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 醫護、病人、民眾、傳媒,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看完「國際橋牌社-和平歸來」再看這部片,兩者都是由台北和平醫院真事改編,而這部劇講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趨利避害與最終的鬥爭,和平歸來則是有權鬥與媒體使命為出發。
和平歸來在整體上節奏、故事還原更加真實,而這部片更多的則是藝術渲染,透過多條故事線的出發配以未完的結尾,雖然有種嘎然而止,卻引人與Covid所發生一切進行反思。
這部片整體節奏雖慢,但配以幽暗的濾鏡、低鳴的背景樂、自私的人性,使得觀眾在整體能更有情緒帶入。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电影《疫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这部电影以疫情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电影《疫起》以疫情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电影中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选择了冲在最前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电影中的普通人,他们也在疫情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
有的人选择捐款捐物,有的人选择志愿服务,有的人选择在家自我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
他们的行动,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电影《疫起》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
在疫情的冲击下,有些人选择了自私自利,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保护自己。
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疫情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勇敢面对,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自私自利。
这些不同的反应和选择,都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电影《疫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的反应和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总的来说,电影《疫起》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它以疫情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的反应和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它让我们思考人性、生命和社会的问题,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家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其实看到片名,第一直觉肯定是在讲新冠啊,但没想到的是,原来是在讲非典。
海报上,有一句话——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实在是实在不过的大实话。
故事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怀疑”,但大概是这份真实实在太少见,电影击败了以尺度闻名的“19公分不含头”,实至名归。
故事聚焦的医院的群像。
在这个医院里头,有一个长久的病患,正义感爆棚的男护士知道病患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治疗。
然而,病患和他的孩子都不愿意。
这是个问题,男护士以为病患不知道严重性,但其实病患老早知道;男护士以为病患的儿子不知道,但其实病患的儿子也知道。
这世间,太多无奈的事情,大概会发生在医院。
有机会,谁不愿意活着,只是,这样的机会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又有几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
毫无疑问,病患是痛苦的,但做出这样的决定,病患的儿子更痛苦。
这是一个和“非典”没有关系的病例,有没有“非典”,这样痛苦的案例也是时时刻刻在医院这个“事关生死”的地方发生。
故事最后,病患选择了自杀,他用这种方式自我成全,只是无奈的无奈。
现在,好多人都签署了无需急救的意愿,如果毫无尊严的活着,选择体面的死去,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故事里头的主角医生,家里头的麻烦事儿一大堆,压根就不想在医院。
只是阴差阳错被隔离在了这里。
当得知自己接触过传染源后,慌张得一塌糊涂,一遍遍的量体温。
这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形象的角色,很真实。
谁在面临生死时不会害怕,不害怕的那是莽夫。
他想着第一时间撤离。
这种举动,也遭遇了很多医生的鄙夷,但身为曾经的学姐,谢盈萱站出来力挺,这有什么问题,符合程序为什么不行?
一个医生,在需要你的时候,你想着跑路,这本身就是问题,心里嘀咕也就罢了,敢说出来,谁给你的胆子?
但是他敢,感觉不是他胆子大,而是因为,本来就没有“秋后算账”这种事儿。
而谢盈萱也是,身为领导,这下属这么不懂事儿,不想着怎么给他穿小鞋,反而大大方方满足下属意愿,这特么以后怎么管理下属啊,自己的威信何在?
故事开始,疫情还没扩散。
医学生的日常也照顾到了。
为了论文,医学生在医院,也是拼命的抓住每一个机会,一个能写论文的病例,其实也很难遇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医院收治的,大概还是常见病例。
那个曾经送医生的的士司机,也阴差阳错的被困在医院。
还有一个护士长的女儿,也被困在了医院。
护士长没能撑过去,懵懵懂懂的女儿,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她还没能明白失去的意义,灾难就这样无情的碾压过去。
男护士其实是有一个医生的女朋友的。
但彼此的情愫还需要时间。
男护士的过去,是一段伤心的过去,也影响了他“尽力救人”的思维方式。
他本来也要离开的,但疫情比他更早来。
因为接触过疑似病人,又自愿去隔离区送饭,男护士被同事疏远。
说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心里总是会感觉不是很舒服吧。
后来,男护士选择了去隔离区,那里是个战场,很快就被感染了。
故事一直到最后,也没说男护士后来的状况,镜头停留在了男护士和医生彼此的对望上。
那个一直想走的医生,也没有走。
害怕,但选择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种大义凛然的慷慨激昂,总是感觉有点虚无缥缈,让人总是有点怀疑,反正不这样以后也没好日子过,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索性。
而在隔离区的医护,也是撂挑子不干的。
这种问题,也能直接拍进电影里,宝岛是没有剪刀吗。
其实,一开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拍一部“非典”的电影。
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大概还是很有意思的。
“非典”是个预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
可是,这差点忘记的过往,其实已经被忘记。
当更大的灾难卷土重来,我们依然一败涂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我们也是一贯的没有记性。
昨晚赶在金马60前看完《疫起》(也不知道金马60关我什么事🤣)今天看朋友圈,发现正好也是广州解封一周年的日子…片子讲得是SARS的故事但对于SARS记忆已经有点模糊的我还是因为跟前三年的真切生活记忆而狠狠共情大概就是哭了半个片子吧😭😭😭有在疑似感染病例区域下工作,摔到但还马上起来继续工作还比yeah的护士…
有嘴上唠叨早知道不接受召唤,直接辞职不干,但其他医护罢工的时候也没有加入的菜鸟护士…有可能是害怕又或者自私或者是不甘心被政府扔在没有任何支援的医院跟病毒抗争的罢工医护们…
还有托关系想在在第一批撤离,想努力找出病源和最后放弃撤离的男主医生…有为了调查病源或者只是头条的记者病人还有两位年轻,对工作有热枕,算是比较正义大爱的医护情侣…感觉他们的爱情线确实是这样压抑和挑战人性的封控医院里的一道希望之光!
才吐槽完现在的爱情剧都好难感动到我,看到马华和小项的这对小情侣我又一次被爱情所感动[Hurt][Hurt][Hurt]正是憧憬着无国界医生的未来和爱情才支撑着她们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保持大爱的初心吧…
喜欢这些流动的人性还有不过多刻画,只是把各种人性不同选择的大家都展现出来可以去批判罢工医护的自私没担当也可以选择去理解他们的挣扎犹豫或者不甘心也可以去共情医护的无奈和害怕最后最喜欢结局停在那里就刚刚好了这就是留白的克制和希望的保留吧😭😭
感谢那些牺牲和守护
最后感慨活着真好!
解封这一年有很努力的生活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的考验会什么时候出现[Hurt]
2003年,SARS病毒重創台灣,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疫情,⺠眾束手無策,唯一能夠 做的就是照顧自身安危,以免病毒擴散;而在必須正面一線病毒的醫院更是大受病毒 的影響,縱然是天災,然而如何面對是當下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面臨的主要課題,在 災難發生的當下,人性的另一層面貌無遺展現,在正義和私利之間、接受和逃避之 間,生而為人,應該先自救還是不計一切地伸出援手,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主要希 望探討的課題,而擅長闡述時事議題的林君陽導演也在電影當中將利益之間的損益盡 可能地透過故事和畫面進行闡述。
一、死亡,是人類必須直面的課題 不管是天災抑或人禍,死亡始終是每個人必須得正視的事實,在電影中,身為護士的安泰河所道:「死亡是一瞬間的事」,電影從其中一條故事線——林伯伯癌末卻未放棄治療一段,闡述了人生存在的價值,而電影以中立的的立場使觀眾以旁觀人的視角去闡述在生死一念之間,就算只剩下一、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從林伯伯的兒子看來,苟延殘喘的活著是讓患者依舊承受病痛的摧殘;而在護士安泰河的眼中,燃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並且和所愛的人深刻道別才是生存的最終意義;電影中將兩者的觀點放在天秤的兩端,讓觀眾自發省思。
二、 「人權」是憲法保障的條例之一,然而在和自我利益和「他人應該被保障的利益」之間的價值衝突也是本片討論的議題之一。
畫面中的護理人員不願再堅守崗位承擔風險而大罷工,在窗戶邊掛起白布條抗議政府的不合理行政手段,《疫起》除了討論生死議題,在其他層面也有兩面的敘述;一心追求成為懸壺濟世的仁醫的實習醫生李心妍以及總是想要明哲保身從此次的疫情中安全撤退的老鳥胸腔科醫師夏正,兩人之間在面對病患的態度差距在導演的鏡頭中放大,該先保護自己還是不顧一切的成為超人,「如果我們總是想到自己那那些等待我們救命的病患怎麼辦?」李心妍在診間怒吼的一段話如同暮鼓晨鐘,由於醫護人員的不足導致病人自殺後搶救不及時、在片中無人自願調度至災情最嚴重的樓棟使得人力壓力過大,疫情期間的大罷工的這些醫護人員是否是間接的殺人兇手?電影以高壓的環境和氛圍引出這項血淋淋的議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烏托邦,現實才是我們所應該面對的部分。
三、我們一起走過的疫情時代 相信經過了三年的疫情,觀眾對於「疫情」相關電影的主題一定更加有所共鳴,《疫起》以現實主義的犀利視角批判了在疫情發生的當下,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交流和以往過去的不同。
在電影當中,並沒有過於琢磨於敘事背景,反而在人性的層面有詳 盡的刻畫。
每個人都有私心,而人性的探討是最值得被描寫關注,或許電影有些浮誇 造作,但卻是將人性的黑暗面血淋淋的展示在觀眾面前。
我們時常呼喊的「台灣最美 的風景是人」、總是倡導的「守望相助」,在疫情來臨時人和人之間的信賴卻是脆弱 的不堪一擊。
2023年疫情的結束是一場災難的終止,卻也是大社會中的新期待以及 展望。
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社會的另一個陰暗面,「救人」和「自救」的辯證、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衝突。
在美術設計方面也以暗灰色的色調來呈現當時的情況和境遇。
這部電影像是一句警語——在大自然的反撲面前,人類是最脆弱不堪的。
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本影片写了在疫情时期发生的这种事情 写出来了在国家危难当头是的危机 也表明了 在危机当头人名所做出的贡献 突出了人民心系祖国 心怀祖国的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希望我们的国家这个可以越来越好 人民伙伴 动植物 平平安安的 不被风雨所打败 不为挫折所打败 要继续心怀人民和祖国 一定要平平安安的 人民与祖国同在
讲的是2003年的SARS,主题很符合现在刚度过新冠的人们的心理,2个小时把这件事讲清楚真的很考验功力,结尾确实是结束的有点仓促,感觉前面的事件还没有达到高潮的地步,然后就结束了。
故事主要是4组人物,代表医护人员的年轻医生护士情侣,有家室的医生和患者记者,代表普通人的,癌症晚期老人和他儿子,无端卷进来的出租车司机阿伯和护士长的小学女儿。
年轻医护:对患者的关切、想当无国界医生家室医生:因为很少时间陪伴家庭,所以极其热衷下班,但接到手术也是立马回医院,依然有种医德记者的话主要是记录类型患者是和临终关怀有点关系,就是要不要继续痛苦的治疗其他的是普通人,还有医院的群体描写,比如抗议罢工,怀疑同伴感染孤立……前面很不错,但是结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一个转变和具体的结局,它给观众有更多想象空间,但也因为不够具体而让人容易有落空感。
相关的视频,片段看过太多了。
知道,了解。
所以看这一片就感觉不大。
相对于只能宣传伟关正的片来说,还是不错的。
毕竟人性中还是描述了一些负面。
标准的台湾普通话腔。
依然把SARS疫情的突发和演变,叙述到位了。
没有大毛病,但也不是特别耀眼。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惊喜,意义在于记录。
昨晚看到两个东北男孩(姬发与比伯侯)对两个台湾男孩(苏全孝与姜文焕)的临别赠言。东北男孩说,台湾男孩身上的那种纯真与温柔是我们没有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正好今天就在宝岛电影里看到一个温柔可亲的男护士。他眼神里的清澈与忘我,让我瞬间接受他就是一个以救人为生命最高准则的护士(忘记了他过去饰演的角色)。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男护士。在我们的舆论环境中,进入传统女性领域的男性常常是被忽略的,并非仅仅因为是少数的缘故,而是,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他们可能被划归到“娘炮”或无法归类的概念中。为了避免尴尬,大家索性不提。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是我看到他们(男护士男幼教或者其他从事传统女性行业的男性)会觉得非常感动,也会非常害怕他们受到外界的伤害。感谢台湾,让他们也可以出现在大银幕且那么可爱。
果然,疫情题材的电影很难拍好。马华是我唯一看下去的动力。
在同类型电影里算是还可以的,全靠同行衬托。主要好的点是接地气,对于病毒更多的是恐惧,是全程像恐怖片一样的恐惧,这才是一个正常普通人应该有的反应,而不是全都是伟人无私奉献。但除此之外缺点就很多了,很多故线虎头蛇尾,语焉不详,回想一下和记者追查零号病人原来才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但比重很少,虽然没有煽情,但是刻意的两次蒙太奇真的太不自然了,两边 100% 同步三十分钟真的可行吗?再就是没有一条发挥得好的线,虽说氛围感够了,但故事内容丰富度,人物塑造,都一般,不够精彩。
很写实的讲了疫情故事 病毒面前真的好无奈
非典疫情片
历历在目
台湾文艺工作者回避陷入政治站队指摘的结果,就是像这部作品一样,失去社会批判意识。(当然,煽情是很煽情的。怎么会有出租车司机大哥这么热情良善的人😭
主线刻意,支线散乱。
20年前的非典,那时候经历过的人心惶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还那么清晰。
感谢石正丽院士为电影行业开辟新题材。
虽然不是那么出色,但关于这个题材,能看到那些真实的人性变化已经很不错了。“坚守”两个字歌颂起来特别容易,但放到个人面对生死的当下,真的太不易了。
有一种野心太大导致内容和过程失控了,导演那股全知视角是愤怒的,是有想做到“借古讽今”,你要呈现的是所有公共空间里的状态,急冲冲地下结论只为缅怀,留给观众没有思考余地呃~
2023金馬奇幻開幕片|低期待下整體高於預期,共感度強到難以窒息,戲劇張力全程都維持在緊繃的狀態下,團隊在事件田調、手術細節上的考究沒話說,尤其在手術細節上的考究,絕對可以比肩日本醫療劇空中急診英雄的專業度。優缺點很明顯,為了將戲劇張力持續維持在緊繃狀態,多條分支線敘事,剛開始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到中間人物便開始做出反常行為,一路到結尾。可以說是為了襯托醫護人員的偉大而做出的取捨,但是連邏輯都不顧就有點強加煽情了,撇除上面缺點不談,曾敬驊演的真是不錯,項捷如在這部的表現也有意想不到的進步,林君陽導演在共感式壓迫氛圍刻畫上營造的非常成功,但人物邏輯還有待加強,整體來說仍舊是優秀的醫療(疫情)職人電影,SARS20周年之際推出這部作品別具意義,獻給幕前幕後的醫療人員,以及疫情時代下一路走過來的人們
电影故事整体很一般,但作为非典20年,刚经过新冠,电影里似曾相识未言明表达的伤痛,会充满每个人的心里。记录所有的伤痛和牺牲,才是最大的敬意。最后结尾很仁慈,片尾曲青峰的歌寄哀思了。
对标韩国的《战疫》,角色代表性太片面;对标大国的抗疫电影,贵在对人性刻画的真实。
停在一個非常省力甚至偷懶的地方,試圖通過充滿淚水的制式表演換取一點模糊的空間,不批判不問責的結果是歌頌也同樣失去力度,最終它只是陳列了一幅醫護群像。在一個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環境下,王柏傑的角色很長時間裡都受到對其行為合理性的質疑,醫護工作困難程度讓位人物所承擔的更重敘事需要,凸顯人性面複雜性轉而犧牲職業精神,很好奇台灣醫護工作者如何評價這部作品。
完成度没有很好,只有里面没有外面,这个一点儿那个一点儿,结果各方面都不出彩,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不够好,演员们倒是很卖力的表演,留下唏嘘和反思。
林君陽導演新片,幕後班底幾乎都是🐴得主,攝影拍過婁燁《風雨雲》(非常擅長手持鏡頭),主題曲吳青峰演唱…片尾字卡〔獻給20年前守護大家的你們〕,〔依據真實事件改編,但因戲劇需求 人物有整合/虛構…〕… 23年重看03年SARS'和平封院'事件,不明來源病毒,走過Covid的人們深有共感…先說優點∶聚焦小人物,醫護人員的怯弱/恐懼,想要自保…沒有宏大敘事。編劇是一線護理師,描摹醫護群像有詳實的細節支撐。但也類似大前輩們多次提到的,有的題材 拍成紀錄片 會更加打動人。片中催淚的片段瞬間,家屬院外送物資、蠟燭祈福…都來自真實的新聞資料… 整部電影太過碎片化,灑狗血、刻意催淚的感覺太過明顯… 前40min非常電視劇感,但2小時篇幅,還沒展開就急急收尾了(甚至不能說有結尾…)(23🐴奇幻)
在新冠的时候拍起了非典的电影。—— 医护人员也是平民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疫情难免也会产生担忧与恐惧。没有临阵脱逃、选择勇敢面对,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