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整体凑合,比较单一性。
节奏感十足。
画面连续性紧凑感,让人呼吸困难。
具有刺激性。
天灾人祸。
很多事情无法接受。
只能应对。
一片狼藉。
大风暴的灭顶之灾。
利用一切力量获得重生。
勇敢的三父子最后还是以温情一幕结局。
经让人明白学会珍惜当,明白活着的意义。
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活着真好。
要看特效的话并不多,80多分钟电影里,进行到60几分钟以后才有10几分钟的终极风暴的呈现,比起《2012》之类的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没啥清晰的主线,寻求高价出售风暴录像的拜金老板,不得不与女儿团聚的风暴研究专家,面临家庭问题的一父二子,在营救中串在了一起,没有什么故事可言,温情也点到即止。
女主是我最爱的《越狱》中sara的扮演者,稍稍有点美人迟暮的感觉,不过身材还是依旧修长。
开着貌似坦克车的老板练车带人被卷上云端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从风暴中心带到高处,镜头刻意放慢了,云上能看见温暖的阳光,然后又重新栽回地面。
6分吧,勉强能看。
对于灾难片不太忠实的拥护者, 看过没几部。
后天啊, 2012啊, 等等。
龙卷风题材的, 这是第二部。
对于男主能就救出来儿子, 基本是完全没有任何担心的去看的, 因为不可能救不出来, 救不出来就不是灾难片了, 就像后天和其他片子的男主。
片中真正触动我的环节, 反而是被火龙卷风卷走的Jacob, 之前还在犹豫要退缩的人, 反而是第一个因为忘我拍摄而丧命的人。
人其实往往是这样, 之前可以怕得要死, 真正事到临头了反而能迸发出异于常人的能量和勇气。
就像最后的peter, 为了追求龙卷风而冷酷的近乎冷血的peter, 最后既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宿命, 也是为了save all the others‘ lives。
他选择孤注一掷的用他的战舰挡住了通道的另一边, 因为他其他人才可以生还。
在他将绞索拉紧, 坐在车里面背水一战的时候, 我曾经心怀一丝的希望他可以逃脱灾难。
但是那是不可能的, 人物的性格也是悲剧的源泉。
他注定要献身给他一生追求的实物, 那么在最后关头可以得偿所愿也是完美的。
反正他的人生只会有两个结局, 或者死在tornado,或者失败一辈子。
如果死在tornado却什么都没有看见, 才是真正的loser, 他做到了, 他看到了无人可以染指的世间奇观。
又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如此结局, 对他来说, 岂非一个完美可以简单形容的?
在这样的悲壮情怀之下, 即使俗套的不能在俗套的父子爱, 情人爱, 母女爱, 大众的博爱, 都变的有趣多了。
因为peter对于事业的执着之爱, 顺便点亮了其他的看点。
可能因为豆瓣的评分之前看都没有看一眼,直到从CHDbits上面无意中下载了此片,点开看了一下,觉得他至少值78分。
看了一会儿就让我想起了1996年的『龙卷风』,一帮为了研究龙卷风的人追逐龙卷风,而这部电影的设定是一帮人为了拍摄龙卷风而冒险追风,除了女主角是为了科研。
而对于特效,96年的水平让我震惊了,而2014年的水平同样让我感到震撼,而情节上,弘扬生命至上,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搞科研,可以搞拍摄,但是一定是要将人的生命放到首位。
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呢而反思国内呢?
可能我们连别人96年的水平都无法达到,而甚至我们都从来不屑于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年年自然灾害那么多,地震,台风,我们甚至没人愿意去研究它们,为什么?
三分电影。
顾念了对矮人王的爱是一分,我本身喜欢肆虐的大风暴是一分,电影里男主作为父亲的部分是一分。
硬要讲剧情的话,两个小支线,单独带着两个青春期男孩的副校长的家庭线和一生都在追逐风暴的Peter的【事业线】。
看着看着我就已经跑偏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带着两个男孩的生活很辛苦吧。
青春期男孩子固有的骄傲和叛逆让人脑袋都大,偏偏家里已经没有能够起到柔和这一切的女性了。
大儿子敏感而且自尊心强烈,小儿子略有些调皮捣蛋的尽头。
看着都忍不住要为矮人王皱眉头【咦我好像串戏了】,他也确实便演出了那股子无奈。
一开始大儿子闹别扭我还奇怪,后来他说起自己是怎么在见妈妈最后一次的时候,因为不曾参透命运的无情而给予母亲冷酷的对待,我立刻就懂了,他在悔恨自己而不是讨厌父亲,他反复回忆着自己的残酷一边折磨着自己自己的父亲,就像小孩子得不到爱与糖果就会哭闹一样,他以这样的方式恨着自己并且可怜兮兮的希望得到父亲的安抚与宽慰,但是爸爸并没有细心到感觉到儿子这样的心思,他像以往一样的对待在大儿子看来怎么都是错。
这时候看看二儿子会有种‘好歹这孩子虽然是傻呵的但还不用操心’的错觉但是看到他喊着跟爸爸说‘我在你眼里从来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对吧?!
’就知道这果然是个错觉。
谁又知道一开始他捧着DV欢快的捣乱似的说的那句‘快老爸不要思考用直觉说谁是你最爱的儿子!
’是不是也有什么心结来着,这单亲爸爸太糟心了。
好在大儿子在死亡来临之前终于醒悟,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过于苛责自己和旁人都是错误,都不如在活着的时候爱着对方。
至此这条线差不多完事了,二儿子的军刀什么的,大概算是一种‘男人的赞同’吧。
至于Peter的【事业线】。
最后那个老爷爷说的很对,有些人就是血液里流淌着危险和疯狂的基因。
对于这种人,我们平庸之人不能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他追了一辈子的风暴,最后在风眼里被卷到天空云层之上看到至美的天空,也算是无憾。
电影开始前广告说这是部能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的电影,我素来喜欢灾难片,看见那巨大到渗人的风暴时握紧双手浑身绷紧觉得很赞。
又及,我很怨念矮人王虽然湿身了但是并没有达到我希望的效果这件事。。
一部“纪实片”与商业片结合的影片,通过多人物对龙卷风的“拍摄”,尽可能真实还原飓风所能造成破坏的“纪实片”,通过人物的表现演绎形成一部有故事的娱乐片。
两相结合虽感觉“纪实片”还是娱乐片,娱乐片有点“纪实片”那样,但总体而言还不错!
本想通过“极致”事件成功的人,在经历极端灾难时明白成功并不是所有,在逃离死亡线后,更是了解“活着”的满足,在一起的幸福,两“大傻”完全是影片很不错的调味剂!
如果不是反反复复地撸了太多遍,好像也体会不出什么东西。
这片子文戏烂死了,只有特效不错。
连本来很美好的主演,特别是RA,都非常不出彩。
更别说走位啊,戏份紧凑度都不对。
外加,没有灵魂的配角却也占了不少的时间。
再撸了很多次之后,好像发现了什么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东西。
那就是技术宅的世界,他们不关注大众的卖点,意外地专心在做视效,给自己捣鼓出来的怪玩意儿取只有他们懂得致敬含义的昵称(资料上说,titus那个道具被制片人称作“Bruce”,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道具也叫Bruce,取自他的律师名字。
还有工作人员画了个鲨鱼头在上面……萌死了的GEEKS)。
导演是跟卡梅隆混的视效技术能手(从经历猜的),跟着拍了很多视觉片,不然就掺点儿科幻,或者深海探秘啊。
死神来了5开始,他发现,比惨也不错哦。
本来受难片、灾难片,逻辑都蛮简单的,没什么人物剧本要求,还能好好玩儿视效。
我是他的话,想想也必然是很开心的。
虽然片子拍出来惨不忍睹。
看幕后资料,他们倒是玩的很high:很敬业的琢磨着,大晴天怎么把片子拍的阴沉,抵抗风暴的大家伙汽车怎么弄的让人信服而又酷炫。
就连拍摄角度,都转换了无数次,摄影机、墙壁上的摄像头、手机镜头。
估计他这辈子都是躲在摄影机面前见识世界的人了,才念念不忘地让影片里的大部分演员,不管飓风怎么虐,手里的机器都没有放下来。
在大部分都知道要卖颜,卖肉,卖狗血——进而找热门演员,拍贴合观众心理需求的虐恋,猎奇剧情,有些技术宅还傻兮兮的找了2好演员,和一群“丑八怪”(肥、邋遢、疯狂、不知所谓),和龙卷风玩了一场不高明,但意外地很刺激的游戏。
有点意思……
多少年没有在影院看到这样的非常真实的灾难片了,之所以说真实,因为本片以拍摄纪实片的角度将摄影机跟踪片中人物的角度为特点让观众眼前一亮。
虽然大家都知道,特效是假的,但就在这样的拍摄手法上却显得尤为真实,一种让观众有不寒而栗的惊悚感也由然而生。
故事讲的是,一支为拍摄龙卷风纪录片而冒险的团队;一位当校长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孩子为拍摄“时间胶囊”(意思是现在拍完将这段录像封存20年以上后再打开以示回忆)在学校到处采集资料;两个为博名气而玩命拍摄龙卷风的拍客。
当他们共同遇上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龙卷风时,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命运如何,是生是死,看了电影就知道了。
下面说说片中的看点,那就是特效。
当时看了预告片,就被这惊奇的特效给震撼到了,一看就知道,非常适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看了电影又发现,这些特效随着影片情节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强悍,越变威猛,不看不知道它们的威力有多大,大到影院音效都能震慑住每一个观众。
尤其是片中那团被火点燃的龙卷风,以及最后那巨大的龙卷风,实在震撼又尤为亮眼,真为本片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接着说说角色,男主角是曾出演霍比特人中“索林·橡木盾”的理查德·阿米塔奇,因此我对他的印象是“身高一米,留着浓密眉毛和长发和大胡子的矮人”。
当在这片再看到他,变成“腿长一米,一个有着伟人身影当校长的的父亲”,还真让我认不出来。
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拍摄“时间胶囊”转辗学校以及小镇各个角落,其中的一个儿子与他爱慕已久的女孩前去继续拍摄,他们的命运如何,看了才知道。
两个在网络早已小有名气的玩命拍客,他俩的存在是给影片烘托逗逼气氛的,就知道他俩的存在肯定是要送命的,不过最后他们的命运如何,看了才知道。
一支为了拍摄龙卷风纪录片而时刻关注着龙卷风变化的团队,他们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为了拍摄到最精彩的段落而冒着生命风险去跟拍。
看他们拍摄的设备,非常的高大上。
其中的老大,不但冒着生命危险去跟拍,同时为了保护他们也要付出生命代价,最后他的命运如何,看了才知道。
最后说说译制,对某些人来说很不幸,又是贾秀琰翻译,又是张云明导演。
不过,这次他们的搭档,贾在翻译上有所收敛,虽然为了体现角色类型而使用了两三次流行词,不过整体还是比较苛刻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老张的这次发挥,虽然依旧是他的水平,不过这次从选角看出了他的用心良苦。
让凌云配男主角,突显了一个校长和一个慈父的形象。
杨晨配女主角,依旧是她一贯擅长的。
张闻天配的团队老大,陈喆、崔晓东配的小跟班,路知行、彭尧配的男主两个孩子,还有其他伍凤春陆建艺等,都是很中规中矩的。
尤其是片中为两个玩命拍客配音的高增志叶保华,尤其是高,觉得他用力过猛,有时听着他配的感觉有些不适应。
以及为那个胸大的其中一儿子爱慕已久女孩配音的,叫刘畅韵的,一开始就听得出她普通话流利程度生疏,还不到专业水平,不过为片中这么一个漂亮性感的女孩配音,显得还算凑合。
最后,用片中一句台词“玩的就是心跳”来结束影评,的确如此,观众看完会是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不容错过!
话说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老天要发脾气是谁也挡不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因为地域不同气候自然也大相径庭,有的地方爱发大水自然就有的地方总不下雨老旱着,有的地方总地震抖的没完,有的地方总刮大风吹的受不了,这自然灾害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可能发生,都要面对的。
跟咱们国家总是降水分布不均匀,一边涝一边旱相比,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就总是爱刮风,而且还是旋风,也被称为龙卷风。
美国是世界上龙卷风灾害最为严重也最为频繁的国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龙卷风在各州肆虐,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追风族”这种特殊的人群也就应运而生。
多年之前的一部影片《龙卷风》就曾经让我在大荧幕上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也了解到还有这么一群不要命的疯子,成天到处找龙卷风,就为了收集数据。
看到龙卷风来了,别人躲之还唯恐不及,他们反而迎头冲上,还一副就怕风不大的架势,怎的疯狂二字。
2009年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可谓是集众多灾难之大成的一部终极灾难片,在他的描绘下,整个地球来了一场大清洗,整个人类世界犹如遭到上帝的审判完全被颠覆,几艘“方舟”成了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陆地生物最后的栖身之所。
此片一出近乎完全覆灭了其他导演再拍灾难片的兴趣,此后多年过去着实也没有大投入的灾难片上映,可以说罗兰•艾默里奇一手将该类影片直接送入了天堂。
本片的上映应该说是巧妙的填补了观众们久别灾难电影的空虚心理,虽说不是什么高投入的超级大片,但数年过去,早已日新月异的视觉特效技术,给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更为逼真、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影片中的几位追风族,在高科技设备的辅助之下,很快的捕捉到了龙卷风的踪迹,也顺便让观众们一再的见识到龙卷风的暴力美学。
这次的导演史蒂文•奎里将龙卷风也玩出了花样,龙卷风来临之前的极端对流气象、狂风暴雨还有乒乓球大的冰雹,来 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的龙卷风,从生成到消散几乎没有任何的规律,而且还会随时改变方向。
逐渐升级的风暴,让我见识到了普通龙卷、水龙卷、火龙卷还有几个同时出现的龙卷,以及最后的那个庞大的终极龙卷。
影片以灾难为主题,辅以亲情、爱情与拯救等情感元素,在震撼观众视觉的同时,也将情感上的需求加以补充,应该说编导对影片的把控还是相当不错的。
最后说说影片的演员们吧,一众美剧的演员和新人组成了本片的演员阵容,其中这莎拉•韦恩•卡丽丝在《越狱》之后,又出演人气剧《行尸走肉》不过好像是在第三季中身亡落幕,估计再次迎来空挡的她,有时间得以出演这个角色。
而影片中最为出彩的角色无疑是那两位一直闹腾的没完,到最后还挂在树上没死掉的活宝,为搏网络人气,完全一副混不吝的架势,什么都敢折腾。
在整部影片紧张而刺激氛围中,穿插进这么一个组合充当活跃气氛的花絮也不失为一个非常巧妙的选择。
災難片呈現的類型,我覺得可以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大範圍的,用全知視角在不同地區之間跳轉,用全球、國家為尺度來衡量災害的破壞力,這種類型,我覺得Roland Emmerich那部2012雖然整體劇情彆腳造作,可是視覺上已經達到巔峰,可以像是一場一場災難幻燈片一樣,在黃石公園、華盛頓、拉斯維加斯、里約熱內盧、梵蒂岡、西藏,展現一場一場的毀滅大秀。
雖然這種不同展區的形式,可以讓觀眾多種願望一次滿足,但總是覺得那種「展示」的意味太強,人物的逃離感與災難降臨的真實性反而被犧牲了。
另外一種,則是聚焦在單點發生的災難,可能在時間上、空間上沒有辦法像前者一樣跨幅巨大,可是通常真實感強烈,恐懼被壓縮在短時間之內,濃度自然提高,之前Naomi Watts的那部The Impossible(台譯浩劫奇蹟)可以代表,整部戲真正海嘯的場景大概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吧,可是那個人和雜物一樣,泡在混濁黃水裡面翻滾的畫面實在衝擊。
在這種單點類型災難片裡面,「人」不是災難特效中的CG動作一部分而已,而是具有實感,感受到的那種腿被割出一道見骨大裂痕的痛覺。
我比較喜歡後面者種災難片。
而Into the Storm採用類紀錄片的方式,讓它偏向後者,沒有辦法採用太多全知視角,而是有意要讓觀眾看不清楚暴風的全貌,體驗那種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下一秒就被甩上半空中的感覺。
所以它那個片頭真的蠻精彩的,一群學生在車上嘴炮打到一半,前面漆黑的道路突然火光乍現,電線斷裂,下車連到底是什麼都還看不太清楚,就整個連人帶車被捲上半空,下一幕新聞就說他們全掛了。
不過有時候看災難片,怕的總不是表現形式的或大或小,有點弔詭的是,我覺得災難片的好壞,反而是取決於裡面那些「非災難」的環節,就是當畫面上沒有用炫目的特效娛樂觀眾時,這部電影是否還是能發揮它的本業:說故事。
太多災難片看完,嗯,蠻爽的,故事是什麼,呃,忘了。
不知為何,大部分災難片的導演抱持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反正觀眾進來只是想看特效,那我就放給你們看,動畫師給我盡力操、用力操!
劇本就……嗯,打安全牌,就用家庭失散小團圓,親人關係大和解這套好了,雖然無聊老套,至少三觀正確價值可取,打平算不過不失吧。
遺憾的是,Into the Storm打的還是這套安全牌。
父子親情化解一切危機,災後眾人了解到活在當下的重要等等,全都是cliché,沒有突破,中間自錄遺言與片尾團員抱抱都有種自己好像正在Déjà vu的感覺。
很安定,很正確,最後也很圓滿,可是就也很無聊。
(不過之前的日常生活片段的各種邊錄邊吐槽;和諷刺無聊Youtube瘋子的片段出奇的蠻好笑)不過我真的喜歡它的表現手法,雖然手持錄影也不是什麼新潮的手法了,不過用在災難片裡,擬真感、緊張感十足,碎物四散空中,高速亂飛,各種千斤重物冷不防墜落,還好好潮的火龍捲,隨著主角群穿梭城鎮,就像是坐了一趟雲霄飛車一樣。
Into the Storm的刺激至少達到了能讓人忽略劇情無聊尿點,看完之後會想衝著那音效、那畫面,再玩一次的感覺,或許這片就也沒什麼深刻之處,就像片尾那麼大的暴風一下就散,收的倉促,整片可能就只會在腦袋裡留下一瞬間的印象而已,不過整片的刺激過程至少讓人暫時抽離,像是被捲上雲端,然後看到澄清的落日與天色的那個瞬間,雖然最後還是要往下掉回日常裡,但至少那一刻的寧靜放空蠻值得的。
奥斯卡上东汇影城 4D 2014.9.19 19:06 不得不赞一下影院的4D效果! 35*2
运用多个器材拍摄飓风,这个想法倒是有点意思,但是既然你有群像了,那群像刻画需要再丰富一些。设置的那两个搏出位的Youtuber稍微多了一些娱乐气息。
我去电影院不是去看Y2B视频的!过了这么多年拍出一坨屎。。。还不如重影当年的龙卷风!
当个特效看
看错了演员表以为是连姆蜀黍于是拖着同事跑去了,结果是RA我嘞个囧!更囧的是片子本身
紧张刺激!
追风者一直是我膜拜且敬重的高危边缘职业~本片为我们展示各方低能各种调皮各路作死的离奇画面,刷新了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灾难片如此缓慢的推进速度不给差评对不起这愣愣端坐的个把钟头~
三星半。YouTube那兩個人 真的是 好作!爸爸好帥!半顆星給你!他說這是他見過最大的龍捲風 我想說 我看了這麼多災難片 這也是我看過的最大的龍捲風!
风暴值回票价
故事中规中矩,人物相对扁平,奈何龙卷风特效精彩,这一点已值回票价。
简直无聊。伪纪录片的手法不错,但拍出来班级学生节dv剧的水平。
不作死就不会死,是这部片子的主旋律
灾难片本来就少,拍成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后半段的特效以及末世下逃生的设计感都很不错。差的部分就是文戏扁平,但话说回来也是同类型通病。手持摄影营造的伪记录部分并没有加分…我真的太喜欢灾难片,喜欢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助渺小的样子,说到这,本片差了点反思成分,对于旷世之灾整个主题太过“小气”了。
Jackass无处不在
两个追风的蠢蛋(下水道里这么多该死的不死,蠢蛋更不会死),还有,突然想起来了——詹姆斯卡梅隆的造型被模仿了吗?
灾难片难得一见,视效,尤其是音效,影院才能给人带来绝对的震撼。文戏不多,但还是显得多余,表演也是业余水平。至于剧情,那是啥?
两个作死sb居然没有死不开森
大自然的拆迁工
这辈子没看过这么无趣的电影。唯一有趣的是,影片里下冰雹的时候,窗外同步下起了雨,扬声器和大自然发出了相似的声音。
去年看的居然忘了标记了。和这次美国的真的超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