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让我想到奇迹男孩那个故事,男主和奇迹的男孩是同一类人,外形异于常人,走在街上不经意会收到格外关注,不乏会有人以怪异眼神似看到可怕生物,或故意嘲讽讥笑。
失去唯一朋友的主人公芬,不难理解为何要远离熟悉环境,去纽泽西重新开始离群索居的生活。
男主性格冷静,克制,隐忍,话少,喜怒不言于色,常面无表情。
但不妨碍热情健谈的邻居咖啡小贩乔对他好奇,与他搭话;也不妨碍两次撞到他的中年女画家奥利维亚带酒来友好致歉;也不妨碍小肥妞女学生对他产生的兴趣以及对他火车知识的肯定。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总在意料之外发生,冷漠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温暖,也不能隐藏人对爱对情感的渴望。
芬渐渐地熟悉周围的人与环境,会和乔说多几句话,一起去散歩。
知道奥利维亚经历了丧子之痛走不出来,逃到这里躲避世人的怜悯同情,也交换痛苦告知自己的朋友逝世来这里继承他留下的房子。
得知芬喜欢研究火车,奥利维亚友好地借录像机鼓励他也可以试着去做追火车的人。
芬真正地开始做一个火车追随者,乔开车兴奋欢呼,不断加速跟紧火车,芬在旁拿起录像机录视频,影片中第一次看到芬开心地张大嘴笑。
他们请奥利维亚一起看录影片,奥利维亚也开始邀请他们到家里,三个人自然而然成了朋友。
芬还收到小胖妞女学生邀请他去学校做关于火车的演讲,但他很不自信地拒绝认为这是无论如何自己也不能做的。
一切都和原来想象地不一样。
散步时芬告诉乔,女图书管理员夸他有个很性感的下颌。
乔总是真诚地说你真厉害,真是让人意外。
芬似乎一点点地找到些自信,答应去酒吧和乔和他父亲一起见面。
未料碰巧遇到女图书管理员,两个人都刚还刚好被放鸽子。
她年轻漂亮,主动地坐在他身边聊天,很自然地说出自己意外怀孕的秘密。
出酒吧时芬看不惯她男友对她的粗鲁方式挺身而出却被一推就倒,刚生出的一些自信被现实残忍击溃,在女管理员劝说下无力又失落地回到家。
第二天朋友乔为酒吧失约的事道歉,却因他选择宁愿一个人呆着的冷漠而受伤离开。
芬注意到奥利维亚自前夫回来找她后,状况很差,常情绪异常激动地电话争吵。
出于关心主动带她订购的食物去看她,却被大声告知我不是你的谁,不是你妈不是你的女友,你走开。
芬被击溃得一塌糊涂,像常人跑去酒吧喝酒,却被人指指点点地议论,不时嘲讽讥笑。
情绪积累到极点喷涌而出,一脚站在吧台上,酒瓶一摔,喊 here I am ,take a look!酒吧出来芬摇摇晃晃地沿着铁轨走,躺在铁轨上,选择安静地自我了解。
列车灯光闪在屏幕那一刹,我看到一个人对世界的深深绝望。
生活中我们不经意的一些过度与刻意,都会是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或许会是当事人所承受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上阳光明媚,芬醒来意外地发现自己没有死,不过随身带着的怀表被压碎了。
他因为自己异于旁人的矮小身材,感受到世间超乎常人加倍的残酷无力而决定放弃生命。
却未想,正是因为他的矮小身子,才没能被火车碾死。
他放弃死,起身去看奥利维亚,发现她大量服药瘫倒在地。
后面,芬去学校做了关于火车的演讲,和乔一起去接奥利维亚出院。
影片结尾留给观众很大空间,三个人一起看着录像影片,简单地说话聊天,安静结束。
我们不知道乔是否快离开,不知道奥利维亚会在这多久,或许最后大家会分离,但三人彼此的倾听和陪伴,平淡中温热细腻的情感,似光照亮对生活的期望。
心灵驿站 (2003)8.1200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汤姆·麦卡锡 / 彼特·丁拉基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生活且温暖 平淡不加评论的叙事 少了一份说教 多了一份现实 可能有些人从片中感到无聊 没有亮点 也没有兴奋点以及视觉盛宴来刺激我们这麻木的脑袋 其实生活中可能我们也是这样 也可能有些人觉得很暖 恭喜你 我们过着一样平淡的生活 而你有颗发现细腻温情的心 最后 我最喜欢一幕:三人舒服放松的坐在屋檐下 没有烧脑的尔虞我诈 没有煽情的痛哭流涕 也没有励志的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没有创业 没有鸡汤 没有金钱 也没有任何高深莫测只有无营养且不多的闲聊 嘿 你应该去问图书馆那个小美女!
.....她不带眼镜....买几幅给她,值得一试。
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麻烦 缺点 甚至是疾病 但这一刻 我相信他们是快乐的这也应该是我们与挚友最舒服的状态 不是么?
以上
我真的很想说好多。
今天是和一个真的铁哥们看的这电影。
俩个人无聊随便看到的电影,就看了下去。
2013年,有这个哥们,还有现在在上海的一个哥们,还有一个女哥们,我们四个约定一起去南京过元宵节,第二天没什么地方玩,然后就过江去南京北站,落寞的南京北站,我们四个就在老铁道上一直走着,一直打闹着,一直笑着。
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突然感觉好像又回到那天了,我们又可以喝酒吹牛了,虽然我们四个关系还是那么好,但愿你们可以国庆节回来一起喝酒,也无风雨也无晴,喝他个昏天黑地。
😁😁😁😁😁😁😁
有人说,在电视或者电脑上看电影是对电影的侮辱。
事实上,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一代影迷都不是也不可能产生于影院。
在电视上看电影,常常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快乐。
某一天,打开电视,电视上放着的是2003年的《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时光网这部电影的评分8.2,可见看过的人都认为这是部好电影。
电影讲的是关于孤独的故事。
一个在火车站工作的侏儒Finbar年纪轻轻退休了,继承了死去的同事兼好朋友的房子,一间废弃的老火车站,在新泽西的纽芬兰的乡下,这里的环境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讲就是“很美,但是什么都没有”。
但是,一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人,这里真是绝佳的隐居场所。
由于身材矮小,Finbar常常遭到“格外关注”,甚至侮辱。
于是,这个老火车站就成为Finbar的世外桃源了。
他独来独往,散步,看火车,看关于火车的书,面对别人好奇的眼光,已经见怪不怪,或者报以苦涩一笑,或者不加理睬。
无独有偶,Olivia,一个丧子的中年妇女也隐居于此。
因为Olivia的失责,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丈夫为她购置了这里的一处房产,让她远离伤心之地,以免睹物思人。
即便这样Olivia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也许睹人思人,一样让人情不能堪吧。
Olivia和Finbar两个躲避现实的人,碰到一起,照理激起故事的浪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把用厚厚的壳把自己的心层层保护起来。
但是电影本来就是造梦的,把一对郎才女貌的男女凑在一起,算不得什么;让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产生故事才有看头。
而让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交集的常见方式是一个人要主动去认识另一个人。
但是本片里,导演先让他们心中没有主动认识的欲望,然后再无心插柳。
这种处理人物情感的方式和好莱坞的主流是不一样的。
各种狗血编剧教材都教导我们,人物的行动必须由欲望推动:人物首先得想干点什么,然后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把事情干了。
这里的情况正好相反,电影反其道而行之,人物主观上没有认识对方的冲动。
两次小小的意外,Finbar和Olivia不得不相识。
接下来,故事的方向继续朝着让人物分离的方向前进。
Olivia的电话落在Finbar家里,这个本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具,被处理得轻描淡写,Olivia甚至没有认识到,她丢了电话然后她的电话又被Finbar偷偷送回来了。
这种“分”的叙事方式事实上产生了另一种张力,并延长满足观众心理期待的时间,因为观众期待的是他们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怎么在一起了。
另外,这部电影另一个值得一说的优点,是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和故事相适应的舒缓的节奏。
我们看到电影仿佛并不急于叙事,反而更注重情绪的表达,其实匠心别具。
电影开始部分,Finbar从城市到乡村的一段戏,原本两个镜头即可交代完成:一个拍摄离开城市,一个拍摄到达。
但是导演故意将这段戏抻长,用了18个镜头,带领观众一起长时间地注视着Finbar走过街道,穿过隧道,避让火车,走过铁道,最后才让他来到目的地。
也许在别的导演看来是没有用处的边角镜头,在这里被保留下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18个镜头不是独立于叙事之外的。
这部电影在处理抒情和叙事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抒情和叙事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为抒情而把故事停下来。
我们看到,一路上,在各种背景中,镜头里都只有Finbar一个小小的身影,我注意到导演为了表现这种孤单甚至避开了Finbar在车上的镜头,以免其他乘客的存在破坏了他刻意建构起来的氛围。
所以这种遁世的孤独感一旦被导演建构起来之后,下面的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就大大增强,整个接下来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观众和Finbar的目光对视之后,也被电影里所传达的情绪所感染,并且这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更多评论,请见微信公号:电影拉片室。
平缓如小溪流的剧情,竟然看到最后哭了。
很喜欢故事的最后,以芬、奥莉薇,还有乔的聊天为结束,正如这个故事的开头,悄悄地切入故事,到了最后又轻轻地切走,那么平淡,那么自然,那么不留痕迹,就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
乔是一个话痨,9分钟不发出一个声响就已经是他的极限。
他应该是那种内心特别空的人,需要不停与别人说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也许他陪芬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火车,只是为了有个人作伴吧......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孤独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镜头拉得很远很远,他就显得更小更小了。
仿佛一个天空的重量,都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
他的话语总是很少,能用一个字回答的,不会多用一个字。
但他的内心又是无比真诚。
他担心奥莉薇的时候,会主动把她购买的杂货送到她的家中,只为确定她一切安好;他会带上干粮、书,还有烟,静静地坐在奥莉薇房子外的那棵树下,只为能看到、听到她的一声一息......奥莉薇的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但她也能体贴地默默对芬着想。
她知道他细小的身体内有一个高大的自尊,她为他做的事情,总是默默地,不当着他的面的......噢,你们都是孤独的人,当你们抱成了团,就能相互取暖了吧。
某个休息日,我郑重其事地摆好姿势并打理好心情,打开这部《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准备开始一程心灵旅行并预备好接受一场心灵撞击。
随着旅行的进展,我以为这是一个“有志不在身高”的梦想故事。
直到影片最后的吉他声想起,我才心有不甘地淡淡一笑:哦,我错了。
与《窃听风暴》等“如风暴般掀起内心波澜”的影片不同的是,《心灵驿站》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甚至没有主题供观众总结,让人看了以后会很安静,很淡然,淡得就像我们晚上躺在床头,回忆一整天满当当的生活时,发觉那些琐事在心头几乎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它们确实已经发生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日后的生活——只是它们发生得太自然,自然得就像没有发生过。
《心灵驿站》又译为《下一站,幸福》。
我想,导演Thomas McCarthy诠释的幸福(或许他本来就不想刻意诠释什么,他做的只是呈现),应该是用心生活并体味平淡中的五味杂陈,就像一位诗人说的,从“白菜里吃出鸡和鱼的味道”;也正像芬巴与朋友们在长长的铁路上一起步行巡线一样,那些来来回回的脚步不会在铁轨上留下印迹,那段与尔同在的记忆却会在每个人的心里驻足一生。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多余的事情,就像你一边做事一边向自己诉说你在做什么一样多余。
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像生活一样无须表达。
本来,我是想向主演Peter Dinklage以及他饰演的芬巴致敬的。
他(们)对自身身份的确认让我想起一个叫尼克的先天四肢残疾者。
尼克到海边游泳时,会把自己的身体涂满番茄酱,趴在沙滩上大喊“鲨鱼!
鲨鱼!
”可以想象,当看到一团“血肉模糊”的没有四肢的躯体大喊大叫,不知情的人会怎样的大惊失色。
这并非一个自虐或自嘲式的玩笑,而是从一个侧面表明,尼克已完全接纳了自己——只有当他从内心里将残缺的肢体当作一种自然状态时,才会开出这样的玩笑。
后来我明白了,那种致敬本身是一种自傲和对对方的侮辱——把他们当作与我们毫无差别的人,是对他们最大的尊敬。
“不管如何卑微或者平凡的生命,既然来到这世上,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
上帝不会无缘无故创造你,他一定会为你做最妥善的安排。
”
故事在一个偏远地区废弃的火车站展开。
它偏远,却是两个社会边缘人逃离现实的心灵驿站。
一个侏儒,受够了其他人好奇的目光与指指点点。
“不同的人如何看我与对待我,是多么有趣。
因为我其实实际上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人”一个丧失儿子的女艺术家,承担不起别人的注视。
“每个人都看着我,一个可怜的女人失去了她的孩子”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搬来这里,他们都渴望一个人的平静生活。
所以乔想结实fin,却被fin冷漠拒绝。
所以推销员拜访奥莉维亚但她却快步借口离开。
“我们可以不说话 仅仅就是吃东西”他们太相似,他们渴求寂静。
但乔的出现,却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
这个说着西班牙语的边缘人却热情单纯开放善良,甚至有些话痨,喋喋不休。
他串起了两个人的生活,使得三人成了彼此最珍贵的朋友。
尤其对于fin和奥莉维亚来说,另外两人甚至构成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有趣味的部分。
他邀请奥莉维亚与fin一起就餐把两人的手牵在一起,一起向上帝祈祷他加入了fin优先通行又邀请奥莉维亚加入他们的队伍他开着餐车与fin一起追逐火车又一起在奥莉维亚的房子里观看“我不喜欢让别人来我的房间,尤其是大声说话的人”奥莉维亚说但就是这个说话大声的人,让两个寂寞而孤独的灵魂看到了彼此的存在。
但当问题来临,三人依旧需要独自面对。
面对前夫与突如其来的前夫的另一个儿子,奥莉维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前来看望的fin吼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离开。
让我一个人。
”他甚至吞下一大瓶药,日日消瘦。
而fin在这个僻静的地方也并不能远离那些猎奇的目光。
酒吧是这个平淡的故事发生转折的重要地点第一次,fin在酒馆被乔放鸽子,受到霸道男克里斯粗暴的对待这使他对乔不悦,让他离开自己。
让自己一个人呆着第二次,在被奥莉薇娅推出门外后,他来到酒馆喝酒。
对投给自己异样目光的周边人以愤怒的回应而宿醉又直接导致了他卧轨,险些丧命。
乔的餐车真的离开。
fin的生活再也没有乔的陪伴。
奥莉薇娅将他拒之门外。
似乎到这里,三人的生活又彼此无关。
但卧轨后的幸存让fin清醒他开始承担起了联系三人的作用。
他发现了试图服药自杀的奥莉薇娅。
他叫上了乔一起陪着奥莉维亚看医生两个都险些丧命的人,在各自与内心斗争后,又走到了一起。
片尾,他们又坐在了一起。
在心灵驿站,他们是彼此最珍贵的陪伴。
两个社会边缘人,彼此愈伤。
我们每一个人,没有那么孤独。
我们都曾孤独 我们都曾困于混沌之中 但我们又都曾存在过 奔着小恶魔来的 全剧没有多少台词 但却直戳人心 你不是我 你有怎么知道我的感受 芬是经历了多少 才……唉 我怎么写不出来呢🙄 总之就是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他人 你不是人他 你没有经历过他的经历 你不会明白他的感受不要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 高尚的灵魂往往都藏在并不出众的外表之下怎么样都要开心的活着 不幸的经历谁都有 看你对它了 啊呀呀 豆瓣第一次影评 太失败了 词穷啊 算啦算啦 都在心里了
一部触动心灵的影片,关于孤独,关于情感,关于友情,关于勇气,给人启迪……影片的题材很特别,男主角也很特别,每个角色都很特别,平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处女作中汤姆麦卡锡多少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风格,比起施展光影技艺,他更愿意塌下心来讲故事,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起承转合的推动力来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百无聊赖的拉美裔帅小伙,在这部表现友情的电影里,三个人从相识到相知,有分有合,有欢笑有泪水,共同承担生活中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在远离繁华的小镇,克服孤独是治愈伤痛的起点
已是夜里十一点多,想等的人没有来,有点淡淡的失落,便下了网。
暑期习惯深夜睡觉的我,决定看一部电影。
单位的内网上有很多电影,下载了近40G,好多没有看,挑挑拣拣,选中了这部。
于是这个闷热的夜晚,一部淡淡温情的片子与我不期相遇。
芬巴是个侏儒,在一个买火车模型的小店里制作火车模型。
可能是由于黑人老朋友亨利的同情,老亨利意外死亡后,给芬巴留下一间老车站,名叫新天地。
于是芬巴离开繁华大城市,来到宁静的新天地。
对于一个经常受歧视的侏儒,这个地方可能比较适合他,尽管始终不苟言笑的他,并没有表露出特别的喜欢。
可是我们能感受到芬巴就想在这样安静的地方一个人生活,不希望别人打扰他,也不希望进入别人的生活,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一辈子。
但生活并不按照计划和想象进行,幸运的是芬巴后面的生活还不赖。
车站对面,热情开朗的小伙子乔暂时为病中的父亲看餐车,可能习惯了都市生活,在这里显得寂寞难耐,很想与芬巴成为朋友,但芬巴对他并不太接纳他;中年丧子的女画家奥利维亚因车技平平两次差点撞伤芬巴,因歉意而几次帮助芬巴,芬巴开始也是冷漠的拒绝;天真可爱的黑人小女孩克利欧把他看作她一样的人,请他到学校演讲;而图书馆的辣妹艾米莉情感失落把当他作倾诉对象。
慢慢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芬巴开始与朋友接触,开始有了微笑,开始和乔一起看火车,和乔、奥利维亚走铁路,三人起轻松的聊天,仿佛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芬巴封闭的心开始打开,竟然可以去关心别人,去酒吧喝酒,去学校为孩子作演讲。
奥利维亚也在芬巴和乔感染下,走出了丧子的阴影。
电影拍得很细腻,很抒缓,没有一点大起大落,但看完让人觉得很温暖。
有些细节很打动人,如芬巴和奥利维亚第一次吃饭,奥利维亚说,“我们不要想着找话说,只管吃就行了”,多善解人意的话语。
艾米莉的男友纠缠艾米莉时,芬巴想帮助艾米莉,却让艾米莉的男友轻轻一把推开,芬巴双臂在空中一振,对他来说是坚强有力的,但对艾米莉却毫无帮助。
我想电影可能讲述得是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关怀,每个人都需要友谊,不管是健全的人还是残疾的人。
人生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心灵的创伤需要互相抚慰,走过下一站,就是幸福。
太宁静了,太无聊了。平淡中想要表达什么那种无可奈何的即视感,靠着风景强撑的没有任何答案。不知道这评分怎么了?!豆瓣疯了?
Bobby好萌。
其实最喜欢的是那位西班牙小哥,主动热情、会做饭、享受生活,还能和安静的兴趣爱好与众不同的人做朋友~简直就是完美伙伴~他们三个一起在桥上那段奇异地联想到了《伴我同行》
淡到让人昏睡,环境BGM都轻飘飘的,三个孤独的人抱团的故事。
我的烦恼很多,我的力量很小,我习惯了在嘲笑声中一再跌倒;我的内心狂热,我的话语很少,我只想找一个被人遗忘的孤岛。
片名能不这么翻译么
美。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Finn和自己(身高)和解,Olivia和死亡和解,Amily和爱情和解。我刚看完抱怨没有结局,现在想来生命还未到尽头,何来结局。
有点类似于小森,但是还差得远。小森最起码说明白一个事,你喜欢这块地方,才配待在那,如果是为了逃避什么东西而躲在这,那对它是不公平的。
电影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淡淡而平静的暖意,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可以温暖人心。孤独的时候有人作伴,也是一种不可求的幸福!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忍受孤独,尤其在生活给你开了一个接一个残酷又讽刺的玩笑时。
人与人之间 脆弱的关系。。
“你不用说话,专心吃就可以,无所谓。”三个好朋友安静地相伴就能享受时光,是唯有郊区才存在的心境。结尾很突然,黑屏时我还以为文件出问题没放完…
三位主要人物的刻画都不错,片子第三幕有些赶,故事的结尾显得仓促了,几位主角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更加深入挖掘一点,拍摄地点营造的清静氛围非常真实。
真的比较一般。各方面都算是平庸。淡如白开水的影片。
很慢很慢。。以至于我一直在等待是否有剧情转折,结果真的就这么结束了。。。不过画面还是很美的。。。
影片结束了教授问我们,这部电影有plot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在哪里结束都不重要,就像人生一样,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都是没有故事性的,单调的,平淡的。
电影不指明道白,小矮人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大的看点。一开始习惯性抗拒地nono,无聊“路人”开始闯入火车行驶轨迹。因为身高拒绝整个世界也以为被世界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个永远遮住的缺憾吧。喜欢三个人坐在车轨上吃牛肉干,坐在凳子上脚踩垃圾桶,廉价又美味咖啡和热狗。只是太平淡了点吧。
I am alone most of the time, but I do not feel lonely at all.
安静,祥和,温馨,值得一看的影片。
简单人生,简单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缺陷,也有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遇到一个开餐车卖食物安静不下来的年轻人,遇到一个因为失去所爱儿子略显疯癫的母亲,遇到一个主动邀请上学校做演讲的小女孩,遇到一个漂亮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一列列经过的火车,一次次走过的火车道。过程中有迷失,有不欢而散,有各自的痛苦。最后,坐在那曾经看电影的屋檐下,再次愉快聊天。感谢生命里陪我们走过一段路的朋友们,简单又美好。
小品文似的文风。每个人都带着伤口,让我们彼此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