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
Jouer avec le feu,玩火的儿子,The Quiet Son,What You Need from the Night,À la hauteur
导演:戴菲琳·考林,穆里尔·考林
主演:文森特·林顿,索菲·吉耶曼,本杰明·瓦赞,Denis Simonetta,Hugo Bariller,托马斯・阿尔诺,Franco Provenzano,Abdel Bouchendidkh,Stéfan Capron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该剧本改编自洛朗·珀蒂曼金(Laurent Petitmangin)的小说《你需要什么》(What You Need from the Night),讲述了一个植根于洛林的家庭故事,讲述了一位铁路工人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母亲去世后的故事。详细 >
影片的核心冲突源于父亲与两个儿子——尤其是逐渐滑向极右翼思想的小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文森特·林顿塑造的铁路工人父亲既坚韧又破碎,在儿子滑向极端主义时束手无策。影片的标题“玩火”不仅指涉小儿子的极端行为,也暗示了整个社会在种族、阶级对立中的危险游戏。
#81st Venezia# 主竞赛l最佳男演员-文森特·林顿
玩火,作为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作品,整体说还算不错,这是一个讲述父爱的故事,父亲这样的一个形象,对大儿子福斯,对二儿子路易斯,很难一碗水端平,但父亲很艰难的做到了“平衡”,其实全篇给我触动最深的是结尾与大儿子的拥抱,父亲满心的悔恨在那一刻得到了一个释放,另外讲到电影,法国电影当中的示威游行好像被当成了一种主基调,是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关乎其情节,在讲述大儿子福斯加入法西斯联盟,公然反对外来移民者,前半段的起头我觉得还是蛮好的,但是看到大儿子回到家中被殴打的伤痕累累,后面的故事落入了一种俗套,大致能猜到个七七八八,整个事态越发疯狂,甚至最后杀人被判刑,略显有些部分过于煽情了,虽说很完整,但是还是会有一种疲惫感,反而削弱了电影的主题,给7分
一个家庭,没有女人,没有母亲,对父子之间关系的探讨,两个男人之间沟通太难了。我挺好奇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竟如此之大,父亲是好父亲,最后在法庭上的陈述无助且内疚,“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能走到杀人这一步”。在种族问题,地域关系问题之前,父子问题又显得那么渺小。
所以年轻人真的是最容易被操控的,在世界观还没完全形成时受到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个人自以为是的认知,真的是在玩火
法国许多青年已经在燃烧,而这把火可能会燃遍整个社会
重新关注到家庭场域、代际之间的政治分歧是好事,也是这个时代的必须。地方也选得不错,Lorraine地处法卢德边界,深受欧盟政治风向影响,有象征意义。但是意识形态辩论的部分写得太弱,还是那套反法西斯膝跳反射,还是下意识地刻板印象化极右,还是multiculturism而不是齐泽克所说的universalism,深层次的问题避而不谈,可以说还不如看阿塔尔跟巴德拉的电视辩论来得爽。最后父亲的证词理应是一次自我反思,也的确说了一些浅显的道理,但还是陷入道貌岸然的说教中
一开始还是很惊喜的,切入点很奇妙,从一个小镇底层家庭看当代欧洲政治问题。有熟悉的小镇青年叙事套路,兄弟两人的关系和人物设定,我甚至联想到了身边一个朋友和他的弟弟。有意思的是,受生活和工作环境影响,我和左派以及极右派都有很好的朋友,关于各种问题,曾经也有有过讨论,吊诡的是,左派和知识分子,反而更加“保守”和激进,而极右派反而是相对“温和”的。电影后半段有种意识先行的感觉,带着左派固有的“偏见”和“傲慢”,没有试图去真正讨论和思考问题,反而是不断加深刻板印象,让人物为思想服务,底层青年永远处于失声或者被代言状态。看完电影又想到当时想做的关于青年和极右的课题了,感觉应该很有意思。最后,家庭戏还是挺动人的,以及Voisin和林顿都很不错!
入围了去年的金狮奖,小说改编,片名是儿子,核心是父亲,林顿演这样一个坚韧、果敢又无奈的父亲真是信手拈来。把暴力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有点新意,不过女性导演拍男性的戏,刻意回避掉女性,在女性缺失的前提下探讨父子关系,其中还蕴含着对极端主义的现实批判,显得有点掌控力不足,节奏也有点拖。
无数个大特写无时无刻不想告诉你:我的演员功底了得,然而:把反极右片当反邪教片拍,“精选”一小撮暴乱分子当巴黎老爷政敌的典型,最后把东部右翼成因推到隔壁德佬身上...这也未免...
又看上一个男演员...
法国电影 玩火的儿子 很多ip在欧洲的评论都在讨论当下欧洲社会族群右翼左翼这些。的确在电影里看到了,而且很显然导演想讨论这个。但我看的时候只有一阵阵背后发凉,儿子们到二十多岁,又没文凭,又没工作,在家里的那种叛逆,单亲老父亲又要维持家庭又要教育孩子不要和外面的损友走的太近。全世界男孩的父亲大概都会遇到这一天吧,但这就是人性啊,孩子长大了管还是不管,怎么管,尺度在哪。这不是电影最想让观众去讨论的,偏偏又是让人揪心的。
-
看到了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绝望。
5.5。導演的著力點絕不限於一段無法和解的父子關係,但孱弱的劇作張力和淺嘗輒止的極右翼意識型態從選擇父親作為視點人物時便已註定,直面當下現實的勇氣甚至不如在結尾處自行解體的《外語》。
7.9分 很意外于其影像调度之纯熟。消防车在发光,家里黑洞洞。大量堂而皇之的变焦几乎可以看作个人风格。 弱项全在文本上了,错过了很多能深挖的机会,最终只做到了展现,探讨则浅尝辄止。 但这样一部几乎循着恐怖片的机理拍摄的电影,有关于无法容忍的异见,居然有着这般沉静的收束,又格外耐人寻味。 双男主都给出了杰出的表演。Voisin尤其进步斐然,几如本色出演。 法庭戏很好,Lindon车轱辘话的发言,何尝不是种至深的无奈——我们确实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能说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父子关系青少年犯罪和种族问题的极端摄入,题材屡见不鲜了哈,但编剧挺有意思的,绕着故事走,给了很多故事外的细节,演员也展现了很多状态导演也都保留了。其实散得不行,但老老少少的演员们实在是对味儿,就让电影有了很多呼吸空间,观感不错。
#81 VENEZIA 聊戏的视听处理太简单 矛盾构造太粗浅
很像一个调查记者对单亲家庭极右翼份子杀人犯的深度调查特稿影像化的作品。它呈现了生活与始末,但我们仍不知它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没有女性成员的家庭不稳定性更大,每个家庭成员的脆弱度也更强,更容易走向极端和毁灭。导演处理得细致、朴实、内敛,非常欧洲风格,同时也不去戏剧化并刻意减少暴力呈现,但会强调后果。这题材要交给咱们,拍出来就是《阳光普照》那样的片子。
【5】很欣赏于电影这种侧写的表达方式。电影名字是《玩火的儿子》,但实际上重点在描写父亲。林顿处理这个角色不仅仅需要一定耐力更需要一种不被原谅,不被理解,但已尽责的态度,他演出来了。除此之外电影里出现的一切激进的,以及高潮的反转,最后的呈现效果都不如意。法国激进派的表达和电影里面的运动,暴力根本不奏效,最后变成了一种任务电影需要的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