悲伤,这样的牺牲他人,都是不可原谅的!
看的我很压抑,但是还是比较喜欢。
看过的几部金基德的片子,对白都少的可怜,但是总会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电影也许情节有很多不完美甚至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是这些唯美的画面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就已经可以作为去看它的足够理由了。
影史上”囚禁“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从敕使河原宏的《砂之女》,阿莫多瓦的《捆着我,绑着我》,到兰斯莫斯的《狗牙》,还有近几年的热门电影《房间》,以及好莱坞的经典越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他们之中很多都是在描述被囚禁者的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如《砂之女》里冈田英次扮演的高富帅昆虫学家被困小沙丘数月,重获自由之后却失去方向,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出狱的布鲁克斯 感到自己被 “体制化” (institutionized),再比如《捆着我,绑着我》的女主最终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绑匪,《狗牙》则更是一场直白赤裸讽刺极权的社会实验。
相比于这些电影被赋予的宏大的社会学意义,金基德的《弓》显然要私人化的多,它表现的是一种微妙的,两性关系的逐力。
在影片一开始,老头和少女的这种关系是和谐稳定的,后者帮前者接客,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比如来的第一波游客对少女意图不轨时,老头站在高处把弓的弦拉紧对准游客以示恫吓。
这样的保护关系也不是单方面的,比如来的第二波游客,做的更过分,老头直接走到他们跟前把弓 对准他们表示威胁,之后搭着她的肩走进了房间。
两个游客合力把老头绑了起来,少女利用自己对船的结构的熟悉,成功地用弓保护了老头,并且射伤了两个游客。
“弓”这一意象不能更直白,它一开始出场,就是老头用来呵退那些企图猥亵少女的游客用的,这是男性力量(用来保护女性)的象征,而这个弓稍微改编一下,就成了一种类似二胡的乐曲,在每天夜晚,老头都会用它来弹奏乐曲,在这时,弓成为了一种具有抚慰力量的,体现男性柔情的工具。
电影到这里,两人的关系仍然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
有游客背后议论他们,说他们晚上肯定抱在一起睡觉,我们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们两个是睡上下铺的,尽管有出现老头给少女洗澡的情节。
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就是 经历了第一波游客的风波之后,晚上睡觉时,给了一个镜头是老头把手伸向下铺握住了少女的手,并且后者没有拒绝,这是前者对两人关系感到了隐约的不安。
真正彻底打破了这种微妙关系的是大学生的出现,这位年轻帅气,面容清秀酷似刘翔的男主角一出场,我们就知道他和之前那些气质猥琐的好色游客不是一波的,气氛也发生了直接的变化,很明显能看出少女和大学生之间有着吸引力。
而老头的不安感也很明显加剧了,比如 大学生给她的耳机,他直接扔到了地上。
把三人之间这种三角关系摆上台面的是 一个洗澡的镜头,老头在给少女搓背,但是少女的眼神望向高处的窗外,和大学生对视。
这是一个映衬主题的时刻:衰老的男性和萌生中的年轻女性 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不平衡的,只需要一具同样青春的肉体稍微来诱惑一下,老人苦心酝酿十年的“禁室培欲”就化成了泡影。
大学生第二次出现,这种三角关系更是被直白地展现,晚上睡觉时老人继续攥紧少女的手,后者厌恶地挣脱;与此同时,镜头切换到了大学生 手里的手机画面,是他白天给少女拍的照片。
少女偷偷跑出了自己的房间,去了大学生的床上,两人正要接吻时,被老头发现,老头赶走了大学生。
这时,老头的心态已经彻底失衡,他拿箭胡乱地射向船上的游客——本来他只是用于恐吓,他在日历上一下划去了好多天——这样就可以离他们的结婚日更近一点,更为甚者,他把他们两人睡的上下铺拆了,合并成了一张大床,这几乎触及到伦理禁忌的底线——他之前一直恪守的。
当天晚上,海上突然出现狂风暴雨,这也预示着两人的关系如同这船一样摇摇欲坠。
剧情的第二次逆转是大学生最后一次来船上,作为最后通牒,大学生提出用一次算命来决定少女的命运。
这里就要提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算命情节:少女坐在一个挂在船头的秋千上,老头在另外一艘小船上把箭射向船身,从少女的身前或身后穿过,射中船身的佛像上。
之后少女把箭取下来,对着老头耳语,老头同样以耳语的方式把结果告诉算命者。
我们作为旁观者完全不知道他们到底互相之间说了什么。
这个仪式饶有趣味且颇令人费解。
首先,它为影片制造了一种莫名的悬疑感,老头的箭在弦上的时候,我们总是为他捏一把汗,直到那把箭’嗖’地从少女身边呼啸而过,我们才松一口气。
算命,其实是两人扭曲关系的缩影:古怪,危险,但巧妙地保持着平衡。
另一个角度说,在算命的时候,老头其实对于少女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只要他想,他一箭过去就可以终结她的生命——对应到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也是如此,前者可以随时随地占有后者,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后者也似乎从来没有提防(在影片的一开始)。
从这个隐喻的角度来看,二人关系的变化就变得更加明了。
第一次算命时,旁观者紧张的不行,而两人却都气定神闲。
最后一次算命,老头在拉紧弦的时候已经明显控制力不够,手都在颤抖,有着不祥预感的大学生情急之下抓住了秋千,让少女落入了水中。
其实,故事讲到这已经很难收尾了,如果少女最终和老头结婚了,我们会为她和大学生感到惋惜,而如果她跟着大学生跑了,那我们也会同情老头——不管哪个结局,情感上都难以接受。
所以,影片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老头和少女在船上完成了婚礼,然后老头投海自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接下来的一段,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
老头自尽之后,承载着甲板上熟睡的少女的船 慢慢地飘向了大学生所在的另一艘小船,与此同时,少女身体开始扭动,大腿张开,逐渐发出呻吟声,越来越急促。
一个镜头切换回去的时候 有一支箭插入了少女两腿中间的床单上,不明所以的大学生就抱着少女,直到她平复下来。
我们又看到,在那支箭穿破少女的白色睡裙的地方,渗出了一片血红色。
这个超现实的 ’神交’ 场景后来一直被影迷们津津乐道——老头化身为了一支箭,和少女完成了交媾。
在这个高潮过后,大学生带着少女离开了,那艘大船渐渐沉入了海底,影片至此结束。
我喜欢这个电影,它是一个完整的寓言体系,从船(两人命运的共同体),到弓(男性生殖器),到算命(神秘怪诞的佛教仪式),它反映的是我们的(东亚)文化里的东西——性压抑,但是华语导演很少能有人有能力用一种纯粹符号化的方式来给这种文化以一种影像的阐释。
影片的腔调看似平静,甚至抒情, 但它带有一种原始的暴戾的气质,非常有力量。
我完全无法把将这个故事作为爱情故事来看待。
其中所有的隐喻都指向的是原生家庭 父母 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漂浮在海面上无法前进的船 是一个巨大的子宫。
老人和大船养育了女孩十年=怀胎十月。
日历上每一个打X的日期,是父母对子女养育的成本,而最后那个“结婚”的日期,是女孩将“脱胎换骨”的日子。
船漂流在海上,所有的物资都是老人通过小船补给的,所以那艘可以移动的小船和绳索可以看作是“脐带”。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讲述原生家庭的父母,与被他养育的子女之间的羁绊关系:最初的老人 其实在很期待也守规矩的等待那个日子的到来,一天天都划着日期。
女孩很早就懂得了男女之事,所以她会故意去坐在渔船上客人的身旁,等待老人去射箭保护她,在老人给他洗澡的时候,对小伙子投射出诱惑的对视。
但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她又会通过自己对渔船的熟悉和老人传授的射箭技巧保护自己,这些都是他们默契的体现。
但当女孩一天天长大,遇到了小伙子,老人(父母)彻底失去了对女孩的掌控感。
老人开始想要束缚她,撕毁日历,把上下铺改成双人床,想要加速的到达“结婚”的那一天。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女孩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觉醒:自己在晚上逃离房间 去和男孩靠近。
甚至拉弓对向老人,把原本匮乏的箭支射向大海。
之后女孩还折断了老人射向小伙的箭支。
最后一场占卜的结果应该是:女孩会和老人完婚,但是也会跟男孩离开。
这是一个三人都无法满意的结果,所以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三人都并不开心。
老人觉得如果最终女孩要走,那么结婚不再有意义,小伙也认为既然要走 明天一早就带她走她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所以第二天一早小伙和女孩乘小船离开之时,女孩第一次踏上离开“子宫”的道路,但老人用那根“脐带”栓住了她。
当然最后那根脐带也由他们二人共同切断。
但女孩感受到了老人的痛苦,还是决定通过完成老人想要的“结婚仪式”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所以那场仪式还是进行了。
婚礼结束之后,老人纵身一跃 跳入大海。
因为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和使命。
但他射向天空的那根弓弦,最后落在了女孩的下体前,在虚空之中,拿下了女孩的处子之血。
(这一段给我太震撼了)电影中每一次的弓做成的二胡拉出来的曲调的弦外之音,都是 一个名为“爱”的曲调。
我不能简单的诠释这首曲子讲述的是男女之爱或者父母子女之爱,我把它称为“爱”这个比较宏观的命题。
每次那首曲调在风中响起的那一刻,都是女孩和老人笑容最灿烂美好的时刻,女孩也能通过扔掉随身听后没有插线的耳机听到那首歌曲来想念海对岸的小伙。
女孩和小伙彻底离开之后,如同完成使命的老人一般,那艘象征着母亲和子宫的大船 坏掉已久的发动机突然启动了,随后也逐渐沉没在海中。
女孩挥手跟大船告别。
这一段旅程仿佛是每一个子女告别原生家庭的必经之路。
父母都希望在养育过程中给你创建一个很安全的城堡,但随后,你最终都要去踏上面对更广阔的世界的旅程,和对原生家庭的告别。
父母之爱,你并不能要求它是无私的,他们都是渴望有所索取和渴望回报和满足的。
我们作为父母和作为子女都得承认和正视这一点,但导演或许想表达的是;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了爱的存在。
不得不叹服视角的独特,音乐也是出奇的好。
月夜下的老者,用弓弦琴拨动着海面,喑哑悠长,不绝如缕。
抒发愤懑,倾泄忧郁。
弓、船、老者与少女,都是象征。
都是符号。
给人广阔的遐想空间。
既有生之欲望,亦有死之解脱。
十年之约,孤独之盟。
是禁锢,也是自在。
传统之堤,在现代文明面前,轰然崩塌,春水总归逝去。
神话也将破灭。
少女不谙世事,充满着好奇。
坚贞无邪,稚气未脱。
保持着璞玉的气质。
宁静的大海,偶尔也会泛起狂澜。
老者的纵身一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荡起的涟漪,正如射出的弓箭,直指人心。
旧有的一切,随着一个时代沉入海底。
老人--- 张弛之间再强悍的弓 也需要松弛 松弛是为了要继续强悍 琴让男人的松弛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内心情绪的张弛 在大海上 或 细缕吟叹 娓娓旋出 或 翱天悲鸣 撕裂长空 女孩--- 灵魂的成年礼砍断绳索回到大船 她又恢复了久违的微笑 因为她读懂了一种新的情感 那是一种只有成熟女人才会懂的情感 在被爱的震荡中 她收割到了一个心灵上蜕变完成的自己 所以她笑了 这时候真正的仪式才开始 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人与神和兽的区别就在于 人除了有一个兽欲的身体外 还有一颗可以控制身体一切行为的灵魂
隐喻
船中的老人与少女,他们不仅仅是具备情感联系的相对个体,更组成了一个弹性的系统。弓箭是表达的载体,传达不发声地愤怒,而力量和美都来源于弓绷紧的那一瞬,所以无论谁想撤出这个系统,必将先在情感受制中自毁。这是一个没有结构的上乘剧本,它的高潮恰恰就是少女的高潮。
再也不要看金基德了,也不要王家卫,也不要蔡明亮。做作到极致
当所有人都世俗地以为老牛要吃嫩草的时候,老人用一种超然的方式完成了结婚仪式,在不伤害女孩的前提下。狠狠打脸小人之心。嫩草究竟是老人想吃,还是油腻男人想吃,还是小鲜肉想吃?生活的灰度之广,堪比海洋。箭➹的意向使用令人大开眼戒。第一部金基德,唯美,惊喜。用“弓箭”“拉出”的二胡bgm是真动听,女主的笑容是真甜美。
剧情无感,原声太好听了。
十多年,也没人要救这闺女?最后忽然来个人?
再怎么包装,也是囚禁啊……竟没有一点批判的意思?女孩的父母在找她哎
姜还是老的辣,先用苦肉计收服自己养了十年的童养妇,再跳水自杀变成水鬼换得性之力,最后在年轻情敌面前做一把爱示一把威..
片头开始出现的弓尾部,就极像男性的勃起阳具,因此弓本身以及拥有者就是欲望的化身。但老头具有可能是性无能者,因此寄托于“结婚仪式”等外在进行欲望占有。但当无可挽回时,只能寄托于象征欲望的弓箭,完成象征的交合,此时完成了占有也结束了占有。
在《弓》中,金基德电影的仪式崇拜感似乎更加浓烈
弓,引而不发时最强大,达到目的后,猝然而衰
“Strength and a beautiful sound like in the tautness of a bow.I want to live like this until the day I die.”爱是自私是占有。得不到的迫切想得到,得到后放手却又如此轻松。
一贯的手法,一贯的反传统。
金基德套路都差不多嘛 图解无力
傻逼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6.8/7.2
配乐极致了。
唯一觉得韩片的好看之处,就是此片。其它的没什么影响。
弓与琴,日与月,船与床,阴与阳,二元的象征,在窥探与表演中,交合为一元的仪式,一场性、或不如说初夜的献祭,通过对肉身的弃绝,男人将自己化为跨越时空的飞矢,将virginity钉入神与凡人之间的虚空。金基德确实引入了新鲜的观看经验,极致的形式如同言语的戒,蓄积着释放的能量,有点像是邪教版的张艺谋,摇曳的特写和色彩的冲撞,从封闭中超拔出只可仰望的对象,但也像其他直男导演一样,沉湎在对女性的拜物式摩写和音乐驱动的仪态里,缺乏对情境合理性的思考(少女衣服哪来的,不按弦又是咋出声的),在将人作为客体、或者说祭品后,他好像再也无法返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