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汉武大帝》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汉武大帝》剧情介绍

汉武大帝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忠犬流浪记强风吹拂风云高手我为你喝彩暴走神探湿地雏鹰泰坦第四季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陈真之困兽犹斗陨石撞地球星辰令应援团少女大怪兽加美拉:重生独行天下旧案寻凶独狼街角图书馆员第二季偷心女盗紧急公关绝战香炉寺清淤绯闻女孩第一季魔法先生涅吉!OVA春宠物情圣苹果核战记α淡季恋人锦囊妙录狼图腾

《汉武大帝》长篇影评

 1 ) 由汉武大帝想到的……

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真是挺不错的,与历史的吻合度也很好。

不知道各位看完之后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伴君如伴虎,朝不保夕啊。

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挤破脑袋往上爬,可见权力这个东西太具有吸引力了,值得人们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殊死一搏。

其实,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吃一碗饭,挣一分钱,该给的给,不该给的我也不要,全家安康,其乐融融足以,何必你死我活,争得头破血流呢,没意思的紧,当然也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罢了。

咱们还是继续说汉武帝吧。

都说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我也表示认同,毕竟,汉武帝把讨厌的匈奴彻底打废了,打到了匈牙利。

然而连年征战,赋徭直上,百姓深受其害,民生凋敝,作为一普通老百姓,管你是黑猫白猫,能给好日子过的就是好猫,打仗要用人了,行,全家除妇女老幼以外都上,打完仗回来了,你皇帝老儿高高在上,不愁吃穿,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缺胳膊少腿的,吃不饱穿不暖,穷日子还是穷过,下回打死也不给你卖命了,事实上普通百姓还是非常能忍耐的,一而再,再而三,只要是皇上发话了,那就跟匈奴死磕,可是不能一直这样糊弄人,不要说人出10分力不给回报,就是给1分也不行啊,会出事的,君不见起义了嘛。

晚年的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罪己诏告天下“深陈既往之悔”,伟人就是伟人,起码知错后勇于承认,并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

不管以前如何,眼看着好日子终于来了,老百姓还是会感激涕零,深深爱戴之的。

单从这罪己诏就可以看出,汉武帝还是希望自己的子民幸福、过上富足的生活的,不能光想着索取,不给回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嘛,要不然西汉没准早就亡了呢,更不要说再让人们去给你卖命干活了。

《汉武大帝》最后,汉武帝到一个村里去“视察”,这个村是典型的“英雄模范”村,男人们都参加过攻打匈奴的征战,不是少胳膊,就是缺腿,当大家得知皇上亲自来慰问,奔走相告,不亦乐乎,汉武帝从轿中下来的一刹那,当他看到自己深爱着的子民原来竟然这么苦,那一刻,他老泪纵横,他感到了深深的悔恨和痛苦,于是就有了那道罪己诏——这段戏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汉武大帝》中,各位对窦缨之死作何感想?

公平?

正义?

那不是扯淡么!

窦缨为什么会死?

皇上为什么要诛窦缨的九族?

简单看来,那是你窦缨做了让皇太后不高兴的事了,即使皇上知道他妈不对,你窦缨对,但这和对错有什么关系,总不能把他妈杀了吧,还是得杀你窦缨。

但其实,结合整部剧来体味,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潜意识”,这个东西贯穿始末,什么是“潜意识”呢,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word文档里把字体加粗,然后一人走过来惊叹道:“哇,你连这也会啊”;再比如,你向人请教一电脑问题,你还没开口呢,这人就开始跟你讲:“首先要插上电源,然后打开电脑,等一会儿电脑就开了……”。

——明白我说的“潜意识”了吧,这里面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很无知(这人确实不懂),另一种是对方认为你很无知(他人为你不懂或不应该懂),对于这第二种情况,极其令人厌恶。

咱们继续说皇上的潜意识,在皇上的内心里,刘姓人和非刘姓人出现矛盾和争斗,最后如果必须治罪,那一定是非刘姓人,对于刘姓人,只要不是谋反,一般都会不了了之,还不允许任何人跟他提起这事,这就是潜意识里不成文的王法。

所以,窦缨你再忠厚,你不是“贾精忠”,你是真精忠,那也没有用,即使皇上认为你是对的,你是大好人,但事情闹到那个份上,死罪你就必须担着了,汉武帝最后到狱中看望窦缨,认为流几滴假惺惺的眼泪就可得到“无知”的窦缨的谅解,但其实,没准那一刻窦缨正琢磨呢:你丫少在这儿猫哭耗子,净整没用的!

剧里的很多情节感同身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啊,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多少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说你对的就是对的,说你是错的你就一定不是对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同样一件事情,你做了就是错的,他做了就是对的,这种事情现如今难道不是早已司空见惯了吗,既改变不了,若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究竟谁是跳梁小丑,时间会证明一切。

 2 ) 王美人和《汉武大帝》

昨天看了半本《前汉演义》,再加上胡玫的《汉武大帝》,汉朝果然也是人才辈出。

以前对汉朝真是关注不多,就是唐诗中常常以汉代唐,如今看,汉代真是个璀璨的时代。

窦婴,韩安国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李广,卫青都是一等一的武将啊。

一首关于李广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让这首诗位列唐诗三百首的压轴之作。

原来不止明朝那些事儿,汉朝也很精彩啊。

从哪儿说呢,从王美人(汉武帝生母)说吧。

综合来说,汉朝还是很宽容的,王美人进宫之前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居然还能选入宫,这在明清是不能想象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美人不仅能入宫,还最终成为皇后皇太后。

从史书来看,王美人姿色并不是特别过人,但是情商很高,加上弟弟田玢的帮忙,终于使自己儿子从胶东王变为皇太子。

电视剧演绎得很好,王美人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啊。

看王美人,觉得她的奋斗过程,比虚构的甄嬛还精彩。

她的外挂就是弟弟和长公主。

并且联络长公主过程中,王美人简直是外交家般的能力,一句句话说得滴水不漏叫人正中下怀。

人才就是人才啊,一介女流之辈,却决定了汉朝的走势。

反观太子刘荣的衰败和毁灭,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太尉周亚夫最后的悲剧,这一幕多熟悉啊,胡宗宪好像也是这么死掉的。

大凡出色的武将,如果没有战死沙场,凯旋回朝的,都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下场。

前有韩信,后有徐达。

这么说的话,杯酒释兵权的赵匡义算是仁尽义至的皇帝了。

看景帝治国,还是那句话,皇帝不是人干的活。

难,太难。

不管家底好不好,百姓日子难,各部都喊困难;匈奴时时骚扰,各地封王又觊觎王位;回家吧,老娘又偏心弟弟。

这日子真是没法过。

汉朝前期还是很宽容的时代,门客幕僚,颇有春秋战国的遗风,人才辈出。

看了汉朝故事才觉得自己很没文化,看了没多少,已有金屋藏娇、死灰复燃、细柳劳军的典故。

或许封建制度还不够完善,那些时候思想还很自由,故事也多精彩。

如果觉得自己缺心眼,想脑补的筒子们,可以观看《汉武大帝》。

胡玫的这部戏的确不错,大气精彩,还有补心眼儿的功效,我正补着呢。

真觉得以前书都白看了,只是用眼睛看了书,没用脑子看。

 3 ) 《汉武大帝》:想飞的翅膀

   文 / 沉冰对于关涉历史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历史的外衣就应当包裹历史的身躯”(熊召政);一种认为历史剧应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邹静之)。

走哪条路更好见仁见智,分别秉承这两种观点创作出的作品都不乏成功的例子,怕就怕骑墙的态度,比如《汉武大帝》。

对《汉武大帝》的诟病主要集中与两点:与史实不符;对白太过现代。

争论只是创作者与观看者观念冲突的表象,且观众往往因为只负责表达愤怒,不负责理性思考而不能击中作品的要害,所以导演对大众声音的置之不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历史剧”和“历史”一字之差究竟可以给艺术创作多大的空间?

与史实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把这些完全交由史学家评判并不明智。

就像让法学家来看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看到的只能是作品在法律常识上的千疮百孔,但因此就否定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成就未免太过武断。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识,即大的历史脉络历史事件不能做丝毫改动,细节上可以发挥虚构。

因此《汉武大帝》中一些人物的历史命运与历史不符就变得难以容忍。

既然戴着“历史正剧”的枷锁(而非荣誉,因为它带来的更多是掣肘),就应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历史已风化为化石的骨架上附以血肉使之鲜活。

这也是我更赞同的一种观点。

借古讽今不过是拿历史的形式说现在的事,一则容易扭曲历史成为徒有其表的古装剧,二则容易主题先行,而主题先行是走不远的(金庸)。

纵然《汉武大帝》在历史问题上有诸多漏洞,但它作为历史剧无庸置疑。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剧?

历史是客观的,而艺术作品很难不搀杂创作者的主观评判,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客观地、艺术地展示那个年代的悲戚与壮烈,而后让观众各取所需、各自回味。

至于为封建帝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事的确存在,“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谄媚歌词即是明证,但从另一方面讲,叫嚣着剁碎这些狗皇帝的人也不见得高明,借古讽今或以今讽古都不足取。

你想用现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这些封建帝王时,他们早已化成灰了。

值得褒奖的倒是《汉武大帝》的大民族观,它并没有把匈奴作为正义的对立面来塑造,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给予了同样的同情和赞美。

捍卫家园的英雄永远被歌颂,背信弃义的叛徒永远遭唾弃。

漠北会战一节,导演的镜头对准的不仅是汉军凯旋的喜悦,还有匈奴惨败的悲壮。

诸如“历史剧往何处去”的问题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回答,因为学者们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真实性仍在争论不休。

我能确定的是,电视剧是任人指摘的小姑娘。

所以,《汉武大帝》不仅要应对历史学家的批评,还要应对观众的责难。

《汉武大帝》的尴尬恰在于妄图在《史记》《汉书》搭建的舞台上追求自由的、艺术的表达。

说《汉武大帝》不能不提胡玫,说胡玫不能不提《雍正王朝》。

显然,胡玫在转风格,由厚重扎实转向灵动飘逸。

滑稽的是,貌似扎实的《雍正王朝》依附的是以我浅薄的识见看来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不甚严谨的二月河的小说,看来空灵的《汉武大帝》根据的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正史。

学者对《雍正王朝》历史谬误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而它在观众中、在文艺界似乎享有不错的口碑,或许是因为它恪守了电视剧的本分——好看。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的精彩程度就略逊一筹,人物上,窦婴、田玢、窦太后的命运起伏也颇具可看性,可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隔靴搔痒,很不过瘾;剧情上,堆砌史料,较为松散,缺乏情节张力。

如果不能做到史实无可挑剔,又不能做到故事扣人心弦,那就怪不得观众怨声载道了。

风格的华美飘逸也不能算作《汉武大帝》的缺点,若论华丽很难有作品超过《大明宫词》,可它达到的成就有目共睹,并且无人去评判它在历史上的可靠度,华彩掩盖了一切。

错就错在《汉武大帝》还没能把灵动的风格做到极致就要顾及正剧的种种使命,结果两头儿不靠。

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编导,他们的尝试绝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新古典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创新。

现代化的表演、现代化的台词只是“新古典主义”旗下的表现形式,你可以不认同这种风格,但不能将其归为编导的无知。

胡玫作为一个中年女导演非常难得地努力在自己的作品里添加现代意识,这是一种无畏;是否无知,不可考。

反对白话式的台词,又不赞同演员念汉赋,说明观众的不满仅仅是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不符合他们心目中历史,不像历史。

至于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无心去考证。

台词的可笑是小事。

我当然不是为编导辩护,台词反映出的编剧历史功底的不扎实才是大问题。

导演用浅显的对白、眩目的打斗迎合观众,然而通俗何其难,结果是导演的努力与观众的口味相错位,作品被批评为武侠化、商业化。

编导也低估了观众。

偶尔写一句文言台词还要用白话解释一遍。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岂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被低估的怕不是观众,而是老子了。

作品的现实意义暂且不表,新古典主义的贡献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整部剧用各种方法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你可以说有些手法有待商榷,不可说创作者不用心。

摄影、美术、剪辑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尤其是大殿上的几场戏,对色彩的处理令人赞叹。

全剧没有系统的原创音乐,引用的音乐非常杂乱,日本能乐、西洋宫廷乐、通俗音乐轮番登场,每次听到用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电子音乐我都想晕过去。

对于这种做法我只能说胡玫很大胆。

通篇来看,全剧在结构上有一定问题,开头结尾做得很精致,中间有些拖沓,好比锦绣绸缎裹了一包稻草。

开头的空灵、忧郁,结尾的森然、阴沉倒更像我心目中的汉朝,崇尚黑色的汉朝。

导演力求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同样是因为风格转变的原因,尺度、火候把握得还不到位。

南宫出行一场过于煽情,有关刘陵的段落过于飘渺。

包括导演自己很满意的王美人性格的转变拿捏得也不够好,宋晓英把前面的隐忍表演得很好,轮到王美人阴谋得逞,表演该出彩了,她的才华又不知跑到哪去了。

那种嚣张那种狂喜从她的表演里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有我对她的绝望。

除了宋晓英本人能力的局限,剧本相关部分太薄弱也是重大原由。

还好我们至少还有陈宝国。

不论编导把汉武帝塑造得这么英明神武正确与否,从汉武帝作为一个人、一个角色的角度,演员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首先,陈宝国有严谨的创作态度。

开机前他几乎把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这么细致的案头工作很少有演员能做到。

其次,扎实的表演功力。

陈宝国是这样让人放心的演员,以至于导演把一个长镜头交给他,然后就可以坐在监视器后欣赏他的表演了。

他个人很享受表演的过程,对观众而言观赏他的表演也是一种享受。

陈宝国对年龄段的把握一直为我所称道。

也许装嫩或扮老都不难,难的是像他这样自然放松地演和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

少年的冲动无忌,中年的成熟老练,老年又像小孩一样不讲理,而这种调皮和少年时又有不同。

老年演到这份儿上着实不易,你只要看看老年的汉武和老年的卫子夫就会知道什么叫“判若云泥”。

一个潇洒可爱又老态龙钟,一个僵硬呆板、不伦不类。

陈宝国塑造的汉武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为人,他也会有悲伤难过;作为帝王,他的悲伤就是一种大悲恸,一种强势外表掩盖下的落寞。

从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武帝身为孤家寡人的寂寞,身为英明君主与身为父亲的人格分裂。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演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苦就是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如果非要说他的表演有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抹不去的宅门语言,那带着浓重北京味的语气词实在太像白景琦了。

其他演员或因角色限制或因创作枯竭略略有些乏善可陈。

即便是韩安国那样没头没尾的角色,孙飞虎完成得也较为出色;即便是素未谋面,我也要向为归亚蕾配音的曹雷老师表示敬意,归亚蕾的表演有曹雷一半功劳。

我一直在说《汉武大帝》的矛盾,这矛盾其实是娱乐与艺术的矛盾,沉重的历史与轻松的电视剧的矛盾。

《汉武大帝》想解决矛盾、挣脱束缚,然而历史之重、正剧之重岂能容许它自由翱翔。

这就是《汉武大帝》最大的尴尬。

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理念刚刚出炉一定是不成熟的,有方方面面的弊病。

受众的无情打击属正常反应。

但我想我能容忍这种新理念,也有耐心看着它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因为,想飞总不是坏事。

2005-05-08

 4 ) 《汉武大帝》:情感表达的暴力

最大的感受就是导演其实太过于暴力的去表达,有十分强大的欲望去呈现汉武帝在历史上创造的那些政绩。

当历史看,又不是历史,显得电视剧。

当电视剧看,又显得很历史。

情感表达的暴力。

不是视觉暴力。

电视剧和电影是娱乐的产物。

不能过于暴力的表达某一种单一的情感。

历史只能是借鉴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说,在把汉武帝作为娱乐电视剧表达的时候,如果能够给观者传达当年的历史政绩,那算是电视剧“额外”的收入,不是本质收获,胡玫老想表达汉武帝的东西表达的恢弘一点,很牛B的样子。

但是她也知道,历史靠那点历史学家来说,是说不清楚的。

为什么不娱乐一点,叫人笑,叫人思考。

而不是单纯的赞美。。

单纯的赞美造成的后果就是,很暴力的表达,很功利。

根本不用看,就知道结局和情节。

所有的战争场面的都是一路子:悲壮的音乐,很多马一起走路,或者奔跑。

这么多集,汉匈这么多场战争,画面全部是一样的,都是一次拍摄,多次剪辑,画面还有相同的重复运用,胡玫大导演的确是没有能力的啊!

以前大家只所以觉得拍的好,那是因为没人来拍这样的电视。

汉匈之战争在历史上具有这么大的意义,胡玫大导演都是镜头一扫而过,战争本来就是镜头的最佳对象,怎么能这样呢?

到了电视剧的最后,汉武帝变的多疑,做的事情莫名其妙,与他前面的一世英明完全不符合,很读事情都是不经过任何考虑就实施的,冤假错案不断,也葬送了可能在历史上,造成大仁政的太子刘据的死亡。

最大的错误还是在于导演,汉武帝犯错误,他也跟着错,为了表现汉武帝的错,导演的表达手法都是乱七八糟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想:汉武帝怎么会做这么荒唐的事情。

即使汉武帝再老,再多疑,也不会做毫无根据或者逻辑的事情,于是电视里面,很多事情就在导演毫无逻辑的情况下发生了。

卫子夫在历史也是一代名流,既然胡玫大导演那么急与表现所谓的历史,为什么剧中卫子夫却没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关键是,演卫子夫的这个人实在是像个小丑,表演的太差了。

年轻的时候,像个呆子和木偶,年老了像个傻瓜。

只有在争夺太子地位和权力的时候,才显得有点看头,这种效果就像是刘据,儒弱了20年,在最后一年枭雄了一把,到最后却自杀了。

不过,话说回来,卫家是悲壮的。

 5 ) 差点错过的好剧

难得佳剧。

虽然因为时间,许多地方拖了快进。

但在近年历史剧中,算是首屈一指的了。

虽然韩三平的那副八路军军事战争分析口气和搞法,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 剧本很厉害,人物刻画相当深刻,整体拍的也很大气。

详略得当。

虽然武戏相对较弱,但依旧给了人 封狼居胥 扬威华夏的波澜壮。

感觉这么大气恢弘的历史剧只有康熙王朝和这部了。

虽然听说大秦帝国也不错。

不过一直未得时间一看。

当然我怀疑 因为看了几集 精忠岳飞。

不得不让我对汉武大帝的评价挺高了一个档次!

对比出强弱啊!

 6 ) 师

《汉武大帝》里汉景帝和汉武帝在雨天里各送了一次老师,俱极精彩。

历史上两个皇帝是不是真那么有情义,大概做不得真的。

但晁错与卫绾都是一个好老师。

汉景帝对晁错说:“您说过,若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不顾身家,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必然品性。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好壮丽的人生!

晁错的天真与急躁造成他的死,而且还是死在自己学生的手里。

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是不怕死的,这大概就是岳飞所说的官不畏死吧。

汉武帝在雨亭前送卫绾说:“朝中熙熙,多为利来。

宫中攘攘,多为利往。

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

”真的让人很感动。

我甚至玩笑地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很猥琐地认为,自己如此不出息,是自己并未遇上一位明师之故。

只是如今老师的低贱却是真切的,近代以来所谓的革命不仅真的革掉了许多学者的命,也革去了他们的尊严。

对老师的歧视是从上往下的,因为一个想要愚民的国度只需要养一些善于舞文弄墨,粉饰太平的狗就可以了。

那些儒家对于至善的追求而让我感动痛哭的“视死忽如归”的绝世风度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大义,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臭狗屎罢了。

 7 ) 汉武大帝优缺并列

先谈优点吧,这部剧的选角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卫子夫平阳公主等人实在是没的说,选角几乎没啥缺点。。。

尤其是我天生富贵的霍嫖姚!!!!!!!

还有服装发饰,现在真的是很难看到这么正的汉服造型,同样有横店取景却比那些拍着汉剧却透着花红柳绿廉价气息的影楼风强得多多再来就是取景了,汉宫取景横店焦作,还有汉匈战争的取景,确实拍出了大汉民族的气魄主题曲和插曲《等待》、《千百年之后还记得谁》都是韩大王的名曲,剧里匈奴人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好了。。。

接下来到缺点了,优先吐槽剧中配乐,部分配乐中的西洋元素纵让人觉得跟剧情不搭第二是台词过于白话,emmmmmm。。。

好歹是汉朝吧。

台词的错别字有点多了。。

编剧堪忧。。。

第三配音也是一大问题,里面出场人物众多,可是配音来来去去就几个,有的时候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声音,虽然配音阵容里有大神李立宏,听着听着就串场舌尖上的中国了。。。。。。

第四后期配音与演员台词不搭。。。。

其实我很想知道演员在现场演的时候到底讲的是什么第五剧名虽然是汉武大帝,但是剧集开头确实从汉景帝七国之乱之前前前开始讲起,这个节奏就有点略慢了,到了后面武帝巅峰时期该详细描写的河西之战、漠北大捷、霍去病封狼居胥等等安排的篇幅稍显仓促。。。

霍少的瀚海之旅居然被一句台词概括了= =第六战争场面有点省经费了。。。。

漠北之战中汉匈双方都是以万计的兵力投入,可拍出来让人感觉到只有几百人在打架。。。

尤其取景在广阔草原的时候更明显总的来说汉武大帝这部剧好坏参半,相比当下的电视剧来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以“历史”“电视剧”的标签去评判下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就好比一个蓬头垢面的大美人,只要稍加修饰便能惊艳四方。

 8 ) 我爱看《汉武大帝》

2005年初,每天晚上,只要我不上晚班,我都津津有味地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

如果哪天因为上晚班耽误了,我就一定要在“午夜剧场”(晚23点——24点)中补上。

为了配合看这部电视剧,我还看了《史记》、《汉书》的有关章节,挺有意思。

《汉武大帝》整体上的恢弘气势,细微之处的巧妙雕琢,表演上的炉火纯青,引起了我的兴趣。

汉武帝真是雄才大略,在文化上很有建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招纳贤才,建立太学;对宫中以窦太后为主的保守势力,他也很策略地进行了斗争;坚持改革领导体制,不拘一格,提拔下层的有识之士,使新思想能够贯彻下去;在对匈奴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结束了有汉以来受匈奴人欺负的历史。

这部电视剧人物众多,我挺喜欢卫青,他从一个下人成长为一个绕勇善战的大将军,在作战中很有智慧。

他不喜欢阿谀奉承,不依靠皇后姐姐,总是凭真本事上升。

霍去病,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出生牛犊不怕虎,对皇上也敢提意见,英勇善战,立下了霍霍战功,只可惜死得太早了。

汉武帝在提拔他们的问题上也很有魄力,不拘一格,不计较他们出身低贱,只看他们的才能,表现了汉武帝的伟大。

我发现这部电视剧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韩磊的主题歌《等待》、《最后的倾诉》,唱得很让人爱听,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情感、亲切的魅力和无拘无束的音乐风格,音域广,酣畅豪迈,洒脱不羁。

他的歌声,把汉武帝时代的英雄们一泻千里、辉煌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播完后,我买了《汉武大帝》的歌曲磁带,还津津有味地听韩磊的歌曲。

 9 ) 自古名将如美人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我不愿看到卫青墓的衰败,就像不愿看到长阶前将军告别的白发。

只是如果真的不看一眼,又舍不得。

——题记曾经有段时间,常常莫名地想到《寂寞下马陵》。

那是一位朋友的文章,我没有看过内容,单单只记得这样的名字。

我想,应该是关于某位将军。

最近有心去找来看了,带着能应验自己所想的念头,却不免失望。

原来《寂寞下马陵》讲的是刘彻经过董仲舒的墓,常常下车来看。

而究竟,有没有下马陵这样的地方?

早年去西安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三国。

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敲过那里的暮鼓晨钟,而我想到的只是自己站在诸葛曾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常常只奔着一点星火而去,兀自认为那之前或以后,都是一片晦暗。

从长安不再是帝国之都开始,好像我就对历史失去了兴趣。

如果说,某个地方在你心中是别样的,那么一定源于你对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引发共鸣,倾注情感。

比如当我了解到历史上的玄奘,才明白大雁塔来自何处。

西安,承载着太多秘密。

关于西汉的那一段,也不单是“马踏匈奴”足以概括的。

可人们对于历史,总有自己偏爱的一处,就像人们提到匈奴,首先想到的是少年霍去病,就像太史公在对李广的评价里说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话。

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而试图弥补那些已成史实的遗憾。

我也有自己的偏爱,而我对西安的偏爱,那一点星火始终停留在汉以前。

人总是对与自己相异的事物产生好奇并探究,所以我没有喜欢过大明宫开放的牡丹。

我想象秦汉时候长安的街市,马蹄踏过扬起的尘土足以隐没一个小小孩童的身影,而那时的人们总是一派灰头土脸的古拙,却让我觉得真实而鲜活。

“自古名将如美人”也是我在朋友那里看到的一句昔日感慨,却不曾想,今天我也会如此唏嘘。

“自古名将如美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下一句,只想到“朱颜辞镜花辞树”。

辉煌与明媚总是短暂,大约可以说,将军下马后,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咸的人生。

人生那么长,不可能天天在打仗。

我所认为的寂寞下马陵,是关于某位将军的故事。

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人们最关注的其实不止是历史的原貌,而是那个原貌是否是与自己心底里所想的重合,那一种感情是否能得以应证。

那么,真命题其实不是史实,而是愿意不愿意。

历史是冰冷的,利益之争是不变的主题,个人的力量和光辉相比之下显得微茫而无助,所以有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凄凉。

历史又是温暖的,当时过境迁,人们谈笑间说起那些故事时,再复杂纷繁的历史背景不过只是渲染人物个性与品质的陪衬。

于是我们心中的将军或美人,都定格于他们最灿然的那一刻。

我们之所以喜欢历史,是于现实中难觅知音吗?

我从没有想过原因,或许只是习惯。

远没有朋友概括得那么震撼:“真正爱历史的女人不多,大多女子都不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更谈不上赋税兵役战争吏治。

但喜欢看历史的女人却又是多的,因为过去的故事和人在时空里赋予了现实所不能有的安全感。

于是,可以恣情的一往情深,甚至一厢情愿。

在想象构筑的故事中,真正构成历史的骨架都成了背景。

而正中,只有他或者我们,容不得别的枝枝叉叉,容不得看上去有些愚蠢和漫不经心的打搅,容不得别人探究或者猎奇的目光。

女人,终究是自私的,无论是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还是想象中属于自己的。

”只是时光尽去,许多东西都变得淡淡,只是淡淡的相随于习惯。

我相信最美好的东西不在史笔下,也不在后世杜撰的故事中,他们真实平淡的存在过,却又如云烟般悠远地飘散了,但是时间和空间仍不能阻隔偶遇,很微妙的感觉,就像我莫名地想到下马陵。

我佩服史笔的惜墨如金,但是那些只言片语引申出的无限可能常常使我觉得冷飕飕的。

再加之后世的推论、佐证,更加寡味了。

原来,我们只喜欢自己杜撰的故事。

我觉得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就很好,越是坚韧的信仰,越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来源于越是纯粹的人生观。

我们常常揣测历史人物的高明睿智,只是没有温度,也不足以温暖人心。

所以我们更喜欢“无怨无悔”的人,更喜欢听他说“臣历来习惯于背对名利而面对强敌”。

“汉朝没希望了,汉朝人不爱自己的马,不爱自己的女人”。

我们从这些话语里感受他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于是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成为故事里的将军。

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将军下马以后的事,那些于潮汐间隐匿的悲喜。

江河总是波澜不惊,不知道是否终能归海,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其所能地奔流。

总有许多史笔未记之事,总有许多人们不知道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

而我们只需相信,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里,他是一个有过微笑也有过眼泪的将军就足够温暖的了。

无论战争或和平,无论出塞的公主,还是远征的将军,都不曾填满过人心不足的沟壑。

人说,他们不过是主宰者手中或温婉或强硬的一枚棋子,也许是吧。

当我们驻足边关,放眼荒漠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牵扯出那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幽叹。

诚然那温婉的身影背后同样是悲壮的,诚然那策马长空的矫捷背后同样是凄切的。

好像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一样的荒芜,广袤的天地与风沙,似乎我们可以更接近他们所看到的,可是我们不清楚,同样是没有头绪的青春,他们远行的身影为何如此从容?

昭君的琵琶还在风沙声中缱绻吗,那么还有将军的长啸呢?

我在想,有没有一种乐器是属于将军的?

是埙吧,那一种低沉的思乡曲。

好吧,他们都是不许人间见白头的,那么也请允许我换一种说法,他们从来都不曾老。

 10 ) 历史归根结底是悲剧和无奈

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历史剧拍摄出来,倒不在于其中的场景、服装、道具、情境多么符合历史真实或接近考古学家研究的结论。

比如到底汉代人是说“诺”还是说OK,汉代宫廷女人的发型是不是像如当年引起很大争议的那样好似瀑布一般。

也不再于依靠恢弘阔大、千军万马临阵厮杀的战争场景大做文章,来追求史诗般的画面效果,当然所视听感受上来说这点非常重要。

但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艺术感受性上来说:好的历史影视剧应该能够把属于历史最本质的意蕴拍摄出来,即历史归根结底的悲剧无奈感。

当现实成为历史,历史幻灭为尘埃后,一切过往无一不渗透着浓重的悲剧性的宿命感受。

欢喜团圆只是历史的侧面和背影,而幻灭离散才是历史残忍到最真实的表征。

从这一点上来说,《汉武大帝》还是将孝景、孝武两代帝王中的悲剧与无奈拍摄了出来。

晁错、郅都、刘荣、陈阿娇、窦婴、包括钩弋夫人,他们的毅然赴死、引刀自裁、绝笔自挂、冷落长门、无辜被杀既是帝国前进的车轮无辜碾压下的无奈生命,也是君王贵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的狰狞不仅是展示给我们一大批贤良忠贞被无辜地流放冷落或砍头腰斩,而且是明明知道他们的方正刚毅,而汇聚了各方阴暗狡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势力形成的强大的历史合力把人逼至绝境。

明明是好人,恰恰是好人才不能够活下去。

卫太子仁爱敦厚却被逼至死、李将军忠君骁勇却成了杀敌的诱饵。

历史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用好人的生命付出代价,这既是历史的残忍与无奈,也是政治的冷酷与现实。

把这些感受传达给观众,就能算得上是成功的历史影视剧。

死,可以带来悲壮。

活,也可以演绎沧桑。

某种程度上来说,经年度日的活比痛快的死去更能激发起年华老去,万物归土的悲悼。

汉武大帝和卫青霍去病的君臣际遇是一段历史佳话,当皓然白首的卫青踉踉跄跄地爬上石阶去参拜同是苍然白须的陛下时;当惺忪弥留之际的刘彻魂归大漠,脑海中闪现出年轻时的卫青霍去病金戈铁马的身影时,观众感受到的是岁月磨研出的沉重的沧桑感。

同样,窦太后死前嘱托给刘彻的那番话,武帝死前的托孤,卫青不停地念叨他骑奴的出身。

那些稍经人世、多少体味了尘世的酸苦的人们不难从中看到这些历史身影背后折射出来相似的心路,喟然长叹后从历史的悲剧中获得不可名状的精神力量。

历史的饱满丰富和莫衷一是在于,很少有人是穷凶极恶,罪无可赦的,他们表面的冷酷与残忍,背后也有着慈爱和温存。

城府极深的王太后隐匿了刘荣的遗书,害死了郅都和刘荣,但她小心翼翼为了皇子刘彻,低调做人也能博得我们的同情;我们也可能对窦太后的干政忿忿不平,但她死前的一番话也让观众原谅了她的顽固和冥顽。

所以知史而明智,而看透了历史深邃处的悲怆则更让人明澈生命的价值。

任何生命归结到最后都是悲剧性的,是消逝、是无奈、是感伤,但博大和深沉已注定。

这不仅仅是汉武大帝,一个帝王的人生,博大和深沉也属于每一个历史个体。

看《汉武大帝》是为了配合阅读司马迁的《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的太史公曰,写道李广“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每次看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悲哀。

电视中的李广虽是一个较为傲慢的将军,但忠君爱国、骁勇坚毅,无奈时运不济、李广难封,汉武大帝对史记李广之死也有了改写。

大将军卫青让他只率五千骑兵作为诱饵陷入匈奴阵中,战死得更加悲壮。

读史可以学习做人,这一点卫青的为人和做事非常值得思考和学习。

从技术层面来说,音乐、音效的使用也大大浓化了悲剧感受。

韩磊的几首插曲浑厚悲壮、撩人悲绪。

《心灵睡过的地方》、《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等歌曲,尤其是老年卫青和汉武大帝相见那段,也是极具煽情效果的。

《汉武大帝》短评

民,弱则尊官,放这个让你有点盼望,xn

10分钟前
  • 副队长供货商
  • 很差

tv

13分钟前
  • xinweiaxin
  • 推荐

景帝昏招迭出,武帝过河拆桥,这么多英雄人物在历史中走个过场,却没几个人有好下场。此片拍出了汉武帝一朝的雄壮气势,比较忠于历史,对汉武帝个性上的缺点也不回避,可惜每个人物的刻画比较浅,窦太后和韩安国演的不错。40集以后打匈奴还挺好看

16分钟前
  • magic_77
  • 还行

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电视剧细节败笔太多,粗糙,陈宝国的这个汉武帝和他的嘉靖皇帝完全是一个模式啊。

19分钟前
  • 忘川
  • 还行

漢景帝部分完成特別好,漢武帝部分大爛,能把他從極端之惡寫成平庸之惡真是相當了不起。採辛德勇視角我以1996版為正確示范,拍得一般但至少人設不離譜,情性物事近似我所悟見彼本身。

24分钟前
  • 蓨縣純嘏
  • 较差

配音很差。。。

27分钟前
  • 好好养自己的晒
  • 还行

全方位的凑合、崩塌 。最可怕的要数台词和音乐,编剧一人实在力有不逮;作曲脑子真的是进水了,可怕至极……《雍正》有多精致,这剧就有多拉胯

32分钟前
  • 波拉客
  • 较差

卫青好帅啊

36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38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汉武帝X卫青 那时你给我一个笑脸 我就心跳一辈子...

39分钟前
  • 低绿
  • 力荐

总算他娘的看完了!!!累死了~~~虽然有些台词比较雷,但是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41分钟前
  • Jennifer李噗噗
  • 推荐

叙事拖泥带水,配乐乱七八糟,尤可怕的是台词,又穿越又雷人,编剧是革命剧写得太顺手了吧,西汉帝国人人都一口毛语体,我都恨不得亲自提笔替他逐句润色!布景、道具、服饰做得那么考究,可一张口就跟在演少儿频道似的!镜头东施效颦,处处模仿张黎,可水平和大学生作品差不多!注水也太丧心病狂了吧!

44分钟前
  • 焚琴客
  • 还行

权极高而昏?

49分钟前
  • 爱吃萝卜的酸菜
  • 推荐

前20集就耗尽了耐性

53分钟前
  • 蛮荒之地
  • 较差

康熙王朝挖掘出来的新类型。

55分钟前
  • 时光小偷
  • 很差

这么多年了,还是觉得很难忘记《汉武》中的每一个人,很难忘记仲卿。

59分钟前
  • Evelyn桃桃
  • 力荐

演员表演和场景调度非常出色,七国之乱、田窦之争和征讨匈奴等几个部分的情节流畅,脉络清晰。可其余剧情多显零散、仓促。后期配音大篇幅的修改台词,结合混乱甚至略显怪异的剪辑,除过少数审查原因,我想似乎更多地表露了后期制作在试图弥合前期拍摄时剧情的断裂和硬伤,看得人好不辛苦。

1小时前
  • 仙剑风晨
  • 还行

叙事是裹脚布。拍摄是臭抹布。配音是驴唇不对马嘴,好像中文配音的外国电视剧。

1小时前
  • smalldie
  • 较差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1小时前
  • Qing
  • 力荐

评分虚高了,台词真心很差,配乐也很莫名其妙。女性角色的戏份都很虚浮,完全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1小时前
  • 烟视媚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