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快乐王子》,主要讲的是奥斯卡·王尔德出狱后的生活。
《快乐王子》本来是 一片著名的童话,我记得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童话故事的大概情节就是,快乐王子是一座城市的雕像,他有一双镶着蓝色宝石的眼睛,手持一个镶着红宝石的权杖,整座雕像用黄金叶片包裹着,很是迷人,他简直就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他每天望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
有一天,一只本该随着伙伴们一起去埃及的小燕子,来到了这座城市,他想要在王子脚下的空挡取暖,可是却又水滴滴在了他的头顶,那是王子的眼泪。
王子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伤心事,生病了却没钱治病的男孩,火柴卖不出去会挨打的女孩,在冷风中写剧本赚钱的年轻人……王子祈求小燕子将他权杖上的红宝石、碧蓝的双眼都衔去给了那些受苦的孩子,小燕子错过了去埃及的最佳时期,寒冬就来临了,他陪在已经失明了的王子身旁,给王子讲述着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
王子拜托小燕子把自己身上的金片也都一一送给了那些需要的人们。
终于小燕子忍受不了寒冬,在王子脚下沉沉的睡了过去,而此时的王子也一无所有了。
在冬日的一个早晨,市长和议员们散步到了雕像下,发现这座雕像如今已经丑陋无比,便吩咐工人将他拆卸下来,丢到了熔炉里。
奇怪的是,王子那颗铅做的,已经裂开的心脏,无论如何也融化不了。
工人不得不将其丢尽了垃圾箱,还有小燕子的尸体。
于是,上帝派天使去将这座城市最珍贵的东西带回来,天使带回了这颗心脏和小燕子冻僵的尸体。
上帝十分满意,这样一来,小燕子就可以永远在天堂的花园里歌唱,而善良的王子也可以快乐的留下来。
这篇童话的作者恰恰就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
王尔德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母亲是诗人与作家,所以他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就读于牛津大学,加之天赋异禀,他的诗作和剧本很快在伦敦产生了一些影响。
王尔德是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人,他对时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当时非常保守的英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他的打扮毫不夸张。
据说他刚到伦敦时,受不了乞丐的衣衫褴褛,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一套“乞讨制服”。
他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有一次他去美国巡讲,出海关时,工作人员问他是否有需要申报的物品,他对着工作人员说“我没什么可以申报的,除了我的才华”。
用现在的话讲,他简直就是一个“毒鸡汤段子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尔德是谁,但是多多少少估计都喝过他的“鸡汤”:“要原谅你的敌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他们抓狂的了”;“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年轻时我觉得钱是最重要的,到老发现,的确如此”;“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
结婚”;“已婚者的快乐来自那些他没有娶的人”;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等等。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与骄傲,可就是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在遇见道格拉斯·波西之后,改写了他本该持续辉煌的人生。
波西在看过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后,疯狂迷恋上王尔德,机缘巧合之下,二人相遇,年轻的波西是一个俊美的少年,王尔德本身也是爱美之人,所以他俩很快坠入爱河。
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因为当时的王尔德已有家室,并且有两个儿子,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波西。
他俩的恋情维持了四年之久,被波西的父亲发现了,他一气之下将王尔德送上法庭,19世纪的英国还不是“腐国”,所以最终英国法院以“与其他男性发生不道德的行为”判处王尔德两年有期徒刑,这场官司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本该是两人共同承担的罪行,波西却被家人送出国躲过了这一劫,只剩下王尔德一个人承受。
两年监狱的生活,简直是生不如死,他在监狱里完成了两部著作,可尽管如此,他出狱之后还是赔上了自己的所有,他的金钱、地位、名声,他一无所有。
《快乐王子》讲的就是他出狱之后的生活。
他只剩下两个愿意帮他的朋友,Reggie和罗比,他本想与妻子符合,可是波西写信来约他见面,提出想要跟他私奔的想法,他再次沦陷了,不顾Reggie和罗比的阻挠,去见了波西。
他们一起去了意大利,可是当时的王尔德毕竟什么也没有,根本支付不了他们的生活,最终波西选择离他而去,回家继承父亲的爵位。
可以说波西再一次背叛了王尔德,在一个雨夜,王尔德一个人坐在巴黎的一家酒吧门口,他已经身无分文了,还好他遇见了自己的好友罗比,罗比再次帮他安排好了生活,可是没过多久,王尔德还是因为脑膜炎,在一家旅馆病逝了,享年46岁。
罗比在他去世之后,一直致力于恢复他的名声,最后与他合葬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从道德层面来讲,王尔德抛妻弃子,即使他后来过得不幸福,也是罪有应得。
不过但就他和波西的感情故事来说,他输的一塌糊涂,明明已经被害入狱,丢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一切,说他是被全世界抛弃一点也不夸张。
明明已经下定决心从新来过,可当爱人来找他时,他又奋不顾身的跟了去,谁知道他又再次被背叛。
他说”尽管我心已碎,但人心注定要破碎,这就是上帝把悲伤带到世界的原因。
”他对波西的感情是纯粹的,也是带有自毁性的,电影中,第二次波西背叛他时,他选择头也不回的离开,可是他在小酒馆里唱的歌,依然表达的是对波西的感情。
有人说,一个人越完整,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越纯粹。
王尔德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他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是那样的有才华,又非常的骄傲,他对爱的追求也是极致纯粹的,不知道是不是艺术家都带有自毁的倾向,他明知道自己的付出一无所获,却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以一种甚是华丽的姿势,跳入火海。
一个心碎的人却写出了那么多美丽的童话,王尔德说:教会孩子们善良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
所以电影的最后,在他什么生命的最后,他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怜悯或是对命运安排的咒骂,他还是那个就算疾病缠身,就算身无分文,也依然行为得体的王尔德,他甚至会用仅有的钱财去买点胭脂,以让自己看起来气色不错。
他还是那个不屈于世界的王尔德。
想起来前两天,有个朋友刚刚失恋,来找我聊天,其实她也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一个不值得付出的人,但看得出,她还是有些不甘心。
身边的朋友们都劝她放弃复合的想法,大家都看得出对方是一个不值得付出的人,可是如果感情中,能用理性解决所有问题的话,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了吧。
毕竟感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归路”。
我们听到或看到过太多在感情中遍体鳞伤却不忍放手的人,他们的理智一定是知道他们的处境的,可是感性却让他们无法逃离。
我想这是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吧,“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该离开的时候就会离开的,其实强求不来吧。
不过我始终认为,所有在感情中的付出都是平衡的,你会遇见一个让自己付出很多却不一定得到回报的人,你也会遇见想为你付出所有而你不喜欢的人,然后最终和你在一起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相互付出。
不管怎么说,每一段感情都是慢慢在教会你如何去爱一个人,可能你会受到伤害,也会无意间伤害别人,希望这些都不会成为你对感情失望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好好爱自己,因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是有期待的,想着又一是部剧情饱满,酣畅动人的传记片。
却也不完全失望,是有些想象错位吧。
可说是一部政史片吧,主要剧情大约是为了追溯在同志不合法的年代,作为同志先驱的王尔德先生曾经为此付出的代价。
先驱的王子,快乐的代价。
(记得英国兰尼米德草地上有12把纪念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名人的椅子,其中一把是王尔德的。
)观之有些悲凉,压抑,甚至乏味。
然而,王尔德一生确是荒诞不经,放荡不羁,但他是“完美主义”的代言人,他与他所爱的美男子之间也是真爱。
不至如片中如此辛酸吧。
且演员一开始就打破了想像,竟是个油腻浮肿的老年大叔。
画面是美的,台词像诗,加之音乐,依旧是英式古典的端庄与精致。
而影片的自我性是很明显的,有任性的气质,似乎是偏要如此的意思。
导演大约是有自己的代入吧,有点自我意识过剩。
于是。
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可说是so sad。
最动人的一幕是请牧师回来的车上,罗比难抑的痛哭。
一生默默爱着王尔德,至死不渝,却也只是一厢情愿。
罗比就是那只含泪将快乐王子的眼睛送给远方男孩的燕子。
而铅心是王尔德。
或许就是如此,灿烂的人犹如明灯,却照不到灯下,他下面的黑暗里隐着那些为他付出和被他伤过的人。
就像恃爱而骄的波西说的,他们只不过是“历史的注脚”。
而导演在片中给予了注视。
故事里的快乐王子把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都拆掉了,最后只剩下一颗熔不掉的铅心。
一场完美被毁灭的过程。
只有燕子陪伴至终。
而王尔德为他的美男之爱断送了才华。
是罗比余生都在致力恢复他的作品和荣誉。
为爱毁灭,因被爱成全。
“无论如何,我必须爱与被爱。
”---王尔德
哇跪下来喊多瑙爸爸!
都没有在我们这or国内上映过 已经能找到了!!!
是四平八稳的电影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 但是因为题材的发挥 我又要因为个人偏爱给虚高的分数了。
看到在火车站Bosie从远处走过来那一幕 毅然决定要给满分并且发朋友圈安利给所有喜欢王尔德的朋友。
很早就听说要拍这部片子 激动到不行 看了阵容有脸叔越发期待 前几天发现多瑙有happy prince简直开心到飞起。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样期待太久期待太高了 看完之后有一点意犹未尽只是伤心。
不过也差不多该是这样吧 毕竟讲述的都是王尔德临死前的几年。
电影本身的色彩配乐都很棒 情感酝酿个人觉得也算足够优秀了 以快乐王子为线索的电影叙述方式也深得我心 最最最最喜欢的是台词部分 用王尔德自己的话算不算小小的作弊啊 这样一搞岂不是让我这种人每一句都很喜欢啊呜呜呜涕泪纵横 (看的时候老是想暂停好好回味一下台词qwq)anyway,很满意了!
(啊所以到底哪里可以找到王尔德站在酒馆桌子上唱歌的ost啊!
国内的播放器以及Spotify都只有bgm呜呜呜)(啊Rupert本人演王尔德这真的好合适!
以及演bosie的演员的眼睛哇这就是我想象中bosie该有的眼神呀!
请导演给自己&所有演员加鸡腿!
)
He loves him, he loves him, he loves him. Can't tell if Oscar loves Robbie. I don't understand if Bosie really loves Oscar. Finally, a paragraph of black and white words calmly said that Robbie's contribution has won my tears. Robbie's love is marvelous, he always does not count on gains and losse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e crazy Oscar. He is the swallow who accompanied the happy prince.
这不是Wilde的传记,这是Rupert的自传。
Rupert也是个艺术气息十足的人,也因为出柜而经历艰难时日,不得不到欧洲大陆谋生,出版了两部小说。
那个时候他就在酝酿《王尔德的最后时日》了。
所以这部电影感觉不是老王活不下去了,而是Rupert要活不下去。
故事讲得很平常,因为老王出狱后的日子确实很平常,相比他灵气四溢的辰光,潦倒颓废就是普通。
Rupert既忠于事实,又演得过于卖力,特别是为了看上去像老王而一直吊着下巴,着实令人抓狂。
整部片看下来我脸抽筋了。
Rupert不适合演王尔德(为了身形像患有巨人症的老王,他竟然养了一身恐怖的肥肉出来),他是王尔德作品中的人物,An Ideal Husband,Rupert之后不会再有第二个Lord Goring(虽然对编剧乱改原著最华彩片段十二万分不满)。
至于Ernest,在本片中还有这重双关,既是向老王致敬,也是戏谑了一把自己和Colin Firth为了玩儿而演的那部电影版。
演员班底简直是《乌龙女校》再现,除了叽叽喳喳的女孩儿们。
一众老友前来支援的义举,倒也像极了Reggie Turner和Robert Ross对老王的情义。
拍摄上一些镜头的处理很生涩,不够连贯。
但是当Bosie在车站出现的那一刻,golden boy还是惊艳了一下的(如果不是恰好想起梅林大法师假扮老太太训斥亚瑟的那一幕)。
良心讲,科总在本片是很亮眼的,对得起美少年Bosie,只是本人是柔美,而科总棱角分明了些。
Bosie在老王死后的所作所为,是与其天使般的面孔毫不相称的扭曲丑恶,是活脱的道林·格雷。
老王从美之中看到了人必然毁灭的路径,一语成谶。
Robert Ross,这个加拿大人,在王尔德死后偿还了他全部的债务,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作品,同时为了捍卫王尔德的名誉同黑市流行的以王尔德之名传播的低俗小说作斗争,还时不时地遭受来自Bosie的人身攻击和道德陷害。
他请爱泼斯坦给老王设计了现在老王墓的斯芬克斯雕塑。
在伦敦,阿德莱德街多了一座老王的雕像(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也是很大方)。
去年到巴黎第一件事,涂上妖艳的兰蔻玫瑰,挑花店里最红的一支玫瑰,去老王坟前献花献吻,结果发现自2011年起被玻璃罩子给圈上了,据声明称是应其后人要求。
不过照Rupert讲的这个故事,老王对家人是愧疚的。
那么尘归尘、土归土,也许他愿意看到的恰是这个大玻璃罩子。
从老王后代遭受的不幸角度考量,也许这是最好的。
Rupert选择快乐王子来讲述老王的最后岁月。
如此看来还是Robbie最懂老王,斯芬克斯,那关于人的谜语,才是老王最后的感受。
近年来,“号称宇宙第一毒舌段子手”王尔德的大名也在中华大地上如春风般普及开来。
其流传度最广的段子是”我们都在阴沟里生活,但有些人在仰望星空。
”可别以为说出这励志名言的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楷模。
童年时期读王尔德的名言录,你多半会被这个满嘴胡言,反叛叛逆,口出狂言的家伙给吓得立马掩卷。
一个笃信唯美主义,并且在行为举止和生活哲学上依此生活的人会出现怎样的境况呢。
记得当年我身边的很多人是因为王尔德同性恋的身份而去读他的书的。
很久以前读过他的评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句一句,充满了“……不是……而是……”的句式,简直都是由格言堆砌的。
这种格言式的评论使人感到,他的思路处处充满矛盾和辩证。
如果把它们拆分开来,一行一行打散了排列,那不就是一本箴言录么?
可是这不妨害他成为一位评论家和艺术家。
回过头来看他那句话: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并不是说漂亮才得人心,而是因为所谓相由心生,人的素质,性格气质,统统能够反映在样貌里,人们应当善于从相貌来解读一个人。
一句引用率最高的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与其说自爱,不如说享受孤独,在自己的宇宙里穿行,“一个人的时候最快乐”的这种生命状态。
它与真正的自爱不同,自爱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品性,只有自爱的人才会获得爱。
它会滋养你,哺育你,在你面临危机时,赋予你无穷的勇气。
这部《快乐王子》,多少是带着一丝王尔德粉丝的视角和一种仰视的心态来拍摄的。
王尔德的配音好像从一个吸音的音乐厅里飘出来,被处理得360°环绕音响一般非常有磁性,众人围拢了一桌聚餐,谈笑风生的时候,王尔德一张口举座皆寂然,好像他在人群中是某种精神领袖似的。
彼时王尔德已经在文坛风生水起,是牛津才子,剧本卖得响当当,洛阳纸贵。
而在电影里和生活中,他也就是个贵族学生,靠父母财产过活,和他的情人道格拉斯一样。
但是在不了解王尔德的艺术世界和思想信念的前提下,我所见是一个活生生的渣男,抛妻弃子,和三五gay情人整日会面,还搞乱伦裸体派对大型现场,还被其中一位的妻子逮了个正着,简直不知羞耻,吃香非常难看。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
说得难听点叫“人在做,天在看。
”王尔德估计认为自己是舞台上的丑角吧,被人观看,剥皮,嘲笑,在大众的观看中一点点地丧失自己的尊严。
影片最后一幕,笼统地概述了bosie和Robbie在王尔德身后的情况,随后泛泛而论谈了同性恋人权运动的进展。
并注释了王尔德于某年某月平反获释,好像他是某种同性恋运动的卫道士一样。
“快乐王子”的故事穿插在其中,诚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所述,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
不知“道连格雷”是否也是这段同性恋恋情的映射呢?
那个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自恋的年轻人,对青春美貌无限向往,愿意用灵魂换青春,在贪婪和私欲的怂恿下一点点地把坏事做尽,他无止境地修饰着越来越美丽的皮囊,同时越来越干枯的灵魂却在绘画的画像中呈现出了腐朽和丑态。
人的外表可以掩饰内心的丑恶,艺术却往往无法骗人。
艺术家的画笔会呈现万事万物无法遮掩的灵魂和本真,直抵人心的本质。
那部《道连格雷》的电影版,(才发现这两部电影都是脸叔主演的)画中的美男子一点点呈现出衰老的皱纹,可谓触目惊心。
不知为何,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能把道连格雷和道格拉斯联想到一块儿。
王尔德的同性恋情人,美男子道格拉斯最后对Robbie说的一句我们也许会记得,他说历史将记得我,而不是你,你只不过是……是的,读过《自深深处》的我们都记得道格拉斯,不过我们记得的是那个空有一副好皮囊,挥霍无度,无理取闹,荒废了王尔德才名的道格拉斯。
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污名。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王子,从来不关心不打听外面的世界,人们都叫他“快乐王子”。
在他死后,人们把他的雕像立在城市中,却让他看见了城里的一切丑恶与苦难。
有一天,一只准备去埃及过冬的小燕子爱上了他,快乐王子希望它能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生病的小男孩,减轻他的痛苦。
而在第二天,燕子准备再次启程,在王子的哀求下,它不得不哭着将王子的眼睛送给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把王子仅有的另一只眼睛送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燕子做完这些,决定永远陪着自己深爱的快乐王子。
而王子又再度请求它把自己身上的纯金箔送给穷苦的人,王子的雕像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这个时候燕子终于也被严寒逼迫到了生命的尽头,它在亲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之后,死在了他的脚边。
当快乐王子看到小燕子死在自己的脚下,他的铅心瞬间裂成了两半。
失去了任何装饰的快乐王子终于被市民们抛弃了,工人们把他放在炉子里熔化,将无法熔化的铅心扔在了垃圾堆里。
这篇著名的童话名叫《快乐王子》,出自于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影,同样也叫《快乐王子》,是一部以王尔德为原型,由鲁伯特·艾弗雷特自导自演的传记片。
王尔德曾是一个闻名遐迩,出入于上流社会的剧作家和诗人。
却在1895年被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其与自己的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波西”)长达四年的“不正当交往”而控告王尔德,最终被英国法院以“与其他男性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而被判处两年徒刑。
而出狱后,王尔德早已风光不再,饱尝人间冷暖。
他曾想与自己的妻子康斯坦丝复合,但波西却主动来和他见面,表示想与王尔德一起私奔去那不勒斯,王尔德选择了波西。
好景不长,不久两人就因为时光不再,各奔东西。
最终在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终于因为脑膜炎在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去世,终年46岁,死时只有他的第一个情人罗比与另一个朋友陪在他身边。
可以说结局是非常令人唏嘘了。
电影的名字叫做《快乐王子》,电影中的王尔德从开始到结束才说完这个故事,可是他真的快乐吗?
他快乐吗?
我想不是。
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感觉,一日浮华荣耀全都离他而去,他就像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所有人唾弃。
就连妻子孩子都已远去,曾经私奔的爱人也有了新欢,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朋友救济生活。
他快乐吗?
我想是的。
面对自己悲惨的境遇,他就像一个全然无关的旁观者一般,只是看着,当别人问起,他却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谈论着自己的不幸。
这部电影并不能算是传记片中的上乘之作。
全片采用一种插叙的叙事顺序,因为主要是以王尔德的晚年为重点,前期他所取得的荣耀只是在故事中偶有一闪而过,因此这种反差并不太能让人感同身受。
而在人物刻画方面,因为没有铺垫,在观众看来,王尔德与罗比、波西的关系也不甚明了,因此关于个别人物形象刻画的并不深刻。
但难能可贵的是,在气氛烘托方面,导演始终在灰暗和美好之中保持一种张力,让悲伤和快乐相伴而行,使得故事始终保持着戏剧性。
而台词也大多以诗句以及表白的形式表现,真情流露,充分表现了王尔德的浪漫唯美。
可以说,本部影片在塑造王尔德的形象方面已经很成功。
不管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快乐王子》的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缩影:收入低下的底层人民和上流社会人士的极端两极分化,一边是陷入绝境的挣扎,一边是纵情声色的娱乐。
而王尔德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就始终如同一个旁观者一般,扮演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
我想,除了他浪漫至死的追求,这也是造就他悲剧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你也曾听说过《快乐王子》的童话,也想了解这个传奇般的诗人,不如去看看这个“快乐王子”的故事吧。
I know not whether laws be right or whether laws be wrong. All that we know who lie in jail is that the wall is strong and each day is like a year, a year whose days are long. 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By each, let this be heard. Some do it wh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Oscar Wilde.
所有荒废的韶华,所有恣意的荒唐,所有疯狂的大笑,所有不堪的羞辱,全是一场零落的梦而已。
没有理由不期待[快乐王子]。
因为它说的是王尔德的故事啊。
谁会不喜欢网红王尔德呢?
黑社会干活前都要拜关二爷,我觉得新媒体狗开电脑前应该先供奉老王。
反正我喜欢他够狂够浪。
他叫嚣着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令人无法忍受,才不得不每六个月换一次新潮流。
多本质,多恰到好处的煞风景。
他兜售着黑化白莲花的处世哲学,教人永远宽恕敌人,因为这才叫敌人恼羞成怒,郁结于心呢。
多贱多贫,多鬼斧神工的报复心。
话说到这,必须打印出来,贴编辑部墙上也因为王尔德的故事,是由鲁伯特·艾弗雷特来说。
谁能比他更适合说王尔德的故事呢?
艾弗雷特,导演处女作,自导自演王尔德王尔德因同性取向入狱,甚至送命——牢狱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重创;艾弗雷特因同性取向葬送八年职业生涯,险些一蹶不振。
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他们相似得像是投胎转世,像是宿命轮回。
1999年,《华盛顿邮报》就惊呼:“艾弗雷特怕不是生来就为了演王尔德戏剧吧?
”
那是看过改编自王尔德戏剧的[老公不及格]后评论界先前就给他称号——“偷走整场戏的人”。
可连他们也没想到,[老公不及格]里有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有喵姨朱丽安·摩尔,艾弗雷特依然是一举一动牵动观众视线的那个。
一个能演出王尔德戏剧精髓的人,应当是懂王尔德的灵魂的。
可是看了[快乐王子],却大失所望。
虽说,形象还是神似暖黄的灯光下,仍风度翩翩的王尔德,对着孩子说着《快乐王子》的故事。
影片开头,优雅的王尔德两个孩子躺在床上,金发碧眼,肉嘟嘟的,像两个小丘比特,咧着嘴笑。
像古希腊的小天使下一刻,便是凄风冷雨,落魄的王尔德逼视镜头——
都是梦优雅快乐都是回忆都是幻境。
现实是,此时,王尔德已经度过两年的牢狱生活,但外界不过是个更大、甚至更凄惨的牢笼。
[快乐王子]就聚焦他生命最后的时光。
却在这梦境中不断闪回,又插叙分开看都是心灵的撕扯,拼成一部电影,却支离破碎,千头万绪。
我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距离创作对象太近,不一定是好事情。
有可能,越是眼底心头的故事,越是不知从何说起。
①美的果子他们太像了。
他们都年少无忧,只吃甜美的果子。
▼2004年版的《王尔德狱中记》(即De Profundis,又译《深渊书简》,《自深深处》)中,译者孙宜学在序言里这么说:父亲替他付学费,学校把他和社会隔离,只给他知识与美,而他则可以自由选择可爱、精美的一切,拒绝一切可厌、病态、粗鲁的生活。
他想吃到生活中所有美的果子,他想只走在有阳光的路上。
王尔德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小年纪就说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德语。
大学没毕业,就拿了文学奖。
27岁,就被请去在全美巡回演讲。
他的戏剧,座无虚席;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他的小说。
[快乐王子]中,王尔德回忆里,都是鲜花和掌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艾弗雷特也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
外祖父是个爵士,外祖父的叔叔拿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外祖母是男爵后人。
凭[同窗之爱]成名之际,他才25岁。
次年,他就与年少时的偶像朱莉·安德鲁斯共演[春天里的二重奏]
接下来,1987年,他和鲍勃·迪伦合作了[烈火之心(Hearts of Fire)]他和安迪·沃霍尔吃晚餐,和大卫·鲍伊压马路,奥逊·威尔斯钦点他来好莱坞……他才25岁而已。
②放浪形骸他们都放浪形骸,世俗却拳脚相加。
▼1885年,英国刑法修正案将“男性之间的严重猥亵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王尔德却把波西给睡了。
王尔德(左)与波西(右)在遇到波西之前,王尔德疯狂地追过妹子,结了婚,生了俩娃。
但也歌颂过古希腊的男男情谊。
罗伯特·罗斯(罗比·罗斯)“铁了心要勾引他”,王尔德便在男色路上一去不返。
24岁的罗比和人到中年的罗比
[快乐王子]中的罗比哪怕男色是上流社会房间里的大象,也没有人会做戳穿皇帝新衣的小孩。
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同性情节写进小说。
《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那个满嘴胡说八道的亨利勋爵,和当时公众眼里乖张的王尔德如出一辙。
在2009年的[道林·格雷]中,艾弗雷特的好基友科林·费斯出演亨利他把道林·格雷当成了实验对象,向这张白纸灌输享乐主义的歪理邪说,句句都像王尔德的段子: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可事实上,王尔德是那个画出道林·格雷画像的巴兹尔。
他太容易迷恋上美,那些甜美的果子,一个都不想错过,而这迷恋那么纯粹:道林,从我遇到你的那一刻起,你的人格对我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
我的灵魂,我的头脑,我的精力都被你所左右。
你成了我看不见的理想的可见化身,那种理想像一个美妙的梦,在我们艺术家的记忆中拂之不去。
太像王尔德对波西赤诚而纯粹的迷恋。
波西认识王尔德之前,《道林·格雷的画像》已经出版。
所以这当然不是一部自传,却像一则预言。
不然为什么,后来每部电影版里的道林·格雷,都有波西的影子?
1945年[道林·格雷的画像],赫德·哈特菲尔德
1961年《道连·格雷的画像》,约翰·弗拉瑟
2009年[道林·格雷],本·巴恩斯他们都似波西般粉雕玉琢:
波西(左)与哥哥弗兰西斯(右,因与总理的同性绯闻,尸陈阴沟)
[快乐王子]中科林·摩根版波西艾弗雷特也一定同意我的看法:
[快乐王子]中,科林·费斯饰演王尔德的好友雷吉当科林·费斯版的雷吉、似道林·格雷的波西、王尔德站在一起,王尔德天然地成了画家巴兹尔。
在道林·格雷的预言里,巴兹尔的故事是这样:巴兹尔,怀着对道林美的渴盼,创作了惊世的画像,可他最终会发现画像的秘密——道林心灵所有的邪恶,外表所有的衰老,都由画像承担。
而道林,会用利刃划破巴兹尔的脖颈。
波西带着王尔德,深入维多利亚时代隐秘的同性恋卖淫场所,带着王尔德,卷入他的家庭纠纷。
波西和老爹昆斯伯里侯爵关系不善,围绕着他的同性恋传闻,更是让老爹暴跳如雷。
侯爵找上门打官司告王尔德猥亵,王尔德却要反诉他诬陷。
最后把自己坑进了大牢。
他在庭上,却仍与世俗对抗到底:
1997版[王尔德]他后来说:一个因爱国而被投进监狱的爱国者是爱自己的国家的,同样一个因喜爱男孩子被投进监狱的诗人,也照样是爱男孩子的。
虽经受这世道的拳脚相加,我该浪,还是得浪。
▼1981年,因为艾滋的爆发,外界好不容易对同性恋的松动态度,又紧张了起来。
1989年,艾弗雷特顶风出柜。
如果用电影语言来表现,这里应该全世界安静一秒钟,然后掀起飓风。
之后八年,他再没有接到好莱坞或英国的片约。
毕竟,几十年电影史,谁出柜谁就糊,这是金科玉律。
如日中天之时,艾弗雷特的星光黯淡下来。
还好时代已经不同了。
1997年,艾弗雷特凭[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重回主流视线。
虽是配角,却一出现就是全程焦点但他的放浪形骸不减。
翻红当年就向《美国周刊》自曝:当年刚逃学出来想演戏,没钱花,就去做援交了,挣点钱,顺便还嗑点药。
EXO me???
没什么拳头能阻止你。
③左右摇摆他们左右摇摆,终于怀疑人生。
▼在狱中,王尔德等啊,怨啊,想啊,盼啊。
那么骄傲的一个人,他想不通。
他洋洋洒洒给波西写了一封长信。
即后来的《深渊书简》([快乐王子])他痛斥,你生病时,我为你端屎端尿;我生病时,你从我身上搜下最后一个铜板,穿得花枝招展出去蹦迪。
他质问,你是不是魔鬼给我送来的劫难,为的就是诱惑我花天酒地,破坏我的艺术创作,你是不是该向全人类谢罪。
无怪罗比这么说([快乐王子])他却又由此深思,艺术到底是什么,美到底是什么。
他问痛苦会不会净化灵魂?
可从前的他分明说,感受了痛苦,会破坏对美的体验。
他最终还是选择爱波西。
因为波西就是艺术,就是美,就是他的玫瑰他的花。
一封由谴责始的书信,到最后竟充满了肉麻的情话:我甜蜜的玫瑰,我柔美的花儿,我百合花中的百合花,或许正是在监狱里,我才能检验爱的力量。
我要看看自己是否能用对你强烈的爱,把酸苦的水化成甜美的琼浆。
有时我也想,我们分开更明智些。
哦,那是在我软弱和疯狂的时候啊!
现在我才明白,那样做,只会把我的生活弄得残缺不全,只会毁灭了我的艺术,只会打破让人心灵完美和谐的韵律。
出狱后,他对每个人说,要和妻子康斯坦丝和好。
浪子竟说要回头可又奋不顾身,触犯众怒去找波西。
他对罗比这么说([快乐王子])他时而想活得坦诚点,时而又想活得容易些。
一切想法,矛盾共生,这样一个浪子,竟然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艾弗雷特成了打破演艺圈出柜诅咒的人。
结局凄惨的王尔德,在这个年代,成了同志ICON。
同样是这个年代,艾弗雷特因为出柜更红了。
他“抱怨”:我对两性来说都是性幻想对象,我精尽人亡,我需要睡眠。
他给圣罗兰袒胸露乳拍写真他和王尔德的命运似乎开始分叉,但其实,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去左右摇摆,去怀疑人生。
因为性取向而加分或减分,都是一样可笑。
他曾经以过来人身份掏心窝子:我不建议任何年轻演员出柜。
一个25岁的同性恋者,过去不能,现在也不能,在英国电影圈,美国电影圈,甚至意大利电影圈打出一片天。
行不通的。
你总会在某个时刻结结实实地栽了。
他又说,我绝不后悔:我喜欢做同性恋,喜欢泡吧,我不可能过双重生活。
左右摇摆的,究竟是人心,还是见风使舵的现实?
④幻梦一场当一部作品,投射了自己太多情感,行文间的慌乱,骗不了人。
王尔德这么说过:不够真诚是危险的,太过真诚则绝对是致命的。
[快乐王子],是一部情绪化的作品,以致于已经不能理性地表达。
这不是奥斯卡·王尔德,而是鲁伯特·王尔德。
王尔德所见观众席上的放声大笑,是鲁伯特曾加冕的万丈荣光;车厢中对王尔德的指指点点,是鲁伯特面对过的流言蜚语;王尔德面对攻击的反抗,是鲁伯特心中的熊熊怒火;两个穷孩子对王尔德的慰藉,是鲁伯特梦想过的温柔缱绻。
观众为他疯狂
世人对他唾弃
他愤然反击
他对穷孩子说心事一切体验都太私人了,快60岁的RE,一时竟不知手脚往哪里摆。
这个故事又该从何说起,以什么结束。
近乡情更怯,欲语泪先流。
只当一切是梦吧。
所有荒废的韶华,所有恣意的荒唐,所有疯狂的大笑,所有不堪的羞辱,全是一场零落的梦而已。
我做给你看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There is no mystery as great as suffering." —— Oscar Wilde在饭桶之后看戏中戏都多了几分感伤,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动。
画面配乐台词表演,没有不喜欢的理由。
每个人的表演都使我惊叹。
Colin Morgan的眼睛会说话,他的造型和某些表情让我觉得Anton也会是很棒的Bosie!
毕竟他那么漂亮!
脸叔和Edwin Thomas的表演也都棒。
但是最多的赞美还是应该给Rupert Everett这是他倾注全部心血,对他来说应该十分personal的作品,能感觉到他无穷的倾诉欲。
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带着怨懑和委屈,这么多年来的辛酸和感慨,铁了心要让世人看看这些年你们错过我多少才华。
他本人确实特别能够identify with奥斯卡·王尔德。
年轻时一片大好前途因为公开性取向而错过多少可能性,“你们夺走了我的一切,尤其是我的才华。
”奥斯卡的很多台词我想Rupert在这些被埋没的年华里可能自顾自地说过很多遍,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他就是奥斯卡。
Rupert本人关于婚姻的观点也特别fascinating,尤其在现在的氛围中更显得大胆有趣格格不入。
“Everett has been an outspoken critic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stating: 'I loathe heterosexual weddings. The wedding cake, the party, the champagne, the inevitable divorce two years later. It's just a waste of time in the heterosexual world, and in the homosexual world I find it personally beyond tragic that we want to ape this institution that is so clearly a disaster."一个典型的“最完美的人A爱着你,你却爱着一个最完美的人渣B”的悲情故事。
A什么都好,唯一的不好就是,他不是B,“I gave you my whole life, and now I see it before me, daubed in shit.”
过于自恋
看到最后觉得RE是站老王和Robbie的,虽然后人确实更关注Bosie。这版的主演们实在差点感觉(不是演技而是气质),剧情也不温不火乏善可陈,比起传记片更像是多角爱情片,剪辑略为凌乱,光影很美,总体平平。看完觉得97版的各位更为生动了。
可惜天才生在那个尚未对同性之爱认同的年代,命运如此坎坷令人心酸。
再唯美的镜头再美好的台词也掩盖不住老王爱上渣男的无奈,看完感觉本片更像是自编自导自演的Rupert Everett的自传~ 三星半吧
三星半,觉得应该被触动,但是情感上差了口气。。。
你们不能因为lgbt和王尔德的滤镜就给一部明明不怎么样的片子打那么多星
从立意(意图)到执行我都不喜欢。我不懂历史但和炸叔的版本相形之下这部里的感情都很自私。
我们不厌其烦阅读毁灭,谈论毁灭,想象毁灭,头晕目眩着追逐毁灭,黑暗中泅渡黎明前抵达,为什么毁灭会如此迷人。
几乎让我觉得王尔德只不过是个socialite花蝴蝶,同志圈平权ICON。过于乏味了。
老王、Rupert Everett、科林费斯、、、我倒吸一口冷气//“—为什么人们会追逐毁灭?为什么毁灭会如此迷人?!”两年之后观影有感,角色和演员分不清的程度Rupert做到了//险些儿忘了明年去巴黎一定要去的那个朝圣地//很多人给低分是不能忍受自己心中潇洒英俊的老王一朝儿被描绘成如此臃肿邋遢又堕落的模样吧,快乐王子最美的模样难道不是剥落了黄金外衣蓝色宝石眼睛之后?
贫贱夫妻百事哀,故事讲得极其乏味,最动人的还是快乐王子童话本身,借平权的名头消费了一把王尔德。
亢长且无聊,看得想睡的地步,光靠塑造意义是支撑不起一部电影的
本片是奥斯卡·王尔德晚年的传记。考虑到他只活到46岁,所以可能都不太适合称为晚年。在19世纪出柜绝对是一件有勇气的事。因为王尔德就是因为这事儿进了监狱,这在当时属于违法乱纪。这次风波直接导致了他的破产,为他将来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在人生最后、最难的日子,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他无尽的乐观。
看了一眼Rupert年轻时的照片 我滴妈呀 怎么能那么帅啊!
不仅是王尔德更爱波西(而不是罗比),一百年后的我们大家也更爱波西——那个无情无义、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小畜生。等等,我们的保洁小梅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天啊!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看这个 导致我对英式传记电影的心理阴影更深了 未来几个月内我都不想再看英国人戴着礼帽挺着腰板拿腔拿调了
我是真的喜欢“脆弱”。开头并未觉得RE的王尔德惊艳,直到在那个火车站他第一次见波西。金发男孩儿从洁白的蒸汽中走出来,仿佛踩着音乐节奏的天使。然后镜头切给王尔德,他已经像一个孩子一样哭了,泪水流了满脸。他把头埋进波西的颈窝里,好像从未这样开心过,也从未这样痛苦过。然后他们就那样,坐在车站的长椅上聊啊聊啊,从白天到黑夜,直到有人拿了一点火来点灯。Colin的波西有多美已经不必说了,对我来说这次Colin的突破是他演了一个会让我有些讨厌却又不得不去怜惜的角色,我难以对波西产生亲近感,却能深切意识到王尔德为何爱他。这个小男孩儿最后在王尔德墓前大哭,却还是能对罗比说那样残忍的话,昨天一边看一边在想,你们文人谈恋爱可真是残忍啊。另外罗比真可爱。我觉得这部电影改一改可以叫做“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罗比传”
把王尔德塑造成一个肉欲的奴隶比把他塑造成一个痛苦的在理智与感情之间拉扯的绅士更让我觉得不能接受
电影王尔德的结尾里他最终和Bosie相携离去,这里补充的最后时光,更更更加的让人讨厌Bosie了。还是远离作者本人的生活,多去看看作者的作品吧。
画面很美,诗歌很美,音乐很美,但是对王尔德的人生无法苟同。王尔德的才华和故事很好,可是生活却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