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

Belfast,Belfaste

主演:裘德·希尔,凯特芮娜·巴尔夫,詹米·多南,朱迪·丹奇,塞伦·希德,科林·摩根,刘易斯·麦卡斯基,乔西·沃克,弗蕾娅·耶茨,内萨·埃里克森,查理·巴纳德,弗兰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贝尔法斯特》剧照

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7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8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9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0

《贝尔法斯特》剧情介绍

贝尔法斯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凯特瑞娜·巴尔夫、朱迪·丹奇、杰米·多南、塞伦·希德和新人裘德·希尔主演,讲述1960年代末动荡时期,一个在贝尔法斯特长大的男孩的故事。 多南和巴尔夫饰演一对富有魅力的工薪阶层夫妇,他们陷入了混乱局势中,丹奇和希德饰演诙谐活泼的祖父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与君诀毛骗终结篇大地情书斗战苍穹嘻哈英熊薛平贵与王宝钏下流祖父重启人生猎情人终极死路替罪羊月儿弯弯恶老板仗义执言都市奇侠之奇门遁甲贞子3D续集团圆饭神迹之上古传奇花牌杀人悬赏花间一倾城街头霸王:暗杀拳赎罪旅行精灵宝可梦:去往超克的时空一见倾心杀手们娱乐反斗星单身女士克里斯蒂娜·帕茨斯基:妈妈基因神之水滴第一季

《贝尔法斯特》长篇影评

 1 ) Belfast

和罗马,上帝之手前后脚看的,被罗马碾压的渣渣了,最好的乡愁电影是日本电影。

北爱尔兰虽然在爱尔兰岛上却是英国的,与不列颠隔爱尔兰海相望,北爱尔兰内亲英的新教徒&亲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共处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1969年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徒&忠于英国的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英国军队进入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也随即成立并宣称保护天主教团体。

直到1998年冲突双方签订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贝尔法斯特协议)宣布停止暴力组建联合自治政府,爱尔兰也删去了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达成了表面上大体的和平。

英国最终只留得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断送/火花生物洗衣粉/女主一直说的“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爱尔兰海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好温情啊。

爷爷经常引用爱尔兰的诗人叶芝的诗,真美好/街头冲突中Buddy巴迪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还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

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也最终选择背井离乡。

年仅9岁的Buddy不关心父母的争吵、妈妈紧盯着的税单、街道外的冲突,只关心能不能娶到心爱的女孩凯瑟琳和当足球运动员。

 2 ) 写给童年的情书

简单来说,本片是具有《罗马》精神的《400下》。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用90多分钟时间为观众还原了他小时候的所见所闻。

黑白的影像镌刻了历史的沉重,偶尔出现的色彩全都寄托于影视作品和舞台剧之上。

都说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小巴蒂的童年用漫长的晦暗与鲜有的亮色为观众展示出一种动荡局势下的分裂,挚爱亲朋间的离别。

通过孩子的视角审视世道的荒诞不经,又恋恋不舍。

影片开头,年幼的巴蒂拿着盾牌和剑在自家门前与“敌人”决斗,无忧无虑,率性童真。

长镜头内街坊邻居的问候与互动,让小小的街区虽无颜色却有一副怡然自乐的温馨。

紧接着,成群的暴徒开始出现,打砸抢烧,跟世界上任何流氓一样为祸人间,其目的不过是所谓的信仰冲突。

昔日的朋友,蒙面之后就是另一幅模样,儿童的打打闹闹,瞬间被成人的暴力行为所掩盖。

小巴蒂的爸爸总是出门在外讨生活,漂亮的妈妈总是守着电话对账单,哥哥除了礼拜和看电影外与自己无甚交集,唯有爷爷奶奶那里才有被尊重,与之平等对话的机会。

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他不懂,邻居叔叔对爸爸的步步紧逼他不理会,能否当上世界上最棒的足球运动员,未来娶到班上最漂亮的金发女孩才是他最关心的事。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小巴蒂这么简单,这世界或许就没纷争了。

影片用孩子的视角来重温那段二战后英国内对抗最激烈的岁月。

街巷里筑起的壁垒,上下班接受的盘查,24小时连续不断的治安巡防,在小巴蒂眼中像游戏,演习,甚至学校的活动。

所谓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争,工作压力和家庭财务状况的不堪,在小巴蒂的世界里并没有更多的感受。

教堂里神父的咆哮倒是给他指明了道路,以至于他半夜都要缠着哥哥问:我忘了究竟哪条路才是正道?

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不同的字,完全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认字容易,可做起来却不易。

小巴蒂画的分岔路口几次出现,是对他道德和社会秩序认知的考验,更是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年轻气盛的青壮年,在加入或不加入之间徘徊,往往是一拳一脚就要解决问题。

而懵懂的孩子与饱经沧桑的老人,却无奈又无力去解决。

唱着熟悉的歌,给孩子几个便士,身手搂着老太婆翩翩起舞,那份熟年的淡然平和,何尝不是经过二战的血腥洗礼与生离死别所换来的。

没有课堂的成绩判断,没有敌对势力的纠缠,没有父母的相互责难,小巴蒂在爷爷奶奶家的岁月,或许是终生最幸福的时光。

打砸抢烧后的街巷,在小巴蒂的眼里还是那条熟悉的街巷。

多出的堡垒,无非绕过一堵不高的矮墙。

和邻家姐姐穿过栅栏偷糖果,学习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会经验,睡一觉之后,这里还是这里,家还是家。

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电影和舞台剧片段,让黑白的画面重回彩色。

甚至一抹亮色也反射到奶奶的眼镜片上。

那色彩不光是飞天的汽车,正午的决斗,更是影像世界传递给小巴蒂最朴素的善恶观与道德教化。

神父的咆哮令他有些害怕,唯有光影和舞台剧温馨又生动。

如此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导演肯尼斯怀旧的心,恋旧的情,对童年世界割舍不断的美好回忆。

天真无邪,不谙世事,邻居的八卦听不懂,收音机里加酶洗衣粉的广告倒是记得清楚(这段黑色幽默太棒了)。

小巴蒂的视角让观众不厌其烦,生动温馨,即便是在斗争持续激烈的档口,仍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或许正是这种孩子的视角,让同样以黑白影响示人的《巴尔法斯特》不同于《罗马》。

前者的低视角切入多了一抹人性亮色的温暖,对未来希冀的坚持。

影片中一众演员去掉了色彩,更去掉了明星身份的加持。

凯特瑞娜▪巴尔夫,朱迪▪丹奇,赛轮▪希德,还有小巴蒂的饰演者裘德▪希尔都奉献出令人拍案的表演。

影片最后,抱着加酶洗衣粉的小巴蒂被母亲拎去商店归还,又气又急的母亲梨花带雨,又气势十足。

一大一小两位演员互动绝对令观众哭笑不得。

要知道周围都是暴徒,妈妈竟然在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而朱迪▪丹奇和赛轮▪希德饰演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天下所有爷爷奶奶对晚辈的爱与奉献发挥到极致。

我们甚至忘记了眼前的老两口一个是007的老上司,一个动不动就化身大毒枭。

影片结尾,爷爷走了。

奶奶颤颤巍巍走出她的屋子,在儿孙的门前凝望即将远离贝尔法斯特的后辈儿孙,“Go. Go now. Don’t look back.”一句话足以让有心人潸然泪下。

贝尔法斯特就像小巴蒂的爷爷奶奶,有着对上帝的忠诚,对未来的期待,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探求。

这里或将荒芜,残垣断壁,但这里曾绿荫蓝天,带给自己最美好的童年。

留不住的,终将离去。

而那份浓浓的乡愁,对故土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电影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却永远不会褪色。

《贝尔法斯特》就是这样一部导演自己去回忆,去缅怀,去穿越时空,与童年自己交流的电影。

 3 ) 一场生日会上放的童年记录video

影片开始的街道戏,儿童在打闹嬉戏,大人在相互寒暄。

举着宝剑盾牌的Buddy听到母亲的呼唤从街边跑回,这一路上几乎和所有人都说上了几句,一派其乐融融,邻里和睦的场景。

但转眼间暴徒、打砸、燃烧弹,四处飞溅的玻璃,惊慌失措的人群。

这种突然而来的反差,能一下子打醒你的感官。

但自此之后,一切归于平淡。

片子虽然在一个危机暗藏的大背景下,但主题基调其实也并没有过于晦暗。

Buddy在学校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以便和心仪的女孩做得更近,在家也有风趣幽默的祖父母给他轻松的家庭生活。

基本上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的童年没什么区别。

而当父亲提出搬家的建议时,母亲想留下来,因为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都相互照顾,Buddy也想留下来,因为有登月作业的项目,有喜欢的女孩。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对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不如半个月才回来一天的父亲更为清楚。

或许他们认为只要不参与就可以置身事外,直到Buddy抱回来奥妙加酶洗衣粉。

除了一头一尾两场暴动,影片平淡的就像一场私人回忆录。

导演似乎就是在缅怀自己的童年,与其他人无关。

一定会有人在里面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自己,但或许大多数人并不能感同身受。

 4 ) 淡淡的忧伤,浓浓的爱意

有些电影,因为某种特质,比如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节奏、比如震撼人心的美景和音乐,会让人暂时放下审判员的眼镜,好好享受当下。

电影结束后,可能又会依照固有的标尺重新审判。

但若不改喜爱之心,这就是一部缘分电影,恰与导演心心相印。

《Belfast》于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背景很严肃,故事很简单。

在北爱尔兰闹分裂的时代,天主教和新教团体正建立起势不两立的氛围,同一街区的邻居们将要为站队而变成见血的仇人。

这样令人瑟瑟发抖的日子,年轻的父亲琢磨着举家逃离,年轻的母亲每天心惊胆战,逐渐成人的大儿子越来越懂得保卫家庭,耄耋之年的祖父母却处之泰然,电影从懵懂的小儿子的视角展开,让那些紧绷的画面变得举重若轻。

他跟着邻居小姐姐去偷糖果、趁暴乱在超市拿洗衣粉,不知道这是坏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被训斥了也会害怕也会哭。

他喜欢班上的女孩,为了她努力学习,对爷爷教的作弊窍门有点怀疑,但为了女孩他还是使用了窍门。

世界已经在流血,但小男孩的视野里,每个人都是爱。

他的提问和回答总是充满没开窍的天真,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无邪笑容,融化观众的心。

他曾告诉爷爷,他的愿望就是将来娶那个女孩,即使她喜欢另外一个,她可以去跟他约会,但她要跟自己结婚,就这样。

当他必须跟父母离开贝尔法斯特时,他去女孩家郑重告别,并约定要回来找她。

小朋友还不懂为未来担忧,分别时,心里怀着安稳的爱。

每当Van Morrison的音乐响起,我的心也被带起来了,随着旋律荡漾。

每一曲都像熨烫在心上,柔软温情,淡淡的忧伤,浓浓的爱意。

这是一部爱尔兰人的诗篇,对家乡溶于血肉的爱,对将要远离的心碎,对无法同行的亲人的割舍。

一部讲述离别的忧伤电影,却带给人念念不忘的微笑,是不应该被条条框框的标尺来评判立意和意义的。

 5 ) 像是真正的文化隔阂

又仔细想了想为什么无法共情导演拍得极其有耐心也很细致,老太太眼镜片里映射出来的舞台剧是彩色的(突然串戏better call Saul )。

把一家人离开老家的前因后果和各自内心戏表现得自然又详尽。

但是这个小孩子的视角确实很难共情。

爷爷和他谈如何追求小女孩儿,父母坐下来询问他移居英格兰的想法,还为此推迟做决定的时间。

他说怕过去别人都听不懂他说话,爷爷说“没关系,我和你奶奶结婚50年了她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他们听不懂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然后耐心的用自己过去给小孩解释。

小朋友怕离开伙伴失去心爱的新女孩儿不能做月球项目,父母每天担心的是下一个暴乱受害者是自己孩子,但每天爸爸还是会随口问他漫画里演了啥还顺手偷吃孩子的薯条。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具有自己的思维”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处处都体现了刻在老中基因里的只有一句“小屁孩儿懂什么”可惜导演要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吧(¬_¬)

 6 ) go over the water…

就为了摄影,本片也值得一看。

极简风格和讲究的透视,让人觉得掌镜的定是位正襟危坐的老派绅士。

本片导演是《敦刻尔克》里那位海军少将,开头的大全景以及街道的细微处,能清楚感受到导演对自己家乡的熟悉和热爱。

在最开始看到那些社区的房屋的时候,强烈的建筑特色,让人马上就想起七十年代初英军在无数个这样的社区里,与爱尔兰共和军艰苦的巷战。

另外有一部电影《'71》,同样是描述发生在贝尔法斯特、也就是在本片时间点的2年多以后,英军的一次遭遇战。

修长的L1A1步枪让英国人在巷战中吃尽苦头,有时候他们宁可用手枪同爱尔兰共和军战斗。

民间的宗教冲突让傲慢的大英帝国百年来损兵折将,花了大笔战争费用、承受无数恐袭,最终只留得住小半个爱尔兰。

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面一点一点的断送,真是没处说理去,女王陛下心里苦啊…本片尽量抛却政治因素,不讨论谁对谁错,只从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角度讲述他们各自对故乡的依恋。

女主反复说过一个词,如果“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即是依恋又是恐惧。

而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

乡愁这东西,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喜欢用孩子去表达,本片里的男孩像级了台北的洋洋、牯岭街的小四,或者香港的细路祥,唯有多年以后,回忆中的故乡才会有孩子目光中的纯粹和甜蜜。

 7 ) 北爱尔兰首府Belfast

入围奥斯卡的片子,在综合水平上都不会差到哪去。

碰巧在贝尔法斯特待过一段时间,影片取景画面历历在目,画面从片头的彩色跳跃到正片的黑白,有一种怀旧感,口音也是正宗的北爱式口语。

影片是通过一个孩子视角来讲述战争,老戏骨和熟面孔很多,喜欢朱迪丹奇的表演。

个人觉得分数打底了,很多年后会成为经典。

 8 ) 献给所有人的电影

今年的奥斯卡太多的出乎意料。

坐着看了俩小时,竟然错过了Will Smith打Chris Rock那一巴掌,只看到他回到座位后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半点声息。

朋友问是不是我家电脑坏了,而我以为他是在跟Rock对唇语。

最佳男配合最佳剧本改编都给了Coda,已经很意外了,没想到最佳影片也被Coda收入囊中。

结局揭晓那一刻只觉难以置信。

很早就把赌注下在了贝尔法斯特这部电影,再不济也还有狗力吧,困惑于是什么评分机制把coda推上了学院最高奖项?

还好劳模姐最佳女主实至名归,Jane Capaine也捧走了最佳导演奖。

把娃放倒后看到无删节版打人实录,毫无防备的,这一晚上就在不解与震惊两种粗暴又无力的情绪中交织反复,像2922年一个个充满错愕和不解的夜晚,在星辰和月光中化作烟云。

当新的一天在寂静漆黑的夜里悄无声息地来临时,当昏昏欲睡的神智像天空的云朵般飘忽不定时,一个念头坚定地从心底窜了出来。

我要为自己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写一篇影评。

电影是一种充满形式主义的叙事方式。

深深浅浅的台词表达思想,远远近近的镜头实现时空转换和连接,恰到好处的音乐流光溢彩,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则像一扇窗,窗外是真真假假,是光怪陆离。

而最本质的,是在各种感官体验所带入角色与剧情后建立的一种连结。

所以每次唏嘘不已的都是那些可以看到自己生活轨迹的影片。

而这篇影评也充满了个人主义气息。

自1960年自1990年,北爱尔兰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暴动冲突。

很难说清是被政治利用的宗教冲突还是宗教势力和野心膨胀后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无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以天主教为首的民族主义想要北爱独立,而新教教徒则支持北爱继续归属大英帝国。

跟历史上所有暴力冲突一样,某些组织的争端直接影响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巴蒂一家关于移民英国和留在贝尔法斯特发生了分歧。

小男孩巴蒂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代之家,爷爷奶奶乐天知命,爸爸辛勤工作,妈妈全职在家里抚养三个孩子。

作死新教徒,爸爸拒绝参与新教徒组织的暴动,被组织者威胁,因此想离开贝尔法斯特,举家迁往伦敦。

而妈妈则不愿离开她出生长大的地方。

最后因为巴蒂被卷入一场暴动,妈妈痛下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走的时候,爷爷刚刚病逝,垂暮的奶奶站在街头,看着公交车徐徐开走,说,go,go now,never look back。

走,现在就走,永远不要回头。

那是一个灰色的早晨,天空是灰色的,马路散步灰色的,周围的建筑物也是灰色的。

大街上空旷寂静,可以清楚的听见环卫工人大扫帚跟水泥地有节奏的摩擦声。

爸爸用背篓背着我的大箱子,妈妈手里提着一大包吃的喝的,妹妹也拿着一个包,我们默默地穿过清晨的街道和巷落,走去河对岸的长途汽车客运站。

汽车开动,我挥手与父母告别,坐车到贵阳,在朋友家住了一晚,搭乘第二天的航班飞到北京。

再在朋友家住了几天,一个人拖着大小两个箱子从首都机场飞到亚特兰大机场。

那是十年前,我告别亲人和朋友,告别家乡,从此在异国他乡定居。

而我的妹妹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有好几次,迁往省城的机会摆在眼前,她选择了留守在那个我们出生长大的小县城。

她像极了贝尔法斯特里的妈妈,心满意足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在冰冰的亲情和友情包裹之中。

很多年前,我很不屑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而很多年后,当我更真实的触及生活柔软而感性的本质时,当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面对爸爸中风住院只能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担忧时,当我遇到很多不走心的人和事,我对她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每个人都有走出去的理由,也有留下来的理由,或许后者包含更多的勇气和责任。

所以贝尔法斯特是一部献给所有人的电影。

献给那些分赴他乡的人,那些留下来的人,那些永远离开的人。

 9 ) 致离开的、留下的、失去的人们

如果一个(德国)孩子看待大屠杀的视角都能像《乔乔的异想世界》那样荒诞,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样天真,那一个北爱尔兰新教徒家庭里的八岁男孩眼中的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国家动荡城市骚乱大概也不会太负面。

作为一部半自传的私人电影,导演兼编剧Kenneth Branagh任性的撒播着乡愁和回忆杀。

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不以为意,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人物。

爱开玩笑但也不忘教做人的爷爷,沉默寡言藏情于心的奶奶,头上扎着蝴蝶结一起做作业的梦中情人,鼓动人加入帮派头脑简单的大姐姐,连同慷慨激昂的牧师、债务缠身的父母、激进的青年、铁丝网路障、会飞的汽车等,一起组成了记忆深处的童年。

他再也回不去那条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区,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年那人那城。

因为那里是故乡。

 10 ) 我们留下来,另一半人才能去世界流浪

贝尔法斯特的天空离屋顶依旧很近,和平墙也还在那。

北爱的民族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冲突两方有血债累累的伤痕,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孩子的视角揭开了故事的一角。

作品克制、优雅、真诚,避开了牺牲等讨巧的要素,坦诚地展示着一个家庭如何处理经济压力、生离死别和教育孩子的问题,生动且动人。

片尾的For the ones who stayed,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让我动容,尤其最后一句。

梵高的作品饱含他的热忱和温柔,叔本华处处流露着他的阴郁和消极,但我认为他们的内核都是对这个世界深沉克制的热爱,他们的眼睛是悲悯的,正如这部电影。

《贝尔法斯特》短评

矫揉造作

3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无论摄影,布景,构图,转场,还是演员的表情,肢体表演,都很棒,但也都透着刻意的设计和机心(也可以说虚伪),把这些放到一部讲述童年往事的电影里,让人瞬间出戏。

7分钟前
  • 刘忆斯
  • 较差

9分,“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如此清晰而印象深刻的童年与故土记忆,即使身处动荡年代,家庭依旧为孩子无拘的童年支起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熟悉的街头追逐欢笑。面对家庭迁移抉择两难,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走吧,现在就走吧,不要回头,我爱你,孩子。”

10分钟前
  • AlanX
  • 力荐

van morrison

11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较差

最佳剧本体现在哪啊???

12分钟前
  • 熊不理
  • 较差

黑白影像,对称构图,走火入魔这一块儿恰好处于《法兰西特派》和《罗马》之间,中产阶级童年怀旧往事,一些纯真的点睛之笔掩盖不住表达的纯粹。不论是褒奖还是贬低,肯尼斯布拉纳都是目前好莱坞最会拍开心麻花的导演

13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从开场城市宣传片一样的PPT开始就可以感受到导演的平庸,黑白画面的使用似乎是在掩盖棚景的胶感,时而使用儿童视角时而脱离,非常杂乱琐碎,想到哪拍到哪。用了北爱的历史冲突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做为背景,但就只拍了表面的冲突与状况,完全没有其他更深或者更多的交代,所有的沉重都被淋上了糖水,苦难与歌唱是割裂的,让人无所适从导演的表达,治愈吗?这真是导演的私人记忆与感情,旁人很难共鸣。Judi Dench贡献了全片最感人的表演,她的眼神为本片增加了许多层次。我个人不太喜欢小演员的表演。

15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

音喜糖水片,全片发展标准冲奥模板剧情。作为第一主角的小男孩的表演痕迹太重了,很出戏。女主的两段moment与电影格格不入,简直是为冲表演奖刻意量身打造,正好也主转配,女配提名大概稳的。詹米多南的角色完全工具人,奥斯卡如果连这种表演也提名,真是没必要。

19分钟前
  • SpyLiu
  • 较差

这片子看起来好像哪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就莫名有一种特别偷工减料的感觉。

2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我们每每看欧美电影讲他们的“苦日子”时都会心想,就这?你们也好意思叫苦日子?

2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罗马的拙劣仿品,想炫技想玩艺术想做深沉想抒发乡愁,却忘记电影最根本的讲故事。这好听点叫散文诗,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再加上导演的奇怪品味,让所有对白腔调都好像在演舞台剧一样,妈妈咪呀,今天开始我正式加入KB抵抗组织。

32分钟前
  • 糖长老
  • 较差

想起國產電影80後(是這個名字麼?)

36分钟前
  • 空空野
  • 推荐

这种水平真是浪费了这好演员和好风景。爱尔兰人民拥有骄傲和桀骜不驯的自豪感。是《我的左脚》那样的固执,是《最亮的星》里那样的浪漫,到这给拍成了一个屡教不改的孩子,是天生的小偷是罪犯。

37分钟前
  • 今夜
  • 很差

5.3 一个馅饼切成几块足矣,但吃前非要捏得粉碎(主观叙事碎片化);糖少放点就够了,但它偏偏要搞得齁甜(配乐满得莫名其妙);馅料看上去挺足,然而却不入味(尴尬单薄的情感表现力);厨师忘记在表面撒上糖粉,还是不正宗(画面太"新",像个做旧不彻底的电视电影)。传承于肯尼先前作品的舞台式布景,到头来还是如作戏般轻浮。M夫人与荒原老狼的罗曼史,乃观影过程唯一戳人的动情之处。提名奥斯卡BP不是离谱,而是谱子从中间直接裂开。😠

41分钟前
  • 山水田园
  • 还行

2.5 戏剧腔和黑白怀旧影像异常割裂,而人物关系的驱动力始终没有成立。一群人就像站在临时搭的景里,聒噪地念着不知道在干嘛、没有前后文联系的台词。相比之下,就不说别的,连张大磊的《八月》都赢麻几倍了==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喜欢看作者回忆录式电影……

47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推荐

就这,能拿最佳编剧???

51分钟前
  • touya
  • 较差

What works还是1969年北爱尔兰这个历史性的背景,把影片的深度和维度都拔高了,(thanks to当年写过Derry Girls 3000字essay 还算有了解)。Kenneth Branagh再次证明是个mediocre导演;摄影方面的deep focus, 构图有点公民凯恩的风格,但挺不适合这种家庭回忆的drama... still, rooting for Caitriona Balfe to get that Oscar!

54分钟前
  • zy_
  • 还行

我觉得也没必要特意去踩他一脚,不过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了

58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还行

3.5/5 “There is no way to Shangri-La from our parts of Belfast.” “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全片最爱的还是Judy Dench的两句台词,后者我哭到失语。

60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