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分子的标志,从这个标准来看我还不够有知识,因为今天之前我连一部他的电影都没看过。
刚才好不容易看了这个《赛末点》,却被告知这是最不伍迪艾伦的一部电影。
单从《赛末点》来看,伍迪艾伦不是那种大师范儿,拍出来的片子不是气势恢宏的巨作,如本片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小品,用明快的节奏讲述了一个俗套的故事,后面一小部分则略有了点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和黑色幽默。
伍迪艾伦电影的给人的感觉跟他本人给人的感觉似乎差不多:就是一个渊博幽默的老头,会跟你轻松而睿智地交谈,可能还有点小猥琐。
这样的风范,不会给人太大的压力,却依然充满启发性。
表现在《赛末点》中,这个穷小子受富家女垂青进入上流社会,却又在情欲的驱使下偷情的俗套故事的上半段异常波澜不惊,但影片的节奏明快却并不着急,一段一段扎扎实实。
既不像商业片那样赶死赶活,也不像文艺片那样慢吞吞地抒情。
这其实相当考演员的表演功力,起码这部片里演员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一心向上爬的穷小子的很多细节的表现都让人感同身受,这也就让观影者不至于觉得无聊,正如前述:没有艰涩和弘大带来的压力,但却充满启发性。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对于网带球的独白引出了一个核心词:运气。
当Chris铤而走险却漏洞百出地杀掉了Nola之后,“运气”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点题,甚至连形式上也跟网球差不多:抛出的戒指碰上了网,弹了一下最终落到了这一边,恰巧让人捡到使得Chris脱罪。
网球里的运气球可能会决定胜败,而人生里的“天命”,往往能决定一生的成败和生死。
这自然是伍迪艾伦身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动宿命论观点,而这样的宿命论恰恰是希腊悲剧的精神。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当所有人开心地逗着孩子的时候,脱了罪的Chris却还是心事重重,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因杀人获罪,他的一生却还是得宿命般地纠缠于痛苦之中,这是更强烈的悲剧感所在。
事实上,本片的核心词的确是“运气”,但不局限于那个决定Chris生死的那一掷的运气。
有一个场景是四人吃饭,当Chris表现出他对运气的看重时,Chloe和Tom明显很不舒服,马上岔开了话题。
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一个穷小子在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一定会想到的问题:我比你们聪明,也比你们努力,但为什么我们面临的情形是如此不同?
我得窘迫地努力融入你们?
这就是另外一个更加无能为力的“运气”了:投胎的运气,正如身为中国人我们的运气都比较差一样。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运气的可怕还不在于物质境地的差别,甚至不在于精神层次的差别:出身卑贱的Chris依然可以爱好歌剧绘画之类的高雅艺术,依然可以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趣的是他杀Nola的脱罪策略明显学习自《罪与罚》),尽管这样的爱好可能有迎合的部分。
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辅助,Chris几乎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上流社会。
但出身这种运气最让人无能为力也最具悲剧性的在于,你的出身会不可逆转地铭刻你的心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身边不乏城市和农村出身相结合的婚姻,而他们婚姻最大的危险恰恰在于对于生活基本理念的差异。
Tom和Chloe出身富足赋予他们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异常健康的心智:在爱情上忠诚而洒脱,对待朋友也很真诚。
而Chris身为一个出身卑贱却一心向上爬的穷小子,面临着出身高贵的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窘迫和丑恶,心智是很难健康的,同样的还有被父亲抛弃的Nola。
无论对于Nola还是Chloe,Chris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爱情,或者没有衣食富足的中产阶级眼中的爱。
他跟Nola是一种极端饥渴而野蛮的情欲,一看就挨过饿或者试过非常想要一样东西而不得的滋味。
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Chris的生命中,他不可能像Chloe一样把爱情放在第一位,这也就决定了他的决绝的选择,以及无论能否脱罪都悲惨痛苦的人生。
所以出身是最无能为力的运气,也是最大的不公和许多人的悲剧来源。
用不太反动的方法来为宿命论正名一下:宿命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
当然不能用出身来为Chris的行为开脱,无论怎样他都让人唾弃。
但抛开道德的批判不谈(这也不是本片所关注的),我说的具有启发性还在于,我们好像都可以从Chris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
大多数人出身都跟Chris一样出身卑贱,也都希望能向上爬(也许大部分人甚至没有他坚定和聪明)。
而他的很多特质和性格缺陷,在我身上也找得到:Chris特别喜欢悲剧,他的眼神里也总是透着愤怒和悲伤,这样的悲伤在他和臆想的鬼魂对话时得到了诠释,他说,如果我被定罪,反而会让我对这个世界有点希望,因为还有公平。
这是一种极致的悲伤,他的极端和可憎,都来源于对世界的绝望和愤怒。
而我也出身卑微,我也希望出人头地,考虑到国别因素,见识的世界的残酷和绝望也不会比他少。
所以我也特别喜欢悲剧,我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悲情气氛中自怜,然后有一种混合着自卑和自信的坚定和决绝。
Chris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悲剧,他的宿命也许有一部分也是我的宿命。
这是一种不让人愉快的代入感,这就是我提到的启发性,尽管是让人悲观的。
但我们毕竟不同,因为我相信,无论何时我都会坚守着人性的底线,无论何时都坚信美好和希望一定会出现。
面对种种丑恶不公和磨难,保持健康的心智很难,但一定可以!
这就是我和他的区别,所以我的宿命不会那么悲惨。
影片主角Chris是个穷小子,但他不甘于这个身份,于是想要通过当网球教练来接触上流社会。
他做足了准备,除了漂亮的推荐信和精湛的网球技术,他还打算在精神上武装自己,因此他让自己看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影片开头的一系列场景,你就能看出来,这个人不仅是想接触上流社会,他还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的目标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获得一个位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面对来自上流社会高富帅Tom的邀请,Chris当然不会拒绝,他说“I love opera”,不过,鬼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热爱歌剧呢。
反正借着看歌剧的机会,他认识了高富帅全家,并且一不小心就俘获了Tom妹妹Chloe的芳心。
Chloe,一个爱耸肩的富有姑娘,从见到Chris起,她的目光就没离开过他。
一起逛了一次街,看了一部电影之后,两个人就在Chris租来的公寓里发生了关系。
不过,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Chris的目光几乎不曾落在Chloe身上,尤其是在他遇见了当时Tom的未婚妻Nola后,你会注意到,他看Nola的眼神充满了欲望,就好像他随时都可能扑倒Nola,来一场剧烈的性爱。
但Chloe这个傻姑娘,从头到尾都不曾发现这一点。
这让我觉得,如果Chloe不是出生在一个极其富有的家庭,她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傻大姐吧。
作为一个女人,她居然丝毫感觉不出来枕边人是否爱她。
唯一一次对Chris的怀疑,是在Chris差点要向她坦白和Nola的婚外情时,但她很快就被Chris的三言两语给说服了,甚至最后还要去安慰Chris说她因为备孕的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从Chris的巧言令色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操控他人的人。
他很聪明,他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他要进入上流社会,他就必须要讨好他们,正如Nola说的“八面玲珑”。
他的讨好也很聪明,他总是表现得谦逊得体和感恩,但又不会显得过分卑微,例如,他会说“我来付我那一份的钱”,或者“下次我来付钱吧”。
婚后,他在面对Chloe动不动就说,“爸爸会很愿意帮助我们的”时,他也总是表现平静,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总之,他看清了也默许了这一点,他很清楚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是Chloe的丈夫,如果这份关系不在,他就只能再回到穷小子的身份里去,那么所有努力就都打水漂了。
Chris对他人的操纵还体现在后来偶遇Nola时,他面不改色地跟妻子打招呼,悄声地对Nola重复“say your phone number”,直到Nola轻声说出来。
你看,他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对方,感觉对方是否可能拒绝自己,只要感受到有一丝被接受的可能性,他就绝不放过,难怪Nola第一次见到他就说他“aggressive”。
不过,Chris还在犹豫,他当然没有意识到他在犹豫,我认为他和Chloe之所以尝试许久仍无法拥有孩子,除了他们之间缺乏爱的花火之外,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是Chris的犹豫,也就是他在身份上的摇摆:做富人,当然很好,有花不完的钱,可以住大房子,来去有司机接送,生活平安喜乐,但是也过于保守缺乏激情,压抑憋屈不自由;回到平常百姓的身份,又处处受限制,必须要极其努力才能获得理想中的人生。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身份对于Chris而言都不太自由,所以他很犹豫很纠结。
对他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富人目光所未触及之地拥有一个隐秘的世界,在那里,他是主人,他可以暴力地撕开性感女郎的上衣,在激烈的性爱中充分显现他的力量。
不过,他差点就搞砸了,他居然让Nola怀孕了,而Nola在经历了上次和高富帅Tom的失败感情后,显然也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经验,她只看出了Chris的八面玲珑和攻击性,却没有看出Chris缺乏爱人的能力,她居然用孩子及公开两人关系来要求和威胁Chris!
在Nola不怎么聪明的逼迫下,Chris没用多久就下定了除掉Nola的决心,同时要除掉的,也包括他自己尚在Nola腹中的孩子以及一个无辜的独居老妇。
所以,实际上Chris要除掉的,是那些知道他真实身份的秘密的人,杀死他们,象征着杀死他穷小子的身份。
这时,Chris已经不再摇摆了。
截至影片的结束,Chris都是幸运的,他这漏洞百出的谋杀虽然引发了怀疑,却因为偶然的意外被草率地放过了。
这之后,他终于和Chloe拥有了自己的孩子。
在影片的结束,Chloe一家围在新生儿周围,热烈而兴奋地畅想着这个孩子的未来,Chris却一脸漠然地倚在墙边。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Chris这个人是行动上的巨人,情感上的矮子,他压根儿没有爱人的能力,他也不可能爱上任何人,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善与恶,没有美与丑,有的只是渴求和欲望。
当他的渴求和欲望与某些人当时的需要契合时,他们就能暂时友好相处;而一旦其中一方的内在发生改变,冲突和戏剧就开场了。
例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Tom和Nola,Chris和Chloe,Chris和Nola这三段关系的开始和结束都与双方的内在需求有关。
在Tom和Nola中,Nola是一个刚来伦敦试图发展自己的演艺生涯的性感女孩,Tom则是一个帅气多金的体贴大男孩,前者彼时急切需要一个落脚点,后者则需要一些异于上流社会的刺激元素。
如果你仔细看电影,就会注意到Tom在Chris前毫不避讳提及Nola的性感及其对男人的诱惑。
但一般来说,男性不太会在另一个男性面前刻意显现自己伴侣对异性的诱惑。
我们再来看看Chris和Chloe,Chris是一个来伦敦打拼的穷小子,他迫切需要快速进入上流社会,而Chloe是一个与父母关系非常亲近的年轻姑娘,她缺乏独立性,她依赖于她的父亲,她需要的是一个美貌性感又不失稳重的男性,所以,这样的组合何乐而不为呢?
Chris和Nola的关系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Chris和Nola都出身寒门,都来伦敦打拼,都想在这个名流云集的地方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他们也都美貌性感(其实我觉得Chris这个演员长得很怪啦),都了解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而且他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就都看到了对方内在最为核心的特质。
写到这里,感觉用“孽缘”来形容这段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两人发生关系是必然,关系破裂亦是必然。
相互吸引时,则干柴烈火一点就燃;需求升级而对方无力满足时,则恶语相向,甚至大开杀戮。
看来Nola也是一个傻大姐,在她和Tom的关系里,她想维护自身尊严,不愿向其家庭妥协;在和Chris的关系里,她也没能看清一个依附于岳父与妻子的偷情男人无法给予她和孩子身份。
这样看来,哪里有什么一见钟情,不过都是臭味相投。
最可怕的是,人的口味是可能会变的,要是机智点聪明点,或许能另辟蹊径;但要是陷入了感情漩涡,只知道你侬我侬,那就真的完蛋了。
不理解那么多人羡慕甚至鼓吹威尔顿的幸运,他真的幸运吗?
我觉得剧中每一次提到luck都是深深的讽刺。
威尔顿杀掉的,不仅是邻居老太太,还有诺拉,还有自己未出世的孩子,更是自己人格中的最后那一点真实感和人性化。
诺拉代表欲望,代表原始的冲动,甚至是搞砸了的畸形的爱情,但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和诺拉在一起是更真实的,更在场的,他不用在自己看的书里寻章摘句作为和别人的谈资,不用假装享受豪华的假期和期待悲情的歌剧,不用为了他不喜欢的做办公室的工作焦头烂额,他和诺拉在一起,考虑的就是爱欲。
通过多次镜头中的对比,我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看见其他人是其乐融融,而威尔顿一个人寂寞,迷茫,冷清,躲闪,疲惫。
他的状态就是分明的“不在场”,像个行尸走肉一样,甚至对自己的刚出生的宝宝都没有欣赏的欲望,对工作也没有兴趣,他自己也知道是靠老丈人,自己对签合同谈生意就是走个过场,对妻子哪有什么柔情蜜意和关注,一直电影里表现的都是妻子对他的爱吧,偶尔一次男主说给妻子买了她爱看的歌剧票还是为了掩饰自己掉在地上的子弹?
他不知道羡慕诺拉多少次了好嘛,虽然她一次次试镜都失败,但是他的眼里都是心疼,这像极了他曾经打网球想出名但每次都淹没于人群中。
他今时今日所取得的地位越高,他面对诺拉就越无所适从。
他一直说自己想achieve something,是有一些对人生的不甘心,不得志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随着后来在公司里步步升迁而有好转,他也并没有获得那份对热爱事业有所成就的满足感,自豪感。
他真的lucky吗???
杀了三个人,也杀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他真的会幸福下去吗?
再去看歌剧时会不会想起死去的诺拉?
下暴雨时是否会想起那份草地上的缠绵?
孩子慢慢长大他是否会想象诺拉和他未出生孩子的眉眼?
这是个价值多元的世界,你大可以鼓吹lucky,但是lucky绝对不是所有价值中第一位的,它只是给你开了一扇窗,给你更多实现自我,探索世界的可能性,它不等于成就,不等于幸福,不等于圆满,luck的随机性让我们忽略了太多努力的价值与追寻梦想的勇气,打心底认可自己的畅快。
最后,如果这份luck无法带给你生命中的幸福感,平静感,满足感,那我宁愿叫之“doom”
人这一辈子,靠的是什么?
小时候老师说,靠的是99%的努力和1%的天才;准备高考了,父母说,你要坚持,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天赋其实很重要,尤其文科,没那么点感觉是不行的;工作若干年后,暗暗明白贵人相助的重要性,于是学会周旋和不是那么违心的奉承。
现在,伍迪·艾伦说,运气,运气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重要。
运气好了,就算杀了人也可以逍遥法外;运气坏,就算你攀上了高枝傍上了大款,也还是会别人一脚蹬掉一无所获。
运气决定一切的成败——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很冷的看法,所以不能过早输灌给小孩子,只有成功或者失败的大人们,在《赛末点》的一惊一乍中若有所悟,觉得确实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每年國際電影節都進貢一套woody allen, 今年都不例外. 近年幾齣戲, woody已經沒有再參演自己的電影, "match point"絕對是他的回勇之作, 依然是woody的抵死幽默和一個認真的課題, 但woody又到了另一個境界了, 看上去, 整套電影真係不像woody allen."match point"的大前題就是運氣, chris和nola的背景相若, chris放棄了自己喜愛的網球, 命運卻又安排他遇上富家女, 從此平步青雲, nola追尋自己的夢想, 她不斷努力, 可是最後落得的命運是演員當不成, 又被富家子拋棄, 可見兩人命運上之差異. 然而woody allen嫌還未夠喉, 再將電影扭轉成一套凶殺片, 當chris和nola發展了一段肉慾關係, 及後發現nola懷有自己的骨肉, chris怕她毀了他的人生, 竟殺人滅口, nola的下場是無辜的死去, 雖然警方找到nola的日記中滿是chris的名字, 探長亦從夢中得到破案的啟示, 而chris的命運竟然是取決於一枚介子, 正正道出什麼是運氣. 而chris最後向亡靈的懺悔 (很超現實的一幕) 和全片, 就是"罪與罰"的體現, 看這套片就像看一篇論文, woody allen怎樣用"罪與罰"這悲劇去說明人的命運, 貼題之餘, 又充滿著黑色幽默和緊張的情節.演chris的愛爾蘭演員johanath rhys-meyer比起"bend it like beckham"和"velvet goldmine", 無論外貌與演技都成熟了不少, 演殺人前後的那種反應神態為一絕, 最後一幕眼望遠方的深幽眼神可見開始有內心戲的功力, 不過間中從他眼神和腳步亦可找到一點點年輕時在velvet goldmine那種的輕浮狂放和媚態. 至於scarlett johansson, 第一套看她的電影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 那時她廿歲未夠, 演一個傾慕一個中年男人的年輕女孩, 絕無怯場, 之後與"american beauty"的thora birch拍擋的"ghost world"就發揮機會不多, "lost in translation"中被sofia coppola拍出那股氣質後, 被公認為其中最潛質的年輕演員, 今年才廿歲, 在"match point"中的性感角色, 完全應付有餘, 相信她以後在影壇還有排玩.片中採用歌劇為配樂將演員內心掙扎的一幕幕更深地程現出來, 又令我對歌劇起了一點點興趣.
好的爱情收梢是怎样的呢?
接吻与拥抱?
鲜花与白纱?
好的电影是怎样毁灭这幻觉的呢?
砰砰。
那声枪响让我醒觉。
我不仅仅在电影里。
我在现实里。
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儿实在很现实。
他做出的不是一部剧。
他做出的是现实。
现实不是甜美蛋糕,有樱桃装饰。
现实可能是一张5毛钱的大饼。
硬的可能会噎到喉咙。
可是总是要吃下去的。
看伍迪艾伦的片儿总是要把自己放空。
彻底放空。
什么预期都不要有。
因为这个老头儿端出来的总是和你想要的不一样。
你以为这不是爱情?
他说不。
他看自己妻子眼神永远平淡无波。
他看她的眼神一直充满火焰。
告诉我,谁羡慕平淡无波的爱情?
谁拒绝得了漩涡的拉力?
发自内心的说。
诚然他是爱她的。
爱她身体的性感。
爱她的嘴唇。
爱她身体里潜藏的与上层社会的不和谐——与他自己一样。
自卑又骄傲的粗糙一面。
于是他愿意不惜一切得到她。
或许只是身体就够了。
那是爱吗?
那是身体的一种疯狂。
可是这种疯狂本身足够有诱惑力了。
爱不也是一种诱惑么?
谁人区分的开?
你以为他在说爱情?
他说不。
男女主角成了好事。
一对壁人。
但是。
然后呢?
她开始纠缠。
开始索取无度。
向他要安全要婚姻要稳定。
像所有的小三儿一样。
仗着受宠。
错误估计形势。
一闹再闹。
他开始惶惶不可终日。
爱情像水草。
缠绵的时候美。
真的缠身不放就渐渐缺氧。
他只想着把这个大嚷大叫的麻烦情人擦掉。
免得她越来越庞大的身形遮蔽掉自己的光辉前程。
当她说:我怀了你的孩子。
我觉得可以听得见他脑子里轰然作响。
杀意由此而起。
女人的筹码换来一杆枪。
对不起。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
你要咖啡。
他给。
但是他不给你方糖。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一个空间坐标。
说有就有。
说虚无就虚无。
人性确是实实在在的纸张。
有墨迹。
有折痕。
又薄又脆。
禁不起一再追逼。
很容易穷极尽像的。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
爱情是函数。
弧度优美。
可分可合。
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
所以看李碧华的《青蛇》里白蛇对青蛇注解何谓男人的好处,她道:“怎么说呢。
那是一种叫人万念俱灰,欲仙欲死的快乐。
”爱情不是有理函数。
数学差一点,功力弱一点,是解不出的。
譬如青蛇学不会爱人。
譬如电影里女主角把自己做赌注。
可是解不出,功力低。
爱情顶多消失。
可是人性的复杂程度又跳升了几个阶级。
如果错估。
消失的可能是生命或人生。
人性好似微积分。
说真的。
微积分我其实一点没学过。
没学是因为看过理科同学的作业。
万念俱灰。
就此放弃。
人性里许多面也是我不想考证的部分。
因为万念俱灰,所以就此放弃。
也许不去考证,不去考验,不做试探,才是一种安全。
这一点,死去的女主角是不懂了。
我们不懂人性也没关系,但是我们懂得自保,懂得江湖防身之道。
对了,伍迪艾伦还告诉我们:因果报应这种东西不要信的。
痴情可能早死。
绝情未必伤身。
掌握一点灰色的常识,再去看伍迪艾伦。
会觉得犹如遇见知己。
看惯格林童话的,也许要掩面痛哭。
像吃糖长大的你我,猛然喝到苦咖啡。
味觉不适应到适应,需要一定时间。
还需要伍迪艾伦的剧来搅一搅。
不动声色,然而绝对荡气回肠,伍迪·艾伦最完美的电影。
节奏上,它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的稳定感,结构上,它是层层铺垫而后逐层坍塌的悲歌剧。
上半部似是险象环生、滴水不漏的“比利·怀德世俗剧”,下半部则摇身一变为温柔细腻、绵里藏刀的希区柯克电影!
除了伍迪·艾伦,大概也没有什么人能将这样一个烂俗故事,一针一线缝合地如此焕发神彩。
故事的大意,恐怕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数不清的法国小说家反复揉搓过了:两手空空的青年野心家和上流社会的好好小姐相遇,把握机会入赘豪门似乎应该顺理成章,但同时他却偏偏无法遏制内心的激情,不可救药地狂热追求着另一个迷人女子,对方性感撩人,散发着不凡的魅惑力,却偏偏是个无足轻重的小演员,事业上毫无前途。
阴差阳错,年轻有为的青年最终选择了和上流社会完婚,而和心爱的女人失之交臂。
可能命运就是酷爱捉弄多情人,几年后他们终于再度相遇,这一次天雷终于勾动地火,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有利的婚姻和完美的情爱无法两全,更露骨的说法是,有为青年无法为心爱的女人放弃上流社会的完美生活,经过痛苦而极具颠覆性的最终抉择,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杀死了生命中的挚爱,保留了自己在上流社会继续晋升的机会。
他向魔鬼双手奉上灵魂,用一管猎枪处死了心爱的女人,甚至不顾念那女人肚子里刚刚孕育的,也是属于他的新生命。
从此,他必须在强烈的负罪和无尽的忏悔中度过自己幸福的余生……你一定会对他杀人后匆忙返回妻子身边时,那些可怕的面部表情弄得手足无措,是啊,这是多么华丽、俊俏的躯壳,却包裹着一个如此丑陋和软弱的灵魂。
在他的身上,你看得到所有向现实妥协,选择堕落却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的可怜虫们的影子。
那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上半部斯嘉丽和乔纳森在大雨中倒向麦田的激情场面,令人无限向往,那恐怕是2005年银幕上最最性感典雅的性场景了,微妙、层层渲染,吊足你的胃口,随后突然爆发——那是足以唤醒一切美好情欲的珍贵镜头,至少对我来说。
21岁的斯嘉丽·约翰逊,看来大有成为新时代性感女神的潜质,她的嘴唇,我的天,我不能再继续回忆了,回忆和幻想会杀了我。
乔纳森·莱斯·迈勒斯的表演同样令人难忘,他低调、老练、隐忍、收放自如,除了少几分神经质的狂野,他和三十年前的阿尔·帕西诺相比,似乎也毫不逊色。
一只悲伤的狐狸要长期在上流社会的畜群里冒充忠诚的牧羊犬,那的确需要极大的隐忍和压抑,这压抑足以将他催化并扭曲成一只危险的狼。
你必须细心去体会伍迪·艾伦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从一开始,他就让乔纳森看上去可爱极了,他大方得体,很懂得循序渐进,他的种种尴尬处境,后来干脆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正是这种巧妙的“移情”,让你对他后来表现出来的丑陋本性感到震惊和惶恐——注意到背影音乐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歌剧了吧,那正是乔纳森内心的旋律,悲伤、充满真挚的感情,然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卑鄙小人。
我们该赋予他多余的同情吗?
他杀死了那个可爱的姑娘,也杀死了他自己。
我想我没有勇气和他面对面,就像我没有勇气和《罪与罚》里的拉斯柯尼科夫面对面,不能和《幻灭》里的吕西安面对面一样,你既不能同情他,也不能审判他,因为他就是你自己。
至少是一部分。
影片结局出人意料,是惊喜也是惊恐,它充满了诗意的嘲弄,现实被剧作家小小地暗算了一把。
伍迪·艾伦略施小计,将笔锋一转,让所有呼之欲出的剧烈冲突、悲惨结局和男主人公擦身而过,却把永恒的疼痛留给了场外的观众。
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电影的艺术”了——你看了电影,你就是真相的知情人,你曾经因此心旷神怡,现在你必须付出一点儿代价,你要承受为故事的主人公藏匿秘密的痛苦。
当然,很可能一夜之间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的,一部电影其实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这电影所讲的那些永恒主题——激情、背叛,渐次堕落和毁灭的命运,既具有严谨的古典主义美,又具有强烈的、耸人听闻的现代感,对于越来越浑浊不堪的好莱坞来说,算是一次可敬的返璞归真。
它不愧为伍迪·艾伦26年来最出色的作品,是属于这位伟大导演生命中的标志性电影,我打算固执地坚持认为:它不是近似完美,它就是完美无瑕本身。
《赛末点》中伍迪艾伦用格局中男高音低沉的唱腔把故事一次次推上高潮,《午夜巴塞罗那》中,艾伦用弗朗门歌式的吉他弹奏让三女一男的故事更为浪漫。
伍迪艾伦在古稀之年突然不再想待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他的风格也在这次漫长的旅行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
真正的艺术家似乎总是不那么容易老比如安迪.沃霍尔,又比如这位可爱的戴眼镜的美国老头.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每个国家,每个城市不断地上演,我能立马讲一个中国的版本:一个长相不错,能力不差又野心勃勃的农村小伙子进城后被一个富家千金看上,然后结婚,外遇,东窗事发,最终男的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地位而第三者又咄咄相逼,不得已了,只有杀人灭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导演,一定会让这个坏男人以入狱收场,以平民愤,匡扶正义。
这是纯中国版的,导演导了一场剧,然后告诉了你们他的结论,而观众看电视真真切切的是在娱乐。
这也是此类故事处处发生,拍成电影又广受好评的只有伍迪艾伦一人。
虽说电影这种无法排开商业单独存在的东西不可忽略名人效应,但我们细细的品味就可以法相艾伦确实有他的高人之处。
总会有些电影格外写实,像是《迷幻公园》中误杀警察最终都没入狱的滑板少年;还有《半熟少年》中可怜却又让人心中发寒的底层少年的生活状况。
他们有的人天天吸大麻,贩毒,杀人越货,甚至有的最终病死街头都没有被人投注过多的目光;也有的人平生第一次做坏事,这事坏透了,而最终他也可以抱着自己新生的孩子,尽父亲丈夫之职。
这些人都没有被社会管理阶级所裁决。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裁决或不被裁决,这都不是悲剧。
这其中或好或坏的可能都是可以预料的,纵使生命的离去,那也是他们曾设想过的“康庄大道”,就像克里斯所认为的,如果他没有被抓到是他的幸运,总有些人会为了别人的某些目的而做出牺牲;如果他被抓到了,那么就是再次证明了万事的真理。
所以幸运和不幸也不是从最终的结论可以得到的。
故事没有结束,哪个结局更好也就不会成为定论。
就像这个故事,导演始终也没有给出结局。
在我看来,克里斯是幸运的,至少导演让他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很幸运。
杀人偿命是最为大众认同的道德法律规范,那么像克里斯这样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枪杀两人的人,必定应该受到极大地惩治,这样才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说得更为高尚一些,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因为电影中演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克里斯是一个贪婪,不忠,满是谎言的杀人犯,所以才会让许多人觉得他应该被捕入狱,这个时候大家在心中对于他的定罪是同时基于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的,因为他是坏人,然后犯了罪,所以应该得到惩治。
对于电影中的角色,人们的主观意识纵使会在其中起极大地作用,就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性的,可是总会多少有些偏离。
就如同《生死朗读》中的汉娜,许多人觉得她的遭遇是场悲剧。
汉娜绝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去集中营工作和终生监禁都是为了掩盖自己是文盲的事实。
她有爱心,还和米夏有这一段浪漫的忘年之恋,许多人都觉得她不应该有那样悲惨的结局。
可事实是,纵使是文盲,也应该知道残害生命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那么,从本质上说来,不加入任何的主观因素,汉娜和克里斯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如果按杀人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罪责的轻重,那么汉娜更是不可宽恕。
那么从新去审视克里斯,我们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从爱尔兰到伦敦寻找新生活得克里斯是一个网球好手,有与一流选手较量的实力,在一家高级会所当教练的他希望通过教授网球进入伦敦的上流社会。
他与汤姆成为好友,然后汤姆的妹妹科里爱上他都是意料之外的事。
在大公司就职也不是他主动要求的。
可以说,名誉,金钱的得来过于容易,虽说是他所想所要,但此发展却也不尽是意料之中。
而诺拉,美丽性感,个性中的集极端的自卑与自信为一体也成为对异性极具诱惑的特质,连她自己都知道对于男人来说她就是天生尤物。
那么克里斯对她,对她身体的迷恋,那也是作为男人的生性使然。
他本身并不坏,他只是作为人的生物性大大的压制了社会性。
可是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不会与他有一样的选择。
而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一员,他是公司里称职的职员,为公司做出了击倒的贡献;他是守法公民,不吸毒不抢劫,就连驾车都没有超速过。
而他那些憋足的谎言,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这个失衡的事件稍微保持些许平衡。
这样去看待克里斯,在我看来也是毫无任何偏颇的。
如果克里斯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那观众的想法也将会有极大地变化。
伍迪艾伦到电影最后都没有给出结论。
他没有让克里斯完全脱罪,因为他没有让最后一个镜头是白发苍苍的克里斯与妻儿一起安享晚年,而只是孩子出生不久,一家人其乐融融,画面很是生硬。
细心一点的话,可以发现在这个时候案件的追溯时效期限还没有过,那么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捕还是不被捕,就不是一个定论了。
这是导演给观众的留白。
艾伦始终是不同于一些二三流导演的,他不愿去当一个“传教士”,去宣扬我们从小便知晓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真理,也许有些事实也是很残酷的,也许真会如此。
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的任务也只是讲故事,而后续的一些问题—--他的留白那些关于人文道德,法律观念则是留给作为观影者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为与不为,结果会如何。
我们应该明白侥幸与幸运有一字相同却也是有着极大出入。
片中有两个慢镜头,开场的一个擦网球以及克里斯去销毁最后一个证物。
西方人都相当会打比方。
他们也许是觉得这样更容易去用更为晦涩的语言和手法去说明一些大家都明白却又很难用更高明的,不同于常人的方式去表达的东西。
这样特别的联系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片子是在导演看网球比赛时,觉得赛点这样的规矩不尽合理而编出的文本。
作为同来伦敦闯荡的克里斯和诺拉就如同球赛中的擦网球,完全诠释了各占50%的幸与不幸的可能,这是个随机性极大地事情。
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法律无法掌控的,而道德的作用仅是在于被世人所知晓后所承担的褒扬或贬斥。
用老师说大学生的话,凡事靠自觉。
是好人还是坏人犯了罪都是应该受到法律惩治的。
这一点是应该铭记的。
片这样的演,可我们应该秉持遵法守法的信条,不是每个人都如同克里斯那般幸运,尽管我们也无从得知这样的幸运能持续多久,他又能否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我们要努力不把自己放到那种需要赌运气,绝对的成功与绝对的失败各占50%的情况下,也许会赢,也许会输,那种代价是我们赔不起的。
To never have been born may be the greatest boon of all──Sophocles你翻开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开始第二次的长途阅读。
我正在重看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犯罪与不端》(Crimes and Misdemeanors,1989,港译《欢情太暂》,台译《爱与罪》,港译真的离题万丈),我一直认为这部电影是活地亚伦的代表作,即使重看,趣味依然。
怎么了,忽然对罪这个问题感兴趣呢。
看完伍迪艾伦《赛末点》(Match Point,2005),我们都找来不同的电影和书,希望发掘更多、思考更多。
《赛末点》是一部关于「幸运」的电影,球儿在网顶翻滚,向前,胜利;退后,失败。
难怪活地亚伦认为──The man who said “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主角Chris是网球教练,透过学生Tom认识了上流的Hewett一家。
富家小姐Chloe Hewett爱上Chris,二人结婚后,Chris名利双收,但他不甚满意这段婚姻关系,反而,Chris爱上了二线女演员Nola。
一如《犯罪与不端》,情妇跟男主角总是纠缠不清,男主角拋不下美满的家庭,情妇却连番疯狂追逼。
结果,男主角迫不得已杀死情妇。
在《赛末点》,Chris杀死Nola和她怀着的亲生孩子,还有无辜的陌生人,却因凶案证物被他人捡走了,Chris逃出法网。
Chris午夜梦回,看见Nola,只能念出索克福勒斯的名句,叹人生之苦味。
人义不济,一切还是留待神义显明。
《赛末点》探讨「幸运」,人生中确实有许多Blind Chance(盲目标机遇),即使没有准备又没有设计,未来也可能因为一个机遇而大变。
做与不做一份差使,接与不接一个电话,走与不走一条小路,去与不去一个画展,命运随时降临,可能是从此一帆风顺,可能是从此万劫不复。
人虽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但天数难料,最终都只能以一字记之曰信(Faith)来打圆场。
伍迪艾伦的深刻不单在于看透人世中命运的决定性,他还看穿了罪恶带来的正义问题。
中国人一直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若然未报,时辰未到」,这句话多少暗示神义的存在,因为罪恶,人间总有不幸,但外在的超然力量会在适当时候一一清算,也有人相信「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一切留待最后审判。
对于现代人,这是一个困惑──明明有法律存在,每个人都承担一己行为的责任,根本不需要上帝的正义。
然而事实上,人间不幸依然存在,有人因此大喊「天无眼」,甚至以为正义不存,人生是虚无,人要反抗一切。
夜更深了,你还在读《罪与罚》,我拿起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正义与审判的彼岸,杜斯妥也夫斯基也关心宽恕,书中的主角阿辽沙对兄长伊凡说:「你刚才说: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宽恕而且有权利宽恕?
但这样的人是有的,他能宽恕一切人和一切事,而且代表一切去宽恕,因为他曾为了一切人和一切物而流出了自己清白无辜的血。
」接着,无神论者伊凡说出著名的「宗教大法官」独白,让人一再怀疑宽恕的可能,反正在一个没有神义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允许,杀人其实是一件没有甚么大不了的事情而已。
完全不是我熟悉的伍迪艾伦风格。
但是我很喜欢。
网球在网巅翻腾一番没能过网意味着比赛失败,而戒指被栏杆弹回没能抛入河中却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正是命运吊诡之处...片尾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话“从未出生过,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真让人感慨...西蒙娜.薇依好像说过——纵然死后有地狱的烈火永世焚烧,我也不后悔曾经活过的这痛苦的一生——苦痛的人生尚且让人无怨无悔,更何况曾经为爱熊熊燃烧的一生...
在人生的赛点运气固然重要,但勇气更重要。
初看反感,随时间的消逝慢慢在脑海中遗留成经典。
fuck you woody allen
吓死个人。。。。
烂片 半小时就可以讲完的故事
斯嘉丽的出场太惊艳了!
这才明白为何蔡老师一直说性是最反叛的,因为性是颠覆理性和既定秩序的,这个社会放不下性又承担不起passion,一个性感美女便如同丧家之犬,只是搅动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理应被抛弃被抹去。同样,艺术和体育都成了资本豢养的宠物,毫无passion可言。passion是毁灭性的,于破中立,你hold得住吗?
小白脸儿得永生,负心汉上天堂,国际出墙协会倾情巨献
运气竟如此重要,帅得来
剧本精彩woody在访谈中说生活如此恐怖,无意义,有些人幻想他们控制了自己的生活,哇。虚无和运气
什么呀,把女性角色写得这么蠢,当Hitchcock/Noir也不够看
其实没什么可说了,除了斯嘉丽的大胸部
嗯!伍迪是一个有着严重仇富情结的人,鉴定完毕!
这片所有sex scene场景都要喷血了 还有马修古迪打酱油的炮灰 对于match point这种命题 伍迪艾伦太擦边球了
伍迪艾伦真是很难失手。再次成功地用他的方式、他的价值观、他的美学和小把戏重述了一个烂俗故事,但它依然是一个烂俗的故事。放到欧美富裕家庭,就会有人说它是导演最好的作品,放到某个苦逼中国家庭身上,它就是一个知音故事。
我完全就是被于广才小盆友忽悠了这么多年。。。。。
人品。
黑伦敦片!城市宣传片似的景色拍得越美,事实真相越黑暗。。。结局两次出乎意料。文艺青年心狠手辣干掉小三还躲过了苏格兰黍篱的法眼。
爱情,身份,穷小子可以成功,但他不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可以犯很多错误,威尔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想要身份地位时什么爱情啊都是浮云,但当他有了这些后又想要爱情了,可它还是不能为了这些放弃原有的一切,总之就是爱自己胜过一切!可以和ripley对比着看!
油腻不要脸的男主,勾搭别人未婚妻