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压马路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
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
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
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
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
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
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
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
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
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
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贪慕虚荣,不给钱就不让这位正在给自己建房子的大女婿(男主)吃饭,明知大女婿跟自己的二女儿关系不正当还假装不知道的女主乡下父母是不是凶手?!
畸形的家庭社会关系,跟自己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二妹”是不是凶手?!
同样贪慕虚荣,在姐姐被家暴回深圳找她们时候,带姐姐去夜店,并说“姐夫待你不错”的“三妹”是不是凶手?!
敷衍了事,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工是不是凶手?!
严重渎职的“我们警察是破案的”而向这种潜在危险根本不不重视,不管不顾的警察是不是凶手?!
自己也贪慕虚荣,明知男主有老婆还插足生子结婚,婚前放荡,婚后隐忍的女主自己是不是凶手?!
并不是为杀人凶手(丈夫)开脱,他固然是最可恶的最不可饶恕的,但,他之外的这些人难道真的就不是促成这是可悲案件的凶手了吗??
有些人演戏一辈子一张面孔一个表情。
男推刘德华,女数刘嘉玲。
有些人却真的可以面目全非至惊到我。
第一次被罗慧娟吓到是《喜乐会》,她演一个已婚妇女,俗辣至死。
我要看了好几集才认出她。
天!
好歹当年也是演过《玉面飞狐》的美女啊!
这一次《天水围的夜与雾》里,我又没把她认出来。
我以为是刘玉翠、梅小惠……总之可以是任何所谓实力派,怎么会是她呢。
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连个提名都没有,想必评审们也没有把她给认出来……
巡逻的保安对小玲说,他觉得天水围环境不错,地方大,空气又好,看过去就是大陆。
小玲只能附和着微笑点头,尽管她一点也不好,刚刚经受过一场非人折磨,也一点不想念大陆。
夜风送来湿地的泥土气息,令她想起曾经有过的一刻美好时光,但那已经多么虚幻缥缈,简直是上辈子的事了。
对于那个有正当工作能够自食其力的保安来说,对于土生土长的热心邻居欧太来说,山清水秀的天水围已是理想安居之地。
正如在《日与夜》中我们所看到的,尽管隐去了为生活挣扎的痕迹,尽管也有孤单凄凉困窘种种,然而,的的确确,至少,对于知足常乐的人如贵嫂等而言,能够在此平静生活已经足矣。
对于小玲恐怕也是如此,她年轻,愿意自食其力,相信这个世界能够依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
可是,可惜的是,她不是个香港人,她只是一个嫁到香港的四川妹,一个她嫁的老丈夫的皮条客儿子嘴里的川椒鸡。
因此,她不能自己申请综援,不能自己申请公屋,甚至到警署报案也需要社工陪同才能让阿sir相信。
来到香港,她只有依附于某个香港人才能生存下去,当然,这很合逻辑,她本来就是因为依附了某个香港人才来到了香港,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可是她的运气似乎特别不好,遇上这样一个衰人不说,要命的时候竟然撞上节假日没有社工当班,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老天叫你死,你还能不死?
这个傻气的四川妹啊,谁叫你一定要嫁到那种地方去呢?
你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嫁人生子不就好了么?
你操一口带四川口音的广东话,学着香港人那样告诉人家:我先生姓李,可你始终不是香港人。
因此,你那个以前在老婆面前俯首帖耳连儿子都对他深感同情的老公,那个靠着8000块综援过活终日无所事事也完全不想出外工作的男人,那个一边想要开口找儿子要钱一边吹自己当年如何一王三后的货色,才能带着一种莫名其妙却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对你动辄打骂欺凌。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层,就是他确确实实帮你们家盖了房子在你身上花了不少钱。
所以啊,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你出外打工7年只回家两次,一次给家里带回了一台电视机,一次带回了一栋新房子。
邻居羡慕不已,直夸你能干打小看着就有出息,父母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大概是你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吧,可惜,享受的是大家,回头要还债的只有你。
从前你出门的时候,父母殷殷惜别万分心疼,但终归还是让你走了,穿着短了一大截的裤子背了个竹筐就去闯世界;后来你领回个男人,肚子一天天大起来,那男人的眼珠却钉到了你二妹身上,你父母对那男人说“你说咋办就咋办,我们小地方的人不敢说什么的,你家里有老婆吧,唉,我们想大概也是这样的……”;及至两人终于结婚了,房子也盖起来了,小铺面没生意,某日你母亲遣三妹来说“因为给的钱用完了,所以不再给你们做饭,生意不好,你们不如回深圳、香港去……”,直接后果是你男人冲进院子棒杀了那条狗,大家在旁看着全体呆若木鸡;终归还是回了香港,脸皮已经撕破,男人又没了钱,加上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往下自然只有你的苦日子捱,第二次从福利院出来已忍无可忍,你第一次打电话回家哭诉,母亲说“小玲啊,听到你挨打阿妈也心痛,可是哪个男人不打老婆呢,你找的男人还算对你好的,还帮我们盖了房子,把你两个妹妹弄去了深圳,你就忍忍吧……”你终于知道,父母,其实从来就不是你所能依靠的。
而我们也开始知道,即使你不嫁去香港,留在四川大概也只能等到一个打老婆的男人。
一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走到这个花花世界里的姑娘,她有什么样的可能前景?
打工?
没有文化,只能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重复机械性的劳作,从早到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换取微薄收入。
而嫁人,嫁个有钱人?
恐怕就只能嫁到李森那种层次的人。
那当然,因为任一个香港的阿猫阿狗都觉得他高你一等,你的一切都是他给的,更何况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谁叫两边社会经济实力悬殊呢,人家就是扫个地也比你挣得多得多。
有钱的就是大爷,小玲也不是没有心机的,两人还是交好的时候,她说“我知道你们这些香港人,专门到内地来玩女孩子……我有身孕了,你说个话,如果要做掉,在深圳还方便点……”这样的卑微,几近没有羞耻,而这并非小玲一个人,这是期望一朝改变命运的大陆妹们的普遍处境。
而如果不是运气那么背,应该说,最终嫁了人的小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好过她老公的儿子时常领着的那些女孩子,以及小莉口中的“北姑”。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这就是小玲们这一群体的生存处境。
大概也是导演想反映的东东。
反对家庭暴力应该也是主题之一,但个人感觉并不那么突出。
因为整个故事中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存在并酿成悲剧,根源还在于两地经济文化的极度不均衡。
李森个人生活的屡屡失败固然是其脾气越来越差的原因,但试问,他何曾敢对他的前妻如此?
事实上,他又何曾把小玲当成过他的妻?
虽然也有过浓情蜜意,那不外是因为在前妻面前一贯受气的他终于在小玲这个乡下妹面前首次抬头挺胸尝到了扬眉吐气的滋味,但说到底,他心底里的想法,小玲不过是他花钱买回来的一个大陆妹。
而小玲的二妹,则是另一个可以随意方便上手的大陆妹。
影片对整个香港社会也有所批评。
但其实公平地讲,香港这个法治社会的各种制度已经算相当健全,里面的各色人物,从议员到社工,并没有明显不可原谅的失职之处,至于政府机构普遍而普通的顾虑敷衍麻木推诿隐瞒,又或是对这群既可怜又令人烦厌的大陆妹的排斥,皆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
或许偶在一个不甚健全的社会里生活得太久了?
影片一开篇已告知事件结局,往下只是通过各关联人物口述和主人公的回忆将故事展开。
我们在一片山光水色中看故事如何开始,如何一步步发展,主人公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样的安排有时很令人揪心,尤其最后小玲拖着两个孩子无可奈何地随李森回家的那一幕,那完全是眼看着她心怀对死亡的恐惧一步一步迈向死亡。
和《日与夜》一样,尽管叙述的事件悲惨,这部片子本身叙述的手法却安静平淡。
许鞍华的影片充满细节,小人物都有很好的表现,极具生活实感,例如里面善良热心又胆小的欧太,李森那个做皮条客但不时塞点钱给老爸的儿子,还有那些各色各样的问话警员。
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有些支离破碎,节奏不好,而且有的地方处理得很奇怪,比如竹林里的故事和画面,比如最后的凶杀场面,感觉既不自然,也不煽情。
任达华的表演还不错,张静初就差点,总的说来还是气质太文青了,穿的衣服也比别人洋气,一点不像个乡下姑娘。
怀孕了回家那晚在雨中转圈一节尤其是败笔,当然这个更多是导演安排的问题。
就这样吧。
总的说来,本片整体质素与《日与夜》相比远远不及。
此外,偶也不怎么喜欢这类型的片子:社会意义大过电影本身。
另外观后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幸好偶投胎投到了一个好人家,不然还不知怎么样。
所以啊,做人真是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即將要到天水圍工作,片中發生兇案的公屋就是我快要到職的地方。
有時候,有些機會要抓緊的時候就理應要抓緊,我沒有抗拒要到天水圍工作,但對天水圍的印象始終是流於主流媒體對他的印象。
自天水圍開發成新市鎮以來,進去的次數幾乎五隻手指也能數得盡。
走進天水圍,我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在我城難免總有不熟悉的地方,沿著巴士的線路走,一路上經過「天X邨」、「天X苑」,所有的屋邨名字都是一字之差,從巴士的窗口望出滿是一幢幢四十多、五十層的樓房,與所住的社區差距甚大。
或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天水圍的社區與天水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或者會看到他們的「圍城故事」。
要講到香港社區的新市鎮作品,立馬便想到二千年的時候劉國昌拍成了《無人駕駛》,講述屯門發展為新市鎮的童黨、少女問題,承接對新市鎮問題的關心與反映事實零八年劉導再下一城拍了《圍城》。
而許鞍華也不甘示弱,以女性角度與視野描寫天水圍的婦女。
從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可見當中的人文關懷與家庭人倫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流動是緩慢、是平淡的,但相信是大部份天水圍婦女的生活。
讀過陳惜姿編寫記錄的《天水圍十二師奶》,更可以讀一讀婦女們的內心世界,她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多,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必要。
奈何有些的男人對家庭的付出不多,生活的重擔就要由女人背上。
《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角色原型大致從書中的女人不惶多樣,甚有相同的遭遇。
記得多年前的天水圍頻頻爆出家庭慘案,的確是令人聞者心酸,那些的滅門慘案、倫常慘劇透出香港在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不濟。
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卻沒有一所社區醫院,交通網絡並不完善,彷如城市裡的一塊孤島。
甚至有傳媒指出天水圍的物貨比市區更高,商店全都是連鎖店,個體的小商販沒有謀生的途徑。
於是有人開始在河邊作非法擺賣,始終生活是最必要的。
天水圍的市民在社區內自食其力,各出奇謀。
《日與夜》的貴姐(鮑起靜飾)在超市當店員,《夜與霧》的曉玲(張靜初飾)在餐廳當侍應。
基於在角色身份上她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她是人稱的「北妹」,但同時她在養家活兒的唯一一人。
男人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塑造成自卑、軟弱無能的,不其然就想到了書中那些被記錄了的男性,都是躲在家裡,逃避現實。
電影裡並沒有刻意提到男人的過去,只知道他對工作有別的想法。
家庭的生活大致上依賴綜援基制,吃喝都變得緊縮。
漸漸整個家庭的轉變也因而走向極端,男人決意要殺死太太與女兒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想,一是男人不自覺地患上了精神病,二是他厭世與憎恨社會,但到頭來我們看到男人對女人的愛,可謂是愛之深,愛到瘋狂。
男人的沉鬱正好是襯托了女人的果敢與含蓄,即使面對家庭暴力,女人仍然默默的忍受,為的是給兩個女兒一個完整的家。
值得留意的是戲中人所飾演的新移民婦女屢屢受到大眾的歧視,或者當中是有些為了香港身份證而嫁來香港的害群之馬,但像女主角般不想依靠政府的人是值得市民去支持。
要改變市民對新移民的印象或許尚要較長久的時間,特別是不少婦女的印象都是較負面的。
或者是社會上仍帶有這種思想,不論是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裡「官僚體制」卻把一些可以避免發生的事變得無法避免。
例如是曉玲前往報警與接見社工的程序,倘若有人的敏感度是足夠的話,可以徹底避免事件的發生。
奈何,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欠缺了敏感度,一般來說就是怕事,怕惹事上身。
最諷刺的是明明男人已經報警說到發生血案,到頭來警署還要打電話確認。
到出事之後又諸多推搪責任,而社福機構在事情上並沒有做到把關工作。
硬把受害人送到虎口,釀成慘劇。
很多時候,無論是有關的政府當局還是社福的機構只當市民是個案,彷似完成門面功夫就是完成責任,處理事情強行按本子辦事,只有繁複的程序,鮮有人間的關愛精神。
在這點上,香港市民當遇到設身的事情時就身受其害,無論是反映在報案、還是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都是同樣無止境的等待。
曉玲對香港自有著憧憬,她盼望著嫁給這個男人會得到幸福,一家幾口雖然窮但起碼共聚一起。
沒想到她的夢來到香港就破碎,霧裡不知身是客,她從前是孤身出走的農民工,如今客死異鄉。
同樣,中港婚姻的問題在近十來年的確很常見,有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些人晚年卻孤身一人。
中港婚姻的普遍引起了別的社會問題,老夫少妻、婆媳糾紛,每一日都充斥著各大報章的新聞裡。
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社會因此而轉型,但我們也得要顧及最根本的問題,即使我們的背景不同,也要注重香港的核心價值。
即使是新移民,他們也有人權,更不應被社會放棄,或者這是電影給香港留下的一個提醒。
文/Dorothy
《天水围的夜与雾》。
7分。
许鞍华导演,任达华、张静初主演作品。
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许鞍华导演将目光伸向了天水围更深刻的犯罪,事实上,大陆妹在香港的故事,也是很多导演和作家关注的焦点。
张静初饰演的川椒妹晓玲本是站街女,任达华饰演的港人李森因性生爱,在拿到一笔不小的装修款后毅然抛弃前妻和晓玲在一起。
他不但展示了大气与真爱,也将自己禽兽的本性施展到了极致,用晓玲的话说,李森喜欢找熟人下手——比如晓玲的二妹,比如自己的一双儿女。
故事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惨无人道,毫无人性。
这个故事非常恶,也非常毒,但它并没有完全触动我,一则张静秋的表演过于表面,没有人物背景的延展,也没有性格的表达,二则任达华的表演在不少桥段里竟然看到了很多早年情色片的影子。
《天水围的夜与雾》:灭门惨案背后的价值落差范典/文此前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难理解她会拍此题材的影片,邻里杂碎,家长里短,仿佛又回到《女人四十》的年代。
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一隅,永远有一双温情脉脉的眼睛,关注着平民生活。
她总是想要挖掘一些属于这个社会根基的东西,尽管多数以反映女性命运为主。
到了《天水围的夜与雾》,仿佛能咂摸出一点她早期电影《疯劫》里的惊悚气味,但显然,那种态度是体贴而怜恤的。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最早是渔塘,后在长江实业集团和政府的集资规划下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新市镇,然而正因为居住此地的民众多为文化不高的贫民、新移民,再加上政府行政规划不到位,一些问题出现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发生几件不幸的人间惨剧。
本片题材取自2004年的一桩真实新闻事件,无业老汉砍死自己年轻的妻子和一双幼女后自杀身亡。
许鞍华早有打算拍这故事,可惜资金不到位,不得已先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拍了一部温情主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王晶支持下才总算拍就该片。
影片叙述节奏缓慢,点点滴滴、娓娓而道。
家庭暴力的一波接一波,使得王晓玲一次次在社区安排下住进收容所,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源起于丈夫李森疑其红杏出墙,本已无业,靠领救济金和仰仗少妻端盘洗碗来抚养一双幼女,作为男人的家庭责任感勾起他的道德底线的崩坍,唯有施之以暴力才能挽回些尊严——不想,老婆以逃避示为抵抗,更激起他无比的暴怒,最后只有杀妻杀女自毙来消灭存在于世的虚无感。
导演处于一种关怀的角度对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陆妹与港民的搭配,突显了生存价值的落差。
片中有一细节,当王晓玲受暴后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却劝其放弃离婚的念头,说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盖了新房——这俨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还有一处,回忆段落:李森跟王晓玲回到四川农村老家,吃饭时,电视新闻在播中国发生特大洪灾的场景,话外音说到香港同胞捐款事宜——很普通的一个政府捐款行为,被借用为“香港人”即“有钱人”的隐指。
然而很快李森的底子就倾出来了,加上他的好色贪念,不久便被女方家人嫌恶。
有一幕蛮打麻袋里的土狗的镜头十分血腥、暴力,为此后他血弑妻女的暴行作了很惊心的铺垫。
话说回来,其实惨案的发生,两者均有一定的错失,但导演为弱者申辨、为天水围所居的弱者申辨,而杀人行为固然大错,却也有指向社区、政府办事不力之处。
她将这类特定人群的命运,归咎于社会的责任,百姓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堆积,矛盾也是与日渐增,只是他们谁都不知矛盾从何而来,以致落得杀人自戕的下场——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当命运落入一个圈套,路只会越走越窄,总有一天会导致灯枯油尽的后果。
导演明晰这一点,所以点滴中显示,掩掩藏藏,求观众自解。
比以前作品更委婉些,镜头衔接、电脑效果的自然体现使影片透射出冷静、哀惋的气息,案审中几人的叙述也是层次分明,不刻意追求惊悚、悬疑套路,而只是尽力表现两人生前价值观的落差和生活的无奈感。
看完令人徒添郁闷。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香港的确越来越缺少表现平头老百姓生活的电影。
“北姑”一直是众矢之的。
如果说李森铸成大错,那么也应该说,小玲是一切错误的开始。
小玲一家三个姐妹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将这一切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还是香港男人的身上。
其实这部影片也告诉大家,香港人并非神兵,他们也只是每天都疲于奔命的普通人,和大陆人并没区别。
小玲相当的虚荣,在父亲问道李森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小玲把男友包工头的身份说成是工程师,这也决定了小玲日后的一切。
所以,妄图用香港男人改变命运的女人们,清醒一下吧,你们在大陆有亲朋好友,但是去了香港,很可能就是要住在救济站。
不论是香港人还是美国人,关键还是在人身上,人好才是真的好,他好你也好。
李森本是一个善良、懦弱的男人,遇到小玲后,他对小玲及小玲的家人都很好。
他感到了在前妻那里从没有过的男性的尊严,被依靠,被需要,被仰视。
离婚使他一贫如洗,原本希望的桃源仙境结果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结婚后,事业的不顺使生活过得清贫。
岳父岳母期望的变本加厉,使李森走上了一条永远也驱不散雾的夜路。
一个被需要被仰视的男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如花美眷去外面工作?
还是“出卖色相”?
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无力,都让李森变的暴弃,这种暴弃转变为对妻子的暴力及虐待。
但是李森对于两个女儿还是比较疼爱的,这也反映出李森并非天生恶人,只是他无法正确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事业的低谷。
当然,李森的个人原因也并非造成惨案的唯一原因。
电影将议员、警察等等的角色都让男性饰演,而这些男性对于小玲命运的改变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相反那些在救助站同样等着救助的女性给予了小玲最多最大的帮助。
小玲的天水围,永远是那条驱不散雾的 夜路。
这电影fo了挺久,巧合的在任达华遇刺事件还没拆线时找到了资源,我总是这么凑巧。故事非常真实,香港老头娶了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走出大山独自闯荡的内地乡下妹,他染指小姨子,猥亵自己的女儿,对老婆暴力相待,最终极端害人害己。中心思想还是直指社会机构的不作为,对既定事实没有应当的解决态度而是互相周旋推诿,看着受害人走进深渊。
可以的加入大陆因素,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营造某种氛围没闹出来~
郁闷得想吐
电影院看的,各种惊悚
两颗星给电影,两颗星给变态任达华,半颗星给张静初,她真是什么语言都要学,虽然带点口音,半颗星给片尾出品人居然是王晶
她就不能调振动?
其实当时刚上映的时候就看过了,只不过没有mark。但是 时隔多年之后,我还是没有办法鼓起勇气再重看一遍。也许是因为我太喜欢张静初了,所以没办法看任何关于她的残忍电影。故事的最后,媒体舆论还给了惨死在香港天水围的张静初一个公道,残暴的丈夫在杀害妻女之后 佯装自残结果送命。但是,他这个有些滑稽的死法 反而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张静初当初从四川的大山走出之后,只回家过两次,一次带回了一台电视机、另一次则带回了一个男人。故事的最后,张静初的母亲呆坐在满屏雪花的电视机前,而父亲则充满哀伤的坐在院子前 望着当年女儿背着竹篓走出大山的小路。而她的灵魂,永远孤零零的飘荡在香港的天水围,隔着香江水遥望着家乡。
日与夜真好
说真的,我不知道许鞍华导演是否被日与夜的光环包围了于是有意造出个天水围系列。尽管这是许导轻车熟路的关注底层女性权利题材片,尽管故事改编真实的天水围,但编剧真的让我很囧…许导的妙手也难救粗糙。不说剧情很牵强很狗血,张静初的角色明显刻画得很单调很苍白,辛苦了这么好的演员。任达华很出色
过犹不及
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也就算了,问题是过程还无聊到不行,真要命~~
两星给配乐镜头差,剪辑生硬,高速拍摄的手法低劣,情节缺乏真实感。我被骗了。
三分之一处有强力败笔
苍白无解的罪案,像极了某类满身怨气又走不出来的人群。
一度觉得 她老公的来电听着跟鬼来电一样
开始总是美好的,之后就会走向悲催的命运
经典悲剧人生
x
和日与夜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张静初总算演了部像样的电影
看来我真的很讨厌任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