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印度电影是不怕揭短的。
光是近年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
爸爸》《起跑线》《神秘巨星》《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等等电影,就对竞技公平、教育体制、家庭暴力、卫生安全种种问题,进行了不加粉饰的曝光与反思。
而且,这些电影跟《一个母亲的复仇》一样,对女性处境会有更多灼热的关注。
这种关注连绵不休,就像是盯着同一具身体,惊骇又悲恸地发现上面竟有那么多从不见愈合的创口。
故事总是痛得不知往哪呼吸。
阿丽娅(萨佳·阿里饰)才18岁,就因为在一个派对上冲撞了所谓的男性尊严,结果被四个男人绑到车上轮奸,事后还被遗弃到臭水沟里。
那一身血红色的礼服泡在污水里,把人衬得比鬼还凄厉。
这些禽兽的行径叫人齿寒,何况行凶者还包括她的同班同学,年纪同样不过18而已。
但这样的罪行,最终被法院以证据不足的理由,一笔勾销了。
反倒是阿丽娅的父亲阿南德(阿德南·西德奎饰)在愤怒之下锤了被告一拳,被扭送到牢里。
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看透了这荒唐的现实,悲哀地明白司法体系与警方势力极其不可靠,而背后那些看不清底细的权钱势力随意兴风作浪起来,即便是他们这些中产阶级也难以招架片刻。
更何况在印度,大多数人活得比他们更加不堪。
悲痛不已的她决定私下复仇,以暴制暴。
她在染布坊高悬的红色布匹间穿行,风把布匹吹成了战旗,而她将手刃敌人,用那去势后的鲜血献祭。
她吃鲜红的苹果,夏娃启智一般地想到提取果核中的氰化物制毒,一石二鸟。
从红色到红色,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红色的报复计划。
协助她的私家侦探DK(纳瓦祖丁·席迪圭饰)总爱说,“上帝会安排好一切”。
戴维琪则回应,“上帝不是无所不在的”。
而DK说出了非常有意味的一句话,“所以才有了母亲”。
这里的“母亲”,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那个角色,而且暗含了一种超越为母则刚的能量,也就是说,当孩子惨遭毒手,你愿意为了她寻求遥不可及的公义,而走得多远,付出多少。
而且,电影恰恰是关于一个母亲的复仇。
当生父还在祈愿法律程序能够带来最终的公正审判时,是她这个继母不惜让双手沾满了污泥与鲜血。
给她的爱加持的,是那种聪慧、果敢与稳重。
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再一次站得比男性要高大,要威风。
对比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下的糟糕现实,电影多少带有传奇的色彩。
而戴维琪长驱直入的复仇,更是这传奇的极大加成。
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这种高度能够最大化地挤压出控诉的、减压的、释怀的势能。
在生活中见证了太多比电影还残酷的事情之后,哪怕靠传奇来回血,那也是足够心满意足一回了。
所以,《一个母亲的复仇》能够成为爽片。
哪怕它在一些逻辑问题以及现实可能的考虑上做得不够周全,在叙事节奏上还差点被最后一部分的失衡拖垮,但它就是冲着大快人心奔去的, 粗糙,却因为有力,还是能够引发振聋发聩的呼号。
而我们也要看到,这部电影作为爽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爽,竟然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砸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
印度的情形让人格外不寒而栗。
要知道,它还背负着臭名昭著的“强奸大国”恶名,而首都德里,正是“强奸之都”。
很早之前就有数据统计,说是每22分钟,印度就有一宗强奸案发生。
《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号称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那年12月16日,23岁的乔蒂跟男朋友看完电影回家,误上一辆公交后,他们被上面的6个男人频繁施暴。
最惨的是乔蒂,被轮奸之外,还被用铁棒虐待,连95%的肠子都被拖了出来。
他们躲过了施暴者的毁尸灭迹,但13天后,乔蒂还是不幸去世了。
这故事,今年Netflix推出的印度剧集《德里罪案》就有非常震撼人心的揭露。
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面对这样一起悲哀至极的事件,通过一段传奇的打造,做了一个温柔的幻梦。
毕竟在现实中,“黑公交轮奸案”很可能会跟同类案件一样,因为法律体系破漏、审理制度滞后、犯罪成本不高、民众思想落后、女性地位低下等等盘根交错的缘由,落得个从轻发落甚至不了了之的结果。
当电影迫使戴维琪不得不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赋予了她足够的手段与运气,对穷凶极恶而且不思悔改的行凶者,进行了让人解气的以牙还牙。
公义缺席了,伤痛也无法挽回了,这电影就像把很多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脑中的畅想给呈现出来一样,让戴维琪越过一切束缚,酣畅淋漓地使他们被阉割、被下毒、被嫁祸、被枪杀,以最惨的状态,迅速迎接早该降临的报应。
电影里,痛不欲生的阿丽娅不是躲在拉近窗帘的房间里,就是在浴室里发狠地擦拭自己的身体。
直到看到不法之徒遭到惩罚,才一点点拉开房间以及精神世界的窗帘。
她走出来了。
而我们多么希望,更多遭受到这些暴行的人都能够驱散阴霾,而且不用行使极端的私刑。
当然,更希望再没有人需要经历这些。
那在痴人说梦之余还是要讲,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要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反复袒露各种脓包并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
为啥评分这么低啊?
我觉得真的挺好看的,符合印度国情,真的是一个强奸案高发国家。
影片中一家人都很坚强,这样的后妈难能可贵,母亲母爱是最强大的,女儿重新“站起来”……音乐也很棒啊……但我是不敢去印度的……希望这部影片能够给印度国民一定程度的警醒吧……有的时候法律不一定能够公平公正的……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片名叫《一个母亲的复仇》。
但 戴维琪 并不是 艾莉亚 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继母。
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在琢磨这个设定。
如果要讲一个单纯快意恩仇的故事,亲生母亲对故事而言不是更方便吗?
可以省略前面那一大篇介绍家庭关系的章节。
戴维琪 的复仇动机也更加简单明了。
电影里有三个地方交待其用意。
一个是 戴维琪 对 艾莉亚 的敌意表示理解,跟丈夫说“她是怕我抢走你”,而 艾莉亚 也对爸爸说“没有妈妈的女孩是不会幸福的”,一个是戴维琪 对DK说“神明并不是无处不在的”,DK回答“所以祂创造了母亲”。
最后是主角全家去度假时,背景里放的歌,女声部唱“为了在这个世界活下去,你我需要的只有彼此”,镜头中是 艾莉亚 和 戴维琪 对视。
“女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竞争关系”。
我小时候就被这样的舆论包围着。
如果你不喜欢一个女明星/名人,那你一定是嫉妒她。
虽然我不喜欢的男明星/名人更多,表达的方式也更强烈,但就没有人会这么讲。
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们永远受着女人的迫害——继母、姐妹、女巫或者是另一个公主——需要王子去拯救。
我很抵触这些故事,因为那些继母和女巫们迫害公主的理由,在我看来都不怎么成立,而且公主们都太窝囊了,叫人生气。
长大后分析起来,那些写故事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告诉小姑娘说“男人的爱情是女人唯一的幸福,但是除了你的母亲之外,别的女人都是挡在你通往幸福大道上的巫婆”。
这些小姑娘长大后自会小心能干(女巫)或有权(继母)的女性,而期待着男性的拯救,他们救赎的方式多少带有些性暗示 —— 在公主不省人事时吻她是基操。
这部电影将 戴维琪 设定为继母,无疑提升了立意。
把故事从单纯的“亲情复仇”变成“女性间的互相守护”。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站在司法两端。
一端是四个强奸犯肆意妄为,另一端比如法官、警察甚至受害者(艾莉亚 的父亲)却都是“爱莫能助”。
法官表示“我尽责了”,警察表示“我尽力了”,父亲表示“我很愤怒”。
但是他们都多少安于事情的结局。
因为他们不是女性,他们感受不到体会不了“被强奸”的痛苦,他们不会懂得,只要那四个罪犯还在阳光下自由行走,艾莉亚 会害怕每条陌生的街道会恐惧每个黑暗的角落,她会一生活在噩梦之中。
戴维琪 作为 艾莉亚 的继母,出人意外地担当了她的守护者和复仇人(警察一开始怀疑“亲属复仇”后,直接锁定 艾莉来 的父亲,根本不作他想。
艾莉亚 也以为是爸爸干的)。
那么亲生母亲呢?
在你们的女儿受到伤害后,你们该怎么办?
在印度,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以前在法国工作时,遇到一个从魁北克来出长差的同事。
我们都喜欢独自乱晃,他学过一点中文,我想听懂魁北克口音,他想去西藏,我想去印度,于是聊起来。
其时 “德里黑公交案”还没有发生,他就郑重地劝我“不要去印度”。
我:哦,单身女人有点危险是吧,我以前听说过。
但有那么严重吗?
他:非常严重。
不仅单身女人不要去,女人结伴也别去,就算跟你男朋友一起去也不安全。
整个印度,在我看来,对女人都有敌意。
我(笑):我来的地方对女人也谈不上多友好。
他:我在南京待过六个月。
我见过男人在街上打女人,警察也不管。
但是印度比那严重多了。
在那里,先是男人,然后是牛,然后才是女人。
他们还有种姓制,你知道吧。
低种姓的女人比牲口都不如。
说实话,我刚去的一个月都缓不过劲来。
我住的可是新德里啊!
我的天!
我(怀疑他太夸张的小眼神)他:这么说吧……我没有恶意,就打个比方,如果说你被强奸了,你妈妈会怎么办?
我:我妈?
以她的性格……说不好会不会杀人。
他:杀谁?
我:当然是强奸犯了,还能有谁?
他:在印度,妈妈会杀了女儿。
如果一个女人被强奸了,他们会杀掉这个女人,然后在法庭上说“她被强奸都是她的错。
因为她天黑之后出门,因为她喝了酒或者没得到父母允许做了一些事情,因为她穿了西方的衣服,所以都是她的错,是她的过失令父母蒙羞,她应该死”……你明白吗?
你能想像吗?
我:荣誉谋杀?
他:喔,你知道这个词。
我跟你说,印度女人非常漂亮。
所以我那时怕得要死。
要是我不幸爱上一个印度女人可怎么办?
我给不起结婚的金子。
如果女孩偷偷跟我走的话,她爸爸抓住她会把她打死。
从我的立场上来讲,居然有人在那个国家生养女儿,就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事。
中国还是好多了,马@克@思也没有叫男人去强奸女人。
我:哈?
他:印度的神给了男人强奸女人的权力。
虽然我不大懂他们的神,太复杂了。
但是有一个印度人这么跟我说的。
所以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去印度。
我在他的劝说下放弃了去印度的打算。
后来发生了“德里黑公交案”。
强奸犯说 “一个女孩不应该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来闲逛。
这不仅仅是强奸,也是在解释一种规则。
” ,而强奸犯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则说:“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
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
她又该为谁活着?
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
” 我一直记得刚到法国时,教文化的老师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表现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一部电影,要用一个继母的角色去呼唤这个国家的母亲保护和帮助自己的女儿,可知我那位魁北克同事作为一个“外来者”所目击所感受的性别矛盾毫不夸张。
但是那些电影也不能拍不能上映的地方,真的会更加好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电影头条(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75438/有的朋友认为这个电影给印度的强奸事件降级了,认为没有表现出这个严肃的社会现象,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如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MOM,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对政法的不公和对孩子的伤害而做出的反抗啊,还有你所说的侦探,影视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侦探调查的过程没必要在电影里表现出来,能表现出结果就可以了啊。
印度强奸案的高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本部电影里反应的侧重点不在于受害的女孩儿被伤害的多么惨烈不在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而是在印度律法不公不能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情况下,受害的家庭不得不以暴制暴来维护正义,让强奸犯得到他的惩罚。
这是电影作品,这不是纪录片。
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德里黑公交案“印度的女儿”。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
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
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
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
《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
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
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
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
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
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
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
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
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
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
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
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
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
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
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
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没有。
(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
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
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
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
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
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
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
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
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
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
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
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
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
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
们!
不!
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
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
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
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
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
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
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
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
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
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
但是侦探没有。
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
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
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
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
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
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
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
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5.11晚更新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
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
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
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
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
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
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5.12晚更新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截自某说我肤浅的豆友的主页,她给流浪地球一星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我要强烈吐槽咪咕视频的弹幕!!!!
一堆“活该”“死了才好”“自作自受”“女的都这样”……女儿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气死了!!!!!!!
“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它创造了母亲”刚开始弹幕说是继母,我不信,我不信有继母能这么好,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有人质疑继母的爱,说实话我也存疑,但我更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在车站遇到个身高不是很高的母亲,领着孩子等车,明明很小一只,但又比她身后高个子的女孩“高”很多…是不一样的气质,我无法用言语形容这部电影优点太多了,黛玉真好看🥰🥰好人多,jc是好人,侦探是好人,大家都是好人有人骂女儿对继母怎么怎么,说女儿活该但是女儿态度很明确啊,她可以接受继母,只是不能接受继母替代母亲的位置这非常能理解啊!!!
再说一遍!
女儿没做错什么!!!!
苹果核复仇那段太精彩了!!
从苹果核到卡时间制造“证据”再到去医院“恐吓”最后被自己同伴“气死”,简直完美!!!
结局更是神来之笔,三人对峙时候,我想谴责那个jc(肯定又是jc针对母亲,母亲放下武器,jc也放松了,被坏人抓住机会……)然而并没有,jc把枪递给了母亲,给母亲机会母亲犹豫了,女儿听到母亲的复仇,站了出来(女儿肯定喊妈妈,母亲肯定被女儿感化,母亲放下武器,坏人留给法官审判)然而并没有,女儿喊了妈妈,母亲扣动了扳机……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说最后父亲到底怎么了(应该是死了吧?
但是挺草率的哈)侦探的剧情还可以再细一些,不过再加可能会显得冗长反派“复仇”时候太简单了,倒显得女主过于谨慎了(应该谨慎,复仇当年非常好,只是这种对比也挺明显的)……来标记的时候属实没想到分数这么低,我以为会8+然后就想着看看大家的评价,认真发表看法的都值得我学习,一直到我看到了这段
我认为男的(特指)应该被强奸,因为众所周知男士更优秀更有钱更有爱更有地位更有学历更被人嫉妒哦,可能没用,强奸只会让这种生物高潮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
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
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
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
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
走进不了人物。
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
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
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
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
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
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
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
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
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
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
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我们的女主,一名生物老师,so,后面用苹果籽致使运动达人死亡就容易解释了。
这是女主的学生兼继女,当然叛逆期的女孩都会仇视那个和她分享父亲的人,所以女孩讨厌她的继母,但对于同父异母的妹妹却非常喜爱;继母是个善良的母亲,一心想和女儿搞好关系。
女孩和朋友去参加派对,打扮的非常美丽。
在派对上女孩的同班男同学去搭讪未果反被女孩奚落,男同学伙同三个社会人士绑架了女孩,强奸施暴。
女孩被施暴者踢下车,扔进排水沟,第二天早上被出来晨练的路人发现并报警。
女儿出事的当晚,母亲就心神不宁,因为女儿向来是遵守承诺的,说的十分钟到家,但两个小时都没回家,母亲还去派对寻找询问女儿的朋友,均未找到,于是报了警,警察虽然受理了但不以为然。
第二天看到女儿这样的状态,母亲泣不成声。
女孩很艰难的将事情经过说出,警察也逮捕了4名嫌疑人;法庭上一次次的宣判过后,4名嫌疑人无罪释放了,女孩崩溃了,她更恨自己的继母了。
她对继母说:“其中一个施暴者说“给你妈妈打电话呀,叫你妈来呀”警察和法院得不到公正的裁决,母亲看到女儿如此抑郁难过,其中一名施暴者是自己的学生,在校园里碰到后还若无其事的向母亲打招呼,心如刀绞的母亲决定自己复仇。
一个私家侦探在当晚听到母亲报警后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这个母亲,说道一定会有帮助的;果然母亲找了这个侦探,开始了复仇之旅。
第一个死去的人是个酒鬼,被两名妇女迷晕后施以宫刑扔在家附近的街道,回家后在厕所发现自己的身体零件不足,惊惧之下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挂了。。
第二位是个运动健身狂人,母亲潜入其家里在蛋白粉里加入苹果籽粉(苹果籽里可以提取出氯化氢),并且还将此下毒事件栽赃给了对她女儿施暴的学生(厉害了)第三个施暴人自己的学生也入狱了。
虽然这个运动达人没死,但下半生也废了,瘫痪在床上什么也说不出来,母亲特意来看望他,说的话真是大块人心,看图吧这个警察不去抓坏人,光想着抓那个杀了坏人的人,刚开始怀疑女孩的父亲,但是在运动达人房间里发现女士眼镜时才确定杀人者是女孩的母亲。
第四个人是黑社会的混混,他硬是从已经瘫痪的朋友口中猜到几人遇害凶手是女孩的妈妈,并且发现那个侦探在跟踪他。
于是,他杀了侦探,并通过侦探的电话得知女孩一家外出旅游住的酒店。
酒店中,男人追逐着女孩,母亲奋力解救,也许是奇迹吧,女孩逃脱躲在不远处的树后,母亲抢到了男人的枪,扣动扳机的时候那个多事的警察赶到了,本来是极力劝阻母亲不要冲动,但不知怎么被母亲说动,警察解下自己的配枪交给母亲让她报仇(似乎警察开枪不犯法来着),母亲开枪打死了最后一个施暴者。
在大树后听到一切经过的女儿奔向了继母,终于叫出来妈妈(废话,亲妈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然后影片结束了。。。。。。。
说这个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好像改编的太理想话了。
实际上是一名女大学生和男友错上了一辆不在工作线路的公交车,女孩被7名男子施暴。
结果虽然入了狱但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所以像影片中的这样高智商复仇方式看着爽,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可行的。
虽然影片漏洞很多,但是能看到坏人被手撕还是很爽的! !
相比印度其他优秀电影来说,还是逊色太多,比较一般了
如果法律不能伸张正义,那么以暴制暴也未尝不可。
陪我妈看的。被复仇爽片的逻辑惊到了…唯一的收获就是我妈看完了跟我抱怨女主复仇智商频频下限,and 如果我被qj了她会直接拿机关枪去扫射那些坏蛋 lol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神明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It's not that "not all men" rape that matters. It's that "all women" live with the fear of getting raped.
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改编的题材很好,但拍摄不敢恭维
太扯了。杀人剧情真是漏洞百出。
你要煽情我懂,但为毛要整这么多沙雕设定?
如果是爽文电影,它又不够爽。如果是女性电影,它又不够女性。母女情感莫名其妙,所以故事毫无逻辑,想要让它硬生生合理都办不到。只能是导演的一场yy因为看到导演的立场,所以给两星
太长太杂,动不动来段音乐,结果啥也没有,最好高潮也平淡,张力不够。湛江金沙湾SFC上影影城,和文杰开电动从遂溪回来看的。
这就是被揍以后忽然变成武林高手的故事……这个妈还是资本家呢。那穷人可咋办?学泰拳么?
给一个4分。极其糟糕的视听语言,动不动背景音很大声的带节奏,前后风格完全是断裂的,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悲情,后面竟然有很多笑料梗,全场哈哈大笑。本来主题应该是控诉印度社会和司法,最后竟然一个模仿英雄本色拍成主旋律了。然后我不喜欢这种体验派表演方式。BBC 推出了纪录片日本之耻,韩国有蚯蚓,还有之前张紫妍事件,中国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对于女性地位较低性观念传统的东亚,强奸对女性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希望这些电影,真的能像韩国电影一样推动司法完整。这种复仇类电影,要么你拍成血浆B级片,满足观众复仇的快感,要么你拍的克制深刻,引起全社会反思,这片都没有做到。
这种结局你国永远拍不出来。
网文既视感
基本上你想怎样就怎样。
体制与法律不能惩治恶行不能保护无辜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母亲固然伟大,复仇固然痛快,但是也不太敢苟同这般越过法律界限的处以“私刑”的行为。与印度黑公交案还是相差甚远,事实远比电影残酷和发指,电影提供了一个大家愤怒情绪的宣泄场。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影片在搭建处非常意图先行,又力不从心。母女关系讲得不感人,因为缺乏情感的渐进,在此方面煽情高手韩国就十分厉害了,《素媛》父女情的渐进是可触摸的,而本片最后要付出那样的行为才可以换来一声认可,有一种论迹不论心的无力感。侦探的角色十分奇怪(过早的给了关注性镜头),连带警察的角色也十分奇怪(表演及最后的行为),我怀疑是从真实选材中取错了拉锯的人物关心。这个电影演到后来不像是从现象讨论到本质,而是要擦去本质的一些东西。
原真实事件绝对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但这个片子没有试图去挖,仅仅是个复仇故事,母亲在爱的驱使下战无不胜,说实在的看不看都可以。怀念一下女主。
这个应该是结合了印度黑公交轮奸杀人案改编的吧?很不喜欢改编后的设定,女孩居然是参加酒会遇害的,啥意思?聚会对于女性来说不安全呗?真实案件是和男朋友出门坐公交就被轮奸啊,跟电影里和闺蜜去酒吧喝陌生人给的饮料是一回事吗?感觉导演本质上也是直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