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12 Years a Slave,被夺走的12年(港),自由之心(台),为奴十二载,黑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迈克尔·法斯宾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拜伦·巴特,保罗·达诺,保罗·吉亚玛提,露皮塔·尼永奥,莎拉·保罗森,布拉德·皮特,阿尔法·伍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为奴十二年》剧照

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7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8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9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0

《为奴十二年》剧情介绍

为奴十二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olomon Northup(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饰)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Ford先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Epps先生(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他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Solomon是否能结束他身为奴隶的命运? 本片根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国王班底宝莱坞生死恋侵略!乌贼娘OAD点五步本德尔:帝国的黄金干爹有问题无法直视双重风险善意谎言情人眼里高一D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龙娘七七七埋藏的宝藏盛夏的方程式镜中的完美丈夫曼殊沙华第七日相会在昨天大马帮火线第四季战火遗孤白日末路乔家大院灼眼的夏娜2白夜铁在烧萨拉甜品店热力营救哑孩儿狮口惊魂陀枪师姐2021

《为奴十二年》长篇影评

 1 ) 要警惕软性的“女又xing文化”

我认为维系人类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共识,换句话讲,就是善良、正义的心甚至超越xue亲关系。

有些父母也会伤害他们的孩子,友谊也可能会遭背叛,恋爱就更不用说了。

更何况是皮肤颜色?

但不论亲情、友情,或爱情,陌生人…等等关系,大家是不是选择的都是那些,志同道合?

或者…怎么样的人,anyway,总之我的是那些思想善良、正常的人,无害的人…等等。

想象一下,一个伤害你的中guo人,一个向你伸出援手的bai人,你选谁?

影片中,他们有皮肤颜色作为区分。

黑跟白。

只是现实中所有类似的关系,都会这么鲜明吗?

有些guo家也许能力强,所以他们qin略外人。

但是也有些guo家比较弱,他们只能伤害自己人…那么,这种“女又xing文化”真的远离现在的人了么…?

影片中可以看到,这些bai人找黑nu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去干体力活,甚至于牟利。

但是如果换成更软性一点的呢?

麻痹你们?

现在可能跟从前不一样了。

现在是这个hei人在这个bai人这里干不爽了,他可以跳槽到另一个bai人那里去。

直到可能幸运的话,找到一个脾性更好的白人屋檐下去干活。

但是口碑可能相传。

比如你如果用了什么劳dong仲cai之类的,下一家公司他可能会知道。

而且现在他们,比较温和了,没以前那么…ji进。

因为像以前那种做法,被推倒了。

所以他们发展出来了新的…更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统zhi局面的方法。

大家要警惕这种东西。

从前他们对你们太坏了,现在给你们涨了点人quan,你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开始感恩。

开始习惯。

麻痹。

部分人可能觉得自己现在过得挺好的,有吃有穿有住的地方,就像那些fu人的gou一样看看男主这句话,应该作为“女又li”的共识:

那天我看到有些guo人吐槽,一个女老外吐槽她的待遇低到离谱,可是却让某些guo人艳羡不已。

举个例子。

他说,哇k,这份工作你不要我来做。

这么好的工作,耍凡尔赛呢?

真不知足。

你们看看自己,真的不要太习惯了…你们都是人。

为什么对幸福毫无渴求呢?

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有害的思想是,众生皆苦,人间疾苦之类的话感觉现在很多人好像适应了苦难一样的。

为什么苦难是正常的呢…醒醒。

还有那个李诞说,人间不值得我一直想反驳这句话。

其实人间应该是很值得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剥夺了你这种体验感,从你生下来你就入了局了。

你们的心,蒙了太多的灰。

你们可能失去了一种对寻常事物的鉴赏能力。

也许你们可以想到的下一步,还不够完美。

但我认为,坐以待毙不如弃旧迎新,到了下一步再说。

应该试着朝着可能更好的方向前进。

你们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我想,你们应该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你们想要吃苦吗?

想在d层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想贫穷吗?

…我真的希望你们可以去观察一下那些…一些生下来就很幸福的人的生活,那可能会颠覆你们其中一些人的认知。

真的是所有人都苦么?

也许有些人,他的人生就很顺。

他再差,可能都远超某些人一生的“幸福”至高点。

就像谷il说的,“他们可能也永远不会体验到,我有幸每天感受到的喜悦、感激和爱。

”(这句话网上搜的)

 2 ) 《为奴十二年》,自由的尽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

一步一步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下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一点点为人民带来自由。

在人权已经被得到极大尊重的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已经变成,需要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在发达的城市拥有一个自己的住所。

这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看来都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吧!

不知道未来的人们会怎样看待现在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但问题一定都能被很好的解决掉。

历史的意义在于让新的时期的人们知道过去的前人们的巨大努力,而让处于新时代的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变成现实,我们的追求一定会的到反响!

回望痛苦的匆忙悲惨过去,也能让人们积极的面相未来,这就是优秀的电影通过自己合理的讲述最后能给观众留下的。

尽头不一定都是悲哀,前面还有真诚、希望、善良和自由。

希望自己在20岁以后的阶段,保持积极,不放弃希望,岁月说短也短,说长也长,珍惜并且努力的改变现在想要改变的处境。

 3 ) 只要你不是体制的受害者,你就不会去斗争

在一个体制下,只要你不是受害者,你就不会反抗。

一开始男主走进商店给妻子买昂贵的丝巾,为奴隶的黑人同族诧异的跟着进来,可能是为了寻求帮助,男主是看到他的惨境了,但是因为事不关己,不为所动…云淡风轻的旁说句 No intrusion 。

之后男主由于黑肤色,被变卖,殴打,虐待。

烈日炎炎下,被吊在一颗树下,只有脚尖轮留着地,煎熬了一下午,这镜头太深刻了。

survive not live 。

他过着牲畜一样没尊严生死不由己的日子,整整12年!

最后脱得自由身,体会到了黑人制度的无人性,为黑人权益斗争。

再看看这个体制下受益者白人,所罗门第一次被卖,到了看似好的人家。

看起来比较慈悲的为人母亲的女主人,看到黑人女与自己的孩子分开被卖,也只是说 Oh dear, poor woman. Something to eat, and some rest. Your?children will soon be forgotten. 她感受不到她的悲痛欲绝,好像一个高级物种根本不觉得一个低级物种会有太多情感,她丝毫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

一类白人男性更是可笑,一边抽打自己的奴隶,一边为自己的罪恶开脱,一边受着内心的煎熬,有机会救赎自己的内心,他也不愿意接受,前承诺刚落下一刻就直接背叛男主。

他就这样一边一边的周而复始浑噩度日。

绝大多数拜仁男性,一个个面目狰狞觉得虐死黑人理所应当,丝毫不觉得有罪,即使在上帝面前他们也觉得杀死自己的所有物这是自己的权利不涉及罪孽。

极少数白人男性,智慧的感受到体制的不合理,勇敢的表达出来想法,但怯于去做,从承诺寄信到所罗门被救,苦苦熬了大几年,片中没交代为什么这么久,我初步猜测估计是那位白人临死才寄出,或者逃到很远的地方才寄出。

在一个灭绝人性的体制下,只要你不是受害者,你就不会去斗争,起码你不会去反抗…

 4 ) 一篇平淡的奥斯卡八股

1月底,各大风向标奖项悉数露出底牌,连续六年与奥斯卡保持一致的制片人公会奖少见地下了“双黄蛋”,将《地心引力》与《为奴十二年》并列为年度最佳影片,大大增添了预测的难度。

本来念叨了很久特效出众的《地心引力》既不科学也没有幻想,然而,看过了史蒂夫•麦奎因这篇工整到催眠的奥斯卡八股,阿方索•卡隆那锅心灵鸡汤也显得不那么乏味了。

可以说,这一回麦奎因为了得到守旧的学院奖青睐,收起了先锋范儿,规规矩矩拍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正剧。

然而,透过这层壳儿,他还是他,从处女作《大绝食》(2008年)到《为奴十二年》,每部电影的核心部分都是对暴力的极端化视觉呈现,目的也是一致的:引发同情。

真实版《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影片的主角所罗门•诺瑟是一个自由黑人,以拉小提琴为生,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一家人在纽约下辖的萨拉托加市生活。

1841年春天,两个自称是来自马戏团的白人以请他演奏为由,将他骗至华盛顿。

和纽约不同,美国的首府那时是允许蓄奴的。

一觉醒来,所罗门已经成了一个百口莫辩的奴隶,被转卖到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棉花种植园,直到十二年后,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贝斯为他写信通知北方的老友,才得到解救。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1853年,所罗门出版了回忆录《为奴十二年》。

同一年早些时候,斯托夫人出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解释了激发她创作小说的素材和线索,其中就有所罗门的经历。

所罗门在他的书中还指出,斯托引述让他重获自由的那封信时,拼错了他朋友们的名字。

的确,《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和善的主人陷入经济困境不得不卖掉奴隶,主人公落入残暴的新主人手里,不愿鞭打同胞而被主人厌弃等等情节,就像是从所罗门的回忆录里脱胎出来一样。

但是,斯托的小说是1852年3月出版,而所罗门的朋友们那年9月才收到那封信,她不可能真的从中取材。

后世的研究者们指出,不少《题解》里的书面素材斯托写小说时其实没有读过,她长居与蓄奴州相距不远的辛辛那提市,小说素材大量来自逃亡至此的奴隶口述。

当时《汤姆叔叔的小屋》激怒了一些蓄奴制度的维护者,他们指责斯托棉花种植园都没有去过,对南方的描写是失实的。

而小说1851年6月开始在《国家时代》杂志上连载时,所罗门还在用另一个名字——普莱特在棉花田里劳作,十年来他没有纸笔,小心地隐藏自己受过教育的头脑,那时没有任何人知道他走过了与这本小说似曾相识,将来可以被小说作者说成是创作素材的人生轨迹。

这不经意的巧合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是:转卖、欺辱奴隶,强迫他们鞭打同胞的情节谈不上什么借鉴,因为在现实中,它们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这些全部财产就是一条毯子,用葫芦盛饭饮水的人,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自述身世的机会。

所罗门能发声已经很有价值了,而一颗曾为自由人的心,在为奴的境遇中观察奴隶制,实数难得。

今天,在银幕上,这也是将现代人带入历史的一个好切口,而影片止步于展示残暴与苦难,可惜了一个层次丰富的好蓝本。

仅仅以暴力引人同情不是上策“他们试图在同情——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上下功夫,作为制造压力的手段,激起人们痛苦与仇恨的火焰”。

这是《大绝食》中撒切尔夫人的画外音,几乎可以套用来解释麦奎因惯用的表现手法:用暴力制造苦难,再以苦难收获同情。

撒切尔话中的“他们”,指的是在狱中绝食的爱尔兰共和军。

历史上,共和军制造了海量爆炸与暗杀,甚至对不同宗教派别的平民下手,却要求政治犯的待遇。

虽然影片也引了撒切尔的话:“根本没有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谋杀犯罪、爆炸犯罪和暴力犯罪”,但这在叙事上只是轻飘飘的遮掩,影片的立场完全倒向这些囚犯了,用了大量直白的画面表现他们遭遇的暴虐,而共和军出手只有一次,杀的还是一个残暴的狱卒。

死于共和军之手数以千计的平民呢?

这部片子极致的暴力不是对囚犯的殴打,也不是狱卒被一枪爆头,而是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绝食运动发起人鲍比•桑兹濒死前渐渐停止运转的身体。

而对于没有忘记历史的观者而言,被血淋淋的暴力和人身体的毁坏硬生生砸出来的同情,像是被强力按到河里喝下的水,不仅没解渴,还呛着了。

2011年的《色忍》里,法斯宾德成了一个封闭自我的纽约客,只能用放纵来解压。

现代都市人猎艳那点小事,与暴力何干?

而故事的高潮戏与《大绝食》一样,是主角兄妹俩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妹妹在家割腕是见血了,哥哥看上去只是去声色场游荡了一夜,不过挨了小混混几拳,但那股自我毁灭的劲头,和他家浴室里满地的血一样,是一种可怖的忧伤。

《为奴十二年》的高潮同样是暴力,是对女奴帕茜那场漫长的鞭打。

主人埃普斯嫌所罗门打得不够狠,夺过鞭子亲自下手,女孩背上的伤痕像是被铁犁深犁过,每一鞭下去都腾起一团转瞬即逝的血雾。

这一幕只是用文字写下来都是有视觉侵略性的。

政治正确性无虞,也不谈尺度问题,仅仅以暴力引人同情,也不是上策。

针对“有些场面过于暴力”的指责,麦奎因解释说,“我相信观众喜爱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其中的残忍,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讲这话有一层潜意识,就是别说废奴了,种族隔离都解除半个世纪了,黑人都当总统了,那段历史已有公论,不用花力气去证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问题就出在这里:麦奎因是画廊里走出来的视觉艺术家,在美学追求上倾向于对一种状态持久的,微观的把握,在宏观上缺乏掌控。

这无关乎电影的场景是不是恢弘,而是意识到不到位。

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只凭暴力之下残败的身体本身,能兑换的仅仅是对个体的同情。

《为奴十二年》的棉花田和大宅子拍得宛如会动的油画,但几个主要人物处理得较为粗糙,让人遗憾。

道德故事反而削弱批判的力量“我来问你,在上帝的眼中,黑人和白人有什么分别?

”“你怎么不问我白人和狒狒有什么分别。

我在奥尔良见过一只,和 我的黑奴们差不多。

”电影中贝斯和埃普斯有这样一段取自原著的对话。

埃普斯还对贝斯说,黑奴们不是来帮忙的,他们只是“财产”。

这点出了现代奴隶制存在的根基:黑奴不被当作人,和养鸡场里的鸡没什么区别,剥夺他们作为人的一切权利自然不是什么罪恶了。

可仅有几句台词是不够的。

法斯宾德饰演的埃普斯是主角之外最吃重的角色,也是影片中奴隶制之恶的第一代言人,影片的后半程,他对帕茜的迷恋、他妻子的嫉妒以及他们夫妻俩对帕茜的欺辱用了很多笔墨。

所罗门在回忆录中感叹,“在主人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价钱更高、样子更漂亮的动物”;而“太太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帕茜”,“像逗弄小猫一样逗她玩”。

埃普斯有一个温和地抱着黑人小女孩的片段。

但大部分时候,他成了奥斯卡种子影片里的常客——一个无法自控的神经质,他的妻子则是一个没有看点的妒妇。

仿佛是他们的个性残缺,而不是罪恶的制度让帕茜受苦。

一次次欺负她,也只能告诉人们南方有一些白人是残暴乖戾的。

可是,哪儿没有个把恶人呢?

电影里不是还有威廉•福特这样的好主人吗?

这样的对比之下,就更像是一个用绑架案、强暴案和人身伤害案串起来,中庸平淡,溢满了道德评判的老式罪案故事了。

对比原书,帕茜也有一个很大的改动。

就是虽然先生太太轮番羞辱她,她大大咧咧地不以为意,还是保持了欢快的个性,直到那次鞭打后才性情大变,“如果世人的心真能死掉,一颗心会在厄运的无情打几下崩溃、枯萎,那么帕茜的心已经死了”。

如果和电影里一样,她早就不想活下去了,那顿鞭子在剧情上的力量也弱了很多。

看到有些论者将此片与大屠杀题材的经典纪录片《浩劫》(1985年)比对,可见表现现代奴隶制是一件多严肃的事,可以说是不敢行差踏错一步,这也是八股电影出世的原因之一吧。

现代人对过去的错总是怀揣万分小心,而回望历史,尊重与同情是远远不够的。

————写于1月28日。

 5 ) 人,生而不平等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面说到,”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之上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以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

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      换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平等,追求不平等的原因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一直延续的今天。

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但凡触及到种族问题,一定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斯蒂芬.麦奎因的新电影《为奴十二载》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黑人所罗门被拐卖到南方种植园成为白人的奴隶长达十二年之久。

电影史上关于种族问题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关于这些电影自然也是褒贬不一,自由与尊严,性与暴力,起义与反抗。

     自由和尊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美国电影的主流元素,纵观数量众多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很多电影都涉及到自由和尊严这两个元素,所以,想要获得奥斯卡评委的亲睐,主流元素必不可少。

《为奴十二载》依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

拥有自由身份的所罗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一个美丽的妻子,当他拥有一切美好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对他过分的宠溺,而是把他放置于一场灾难之中,一场长达十二年的灾难。

从狭义的物质角度来看,美国的黑人奴隶只能依靠低质的食物来果腹,对于奴隶主来说,奴隶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是需要回报,而奴隶对奴隶主的回报大多是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情愿的回报,然而所罗门是幸运的。

大多数黑人奴隶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本片中所罗门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会拉小提琴,把这样的一个黑人放置于奴隶制中,有一种暴殄天物的唏嘘之感。

     性和暴力      这两个元素虽然是好莱坞的主流元素,但是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为奴十二载》中的暴力元素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展露无遗,这也是很多以种族问题为核心的电影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电影中的暴力行为能够增加视觉冲击力,暴力镜头可以反衬出人物的痛苦,无望,隐忍,从而引起观众的震颤。

本片中,除了暴力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就是性,奴隶主对女黑人奴隶的猥亵行为,女黑人奴隶只是漠然面对。

涉及到“性”的元素并不多,毕竟本片的主人公是所罗门,影片中对奴隶主对奴隶的残暴行为的刻画其实是一种大环境的描述,暗示了所罗门所处的环境是怎么的恶劣和惨无人道。

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感情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

奴隶和奴隶之间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起义和反抗      起义和反抗在本片中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有压迫就有反抗,本片也不例外。

只是个人的反抗对整个大环境并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反抗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发泄。

昆汀之前的一部电影《被解放的迪亚戈》对起义和反抗进行了直接的描述,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展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

     如果说昆汀是一种戏剧性的手法,夸张化的效果来调侃南方奴隶史的话,那么斯蒂芬.麦奎因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陈述奴隶制和种族问题。

麦奎因之前的两部影片《饥饿》和《羞耻》展现了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极端,在《为奴十二载》中,导演似乎在力求两种极端的合一。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的,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所欠缺,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人物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换过快,但是性格上的转换似乎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

第二,人物反抗的力度不够,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反抗行为,很难深入人心。

麦奎因在之前的影片中把人物极致的状态以及营造紧张压迫气氛的优点在本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写实气氛。

     《为奴十二载》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等,电影的主题也从边缘化的人物极端情绪的展现转移到美国一直炙手可热的黑人问题以及人权自由问题上,在加上导演的黑人身份,让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未战即胜,政治上的优势自然会让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占得先机。

 6 ) 觀影心得:難有解答的種族問題

這部電影其實片長不長,但我覺得他卻漫長的像是一部3小時的電影。

所謂「漫長」,並不是指導演拖泥帶水或影片太過沈悶,而是導演運用了很多很多的長鏡頭。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Solomon因為和監工頂嘴,於是被吊死的那一個片段:那個部分,導演用了很長的時間停留在同一個畫面,而我們就這樣看著Solomon勉強的用腳尖踮在那兒,讓自己不至於窒息。

那幾秒鐘,我覺得自己好像就是Solomon,一起和他踮著腳尖、就連呼吸都變得困難、背上開始冒著冷汗。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覺得也許下一秒畫面就會結束,但隨著時間不斷的推遲,我似乎也體會了幾秒瀕死之感。

這或許就是導演的用意吧?

他要你去體驗那種過程、那樣的生活。

而電影不只一處採用長鏡頭,這可能就是我覺得看完電影後,無論是腦袋、身體、心理都是極度疲憊的:而這種疲憊,我認為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當然就像很多人一樣,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聚焦在「種族」這個問題上:我也是!

其實我一直都不太明白到底是誰給予我們權利將膚色、人種定義?

又是誰准許我們去分貧富賤貴?

為什麼有些卑劣的白人可以很驕傲的說黑人是他昂貴的資產,並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歧視其他人種,而最莫名的是我們竟然還崇尚洋派甘願被歧視:或許這一切,可能都不會有答案吧。

不過另一方面,我很在意的是自己最近正在思考的事情:同理心。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總會覺得:啊!

他應該能夠理解我吧?

或是,當我們有難請求幫助時,心底會有小小的聲音告訴我們自己:他一定能夠理解我的難處吧?

對!

他一定會幫我的!

但就如同片中,當雇主決定買走一個黑人母親作為奴隸時,她請求雇主連她的2個孩子都一起帶走雇主當然沒有答應:而這個就是現實,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

就像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從來不仁慈!

我們不能奢求別人有同理心!

當然相伴之下的,可能是人與人之間開始會有距離、會有防備:因為大家都最愛自己、都不想被傷害。

而我們該怎麼拿捏分寸:要多相信別人?

要有多少的防備?

或許就是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去找到那個平衡點。

就像Solomon一樣,即使處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之中,也要時時保有希望,我們還是要相信這個世界的良善;我們要相信他一定存在,只是要去試著找到他而已。

 7 ) 生而自由

看过这部片子两遍,第一次在上课的时候,带着睡意眯缝着眼睛不走心地看完了,第二次想要再看一遍的时候,才发现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投入,的确对影片的感染力能有不同的理解。

看完以后想到鲁迅的一句话: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十二年间,主人公从未有一刻停止过放弃追寻自由,他被鞭打,被吊在树上,吃尽了苦头,最终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主人公所罗门被人骗去马戏团,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成为了奴隶,主人给了他一个新名字:普拉特。

他也为此抗争过,他不停怒吼说:“我是自由人,我不是奴隶!

”可是换来的只是不断的鞭打。

他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换过三次主人,有过赏识他的,也有过“黑奴终结者”。

他遇到愿意帮助他的善良的人,也遇到过想要迫害和背叛他的人,但不管前路怎样,他始终坚定地继续了下去。

卷福、香蕉姐、法鲨、布拉德皮特,虽然片子里的配角远比主角有影响力得多,但男主角的演技也不至于被压下。

不管是被吊在树上用尽全身力气挣扎,在被人背叛时强掩慌张的淡定,还是在听到故人呼唤自己本名时的狂喜,都让人能切实感受到他的情绪。

他电影开头就说,他要的不是生存,是生活。

因此他没有像其他黑人奴隶一样放弃挣扎,也没有冒失地想要逃跑,中途他也想过趁着女主人让他去买东西逃离这个地狱,一但知道有被发现的危险,就放弃了这个举动。

凭着这份勇气和谨慎,他才一直活了下去,最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家。

其实让我感慨的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帕奇。

她实在受不了压迫的时候想要普拉特帮她了结生命,但遭到了拒绝。

之后普拉特被迫鞭打她,飞溅的鲜血让人胆战心惊。

她算是普拉特在埃德蒙手下做奴隶时最好的朋友,但普拉特得到自由要回到家乡的时候,帕奇在他身后呼唤他的名字,他给了帕奇一个拥抱,但依然离开了那里。

虽然他有自己的向往和渴望,但奴隶之间自由都没有,又何谈友情?

从影片整体来看,好像一张80分的答卷,工整,规矩,但不特别出彩。

但其中厚重的背景和情感,残忍直接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也许是阅历不够,我对于电影中南方庄园内的真实与残暴方面的描述反而没有太多的感悟,反而因为男主追求自由的执着而生出不少感慨。

我们为了自由能献出什么?

也许现在人人自由的年代,我们并不会有怎样深切的体悟,但毫无疑问,我们生而自由,我们生而为了自由。

 8 ) 重点放错,浪费了好题材

不是特别喜欢。

题材很好,也有好的地方,但感觉浪费了好题材。

1) 奴隶制的恐怖并不是在于一两个白人种植园主变态行径对黑人的奴役并不是源于个别白人的蓄意的残酷和压迫,或者有计划的虐待或谋杀。

片中法鲨饰演的主人没事干就要折磨一下奴隶,而影片也很明显地把重点放在了这些施虐行为和细节上。

这样的表现手法虽然使冲突更为残暴和戏剧化,但会让观众把责怪的视线转移到这些奴隶主的精神错乱上,而忽略了一个深层事实——悲剧来源于制度。

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中记载,虽然蔑视是广泛存在的,但事实上大量南方主人的人性是却毫无疑问。

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给予奴隶父亲般的关怀。

虽然更像家长式作风,居高临下地,把他们对奴隶的所有权视为比拥有牲畜高一级,但大多数奴隶主不是虐待狂,也不是性堕落的疯子。

我以为应该更着重强调的是,奴隶制是一个阶级冲突和种族相交织的问题,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种族剥削。

它是富有的白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强迫黑人劳动者按资本家自己的条件劳动的一种企图。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这些奴隶主发现,他的利润不是来自棉花和糖的高价,而是来自对奴隶劳动力的成本的降低。

奴隶价格低廉、易于管理,这使得奴隶主们让奴隶过度工作,并不断降低给予他们的待遇。

被奴役的黑人的悲剧是制度性的,肉体暴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当时南方的奴隶条款属于法条,甚至等同于“天理”。

被奴役的黑人遭受的远远不止是皮肉伤。

在1863年的奴隶条款里:“奴隶几乎不被允许做任何事情,他们他们没有请愿的权利,像任何其他动产一样可分割,他们可能一无所有,他们不能签订合同,不能持有任何财产,也不能买卖任何财产;他们不能合法结婚,也不能组建家庭;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无法向主人申诉;他们可以随意受到惩罚;他们无法在法庭上作证;奴隶不能进入司法系统,他们没有为自己争取政治权力的机会",等等等等。

这远远不止被肉体奴役那么简单。

这些被打压成无知堕落的棉花工和木匠,他们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心轴,用自己几代人的血泪去换取他人新帝国的权力和远景的梦想,但只能像牲畜一样躲在阴影和边缘里,在独立宣言里面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在美国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里面要被抹去。

他们成了可怜的佃农,没有技能,没有抱负,没有自由;奴隶制期间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形象是奴隶,是无知的,非理性的,而废奴后他们被描绘成暴力的、犯罪的,甚至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

这样的形象甚至延续到2020年,废奴一百多年了都还没成为“人”。

大量的限制教育和限制黑人向上流动使得他们的阶层僵化,在废奴后的好几代里都难以进一步发展,这是奴隶制真正恐怖的地方,远远超过被鞭打的阴影。

2) 影片更像在控诉人口拐卖而不是奴隶制所罗门是渴望自由的,他试着一切机会去想还自己自由。

而他在高呼要自由的时候有一个一直在强调的点,就是他“本来”是“自由人”。

了解过南北战争和废奴前历史的人会知道,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是奴隶,有一部分黑人是自由的。

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北方。

他们有些几代人都是自由的,甚至是有选举权的(感觉所罗门原来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些人是从南方来的逃亡者,因为几乎没有技能和知识,在新的环境里举步维艰。

南方也有自由的黑人,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受折磨的阶级,生活在法律的默许和白人赞助人的善意之下。

而后有些人成为工人,有人成为财产的主人,甚至是奴隶的主人。

所罗门就曾属于北方黑人的上流阶级,是被卖到南方才成了奴隶。

影片让我非常失望的地方是,它没有让人感到这个奴隶制的残酷和不合理,它没有让观众明白——只要一个美国黑人是奴隶,整个美国的黑人就都是不自由的。

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口贩卖的残酷,和人贩子把原本高贵的阶级变为低贱阶级的不合理,但其实自由的黑人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

虽然他们在北方享有一些机会,但是他们和白人是远远不能平等的。

影片基调没立住,就连男主自己立场都不正确。

所罗门的愤怒不是因为他是黑人,而是因为他本来是个可以舒舒服服地出门拉个小提琴回家奶孩子跟老婆上炕的自由人却无端端成了奴隶。

片中如果他原本不是自由身,他就得给法鲨摘棉花摘到死。

我仿佛一直在看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白人摘了十二年棉花还深陷同事与雇主的不明三角恋的怪奇故事,那些应该铭记于心的沉重,仇恨与屈辱一扫而光,苍白又无力的描写不管男主做多少个把厕所拉堵的表情都救不回来。

影片里的白人反而比黑人的层次更丰富,出现了不同阶级、不同价值观的人。

但里面的黑人除了发愣好像没有任何一点自我。

现实中被奴役的黑人并不是这样的。

有成千上万的的黑人勇敢地成功脱逃了。

逃亡奴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对奴隶主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还在于它未来的发展潜力。

这些自由的黑人为广大黑人工人提供了一个领导地位,特别是为废除奴隶制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文本。

像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这样的逃亡奴隶,以及其他更卑微的人,使废奴主义者的人数增加,宣告了奴隶制的末日。

杜波依斯的书里写到,一个自由的黑人是一种禁忌、一种威胁。

作为一个小偷和流浪汉,他威胁着社会;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财产拥有者,一个成功的技工,他不仅仅是其他白人工人的威胁,他威胁奴隶制。

所以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皮肤是黑的,你都难逃干系。

所罗门不明白只有所有的黑人工人(包括奴隶和自由人)都得到解放,自己才能彻底被解放。

3) 表演层面男主所罗门的存在的关键在于他必须要压制他的愤怒,他必须假装文盲和谄媚。

所有的愤怒和羞愧代表着当时被奴役的黑人的心境和状态:愤怒羞愧,却又只能沉默因为无计可施。

但我觉得男主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到位。

首先他不够愤怒。

一个人首先要足够愤怒,才会凸显出他对愤怒的控制是可贵的。

然而我私认为男主的表演过于平静了,甚至很多时间都在发楞。

就算是女主在被变态男主人抽打的时候,他也只是忍不住咒骂了几句。

男主前后两次寻求帮助的人也都是白人,最后也是因为一个白人得救了。

他看到黑人一副很嫌弃地、想把自己跟他们区分开的表情。

到最后得救的时候和女主拥抱完也好像恨不得把别人的手甩开。

4)太多变态男种植园主、种植园女主人和女奴隶的三角戏份 ,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重点描绘5)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展现出来,感觉一下就过去了6)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那个莫名其妙的白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忙。

到最后也没个交代。

7)虽然片尾小字说男主被还自由后一直在为废奴做演说、到处奔走,但很遗憾这段本来能展现男主的勇敢和能动性的情节完全没在影片里交代出来。

这段本来最应该被影片展现的桥段居然是以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9 ) 正义是否来的太晚,又太惨烈

黑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从历史书上读过,三角洲贸易,超低存活率,没有半点人权,甚至不如牲畜。

但是当这一幕幕被专门刻画,一个个特写、沉重的镜头似乎在诉说着四个字:我要自由的时候,悲惨的故事不只是几段话几段资料,它开始从有声有色的画面里拉开序幕,沉重、压抑。

黑人诺普顿本来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士,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在被灌醉然后被卖掉之后变得面目全非。

酷刑加身,人贩子绝对不允许你喊出:我是自由人。

世界似乎颠倒了个,仿佛从伊甸园被流放到黑暗地狱,仿佛以为自己擦亮了阿拉丁神灯,其实却召唤出了丑恶的魔鬼,这一切反差让人难以接受。

诺普顿只是想要生活,然而如今却连生存都是苟延残喘,步履维艰,而这一切并非他做了什么错事。

一切不公之事加之其身,不过因为他是个黑人。

他不断地想要反抗,虽然他从肉体到精神遭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折磨。

几次三番陷入丧命的危险之中,也目睹着其它黑人的死去和种种刑罚:因为说错话被迫在嘴上戴上锋利刑具的黑人,因为想反抗被一刀捅死的黑人。

然后,他用麻袋把前不久还和自己商量一起逃跑的同伴裹住,并扔进滚滚浊流的大海,看着这具尸骸得到了所谓逃离这艘船的自由。

这个有尊严的男人,在这十二年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折磨,无法用任何言语告慰。

当他被当成小丑,人家要他笑,他就得笑,人家要他舞,他就得舞,连表达愤怒的出口都没有。

当他被捆住脖子吊在树枝上,费力的用脚尖点地,熬过闷热毒辣的午头,又被冷雨浇灌,几欲死去,又苦苦求生,这种痛苦无人能解。

而远处的孩子似乎完全麻木,依旧欢快地奔跑跳跃。

似乎被吊在这里的什么也不是,不是人,也不是物体。

更不用说沉重的劳动,粗鄙的伙食,简陋的窝棚。

农场主不把他们当人。

难道这种被禁锢的严丝合缝的生活没有一丁点出口,有的。

当他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越想越兴奋,越跑越快,似乎马上要奔向自由彼岸,似乎折磨侮辱和损害立刻都能甩掉。

却被半路遇到的行刑的场面提醒了。

自由只是一场残酷的梦,他以为自己可以走远,其实脚上的镣铐从来都没能摆脱掉,紧紧地拴着他。

那个一丁点的出口处,等着他的是未必是自由,更可能是毁灭。

年轻的帕特茜不堪忍受所有的侮辱,祈求他:杀掉我,因为你是个好人。

而他又怎么忍心。

可是她活着甚至不如死去。

帕特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细细的,瘦瘦的,脆弱,纤巧,本来该是花一样的少女,却被随意鞭打,毁容,她的生命里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生趣。

连去死都是种奢求。

为了自由,他从来没停止过抗争。

看着他一点点地攒着写字的颜料,胆战心惊地点灯,然后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家人,每个字都是血都是期盼,他太想要自由了,自由的期冀就是他生存至今的原动力,甚至让他忘记人性的丑恶、欺瞒、利用。

然后就被一个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个好人、收了他辛苦攒下的所有钱财的混蛋告发。

那一幕我都替他揪心。

幸好虽然恐惧,但他仍然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运用了超强的口才,才终于逃过一劫。

看着他垂头丧气地把信件烧掉,对失去自由的失望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正义虽然来的太迟,却总算来了。

这次他经过小心求证,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为他送信的人。

我们该相信,信念和运气会支撑一个人走下去。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真正的故事依然依然没有完结。

得到自由这种昂贵的物品,究竟要付出多少惨烈的代价。

为奴十二载之后,身体自由了,心灵会自由吗?

故事的原型在重获自由后,不负诺言,大力帮助那些被卖掉的黑奴,几年后,突然失踪,尸骨无迹。

 10 ) 史蒂夫·麦昆,掀开地毯拍电影的人

每一年的奥斯卡都从秋季开始起跑,《为奴十二载》是今年无可争议的领跑者。

美国影评界对此片美誉不断的同时又多少有一丝尴尬,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史蒂夫·麦昆的手笔。

(除此之外,饰演两位奴隶主的也是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爱尔兰德国混血迈克尔·法斯宾德。

)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绑架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重返自由的故事。

原著小说几乎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时出版,却从未获得过后者得到的那么多关注。

奴隶制对于所有黑人艺术家来说,都是心口大石般的题材。

越是沉重越容易发挥失常,企图往史诗上努,反而不小心丢掉个人风格。

家中长辈亲历过奴隶制的史蒂夫·麦昆不仅有拍奴隶制电影的雄心,还有方法。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为奴十二载》,一个自由的人,因为绑架而被卖为奴。

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

”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智慧的,观众和被欺骗的所罗门对奴隶制一样同感陌生,于是通过他的眼睛去初次亲见种种残忍细节。

同时又能引发共鸣思考,当最根本的尊严被侵犯时,当一切原有身份被剥夺时,一个人该如何认知自我,该如何在极端命运中存在。

十二年,所罗门从最初天真的自报家门辩白身份,到安静的含辱偷生,到伺机逃跑又作罢,到似乎自己都要相信了,自己只是一个从乔治亚州逃跑又被再次贩卖的奴隶。

有人在田中劳作中猝死,葬礼上他与其他奴隶一起唱着悲伤的灵歌。

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

曾经带给他荣誉和优渥生活的小提琴,现在也带给他耻辱,最终所罗门亲手折断了它,琴身上还有他偷偷刻上的妻儿姓名。

《为奴十二载》中最出彩也最让人心疼的角色是黑人小女奴Patsey。

她心灵手巧,能采最多的棉花,会用玉米须编小娃娃,野生小母兽一样的大眼睛,半夜大家被烂醉的奴隶主轰起来强迫歌舞助兴时,只有她跳得怡然自得,好似不知忧虑和羞耻。

然而Patsey却夜里偷偷请求所罗门帮助她沉湖,把尸体埋在无人知晓之地。

片中最后被绑在木桩上鞭笞,后背像犁开的黑土地,只因她想要一块肥皂,爱干净。

原来她懂。

将近十分钟,史蒂夫·麦昆的长镜头就跟随着奴隶主的鞭子,打进被凌辱的奴隶女孩的皮肉里,至到昏厥的最后一瞬。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史蒂夫·麦昆的力量始终沉稳、钝重,缓缓得推进着。

观影中有时觉得平静无望,叙事结构不紧凑,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身为奴隶最真实的感受。

看《为奴十二载 》感觉闷的人,可以立刻看一遍快意恩仇的《被解救的姜戈》平衡一下。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史蒂夫·麦昆,对画面美感有让人羡慕的天赋,可以用摄影机作油画。

密西西比河壮阔的风光,农奴采棉花时的歌谣,漫长岁月日复一日,像黑童话一样的残忍之美。

麦昆三部曲背后功不可没的摄影师Sean Bobbitt对导演很是赞许:“一个不受惯例与规则约束的人,有天赋又有情感,无畏又无限。

” 而且他还正值壮年,又符合好莱坞对种族多样化的需求,封他为史派克·李之后最值得期待的黑人导演,当之无愧。

我必须坦言,不是非洲裔观众,对于黑奴苦难历史的感同身受的确要弱一些。

(独栋小木屋,餐餐有荤有素有水果,抽几顿鞭子?

抱歉,华语观众实在见过太多太多更糟的。

) 但这并不妨碍我仍对史蒂夫·麦昆从来选择重量级题材的勇敢表示钦佩,麦昆似乎天生对在身陷绝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兴趣,不论是《饥饿》中监狱里的革命者,《羞耻》中的性瘾者,还是《为奴十二载》中手镣脚铐下的奴隶,他看到了这些画地为牢的人,捧起他们困兽般的灵魂。

我甚至为他在处理极端题材中对各个角度的体察而感动。

在史蒂夫·麦昆的电影中,有绝食抗争的政治犯,也有被革命党爆头的狱警和瑟瑟发抖的防暴警察;有荒淫无度,困兽般的性瘾患者哥哥,也有耽于爱情,天真顽劣如孩童的妹妹;有被剥削被侮辱的黑奴们,也有代表不同立场的各色奴隶主们。

有人心软却无法作为,有人残暴并理所当然,有人神秘而不置可否,也有奴隶可以利用系统改变身份变半个主子 。

通过尽可能完整的展示画卷,《为奴十二载》拓宽了人们对美国黑奴制度的理解。

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完整系统,不仅仅是恐怖剥削。

布莱德·皮特作为制片人之一,在片中为自己谋了一个真善美的角色——同情友善,主张废奴的加拿大人,最终搭救所罗门于水火。

十二年后,所罗门终于迈进纽约家门,小女儿怀抱婴儿迎接他,外孙正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

新的生命昭示着新天新地的变革终于就要来临。

十二年,在东方是一个本命轮回。

史蒂夫·麦昆早在完成长片处女作《饥饿》的时候,就在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的专访中说过:“这样的事还是不断在发生,过去和现在都是。

这是个被扫到地毯下的故事,是时候该有人把地毯掀起来给大家看看了。

”《饥饿》中,气若悬丝将死的爱尔兰共和军革命者有着一颗山野间奔跑的少年初心;《羞耻》中,最荒唐纵欲无法自拔的纽约客有着最哀伤贞洁,深情的眼神;《为奴十二载》中,沦为奴隶失去一切的所罗门在的麦昆的镜头下,却比任何一位奴隶主都要文明、体面和高贵。

他说:“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

” 还有许多有意味的好故事,都被扫进地毯下,被人们默契地逐渐遗忘了,而掀起地毯需要足够的胆识,只有真正无畏而自由的艺术家,才有勇气掀起地毯拍电影。

仅从这一点来说,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均有斩获的史蒂夫·麦昆就配得上今年奥斯卡竞赛季最大的呼声和拥戴,他正向当代大匠之域踏下扎实的一步。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鉴)

《为奴十二年》短评

除了roll jordan roll沒有亮點了。。。

9分钟前
  • 大頭小妖怪
  • 较差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10分钟前
  • Line
  • 推荐

实在不怎么振奋。二爷为什么要用他自己的红胡子呢。男主唱歌真是不错。

11分钟前
  • D E S E
  • 还行

McQueen犹如一位魔术师,他时而挪移空间上的叙事角度,又时而变换时间的长度详略得当,而这些都在情感的广度上有了最有力的堆积,情绪被导演控制得节奏铿锵,悲喜已不是我单纯的感受,解救仍不能阻止人间悲剧的衍生。所罗门如是,世界如是。但如电影所示,它是一种无法磨灭的力量。

1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不是黑奴没什么感觉~~~

20分钟前
  • 我只是只懒羊羊
  • 还行

一切黑奴的束缚来自种族歧视,电影以小见大,以男主的遭遇、和种族歧视的斗争反映当时黑奴群体的心境,最后歌颂了正义始终战胜黑暗的主题。

2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无感

25分钟前
  • 光头
  • 较差

在我看来 和被解救的姜戈 是一部电影 题材太像

26分钟前
  • 小明他爸
  • 较差

叙事平铺直叙到不像一部美国电影(其实本来就不是)。许多细节处的处理闪耀着麦奎因身为当代最重要的录像艺术家之一的光辉。但很多人断言他能拿奥斯卡,我觉得是不是想多了。奥斯卡代表好莱坞白人精英知识分子的集体意志,麦奎因作为一个电影业边缘人的英国黑人导演真的有机会么?

30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推荐

McQueen如果是个厨师的话,大概就是那种炒菜加完郫县豆瓣还能加老干妈的。恨不得把每一帧的情绪都填满的视觉效果其实挺……莫名喜感的。

32分钟前
  • \t^h/
  • 较差

好看程度四星,表演五星,音乐五星,导演四星半,比羞耻进步不少。

34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力荐

再次证明美国主旋律正片跟国产主旋律电影一样,不,好,看。看完BC打酱油的戏份,我就华丽丽地弃了。。。。

35分钟前
  • 面面
  • 较差

看了五十分钟后决定放弃,我相信我的判断:付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去看完它并不明智。

38分钟前
  • 枯川满
  • 较差

政治正确。表演生硬。对白矫情。远低于预期,差劲。

40分钟前
  • 翘翘
  • 较差

黑奴版肖申克救赎,也算是美版旋律电影之一。最巧妙的是印第安人和黑奴相遇桥段。

44分钟前
  • 小本
  • 推荐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

4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摘棉花,挨打,被强暴,累死,被私刑吊死…在一个曾经自由人眼中,被视为牲口的生活触目惊心,一去十二年。英国导演麦奎因的叙事、运镜和剪接克制,沉稳,孔武有力。用35毫米胶片拍摄,宽银幕。身体,脸孔,眼神,动人心魄。历史没有变成狂欢意淫。今日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都曾经历血泪生命的争取

5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其实有点失望。也是真实的历史 但是情节什么的也没多大感觉。

53分钟前
  • 我最爱敲尼馬
  • 较差

一部聪明的主流电影,把残忍隐藏在平静和谐的大环境中看完让人后背发凉,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自由的活着

54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群星璀璨的中规中矩的主旋律

56分钟前
  • Guruthosrie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