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影。
你说它情节不好吧,各种铺垫伏笔埋得挺好的,就连渐冻症的伏笔也藏在信里的字形散乱。
你说它情感表达不好吧,喝啤酒打不开一瞬间崩溃这种细节也有。
但是合在一起怎么变成这种玩意,这九十多分钟看得我究极无敌煎熬。
我自认为抗无聊系数比较高,但都顶不住,结束了立马就离开座位,一秒都不想多呆。
影片拍摄很细腻,细节做得超棒,一看导演超级用心。
男女主演得很自然,演技很有代入感。
女主于文文唱歌也太好听了吧,本色出演。
但女主的没有爱情线,哈哈,感觉不过瘾。
男主到底喜欢女主还是喜欢前女友,男女主他两没有共生情愫吗?
女主太惨了,搞音乐搞得倾家荡产,音乐这条路不好走啊。
也不知道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她前男友咋舍得放下
昨天晚上在极度悲伤,嗯,就是爱而不得的悲伤中看完了这个电影。
比较入心吧。
首先我觉得珊妮和董东之间根本不爱情,对于为什么是这个电影名字我就不是太清楚了,也可能是说的老一辈的恋爱?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因为最后都没有说再见。
先说两个现代主人公,虽然剧情很俗套,冥冥之中就是有什么东西指引着他们相遇了,比起爱情,我认为他们之间更像是彼此救赎。
同样是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同样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比起珊妮对人世间的看法,董东更大彻大悟一些。
他懂音乐不是名利场,他即便知道生命即将尽头也依然热爱。
也正因为他热爱音乐才会在遇到珊妮的那一刻想要救赎她。
而珊妮,她来到了人生最迷茫的时刻,其实对于她我有点感动,即使处在这样前无希望后无退路的时刻依旧没有放弃音乐。
虽然很丧,依旧把自己所有的情绪寄托在音乐里。
老一辈的爱情是真的感动到我了,尤其是那个男生并没有在回到城里就变心,这也是让我觉得惊喜的地方。
以前看过的很多剧都是因为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在见识过繁华的那一方就变心。
“秋兰,我很想你”,这句话真的让我破防了。
得一人心,没有物质的羁绊,没有两个人性格的不和,只单纯喜欢,也仅仅因为第一眼见的喜欢就走在一起,真的是让我羡慕了。
也许,比一起难得是同行,比同行难得是相遇,而比相遇难得,是遇见。
谢谢,人生中第一篇影评。
音乐与情感结合紧密:影片的音乐是其一大亮点,导演赵宇表示,音乐是影片重要的叙事方式,通过音乐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
于文文和宋宁峰的音乐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情感表达细腻:影片在情感表达上较为细腻,尤其是对两代人爱情的刻画,既有现代爱情的直白与冲动,也有过去爱情的含蓄与克制。
这种对比让观众感受到爱情在不同年代的差异与共性。
演员表现自然:主演于文文和宋宁峰的表演较为自然,成功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角色。
于文文的演唱和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主题深刻:影片探讨了爱情中的遗憾与成长,通过两代人的故事展现了“没谈完的恋爱”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
不足剧情逻辑与节奏:影片的剧情被部分观众认为较为拖沓,节奏不够紧凑。
一些情节的衔接不够自然,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叙事手法: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但部分观众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在影片中显得有些生硬。
此外,影片的剪辑也被认为存在不足。
情感深度不足:尽管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细腻之处,但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情感深度不够,未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部分细节不合理:影片中的一些细节被观众指出不够真实,例如知青时代的道具和场景设置。
电影通过一把吉他,勾连起了两个时空的爱情故事,都是音乐爱好者,但我们这一代,和父母辈们的爱情,却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我爱你,却又不得不离开你”。
并非所有的逃离,都是出于负心,并非所有的遗憾,都只会成为半生的意难平。
多少爱情,总是聚少离多、合少分多,虽然分手有一千种原因一万个理由,但那些遗憾,总是来自于曾经的深爱,这其实是一部治愈系的作品,虽然全片故事由爱而起,但它所论述的,则是如何接受那些错过之后的残缺之美。
从虐恋到治愈,无不表达着影片对爱情的理解,毕竟有时候,“没谈完”的残缺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而每个人在现实中的爱情,也都有各不相同,有人干净利落,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人则云淡风轻,喜欢水到渠成、相濡以沫,也有人执迷不悟,明知不可得却不放手,由赵宇执导,于文文、宋宁峰主演的爱情片《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就是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展现爱情复杂、多变而又真实存的本质,看完这部电影,相信每一个人对爱情都会产生全新的感受与领悟。
影片故事开始时,于文文饰演的摇滚乐队主唱林珊妮正处于人生低谷,对事业、爱情甚至生命都失去了热情,宋宁峰饰演的董东也好不到哪去,原本也是摇滚老炮,现在因为行动不便而越混越惨,守着自己的小乐器店里勉强自食其力,每晚沉浸在酒精的麻醉中才能睡去。
就这样两个人,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相遇在一座陕北名城的天台上,因为跳楼你拉我扯,竟然无意中擦出了久违的火花。
与此同时,随着林珊妮手中的一本日记,时光又来到1970年代,华林与秋兰是一对年轻的知青,正在享受着单纯、质朴而又热烈的恋爱。
前后三十多年的时空交错,两对恋人的隔空交错,写实又接地气的剧情,加上不拘一格的影像手法,让影片始终在诗意与理性之间流动,引发观众对爱情的思考,正如秋兰的日记,你以为它是浪漫的,却没想到结局是如此残酷,而当你看到林珊妮和董东的世界太现实,但最好的爱情就应该是从来没有开口说爱你,却默默为你做了一切。
电影的音乐都很好听,故事底色是真诚的,甚至主演们都多少带着纯粹干净的表演气质,但结构起来后,却反而纷纷丧失了光彩,令人遗憾。
首先,珊妮(于文文饰)的角色在电影中,一方面承担的是“观众视角”的具象引领,另一方面则作为主要剧情故事的旁观者,也是串联、结构者;前者决定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份更多,而后者决定它更具工具性特点,这本身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赋予珊妮如此多的情节演绎,一方面未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她的内心活动,与其共鸣;另一方面则扰乱、添杂了原本的故事表达——这是我认为该电影在剧情结构方面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渐冻人”作为一个社会关注极高的,并具有极典型心理演变特征的病症,既然在这部电影中存在,并且成为父子两代的遗传病,即共同要面对的人生问题,影响方方面面,我认为是创作者有意对其进行重点探讨的,但在电影中,对其的表现仍过于隐晦,且态度较为单一。
父亲,是知青下乡一代。
年轻的他本有着美丽的梦想,美丽的姑娘,然而在一天天陷入疾病后,他“消失”在心上人的世界,独自忍受痛苦,将思念与真相化作可能永远都不被人知的信件。
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这样罕见、痛苦的疾病,给个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多么巨大的恐慌与挤压,我们可以去想象。
可是站在今天回看,绝望的渐冻症,其实就像极快速的衰老,而比疾病本身更压垮一个人的是对它的不够了解,和妄自想象。
父亲选择消失,选择独自忍受痛苦、自杀,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无力,尤其他不敢面对心爱的女人,更是被传统性别意识的束缚——不能照顾女人反而要女人来照顾,很快就会死掉徒惹他人痛苦伤心等,其实也是对这个女人“爱”之权力的剥夺。
所以我反而很喜欢短短一分钟的彩蛋里,同样患有渐冻症的儿子(乐器店老板董东),可以在爱人的陪伴下一步步,直到与世界告别。
但我同时也遗憾,这部分只是这部电影的片末彩蛋。
而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的——被乐队朋友出于利益抛弃、背叛的珊妮,带着诸多失意来到董东的店里。
董东行动已然不便,脾气也古怪,同样看不到希望,因为他的病,他没有未来;因为在他的故事里,他是背叛乐队朋友、背叛爱人的那个;但是这样的两个人却逐渐打开了彼此的心扉,首先,董东想要帮珊妮“圆梦”,曾经的那些闪光点又附着在他身上般,董东也无可避免地与过去相遇,而珊妮无意间相遇、备受感动的那些日记成为了董东决心改变的最后一击。
我希望,找到昔日恋人、告诉她一切真相,并有勇气面对她的无论是何的选择,是董东主动迈出的这一步。
因为,没有人应该是一座孤岛。
因为,下一代永远无法治愈上一代的遗憾,但是上一代的遗憾可以让下一代,让此时此刻,更具思考,与不留遗憾的进行选择。
在电影的结构中,其实主人公应该是董东(宋宁饰)的。
乐队,尤其是旧日乐队朋友的出现,象征其内心来自昔日梦想的不断谴责;而昔日的恋人,在他得知自己渐冻症后主动远离的女乐手,象征其内心的“生命真谛”——关于活着之成为活着的存在;救扶珊妮的梦想,是逐渐找回其对生命的不放弃精神;而与父亲的手书相遇,并与母亲四十年的心结相互辅佐参见,更是在提醒:个人仅此一生,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活着”的命题。
可能到了眼下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些陌生父亲做出的选择之深情点所在,尤其在电影里,我们更看到母亲四十年难以忘却的心结,甚至连带周围人的多年误解、误会,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伤害。
所以我会非常坚定地认为,提出女性主义是对“两性”的俱解放,而解放两性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对爱与死的想象。
尤其很喜欢彩蛋的轻喜剧式呈现,尽管只有一分钟,我却觉得它具有很强烈的表达力量:你不会觉得,一个女人去陪伴一个将死的渐冻病男朋友生活,是牺牲的,不可理解的。
因为这是她经过思考、并且独立地做出的选择,她也同样具有离开的权力,而不是由男士自顾自地想象对方会离开还是留下,在这样的两相自由中——这可以打开很多很多对“爱”的解放与丰富。
并且,人终有一死。
个人从任何一段生命经验里所收获到的都是他人不能够想象的。
意外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没有渐冻症,我们每个人也都每一天地更接近生命的终点,在我们还能够创造的时候去创造,能够相爱的时候就相爱,而不是谋划保证未来,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像电影《一天》中所说,无论明天发生什么,我们都拥有今天了——很喜欢这个翻译版本,因为它听起来就足以让人想象“今天”是多么地美好。
故事是那么的感人,每个演员都演的这么好,发挥的这么好,歌也这么好听,为什么评分这么低,连一个舍得给五星好评的人都没有?
这里面除了女一有点名气我看了一看,其他的人都没有什么名气。
包括男一号。
但是他们演的都很好,年轻时候的妈妈刘琦 ,还有我刚刚认识的男一号宋宁峰 还有戴眼镜的闫叔叔,乐队里的所有人。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
加油!
我是真的看哭了。
评分给的高,源自细节和初心,扣不开的啤酒盖,讨钱时干燥颤动的声线,公务员贝斯手自嘲的点烟,以及后半段炸裂的父母知青爱情线,当然作为音乐主题电影,歌都出乎意料的好听。
怀旧意味很明显,我更愿意称之为“我没过完的那场青春”,作为“眼瞅着三十岁但一事无成”本人,我还挺看得进去,起码真实,不是布景搭起来的、看似写平凡人实际“上层人”体验生活故事(对,说的就是现在的垃圾爱情生活现代剧!
)电影主角年龄、时代、行事都突破了现在影视剧生怕主角不够年轻动人,故事不够奢华浮夸的审美。
但是!
导演你没有心啊,搞那么不必要的旁枝干嘛,比如开头那五年的片段,比如小孩那一段,比如女主角前男友那一段,光一个巡演取消你来来回回说了四五遍。
编剧方面,故事挺好,逻辑没编好,去延安可以,买吉他都可以,跳楼遇到男主emmm;乐队缺人可以,巡演可以,刚好就遇到前女友就emm…逻辑不用心,遇事就用巧合凑,难免让人觉得呵呵哒。
知青演员用心了,我哭死,从下雪自行车那段就开始流泪,老爱情,后劲大。
为什么前任系列平等都能那么高,我不服,扣掉一星是因为主创团队不许骄傲!
要保持这种老牌作风,别学市面上圈钱的样子!!!
剧情上没有一点点🤏逻辑,人物性格跟照着提纲写的一样。
一开始女主很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拽。
最搞笑的是女主的ex搬家,拿了一个24寸行李箱一小包垃圾叫了一辆GL8,普通的三厢车可能也是装不下。
紧接着女主事业感情遇到问题,依然很拽。
男主跳楼问女主要电话号码?
男主命中注定,女主狂拽酷炫。
男女主聊天最多的主题就是音乐,两个音乐领域的天选之子写出来的歌就还挺不忍直视的,不知道是不是都不食人间烟火。
女主给人脸上泼酒的剧情那段,女主的表达感觉像是抗日剧里的国恨家仇,反正感觉还挺强烈的。
被泼大爷的儿化音说的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两个年代线切换的我头晕。
差不多够140字了,VIP厅空调不错,刚好躺着睡会吧。
看得我想睡觉,你搁这拍mv呢
在六公主频道,从林珊妮发现红色笔记本开始看。就是会被苦情的爱情故事感动到泪流满面……
歌挺原创的
烂到惨绝人寰啊亲人们,去隔壁看邱泽谈恋爱不好吗。。
于文文的歌声甚是好听。
私以为是一部完全死在片名和营销上的电影。由于女主+片名+影片类型的原因,完全是抱着看《前任3》的赴死心来看这部电影的,非常低的期待,所以看完居然觉得还不错甚至有感动到我的情节。片子整体可以给到7分,虽然剧情等是正常套路,即使有反转也是猜测之中的,但是对于上一代人含蓄又真挚的爱情还是有被打动到的,想到了《大鼻子情圣》里的那句“所有深爱都是秘密”。没有虐心没有撕心裂肺地哭喊,就是平淡却坚不可摧的情感。我实在是很吃这一套。当然,如果是抱着看《前任3》想要求虐求共鸣的心态来看,你就会非常失望,因为小朋友的爱情才这样。但,这部片子,男女主没谈恋爱。
感觉还不错,几首歌都也还挺棒的
for the music.
不错,曲折婉转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犹未尽,音乐也都好听,一年前电影院看过,这次在家又复习了一遍。男女主人公各有各的期盼,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网大里面质量都不算好的…还院线?
歌好听
20210706影院观影
一半是年轻人追音乐梦的坎坷,一半是一段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不过没必要取名叫“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内地片子总觉得不跟爱情挂钩没人为自己买单一样。于文文粉丝可以一冲,她的五官我真的喜欢。
很文艺片,估计票房不咋地。原来男主唱歌很好听,女主实在很寂寞,工具人
不理解低分 估计没看完才吧
又名《爱与绝症》
太扯淡了。知情上山下乡到陕北,竟然还能听黑胶,玩吉他,组乐队。编剧你没常识就算了,知青电视剧也没看过吗?推荐编剧去看《血色浪漫》里刘烨插队到陕北,领头出去要饭那段。于文文好好唱歌不好吗?演什么电影呢。这电影唯一可取的就是歌了。
故事是完整的,但是你就是带入不进去,不管是父母一辈知青的爱情,还是于文文这一对。因为很不切实际,用了一个狗血的渐冻症类似的绝症,关键还延续到了年轻这一代的情感里。于文文是真的不适合做演员,太木讷了,完全就是一具没有表演的道具人。唯一欣慰的是你总是能在于文文的电影里听到几首不错的歌,这里也不例外。一星给通顺的故事线,这一点比今年上映的很多狗屁倒灶的电影强,至少它是完整且通顺的。另一星给歌,尤其是小屁孩的那首,很诙谐。
看哭了。按导演的逻辑像吴亦凡那样的渣男同时患10个绝症应该不过分吧。
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