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用仅有的一天休息去环艺看了场电影,本来是打算去看《达芬奇密码》的,到现场才发现已经下线了TAT,就选了众人推荐的《海神号》。
在如今这个盗版猖獗的市场环境下,《海神号》确实是一部值得上影院观看的影片。
画面够震撼,情节够紧张,爱情亲情该有的都有了。
可能是灾难片的缘故,总能赚到我不少眼泪。
那些巨大的船体因为海啸完全翻转过来的场面,那些船内上下布满尸体的惨象,那些以为还有一线生还希望的人们因船体的再一次破裂而露出的绝望神情,似乎都在宣示着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我从不知道人类的求生欲望会是如此强烈,在这个几乎不可能存活下去的状态下,一群人凭着这一份意志硬生生的找到活路,当然代价也是惨痛的。
相对于《TAITANIC》花了大力气去体现的人性的自私,这部片子还是将浓重的笔墨放在描写人性的美好,父亲为了女儿放弃了生的希望、情人们在这一场灾难中验证了真爱的存在、素不相识的人们在危难中的互相伸出援手……总觉得影片中有几个地方不是很理解:1、船体都颠倒过来了,怎么船长还可以站在舞台上讲话?
我眼花?
2、这群人都是什么人物啊,对船体这么了解?
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船的哪个部位,光看看船体分布图就能在这么混乱的场面找到目的地。
3、这么恐怖紧张的气氛下,竟然能如此的随机应变,这胆识这体力,怎么看都不象是常人。
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吧。
其实这场电影看的十分郁闷,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打电话忙工作的事,害的我还一次次跑出去接电话,跑回来刚坐下,死人的电话又响了。
最让人郁闷的就是,在我把两块电板打完再跑回场内的时候,电影竟然已经……散场了……OTZ
影片今天开始公映,对于灾难题材我一向是很喜欢的,灾难中的人性的显现总是特别的真实和残忍,所以一定会去捧场,也相信影片不会差到哪里去,看过预告片,先期待一下吧。
预告片的地址给大家分享一下:http://www.dy.com.cn/modules/FilmForeshow_30986.htm
N久前看的,当时以为和“泰坦尼克”没啥差别,但是看完了,我就觉得比之前的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泰”主要是体现两个相爱的人在遇见灾难是怎样的,而这部是以很多人为主轴,有母子关系的,有父女关系的,当然也有男女关系的。
而当这些关系的人性面临选择怎么逃生的时候,给了人性一个很好的挑战。
一直觉得人性是最丑恶的,只是隐藏在和平的环境中而当他爆发出来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舍弃别人的,也有的会为了自己最爱的女儿的幸福而选择自己迎接死亡。
总之如果你相信美好的人性的话可以去看下它丑陋的一面
我居然没有看过《泰坦尼克号》,所以大家的对比我无法体会。
而且也没有兴趣去对比。
公司请客,今天在电影院看了《海神号》,感觉有点苍白。
导演似乎喜欢故弄玄虚,从一开始Dylan跑步起,就喜欢用大量的旋转镜头,让大家头晕目眩。
实际上作用是什么呢?
整个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不过是大船遇上海啸,翻船,死的死,逃生的活剩几个。
甚至到最后还没有让人完全记清谁是谁。
几个转折都颇为生硬——似乎要让人觉得那里面有些什么联系。
啊?
我说的是什么情节?
我也记不清了,我不知道是我记性问题还是影片问题。
但看完确实感觉不到有什么沉淀的东西。
最后Dylan几人脱险的时候,我并没有办法像Dylan他们那样兴奋。
我甚至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因为结果都在意料之中。
他们还居然没有拿出什么花样让我惊喜一下。
然而因为其貌似恢弘的其实,因为电影城那不错的音效,更因为影片中主角等人不间歇地为了求生而挣扎,让我也一度不自觉也跟角色一起呼吸了。
似乎很着力刻画人性。
可是刻画得太苍白了,不深刻。
这方面鲜有亮点。
稍好的是市长的父爱,刚强,坚韧,被电死也要想办法拯救女儿,男人的光辉形象。
可是,有着太多苍白之处的《海神号》,正如我这篇苍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不知道。
只能说一般。
我没有看完,也许不该发表什么意见.但是当我看到一群逃生的人像游戏里的过关那样的场景.我觉得挺没意思的.也许喜欢灾难片的可以看看.同事说她看完的感想是要去学好游泳,而我则是在在想我不会坐游船去旅行了.说是灾难片,扑向游船的海浪实在也太假了,现在的动画可以做得更完美,比泰坦尼克的时期应该更上个层次,可惜.一个要跳船的人看一巨浪打来,反而退却了.因此可见他的内心是不愿意轻生的.其实还不如自己选择自己的死法来得有尊严.
这个一百分钟的电影,让我想起了热血沸腾的大学游戏时代.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见到光明,走出迷宫,得到营救.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正好是我被抑郁症折磨的那段日子,老爸特地到长沙陪我,某个下午去和他一起看的。
那是第二次在王府井那里看电影,老爸选这部片子的理由是:灾难片会让人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但是看完了我们都觉得……呃……花几十块钱看这么个不是很值……我最投入地看的地方是父亲为了救女儿牺牲掉自己那里,一向对父女感情描写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我,狂感动了一会儿。
然后点点点,点点点。
看完了我们走出电影院。
一直无语。
直到过了很久老爸才说:呃,所以说,看到他们,我们应该很知足了。
你还抑郁什么……我说:呃……我觉得用看电影的钱吃顿饭会更好……
两人互相帮助,舍命相救,假若他们是恋人,即有一颗银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亲人,即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陌生人,即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一 前奏在前去影院观影之前,仔细查阅的许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静观事态发展,暂不贸然决定是否掏钱。
结果发现,无论是《看电影》杂志上不高的评价,以及北美票房的惨败,都表意:贬,略胜于褒。
或许我们大家都更易于发现他人的缺陷,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批评家,或许我们总爱对一部片子挑挑剔剔抑或抬高要求。
我们期待着《泰坦尼克》的翻版,我们期待着延续《后天》和《完美风暴》的惯有传统及成就,我们期待着荡气回肠的感觉和坐过山车似的刺激…或许我们不必对这部翻拍的片子要求太高,或许我们不必给导演组沉重的压力,或许我们可以少去计较那单纯的意义…因为我看来,特色,才应该成为新《海神号》立足的根本。
而后,还是去了。
海口的暑期档就这样在沉寂和无味中涣散地拉开了帷幕。
《海神号》的映厅里,充溢着由高考而获得假期的同学们幼兽般的气息。
银龙专门为《海神号》的上映改进了音像设备,企图给人不一般的感受。
在黑暗到来之前,望了望手表,九点半整。
二 开篇及灾难的引入影片在极其正常而无异的气氛里拉开了帷幕。
镜头从水下拉到水上,紧接三百六十度充满立体感的旋转,以跑步男子做线索,拉伸到14米船体全貌的呈现。
背景音乐充溢着神秘而圣洁的气息,衬托出航船的壮观。
新年舞会和谐温馨,觥筹交错。
几位影片主角悉数登场。
不过,似乎影院中的各位对于这些都不很重视。
身旁男孩不耐烦地嘟哝:怎么海啸还没来啊?
这才发现,对于震撼感的期待,成了大伙观影的主题。
孤独是可怖的。
影片运用老教授心情不顺、孤独地走到甲板作为高潮的引入。
果真,当他准备投海自尽而跨上护拦时,一轮美满的圆月之下,多了一道由汹涌波浪构筑的横线。
这个场面的色调设计应算较佳。
唯美之至,且极能引人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此时,看了看表,九点四十六。
从影片的开端到灾难场面的引入,总共只用了十六分钟。
一方面,这使影片消却了史诗性和出众的情节表现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影片能够单刀直入而缺省拖沓,及早抓住观众观影的兴趣和和情绪趋向,不能不说也是一大特点和胜点。
同时,这似乎也正符合上文提及的那位性急的男孩的想法、也许也是许多观众观看灾难大片的初衷。
尽管时代在变迁进步,警报已然迅速地响彻大厅,然而人类的力量却依旧渺小。
巨浪形成一个大口的形状,正仿佛是我们啃食新奥尔良鸡翅一般,从侧面吞噬了巨轮。
倾泻而下,壮观的瀑布一般。
人类 Vs 自然——14米 Vs 56米。
沙漠的伟力与沙砾的智慧的拼争。
简如我们挑逗蚂蚁一般,自然摧虐着人类。
短暂的十余秒钟过后,人不成人,船不是船——而遭倾覆成为了漂浮在海面的一张巨大的龟壳。
血如全涌过后是数不胜数的尸体。
似乎所有的金属材料触碰都必遭电击。
黑人船长故作冷静,但他讲话的底气与影片开头时相比早已大大沉降。
三 影片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情感表现那群充满热血的人儿,那群求生欲望强烈的人们,那群个性鲜明的人们,那群充满爱的、可爱的人们…更重要的是:那群陌生人。
如果说他们之间构筑了友情。
对,不全对。
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在踏过那道“天梯”的最后,老教授生生地用皮鞋将朋友踹下了深渊。
不怪他,也不怪向他发出踹人指令的约翰。
有理由相信那自由落体的先生之灵亦会原谅。
当求生的欲望和友情的高洁折磨着教授受伤的心灵、而又无可得兼之时,他心中的那杆秤最终倾向了生命的保全。
不奇怪么,对么。
而《泰坦尼克》达到了出众的爱情意蕴,本片显然不重蹈其辙。
爱情在片子的设计中略显渺小。
故影片缺省了催泪的效果。
亲情在影片中则成为与爱情相照应又互抗衡的情感。
表现得最为明显的部分即女儿珍妮佛对于父亲及男友的情感交替。
父亲是高尚的,他升华了亲情,但他没能保全爱情。
珍妮佛终究放弃了对于追求浪漫而忽略现实的男友。
倘若这对亲情的表现尚显淡略,科纳和母亲的水下对话则显得格外神圣。
由母亲的嘴型中可以读出You must be strong.的话语,平淡中震撼着脑海,心与心纯正的交融。
无论对于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而言,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和不同特性的塑造始终是一大难点。
而在我看来,影片任务形象塑造的最低档次,即使观众在观影前便可根据演员的知名度评判谁将葬身。
归总而言,《海神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算特别成功,但可以说是中归中矩。
死者分三类,首先便是诸多群众演员如同蚂蚁般遭摧残而死,只是作为影片故事发展的大背景;而接下来的两类莫过于重于泰山的死及轻如鸿毛的死。
在表现人物必然的死亡之时,影片不加过多的渲染而自然引入,正反形象设计分明而缺省悬念。
综上,本片的情感基调侧重于表现人类面临灾难的乐观勇敢,以及强烈求生欲望和对生命的激情。
在我身旁的两个女孩,如我,最低沉的情感仅是沉默。
映厅里寥寥流泪的人。
不奇怪么,对么。
四 影片情节设计为逃脱险境,这群习惯了城市的霓裳羽衣的人们被迫走上求生的历程。
他们不断强调着一句话语:向上走!
也确实如此。
千枝万叶并未在仅仅90分钟的影片中衍生。
只是不停地闯过一个又一个拦截生命的鬼门关。
节奏非常迅速——以致于善于计数的我都没能数清楚他们究竟闯过了几关。
这样的设计很实在,突出了逃生的主题。
而导演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设计而带来的对白上的匮乏。
少是一方面,即使如此也并非不可,而关键在于精与否,即能否和影片主题及形象塑造产生共鸣和契合点,而本片设计的对白的必要性——只能说尚待商榷。
总的来说,影片情节设计介于苍白无力和惊心动魄之间。
印象深刻的场景出现在聪明的小男孩科纳在千钧一发之际拧开了螺丝钉。
当“啪”的一声响彻映厅,掌声的爆发成为必然,为众人的激动而感动。
五 尾声在影片的最后,终获解救。
不奇怪么,对么。
男士向天鸣枪,构筑成美丽的橙黄弧线。
“不知道的,还以为放焰火呢。
”身边的女生用浓厚的北方口音说道。
久了的压抑,声音有显大。
引得身旁的观众都微笑起来。
背景仍是一轮明亮的圆月——哦,也许你会注意到,这个背景,在海啸到来时,曾经出现过。
http://bokai.yculblog.com/http://9.douban.com/subject/9006328/
如果仅仅是关注于逃生者的命运,那会让你紧张每一分,一个多小时飞快地过去,生死之间就在你眨眼的那一瞬。
冲着沃夫冈皮特森去看的,整体上尚可。
不过,大部分在摄影棚内拍摄,场面并不十分惊心动魄。
虽然是灾难片,但整体表现一般。
2012.12.30长阳至武昌的大巴上。
电影院看过一次,在法国电视上看过一次,灾难式RPG。
预告片出现在电影院的时候看着很气场,结果看正片,觉得原来预告片已经交代清楚了。。。Emmy筒子老演泡水里的片子,情何以堪啊,还好靠shamless一脱转型了
男主和爸爸太帅了,女角色刻画很单薄,导致弹幕从头骂到尾……这里形象最立体的反倒是建筑师,开局想自杀,看到海浪却也会害怕逃离,在逃生小队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却也会在最危急的时刻踢掉服务员的手。孩子走丢那段看着是真让人生气,属于是人为制造事故,是为了分开队伍两个主力男角色合理化爸爸的死吗
这是游戏过关纪录片,过了一个难关有一个难关,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钱弄特技还有设置大场景就别拍灾难片。每个场景都如此拘束,而且竟然没有关于船的远景。
完全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过是帮大家记住主演然后你就不用管了。
怎么新版也这么恶心啊
人物设定很奇怪……
我唯二记忆犹新的是白胡子老头是不是gay以及人窒息以后还能不能伸手摁按钮
爆米花版泰坦尼克,省掉那些卿卿我我的浪漫,上来15分钟就沉船。虽然知道最终结果,但是看着还是会心跳加速闷声气短,挺好的灾难片。PS:上午才看过那枚黑蜀黍当战略核潜艇的艇长,晚上就看见他开游艇死球了。
故事铺垫不是很足,整部电影不到2个小时,感觉不是很过瘾.不过影片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情节设置也很紧张,如果能有加长版就完美了.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但是《海神号》却与之相反,海啸和灾难是“纯粹的”,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
很说教的片....它是想走商业路线还是文艺路线呢?
什么东西?现在我只记得压电梯那小伙了。
突然想起来初二的时候还看过这部,那时候居然会觉得这片子拍得比TITANIC好,因为它从头沉到尾,现在再看只能说这是一部很具有视觉效果的没啥新意的灾难片。
灾难是可以复制的···总是有些好运的人倒霉的人。
唉,剧情矛盾点是靠几个笨逼撑起来的,看得气死了。
对于titanic的复制和不成功的改良的商业烂片
和空中危机一样,适合了解船身结构的电影
编剧是个来自东方的女性,主要讲的是如果你老爸和老公一起掉入水里,你会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