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我不想成为榜样 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爸爸回答说:“可你就是个女孩。
”
《女孩》 2018年的《女孩》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不仅拿到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和酷儿金棕榈奖,演员维克托·波尔斯特更是凭借对主角的出色诠释收获了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
这部遍布痛感又克制压抑的跨性别题材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的Lara是一个梦想成为芭蕾舞者的15岁女孩,“老龄”加入芭蕾舞蹈班的她不是很在乎每天练习到脚尖流血,因为更加疼痛的是关于自己生错性别的苦楚。
一点点被揭开的生活暴露出Lara的真实性别,还有关于身体和灵魂的抗争。
但当被询问是不是弟弟的姐姐时,Lara会开心地点头回答:对。
金色的画面和轻盈的步伐。
发自内心的笑。
然后害羞地拢拢头发。
本期周限定观影共有22人参加, 一共22条评论, 平均分数为77分 @影武者 65/100 更多的是主人公自己跟自己的博弈,关于认同感,直面与接受。
@渡辺dudu 70/100 觉得结尾的处理有点小失控。
看之前担心影片会出现过多的外部矛盾,所幸导演没有选择这样,大部分呈现的是主角的内心冲突,反而更加令人揪心。
音乐让我想起了菲尼克斯的《她》。
@cinedreamer_ 80/100其实Lara已经非常幸运了,拥有开放包容的家庭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家人,身边同学虽然还是难免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但至少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出过多被欺凌被侮辱的情况。
但即便如此却仍然看的非常揪心,毕竟从Lara每一处细微的神情中都能看出,做这样一个决定绝不仅仅是有足够的勇气那么简单,方方面面要承受的痛苦与挣扎都太多太多,我甚至难以想象更多那些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的人该如何坚持下去。
导演主演都是宝藏,导演处女作便能拍的如此稳重实在难得,手持拍摄与光影的运用也都不错,而主演更是出色,雌雄同体惊为天人的气质相貌与细腻的情绪把控着实令人难忘。
身体的冲突 身体的痛苦@子煦乌有 75/100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疼痛”,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上撕裂流血的疼痛,更多是来自于内心上的疼痛。
外界对于他的好奇不解嘲笑,与家庭对于他的包容关心心疼形成的强烈对比,一次又一次引领我们走进劳拉的内心。
愿世间善待那些勇敢矫正上帝失误的人们。
@Mathilda 75/100即便灵魂是个女孩,但依旧被身体支配着,笑而不语,在澡堂的约束以及最后的决定,都是灵魂在与身体抗争。
少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多了来自医学的帮助,要真正地做自己,这似乎还是很难。
@ Laughing Gor 78/100 夹紧膝盖,打开胸廓,踮起足尖,高挽发髻,穿上芭蕾裙,套上白丝袜,她是最傲的玫瑰,最美的女孩。
剪刀咔擦一下,Victor彻底消失,Lara涅槃重生。
@董小__ 80/100完全不像新导演搭配新演员的作品,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变性前的一段心理,叙事和情绪表现很稳。
周围环境的包容反过来变成压力让身体上的束缚尤为显眼,什么都变了其实在自己看来是什么也没变,影片反复展现观察身体变化的段落比最后那一下更让人揪心,心理的溃败让人心疼。
迫不得已进入浴室的Lara 和快要习以为常的不自在@世纪末的圈 70/100比起社会和家庭的包容与支持,最重要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坚持。
色调与配乐相得益彰,但剧情太过重复,除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外部的矛盾过于平淡。
几处强烈引起心理不适。
@昨日之島 75/100“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演员演技灵动,电影整体节奏有些拖沓,练舞的段落尚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剧本稍显粗糙。
@鱼麦麦 80/100“女”主角的演技绝了 完全看不出是男孩子演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家庭氛围 最让人难受的是 即使家人都认可了 从心底完全接纳自己也还是好难 电影中的每次流血都是钻心的痛啊 但是最后破茧成蝶的那一瞬抬头 真的太美了 《女孩》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过多的技巧 甚至显得有点青涩 但却很好的展现了成长之“痛”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mdr skywalker 85/100 我不想当世界的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导演用冷静的视角纪录了Lara这样一个跨性别者的心路历程,从心理再到生理的一个蜕变,虽然她身处一个开明的家庭中,但是她依然克服不了自卑和他人的压力,导演尤其对她在芭蕾舞校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特别多的特写,一个美丽的舞蹈却要承受无比强烈的痛苦,主角的表演真的是出彩,就是章娘娘的那句极有层次感,所有的情绪诠释非常到位,作为一个新人演员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好了。
同为2018年跨性别群体题材的美剧《姿态》反而刻画了众人物绚丽多彩的人生,透过身处80年代五光十色的纽约里的边缘人群展示出更多的骄傲与反叛。
只不过,时代变迁却依旧陈腐,偏见歧视与冷漠疏离无一例外阻碍他们成为她们。
《姿态 第一季》台词 而Lara的生活也绝不是茫茫众生中的一粒,在看不到的和被忽视的阴影处,多少挣扎的人也午夜梦回流淌过她的眼泪,不过是为了做回自己,行如常人。
@蝠蝠 75/100去你马的一切都很好,我一个人怎么对抗这整个世界。
我明明活出了自己的样子,而你们却问我正不正常?
@扶不起先生 80/100维克托·波尔斯特的独角戏,精湛的演技着实让人惊叹,情绪上的拿捏也十分到位,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女孩”一词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铅纸鹤 70/100从风格到内容让我联想到前年的《生吃》,但《女孩》相对平淡化,真实化。
主角台词极少。
我难以得知主角这两份热爱的缘由,导演也并没有着墨于此,于是作为观众丢失了大部分的代入感,甚至结尾的高潮也略显力度不够。
可是疼痛感是真实的,就好像纪录片式的疼痛。
@Alex 90/100它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也是一部青春片。
懵懂时对性的探索一段被处理得十分精妙。
与父亲间的欲言又止,关心与埋怨参杂其中的关系描写真实地晃眼。
她勇敢,他坚强。
可惜的是,又婊又立的人总是存在,侵犯人格后的谢谢更是刺耳。
阳光下踮起脚尖带着的微笑越自然,也越让人悲伤。
随着第一次萌生情愫,席卷而来的是对自己无限的怀疑与厌恶,当我闭着眼睛听到剪刀下去的咔嚓一声,蜷缩着感受由内至外的疼痛。
所幸的是,听到急救车和父亲呼啸而来的声响。
父亲的角色品格设定已经大大超过了平均值,关心呵护,懂得倾听,善于引导,尊重决定,但即便如此,女孩儿还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进行转变,那现实中的她们又是多么辛苦呢?
Don't you think she is beautiful?
@Owl 75/100Lara之所以美,是因为优雅的芭蕾舞之外她有着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灵魂,勇敢且坚定。
@阿东东啊东东 78/100看到最亲近的爸爸也会无意识就闯进房间的时候其实心会被刺一下 其实Lara才是自始至终都在捍卫自己的人 身处在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语都像细针的环境中还在忍着眼泪坚定地做着成为女孩的努力 所以看到结局大步前行的Lara才会觉得 真的已经是勇敢的女孩了 主演的选角实在合适 无论情绪还是动作都非常到位 芭蕾舞的几个旋转看得窒息@骄阳似我 85/100不畏惧疼痛,只想尽快的摆脱这副身体,迎来新生。
对男性本体的厌恶与青春期的焦灼表现得很到位,看完之后,想到一句话『做女人,难』…@浪漫血液 81/100努力练舞后的脚伤痕累累,风言风语下的心血迹斑斑。
她是个女孩,那么勇敢又那么脆弱。
半路出家的她,怎么才能化茧成蝶,跳出美丽的芭蕾?
影片聚焦在一个普通变性者身上。
少见的是,并没有着力渲染来自外界的压力,在相对理解的环境下,主角内心的挣扎和疼痛变得更加深刻,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对敏感神经的煎熬。
很难想象这种痛苦会在现实中被放大多少倍,希望每份勇敢都能得到理解与尊重。
最后的Lara@嘉措 77/100如同那练习芭蕾留下血淋淋的伤,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痛苦, 演员是真的很棒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能看到所承受的痛苦却很坚定,莫名想到了国内一位舞蹈家,看似光彩夺目的后面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付出,不管怎么说追随自由和希望的人是勇敢而且值得尊敬的,愿冷言冷语的人少一些。
@PepperSoul 75/100克制而又细腻,在如此包容的社会中,作为T生活也是如此艰难,虽然我觉得她身边的环境已经很温暖了。
只是觉得以这种突破平静爆发式的决裂方式作为收尾过于草率了。
@落山鸡 75/100真是看着都疼系列,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本片涉及常人很少了解的变性题材,加上冷静克制的叙事节奏和稳重的表演风格,使它避免沦为一部平庸之作,电影中无处不透出主角对现在身体的厌恶和想做一个女孩的渴望,做女孩,痛并快乐着。
献给那个女孩 和女孩们本周“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以上。
See you next week.PS:欢迎加入【春天的放牛班】,卑微看客开开心心热爱电影【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回顾第一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气球》第二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性别为本》第三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盗梦特攻队》第四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第五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冒牌上尉》第六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你的鸟儿会唱歌》
It's a painful process, and the girl suffers a lot.But, you cannot blame the surroundings: her father fully supports her, her ballet teacher fully supports her, nevertheless, things go wrong.This negates the idea that we would have been happy, if it were not for the external imposition of patriarchy and binarial logic constraining us to gender identity. In their experience, the distortion, pervertion, suffering, which is inscribed into human sexuality as such comes out, they are, as it were, sex at its purest, sex at its most antagonist.Cisgenders are constantly bombarded by the social-constructionist message, using Judith Butler's term. Yet, it becomes essentialist as transgender people often express their longing to "live authentically as my best self".Of course, gender is symbolically contructed. It is, in some sense, a choice. One's gender identity is not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However, authentic free choice, by definition, as we learnt from Kant Schelling etc., at its most radical, is always experienced as a neccessity. The choice's already happened, which means it's an unconscious choice. That's for me a very simple Freudian solution of "is it socialconstructionism or determinism?". It's a free determinis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ne's conscious ego. It is determined, but at a deeper level,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it.
2018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位91年的帅哥导演摘得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以及“一种单元”大奖,他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叫《女孩》。
没看电影之前,注意力都被导演卢卡斯·德霍特吸引了。
大家调侃这没准就是下一个“戛纳亲儿子”。
卢卡斯和泽维尔·多兰有着一些相似的属性:欧洲现实主义范儿,年纪轻轻戛纳出道,故事聚焦LGBT,以及长得特别帅。
但看完《女孩》之后,这些花头都可以忽略了。
因为电影是真的厉害。
光凭它给人留下了仿佛真实存在的肉体痛感,就足够印象深刻。
主角Lara,15岁。
Lara的生理性别为男性,心理性别却是毋庸置疑的女性。
她不长的人生中有两个目标:跳好芭蕾舞,以及拥有一副女性的身体。
近年来,随着LGBT电影的发展,探讨的边界也变得宽阔。
和《女孩》更相近的,描写跨性别者的《普通女人》去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在此之前还有《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丹麦女孩》等,可以说是越来越被观众熟悉的题材。
但《女孩》依然找到了独特的叙事角度,并且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即某种可以使观众产生“通感”的疼痛。
这种疼痛既有心理层面,Lara与逐渐男性化的身体的激烈对抗;也有身体层面,因为对抗的结果往往是肉体折磨。
电影一开始,Lara在自己扎耳洞,因为想要加强女性气质。
这时候观众还感受不到刺痛感,只认识了她十分倔强、决绝的个性。
跳舞是她最大的梦想,但随着身体的自然发育,要做到像其他女孩一样轻盈柔韧,Lara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牺牲,包括流血的脚趾。
另外,在舞蹈课上为了掩饰男性器官,用胶带包裹的办法也给皮肤留下了红红的伤痕。
牺牲在执拗的个性下慢慢演变成自残,且这种出于和身体对抗的自残行为愈演愈烈,到最后彻底失控,Lara的生命和理智危在旦夕。
《女孩》将LGBT群体的痛苦,在Lara的身上外化于肉体,比任何嘴炮的说教都更加直接、深刻,让观众也能体会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
如此残忍的内容,好在包裹在一个很温柔的外壳里。
与以往同类型故事区别显著,Lara的生活祥和,包容度极高,应该是说一个对弱势群体很友好的环境。
她没有歧视和欺凌,身边也不缺真正爱着她、扶持着她的人:她的父亲、家人,耐心辅导的心理医生、外科医生,舞蹈老师和同学均以平常心对待。
唯一给Lara造成内心痛苦的小插曲,是同学受好奇心驱使,一时失去了分寸,但也称不上恶意。
导演为主角创造了这样一种真空环境,以将所有关注点都放置在主角身上——她的内心挣扎,她的身体状况。
这样视角着实新颖,也让《女孩》找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突破口。
况且想想也对,大家总说,“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但对于LGBT人群、有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群,假使整个世界将你温柔以待,也不代表一切都会变好。
在外界施加的痛苦之外,依然要面对“自我”这个人生中最大的障碍。
不过看得出导演对主角的保护,影片中有多个场景展现有爱的父亲、和睦的大家庭,甚至一起跳舞的女孩子与她分享更衣室和浴巾等不起眼的举动,从Lara角度看都会带上几分温度。
尤其是与父亲的相处,有格外温情的体现,也有青春叛逆期的拒绝交流等其他典型特征。
这点如前所述,在Lara的生活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因为她是跨性别者而有别于人的外界因素,为的是创造一个聚焦个人内心的真空环境。
甚至成长中对身体产生困惑、想要通过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等心态,也与每个青少年的经历大同小异,这是电影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基础。
只是,因为Lara的跨性别身份,她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剧烈,代价更加痛苦。
饰演Lara的演员维克多·波尔斯特表现出众,他自身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Lara高度重合。
这一点,《女孩》与去年戛纳另一部获奖电影《幸福的拉扎罗》一样,选对了角色,电影便成功了一半。
说Lara给人的感觉是百分之百的女孩,也得益于演员将少女的羞涩、倔强、自卑等神色表现得自然纯粹,没有丝毫做作。
几场芭蕾舞戏是最重要的部分,近景跟拍、动作细节捕捉等拍摄手法对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且从信心十足到逼近崩溃,几场相似的戏,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绪。
听说导演在选角时没有规定演员的性别,男性、女性、跨性别,都不在客观要求内,唯有“会跳芭蕾舞”这点是硬指标。
而当维克多·波尔斯特出现时,卢卡斯在瞬间便决定用他。
说到这个年纪轻轻,起点却很高的导演。
他的手法贴合欧洲现实主义电影,前上有达内兄弟奠定的基础影像语言。
镜像画面代表人物对自身的反思,技法屡见不鲜。
但除去这些基础项,反倒是他的掌控力在《女孩》中比较出彩。
电影前六十分钟细水长流,铺垫Lara生活的种种;后四十分钟矛盾汇聚,Lara的情绪起伏更剧烈,镜头也切得更细碎,直到梦想和对抗在同一时间陨落和爆发;最后,再用一个简短的镜头,拍自信洒脱的Lara大步走在地下通道里,展现她的涅槃重生。
整个电影的节奏舒适,脉络清晰。
总的来说,《女孩》远远超出了一般导演处女作的平均水准,独特视角下的LGBT议题不落俗套。
卢卡斯·德霍特这位金摄影机奖得主,未来相当可期。
生在一个美丽又残缺的世界,我们何其幸运很早之前你就知道,上帝造人不总是公平的,比如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别,而有的人生来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你也懂得世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存会比一般人艰难得多,特别在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时候。
这个世界里,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严格遵守,就是男的天生就是男的,女的天生就是女的,男的不能变成女的,女的也无法变成男的。
这是千古以来不容质疑的所谓“真理”。
而这种刻板的性别印象从古至今,人们从未怀疑过,也从未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这些你未必不晓得,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你就隐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害怕和同性一起上厕所,也害怕和他们一起洗澡,甚至嬉戏打闹时也总是放不开。
你总觉得你应该是个女孩,应该和女孩们在一起。
所以你总是孤单一人,身边没有朋友,也没人理解你。
按着这样的剧情逻辑,你也许会过得很惨或者选择自杀。
在无数狗血故事里上演过无数遍的那种。
赚取眼泪的确很容易,可也让人觉得廉价。
但那不是你的人生,毕竟这不是一个悲情卖惨的故事。
你是不幸的,但你也是幸运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你生在一个温暖的家里,有一个疼你的爸爸和倔强的弟弟,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你们彼此都很相爱。
更重要的是,爸爸很早以前就知道你的与众不同,不像别的父母,他很开明,也很大度地接纳了你,还努力帮助你纠正上帝所犯下的错误。
就像爸爸说的,你在全国最好的芭蕾舞学校之一上学,有那么好的医生帮你做变性手术,你已经很幸运了。
于是在镜头里,我们就有幸见到了如今的你,花样年华里花一样的你。
你一直在练习芭蕾,昏天黑地没日没夜地跳,似乎那就是你的爱和未来。
洒满阳光的大厅里,你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会是柴可夫斯基一会又是肖邦。
即使和那么多青春无敌的美少女站在一起,你也始终是笑得最动人的那个。
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无疑就是你了。
你虽然起步晚,却最舍得下苦工,即使在放学后,还是独自待在舞蹈教室,让老师继续给你补课学芭蕾。
一遍又一遍,跳错了再重来,一直练到脚上血流不止,老师心疼地抱着你说,“别对自己太苛刻了,休息下吧。
”你热爱芭蕾,视之为生命。
简直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
也许在潜意识中,你觉得自己会像丑小鸭一样,总有一天变成圣洁美丽的白天鹅吧?
或者就像《天鹅湖》里被魔王施了魔咒的公主,只有在月圆之夜,才能幻化成本来面目,在翩翩起舞时就能遇见一生中的真爱吧?
只要坚持不放弃,破茧成蝶就指日可待。
优雅的舞步承载着蜕变的心愿,那就是你的青春。
你那么美又那么优秀,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觉得你应该有个男朋友吧,像别人一样,在最好的年纪拥有一段最难忘的恋爱。
连帮你做手术的医生都劝你,“别委屈自己,你可以享受现在的欢爱,不至于以后孤单一人,在车站等待遥遥无期的巴士。
”可是完美主义的你那么自尊,你坚定地回答说,“在转换性别之前,我不想介入爱情。
”你想把最好的自己留给最好的那个人。
其实你心里是有喜欢的人的,偶尔在电梯里相遇的那个英俊男孩,他向你暗示过,你也懂得,可还是选择了矜持。
那是属于少女独有的甜蜜念想,不能轻易说破,只适合在午夜梦回时放飞。
来到这个新学校已经很久了,内向的你却始终没有朋友,女孩们肆无忌惮的疯闹,你却彬彬有礼独自一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
和那么多同学站在一起,你也只是貌合神离。
渐渐地,你被大家孤立起来了,甚至流传着一些关于你的传言,有人说你其实是男扮女装,和女生一起洗澡是别有企图。
本以为这些传言都不用理会就自然过去了。
可是女孩们还是找到你,三番五次地恶意戏弄你,比如那一次,一个女同学的生日会上,她逼着你当众露出隐私部位,还质问你是选择当男孩还是当女孩。
你惊惶无措,只好顺着她们的意思做了,得到的也只是无休止的轻蔑与讪笑。
一群人总是难以理解一个人的处境,这世上,感同身受的善意毕竟太少了。
也许就是那件事以后,你不再相信人群中还有理解与善意,加上青春期的敏感倔强,让你一夜间变得自暴自弃起来,不光练舞的时候频频失误,也在饮食上随随便便,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不遵医嘱的后果就是变性手术的无限期推后。
而在舞蹈课结业前的意外晕倒,更让你失去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结果,你只能望着聚光灯下那些不如你努力的女孩们,在台下的人群中暗自啜泣。
还没有等到完美绽放的时候,便从人生舞台上狠狠摔下来;还没有等到惊艳蜕变的那一刻,就在重重恶意中沦为作茧自缚的笑话。
也正是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年少的你一夜长大了。
可是无论遭遇了什么挫折阻碍,你都是注定要完成一次蜕变的,或早或晚,只是时间问题。
否则之前受过的伤流过的血受过的委屈,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积累,就都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个清楚自己未来宿命,并对你的人生蜕变坚定不移的人,你一直都有这个醒悟与决心。
当足底的优雅不足以承受世界的重力,那么就自己成全自己,放生命一条生路吧。
你以一种决绝的自残方式,亲手帮自己完成了性别转换,也亲自纠正了上帝的错误。
那些爱你的人流下了关爱的泪水,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也可以闭嘴了吧。
最后你顺利出院了,也完成了艰难的蜕变,走在路上的你焕然一新,长发随风飘动,笑得那么舒心,仿佛全世界都已经爱上了你一样。
这是电影给你的结局,可我觉得还没有结束。
因为在不远的前方,你会收获更多的爱和尊重。
那些你曾经失去的,将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加倍偿还给你;那些伤害过你的,终会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那些你期待已久的,一定会在某个路口和你迎面相遇。
就像那句话说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善意安排。
”对此我深信不疑。
除了结局的希望与解脱,其他的部分都看起来很压抑,揪心。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女主要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下体,她一直不停拒绝,但最终在同学的语言恐吓下妥协了,看着很让人心疼,她在意她的性别,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女孩,可是她们的行为狠狠的将她的面具撕了下来,在我个人的角度,我们应该要对女主的这类人群给予尊重,尊重她的选择她的决定(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礼仪吧),要将心比心,哪怕不理解也要尊重,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她们为此付出了多少。
如果可以的话表达一点我对于女主的看法,也许你可以放慢一点节奏,你终将成为一个女孩,你也终将在舞蹈上大放光彩,你也会找到与你相爱的人。
芭蕾等古典艺术在男权视角下出生成熟,正如身在其中的舞者编舞师以及观众。
我想说,如果你爱舞蹈,那么根本不必放弃自己的身体,不论它是何种形态。
你可以创造自己的舞蹈艺术,自己的舞团,不用遵守芭蕾的规则—就算现在还只有很少的观众能理解和欣赏。
电影是如此私人的事情,音乐也是,生活也是,性别亦是。
想成为女人的男孩戴上耳环穿上高跟鞋,不想被束缚的女孩减去长发素面朝天球鞋走天下。
包装在外面的东西是这个符号社会给我们的桎梏,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心甘情愿地愿意带上这些桎梏—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同时更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是谁。
所以,很欣赏导演的客观视角和平静叙述。
剧本和台词闪着生活之光,但这一切在最后的暴力之前戛然而止。
暴力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
当导演采取暴力的方式去处理冲突时,真实的真正残酷也随之被强行掩饰和“解决”了—— 这一点反而绝对不真实,也是一种绝对的逃避。
ta真正需要做的,并不是去除那一个东西,而是面对它—如同面对生活的无情冷酷,如同正视自己的独特。
因为,只有面对,才能找到并带着真正的爱与激情走出它。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更大的能量。
电影最后看似给出美丽平静开放的结局,我们不知道ta是否真的放弃了舞蹈,是否有好好地养好身体做了手术;更不知道ta 是否有在好好面对生活照顾好自己后,继续用自己独特的身体条件独特的人生感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
反而,在那场暴力之后,导演放弃了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这类人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理解—只是给出一个穿着高跟鞋微笑的美丽结局。
通过割除它,ta似乎轻松地逃离了生活抛出的问题;也或许ta没有逃离,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ta, 而ta却依然像之前一样,以这样平静的笑容掩饰自己的伤痛,直到更大暴力的来临…原谅我无法理解这样的结局。
原谅我无法理解,高跟鞋的声音能否代表任何身份。
ta 好像就这样,平静地顺从芭蕾这种古典艺术给出的性别与身材限制,平静又压抑地接受了这个符号社会给ta的桎梏。
高跟鞋很伤脚,穿着它走不远跑不动,女人们都知道。
我觉得如果是作为长篇处女作的话,是什么样的存在。
后半段稍显拖沓,但是我仍然非常喜欢冷峻的对疼痛的呈现。
从这样的电影中反而更能感受到女性的美好。
在女性电影中往往作为对立面的女性温柔梁顺服饰家庭的戏码在这里都显得无比珍贵。
这好像是一种悖论,女性本身在挣扎逃离,而想成为女性的人却将它视为一种认证。
归根结底似乎这些特征牢牢的和女性捆绑,就像一种类型片的工具。
好在导演没有忍心再把男性角色设计得恶劣,没有施加更多伤害。
相比于亲密而言,这部片子东西讲得更少,更局限在某种内在的封闭的清理空间里面扭来扭去。
亲密的手法更平和也更娴熟了。
房间氛围和光线的运用在这里就可以窥见一斑,真是导演拿手的东西呢。
游乐园五彩光影那一段让我想起了乐土,太喜欢了这个场景一定要在我未来的电影里出现!
自我阉割那一段真像我在寝室厕所里剪头发的情形,直到周末母亲见到我,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我的脑袋,刺刺的触感很不一样。
我看到她在瘪嘴,她在忍住不哭。
她不愿意我这样做,她很心疼,但她不想多说他怕戳痛我,她也明白这样一来我必须去承担更多了。
但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她会忍住不安放手。
她的幸与不幸,还自于她对于芭蕾舞如同痴迷一般的爱恋。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深爱到忘却一切痛苦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已经上升为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
这个信念,强大到一切都可以为之让步,也强大到让她可以克服所有阻碍,甚至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克服生理的障碍,即便那种痛,让人无法言表。
可恰恰就是她要承受的这份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不幸”,男儿的身躯,需要她比芭蕾舞队的同龄人(无论男女),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她不但要承受用更多胶带缠裹脚趾、并跳折脚趾的疼痛,还要面对寝室里女生们对他男性身躯的好奇与嘲弄。
然而,她的这份不幸,也恰好源自她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
莫娣是一个被家人嫌弃的女人,她患有很严重的关节炎,被家人送去了姨妈家寄养,但寄人篱下的她过得很悲惨,有一天她看到有位渔夫招女佣,她立马决定去做女佣,开始渔夫也很嫌弃她,但是莫娣没有离去,她给渔夫做饭打扫屋子,有一天姨妈告诉她外面的人都说她是渔夫的情人,莫娣并没有在意,但也萌生了想嫁给渔夫的想法,莫娣的绘画天赋被别人发现,她开始给别人作画养活家里,但渔夫却担心有一天她要离开,二人争吵许多后释怀,更加了解了对方,但是患病的莫娣身体不如从前,甚至不能作画,在生命的最后,渔夫陪莫娣过完了最后一天。
真的很爱这种治愈向的电影,莫娣治愈了渔夫,渔夫也救赎了莫娣
1、在奇幻文學與童話故事中,有許多的「變身」故事,莊子的魚化大鵬鳥,或安徒生的美人魚都是例子。
如果變身從「成長的隱喻」成為「成長的事實」,事情又會怎麼樣呢?
2、女孩(Girl,2018)和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相比,在醫療背景與社會接受度都有顯著的進步,如果說導致丹麥女孩死亡悲劇的因素是外在不成熟的醫療技術,那麼,該片令人同情的悲劇性命運,則是來自於未成熟年齡下的焦慮心態。
確實,時間對於這些想轉變性別的青春期孩子而言,感到特別的壓迫,尤其這個孩子的理想是成為「女」、「芭蕾舞者」,這兩項是故事主人公的願望,也都獲得了外界極大的支持,然而對於青春期的主人公而言,身體的發展及訓練、手術的風險與修復,是迫在眉睫卻不能並進的雙軌。
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2012)下冊,跨性別:多數跨性別領域的專家都謹守「哈利班傑明準則(Harry Benjamin Standard)」,要求病人在動手術或採用荷爾蒙療法前,先以想成為的性別生活最少一年,並接受一整年的心理治療,且由兩位醫護人員(一位是醫師)建議接受醫療流程。
雖然有人抱怨浪費時間,認為陷入絕望的人越早轉換就能或早獲得幸福,但這些安全措施旨在避免有人在手術後後悔,也能保護醫療人員免於背負法律責任。
經確認為女性的原生男性可能不只需要動閹割手術和陰道成形術……其中,乙狀結腸移植法……這個方法侵入性較強,費用較高,還可能導致黏液滲入陰道。
……若家人支持,跨性別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前,可以使用賀爾蒙阻斷劑抑制青春期發育,免去轉換性別時的某些生理麻煩。
這種療法在女孩十歲、男孩十二歲就能開始使用。
……此種療法能有效替跨性別孩子的家庭爭取時間,如果孩子確定為跨性別者,阻斷劑能避免他們步入「錯誤的青春期」,未來也能省去許多手術。
……催促兒童轉換性別,將導致他們在精神上或醫療上終身受困,的確是可怕的錯誤;然而強迫性別認同堅定的孩子按照原先的生理性別發育,未來即使耗費巨資,經過層層痛苦的手術,也無法重建出符合自我認同的身體,這一樣是大有問題。
3、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以「天命」的角度看,人活著本就有許多的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是身體。
莊子逍遙遊中「乘天地之正」的「正」,說文解釋「從止,一以止。
古文正,從一足」,腳趾所無法跨越的,就是身體。
可是,除了按天命率性而活外,人是有調整(修)的能力的。
沒有醫療支持時,以往認為該調整的是心理,有了醫療的支持,現在認為可調整的是生理,與此同時,人們似乎一不小心就會忘卻心理調適仍然是必須的。
4、導演讓觀眾看到身心分離的悲劇,可是現代社會中的人誰不是活在馬克斯所說的異化中?
5、孩子的霸凌不算霸凌,在這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環節,發生於孩子們一起過夜的場景中。
在班級同學的身上,我們發現排拒和接納兩者矛盾的發生,事實上人們承認或認同難受的事實時,都不免有這樣的反應,比如地球是圓的、空間是扭曲的。
好像改变了,好像又没有改变。
很难得见到lgbt题材主人公是个如此寡言少语而内敛的形象,认真生活努力追求的人值得被爱和被尊重。
剧本不错,导演擅于抓住演员的情绪,其实技法上还是欠缺的,并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导演独有的东西。[B-]
避开了所有抓马 让观众一起近身体会身体痛感 厉害!
与李沧东导演一起看片(其实没有很进入电影的故事氛围……)。精神上的痛苦,收于最后那一下的生理疼痛。一大部分,归功于谨慎的,被压力所包围但又一直想做好自己的主角演员。意见参考:https://www.douban.com/people/66855791/status/2321503437/
80#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选取上,这部处女作品都是大胆而优秀的。对于成年变性银幕作品,观众可以清楚看到取向由一边转移至另一边的过程,然而对于还在发育中的男孩,由于本身性征的不完整,其转变过程的模糊是微妙而不可预知。影片偏向现实主义,近乎摒弃艺术加工的风格使观众可以最真实地感受片中人物的迷茫状态,倒数第二个场景演员镜中映像的失焦很好反应出这种心理感受。作为新题材,酷儿电影需要类似写实风格使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
不认同本片价值观。亲人支持你,社会接纳你,医生成全你,你却因为自己的心理负担给身边的人造成这么大的麻烦,最后那个微笑是自信?明明是任性!镜头的使用也有重复与拖沓之嫌。给表演加一星。
相当的,不适! 分数虚高一星之。
疼疼疼疼疼疼疼,疼。边看边想,突破限制才是艺术家的宿命,也是每个普通人类的宿命,可惜逆来顺受是一种癌。
voyeurisme (哈哈哈哈哈哈哈电影院有人晕倒了剪完penis
导演91年的,真的很好,一个特别猎奇的故事,但讲的却是青春期,如何跟自己身体相处的话题。
主演真的是一块宝,芭蕾舞场景拍得根本就不像部处女作。如果看完觉得哪里隐隐作痛,那估计电影创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二刷加到五星
身为男人却渴望成为女人 又是梳小辫 又是穿女装 最后着急变性自宫了 但是你能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吗?
庆幸的是她有一直支持她的家人,对好多人来说,这就足够了
镜头这样贴近绵密,配乐也像芭蕾缎带一样缠绕在Lara我和周身,让我感知她的美丽,她的痛苦,她的难堪,她的急迫。情绪铺垫做得太好,最后她的选择让我心脏骤停。GREAT GIRL。
镜头摇晃、疏离,将主角敏感的情绪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主演的优雅很难让人不喜欢(生活照则完全看不出来,哈哈)。让人想到曾经的Lee Pace(当然Lee还是优秀更多)。想改造自己的身体,光有意愿是不够的,还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做足准备。而那种每一天都厌恶自己,和默默忍受身体不同部位疼痛的感觉,恐怕是普通人很难理解的。片头的自己扎耳洞是一个铺垫。“晚餐我们邀请你的男朋友,还是女朋友呢?”这句台词很可爱。BTW,爸爸也太不容易了,都秃顶了!另外,在想,如果真的Trans变得很稀松平常了,还会有竞技体育吗?
心本是女娇娥,奈何身是男儿郎... ...
个人要遭多少罪,来纠正上帝犯下的错误。
鸡助电影。
强烈的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让我从一开始就看得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