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电影《伯德小姐》的口碑爆裂到什么程度?
在烂番茄网站上连取169连鲜,它已经成为历史上连续新鲜数最多的电影。
《伯德小姐》到底有多优秀我不敢说,但两刷本片,我两次是肿着眼睛出的影厅。
似曾相识的构图,似曾相识的站位,从布鲁克林到萨克拉门托,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不再是初来乍到孤独无依的移民少女,而变成了个性鲜明渴望独立的加州小妞。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Christine “Lady Bird”从高中三年级升到大学期间经历的种种,几乎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和自我认知的变化。
新人导演格蕾塔·格韦格在这部讲述少女成长的电影中倾注了太多的情绪,你或许不曾有过河鸟小姐相同的经历,但其中的感情对于所有人是共通的,无论你的成长环境与鸟小姐有多么天差地别,你总会不自觉地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最打动人的并不是主人公的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故事能勾起你那么多过往的回忆,那些最美好的一去不回的年轻时光。
所以说,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动是特别私人化的。
我试过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完全摒弃自己的情绪去客观评价这部电影。
接下来想说的,有很多我自己的故事。
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但打开心扉去感受,你一定会找到些许似曾相识的情绪。
Christine与母亲之间的爱与冲突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 。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Christine挑选毕业礼服时与母亲在更衣室门口的对话。
母亲对Christine的礼服提出挑剔意见,不满地指出Christine应该少吃一些。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妈妈叹气,“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可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第一次看到这个段落,我已经忍不住泪如雨下。
每一句对话都像针尖一般刺进我的心里,这是一段在我和我的母亲之间早就该发生,却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的对话。
或许在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相比于如此直接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隐忍的理解。
是的,我可以理解,但我没办法当作耳旁风全盘接受。
在她无数次地嫌弃我这嫌弃我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变得更好,可是我多么想向她问出这个问题:“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其实我有时也常想,我们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可年轻的我们是否也曾那么急迫地想要驶离这座港湾,去广阔的海洋之中劈波斩浪呢?
生于长于萨克拉门托的鸟小姐,即使面临着父亲的失业、母亲的极力反对等等诸多的压力,在选择大学时还是坚决地渴望着去到远在东海岸的纽约,而不是仅离家车程一个小时的州内大学。
向往新鲜向往独立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条路。
就像如今身在海外的我,经历了那么多挫折我怀疑过很多、后悔过很多,但惟独不曾后悔的就是远离家乡,远到不能再远。
在我真正成家立业承担起家庭责任之前,我想要在我这余下的年轻岁月里,拥有一段只有自己掌控的人生,不受束缚,不受牵连,自由肆意。
鸟小姐是在和母亲的冷战中离开了家乡,她没有看到含着泪水狂奔回航站楼的母亲,却在父亲塞进她行李箱里的母亲未曾完成的信中读懂了全部深爱。
她在给母亲的电话留言中说到:“妈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驾车行驶在萨克拉门托的街道上时的感受吗?
我只是想说:谢谢。
”在看过《我和我母亲的一切》后我曾经说过,情愿或者不情愿,每一个女孩都是她母亲生命的翻版,有太多印记和影响会伴随一生。
看过《伯德小姐》之后,感触依然。
我们常说,谁年轻时没爱上过几个渣男呢?
因为年轻时的爱情,总是简单而冲动。
Danny和Kyle,一个似阳光般明媚清澈,一个似夜晚般神秘诱人。
鸟小姐的两段爱情,都似乎在以一种颇为荒唐的方式结束。
在毕业晚会的当晚,她终于放弃了对Kyle的最后一丝期望,回到了她一度冷落的最好的闺蜜家。
闺蜜是什么?
就像影片开始时,闺蜜就是那个和你并列躺在地板上一边吃薯片,一边八卦讲笑话的人。
她会陪你一起犯蠢,真心实意地赞美你、祝福你,时刻陪在你身边而不求回报。
有过矛盾有过争吵,而在你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是那个会毫不犹豫把你揽进怀抱的人。
毕业晚会的合照,没有遇到一个优秀的男伴又怎样,和闺蜜一起,鸟小姐依旧绽放出最快乐的笑容。
而关于成长,总是那么容易打动人。
在鸟小姐离家去上大学前,她重新粉刷了自己的房间。
那四面粉红色的墙壁之上,有着多少色彩斑斓的涂鸦,就有着多少她曾经历过的喜怒哀乐。
连同那两个曾走进她心中的男孩子的名字,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愤怒,所有的荒唐,都被雪白的油漆覆盖,是时候挥别过去,开始一段新的精彩的人生了,鸟小姐,长大了。
高中时的她执拗地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老师同学们,“请叫我Lady Bird,这是我给自己起的名字。
”就像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追求个性、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
而来到纽约的鸟小姐,在陌生人问她的名字时,微笑着平静地回答:Christine。
在那一刻我笑了,我特别能理解这个转变。
我的小时候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总是很热衷于给自己取英文名,老师取的自己取的,有个英文名称呼自己就觉得特别洋气。
而如今真正到了海外,我却在一次次别人问起姓名时报出自己的本名。
我有一个从我出生起就伴随着我的名字,我不需要一个新的外来的英文名。
从名字到其他一切,优点或者缺点,终于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那一刻,才是真的成长了。
我记得在参加廖一梅的一次座谈中,她曾提到过,每一个人一定会经历一段无比痛苦的挣扎,最终做到与生命握手言和。
与生命握手言和,或许所谓的成长,便是不断接受自己,一步步走向这个终极的目标。
一场莫名其妙的宿醉之后,影片落下帷幕,Christine的大学生活才刚刚拉开走向前奏。
她还会遇到新的感情,经历新的快乐与愤怒,所有的过往都是财富。
我们也是,生活不断继续,成长不断继续,感动也会不断继续。
这部可爱的青春喜剧片是我2017年最后一个月遇到的惊喜。
烂番茄榜167鲜,成为刚刚上映好评最多的电影,女主角罗南妹子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女主提名;电影本身也已经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奥斯卡上这部电影也不会缺席了。
看电影之前我很不能理解,一部青春题材电影要多与众不同多出彩才能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
但实际上它的选材就是寻常青春片的套路,跟父母的叛逆,懵懂的爱情,坚持心里的执念。
听起来有些凌乱,但新人导演Greta Gerwig将这部半自传性的电影拍得无比真实又无比特别,每一个段都似成相识,但每一个段又都是惊喜。
尽管你没有跟女主角一样的经历,但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情绪,会让你回忆起高中时的自己。
女主角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加州的首府,却是一个没什么名气,有些无趣的城市。
她成绩平平,爸爸失业,家里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但她的梦想是去纽约,去东部的城市上大学,像她说的那样 "I want to go to where culture is." 她与妈妈最大的分歧在于妈妈不支持她这个梦想,一方面源自对Chrisitine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让她跑那么远。
当妈妈挖苦她说,你就应该去镇子上的社区大学,可能没有读完就进了监狱,出来以后你才能明白身边的人对你的付出。
Chrisitine听完直接开车门跳车,然后摔断了胳膊。
Chrisitine跟妈妈的母女关系一直很紧张,她觉得妈妈无法理解她也不喜欢她,她们见面就会互不相让的争吵。
相反的电影中,Christine的爸爸扮演了那个调和母女关系的角色,他跟Christine说,你只是跟你妈妈的个性太像了。
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里,都有我们父母的影子。
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春期里,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琐碎的原因跟父母声嘶力竭的争吵过。
我曾经跟很多朋友聊到过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很难有人觉得父母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我们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来大多数父母不愿意放下他们的权威感来试着理解我们,每当我们想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候,总会被不现实不成熟如此之类的理由阻止。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Christine的妈妈跟她说,“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i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Christine穿着她自己挑的毕业舞会的晚礼服,从试衣间走出来,对她妈妈说,“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ision."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也许让我活成我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不错呢。
Christine自己取了个名字 “lady bird", 并要求所有人这样称呼她,她染着粉红色的头发,肆无忌惮的张扬个性。
她参加学校的音乐剧,认识了怦然心动的初恋。
跟初恋在一起以后,回家偷偷把初恋的名字写在墙上,脸上是藏不住的小鹿乱撞的笑容。
青春里的爱情啊,无关结果,无关对错,轰轰烈烈的喜欢过你,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lady bird本来有一个好朋友Jules, 她普普通通,微胖,是班级里最不起眼的女孩子。
Christine跟她躺在一起说,我最近又吃胖了,对方回答,我也是啊。
后来Christine跟所有青春期的我们一样,虚荣心占领高地,想跟班级里最酷的女孩子成为朋友,从而撒谎说自己家是镇上最fancy的那座房子。
为了融入最酷的女孩子的朋友圈,Christine努力变成她自以为很酷的样子。
可是成为最酷的女孩子并没有那么有趣,要当最有个性的那一个才行啊,你就是你,不用成为任何人。
这部电影有勾起你哪些回忆和共鸣?
我觉得太多了,我想到我高中的时候,穿着学校硕大的校服,晚自习结束走出学校的路上,心里最期盼的就是有一天离开这个小城市,去更远的地方,去“where culture is";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但是真的来到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地方,真的跟想象中的一样吗。
像如愿以偿来到纽约的lady brid, 宿醉之后,望向天空的眼睛里,少了些兴奋,多了些失望和落寞。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独特是一种幻觉,是少年人的一种纯粹的产物,是自命不凡的一种形式。
成长就是接受失望和接受自我的过程,可能一切不如你所愿,可能一切你力所不能及。
但要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缺点。
可是那个觉得自己是最独特的,一腔热血又自命不凡的我,就是电影里的lady bird呀。
回头看看青春里这一切,我跟电影院里后座上五十多岁的老阿姨,一起笑一起哭,这些生活中记忆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被导演用一部青春喜剧片结合到一起,总能让你找到自己的角色,从而触及你内心最温暖的地方。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Lady bird, 用最鲜活最热情的青春跟这个世界碰撞过。
2017年的最后了,我们都在离那个青春疯狂又执着的自己越来越远,就像Lady Bird擦掉她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郑重的告诉新朋友,I'm Christine.
我们的青春小鸟都一去不复返啦,愿你勇敢的一路向前,永远记得家乡小镇上,最闪耀的阳光。
公众号内回复“伯德小姐” 获取电影资源
关注公众号,获取电影资源
《伯德小姐》。
7分。
格蕾塔·葛韦格编剧、导演,西尔莎·罗南、劳里·梅特卡夫、崔西·莱茨主演作品。
这部片在烂番茄上评分很高,在国内关注度也很高,我怀着很高的期望看完,但对曾经看过无数青春文学的我来说,这样的故事是普通的,是常见的,不是尖锐的,也不是深刻的。
故事也很简单。
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伯德小姐很有个性,和同样有个性的母亲经常剑拔弩张,而她的父亲却很慈祥,对伯德很包容。
在加州高中,伯德结识了最好的朋友茱莉,又在一次舞台剧表演中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男生丹妮,在他们相吻的那个夜晚,伯德高兴得像吃了蜂蜜长了翅膀一样。
但遗憾的是,丹妮是个男同。
她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就在这时,另一个帅气迷人的男生凯尔,并迅速和他展开了交往,甚至……然而凯尔是个彻底的虚伪男。
这个时候,伯德的家庭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的父亲不仅要失业,可能还会和母亲离婚。
青春期的女孩怎么也绕不过这些事情,和好友闹掰,和恋人分手,遭遇欺骗,对抗家庭,愤怒眼前的一切,然而,终有一天,这一天一定会来得很快,她就会知道,这世上,最大的爱永远来自她的家庭,无论她叛逆或者温顺,那张爱的网都永远安静的温暖的把她罩在怀里。
打五分是因为感同身受。
10年前,我和父母说,我要去美国上学。
于是我悄悄地没有好好复习高考,报了美帝的几所大学。
父母看了看银行账户,说,拿到录取你就去吧。
实在学费付不起的话,我们就卖房子。
后来不久,我如愿以偿地一个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美国一所大农村上本科。
那时候中美汇率,物价仍差很大,新来的小伙伴们都在争分夺秒地网购。
而我付过了学费之后,还需要打打黑工支撑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国内的收入并不算低,但四年美帝大学的学费还是让他们的日子过的紧张。
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我的实习就业,一点一滴都牵扯到父母的投资回报比。
四年大学生涯很快就要过去了。
可是就在找工作的时候,遭遇了经济危机。
大四的我先收到了一所农村本地公司的邀约,后又收到了一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面试邀请。
我站在纽约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看着帝国大厦,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我一定要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我妈抱有怀疑态度淡淡地说,你先好好面试。
后来这家公司说,不巧今年我们砍了些预算,你先来实习好了。
之后过几个月有了预算看情况再转正。
我激动的无以言表。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说我要去纽约了。
她说,实习不好,不稳定,如果之后不给你转正怎么办。
你还是接受本地那家公司吧。
毕竟是个正式offer。
我说,梦想是无价的。
人活着为了奋斗,不应该选择让自己后悔的职业。
我心意已决,要去华尔街。
电话那头说,你别忘了我们养你给你学费砸锅卖铁花了这么多钱,你不要到最后没有工作!
在几轮大战之后,我留在了农村。
_____________快进5年,我在农村这家公司做得也算是不温不火。
但没有一天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而每当我轻轻说起自己的感受,妈妈那边会总是以一种有气势的口气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就在这时,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
而当初选择了华尔街的我的同学们,都在这几年美帝经济迅速回温的大潮中做到了经理的位置。
离开公司的那一天,我坐在车里,终于没有办法抑制住情绪,把狠话甩回给了妈妈。
如果没有你们参与我的决定,我的生活会好很多!
然后她就再也不和我说一个字。
我索性搬到了纽约。
用签证最后有效的一个月来找工作。
后来,我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老同学。
在他的努力下,帮我得到了那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职位。
只不过,这迟了整整5年。
______________搬进了新公寓,整理好了东西之后。
我终于也可以说自己是个纽约客了。
上班的第一天,HR把我带到了会议室,和我说公司章程。
我从她的肩膀望过去,远处就是朝阳下的帝国大厦。
简单的谈话之后,HR离开了会议室。
我一个人站在那里,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纽约美丽的天际线。
我打开了微信,拉到了她的对话框,选择了这张照片,却迟迟无法点击发送。
_____________以上是原文。
这是篇影评,过于纠结我本身的道德与对错没有意义,我只是想结合自身感受评价这部电影。
我在豆瓣看影评多年,但从来没有在豆瓣注册过账号。
在看过伯德小姐的当晚我立即注册了账号匆匆写了这些,因为我在电影的最后一幕,Bird在拿起电话鼓起勇气给父母留语音信箱的时候,我真的能理解那是经过了多少内心的挣扎,触动以及勇气。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太微妙了。
有人说你该感恩,该为自己负责,尤其是我在最后确实放弃了华尔街实习的决定都应该审视自身,这没有错。
伯德小姐的妈妈和天下无数的妈妈一样,都在担心忧虑中把自己孩子养大,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不需要担心没饭吃。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往往忽略了(或许是再没有精力)在乎孩子真心在想什么,想去做什么。
而这往往是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可以顽强得活着,孩子不会嫌家里条件不好,可是在适当的时候没有适当的家人的理解,那种感觉是致命的。
其实这是一部正能量电影。
好莱坞的亲情电影从来都不吝啬从各个角度浓化亲情,这部片子也不例外。
Christine父亲对自己上学的理解和支持微小而强大;她母亲虽然脾气很倔,但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她的精神支持。
只是互相不太理解罢了。
扣题,自尊 -- 其实在亲情中,很难放下自尊。
因为毕竟朝夕相处,自尊是互相“牵制”的筹码之一。
Christine坚持自己的privacy以及,坚持父母叫自己的艺名,都是撑起一个自尊心的保护伞。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不希望无力的自己的命运被父母所左右。
而伯德小姐的妈妈自尊心最终都没有允许她和伯德小姐说一句告别。
与家人的自尊何尝不是保护自己感受的武器之一。
而你的自尊真正为亲情妥协的时候,而必须是双方都妥协了的时候,你会发现亲情无论是母女在一起逛街的温馨,还是偶尔苦涩的冲突,其实都是爱。
“你妈怕你嘲笑她有语法错误,所以才没把这封信给你”在爸爸说出这句台词之前,我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是描写成长的青少年爆米花电影来看的。
甚至一度想暂停去看剧,因为实在觉得这不过就是对青少年时代卖情怀的高阶版。
你看嘛,基本没什么故事,少女普通的18岁流水账(好吧好吧能泡到甜茶真是一点都不普通呢)。
你的十八岁的细节她都有,它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用稍酷一点的手法展示在大荧幕上罢了。
而之所以说它卖的更高阶,是因为不像一般的情怀电影,怀旧的旗号带来的仅仅是装模做样的复制粘贴,伯德小姐带来的是枪枪十环的精准到位,指哪儿就轰穿哪儿,不带遮掩。
比如少女暗恋的心思,心太容易就被塞满了,必须要找个出口流出去一些,可流出去又觉得太羞耻了,就偷偷地流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所以要把心上人的名字一笔一划地写在粉色的高处墙角,每天都要想着,但谁都不许看见。
再有就是和母亲相处的种种。
前一秒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后一秒就能雷霆大作剑拔弩张,再过一秒话锋一转,太阳又出来了。
电影对少女的表现得可谓精准。
开头车上的对话,本来气氛平和且温情,稍有分歧出现,火就着起来了,先是不耐烦的反问,然后皱眉,接着提高音量,句句反击,最后连共处一室都觉得呼吸困难。
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母女相处状态。
孩子的成长中不断与家长产生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的分歧,衣服要怎么叠,门要怎么关,东西要怎么吃,要听什么节目,要上什么学……说起来鸡毛蒜皮,但却无法调和。
一个又一个积累起来的分歧点就像一串被埋起来的炸弹,稍一触及就立地爆燃。
爆过之后这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它还会乖乖回到土里埋起来,等着下一次踩到接着炸。
分歧点的数量在可控范围内的时候是能够恢复风平浪静的,价值观统一之处还可以呈现仿佛一切不和都是假象的亲密状态,比如当少女举起好看的裙子、当妈妈夸男朋友可爱、当二人一起听故事落泪之时。
但一旦超过了界限,少女私下申请纽约大学的事情暴露,炸弹引起的战火就无法被扑灭了,彼此只剩下干瞪眼,一句话也不想说。
直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不过如此而已。
要知道,画的像并不意味着就画的好,文艺作品对事物的反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有多么相似,而在于抽象能力,抽象出事物关键所在的能力。
但是配合着少女手中被揉皱的信,爸爸讲出了这句话,“你妈怕你嘲笑她有语法错误,所以才没把这封信给你”。
我立刻就泪崩了。
如果说前面大段的青少年阶段描绘称得上是精准,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是深刻了。
忍不住要拿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来对比。
TEOTFW也是青春片,反映的也是夹身于少年与成人之间半生不熟、格格不入的18岁主角。
但那部片子的主基调是反成人的,里面出现的所有成年角色无一不有着自私冷漠甚至肮脏的属性,18岁的少年少女就仿佛是世界上唯一存留的英雄,绝望地被这个操蛋的世界包围,没有出路。
不得不说剧情看着是爽,可是难免太过偏颇,真要细究起来,只能算是少年视角的反社会之作。
伯德小姐不只是这样,电影不声不响地给出了世界的另一面。
妈妈当然爱她,可妈妈也不过是只活过这四五十年的普通女子而已,她很多时候也不知如何是好。
她甚至怕你笑她,她怕你读了这么多年书,会摆弄这么多电子设备,接触到那么多前卫的思想而看不起她。
不,她都不是怕,她是知道,她清楚地能感受到藏在你皱眉、撇嘴、冷哼、翻白眼之内的轻蔑,很多时候她都吵不过你。
只是她当惯了妈妈,当惯了养你长大成人的扛着这个家的母亲角色。
她希望继续被你需要,被你仰慕,可她也清楚你比她走的快得多,所及之地也会越来越广,她对此无能为力。
这才是这部电影撬开我泪腺的地方,它展示的不仅是少年想要成人的急躁,同时也毫不偏颇地摆出了作为母亲的无力,其视角是全面而深刻的。
子女的成长必定伴随着父母的衰老,时间本就有正反两面。
话说回来,我还是不觉得这部片可以超过四星,剧情平乏,且只抛出问题,没有可以绕梁三日的回响。
作为一部成长型(coming of age)青春片,Lady Bird的剧情熟悉而琐碎。
全片围绕高中生女主想要离开加州小城去纽约上学的主线展开,中间穿插了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爱情的起起落落。
社团、男友、失恋、初尝禁果、报考大学、还有最老套的和最好的朋友决裂又和好,都是看过太多遍的情节。
但Lady Bird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抓住了青春的精髓,即抗争与出走。
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是贯穿电影的核心。
影片开始于母女俩在车里的争吵,结束于女儿在电话留言里对母亲的示弱和解。
就人物性格而言,母女俩既相像又相对。
首先她们都多愁善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在车里听故事录音,听完后各自抹泪。
其次她们说话都不太过脑子,得理不饶人,刻薄起来令人乍舌。
一方面两人在吵架时对对方说话不留余地,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女主对自己的朋友、学校里爱戴的修女、甚至毫无关系的老师都出口伤人。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家庭相处模式对人待人处事方式的影响。
但女主的哥哥与父亲又显然是性格温顺的人。
我更倾向于相信女主的毒舌一部分是受母亲影响,更多是出于她莽撞不计后果的性格。
多愁善感和说话刻薄似乎也侧面反映了母女俩的优点。
其一,她们内心都很温柔。
母亲作为一个护士,在女儿学校的神父(也是老师)来看病时流露出的怜悯与关怀,以及女儿对出柜的前男友的原谅和安慰,都体现了她们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
而优点之二,是强硬的性格所带来的顽强精神。
父亲失去工作后,母亲一人努力支撑起家庭。
虽然她常以经济压力为由试图控制女儿的行为,却从未停止对家庭的默默付出。
而女儿为了遥远的文理大学梦,申请学费补助和奖学金,央求父亲帮忙,打暑期工攒钱,始终没有放弃梦想。
既然如此相像,母女俩为何水火不容,几乎从头吵到尾呢?
影片给出了很多答案。
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女儿的大学选择。
收入微薄的母亲希望女儿能就读离家不远的加州公立大学,节省学费。
女儿则对缺乏文化气息的加州小城充满鄙夷,向往提倡博雅教育但学费昂贵的东北部私立学校。
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各种青春期常见的小矛盾,譬如晚上回家时间、早上谁做鸡蛋、睡前衣服怎么叠……加上母女俩强势的性格,争吵一触即发。
但我以为,这些具体矛盾并不足以构成母女俩旷日持久的斗争。
斗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青春期里对抗争与出走的必然需求。
并非所有打架的母女都和影片中的母女性格处境相似,但青春期时的我们好像不论性别家境都没少和父母打架。
Lady Bird的重心不在于阶级,而在于成长的必经历程。
正因如此,影片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使我一个生活轨道迥异的人感到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成长意味着接受自我。
此处的自我,不单指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个体,还包含了众多与生俱来的因素。
姓名,家庭,家乡,甚至如片中女主的中学教育,都是无法选择的。
许多coming of age影片都讲述了接受自身特征或自我的某个方面的故事。
Moonlight的男主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肤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亲。
Carol中Therese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从内心选择带来的责任。
An Education的女主角则是接受了实现梦想所必须付出的努力。
本片的女主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正视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数学不好、考不上耶鲁一类的事实,又要学会接受自己来自小城,上天主教高中,家境相对贫寒这样的事实。
某种程度来讲,接受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得多,因为人总是更容易原谅自身的不足。
而因不满后者所产生的抗争,能让人把视线从自身的缺陷上转移,在与家庭出身不断的斗争中获得充实感与满足感。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给的名字(given name),给自己起了一个加引号的,不伦不类的名字“Lady Bird”。
“Lady Bird”可以直译为飞鸟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时似乎都想变成鸟类远走高飞,获得新生。
《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就拉着阿甘在稻田里祈求老天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好飞向远方,逃脱施暴的父亲。
本片中除了改名之外,女主还拒绝让父亲把车开进学校,以掩盖自家的贫穷,并且靠撒谎获得富家女孩的友情。
女主与母亲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她与第二类事实的抗争。
母亲的身体是人的孕育之所。
母语、母校等词由此而来。
女主对家乡的不满,在学校的叛逆,都借其与母亲的争吵来体现;她的性格如上文所说,也恰恰是受母亲影响最深。
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故而涵盖了她对家乡与出身的抗争。
但这种抗争,因其结果的不可变,是无效和幼稚的。
通过口头上拒绝家庭出身所获得的胜利也往往是暂时和虚幻的,盖茨比便是最好的例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抗争为青春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
女主的可爱之处在于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她的不断试错。
她的抗争顽固而天真,她在尝试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她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同样真切。
在与母亲针锋相对的坚硬外壳下,她也因母亲的刻薄而感到愤怒受伤。
女主渴望着母亲的认同。
这种渴望在影片后半段愈发明显,直至她试探地问母亲:万一我最好的样子就是现在这样,怎么办?
其实她从未怀疑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
正如修女教师所言,爱与关注有什么区别呢?
只有关心一个人,才会事无巨细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才会因为担心和异见而剑拔弩张。
女主与母亲在小事上的不断摩擦,她对朋友不断地抱怨母亲,其实正反映了彼此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在意。
她真正无法释怀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处处挑剔,因为她害怕母亲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这种担心是关于爱最真实的难题——我爱你,也知道你爱我,但我能否喜欢你,你能否也喜欢我?
影片里的成长,不仅要求少女接受母亲,也要求强势的母亲接受女儿才能完整。
有一个细节是起初没有拿到驾照的女主通过路考,为末尾回忆在家乡驾车的段落埋下伏笔。
驾照象征着家乡对她成长的肯定,如同高中毕业得到的结业证书。
有了这番肯定,她才能开车领略小城的风景,与母亲,与家乡,达成真正的和解。
抗争为出走提供了源动力,出走成功便意味着抗争的消解和随之而来的迷茫。
当女主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也就失去了长久以来离开小城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活初体验之后,镜头里的她身边突然空旷起来——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源自无人注意。
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乡,人生才刚刚开始。
毕竟,与自身不足的抗争才是贯穿终生的独角戏,艰难又孤独,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
春节假期中看了电影「lady bird」。
讲述美国小镇青年的成年之旅 (coming-of-age). Coming-of-age 作为一种类型片(或者类型文学),题材是孩子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一般覆盖十五六岁到二十出头的年龄段。
典型例子如「阳光灿烂的日子」。
片中主角是美国小镇 Sacramento 的高三学生。
Sacramento 是个鸟类正常拉屎下蛋的平凡三线城市,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也没什么特别缺点。
我看影片介绍的时候还想,在 Sacramento 能有什么惊人的事迹?
果然,整个片子到结束也没什么意外的事情,但是我意外的被打动: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没什么特别出众的才能;来自于一个低中产家庭;在一个普通的城市的普通中学。
经历的每个人都会熟悉的焦虑、幻想、虚荣、失望,以及最终的和解。
一个人类有史以来就在讲述的故事。
推荐。
看死君:近日,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十佳表演出炉。
令人惊喜的是,94年的西尔莎·罗南凭借在《伯德小姐》中的动人演技登顶最佳,据说很多影迷都看哭无数次;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两位男主角则名列第二和第三位。
注:本文有轻度剧透,请谨慎阅读。
作者| 飞蚂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电影《伯德小姐》的口碑爆裂到什么程度?
在烂番茄网站上169连鲜,它已经成为历史上连续新鲜数最多的电影。
《伯德小姐》到底多优秀我不敢说,但两刷后,我两次是肿着眼睛出的影厅。
似曾相识的构图,似曾相识的站位,从布鲁克林到萨克拉门托,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不再是初来乍到、孤独无依的移民少女,而变成了个性鲜明、渴望独立的加州小妞。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Christine “Lady Bird”从高中三年级升到大学期间经历的种种,几乎涵盖亲情、友情、爱情和自我认知的变化。
新人导演格蕾塔·格韦格在这部讲述少女成长的电影中倾注了太多的情绪,你或许不曾有过和鸟小姐相同的经历,但其中的感情对于所有人是共通的,无论你的成长环境与鸟小姐有多么天差地别,你总会不自觉地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最打动人的并不是主人公的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故事能够勾起你那么多过往的回忆,那些最美好的终将一去不回的年轻时光。
所以说,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动是特别私人化的。
我试过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完全摒弃自己的情绪去客观评价这部电影。
接下来想说的,有很多我自己的故事。
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但打开心扉去感受,你一定会找到些许似曾相识的情绪。
Christine与母亲之间的爱与冲突,让我莫名产生了许多共鸣 。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Christine挑选毕业礼服时与母亲在更衣室门口的对话。
母亲对Christine的礼服提出挑剔意见,不满地指出Christine应该少吃一些。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妈妈叹气,“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
第一次看到这个段落,我已经忍不住泪如雨下。
每一句对话都像针尖一般刺进我的心里,这是一段在我和我的母亲之间早就该发生,却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的对话。
或许在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相比于如此直接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隐忍的理解。
是的,我可以理解,但我没办法当作耳旁风全盘接受。
在她无数次地嫌弃我这嫌弃我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变得更好,可是我多么想向她问出这个问题:“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
其实我有时也常想,我们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可年轻的我们是否也曾那么急迫地想要驶离这座港湾,去广阔的海洋之中劈波斩浪呢?
生于长于萨克拉门托的鸟小姐,即使面临着父亲的失业、母亲的极力反对等等诸多的压力,在选择大学时还是坚决地渴望着去到远在东海岸的纽约,而不是仅离家车程一个小时的州内大学。
向往新鲜向往独立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条路。
就像如今身在海外的我,经历了那么多挫折我怀疑过很多、后悔过很多,但惟独不曾后悔的就是远离家乡,远到不能再远。
在我真正成家立业承担起家庭责任之前,我想要在我这余下的年轻岁月里,拥有一段只有自己掌控的人生,不受束缚,不受牵连,自由肆意。
鸟小姐是在和母亲的冷战中离开了家乡,她没有看到含着泪水狂奔回航站楼的母亲,却在父亲塞进她行李箱里的母亲未曾完成的信中读懂了全部深爱。
她在给母亲的电话留言中说到:“妈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驾车行驶在萨克拉门托的街道上时的感受吗?
我只是想说:谢谢。
”
在看过《我和我母亲的一切》后我曾经说过,情愿或者不情愿,每个女孩都是她母亲生命的翻版,有太多印记和影响会伴随一生。
看过《伯德小姐》后,感触依然。
我们常说,谁年轻时没爱上过几个渣男呢?
因为年轻时的爱情,总是简单而冲动。
Danny和Kyle,一个似阳光般明媚清澈,一个似夜晚般神秘诱人。
鸟小姐的两段爱情,都似乎在以一种颇为荒唐的方式结束。
在毕业晚会的当晚,她终于放弃了对Kyle的最后一丝期望,回到她一度冷落的最好的闺蜜家。
闺蜜是什么?
就像影片开始时,闺蜜就是那个和你并列躺在地板上一边吃薯片,一边八卦讲笑话的人。
她会陪你一起犯蠢,真心实意地赞美你、祝福你,时刻陪在你身边而不求回报。
有过矛盾有过争吵,而在你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是那个会毫不犹豫把你揽进怀抱的人。
毕业晚会的合照,没有遇到一个优秀的男伴又怎样,和闺蜜一起,鸟小姐依旧绽放出最快乐的笑容。
而关于成长,总是那么容易打动人。
在鸟小姐离家去上大学前,她重新粉刷了自己的房间。
那四面粉红色的墙壁之上,有着多少色彩斑斓的涂鸦,就有着多少她曾经历过的喜怒哀乐。
连同那两个曾走进她心中的男孩子的名字,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愤怒,所有的荒唐,都被雪白的油漆彻底覆盖,是时候挥别过去,开始一段新的精彩人生了,鸟小姐,长大了。
高中时的她执拗地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老师同学们,“请叫我Lady Bird,这是我给自己起的名字。
”就像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追求个性、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
而来到纽约的鸟小姐,在陌生人问她名字时,微笑着平静地回答:Christine。
在那一刻我笑了,我特别能理解这个转变。
我的小时候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总是很热衷于给自己取英文名,老师取的自己取的,有个英文名称呼自己就觉得特别洋气。
而如今真正到了海外,我却在一次次别人问起姓名时报出自己的本名。
我有一个从我出生起就伴随着我的名字,我不需要一个新的外来的英文名。
从名字到其他一切,优点或者缺点,终于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那一刻,才是真的成长了。
我记得在参加廖一梅的一次座谈中,她曾提到过,每一个人一定会经历一段无比痛苦的挣扎,最终做到与生命握手言和。
与生命握手言和,或许所谓的成长,便是不断接受自己,一步步走向这个终极的目标。
那场莫名其妙的宿醉后,影片落下帷幕,Christine的大学生活才刚刚拉开前奏。
她还会遇到新的感情,经历新的快乐与愤怒,所有过往都是财富。
我们也是,生活不断继续,成长不断继续,感动也会不断继续。
作者| 飞蚂;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皮皮丘;转载请注明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伯德小姐》压抑沉闷下五彩斑斓的少女心食影兽影评人:刘正一《伯德小姐》以典型北湾区社区文化为底板,讲述了即将高中毕业的叛逆少女Christine McPherson(自命名“Lady Bird ”)在对于家乡萨克拉门托的厌倦和想要前往东海岸求学的驱使下,与家庭、社区、学校圈子之间相处的和谐与冲突,并在中成长的故事。
Lady Bird这个名字说白了,是从身份符号上有意识地挣脱自己与父母家乡的关联,是一种很典型的叛逆行为。
Christine在竞选学校干部时给自己做的宣传画报都是鸟和女孩的元素,在与旧身份划清关系的同时,LadyBird也是向往新角色的宣言,或者就像海报上说的,像鸟一样飞离家乡。
本片可以作为一部关于社会阶级差异的故事来论证一位女孩眼中的贫穷阶层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但是,与其说lady bird讨厌贫穷,不如说是厌恶贫穷带来的文化。
而且,影片所表达的不是阶级差异对人物的压迫,也不是在批判社会现象,对于上层富有阶级的描述(男友Danny的家庭)只是粗略带过Lady Bird对蓝房子(Danny家的别墅)的向往,对宗教的反抗,和她对学校一些流行圈子的强行融入一样,不源自于某一阶级,而来自于整体社会中存在着的抑制情绪。
这样说,真实支撑影片的基础不是阶级差异,而是文化压抑。
萨克拉门托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缺陷特征是金钱上的贫穷,更是文化上的贫穷。
所以事实上影片只是简单生动的勾画了,在与这种压抑对抗下,一名女孩主观世界下的叛逆和成长欲望,从阶级角度来看待本片是不够全面的。
导演Greta Gerwig的叙事话语一点不拖泥带水,片子开头母女开车考察校园这段,通过母女对于考学现状的争吵,Lady Bird成绩不佳却想着离开加州到东部学艺术,最后以Lady Bird忍受不了老妈的唠叨直接跳车收尾的情节,在故事正式开始前就交代清楚了:母女的冲突关系,Lady Bird的离家动机,有限的学习能力,目标障碍以及叛逆元素。
角色的交待可以说是洒脱而迅速。
在另一场教堂内Kyle(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揪女生辫子的戏里,学生一一排列整齐,镜头从背面捕捉Kyle揪Jenna辫子的动作后,切到前一排的lady bird因听到嬉笑声而好奇回头。
这个矢量动作配合错误对象的反应,玩弄了观众的思维惯性,原以为是Kyle和Lady Bird之间的打闹,却变成了Lady Bird作为第三者旁观Kyle和Jenna调情。
两个镜头无需对白,直接巧妙地表现出了Lady Bird对于Kyle的爱慕渴望和作为第三者的失落。
极端化是导演话语的一大组成部分。
片头以Lady Bird跳车为表达出口极端化了她的叛逆情绪,把要逃离家庭管教和本土文化驯养的欲望推向绝顶。
体育老师代课去教戏剧的战术式教学方式亦是如此,将体育老师的人物思维特点极端化。
再者,父亲发现与儿子面试同一份工作也是将父亲的无业尴尬境地最大化。
还有不能不提Lady Bird满18岁后到便利店买香烟、成人杂志和加州彩票scratcher,三类成年才能购买的物品也是Lady Bird努力想要摆脱幼年束缚的极端具象。
一个个日常生活中透明的人物心理活动被导演放大 。
影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其代表性,对于萨克拉门托地域文化的准确呈现,或者说对乃至整个加州湾区普遍现象的归纳呈现。
首先,导演Greta来自于萨克拉门托,之后去了纽约求学,和片中的Christine一样,可以说大部分的角色构建和故事灵感都来自于导演有无意识的自我反射。
抑郁症,墨西哥裔,天主教,富家同性恋,虚无主义,阴谋论等都是典型的北加州式社区和人物的特点。
再加上故事设定在911事件左右,(导演也是2002年从萨克拉门托St. Francis天主教高中毕业)更凸显出来这些特点及它们在时间线上的存在意义。
在外,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Kyle是个典型的虚无浪荡反大众的娇惯王子。
他的行为可笑却不失真实。
像Kyle鄙夷经济和政府体系,拒绝使用手机科技和购买市场香烟等一系列反叛行为完全不是凭空捏造。
由于911背景造成民心疑乱,这些行为本身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作为加州历史的一部分有证可寻的。
关于时代背景对其产物的影响,可以看看70年代美国在水门事件和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文化不振下,催化出了《电视台风云》《窃听大阴谋》《纳什维尔》《出租车司机》《午夜牛郎》等经典反政府影片。
总之,Kyle的角色塑造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真实的当地人物特征临摹出来的,很多片中角色都是如此。
在内,父亲是个UC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生毕业的无业抑郁症患者,温柔成熟达理却又极度弱势敏感,每天因为不能送女儿到学校门口而自认为让女儿在同学面前失望。
除了作为母女冲突的调和剂,父亲对于家庭支撑的作用几乎丧失,在母女又一次争吵时,父亲在背景里玩扑克牌电脑游戏,这父权无力的设定已经是无语到让人同情了。
父亲这种过度空闲,受长时间室内影响所造成的自卑空虚的性格让他变得抑郁敏感。
而父亲抑郁症的来源解释起来很简单贫穷和闲置。
片中人物的性格元素都强势地展现出了对于文化的抓力。
剧中Lady Bird的各个圈子里,家里家外的角色们,都存在着些许抑郁情绪和地域文化带来的性格特征。
这样,故事就不单单容纳了阶级和成长话题,还呈现出了一幅真实的萨克拉门托风情画。
至于对加州文化的思考,可以看看昆汀的《低俗小说》和《四个房间》对于加州不同室内空间的表达。
在加州这种自由独立又地广人稀的地方,俗话说就是“不进人家门里,你不知道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
最后再回看本片,Lady Bird身边的各个知识社区都很典型,很加州,却又如此截然有异,简直是五彩斑斓地不同,五彩斑斓地叛逆。
—FIN—再看烂片就把你吃掉!
Greta Gerwig is the biggest winner of "Lady Bird", proving herself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young directors. What I like her most is that she is a minimalist, in the sense that she uses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to express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Take one scene in the film for example. When Christine (Saoirse Ronan) receives the notification letters from the universities, only key information "regret", "unable" and "wait list" is shown to the audience. Also, when the audience see the "...mbia University", they know it's Columbia University.Lucas Hedges proves again that he is the best actor of his generation, following his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s in "Manchester by the Sea". Laurie Metcalf also shines through the movie by showing a clear transition in the mother character she plays. The music score and soundtrack are pleasant and enjoyable.
没人能说Greta不真诚,不过真诚好像也不足以给这个故事翻出太多新意。共鸣的时刻很多,但都像走马灯一样飞快地掠过去没有停留。Frances Ha的好不仅在于故事人物真实,更在于它的根源来自于新浪潮。从这种意义上来讲,Lady Bird仍然只能成为美国独立校园电影序列里的一朵小花。
——“你喜欢我吗?”——“我当然爱你啊。”女主和妈妈的对话是一个我思考了很多年、近年终于得出答案的问题:爱其实并不比喜欢贵重。很多父母爱孩子,但不一定喜欢孩子。「喜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纯粹的欣赏与认可,而「爱」是父母对子女的本能,很大程度靠「血缘」维系。前者是自发性的,后者则有基因作祟。
除了Timothy基本就没记住啥。而且女主性格挺烦的。
蛮喜欢这种情绪化的跳跃性剪辑,但剧本写的还是相当鸡贼的:反抗的部分相当有感触,和解的过程就显得特别轻浮、缺乏说服力,透着一种全知视角下的自鸣得意。
你们真是够了,一部美国小镇文艺白人少女作天作地的片子有什么可以relate的?!!
罗南也青年老相了…十分唏嘘感慨(又一部被炒的很过誉的片子)
你们看到的是青春,我看到的确实中年危机
贴心踏实的成长故事,剧情和角色轨迹都是眼熟得不能再眼熟的设定,但是轻巧的节奏的真实的共情让它出众,越看越好,但到了结尾感觉有一点脱节。
电影质感不错,美术道具叙事都可以,剧情有点老套
你国人表示一点都不羡慕这样的青春。
幻灭过后。
我们大陆年轻人,从小就被教育家庭的重要性,即使叛逆,也很少对家庭有歉疚。
更喜欢上一部弗兰西丝哈,当然这一部也是在描述文艺怪癖女主某一阶段的状态了——从高中升大学,三任男票,两个闺蜜,跟母亲间的矛盾与和解...但可能跟我的学生时代共鸣不多吧,总体感觉比较寡淡无味。很羡慕美国孩子跟家长和朋友间那种无话不谈、坦诚沟通的关系
全片里最有温度,行事最正常、最睿智、总是以善意出发的那个人,是与抑郁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父亲。讽刺吧?母亲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但做起母亲来,却糟糕又笨拙,有张特别mean的嘴。至于女儿,这位伯德小姐,完美注释了本身并无多少敏感才华,却爱怼天怼地,跟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中二期“傻白mean”。
舒服。但从母亲送别哭泣开始变得非常普通。
这么高的分,8.6?难道就我觉得一般吗
即将来临的奥斯卡评奖季的热门影片。很平常的青春成长故事,但却做得哪哪都是对的!准确,恰当,舒服。不给满分仅是因为题材、内容对我这个老年观众来说,引不起多大共鸣及热爱。
over rated...
【多伦多电影节】提前一个小时去排队才在媒体场找到不错的位置,几百人的大厅坐满。讲得是单纯的生活故事,但拍得太有意思了,全场笑声不断。每个出身小地方胸怀抱负的女生,每个为生活挣扎过的女人,都能感同身受。母女演得都好棒,Lucas和Tim还挺适合演喜剧。
极好极好极好,美国十八线小县城成长片新高度,编剧亮点(虽然编剧本人演技坑爹),这片子在Sacramento看体验一定爆表。主观排序:鸟姐>壁花少年=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二十世纪女人>Boy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