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餐宴篇》中,借用了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说的一则神话来解释了关于恋爱的现象。
远古时代人有三种,男与男的结合体,女与女的结合体,和男与女的结合体。
对于狂妄自大、想要挑战众神的人类,宙斯将人类劈成了两半作为惩罚,并叫阿波罗神把人的头拧向被割的部分,让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罪恶。
被切为两个半身的人,极度渴望着失去的另一半。
原本是男和女的结合体的人就渴望异性,而原本是男和男或女和女的结合体的就渴望着同性。
这则故事是《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整部片子的灵魂。
它讲述了一个出生于社会主义旧东德后辗转于美国各地二流酒吧卖唱的变性人一边唱着摇滚一边找寻真爱的故事。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特别,是因为主人公Hedwig被设定为一个变性手术不成功的变性人,六英寸变成了一英寸,就像随身携带的玩笑,可以不时拿出来自嘲一番。
虽然他不说很少有人会知道,但是这令人愤怒的一英寸正是他所有不幸的根源。
另一方面,既不是完全的男人又不是真正的女人的Hedwig其实在这里被泛指为“人”。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那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他只是单纯地相信真爱的存在,相信天生注定的另一半的存在。
他无所谓自己是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变性人,他只是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性别。
变性手术以及手术失败都可以看作是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代价。
第一段爱情结束时,他仍然选择作为女人,甚至作为变本加厉打扮的女人,则更多是出于对生存和生活的无奈。
而没有告诉他所爱的17岁少年Tommy自己的真实性别,不是因为他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他害怕遇到的不是注定的那一半。
Hedwig说:“很显然我必须找我的另一半。
但是那是他还是她?
这个人长什么样?
跟我一样?
还是正相反?
我的另一半是否有我所没有的东西?
外表?
运气?
爱情?
我们真的是被迫分开的,或者,只是他带着好东西逃跑了?
或者是我逃跑了?
这个人会使我不安吗?
性爱怎么样?
那是让我们再一次走到一起的原因吗?
或者两个人真的可以变成一体吗?
”Tommy不是那一半,即使他们爱过。
也或者,Tommy就是那一半,但是那种渴望成为一体的爱情和欲念已经在世俗的规范基准里熄灭了。
不管Tommy是不是注定之人,Hedwig都将继续寻找下去。
影片最后,褪去假发,赤身裸体走在深夜小巷中的Hedwig的背影,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用自己真实的一面去寻找真爱吧!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超越单纯同性恋题材的电影。
应该是超越性别的关于人与真爱的故事。
于是乎在距离在豆瓣上面第一次标记这部剧之后时隔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终于的终于完完整整的从头到尾一分一秒不差不漏(可谓是十万分之)严肃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由鬼才JCM自导自演的LGBTQ🏳️🌈transgender题材百老汇broadway正统歌舞音乐剧,可以说是officially off personal list了吧 check ✓(。
我想说的是其实个人异常欣赏以及喜爱影片当中妈妈和童年时期的小汉瑟尔的那段对话:“耶稣总是语出惊人。
” “再也不要提起那个名字!
” “可是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
” “希特勒也同样是的。
” “呃?
” “绝对的权利带来腐朽,所以我的儿子,做个平凡人并没有什么不好 (‘Better to be powerless, my son.’)”,随后尚且年幼的小汉瑟尔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到:“是的!
” yep, that is the simple TRUTH right there, it is just simply okay to be powerless, hun. 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承认自己的平凡平庸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尽量去做个不怎么显眼的普通人,拥有无比简单纯粹的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是具有一定量的人生经验的过来人,同样也是属于我最喜欢的atheist群体成员之一。
;p 虽然剧中并没有具体过多的运用不同的镜头手法表现/展现出来(除了把当初依旧年少的小汉瑟尔他爸赶出家门的那个flashback镜头表现)但是大致可以依稀模糊的猜想/推测的到,汉瑟尔的生母在其自身的人生当中应该经历过相对来说较为多的挫折打击以及较为痛苦的历练经历和磨难(跟当时东西德柏林墙🧱树立起来,被迫生活在前东德 —— 那整体社会主义文化阴沉压抑保守老旧默守陈规的社会环境氛围肯定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隐形/显性关系)最终导致她走上了无信仰主义者的道路(或许也是有受先天原生家庭影响的可能性)所以,when faith in religion cannot truly bring salvation, 当信仰无法真正带来救赎时,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选择去当一个realist现实主义者并且只依靠并且相信来源于自己个人自身的女性/女权主义力量/feminist power可能是唯一能让自我以及本我真正尚感受的到些许慰藉和安适的选择吧,叹 —— “What good’s religion / When it’s each other we despise?” - 『Sleeping With Ghosts』by the brit-pop legend band of Placebo. 欣赏敬佩的同时也无比心疼着主角Hedwig那似乎像是与生俱来天生自带的坚强与倔强。
某天傍晚在bar里面有短暂的一幕令人随后印象/观感万分深刻,当看到有个明显歧视同志与trans群体的大叔路人甲站起来边鄙夷的用手指指着Hedwig边怒吼大声喊叫“Faggot!”然后被Hedwig的另外一位女变性人trans bandmate厉颜喝退的时候也是无比心酸了吧。
来自于所谓的“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所有所遭遇和面对的境遇和情况都似乎感觉像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孤零零的在泥沼或沼泽之中奋力拼搏或挣扎的状态,只偶尔零星有来自于同伴/同类者和近似于被社会所不容和不齿的所谓“边缘人”群体的支持/支援与帮助。
于是在此莫名联想到了曼森的那句歌词:“We are the nobodies / Wanna be somebodies.” - 『The Nobodies』。
在这个世界/社会上面千千万万个类似于像Hedwig这样近似于社会边缘化的存在,拼命努力几乎要穷尽/耗尽了一生的气力似的在专属于自己的特长舞台上面卖力表演,像是似乎只有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证明自己存活在这荒诞人世上面没白活/没白走一遭的精神价值内涵,以此寻求/探究究极/终极的个人存在感或者是来自于社会上不同阶级的他者们的认可以及肯定(不过如若仔细观察的话,独属于Hedwig的境况则可能有所不同,她/他选择在自己喜爱的stage上面尽情表演的心理状态我想其实更偏向于受真实的自我归属/认同感还有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的兴趣爱好和努力寻求让自己仍旧能够继续在这个世界上面好好继续存活下去的自我价值感而不至于沦落到最终选择用某些悲惨极端方式一手了结/了断生命的本能本质上面的精神动力来源的驱使,而绝非原始/传统意义上面俗世凡尘上的人们所经常去过度关注并且追求/追逐的所谓金钱抑或是权力 (neither money nor power),在酒吧和饭店里面赚钱维持生计可能对于Hedwig来说还只不过是属于次要目的的范围/范畴,对于她/他来说在这一场人生旅程/路途的当中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purpose和main goal可能还是就个人灵魂上面真正充实的total spiritual enrichment & according fullfillment为主要/首要目的,这点是母庸质疑并且显而易见的,也是一个能被称之为所谓“真正的艺术家”🎵自身所能够拥有的灵魂追求之至高境界)。
But still, 话锋在此一转,就像汉瑟尔的生母所说的,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抑或只不过是一届默默无闻终归被世人所遗忘的无名小卒又究竟到底能怎么样呢?
受人忽视与忽略的所谓“普通平凡者”的人生,难道就不会有一番别样的幸福和风味吗?
(虽然也往往会同时伴随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较为多的别样的苦涩/苦楚/酸涩与艰辛就是了,but anyways, not a single way of life is absolutely & totally 100% perfect to the core no matter what we do or how hard we try though, that would just simply be an utmost unrealistic and impossible mission to achieve right there, the harsh fact & truth is, that every sort of life style would have its own unique type of difficulti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et within itself, sigh) 我想这是在这里所值得我们所有人引发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deep-thought-provocation process)。
P.S.: 在此真的不得不说/不得不提的是,汤米长得真的好像Placebo的妖孽主唱Brian Molko啊啊,各个角度和轮廓看上去都是好不好,搞得我在此观影过程当中总是持续不停接连不断的跳戏,不知不觉不自觉代入这其实是专属于Brian独家的爱恨情仇音乐舞台剧故事剧本 XD(刚看到一篇影评某人说觉得饰演主角Hedwig的编剧兼主演John Cameron Mitchell像Brian,但是个人在此却认为汤米更像有木有,只不过是发色不一样的问题而已,毕竟一个黑发一个棕发,不过在舞台上面尽情演唱表演发挥时候认真的神情/神态样子却几乎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还有,这部剧其实在各方面简直都十分天鹅绒金矿了的既视感了有木有啊摔(虽然那部我也暂时还没有来得及去真正看过,但是依然,曾经拜读过大量的影评以及剧透,知道以及大致了解电影/影片本身的相关大概方面/方向上所陈述的内容以及剧情情节概要嘻嘻) 以上。
📝- Fin -
今天推荐一部欧美电影,一个疯狂爱摇滚的男孩为了一个男人去变性,却被狠心抛弃,后来又遇见一个男孩,但是男孩窃走了他的作品...片名《摇滚芭比》一部高评分的同志影片,以音乐为媒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孩坎坷的一生,从小到大他所经历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是事故,但在他顽强的意志下,所有一切更像是故事。
男主从小喜欢摇滚,在他很小的时候,被继父占有了,但也没有阻挡他想要去美国,想要学摇滚的心。
长大后,他认识了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承诺带他去美国,但前提是跟他结婚。
男主为了爱情,为了摇滚,去做了变性手术,但手术失败了......男人带他去了美国之后,很快抛弃了他。
没有亲朋好友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这期间,他又认识了一个男孩,年轻有活力,跟他一样喜欢摇滚。
两个人很合拍,在慢慢的相处之下。
两人互生情意,但在最紧要的关头,对方发现了男主的身体不对劲。
男主坦白后,对方逃跑了,带着男主的创作跑了......
他把男主的心血带走后,一炮而红,男主却产生了报复的心。
当我们全身心寻爱的时候,会沦为爱情里面的棋子,当我们不想爱的时候,往往伤害了值得守护一生的人。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一个有上千部腐片的地方,专门写腐圈的影片,转载请说明出处.
就像所有打动人心的电影一样《摇滚芭比》主角hedwig的身影和歌声,在看完很多天过后,依然在历历在目心中心中挥之不去,每天早晨起来一定会听一遍电影中的主题曲origin of love,这真的是一首温暖的不能够再温暖的歌,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节,last time i saw you 那里开始,就好像是一场真爱的开始,不是一见倾心,而是一见如故,你的痛苦我完全能够体会,因为,那些痛曾今也发生我身上,和快乐不一样,痛苦往往是根本不能与他人分享的,所以一个真正懂你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懂你的快乐的人,而是那些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难过伤心的人。
电影中触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那些hedwig唱的歌曲,还有她本身,她就像出水的莲花,花瓣上面露珠晶莹,斜斜的阳光洒下来,五彩斑斓从angry inch到被黑人老公抛弃,到被以为自己找到另一半tommy再次抛弃,hedwig从来没有绝望过,有点像《令人讨厌的松子》中的松子虽然每次被打倒过后能够调整好自己满血复活然后从新开始,hedwig更高人一等的是她不管如何渴望爱,但是她从来没有成为爱的奴隶,无爱就不能活下去,这种事情在hedwig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永远掌控的主动抢(这是我爱她的原因)她不管遇到什么,她都像一个芭比一样骄傲精致地活着,通过自己的摇滚音乐来讲述她的故事,她的坚强,她的信仰。
从小就在烤箱里面如痴如醉地听着电台摇滚,小时候在心中播种下的种子是多么重要一切的遭遇和苦难都注定hedwig是一个不一样的人,她就是一个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浑身散发光芒的可人儿,从小的摇滚熏陶让她整个人都散发着跟摇滚本身一样,不可毁灭,反而能够爆发无穷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她本省就从来没有被打倒过,像一朵永不凋谢的妖艳的可以滴出鲜血的玫瑰,她在舞台上的每一句歌声,每一个步子,每一次摇摆,每一次疯狂都深深触动着我,因为那才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电影最后,hedwig全裸走上大街的时候,无助,孤单,但是她却始终都是她自己未曾改变。
我看到这一幕的感受是她终于完全的接受自己了,那可恶的angry inch 背叛自己的人 过去所有的伤痛 fuck them all。
下一秒她一定会依然娇媚鲜艳地在舞台上尽情摇滚。
Hedwig他曾经是个男孩,后来他为了他的幸福,选择变成个女孩,但最后他变得不男不女,连人妖都不是开场,他在舞台大吼大叫,晕头转向,他是否想把自己打扮成茧后重生的蝴蝶?
可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大扑了蛾子,丑陋怪异愤怒的不知所谓,不只是巧合还是必然,沉默的羔羊中那自以为是易装癖的BT也爱蛾子,他爱蛾子的蜕变,Hedwig也是这样么?
我不喜欢这个,但我却被感动,我讨厌它总是在我陷入难过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你的回忆和幻想,是的,每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总是显得平静,即使发生的当下我们疯狂,恐惧,失去控制,但是在不久的以后,我们回忆起那时,总是感觉平静,仿佛我们在看谁的电影,正如我刚刚做的‘妈,耶稣最伟大。
’母亲狠狠打了儿子的头一下‘不准你再提那个名字。
’‘可是耶稣为我们的罪孽而死。
’‘希特勒也是。
绝对权利是腐败的。
’东柏林肯定对那一夜竖起的柏林墙有着特殊的情感,经历过的人肯定对那围墙对他们的影响津津乐道。
人们总是对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有着情结与骄傲,虽然这并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他一路旅行,在平凡的餐馆演唱暴烈的歌曲,听众有无力的老人 循规蹈矩的妇女 看不惯人妖的壮男,他总是歇斯底里,他总是妖艳,他总是自我介绍让别人知道,仿佛自己并不在乎,可他从未卸掉那浓烈的妆,金色的发,和暴露了过多肉体的裙最后,他卸掉了妆,还原了深色的短发,露出了他那男人的胸膛,他说 他曾被人切割成碎片,但现在他把它们缝合,他想干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想告诉大家,他好了,他不在意了他想告诉自己,他好了,他不在意了也许承诺 不过因为没把握Tommy 一个摇滚巨星 一个电动迷 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在他未成名前更像一个在温室成长的花朵 一个世事不懂的孩子 被一首歌打动一个懵懂的少年,总是深得沧桑历练老女人的欢心。
而这样一个女人,对少年始终都具有女神般的吸引。
两个人当然在一起了,最后当然,分开了Tommy说我妈大概在找我后来 Tommy成了摇滚巨星,唱着他抄袭的歌后来 他们又遇见了 在寻找妓女的陋巷后来 他们旧情复燃了 当他在在亲他时 他是难过的 是心碎的后来 Hedwig因祸得福又成名了 在酒吧 有观众等着他演唱 我想他会不会问 我从未改变 你们为何又来爱我可是 他可能确实不招人爱最后那些来看他的人最终走开了他听着自己的歌 从自己爱的人口中唱出他依旧干净他依旧遍体鳞伤他听见他对自己唱你历尽沧桑 却总做异乡人如果这个世界让你找不到安静的理由那么 就对他咆哮吧然后一丝不挂安静的离开
My Rating: 8.2一部匪夷所思的音乐影片。
一个东德少年Hedwig,沉溺于与美国大兵的同性之恋。
为了爱情,更为了自由,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变性手术,终于和大兵一同来到了美国。
不想大兵很快移情别恋,Hedwig绝望中只能从音乐中去寻找慰籍。
偶然间他邂逅了青涩少年Tommy,只可惜不完整的Hedwig命中注定难以拥有完整的爱情。
他曾经绝望地寻求机会报复背叛他的Tommy,却在最后得以感悟。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寂,他赤裸着在黑夜中走向远方......《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其实改编自Broadway的歌舞剧,所以影片的结构并不严密,有点歌舞剧的那种随性,不过倒是突出了音乐在片中的作用。
几首歌曲的叙事性很强,完全就是主人公一生的写照。
片首主题曲《The Origin Of Love》伴着那段动画,让我想起迷笛时候崔健的现场表演了,不过比起老崔的那个鸡蛋的创意,《The Origin Of Love》的寓意可就深刻得多了。
歌词取材于柏拉图《飨宴篇》,大概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的出处吧,“真正的爱情是诞生于不变的灵魂之中,爱上心灵之美的人才是爱上了永恒”。
影片的音乐有着明显的Glam Rock的色彩,主人公几乎每一幕都要化妆换装,把阴柔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不断地在片中像Lou Reed,David Bowie等人致敬。
比较让人吃惊地就是影片里演员性别的错位,饰演Hedwig的John Cameron Mitchell自然不用多谈,片中那位胡子拉碴的老兄(有点像《大话西游》里的瞎子...)居然是女性,真是惊为天人。
John Cameron Mitchell真是个天才,居然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自唱,褪去假发的他扮相有点像Placebo里的Brian,真是够阴阳人的。
顺便说一下,片中扮演Tommy的演员Michael Pitt几年后在《Last Days》里成了Kurt Cobain...很意外。
现在在欣赏该片的OST,的确很出彩......影片我给7分,音乐我给9分。
知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什么感觉吗?
压抑。
我甚至都没有全部看完,那种很低沉的感觉让我不得不停止。
我又去健身房健身,没摆脱。
可以找了温柔的歌,听Sam Smith,还是没摆脱。
我连刷淘宝买买买的兴致都没有了。
Oh god I hate this movie. 于是我仔细想了一下原因,这只是一部LGBT电影,也不是《狩猎》、《超脱》那一类至郁系的,为什么这么大魔力。
然后,我好想体会到了,我这其实是害怕,不是压抑。
为什么害怕?
电影主角在自己的人生里是个及其极端的人,他的眼神透露出来的只有偏执。
我是个敏感的人,害怕极端,就跟害怕那些连环杀人狂或者恐怖的小丑一样。
这就是原因。
再想,不对啊,有才华的人一般都比较极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让我有害怕的感觉(我这里说的害怕是潜意识里面的害怕,讨厌,不想看到)。
比如林夕,对爱偏执到那种地步,可我看他的脸,感受到的也只有温柔跟怜惜啊。
所以,我又细想。
我觉得是女主太强大了。
强大到她可以支撑自己走过充满这么多悲剧的人生。
自信的眼神跟肢体语言后掩盖的是无数的创伤。
这种power让我害怕。
我欣赏的是柔美,是小情绪,是安静,是脆弱,是对世界的爱和善意。
而女主完全相反。
所以,我害怕,不想看到。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女主的妆容,确实是我比较怕地类型,看着太惊悚了,这是个人审美原因。
她的眼影,唇色,眉毛,皱纹,发型,都会在我做噩梦的时候出现在我脑海里。
以上。
说到这肯定有人在心里给了我几百个白眼了。
我最后要说的是,我说的所有都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感性地。
我一句话也没有在理性地剖析这部电影。
一句话,充满特色跟狂想,其他的好在哪,其他人说了那么多我就不在赘述了。
是部有特色的好电影,但是女士,实在是吓到我了。
我这么敏感,将来会是个好艺术家。
跟我一样感觉的朋友,请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我看别的电影经常会拿起手机看个微信,但看这部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看过天鹅绒金矿,看过摇滚芭比,越发觉得那些纸醉金迷般的七十年代Glam Rock带着如此蛊惑人心的力量,它让你跟着那些妖冶的旋律肆意扭动身体沉醉其中,它让你为了某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世界奋不顾身撞破南墙却还坚信浪漫坚信美好,性别、身份、地位都只是陪衬,重要的是是否有一颗追逐宿命与之相搏的心。
其实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哪里最能打动我,让我毫不犹豫地打五星。
是否因为那些歌,那支The Origin of Love,因为Hedwig不可复制的故事,因为John Cameron自编自导自演自唱的天才之举?
都是,也都不是。
我只是一遍遍反复吟唱着‘爱之根源’的歌词,冥想着那些为爱而生为爱而不顾一切的故事。
Hedwig的一生,便是从完整到不完整,再到完整的诉说。
他本是东德一个普通的男孩,为了逃离这囚禁般的生活而留下了一部分在自己的家乡,带着梦想带着残缺不完整的身体来到大洋彼岸,所谓心灵的慰藉却早已弃她而去,此时的 Hedwig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心灵伴侣安慰自己受伤的身心,但这个人并非Tom Gnosis(姑且这么称呼)。
尽管他们度过了那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彼此在吉他上弹奏起一同创作的乐曲,分享话筒唱着那些快乐的歌,但世俗的眼光终究还是战胜了一切,Tom的眼里还是只看到了Hedwig异于常人的身体,性别上的不清,于是那些曾经都成了过眼云烟转瞬消逝,他逃跑了,带着或轻柔或粗粝的歌,带着那把写有他名字的吉他,带着前额上的银蓝色十字架,逃跑了。
Hedwig真正的心灵伴侣,只有音乐而已。
是音乐为他单调的童年生活添上一抹亮色,是音乐为她治愈受伤的心灵,是音乐带她重新找到前路的方向,是音乐让她能与Tom度过一段曾经美好的时光,也是音乐支撑他继续走完人生的道路。
Hedwig特殊的际遇注定了他与常人的不同,也注定了他经历的爱情都不过是畸恋,而渴望正常生活的梦想也在Tom转身的一刻彻底破碎,只有音乐能够不带偏见地公正对待她,历尽沧桑,找到的还是儿时的伙伴罢了。
追寻Tom的旅程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的归宿不在那个小男孩,而在陪伴你这么多年的音乐。
于是旅人归巢,用着母亲名字的Hedwig又仿佛回到了新生儿的状态,褪去霓裳,褪去盛妆,那个朴素干净的Hansel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方向。
当他赤裸上身眼含泪光唱着Midnight Radio时,其实内里,只不过是一颗小男孩的心,他只为寻觅他人的保护,只为自己脆弱的心找一处港湾,最后却只换的遍体鳞伤。
穿过漆黑的小镇,那是生命新的起点。
Hedwig,他不属于太阳,她不属于月亮,他/她只是大地的孩子。
看完这部影片,最强烈一个直感是:这个导演+演员+编剧+摇滚歌手是个惊世天才!
浑身上下散发出令人惊讶惊叹惊恐的魅力与才气。
于是赶紧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当我看到他生活照的时候,马上会心一笑:果然是个相当闷骚的人,一脸温和的洒满阳光的笑容,干净的短发,白净的脸庞以及清澈的双眼。
谁能够在一部电影当中如此老道霸气的演活一个变性未遂充满屈辱与愤怒的摇滚歌手?!
乔纳森梅耶?
杰克布莱克?
马克沃尔伯格?
他们的演出都相当出色,但是在John Mitchell面前,太过耀眼纷呈的光芒恐怕会将前者遮蔽些许。
很明显,这部精致细腻的影片是导演竭尽全身心血的伟大结晶。
全片色彩强烈饱满,但又温润宜人,不是刺激视觉的搭配而是一种高度和谐的全色彩展示。
孔雀蓝眼影和金属红唇色,即便不动声色,眉宇之间也是无尽的悲凉与无畏,这是主人公赫德韦格最经典的妆容,一抹腮红跟镁光灯之下的闪粉不仅让我联想起“红颜薄命”四个字儿。
赫德韦格带着改造失败的身体,勇敢的走在大街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这一路,历经人心艰险,世态炎凉。
那些“正常”的人们,初次见面就用排异的作呕的或者猎奇的眼神打量他,当他在舞台之上完全绽放的时候,恣意狂烈的将所有关于自己与世界的真相撕裂开来给你们所有人看,这些人立刻在他强大的小宇宙之下别过头去,甚至连直视的勇气都没有。
而这两者的互动关系,又与他的妆容相呼应,极致的耀眼的蓝代表忧伤与沉寂、漂浮,极致的闪亮的红代表炙热与出挑、放射。
而我们的主人公,正以这副性别不明的身体,逐渐走向矛盾重重到无法调和的两个极致。
片中所有音乐都由斯蒂芬·塔斯克 Stephen Trask 所作,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被原声深深震撼。
音乐电影中的音乐多半分段落展示出主人公的人生,此片并不例外。
例外的是所有歌词的思想之深与信息量之大,力道之强劲,旋律和声之悦耳,风格流派之纯正……与赫德韦格时而妖冶绽放,时而忧伤沉静的歌声舞姿交相辉映,令人无比惊艳,牢牢抓住我们所有人的各种感知,心肝脾肺肾,每一个毛孔,每一簇发梢……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关于通过缺失,找寻自己的艰难过程,而且远远不止这些。
当所有人的真面目正式展现在主人公眼前的时候,他终于看清了所有的疑惑,于是也终于能够真正的撕去所有表象的外皮,坦诚的对待自己。
那一刻的他,清浅的脸庞,深沉的眼窝,幽蓝的泪光,凌乱潮湿的短发,苍白纤细的身躯,是片中最美丽的形象。
1.真是草他妈的感人至深2.我买的碟电影的英文字幕没有中文翻译,但是花絮整整85分钟都有中文翻译3 因为花絮介绍的就是本片的导演,编剧和男主演John Cameron Mitchell 4 字幕组太有腔调了 但如果更有爱一点用业余时间翻译一下影片字幕就好了 要知道花絮都没有英文字幕5 推荐在星期天hangover开着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看6 你误会了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这导演兼主演拍的东西都有股微妙的感觉,布景不管在哪里都像是娃娃屋那种虚假质感,性边缘人群体的审美差异还挺明显的,Gay就流行肌肉紧身衣,这种异装的就喜欢鲜艳矫饰风。男主是东柏林出身的妖冶歌手,他的台风还是很好的,异装的底子也不差,煽动性很强,就我来说像是宠物同谋跟樊其辉揉到一起了。结构上用了些倒叙,还有动画形式的内心戏,当然叙事整体上的虚幻感是压倒一切的。有些政治元素,柏林墙被大书特书,我倒想问问他对以色列的隔离墙怎么看。剧本比较薄,男主和迈克尔·皮特还来了段纠结纷扰的关系,把这部片子里的现场部分单独拿出来看可能效果比拍成剧情片更好些,乐队里还有个女扮男装的乐手兼歌手(声音还是本来的女声),她对男主的态度虽有展现但也模糊不明,不过这个设计还挺新鲜的
自编自导自演自唱,JCM真的牛。到最后,他摘掉金色的假发撕开身上所有的伪装,少年Tommy唱只因为我少不更事,你比造物者创造的任何都精彩;他望着他轻声说再见,一切都终于落下帷幕,像是漫天绽放的花火,绚烂后漂浮着寂寥的烟。PS:好几首歌特别感触。
在中英文字幕都木有的情况下,顽强地意志力与猥琐的猎奇心支持我把这片看完,然后久久陷入了痴呆。。。
什么鬼。不反对LGBT,但是这拍的是啥啊,甚至还不如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生活就是无论得意或失意都得活下去。—— 摆脱了自由束缚的他们活得如此放荡不羁,尽情疯狂,尽情摇滚,尽情地用音乐去抒发隐藏于内心的私密,无所畏惧,释然于心。—— 前半段像是《迷墙》一般地用影像去诠释歌曲的由来和意义,后半段才比较注重于叙述「摇滚芭比」的生活故事。P.S.:头巾男真是女的。
男扮女装小蛮腰小屁股大骨架的妖冶狂躁骚情直接让我把看了什么故事都甩脑后;还记得《爱的起源》
太爱这种冒犯性了,把尘世丑陋、背叛、憎恨与罪恶都熔炼在那一寸里,将血与痛唱得惊天动地,肝肠寸断。从刀枪火海中走过来的人,跳过烦嚣过后独自舔舐创伤的萧瑟,在破茧成蝶后借一刀冷光,照彻新生长夜的清醒与强大。被《性爱自修室》提醒补片过了年半,终于如愿。Mitchell这些年依然能领风骚,Pitt赶紧浮上来吧。四星半。
Beer&pizza night竟然恰逢导演/主演拍片路过进来打了个招呼!!值回票价了!!想说14年过去了看起来还和电影里没什么区别!!一部音乐剧风格非常重的摇滚片,故事比较简单但是人物还不错。戳中少女心。
The origin of love
看不懂
导演俱佳
2010.11.06 @ Home感谢Rick同学,这个是看过的最给力的伪娘片了!原声必须下,可惜的是没有英文字幕。Six inches forward and five inches backI got an angry inchMark下 看这片声音太大被楼上投诉了
Rock 'n' Roll should burn in hell, so should the ignorant yet arrogant Yankees.
另类人生啊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这是一部摇滚乐的MV或者是一场盛大且富有感情的Show。
很奇怪 非常喜欢 我们都只是需要那么一场绚烂的爱情与燃烧
导演你真强!给你十朵小红花戴上。
可以安静可以狂躁 才华横溢
全片时刻传递着主人公无处不在的痛苦、无法消减的愤怒,还有那些令人无比心碎的爱情。我认为汤米是爱他的,只是,真的像歌里唱的,他只是太年轻,无法认清自己的爱。John Cameron Mitchell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太牛,他的女性身姿大赞
他离奇而悲愤的一生化作一首首的动听的歌曲,他的愤怒化成摇滚,他的哀伤变成抒情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