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节宣传册的“主办方寄语”介绍到,本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检察官在二战之后勇敢揭露纳粹同谋者罪行的坎坷经历”。
但我觉得其实不止,这部片子并不只是讲到了“勇敢”“坎坷”,还有这个过程背后折射出来的整个德国的政治现实和态度。
男主拉德曼是一个年轻的新人检察官,他认真,认真到了刻板的程度。
他渴望通过法律的职业生涯追求正义,绝对的正义。
片子正是从他初任检察官开始。
每天只能跟无趣的交通案打交道的他,在一次庭审遇到了违反交法的女主。
当法官决定为拮据的女主减少罚款数目的时候,男主宁愿自己垫钱也坚持要求女主交齐罚款。
略认死理,不喜变通,男主这样的性格才有了接下去的故事。
接着是记者格尼尔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到检察院指控一个教授的前SS成员身份。
他请求检察官提出控告,并且在他们表示拒绝的时候略激动地指责了他们。
然而检察官们暗示二战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别提了,纠结这个事对大家都不好,何况现在德国好不容易走回正轨,不要伤害大家的爱国情感。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渴望有所作为的男主悄悄开始了调查。
他认识了那个记者,认识了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
他和记者从幸存者家里得到了一些奥斯维辛相关资料,得到了最高检察官的批准和支持,在朋友和几个同事的协助下展开了调查。
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这是可想而知的。
每个被指控在奥斯维辛犯下谋杀罪的人都并不认可这个罪行,他们自认为只是执行命令,履行职责。
这也是关于二战德国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一个德国普通士兵的职责就是看守犯人,或者是杀害“敌人”,等等,这些被认定的罪行有时反而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应该做的。
如果当他们胜利了就默许这种行为,当他们失败了就进行清算,那也只称得上是成王败寇而已,而那些不认罪、至少心里不认罪的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这些年一直被强调的人道主义也算是一个标准,可它毕竟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标准,因为道德是因人而异的,是不完全普适的。
也许还是要结合成王败寇。
不然德国为什么会这么多年了还一直强调自己曾经的罪过,表现出特别的反思和自省态度,强调人道主义,强调自由民主,强调信仰自由。
这些态度帮助德国在道德层面上取得了国际地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德国陷入了难民危机。
默克尔不厌其烦地强调德国帮助难民的义务,提醒德国人曾经犯错,这得到了爱好和平的评价,也给德国埋下了隐患。
德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民族。
即使是这些年,二战题材依然在德国片里占有很大比例。
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像德国那样积极主动地承认罪过,主动强调自己的错误吗。
片中的检察官对男主说,你希望德国的每一个青年都去质疑,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纳粹吗。
我想知道这样的负罪感对德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民族认同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直以来德国都是很自豪甚至傲慢的,这种骄傲和负罪感的的矛盾体就这样扎根在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把二战埋在土里,永远不希望有人触碰,更不想有人把它们再翻出来。
所以男主渴望审判犯罪者的热情和决心并没有得到多少响应,至少一开始在检察官圈子里并没有。
男主说周围全是纳粹,你们全是纳粹。
这也正是很多欧美国家甚至一部分德国人的看法。
之前看《纳粹德国》的结尾章节同样是这样的评价。
普通民众被纳粹的谎言煽动了,蒙蔽了,道德感在谎言中摇摇欲坠。
所以二战的罪行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也不只是领导层的,是全日耳曼民族的。
所以战后那些年德国人才会不敢在周边国家自称德国人。
多么可怜、可笑、可鄙啊。
片子最后,男主找到了自己对正义二字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审判罪人并不真的只是为了审判他们,只是为了那群牺牲者,为了他们的故事。
那么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呢?
也许矛盾的迷宫没有出口,直到下一个爆发口。
但我不想看到下一个爆发口,永远不想。
年轻检察官发现身边的许多人都曾经是纳粹或为纳粹效力,女友的父亲,自己一直等待的父亲,妈妈的新丈夫,司法系统的许多同事,包括让他调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记者朋友就是那里的看守,然后他受不了精神压力要辞职,和记者朋友一起去替病重的集中营的关押者朋友去集中营遗址戴着犹太人小帽子念以色列祷告。
最后他回去当检察官对集中营罪犯进行审判
【3星半,论对奥斯维辛及群体作恶这一课题的反思,本片并不及之前同类作品的深度,好在它意并不在此,而在对反思的反思】关于奥斯维辛最著名的几句话中,包括德国犹太裔社会学家及哲学家特奥多尔·阿多诺在《文化批评及社会》一文中的一句“奥斯维辛之后,作诗是野蛮的”。
此句历来有不同解读方法,不过我想或许也可以这样解释,奥斯维辛已经撕破了西方文明温情和理智的外衣,把个体人性以及社会群体最丑陋野蛮的一面展示给世人,见识过这些之后再撰写唯美忧郁的诗歌,无非是种欺骗。
在这部电影中,欺骗人的不只是诗歌,更是孤独的青年约翰·拉德曼所面对的六十年代初的联邦德国,在战后同盟国力量的扶持下、总理阿登纳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齐心奋斗下,在废墟上仅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一片新的太平天地,四处都是爵士乐、百事可乐、钟罩裙这些文化符号渲染出来的盛世气氛。
另一方面,那些衣冠楚楚的社会精英、华贵可敬的贵妇淑女、淳朴勤劳的劳动大众共同建立起一座谎言的牢笼,隐瞒起自己花了2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大厦下面是几百万大屠杀中的冤魂这一事实。
拉德曼被迫夹在这一真一伪两个世界之间,揭露谎言,戳破每一个人都为之自豪的这层玻璃纸,相当于承认当代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上的洗脑,从而将剥夺整个国家的人“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自由个体”这一身份,将每一个人弱化成文化工业和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重谎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每一点发展变化,无非是在死亡这一赤裸的真相上加上一笔修饰,戳破谎言,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死亡。
或许正因如此,见识了恐怖的真相的拉德曼会对自己天真幸福的女友说,我们德国人应该永远只穿黑色,丧服的颜色。
整整一代人对父辈及自己的反思和批判被浓缩在拉德曼一人身上,我们看着他从严肃正经的懵懂青年变得越发激愤,在厌恶整个世界都无比黑暗无耻的同时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因为自己敬爱并奉为榜样的法学家父亲是清白的,可是忘记了一切的反思都会归结到反思自己,于是在最后的残酷真相揭露的一瞬崩溃,发现信任了二十年谎言的自己跟每个人一样污秽,自己率先体味了失去独立的文明人身份的痛苦,由此成了满身酒气的愤青。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朗读者》中终生不曾那样强烈地爱过第二个女人的米夏的影子,以及60年代末无数因为父辈丑恶的真相而耽于酒精、毒品和性的青年。
世界的虚伪外衣被揭开后该怎么办呢?
恐惧,迷惘,自暴自弃,提早品味死亡。
或者,直面真相,从一切尽失后的虚空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堡垒。
在奥斯维辛失去的一切,也要从奥斯维辛开始慢慢拾回。
时为2009年12月的最后几天,我和拉德曼一样从德国出发,来到奥斯维辛,那是挺压抑的一行,奥斯维辛的导游不断地说“你们不知道人类怎么能做出那种事”,说曾有4位导演为了拍电影而获准看了集中营资料馆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后来其中的几位自杀。
站在灰暗的棚屋中一排排木板床架前,从一墙有一墙的皮箱、橡胶鞋、衣帽甚至人类的毛发旁边走过,我感觉比几十万数百万生命的流逝更可怕的,是这里无数鲜活的生命失去了自己的故事。
看着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作为同样的零件被叠加在一起,成为一座小山,想象不到他们曾是服装设计师、话剧演员、糕点房的伙计,还是大学教师、酒店老板、高中学生,更想象不到他们在被火车运到这里的途中、在这些平房中生活的日日夜夜甚至死亡前的一刻做过什么,想过什么。
而且不只是死难者,施暴者的故事也隐在了杀人机器的背后,8000名武装党卫队成员把自己缩减为轮鞭子的胳膊、开枪的手和践踏人的皮靴。
比死亡更让人难过的,唯有明明活过,却失去了为人的尊严和个性,为了看守和监禁这一重关系的存在,不惜将链条两端活生生的人弱化为符号和行尸走肉。
站在奥斯维辛的篱墙外看着冬日干枯的草场和兵营时,我并没有为谁念一段卡迪诗,但是我想来过奥斯维辛、见识过人类黑暗的人更应该活下去,代替这些沉寂的无名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也就是拉德曼在奥斯维辛篱墙外理解到的:迷惘过后,生命终将继续,对陈年旧罪做些英雄主义的刑罚批判、以满足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后的优越感,不如把这里埋葬的故事和真理展现给世界、还以它们应有的样子重要。
奥斯维辛之后,天真淳朴的田园牧歌或许不能继续,但是经历过真理洗礼的人应该提起笔书写刚劲的散文,用文字编织罗网的同时,凭借文字背后的哲学与精神破除罗网。
认识到并承认自己是被谎言控制的大众中的一员,却不断为获得独立思想和个性而抗争——这就是拉德曼在调查疑犯和证人过程中最终点燃的,人性的熊熊火焰。
今天是圣诞节的前夜,晚上的月亮特别圆,超市里人不少,都在为圣诞节囤货。
前天看了德国今年的申奥片《沉默的迷宫》,讲的是二战后德国国家检察院艰难起诉奥斯维辛集中营服役军官的故事,战争结束后西德一切百废待兴。
一切蒸蒸日上,人们急于摆脱战争的痛苦回忆开始新的生活,SS官员也一样他们回到了战争开始前的生活,有的重新做糕点匠,有的重新经营买卖,有的开诊所,甚至有些冲锋队的刽子手还在学校教书,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彼时奥斯维辛在德国几乎无人知晓,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驻军营地。
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经过校园,惊讶的发现原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官员正衣冠楚楚的教育着孩子,他佝偻瘦削的身子在瑟瑟发抖,他告诉了他的记者朋友,记者愤怒地跑到检察院要求严惩这名SS刽子手,但遭到了众检察官的奚落,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检察官,他们自诩精英深知德国当下的需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插手,而且每个德国家庭都或多或少的与战争有所牵连,这等于揭开整个德国的疮疤,没人会愿意的。
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刚毕业的菜鸟检察官哈德曼,他以父亲的座右铭真相为信仰,眼里不容一点沙子,搁春秋战国绝对法家死忠。
他启动了法律程序,对这名教师停了职。
他以为这对记者算是一个交代了,但他跟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认为对纳粹的制裁只是德国战败所承担的惩罚,认为德军战争期间的暴行只是盟军的宣传手段,宣战借口。
所以实际上老师不会被停职,德国人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跟同胞过不去。
记者给年轻的检察官泼了一桶冷水,迫使他深究集中营发生的一切,他到美国人的档案馆查阅德军档案,所有事情都被"严谨"的德国军官记录了下来,检察官震惊了,他仿佛走进了人性的迷宫,平时老师善良的糕点师怎么会在集中营杀人如屠狗,高等教育的医生怎么会拿儿童做活体实验。
这些人根本没有特殊之处,在社会中甚至还是模范,但是在集中营服役的岁月却扭曲的像个魔鬼。
是不是披上了战争的外衣,代表着国家就可以为所欲为,完全自发的谋杀行为仅仅披上军装就能获得合法性吗。
不,哈德曼要将他们都送上审判席。
同时要向整个德国曝光奥斯维辛,不能把战争的罪恶都推在希特勒身上,普通人犯下的罪行也许更能暴露战争的阴暗面,这件事由德国检察院来做要比国际审判更有意义。
然而所有被告在审判时均无悔过,能将之归因于集体的无意识吗。
为什么美国人掌握着这么多的档案,却毫无作为,我感到很困惑,也许他们不想需要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而不想生枝节。
想想能这么深扒国家疮疤的,除了德国也没谁了,瞧瞧好基友日本,瞧瞧管制最严的大天朝。
集体的无意识,沉默,失语想想真是可怕,能击败阴谋论的唯有真相。
Veritas。
ps:没水平的人想要不剧透真难啊。
本来都打瞌睡了的,没想看了这片,只七分钟上,精神就来,只七分钟,便入正题。
还以为是悬疑片,原来不是,悬疑只是个开头,正篇是讲关于德国二战战犯的事。
全篇很棒,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反而不知道说什么。
真要挑的话,就是演员的颜值很一般。
至于它是怎么样个故事,其实看的时候,我有时候都觉得反对男主角的那些人说得还挺有道理的,做为战败国,难道整个德国的老一辈人都要接受惩罚吗?
各种深思啊。
二战是全人类都要深思的历史。
记住有什么用?
大约只有一点点用吧。
最重要的问题从来不是审判以寻找正义。
而是人自己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为什么纳粹从63年才开始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从来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罪人。
也许可能有那么一两个。
人的局限就在于只能和有限数量的人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别人、其他的受害者无能为力。
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很近的另一场可怕的事实。
焚尸炉、毒气室。
残忍的医学实验。
随意枪杀人。
而这部电影关于奥斯维辛,呈现了上一辈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这是一个出过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民族。
这是一个出过歌德、席勒的民族。
这个被理性、被哲学填满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十分陌生:我们既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纳粹德国究竟有多邪恶和可怕。
那只是一个被标志化的名词:可怕邪恶的纳粹,杀了成千上万的人,用尸体和鲜血浇灌一场荒诞的战争。
但是现在德国这些人,他们继承了哲学的精神,从阿伦特,从《我们的父辈》、《朗读者》,他们以自我解剖来完成对人类战争、政治、民族国家的反思。
就像这个《缄默的迷宫》一样,要的不是惩罚不是审判,而是反思与警惕。
当然这部电影里这种空洞的口号式的要求反思要求承认自己有罪是否有用,以及这种对青年的灌输和当时纳粹德国对青年的灌输有何异同以及不同的影响,我们还要等几百年以后,那些后辈来进行评价,毕竟时间才是结果的伴侣,个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延续的等待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愿吧)而对我们来讲,从基督教圣餐什么的来看,基督为人类赎罪,所以人们信奉他。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度自欺欺人、自私的想法。
这种基督并不是原始的犹太人的上帝,而是成为人自我解脱的工具。
个人不愿意承担直面自己的选择和其所带来的痛苦,就像男主角,在知道爸爸是纳粹之前都是站在审判别人的制高点上,最后他也只是为了让教训不再重演而回到审判。
他不知道他是否可以选择在那样的情境下,就如同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如何一样。
历史只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可以避免选择,不幸的人在极端环境下被迫改变。
但很多人都是不愿看清自己是否幸运或者不幸,只愿同大多数站在一起,躲避隐藏,惶惶不可终日。
我所有的影评都是从电影里反思进而反思自己。
我发现大恶和小恶是很难区分的。
我要做到有良心,有正义感,对所有人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地域的阻隔,更是力量的不足。
我们都只能维护好和几个人的关系,也只能帮我们自己熟识的受害者讨得正义,或者屈服于力量而保全自己重要的人。
这是人的局限,不可改变。
所以好的城邦都是小国寡民。
既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限,我们能找到什么解决办法呢?
我的办法是既然我所受的教育已经将我教成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我就要遵从的内心,而不是屈服于他人或者大众。
恶人世界,尽力而为,不违背良心,不惧怕自己的死亡。
德国人反思做得真好,电影从主角约翰的视角出发,其实也经历了从迷惑到震惊再到愤怒以至于迷茫的心路历程,他作为3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于那场战争以及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毫无参与,也一无所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也曾加入过纳粹;与他一同奋斗的记者好友,也曾在奥斯维辛中旁观,他崩溃了,于是有了他在街上醉醺醺地痛骂路人的场景,那段拍摄的光影效果犹如戏剧,又似梦一场,实在令人可怜又心痛。
他的呐喊又何尝不是那段时间德国年轻人的心声呢?
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兄长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确实参与到了那一场战争中,他们是否有极其恶劣的罪行?
他们是否还是自己所认识的亲人?
他们是否像门格勒一样、像拜尔一样残忍?
又是否面对这样的恶行无动于衷?
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是无可理喻的,或许他们也会如主人公约翰一般,在发现真相后陷入无尽的怀疑、质问与谩骂。
十余年的沉默,维护的是战后信仰已摇摇欲坠的德国人们敏感的、脆弱的心,人们对那段时间的历史三缄其口,除却那17名毫无悔意的纳粹高官,小卒们或因羞愧或因惧怕沉默不语,而受害者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在十几年后生活都步入正轨之时,也不愿意再回忆起那段惨烈的过往,正是影片中主角一行的检察官和记者们通过日日夜夜的寻访追溯和调查才使得奥斯维辛没有沦为仅仅一个地图上的地标,那些受害者的故事也得以被铭记、被倾听。
当他们吐露出于奥斯维辛埋葬的真相,人们再也不能当作无事发生。
而于我而言,检察长鲍尔与年轻检察官约翰的对话作为影片另一条线,也十分出彩,约翰可以说是在鲍尔的引导下逐渐成长的,在这个层面上鲍尔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同时又是战后的法兰克福的检察长,他看待事物的深度令人钦佩和敬仰。
如鲍尔所言,他们并不是为了“判决谁有罪,谁有一半罪,谁无罪”,这一场世纪大审判更是为了让年青一代的德国人能够认识奥斯维辛,铭记奥斯维辛,那些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恶行非希特勒所为,亦非军令所胁,与战争无关,而是普通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疯狂。
人人都曾是纳粹,人人都曾有份,人人都曾旁观。
当主人公在前往奥斯维辛后,当他真正见识到了这一片草场、一处围栏,我想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所蕴含的重量。
听说过战后德国对纳粹的反思也是逐渐反省,从这篇可以看到一个大概过程。
完全理解之中,同时在我的思维里盘旋的则是我们自己的历史。
人类史上的浩劫,归其根本不是一二个妄人的罪过,他们只是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参与者是全体,每个人都能迅速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浩劫过去能坐下来反省的时候,责任却归给了一二个妄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原罪,亚当也矢口否认了不是因为自己经不起智慧果的诱惑。
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傲慢的德国民族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了,我们口诛笔伐的日本确实在二战问题上反复态度,但是我们也对文革抱着同样的缄默。
“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
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
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
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
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
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
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
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
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
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
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
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
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
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
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
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
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
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
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
)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在历史的潮流下,大部分德国人被要求加入纳粹党或者为纳粹服务,无论你是大律师,还是未成年的少年。
但是就在这个环境中,有的人受环境影响,肆意地极致地发挥自己人性中最丑恶的嘴脸,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自己善良的爱去对抗势力,偷偷的帮助那些被关押的人,当然,前提还是要学会明哲保身的。
战争结束后,人们从乱世回归平静。
曾经的那些凶恶的人,转变成了可以亲切的逗小孩子玩,给陌生人提供香烟火的普通的友善的人。
我不禁唏嘘,人性,到底是怎样的。
但不管怎么样,敢于面对自己过去的人,敢于曾任自己过错的人,我认为就是应该被赞叹的人,被崇敬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逃避面对自己心灵深处良心的审判,他们想要去忏悔、弥补,甚至想要洗净自己。
对此,德国人做到了。
在战争时代,难逃其责的德国人不多,因他们不能避免不卷入历史的潮流中。
那些一直自责的人,是可以被谅解的,虽然大部分曾经犯下罪的人在审判中都是矢口否认自己的所有行为,1965年的德国社会的正义感,却是坚决要对他们实施制裁的。
反观日本,他们一直都遮遮掩掩,篡改历史,真正觉得他们虚伪和无赖。
反思电影,过于规整。
相对🇯🇵德国是个敢于认错的民族。
所以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丑恶太多是否就是仇恨的理由,但是被简单淡化掉了,还是沦为了一般的二战反思片。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的地方尚且等待了二十年才被人们所熟知,那么南京大屠杀的审判要等到什么时候呢?X革余孽呢?最后,男主现在是德国当红了吗?有一种邻家叔叔的感觉。
两星半。鉴于题材本身的重量,实在拍的疲软平淡的可以。无论是笼罩在父辈的负罪下年轻一代的矛盾心理,还是关于国家依然被纳粹魂魄扼住喉咙的困境,都没讲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场也太潦草了
片子的名字特别好,和主题很贴切。一方面的我觉得那些曾经的战犯,如今只不过是普通人甚至是善良的普通人,既然已经改过是否还要追究;另一方面的我又觉得,不能诚恳面对并且悔过过去罪行,理应受到惩戒。最后只能自欺的想,执意追究,不为罪有应得,而是为了让真相得以昭雪,真理得以证明。
论反思的意义。
见长评
虽然情节和主题超认真严肃,但色调、场景和镜头都很赏心悦目……尤其喜欢最后2二十分钟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2.5 整个格局都好鬼死俗气,论思考质量根本比不上“The Eichmann Show-2015”,不过运镜确实比较好。每家都是纳粹,德国人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一次,希特勒死的时候又背叛了自己一次。
出生和出身不可选择,但即便如此,在大环境下委曲求全依然是大多数,不考量自己,却更要顾及亲友血肉。无人能脱离社会关系真正独自存活。坚守与融合,如何平衡?丨没有真相,更没有真理,只是人类太擅长遗忘。审判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丨约翰简直完美的理想型!
检察长的一段自道,简直像是胡主编给撰的稿。正义在有的国家会迟到,在有的国家会缺席。
发生过的事情不应该就这么被掩盖起来。三星半,最后半段是有点疲软的感觉……
How does one face such horrible truth? How does one face such crimes committed by someone as ordinary as a baker? How do we face history?
优秀的民族反思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会出这种事以后绝不能再出而不是我们这么优秀这种事只会抹黑我们的优秀所以坚决掩盖到底,于是他们越来越优秀。
6/10。衣服是别具意味的符号,男主角代表的新生代在社会谎言的虚伪外衣下享受安宁,一旦谎言揭穿陷入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迷失中心灵垮塌,他宣告德国人应该永远穿丧服,最后拿一件破旧衣服为借口缝补对女友的伤害、缝补民族创伤,以色列特工全球追捕的困难、美军档案中心的漠视调查侧面放映审判并不完美。 @2017-09-08 20:04:58
看完后低落之余还觉得很庆幸,庆幸有这么一帮人,坚持自己的信念,行正义之事。大背景下能否做到不屈服于强权,难,不过还是有这样的人。旁观等于助纣为虐。
如果是英文片,应该能提名最佳服装设计、艺术指导、环境设计等。
理解德国想掩盖或者忘记那段历史的心情,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缄默,也许这就是人性的矛盾。既有对历史的愤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色彩复古,故事动人,不见角色,只见历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